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北斗组网,欧洲如何看待伽利略项目曾经和中国的合作? 第1页

  

user avatar   hu-bei-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斗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有网文纷纷提到中国和欧盟之前在伽利略项目上的合作,但都是转引,或者说是采访相关人士的转述。欧盟方面有些什么表述,对此有何分析,检索到两篇学术期刊论文,在此介绍一下。

第一篇(本篇)论文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

另外一篇里,欧盟学者以伽利略项目为例,检讨欧盟和中国科技合作的政策;作为买二送一的良心答主,我也再写了一篇介绍,分析国际航天专业的杂志,如何解读(既然有GPS)欧洲为什么还要建设伽利略系统。总共三篇文章可以综合起来一起参考(链接在文末)。

以下为本篇答案正文。

北斗组网,大展国威,人心振奋。但先来看一下国内自媒体甚至官方媒体由此对伽利略的报道:


从这些标题可以看出,人们对伽利略导航计划都有点轻视,什么半死不活,什么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其实都有些表面,分析伽利略计划为什么终止与中国的合作,也未免失之情绪化。

这些广泛传播的“轶事”,容易导致人们低估欧洲的实力和决策过程。

其实,欧盟最初愿意和中国等许多国家合作,后来又改变策略,背后的过程并不简单。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检索以下欧洲人自己是怎么看待伽利略导航项目,特别是它和中国导航系统之前的合作,欧洲内部的研究机构是怎么评估的?放在世界格局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和媒体)又怎么看?

先介绍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和伽利略导航项目合作的欧洲学者反思,也就是本文的主旨。


在《地缘政治》这本刊物上,Tomasz Grosse发表了关于《中欧之间的地缘经济关系:欧盟武器禁运和伽利略的经验教训》一文,可以看作是对其他国家人士,对中国和欧洲在伽利略系统方面一度合作的反思[1]。刊物即题图中绿色图片GEO politics。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波兰华沙大学的教授[2]。需要了解,波兰这些前共产主义国家的研究者,对中国的态度,在某些程度上,可能和与中国打交道比较多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区别。这种因素固然存在并广为人知,但读者也不能让这类感性认识,影响对这篇学术论文的严肃分析。

文章比较长,为尽可能保持原貌,引用篇幅较多,请直接看黑体字就可。

摘要
在全球化时代和国际秩序变化的时代,地缘政治和经济目标的融合,被称为地缘经济学,越来越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日益有效的地缘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中欧关系。它着重于两个案例研究:1990年代初期的武器禁运和伽利略系统(欧洲卫星通信系统)。上述合作暴露了欧洲地缘政治思想的弱点。它也证明了欧洲行为者的短期经济目标比战略目标(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内)更为重要。与中国相反,欧盟没有统一的地缘经济战略。

以下文字均为谷歌翻译直接完成,原文为学术论文,论据较多细节,为方便阅读,引文部分略有调节,但不改动上下文语义,原始论文出处请参考文献来源自行核对。

论文归纳说:

启动欧洲卫星通信系统的决定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是美国从地缘政治出发的主张。在千年之交,跨大西洋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美国与位于欧洲大陆的主要欧盟成员国之间。最大分歧来自美国发动的对伊拉克“反恐战争”(始于2003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决议,使美国有可能对伊拉克进行干预, 而当时柏林是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德国率先反对这一决议。
德国人还有效地说服了俄罗斯、法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反对。这种观念指导下,欧盟认为,伽利略计划可以使欧盟独立于美国导航系统GPS,这将使欧盟可能在国际政策和国防领域采取独立行动。欧盟官方文件中,保证伽利略计划主要用于民用,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伽利略系统涉及许多功能,主要是军事用途。
同时,欧盟这时候的政策,也体现了欧盟的努力方向,也就是欧盟需要建设独立于北约的防御政策。

欧洲卫星导航系统成立的第二个原因是欧洲在全球舞台上的技术潜力逐渐退化,这种技术的退步的一个后果就是,包括欧洲最大企业的欧洲技术竞争力下降。欧盟希望通过伽利略计划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第三个原因是吸引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伽利略。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政治支持、融资、技术和用户利益。推出伽利略计划,也符合欧洲公司在应用伽利略的市场上实现业务扩张。在这种思路下,欧盟机构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除了与中国(2003)签订的协议外,还与以色列(2004),美国(2004),乌克兰(2005),印度(2005),摩洛哥(2005),俄罗斯(2006)和韩国(2006)签署了其他协议)。欧盟还鼓励其他国家加入该项目,并向北非国家、南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发出了特别邀请。


