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一战青岛战役? 第1页

  

user avatar   lu-jin-hua-26-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未完成的音色 该答主的回答让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英国对德宣战不久,就开始请求日本参战,日本决策层经过讨论后同意接受英国的请求”——这么说日本帝国主义参加一战倒是有谦谦君子之风了,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急于反对中国政府宣布中立、限制交战区域呢?

日本帝国主义自甲午战争后,便不可能轻易放弃任何践踏蹂躏、蚕食瓜分中国的机会。仅在大战爆发前一年不到,即1913年10月5日,日本以所谓承认袁世凯政府的条件,提出满蒙五路之要求,着手进一步渗入东北地区与内蒙、华北地区,而这当然只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二十世纪初侵略中国的小小缩影。

日本人的意图在其所谓“解决中国问题意见书”已经阐述得极为清楚、露骨了:

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一战的态度,以及对于自身的定位,首要便是围绕着”解决中国问题“与德国其他太平洋殖民地而论的。从“解决中国问题意见书”便能看出,日本对于“欧战的走向”、“欧洲巨大的变化”的关心之重要缘由,便是担心俄国崛起、英法重返远东,进一步瓜分“中国北方”与“扬子江流域”,退一步来说,无论哪方胜利,其他帝国主义列强都会激烈争夺在华势力范围,日本自然对此“忧心如焚”——所以,大战期间动手便是“最有利”的,他们甚至恬不知耻地直言不讳,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日本参加一战自然是出于其朝思暮想的扩张意图,其余的表面文章自然是粉饰之余的噱头。

@未完成的音色 该答主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图谋的粉饰,要比意见书中的帝国主义代言人要更加颠倒黑白。

“日本政府明确向德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舰艇与人员立刻退出中国附近海域”——日本人在这里自然成了捍卫中国主权的卫士,以至于不顾中国政府于1914年8月6日发布的中立声明:

“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其有违背前项规定者,应听中国官员卸去武装。”

自然地,在这种语境下,“并不得有任何讨价还价地”就成了严厉的关切,日本帝国主义对于维护中国主权,也自然而然有了十分贴心的准备——“把胶州湾无偿转交,以备日后还给中国”。

日本帝国主义是这样不辞辛苦地维护中国主权的:

实在是太周全了!除了青岛,除了整个山东之外,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在南满、内蒙一以贯之地维护主权,还要在福建伸张正义,还很关切地帮助中国政府训练海陆军队,组建国防,统一武备,还要帮扶中国的教育、财政,甚至还考虑到了广泛地推及日文教育,进而促进“紧密合作”——这样一来,便可“维持中国的和平与秩序”,”解除中国未来的一切焦虑“,“确保远东的永久和平”。自然而然地,成就这些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时候,“胶州湾无偿转交,以备日后还给中国”就转而成为:

接着,在二十一条里就转而成为:

然后,因为中国政府“不顾帝国政府关于‘交还’胶东湾之情谊”,日本严肃地下达了最后通牒:

日本帝国主义是怀着这样信守承诺的精神,环视国际的广阔视野,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一战,在胶东半岛伙同英帝国主义和德帝国主义展开了“堂堂的正面决斗”。

呕,说不下去了。


user avatar   coldstream-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青岛战役确实非常有说头。因为我没有料想到现在居然有人能把青岛战役的日本吹成这样了。


@未完成的音色

干了这碗富士山的雪,下辈子咱还做去不起日本的日本人。



出来对线了?我检索了英文谷歌,然后还检索了德文谷歌。随后在知网上检索。我是真没检索出《德皇统一世界策》是什么东西。随后我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用百度去搜索。结果发现。这本所谓的《德皇统一世界策》是民国时期一个名叫张献公的中国人写的。此人似乎是个民国的精神德国人,写下一部德国单挑全世界的爽文。

能把这书当成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写的,我没话说了......

另外,“日本陆军强大”。我真笑了。德军1914年在西线见过九十六个师之众的法国陆军,在东线见过俄国两个集团军的突击,也见过英国远征军的神枪手部队百发百中。日本陆军这十九个废柴师团,还强大,1914年随便拎出来一个俄军师在火力上都超过日军师团两倍。你不光欺骗我们,现在还欺骗自己了。

最后,我从没说过日本和德国的关系亲近。我只说关系比较平稳。不是我黑,日本算老几啊就敢和德国说关系亲近?你那点军队是打得过俄国啊,还是打得过法国啊,还是打得过英国啊?日本算个什么东西啊就敢和德国沾亲带故?

