首先,还是很有必要挂一下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抄点网文拼凑起来胡说八道的答案
“佟”这个姓,并不是努尔哈赤当了抚顺富商佟塔木的女婿后随了娘家的姓,而是明代建州女真/图们江瓦尔喀女真(东海女真)当中普遍存在的
早在明朝初年,猛哥铁木尔即使用这个姓,后来猛哥铁木尔家族分两支,猛哥铁木尔和他的儿子投靠明朝,其部落成为后来的建州左、右卫;他的弟弟于虚里一直接受朝鲜的官爵,与朝鲜两班贵族通婚,逐渐成为朝鲜的女真归化人。
无论是猛哥铁木尔这一支还是于虚里这一支,都是以“佟”和“童”为姓,具体哪个汉字不重要,发音相同就成。
比如明朝弘治年间,派往建州卫联络沟通的朝鲜使节童清礼,就是于虚里的后裔。
到了努尔哈赤生活的晚明万历年间,“佟”、“童”成了建州女真人和明朝、朝鲜联络时的一个“公用姓”。
比如万历二十三年渭原危机期间,申忠一前往建州,他的《建州纪程行记》中讲述的女真人,即有建州本部民,也有努尔哈赤刚收附的图们江部落,但他记录这些人的姓名,都是童某某或佟某某。
在万历年间,女真部落中“佟/童”,已经脱离了姓氏的简单含义,而成为族属文化符号象征。
就如同见到德国人称“汉斯”,见到俄国人就呼“伊万”,见了朝鲜人喊“棒子”,把某民族泛称“小白帽、拉面帮”,美军把伊拉克人叫“哈吉”类似
八十年代日本电影《追捕》和美国电视剧《神探亨特》在大陆非常火爆,后来见到日本人,张口就是“横路敬二”,再见到影视作品里的美国警察形象,就说亨特。
还有王沪生、上只角/下只角、范德彪、谢广昆、浙江村、漂亮国、三哥/阿三、土鸡、隔壁老王、朴昌浩、肖战粉……这些词汇有人名有地名有方言,都掺加了地域/国籍/文化/阶层色彩,代表了某个群体。
我一说,你一听,就知道指的是谁,这些都可以粗糙的理解成类似现象。
在明代女真各部中,“佟”姓有明显的地域分布明显——集中在建州女真和图们江瓦尔喀女真当中,在海西女真四部则不明显。
为什么建州女真人普遍采用佟姓,今天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其中接受程度最高的解释,认为是源于长白山佟家江(今浑江,鸭绿江西岸支流),以水为部落姓氏,是女真人的传统。在明朝初年,这里就是建州卫的活动区域,而建州卫当时有在鸭绿江—图们江流域反复迁徙。
这个答案中的其他内容,也是地摊文学扯淡的水平。
鳌拜出身苏完瓜尔佳部,祖父是部落首领索尔果。这个部落属于海西女真,原本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市双阳一代,与锡伯相邻,夹在叶赫、科尔沁和乌拉中间。
万历十六年秋,索尔果忽然决定举族南迁,投奔建州努尔哈赤。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当时的努尔哈赤实力非常弱,还没有统一建州各部,而且与完瓜尔佳部并不相邻,相隔很远,中间有乌拉、叶赫和哈达。
苏完瓜尔佳部的原因,今天史学界的观点比较统一,即受到科尔沁和叶赫的挤压。
万历十六年前后,蒙古嫩江科尔沁部被内喀尔喀赶回松嫩平原后,为了弥补损失,对松花江中下游流域残存的女真小部落进行武力征讨,向他们征收貂皮贡。苏完部的生存环境更加险恶,只能背井离乡。锡伯部没有南迁,随后就被科尔沁和叶赫吞并瓜分了。
努尔哈赤在万历十一年才开始统一建州,到万历十六年,实力依然很小,索尔果带领苏完部500户来投靠他,这是一笔巨额人口资源,简直是雪中送炭,所以索尔果得到最高接待,索尔果家族也和努尔哈赤家族通婚。
后金编审八旗牛录,其中有40个“国初牛录”,即万历二十四年以前,投靠努尔哈赤的建州、海西各部编成的牛录,相当于上过井冈山走完2.5万里长征的老红军底子。
再看看那位历史发明家的扯淡——
鳌拜不需要拼爹,拼爷爷就行了。
他爷爷的资历,最起码也相当于参加过南昌起义,而且还不是起义部队里的普通士兵,而是营长团长这个级别的。绝对满洲勋戚世家的背景。
索尼出身比鳌拜低,投靠建州的时间也晚。索尼家族源自海西哈达,投靠建州的时间不详。
万历二十七年,建州和叶赫共同吞并、瓜分哈达,努尔哈赤趁机吸收了哈达部民,接纳末代首领吴尔古岱,将哈达部民编为若干个牛录,由长子褚英和吴尔古岱共同管理,这就是第四旗(此前只有三个固山,之后才有黄白红蓝四个固山)。后努尔哈赤排挤吴尔古岱。
学界有观点认为,索尼家族最有可能是在这起事件前后,被动的投靠了建州女真。
在多尔衮当摄政王时代,索尼和鳌拜的主要精力,是入关作战,还有受到多尔衮打击、排挤。
1644年清军入关,随后数年,要对付南明和大顺军,作为具有丰富作战经历的满人将领,四处打仗是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的主要经历。
两人的政治态度明显倾向于太宗皇太极诸子,尤其是对豪格被害身为不满,所以尽管他们选择暂时隐忍,也遭到多尔衮的排挤打击。顺治五年,索尼连遭迫害,被遣会沈阳,为皇太极守灵。直到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召回北京
五年,值清明,遣索尼祭昭陵,既行,贝子屯齐讦索尼与图赖等谋立肃亲王,论死,末减,夺官,籍其家,即安置昭陵。
也因为如此,顺治亲征时,他们因为支持太宗后裔的态度,再次得到顺治的重用,并在康熙初年成为顾命辅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