在解释完欧盟的三个出发点之后,该论文具体总结了欧盟和中国在伽利略项目中的早期合作安排,英文的原因从句都在长句后面,以下在顺序上有所调整,以符合中文习惯:

欧盟和中国在伽利略项目上的合作,开始于2003年签署的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目标包括共同创造有利于航天工业和经济合作增长的新技术。

中欧合作也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成分:它有助于建立多极国际秩序。此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削弱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霸权地位。第二个目标是双重的:既要增加欧盟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自治权,又要加强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

北京应该在该项目上投资超过2000亿欧元(数字待核对。答主注),并向欧洲飞机和航天工业开放更广阔的内部市场。协议也包括欧洲向中国出售第一批高度先进的产品(例如法国微卫星)和组件(例如材料),用于建造卫星)。

2004年接着签署了谅解书规定,中欧在科学研究领域应密切合作,这些合作的资助可以来自欧盟。它还包括计划在中国准备第一批四颗伽利略卫星和很大一部分地面设施。同时,它明确指出,技术权应归属中国合作伙伴。

通过这种方式,欧洲人提供了关键技术和专有技术,以换取相对较少的金融投资以及可能进入中国贸易市场的含糊承诺。很难看到,作为短期或含糊的收益,欧盟已经交换了对长期和战略问题的控制权,这将对商业竞争和地缘政治竞争领域产生影响。

在合作开始之初,欧洲决策者并未将中国同行视为潜在竞争对手(尤其是不在地缘政治层面)。同时,对于北京而言,与欧盟的合作,从一开始就被用来构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并用来获得东亚的战略军事优势,并确保对欧洲的经济利益。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中国的目标都对欧盟、欧洲公司以及跨大西洋联盟构成了挑战。


在分析欧盟自己对中国模糊不清的地缘政治定位之后,论文着重提到美国的影响,以及欧盟对美国的关系,也从2003年之后出现了变化。(在一些中文网络文章里,直接举例说法国和德国都换了亲美的领导人)。美国因素的变化,是影响中欧合作的核心原因。


以下文字直接承接上文引文,为阅读方便做了分段:

美国正日益关注中国太空计划的发展情况(该计划取得的成就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2007年发射月球轨道器,2008年将一个人送入太空以及在2007年展示了击落卫星的能力,最后建立中国自己的导航系统Compass)。(-北斗那时的英文名字是compass,后改为拼音。答主注)

因此,美国政府认识到中欧技术合作是对美国战略利益的直接威胁。美国向欧盟施加了强大压力,迫使其停止与中国的合作。美国的压力是改变联盟对华合作方式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因素是跨大西洋关系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法国决定在2009年重返北约军事结构,就是这种趋势的反应。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府,部分放弃了独立于美国影响之外的自主的政治关系和体制结构。

尽管他们仍在游说以增强欧洲利益,但他们似乎已经接受了与美国结盟对欧洲长期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欧洲外交政策的力量减弱以及欧盟地缘政治潜力在全球舞台上的衰落,这些欧洲独立自主的尝试变得越来越困难。

促使与中国合作的方式改变的另一个因素是欧盟机构的失望情绪日益加剧。欧洲认为,和中国的合作,回报不对称,欧洲得到的回报肯定要少一些。而对于作为欧洲合作伙伴的中国而言,这却是一笔丰厚的回报。根据欧盟外交官的意见,中国人没有履行其投资义务,并继续捍卫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而中国对接管欧洲技术的兴趣却丝毫没有减弱。

与欧盟合作开发的伽利略系统面临一系列组织和财务问题,而中国人则在大力开发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导航系统,从而将其从区域项目迅速升级为全球项目。目前,指南针系统覆盖了东亚的大部分地区,并宣布到2020年它将覆盖整个世界。

中国卫星导航部分在欧洲频率上发射,这使得伽利略系统的扩展和功能更加困难。这种情况不仅负面影响着欧洲的商业机会,而且还具有地缘政治影响。比如,中国可以阻止欧洲系统的编码签名,该签名除了用于公共安全事务,还可以用于军事行动。这种情况导致布鲁塞尔与北京之间发生法律纠纷。