我正在纳闷一个人怎么能这么做呢,然后我翻了翻你的历史回答。我直接就震惊了。

日军一个人向美军一万人发起攻击。

日军一个中队牵制苏军一整个集团军

如果换日本去打斯大林格勒可以很快结束战斗

二战时日本工业水平远比苏联高


日本甲级战犯集体给你点了个赞。


先说明。德国根本想不到日本会突然对德国宣战,因为德日关系在战前还算平稳的,德国方面认为日本会与德国并肩作战,毕竟,日本人和俄国人之间的仇恨还未消散。

对于日本宣战前,德国的态度,可从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小毛奇的信件窥探一二。

1911年,他(小毛奇)深恶德国在阿加迪尔危机时的退缩,写信给康拉德·冯·赫岑多夫说,如果事态恶化的话,他就辞职,建议解散军队,“并把我们置身于日本保护之下;这样我们就可以太平无事地去挣钱,索性做无能之辈。”

而甚至在一战的战争爆发时,柏林还流传了“日本与德国结盟并肩作战”的谣言。

‘日本对俄国宣战啦!’他们狂叫着。好哇!好哇!欢呼声响彻云霄。人们相互拥抱着。‘日本万岁!好哇!好哇!’一片欢乐情景。这时候,有人叫道:‘到日本大使馆去!’于是人群一哄而去,每个人都被席卷到这人流之中,使馆给围得水泄不通。‘日本万岁!日本万岁!'人们激动地呼喊着,直到日本大使最后不得不出来。他惶然不知所以,支支吾吾对这突如其来的并且看来也是受之不当的敬意表示了感谢。”虽然第二天真相已白,这个谣言全属子虚,但是这种敬意不当到何种程度,那是两个星期之后才见分晓的。

事实上,在德国人看来,日本和德国没有什么矛盾冲突,而且双方也并无仇恨,日本怎么可能对德国宣战呢?

有答主提到了英日同盟,是英国请求的。可是温斯顿.丘吉尔(时任英国海军大臣,英国内阁成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提到,日本没有任何义务参加这场战争。

几天后发生了极为重要的事情。日本对德国的态度顿时成为一种强烈的威胁。在英日条约中没有条款能使我们有资格要求日本的支持。现在他们表示要坚决地彻底清除德国在远东的全部势力和利益。

这一切是几天内发生的,日本对德国的态度是顿时强烈起来的。“现在他们表示要坚决地彻底清除德国在远东的全部势力和利益。”

日本突然对德国宣战,当然算不上什么背叛或者背刺,但这也绝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义气。而日本究竟是为什么参加这场战争呢?苏联方面的史料已经给了答案。

“它参加协约国一方是个漂亮的借口”。


而有人提到了“一周多的时间还是很宽松的。自大的德国人没有理会这一要求,开始强化战备,扩充兵力,迁离日本侨民,日本也知道此举会加大攻坚难度,但拒不使用任何卑鄙伎俩,而是要和德军进行堂堂的正面决斗。”

那么请看以下。

“最后通牒故意使用这样的措词和语气,以便使德国无法接受,从而把发动战争的道义责任加在德国头上。”

宽松的时间?堂堂正正的正面决斗?



重炮方面,从105mm火炮到210mm火炮,德国人加起来也只有十五门。甚至还有从老式战舰上拆下来的火炮。

而有人提到了,日本舰队多为老旧军舰,有的已经成了海防舰。我觉得很有趣,你为什么不能贴上这些舰队的作战序列呢?因为你知道,日本军舰实在是太多了,贴上了就没办法吹了。我帮你贴上。

战列舰:周防(原俄舰“胜利”Победа)、石见(原俄舰“鹰”Орел)、丹后(原俄舰“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
海防舰:瞭岛(原俄舰“海军大将阿普拉克辛”Генерал-адмиралАпраксин)、见岛(原俄舰“海军上将辛亚文”АдмиралСенявин)
第四战队司令官:瞭内曾次郎海军中将
装甲巡洋舰:磐手、八云、常磐
第六战队司令官:上村翁辅海军少将
防护巡洋舰:千岁、秋津洲、千代田
第一水雷战队(来自第一舰队)司令官:藤本秀四郎海军少将
防护巡洋舰:音羽
第1驱逐队:有明、吹雪、霰、弥生
第2驱逐队:神风、如月、初霜、响
第16驱逐队:海风、山风(后转第1南遣支队)
第17驱逐队:樱、橘
第二水雷战队司令官:冈田启介海军少将
防护巡洋舰:利根
第9驱逐队:白雪、野分、白妙、松瞭
第12驱逐队:春雨、浦波、绫波、矶波
第13驱逐队:村雨、朝雾、朝潮、白云
直属航空队
水上机母舰:若宫丸
此外还有炮舰四艘,直属舰艇是作为布雷舰的二等海防舰“高千穗”号、修理舰“关东丸”等,甲、乙两队扫雷队和辅助舰艇十八艘等舰艇。而英国海军的远东舰队旗舰“凯旋(Triumph)”号、老式驱逐舰“乌斯克(Usk)”号以及由商船改装的医院船“三角洲(Delta)”号也被派遣参战。当然此后日本舰队诸如第5驱逐队、第8驱逐队等增援

