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那么多公知都是高校知识分子? 第4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留校教书的,都是食什么,什么不化的二三流人才。

真正领悟了规律的人,怎么可能不拿来变现成权势呢?


user avatar   rocw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吃着体制给的饭,打着批评体制的旗号赚钱。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择原理+幸存者偏差。

民众能够留意到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市场筛选出来的。

就像我们看到了很多有名的“网红”,但有很多不出名的“网红”你并不知道。

市场筛选出来的获胜者有啥秘诀呢?

1,有头衔可以吸引目光,有“权威性”。比如大学“教授”,留洋“学者”。

2,职业吸引眼球,所以经常看到“明星”公知和“创投”公知。

3,话题吸引眼球,比如教给你创业,比如知识学习,比如信各种教派,比如跟乔布斯和盖茨是好哥们。

你看到很多是高校的,因为顶着专家的名字忽悠,出镜率高一些。

其实跟“民科”一样的“民间公知”大有人在,只是没出名而已。

慕强者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头衔、学历、炫富等等标签是吸取流量、获取乌合之众信任的最重要基础。

所以你看到名片上或者个人介绍上一大堆的各种头衔,或者经常晒各种不解地气优越感的。

要小心。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公共知识分子,就是依据自身专业知识及经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讨论的知识分子。

大学扩张都这么多年了,不以高校知识分子为主,难道以小学知识分子为主?


罗翔老师就是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

他有着行业认可的法学专业水平,也具备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他以此来点评时事,提供一个具有可延展至专业讨论的角度。

这不就公共知识分子该干的事嘛。

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存在价值,就是大众面对社会议题,不仅缺乏提出答案的能力,更缺乏发问的能力,是“无知的无知”。

他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

妈呀,套娃了。

就像男女平权,大众可以给到情绪和态度,为治理决策提供风向判断。但是具体到女厕所的坑位要比男厕所增加多少、要不要法律来规范、这决策是属于平权还是给了女性特权。

你不得要让公共知识分子参与讨论,为社会共识提供基础知识?他们把问题提出来,大众一想:哦,原来还有这块。

大众也会有很多想法是决策机构无法获得的,讨论过程中,公共知识分子也可以把这些想法提炼出来。上面一看,哦,原来还有这块。

最后大家妥协一下,得个折中方案,这就是政治。


有人说,要不别讨论,直接专业机构来采集意见并决策就好,一讨论就乱。

这种想法没有意识到,国家大量具体决策,都需要足够的民意共识为基础。否则做了好事,民众只有朴素感知,无法理解好在哪里;出了岔子,民众不理解决策逻辑,所有锅都是国家背。

咱不讲意识形态,咱就讲社会治理成本:民众如果无法理解决策机制,实际上就是在消耗国家信用。

我都不知道你在干啥,那关我啥事?

不过有些时候,你是可以完全不需要公共知识分子。特别是这些决策在相当长时期内会严重损耗民众利益,但是又能在更长的时期内得到持续回报。

说白了,为了效率可以暂时放弃共识。

但是随着发展,你总会走到一个节点上,共识要高于效率,或者需要形成更大的共识。

过去有很多事,你是老师、你是医生、你是工人,上。但是走到一个临界点,你再喊上,人家不愿意了。

共识是一种动员资源,民众理解决策机制,等于理解社会共识是怎么形成影响到自己的具体决策的。而公共知识分子,则是帮助民众理解决策机制的翻译,还是双向翻译。

你要当这个翻译,不得有两把刷子?高校知识分子有不错的专业背景,又常常要教教孩子,天然适合干这个。


每次讲到这,都有人说:王哥,逻辑我能理解,但你看现实都是一票啥玩意。

废话,我自干五这么些年能不知道么。

但你不能因人废岗。照这个逻辑,二十年前咱们可以放弃高尖精工业的投入,你那时候技术水平是个啥玩意?

你当年知道工业体系里需要这些生态位,所以舍得投入;现在社会体系里也需要这些生态位,但嫌现有的货不好,就整个不要了?

