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需要还房贷。
很多所谓的中产阶级都是这样的。买一个400万的房子。背一个300万的房贷。每个月的薪水除去房贷和日常开销,所剩无几。
内需个蛋。。。
真巧了。今早吃肠粉的时候头脑刚好冒出这个问题——“为何我们没办法拉得动内需”。
我就回答一下当时瞬时闪过我大脑的答案吧:
……………………………………………………………………………………………………
算了,
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56页,今天我们学习关于“享乐主义与人生真正的价值”吧:
〈一、人生的意义是在奉献中享受生活
1、奉献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我们最长见的就是身边有许多功成名就者,他们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收入也非常可观,有漂亮的妻子和优秀的儿女,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却很苦恼。按说要什么有什么了,为什么还是不满意呢?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味追求物质享乐,不断的索取,使自己不能自拔,始终得不到满意,因此不快乐!
实际上人生价值是劳动,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2、克服永无止境的庸俗享乐
庸俗的生活追求不会让人真正快乐,如果一个人每天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永无止境的索取,最求低俗人生,那么注定一生庸庸碌碌。
要在现实生活中克服低俗平庸的享乐,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
3、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
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不管是生活也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好,一切皆于平淡才是真实。生活哪有处处精彩,都是平淡之事累积起来。
平淡的日子有米香,有茶香,这样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交织的日子,才是真正的烟火生活,生活就是在平平淡淡中才感到真实,感到可贵,感到幸福!
二、只有学会付出和奉献,你的灵魂才能安静
1、人生学会付出才能能有富足的精神生活
快乐,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付出了多少,乐观的人,不是没有烦恼,而是欲望少,懂知足,没有完美的人生,如果能看开,想通,就是完美。
付出和回报是一体的两面,如果你想要更多的爱、乐趣和尊重,唯一方法就是付出。不要担心任何事情,不要心存顾虑,你要相信,你付出的一切最终都会回报给你!
2、在不断奉献中体会人生真谛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奉献了多少,而不是看他索取了多少,享受了多少”。
不错,这就是我们追求人生的真理。只有勇于付出,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你的人生才有意义。
3、贪图享乐,追求奢靡的生活是可耻的
记不清哪位名人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就是在年轻的时候不努力学习,你就没有任何资本,一个追求物质享乐,贪图奢靡生活得人,这样的人生是可耻的,当你后悔时已经晚了。〉
[拉内需?拉你****]
除了少部分的老板外,无产阶级里收入高的债务负担太高。没有债务负担的收入太低了。消费起得来才怪。
因为国内地域和阶层之间财富差距太大,而部分关键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更倾向于富裕群体。
并且,因为内需分为C(消费)、I(企业投资)和G(国家支出),作为“基建狂魔”和“大政府”,自然在我国I和G的分量就比较大。
新旧口径下的城乡人均收入。
另一方面,和收入相比,对地区间普通人财富影响更大的是房价等资产的价格。
一线二线的月收入比三线四线和小乡村的月收入多个几千块,其实并没有那么决定性,房价的差异,才是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财富暴击,直接就把财富差距拉大到了百万元级。
国人之所以日常生活消费感觉还可以,甚至相对富足,但面对住房、婚姻、医疗、教育之类往往犯难,是因为粮食蔬菜肉蛋奶等价格尽管忽高忽低,但总体还在调控范围内,国内农业生产力还可以支撑。
而像一二线城市的住房、股票等偏向完全市场化的资产,包括优质教育和优质医疗等服务,则进入了资本游戏的范畴,而参与这个游戏的玩家和享受这部分服务的群体,基本只能是国内最富裕的群体(以及一部分运气比较好、相对比较富裕的一二线土著)。
所以很多时候,投资和消费对于收入偏低的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泾渭分明的(就像去大城市买房,或者买学区房和投资比较优质的教育)。像大企业投资那种纯粹的投资,和普通人基本是绝缘的。
C在内需里份额大,不见得是好事(如图可见,很多贫穷的亚非国家C占比非常高),但我国的C在内需(GDP)里份额小,且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确实是事实。
因为我们是被「牺牲」的一代,「看起来赚了很多钱,但没多少是自己的」。
表面上GDP是美国70%,但实际有多少很难计算,应该离这个数字还有很大距离。
2000年之后,中国开启了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等为代表的大基建。或许你认为这是提高民生、福利,事实上这恰恰会降低内需。
假设没有资金的流动,以古老的义务工模式运作这个模型。建设如此之多的基础设施需要每个人每天抽出大量的时间去义务劳动。所谓义务就是免费。
可是工地上容不下14亿人,怎么办?变通一下,多数人去参加工作,把每天义务劳动时间段的工资上交就行了。可是怎么上交呢?