而德国方面又有多少海上舰艇呢?

“在施佩率舰队离开以后,尚有“埃姆登”号,老式四等巡洋舰“鸬鹚(Cormoran)”号,雷击舰“大沽”号,炮舰“虎”、“黑鼬”号在青岛,S-90号雷击舰在烟台,炮舰“猞猁”号和“美洲虎”号分别在上海与长江下游,河川炮舰“水獭”、“祖国”则在长江上游,“青岛”号则在珠江的东江上执行任务。”

一言以蔽之,这些舰艇连水师都算不上了。

随便来个人指挥这些日本舰队,都能以决定性的炮火优势把德国人的要塞轰飞了。


“青岛之战,从总攻到陷落,仅仅一周左右,日本陆军继旅顺之后第二次攻击现代化永久要塞,面对4门280mm超级大炮,仅战死216负伤67合计283人,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这段史料是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John Keegan的《一战史》给出的说法是:

身为总督的海军军官迈尔·瓦尔德克(Meyer Waldeck)上校投降。他的陆战队员死亡200人,而1455名日本人丧生。如果说这只是一场象征性的抵抗,它很勇敢。

伊恩.韦斯特维尔的《一战战史》给出的说法是:

此役,德军战死150人,被俘4000余人,日军死亡1000余人。德军在投降前夕,将炮台火炮自行炸毁,军舰、浮船坞自沉海中。

章骞的《无畏之海》给出的说法是:

整个战役中,德军阵亡224人,伤400人,约有3300人被俘。而日本陆军付出了包括415人死亡在内的约1900名伤亡,英国的伤亡总数为陆军13人死,61人伤,海军3死6伤。日本海军方面损失了“高千穗”号、“白妙”号以及两艘小型扫雷艇,伤亡总数大约为400人。

各方说法并不统一,看起来没有一个确切数字。但日本的伤亡起码在1000以上,如果加上海军伤亡,极有可能突破两千。

别忘了,10月17日晚上七点,德国海军雷击舰S-90号开始突围,在这个过程中击沉了日本海军高千穗号。“高千穗”号的幸存者除了在中雷以前偶然乘小艇离船的10名官兵以外,获救者仅3名而已,舰长伊东祐保大佐以下军官28名、军士54名、水兵179名,合计271名阵亡。

仅仅是高千穗号被击沉,日本就阵亡了271人,而“仅战死216负伤67合计283人”这个说法,我只能说,日本人都是亡灵法师,他们会原地复活。


如何评价这场战役的德军?我只能说,打出了应有的气魄。他们孤悬海外,帝国已经把他们遗忘,他们面对日本人压倒性的优势,依然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

由于德皇下令“必须战至最后一人”,加之海上早已经被日本和英国海军封锁,德军已无退路,只得背水一战,拼死抵抗,以至双方进行了白刃战。为此,日军又用炮火集中火力进行轰击。同时,攻占其他堡垒的日军也从背后迂回过来参加战斗。

在腹背受敌,全面被包围,源源不断的日本士兵蜂拥而上的情况下,德国士兵依然坚韧,他们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但最后实力差距过大,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允许他们投降。

接到德国官方命令后,这些德国人才投降,而且,他们已经弹尽粮绝。所有的炮台都被日本海军暴风雨般的舰炮摧毁了,所有炮弹已经耗尽了。正如John Keegan所说,“如果说这是一场象征性的抵抗,它很勇敢。”


而另外,我还想补充几句。

在大战爆发之后,北洋政府曾经宣布中国中立,并规定青岛周围50公里内为交战区域。不过日军无视中国的中立地位,在9月2日,选择山东半岛北岸的龙口登陆。但由于受到季风影响,登陆作业非常困难,比预定日期整整晚了十天。上陆之后又遭受大洪水的突袭,行军更是艰难之极,从龙口到莱州花了整整九天。

日军有什么资格在龙口登陆?那里是中国划分的非交战区,你们凭什么无视中国的中立地位,在中国的领土上登陆?