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明确公共知识分子的机制:

像日韩,谁学历吓死人听谁;

像美帝,谁企业牛逼听谁;

像北欧,谁粉丝多听谁:

真的不放心,你把本能寺的职能翻十倍,每项社会治理都有专人面向公众来分析阐述反馈,也可以。

哪种机制都可以,你在公共知识分子里搞私有制、公有制、混合制都行。

但现在就是废了。


公共知识分子的机制基本残缺,主动净化逻辑被打断,再加上一些操作和引导,最后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群体自行劣币驱逐良币,自我污名化。

于是出现了很多神奇的画面:

一方面,很多人干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活,旗帜鲜明反对公共知识分子。以前还会稍加区分,说反对“公知”,现在已经懒得提了;

另一方面,多数知识分子越来越远离公共事务讨论,但是这个生态位又确实存在,于是大量商业利益驱动的营销号们进来抢占空间。结果是进一步恶化这个生态位的氛围;

还有不少工业党和自干五们,已经不满足于社会治理的分析,尝试提出方向意见。但一旦发出不一致的声音,就迅速被打成“公知”。

大家一起愉快地消灭了这个名词,回头一看,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大的坑。

公共知识分子萎靡了,剩下了一顶“公知”的帽子。


只要你需要公共事务的讨论,你就需要公共知识分子。而社会越发展,利益就越分化,就越需要公共事务的讨论来形成共识。

消灭这个名词,短期来看很轻松,世界一下清净了。但长期看肯定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公众对公共事务讨论的意识也被消灭了。

有着越来越强烈的讨论需求,又没有一个稳定的中间层做双向转化,那氛围嘛,你也不陌生,就在中国当代史里。


说得颓了点,整点好康的。

还是要寄望于00后,他们基本没负担,就算他们很多人已经形成了对“公知”一词的本能厌恶,但是他们一定会形成更良性的生态位。

这个过程肯定很绕,会有很多恰烂钱的、别有用心的、大字报的、口嗨的。

但是我们这票中年大叔阿姨们,应该坦诚地告诉年轻人:

那条路再磕磕绊绊也别过来,此路不通。


user avatar   ex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类似 @申鹏 这样的拿钱写手,是大家伙爱看啥,他写啥。至于写的有没有依据,他不管的。

这样的人,最喜欢忽悠的就是小白。让他们做公知,他们也没那个能力更没那个闲心。


user avatar   hao-qi-bao-bao-69-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知识分子和公知,就不得不讲新中国几次整风运动。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毛主席在会上指出:“我们还有严重的缺点。在我们的许多同志中间,仍然存在着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作风,这就是: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工作上的官僚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这些观点和作风都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是不利于党内和党外的团结的,是阻碍我们事业进步、阻碍我们同志进步的。”

毛主席强调:“必须用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大力克服我们队伍中的这些严重的缺点。”

这实际上提出了整风的任务。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明确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的本意,是发扬民主精神,发动广大群众和党外人士,向党提出批评,纠正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的问题。

毛主席对党外人士寄予厚望,但是整风运动开始后,毛主席就大失所望,因为他发现党外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们,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很少,很多都是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甚至出现很多反动言论,如认为共产党搞“党天下”,提出“轮流坐庄”,想要另搞一套。

一些知识分子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社会主义制度。

在一些人的煽动下,局面日趋失控,北大贴出第一张大字报,引发铺天盖地的“大字报”。

民主党派人士卢郁文,在会上对一些过火的言论提出批评,竟然在会后收到匿名恐吓信。甚至一些中央领导也收到恐吓信,对方扬言要其“家人小心”。

对于当时情况,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邓小平在20多年后追忆说:“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那时候有的人确实杀气腾腾,想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会主义的方向”。——《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再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东欧刚发生著名的“波匈事件”,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这样一来,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就好比,你做好一锅饭请人来吃,虚心请大家指出哪道菜不好吃,以便改进,结果人家直接想把锅砸了。

这些现象让毛主席很警惕,他意识到,很多旧知识分子只是迫于无奈加入新中国,其思想并没有改造成功,仍然是右倾反动的。

诚然,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王朝历史长河,知识分子都是依附于统治阶级。到了近代半殖民半封建时期,他们大多数人又依附于买办地主阶级,仍然是人上人。

新中国成立才短短几年,他们怎么会甘心和无产阶级人人平等?