政府需要拿东西跟你换,但这个东西对政府来说最好没成本,想来想去土地和税收最方便了。 把土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建成房子再卖给你,房价里就包含了你应该缴纳的「义务工资」。这样算下来,就是说5000的工资,实际上只有2500是真正属于你的。
至于税这部分,个人和企业收入还没提起来,没办法跟土地相提并论。
经济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房价上涨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越快,工资越高,缴纳「义务」的部分越多。这个逻辑在某个阶段是被认可的,也是可行的。
可这个逻辑不是万能的。个人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逻辑逐渐摸到了天花板。工作占用了年轻人大量时间,导致工作意愿降低,消费、生育欲望降低,增长空间不那么乐观,有反噬或者崩盘的迹象(所谓崩盘就是断供,房贷不交了,把交的钱退给我们,可钱已经花掉了呀)。
如果政府在个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希望拿到更多,就需要提高个人收入,因此有了产业升级。毕竟从体力到脑力,个人收入指数增长。
拿到更多钱,政府继续更新城市,铺更宽的路、盖更高的楼、弄更大的公园、修更快的高铁。虽然可以让企业赚更多钱、个人赚更多钱、生活更好,但这个过程和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多少关系。
整个过程,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个民工,干最累的活、盖最高的楼、铺最好的路,赚到的钱留给下一代在城里买个房,让他们结婚、生孩子。
大概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么个情况。
我们之所以累,是因为2000年之后政府投资太大了,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这么大过,所谓一代人完成两代人的使命。
可以说,房价高只是政府选择了这么一条路,就算不选择房地产,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税收和义务劳动等等,总之政府搞基础设施需要钱。
理想状态下,如果中国从50年代就开始实施这项计划,而不是90年代才开始,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会这么累,内需也不会这么差。搞得看起来赚了很多钱,实际上没多少是自己的。
-
补充一下,
说要追上美国,美国哪有那么好追,追的代价是什么?
先不论美国300年历史,就从1880年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算起,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接下来美国可就真大发了。
1、美国参与了对外殖民,以中国为例,美国对1912年才灭亡的清朝进行了经济掠夺,获得了资产,虽然是后来者,但美国事实上参与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掠夺。
2、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1900年开始鼓励商业,金融、汽车等工业革命从欧洲传到美国,经济迅猛。同时远离欧洲大陆,避免了一战、二战的影响,欧洲产业大量迁移美国。
3、美国在二战期间大发战争财,提供了丰富武器,又以战胜国规划了战后格局,同时完成欧洲经济掠夺,吸收了大量人才。钱学森、邓稼先对中国两弹一星影响大吧?对美国来说不过沧海一粟。
不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杨振宁,爱因斯坦是德国人,去了美国,著名的原子能专家晗恩、火箭专家冯.布劳恩被抓获后送到美国。
苏联和美国对欧洲科学家的争夺直接导致两国在军事、航天、航空等方面的飞速发展。
4、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开放、最发达的国家,一直是移民天堂。大量人才源源不断涌入美国,基本没有付出成本就获得了大量人才,有金融的、科技的、互联网的等等,但凡在本国非常出色的人才都会选择美国。
5、美元-石油和无处不在的军事基地对全球资产疯狂收割。
6、2000年以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互联网革命的兴起。
7、2010年,新能源特斯拉的成立。
这样的美国在过去的150年里几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资本在发展。1900年美国名义GDP205.67亿美元,1999年达到了93535亿美元,翻了460倍,这种发展速度谁能比的了?
扪心自问,就算中国近三十年经济发展非常好,但我自认为能比得上美国1900-19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不错了。后面那些呢,尤其是2000年互联网革命,微软、谷歌、亚马逊这种量级,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可以媲美的吗?至于第七条新能源,中美算一起起步,两边互相打平好不?
这么说吧,前面中国发展速度快是因为基数低,人口多,真正的人多力量大,到后面老龄化,人口数量减少,追美国会非常困难,那是真刀真枪的脑力比拼,所以才会抓住人口红利这个时间段去发展经济,即便如此能100年内追上美国就已经很不错了。
只要接下来的100年不放弃追赶,中国人民的生活就不会比美国人民有优势,原因同样,政府需要从诸位身上拿钱继续投资。现在是房子,以后就是税。
可是,到这个份儿上,放弃追赶,中国会步日本后尘,人才被美国统统拿走,经济再掠夺一波,我们生活也不会好到哪去。
-
再聊一聊关于富人的想法。
仇富政治正确,但并不一定正确。100个普通人重要,还是1个科学家重要,生命虽然不应该比较,但是一个钱学森顶多少个普通人?