中国人开始被认为是经济上的对手,并被视为部分上是政治竞争对手。结果是科学和研究型合作的明显降温,并且在2008年,欧洲航天局(ESA)将中国公司排除在建设招标之外,不能进一步承接伽利略设施。

2003-2007年的中欧合作期,使中国对欧盟合作伙伴感到失望。合作给中国带来了不对称的好处,最显著的是能够帮助中国加速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现在有可能与伽利略竞争。
这给北京带来了切实的地缘经济利益,并给布鲁塞尔带来了进一步的问题。

欧洲人未能实现他们的首要目标,那就是加强(相对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自主权。

当前状态下的欧洲系统EGNOS ,仅是对美国卫星导航系统的补充,在没有GPS的情况下无法运行。此外,EGNOS甚至无法覆盖整个欧盟地区,这是伽利略水平不高的体现,欧盟与其他国家签署的许多合作协议,也仅停留在纸面上。

这上面几个原因,导致了一个现实问题: 欧洲在经济和地缘政治层面上仍然依赖着美国体系。根据一些研究,欧盟已经丧失了使伽利略成为欧洲及其边界以外的主导技术的机会。


以上部分是该论文对中欧合作的进展,包括美国因素的增加、欧盟对自身实力不足的认识、以及认为中国得到更多好处,认为欧洲吃亏了。

这样梳理评述之后,这位学者也列举了其他阻碍原因。除了美国/中国的因素,欧盟也有内部各国利益冲突的缺陷,以及缺乏整体行动。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主:

1.欧洲对中美缺乏正确评估,包括对欧盟和美国的关系判断有误。经过摩擦之后,欧洲最终又决定回到美国阵营。

对于中国,作者认为欧盟过于天真和乐观。综合其他文章,可以理解为欧盟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和做事决心。有可能把中国仅仅当作类似于一个欧盟成员国来仅仅参与项目,忽视了中国的远大目标,也就是中国不满足仅仅做一个跟随者;

2.另外一点是,欧洲的政治政策没有结合经济政策。

总体说来,除了中国美国各自的原因,作者认为欧盟和中国在伽利略项目合作失败,“欧洲的问题源于对与美国的地缘政治关系的错误评估,以及对中国的幼稚和过分乐观的态度。”

作者由此提出:

欧盟的这些局限,与欧盟的内部凝聚力和缺乏长期外交政策有关。

欧盟审计部门的一项报告显示,伽利略项目从一开始就缺乏战略性政治领导,因而缺乏能力。在长远政治领导缺席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国家利益表现得很强,并引起内部竞争。这些国家之间互相争夺,试图利用伽利略项目的机会,加强各国自己的工业部门。

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无法将地缘政治观点与经济政策相结合。欧洲地缘政治思想薄弱的一个征兆,是无法获得必要的财政资源。而稳定的财政支持,才能保证欧盟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些缺失,导致了持续不断的延误,以及未能实现最初的运营目标。

欧盟在伽利略计划中的另一个毛病是错误的管理解决方案。最初,该项目是基于公私伙伴关系运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无效,并导致大量延迟和成本消耗。直到2008年,欧洲委员会才开始对项目管理集中负全责。

中国在地缘经济学领域的经验表明,战略项目应有强大的国家参与,同时,国家必须对所有权和关键技术实现控制管理。而欧洲人的开始做法与之相反,试图将部分管理责任移交给私营部门,并与中国(这样的地缘竞争对手)保持强大的技术合作。


这篇论文在通过对90年代欧洲对华禁运和伽利略两个政策/项目的回顾之后,得出最后全文结论:

结论

在全球化和国际世界秩序转型时期,中国的主要思路,是将地缘政治战略与经济转型联系起来。外交与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是如此不可分割,以至于实际上这两个术语可以用一个术语来表示:地缘经济战略术语。它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内生经济和长期资本积累。

另外,中国希望纳入区域和全球贸易交流体系,目的是强化中国利益,这样一来,涉及中欧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逐渐转变为基于中国统治的关系。

应该强调的是,北京从未与现阶段全球化中的机构竞争。它选择了加入相关机构并从内部进行重组的策略,以实现对其决策过程的更大影响。

然而,北京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国际机构,以加强其在该地区和全球的地缘经济地位。同时,在经济层面上,这些机构被用来约束其他国家(不仅在东部亚洲,也包括其他大洲)的中国政治议程,并削弱了对美国的统治。