当时党外的知识分子,都是成长于民国时期,接受的基本是西式教育,政治思想上普遍亲美恐苏,对我们“一边倒联苏”的政策颇多指责,对国家政策施行产生了负面影响。

毛主席迅速作出判断,认为这是一场思想上的阶级斗争,必须打赢这一仗,不然社会主义是建不成的,并且有出匈牙利事件的危险。

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于是三反运动转向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好比一根弯了的竹子,你想扳直,那么扳到正中间是不够的,考虑到惯性反弹的因素,你必须往反方向扳弯一点才行。

反右扩大化之后,确实有一些无辜的知识分子被冤枉,给国家造成损失。

1958年夏,整风运动结束。

很明显,这次运动中途偏离方向,有点虎头蛇尾,并没有达到目的。

这就为下一次十年运动埋下了伏笔。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整风运动是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那次整风是十分成功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之后,整风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法宝。

但是建国后1950年和1957年连续两次整风运动,都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当时面对的形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延安整风,当时党内党外情况都比较简单,涉及范围主要就是苏区,党内目标一致,革命斗志昂扬,个人腐化现象也不多;党外主要是苏区革命群众,都是经过了较长时间思想教育了的,思想统一觉悟较高,所以整风运动非常顺利,没有多少阻力。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情况就大大不一样了。

党内,很多人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了,失去了奋斗目标,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开始抬头。

底层人民群众,大部分是属于原来国民党统治区,并没有受过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党外,上层的民主人士以及资本家,大部分是统战过来的,自身缺乏共产主义信仰,很多人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有风吹草动就蠢蠢欲动(比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张东荪,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害怕打输,竟然私下和美国特务联系,把抗美援朝的计划和国家核心机密交给司徒雷登)

连续两次整风运动,都没有取得预想中结果,毛主席可能认为单纯的整风运动已经不行了,需要一场更彻底的革命,公开的、全面的、自上而下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各种阴暗面,才能解决问题。

那就是文化大革命。

而在接下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又有更多知识分子受到冲击。

纵观建国后的每次整风运动,知识分子几乎都是改造的主要对象。想一想这个群体历史的荣光,对比一下在新中国的地位和遭遇,心怀愤恨者自是不少。

现今高校的知识分子,有很多人要么是当年被批斗者的后代,有的是其学生,思想难免会受影响。

毛主席是建立我们国家体制的核心领导,对他个人的怨恨和攻击,很容易就会转变成为对体制的攻击,就成为所谓的“公知”。

我的宗亲群里就有一位老宗亲,退休教师,出过几本书,也算是知识分子,其父当年就是被批斗的右派,很显然他就铭记于心,三天两头在群里转发那些批判WG的文章,但是从没有引起过讨论,大家基本都装作没看到。

有时候他发的太频繁,也有人会转发一篇深度“粉红”的文章暗暗回应。

要讨论公知的产生原因,就不能避开这段历史。

我们今天评价这段历史,容易陷入两个极端。

一部分人,认为错误很小甚至没有错误,这是不客观的,也对当时被冤枉打击的人不公平。

另一部分人,则借此错误大肆攻击,歪曲事实,说发动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异己、树立个人权威,甚至彻底否定毛主席的功绩。这些人里面,应该有不少就是当年受到打击的知识分子或者受他们影响的人。

毫无疑问,毛主席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或许可以去掉之一),但他毕竟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伟大事业,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自己走出一条新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是他们敢于自我批评,知错就改,所以能一直进步。

有人就说,中国共产党的老师不是苏联么,怎么还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其实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差别是很大的,要说清楚篇幅太长,这里就不展开了,简单说两点。

首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共党内已经出现严重问题了,甚至中共1957年之所以开展整风运动,都有与苏联划清界限清除其影响的目的。

其次,苏联革命相对中国来说,顺利很多,阶级仇恨没有那么深,列宁斯大林等很多苏共高级领导人都多次被流放,最后还能东山再起领导革命。

反观中国呢,别说共产党高级领导,被杀了一茬又一茬,哪怕只是一般党员,只要落入国民党之手,很少有逃出生天的机会。据统计,从1927年412事变到1928年,蒋介石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达33万多,到1932年,超过了一百万。十年内战时期杀害的老百姓,更是不计其数,很多红军战士都有亲人被杀害,大将徐海东一家被杀害66人,其中27个近亲,39个远亲,他家乡整个黄陂县姓徐的几乎被杀光了,连婴孩都不放过。

这个阶级仇恨是非常深的。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阶级对立还非常严重,很多工农群众包括党内干部,对善待原来属于国民党阵营的人士都不能理解,“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这样的话广为流传,所以当运动扩大后,很容易就会释放出这些对立情绪,这些都是导致运动扩大化的一个客观因素。

全文完。

————————分割线————————

针对评论区的问题,我也谈谈对于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之间关系的一些看法。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暴烈的行动。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新的社会秩序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制度,必然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损。评价一个制度的好坏,要看是不是对大多数人有利,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有助于大多数人生活水平提高,只要符合这些条件,就是一个好制度。