日本人在鲸吞青岛后,又做了什么呢?罗斯图诺夫博士已经给出了答案:

正如韦斯特维尔所说的那样:

令人费解的是,日本向德国宣战,却不向欧洲派兵与协约国并肩对德作战,也不从青岛登陆直接攻打德国占据的租借地,反而舍近求远从渤海之滨的龙口绕个弯子对青岛德军发动进攻。从这里不难看出,日本真正的险恶目的是肆意践踏侵略中国。
日军每到一处,强奸妇女,抢劫财物,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日军侵占青岛后,公然宣布将青岛置于日本天皇直接管辖之下,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与日本不顾中国的反对,强行确定了日本在青岛获得的全部利益。

你不觉得你说这种话,根本就是在给日本人洗地吗?你不觉得你说这种话,根本对不起死于日本海军炮击的中国妇孺吗?你不觉得你说这种话,根本愧对先烈吗?



事实上,我根本不关心德国还是日本谁赢了,这些人都是卑鄙的侵略者。我根本不关心究竟是德国人更出色,还是日本人更出色(虽然事实证明就是德国人更出色,日本陆军对于炮兵的应用还赶不上1914年的俄国陆军,日本陆军的水准大约处在1900年的水平)。

我为什么引用这么多史料,我为什么大半夜不睡觉,我为什么这么愤怒写下这篇回答。是因为,我忘不了日本在青岛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忘不了那些死于日本人刺刀的无辜百姓。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强行洗地,而手段却如此愚蠢卑劣。


最后说一句,“仅依靠炮兵部队就几乎不流血打下了坚固的青岛要塞,证明了日本陆军学习能力的强大,也证明了日本炮兵部队的卓越。”这话你说出来骗自己,你自己会信吗?

一战时的日军师团编制基本与日俄战争时期相同。平时一个师团编制有两个步兵旅团共四个步兵联队,附加骑兵大队(后称骑兵联队 ,450人)、炮兵联队、工兵大队和辎重兵大队。战时再进行扩充,称战时编成。 到了1918年,又给每个步兵联队增加了一个配有六挺机枪的机枪中队,但需要10年才能全体配属完毕。还在野炮兵联队里增加了一个配有24门山炮的山炮大队(疑为师团属)。

而德军方面,1914年战争爆发之初每个步兵师有72门火炮,其中还包括了18门105mm榴弹炮。更别提人家德军在开战之初,单单在西线就展开了六十八个步兵师,而日本从前到后只有十九个师团了。



更别提1916年的时候一个标准的德军凡尔登师下面有三个野战炮兵营,一个步兵营下面有16挺重机枪,而日本人直到1918年还琢磨着要不要给步兵联队配备一个6挺机枪的机枪中队。

“日本炮兵部队的卓越”?好啊,那你可是把军队派到欧洲去和德军硬碰硬啊?


user avatar   Ekis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毫无技术含量的一战,日军靠着庞大的体量优势痛打了孤立无援的德国殖民地守军,不过鉴于问题下争论还蛮激烈,这里只贴点数据。

青岛驻防德军主要是第3海军陆战营的1400人(四个210人的步兵连,一个140人的骑兵连,一个装备着6门77mm野战炮的130多人的炮兵连)加上奥匈帝国部队,海防炮部队(750人),德国东亚海军及其辅助部队,总计178名军官和4557名士兵(其中包括了100名德国殖民政府雇佣的中国警察);

而对于日军的数据国际上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不止是维基),即第18师团为主的日本陆海军部队参战人数在5-6万人左右,第一批登陆的陆军人数为23000人,除此外还有英军南威尔士边防营的1000多人和另一个殖民营的500人也加入了围攻青岛的战斗。

而两军伤亡也算是有个共识,英文维基认为德国殖民军阵亡194人,受伤400多人(德文维基也使用了此数据)。而更详细的德方数据记载德方总损为493人,其中阵亡199人,负伤294人。[1]

日军的损失数据这位未完成的音色提供了如下截图: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日军参战部队并非只有陆军,216人阵亡的确对应陆军损失(另有战后重伤不治20人,总计236人),但是显然这不是青岛战役日军的总损失。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2](即《无畏之海》原书)记载,高千穗号被德S-90驱逐舰击沉,256名船员中仅3人幸存。而更详细的日海军阵亡数据271人,也就是说日军总阵亡数为271+236,为507人,另负伤1282人。