地缘经济管理的主要原则是保持国家对经济增长方向的可控性。这需要控制市场竞争、所有权和管理外国进入市场。按照这种思路,对经济战略领域的监督起着关键作用,但是中国似乎避免了对于中国经济管理过度集权。许多专家指出,中国权力下放的程度很高,其中还包括公共财政部门,各省和地方政府在追求发展政策方面,都有着较大的自治权,也有着刺激基层投资和创业的机制。

从国家控制发展政策的角度来看,政治主权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包括抵抗外部压力,并限制当地经济从属于外国经济的机制。同样,它也要求国内政治精英确定政治目标,不仅要考虑特权群体的利益,也要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

中国将其经济精英系统地纳入了管理者的行列,防止了特殊利益可能支配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

西方的情况则截然不同。据专家称,美国和欧盟在世界上地缘政治地位减弱的原因之一,就是对金融市场丧失了控制,强大的金融界深刻影响着公共政策。权力集团越来越注重高利润,越来越不关心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这就是为什么金融精英影响着公共政策,使得政府无法实施发展政策,并限制了将经济和地缘政治目标结合起来的可能性。

削弱公共权力机构对经济的控制,另一个原因是对新自由主义理想的迷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接受了这样的教条: 应该防止政府采取经济干预主义,并坚信市场的自我调整能力。就欧盟而言,新自由主义理想与欧洲政治一体化的繁荣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加强了这一点。

另一个制约因素是欧洲整体这个层面上,经济管理手段薄弱。与中国相反,欧洲在内部经济政策和外部经济政策方面,都没有强大的政府或政治领导权。和北京取得的成就相比,欧盟做法的弱点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外交政策领域。

欧盟的基本问题是政治上的无效,这限制了欧盟做出明智战略决策的机会。由于执行不力,欧盟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欧盟发现,很难就共同的目标达成共识,并调和不同成员国的利益,这也包括欧盟在评估世界地缘政治转变方面犯了错误。

这种错误的战略,一个例子就是在伽利略计划初期出发点中,居然企图抵消美国的地缘政治作用,而不是加强联盟内部的跨大西洋关系。欧盟当时对多极世界秩序概念的支持,体现出欧洲的地缘政治傲慢感(,而忽略美国)。

有人说,有必要为欧洲以外的伽利略寻求资金,而且人们期望商业伙伴将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费用。(但)失去对关键技术的控制是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公然无视中国人可以接管欧洲的技术创新以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就是如此。

欧洲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地缘经济战略,这种战略能提供一个框架并为经济活动指明方向。没有这种地缘经济战略,欧洲政客们发现自己受到了工业游说集团的强烈影响。事后看来,也可以说他们对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误以为提升向中国市场出口,就是实现了欧盟的地缘利益,这导致高估短期收益的重要性,并导致无法实现欧洲的战略野心。

中国外交努力也推动了欧洲决策者参与建立多极世界秩序的计划。对于中国战略家来说,该计划只是一个中间措施,而多极世界秩序可能随后被拒绝,以支持即将到来的中国霸权。

同样,这种多极世界秩序的计划,也包括例如通过削弱与欧洲的军事同盟关系来限制美国的作用。实际上,这不会导致在世界政治中建立强大而自治的欧洲,使欧洲成为多极世界秩序中的”一极“。相反,它有助于削弱跨大西洋同盟(以及西方共同的地缘政治“极地”),并相对增强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的重要性。

欧洲的地缘政治地位,随着2010年开始的长期欧洲共同货币危机而进一步被削弱。这可能导致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共同市场上以及通过使用经济手段施加政治影响力。

因此,多极世界秩序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有益,多于对欧洲有益。
迄今为止,伽利略计划的相对水平表明了这一点。

伽利略计划旨在使欧盟独立于美国的GPS导航系统之外。同时,欧盟可以通过伽利略的每个合作伙伴从合作中获得的收益,来评估该计划对中国和欧洲的相对有用性。

但伽利略计划的案例还表明,欧洲相对于战略性经济和政治利益而言,更倾向于短期贸易利润。这也说明了一点: 将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两种目标融合在一起,是形成具有地缘经济视角的公共政策时固有的困难。