很明显,目前看来,毛主席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个国家制度,就是一个适合我们的好制度。

对于在变革中遭受不幸的个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向前看,拥抱新时代,建设新生活。而不是自怨自艾,与时代为敌,与广大人民为敌,无异于螳臂当车。

我家在新中国成立时候,因为有几十亩田地,请了一个长工,被划为地主。当时我太爷爷还在世,但是年纪大了,我爷爷不忍心太爷爷受苦,主动替他接受批斗,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死时不到四十岁。奶奶不堪重负,加上有埋怨(怨我爷爷去替太爷爷挨批斗),改嫁离去,我父亲八岁成为孤儿,在旁人歧视中长大,因为家庭成分原因,也没读过几年书,历经千辛万苦才拉扯起一个家。

但是我记忆中,我父亲很少抱怨不公。他虽然不懂什么世界潮流之类道理,但是他有一个朴素实在论:现在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他说现在普通人生活都比以前地主好,在旧社会,就算是地主也朝不保夕,既担心土匪找上门,又担心一无所有走投无路的流民闹事,总之没有几天安生日子。

其实辩证来看,虽然当时个人利益受损,但是只要制度是好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好,长远来说对于个人也并非坏事。


user avatar   fang-zhi-xiong-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个毛病

书念得多一点,就觉得自己应该去拯救苍生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公知的知本来就指的是高校知识分子啊。

公知是一个行业概念,就像“独立音乐人”、“金融民工”一样,而不是一个政治观点。你们所批判的政治光谱概念上的“公知”其实指的是自由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与之对应的是集体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

有的高校知识分子比较低调,要么不说话要么只在上课的时候说,这就叫“私知”;有的比较高调,喜欢写文章或者上网发言,就叫“公知”。

难不成你们以为公知的知是知乎的知?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就是懂帝人格+史书读少了。

这位老哥说的好,中文系和历史系,一般出不了公知,暴躁老哥和愤青倒是层出不穷…………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他们从一开始源头上就不对劲。

我也是最近才怀疑这个问题的。

以前的历史书经常讲一个事情,就是农民起义胜利果实被窃取的问题。好像农民起义就分成两种,一种是被镇压了,一种是被窃取了。

我就是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总是被篡夺被窃取呢?

这个胜利果实被窃取的观点流传很广,以前的历史书基本上都是持有这样的观点。说起来似乎还被认为是很马列主义的观念。现在这个观点也仍旧在保持,有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农民阶层目光短浅、缺少远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重视读书人”、“心胸狭窄”之类的问题。

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因为这些话说白了就是侮辱农民,明摆着就是和“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观点针锋相对。那么这种结论真的没有问题吗?

其实前些年我还遇到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就是所谓“为什么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更喜欢杀功臣”。

后来我调查了一下,发现所谓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云云,这不就是说的刘邦和朱元璋吗?然而这两个皇帝在这件事上都是不成立的。

刘邦所谓杀功臣,就是消灭了异姓王。异姓王属于反项同盟,在实现国家统一的道路上本来就要消灭他们啊。最著名的就是杀韩信。而且杀韩信还是吕后自作主张,在萧何的配合下杀的。萧何算不算草根出身呢?问题在于,韩信是在刘邦危难时刻要挟刘邦、从下属身份变成诸侯身份的。这样不肯做功臣非要去做异姓王的人,刘邦在捕获他之后也仅仅是废为淮阴侯。刘邦手下封了一百四十多个列侯,有人统计说,包括韩信在内,总共可能就杀了两个。像阳夏侯陈豨,公开造反,结果被刘邦亲统大军斩杀。这杀得没什么问题啊。

而朱元璋就更有意思了。所谓“火烧庆功楼”,说他假意邀请功臣饮宴,趁机烧死了他们。这干脆就是谣言。这个谣言干脆就是把明朝初年战病死的功臣全部说成是被朱元璋杀了。而著名的空印案蓝玉案胡惟庸案更了不得,干脆将所有波及人员全部算成被杀。然而人们考察史料发现一些案件里面点名论死的要犯都没杀,并且史书本身记载的也是几起案件合起来有可能上万。结果被说成每次都杀了好几万。于是轻松得出了朱元璋嗜杀的结论。

这样一来,观点根本不成立。然而这样不成立的观点却流传得到处都是。

人们很容易就会注意到,所谓“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更喜欢杀功臣”,本质上就是在嘲弄人民群众。说得直白一点,这些人骨子里就是想嘲弄我国。