道理很简单,各国对富人的政策会成为富人移民的重要因素,因为美国足够开放,所以富人会带着资金、技术移民,因此美国对富人政策非常友好。因为他们清楚,富人的创造力是普通人几十倍,乃至几百倍。
打击富人,建立很高的税费,对人才引进不好,同时也会打击富人创造价值的能力。打击富人很重要,保护富人也很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判断,要保护哪些富人,是实干家、科学家、发明家,还是演员、球员?
一般来说,消费要素包含消费欲望、支付能力和生产供给,只有3样都满足的时候,消费活动才能发生。
我国拥有全球最强供应链,不存在供给问题,内需不振的拦路虎,有两头:
❶ 贫下中农,没有消费能力;
❷ 城市底层,没有消费欲望。
没有消费能力,是因为没钱。
没有消费欲望,是因为没有确定性,没有安全感,没有希望。
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呢?
因为社会缺乏流动性,年轻人看不到向上的希望,生育和负债,对于他们来说,充满着风险,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缩着,啥也不干,低成本地活着。
为什么社会没有流动性呢?
因为先富不想带后富,有一个算一个,为了他们自己千秋万代都富,全都在抢占生存空间,然后焊死车门,房地产、互联网都在这么干。
经济,说到底就是生产+消费,GDP高,消费却少,不就是产能过剩么?
这要在马克思所生活的产业资本时代,早就爆发经济危机了。
好在咱现在是金融资本时代,有无限印钞大法。
需求不足? 印钞刺激啊!
经济失速? 印钞刺激啊!
房价要跌? 印钞救市啊!
但印钞只能拖延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不然津巴布韦就不是现在那样子了。
你以为的印钞刺激过程是(如下):
实际中的印钞刺激过程是(如下):
大水漫灌放的水,都流到金融和地产领域去推高资产价格了,并没有多少流到实体领域,这过程就叫“资产通胀、实体通缩”。
现在一般叫K型复苏。
这些年连续大水漫灌导致的房价暴涨,其实就是这么个逻辑。
财富没有向下分配,反倒越来越向上集中,所以就有个说法,即我国虽然有14亿人口,但其中的10亿是没有消费能力的。
人口再多,却无法形成消费市场,过剩的产能依赖出口,外部需求一下降,经济就拉胯,资本就夺路而逃,这些年积累的巨大楼市泡沫,就要破,所以才要搞内循环。
内循环的关键,是让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底层居民有钱、有意愿消费,不是搞个促销活动,电商下乡就成的。
但让“没钱的人变有钱”,是经济建设最难搞的地方,因为要改革收入分配方式,阻力一定巨大。
中等收入群体不够大,中等收入群体不够大。
“中等收入群体”是有效需求的主要贡献者:
有需求,没钱,不构成有效需求;
有钱,没需求,不构成有效需求;
有需求,有钱,才构成有效需求。
美国的“中产阶级”在萎缩,美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一直在变低,中产阶级占人口的比例也从之前巅峰时期的人口的61%,下降到了不足50%,但美国中产阶级的购买力和实际人数仍然比我们要多。
我国消灭了绝对贫困,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但我们还不够富裕。
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没有收入增长,是不能扩大有效需求的。
我国还有6亿人的人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有9亿人的人均月收入不足2000元,如果他们的收入普遍增长1/3,我们的内需能增加多少?
那么怎么让大家的收入增长呢?
一是税制改革,比如大家都在关心的房产税、遗产税问题。
二是更多更先进的分配方式、或者说财富在社会之间横向流动形式的革新;
从第二点上说,抖快是有它的功劳的。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互促进”
我们的人均收入在增长,中等收入群体在扩大。不承认差距存在,又岂能抹平差距呢?
我们的领袖们还是很清醒、明智的。
稳一点没什么不好的,戒骄戒躁,欲速则不达
有钱可以消费的都是吃五元钱食堂的,也不需要内需了。剩下是没钱的。
你去看看我们的广场、市政中心、公共绿地公园、高铁、机场,再看看招标网上每天的招标公告。怎么会不如美国?
你说私人消费不振,那我给你讲个事情:
2015年时,我发现我住的深圳宝安中心区,中档的餐饮店接连不断的消失,剩下要么是高端的,要么就是人均50RMB以下的。而且菜品、服务普遍下滑。
后来到处看房子的时候我又发现,宝中的业主住着500万的房子,但大部分房子的装修档次还不如我家乡100万的房子好。
后来仔细想想就明白了,宝中这边属于新区,业主也都是年轻人,就是房价大幅上涨前新安那片的老破小,也没有低于100万的,2015年后更是没有300万以下的房子,大家的钱都拿去买房了,哪里有钱搞好的装修,有钱下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