当然,看到这个作者折腾了一大圈,将欧洲对中国禁运的失败,以及欧洲和中国在伽利略项目上的失败放在一起回顾,反思欧盟和中国打交道的策略,就是忽视了地缘政治的决定性作用。而一旦用地缘政治的思路来决策欧洲和中国的关系,那其实意味着意识形态之上,团结美国共同对付中国。

整个论文表明,这篇从欧盟立场出发的研究,其实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禁运“态度:欧盟对中国的态度,总是要基于对中国的奖励,似乎总是对中国的恩赐。而经过这两次政策失败之后,作者提出的结论,仍然是西方中心的地缘政治那一套:也就是说,中国是邪恶的,中国的任何行动都是邪恶,即便中国鼓吹多级世界秩序,也是为了未来的中国霸权。 -- 对应伽利略计划就是如此。

所以作者认为,对于欧洲人来说,千万不要被中国人所提出的多极世界秩序所迷惑,以为欧洲真的是世界一极,其实,欧洲就是大西洋同盟的一部分,这是欧洲的长远利益。正如这个作者反复地强调,欧盟跟中国这两个政策(如伽利略)的失败,就是因为削弱了大西洋同盟,忽视了美国。而中国如今建成了北斗系统,正好坐实了这个作者的观点,文中也有体现。


总而言之,这个作者洋洋洒洒的分析,背地里还是西方中心论那一套:不能认可中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反而责备中国跟欧洲合作不能有自己的利益打算。由此来看,欧洲人心甘情愿地做美国人的附庸,有着强大的民意和政治基础,未来的中国和欧盟打交道的时候,反而也要注意,不要被欧盟嘴里所说的世界多极秩序所欺骗,骨子里他们一有问题就只会责备中国。


本人以上这段感慨,是因为反复阅读这篇文章的最后结论:

“中国的外交努力,推动了欧洲决策者参与建立多极世界秩序的计划。对于中国战略家来说,该计划只是一个中间措施,建立这种多级世界秩序的计划,目的恰恰是为了在某一天拒绝多极世界秩序,从而支持即将到来的中国霸权。(原文:For Chinese strategists, this plan is only an intermediary measure, and the multipolar world order is probably planned to be subsequently rejected in favour of forthcoming hegemony of China)。 同样,该计划包括例如通过削弱与欧洲的军事同盟关系来限制美国的作用。实际上,这不会导致在世界政治中建立强大而自治的欧洲“极点”。相反,它有助于削弱跨大西洋同盟(以及西方共同的地缘政治“极地”),并相对增强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的重要性。”


----------------------------------------------------------

本人写的其他两篇知乎链接如下,分别介绍欧盟对和中国合作的科技政策反思,以及欧洲为什么还要自己研发伽利略系统的历史分析,都对了解中欧在伽利略项目上的合作,以及未来和欧洲合作的策略,提供了一些信息。

花家地美院老童生:欧洲科技政策研究者如何看中国和伽利略项目的合作?(北斗和伽利略合作反思之二)

花家地美院老童生:从北斗组网看欧洲伽利略导航计划?之一:欧洲为什么需要伽利略计划

参考

  1. ^论文:中欧之间的地缘经济关系:欧盟武器禁运和伽利略的经验教训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4650045.2013.789864
  2. ^作者介绍 https://warsawinstitute.org/about-us/experts/tomasz-grzegorz-grosse/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六成欧洲受访者认为美国正与中俄进行一场新冷战? 
  叶卡捷琳娜说:“给我两百年,整个欧洲都将匍匐在我脚下”,统一欧洲为什么那么难?欧洲面积比中国还小啊? 
  中世纪时期,葡萄牙的法律是否要比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宽松一些? 
  中世纪最成功的欧洲君主是谁? 
  为什么欧洲的蛮夷国家都进化成了文明国家? 
  中世纪欧洲除了亨利四世还有哪些重量级人物被绝罚过? 
  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都没有将朝鲜并入? 
  请问这是哪座教堂?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观点是否坑了美国,害了俄罗斯,成全了中国? 
  同样是试图统一欧洲甚至地球,为什么拿破仑是伟大的,希特勒是邪恶的? 

前一个讨论
「中国在马尔代夫拥有17岛屿」是什么意思?领土吗?
下一个讨论
你第一篇SCI写了几个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