农民目光短浅?“肉食者鄙”出自《左传》。

农民心胸狭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样我们回过头来看所谓的农民起义胜利果实被窃取的问题就清楚多了。

我们可以仔细看看历史。第一个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是汉朝。汉朝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在汉朝之前,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社会改革,封建领主制时代走向终结,以学习三晋厉行耕战而崛起的秦国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地主私有制。但是,“贵族出身”(这四个字专门加粗)的秦始皇残忍好杀,横征暴敛,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导致秦朝民怨沸腾、二世而亡。随后刘邦重新打下天下,建立了汉朝。汉朝建立后,迫于形势,继续实行了分封诸侯的制度,但是刘邦消灭了异姓王,缩小了各地的分裂性。随后汉朝继续努力,平定七国之乱,打击了诸侯国。最后实行了推恩令,将诸侯国实际上架空,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经过汉朝多年的发展,地主私有制取代贵族领主制成为主流。战国社会革命最终取得了彻底成功。可以看到,汉朝显然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

那么我们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当初的学者就非要提出一个“农民起义胜利果实被窃取”的结论呢?你们那么有本事,你们来说一下,刘邦这个时代,能够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他不建立封建王朝他建立什么?

按照当时那个时代的历史标准来说,汉朝是不是进步的?

进步的怎么就失败了?

胜利果实怎么就被窃取了?

西周封建制恢复了吗?

春秋战国分封制恢复了吗?

来来来,你说说看,这失败在哪儿?

要说失败,东汉王朝建立才能谈得上是农民起义失败。而且这个也不是胜利果实被窃取,就是失败了。赤眉军被刘秀消灭,起义失败。就这么简单。刘秀搞的是豪强地主经济,是对于西汉王朝后期逐渐严重起来的土地兼并问题的妥协和让步。刘秀当然也认识到这样不行,也想搞点改革,但是搞不定。刘秀这个事情说窃取还差不多。

然后三国魏蜀吴都算不上窃取胜利果实,因为他们本质上都是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而且最后他们归并到了西晋王朝里去。西晋王朝是东汉以来社会反动性的集大成者,结果就是社会进一步反动,很快就神州陆沉了。

你看,农民起义胜利了,我们迎来了西汉王朝封狼居胥的绝世辉煌;农民起义失败了,我们迎来了神州陆沉亡国灭种的惨烈危机。

农民起义的进步性和剥削阶级的反动性,对比过于鲜明。

那么他们怎么就得不出这样的结论呢?

我们再看隋唐。隋朝是贵族篡位建立的。隋文帝横征暴敛,灾荒不救,一味囤积粮食。隋炀帝更加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据说这货干出过一次赏赐突厥上千万匹布的事情。于是经过十四年胡作非为,隋王朝灭亡了。农民起义遍地都是。最后同样是贵族出身的唐朝建立了起来。唐高祖李渊充分表现出了贵族的心胸狭窄。他把抓起来的反王都杀了,不管说得好不好听,哪怕是拐着弯奉承他的,他也听不出来直接杀了。蠢成这样,就因为有个好儿子李世民。那么唐朝是怎么过日子的呢?均田制。打土豪分田地,这就是唐朝执行的政策。而且唐朝初年,各地士绅因为惧怕农民起义,甚至到了宁死不肯去做官、需要被唐军绑起来押送就任的奇观。旧文人不敢直说原因,就说当时士人不乐仕进。我呸!不就是杀怕了吗?

还有说朱元璋如何的。朱元璋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建立的明朝?你们喜欢的不杀士大夫的宋朝把整个天下都葬送了,老百姓混得连字都不太认识了。朱元璋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重建一个比较传统的中原王朝,这已经相当给力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再说明朝干得挺不错了。人们甚至总结说中国古代王朝寿命越来越长,举例子的时候就是拿两汉唐宋明清说的。但是没有明朝的话,这个所谓寿命越来越长是不存在的。而且清朝比明朝短。就时代的进步性来说,明朝明显比宋元进步,而且明朝的统治又比大兴文字狱的清朝进步。

这些观点,又是什么草根出身心胸狭窄啊,又是什么农民起义胜利果实总是被窃取啊,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拐着弯子骂人。

我们很多人脑子里的古代社会,实际上就一段儿:清朝入关。

李自成山海关失败,是某些人日思夜想都幻想着重演的历史,所以他们讲历史想历史都是围绕着这一段来讲的。他们讲这一段的目的,就纯粹是为了影射。

这是从根子上就有问题的一群人。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民国时代那个风雨如晦国难当头的时代里,能够安安稳稳拿着高薪扯闲篇的学者,不说没有好人,主体肯定是有问题的人居多。就比如说胡适这样的自私自利的人,全面抗战爆发前,形势那么紧张,他和汪精卫这些人一起搞低调俱乐部,声称不要刺激日本,抗日的调子要低些再低些。就连1945年还在和日本秘密和谈的蒋介石都看不下去了,把胡适送到美国去争取抗日援助。结果胡适大概是觉得中国完了,一心一意在美国给自己争取利益,甚至阻挠美国援华。近些年还有人吹胡适年青时的一些人文主义言论,说他这个人多好多好。我看不是胡适多好,而是有些人喜欢卖国求荣。

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即便后来有人真心想开展历史研究,也很容易被带偏,以至于很难得出可靠的结论。

不是说以前的学者都有问题,而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他们很难突破这样一个谬论圈子。

但是,不论有心还是无意,这些谬论都已经足以在高校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制造巨大的认识误区了。

原先手机还只能发短信的时候,我就因为一些人说抗美援朝得不偿失损失巨大的问题和其他高校的人发短信吵这个问题。我们从鸭绿江打到汉江,先后收复平壤攻下汉城,从美军手里夺取了两个首都,怎么就输了?就在此之前五年结束的抗日战争中,日本还屠杀我们的首都呢,我国付出了军民伤亡三千多万的代价,那还是赢了呢,怎么抗美援朝打得美军今天说死了三万明天说死了五万连到底死了多少人都讳莫如深的地步,你就说我们输了?你们说的“我们”是美军吗?

还有的人在中美贸易战的时候说,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说美国制裁中国是正常的,你一个中国人为什么生气。我就不明白了,我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从美国的角度看美国制裁中国的原因,但是我依旧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生气。我觉得我才是理性客观的。你一个中国人为什么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你那叫中立吗?中立什么时候等于站在欺负人的立场上了?就是中立你也应该生气!

这就是高校实际流行的风气。

厦门大学汉奸博士公开发表反华言论,这种事情其实在几十年间长期存在。有的学者因为痛恨这样的风气,一怒之下拒绝评级,终身去做讲师。可是这除了让他自己缩小影响力之外,并无意义。

公知是高校知识分子,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他们不是农民,所以农民被侮辱他们不敏感。他们不是开国功臣,所以开国功臣被侮辱他们不会感同身受。这些人以为自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其实就是一群猴子。

掌握知识财富的知识分子群体往往来自于和依附于旧的剥削阶级,通过讨好散在各处的中小剥削者以分得一杯残羹冷炙。这就导致他们的主流必然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过去我说儒家就是这样。他们对剥削阶级往往从道德上进行口头约束,对被剥削阶级则往往动用国家暴力机器进行实质性约束。那些依附于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往往都具有强烈的儒家潜质。这些人在迎来送往间都要仰人鼻息,要依附于社会上那些豪强地主层次的人士获取利益。而且由于这些人热衷于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盗取财富,所以这些依附型的知识分子和被他们依附的中小剥削阶级,天生就和巩固统一的国家政权矛盾。不论国家政权是封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这些团团伙伙都喜欢挖墙脚。无限制地获取超额利润是他们的唯一目的。原先和这些人打过一些交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个个都是写作文的好手,至于写的什么,只要不妨碍他们的利益,只要可以获得利益,那么他们全然不管。

猴爬杆儿,不过如此。




                       

相关话题

  华东理工大学为什么硬挺着不开除女生? 
  如何评价某211院校动员大学生成为“网络评论员”和“网络宣传员”的这一行为? 
  喜欢高校的环境,请问西安高校的家属楼可以买卖吗? 
  以现在网络舆论的标准,鲁迅先生算不算是“公知”? 
  为何50、60、70后知识分子中出现了许多崇洋媚外的人? 
  如何看待南大副教授武黎嵩发文痛批南大人事处,因学校不同意延聘颜世安教授? 
  你的学校厕所门背后一般都会写啥? 
  如何评价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本书? 
  父母讲这种言论算是公知吗?如果是的话怎么办? 
  辛辛苦苦读了博士出来,找不到工作,该如何找到心理平衡? 

前一个讨论
民调称多数美国人认为若特朗普在位,普京不会对乌克兰动武,反映了什么信息?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乌克兰副总理再次喊话各大游戏厂商暂停俄罗斯业务,腾讯被点名?各家会实施制裁吗?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