如果要单比“青岛陆战”,未完成的音色应该将216的日陆军阵亡数和德第3海军陆战营阵亡45人,负伤68人和辅助部队损失数据对比(德方给出的辅助部队损失数据为179人,但未给出死亡数,当然,其实是我没查到.嚣张.JPG),而不是直接拿德殖民军的总损失和日陆军单位损失做对比,这显然是战史研究时缺乏常识的行为,过于红三炮,望知悉。

此外英军在青岛战役阵亡12人,53人负伤。

参考

  1. ^ Jork Artelt: Tsingtau: Deutsche Stadt und Festung in China 1897-1914
  2. ^ Paul G. Halpern: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user avatar   yi-shuo-hua-jiu-leng-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是想从一些其他的角度来谈谈青岛战役的。

先给青岛战役定一个性:青岛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是日本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个“文明国家”而面向英美法等西方国家进行的表演战。当然,我们并不是在忽视夺取青岛对日本的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而仅是尝试从另一个方面来增加对青岛战役的评价的多元性。

西方人在和日本人打交道的时候,总会落到那套神秘东方的老调子上,在对日本的文化充满一种更类似于“猎奇”性质的兴趣外,同时也因“文明国家论”和“人种优越论”大行其道,而对日本的评价难免落入“野蛮”与“低贱”的窠臼,套用现在入关学家的话,则可以称之为“自诩为天朝上国的盎撒匪帮根本不把蛮夷放在眼里”。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难理解。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从无足轻重的北太平洋岛屿转变为大国,就连日本人自己都很难理解这种巨大的变化,更别说外国人了。在日俄战争中击败白种人俄国人的日本人意识到,这样的成就并不能证明白种人并不比黄种人优越,并不能博得白种人的尊重,相反,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恰恰让其他国家怀着佩服与恐惧,而恐惧尤甚的心情看着这一切。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局势,日本是亚洲唯一既能抵抗西方帝国主义者又能加入他们行列的国家。西方国家固有的成见天然的并不希望接纳日本加入他们的行列,哪怕同英国建立了同盟关系,但英国人更多是抱有一种老贵族利用有钱但粗鄙的暴发户一样的心理。更能让白人的所谓“文明国家”关注到的,则是日本不仅有能力抵抗西方帝国主义者对东亚的入侵,甚至有可能带领其他东亚黄种人发起“种族战争”。在这一时期,”黄祸论“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罗伊德豪斯于1903年所写的以“黄祸”为主题的小说《有色的征服》,可以很好地说明此时所谓白人“文明国家”对日本的看法。此书除了表达白人对日本人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的恐慌,也十分鲜明的体现了日本人削尖脑袋想要挤入所谓“文明世界”的意愿。在本书中,日本征服澳大利亚后,有姿色的女人都被关入集中营,与专门挑选出来的日本男人繁育新型亚欧混血人种。

在此时,盎撒等白人视日本为国力较为强盛的蛮夷,日本也自认自己的蛮夷地位。然而,日本又十分担心因自己的“蛮夷”地位而遭到别人的怨恨。在战争期间,政界元老山县有朋就强调:“采取措施避免白人结成联盟反对黄种人……这是极其重要的。”白人国家会联合起来反对日本,这种担忧并不像字面上看起来那么离奇。到大战结束之时,即使是很慎重的西方领导人也不情愿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很可能会有摊牌的那一天。1917年贝尔福在写给战时内阁的一封备忘录中评论道,如果日本发动进攻,那么英国几乎肯定是要去保护美国的。日本的两难之处在于,到底是要信任白人国家,并且让他们信任自己,和他们合作维护国际秩序,还是要认定它最好自己照料自己。

日本显然选择了前者,极力推行“脱亚入欧”政策,力求取得与西方列强平等地位。因而青岛战役也便成为了日本政府来展现自身不同于其他“非白人”国家的“文明程度”的舞台。(在某种程度上说,对这文化和历史联系更为紧密的近邻挥舞屠刀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交给“文明国家”的投名状。而且事实也正是,沾满了“野蛮国家”人民鲜血的“野蛮者”才有资格成为“文明国家”。)

在青岛战役的整个过程中同英国保持宣传上的一致,是这场“表演战争”的重要部分。“历史上白种人与黄种人第一次结盟并接受黄种人领导的一场战役”算得上是日本政府苦心营造的一种宣传口号。虽然对于西方人而言,在整个过程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在青岛投降的政权交接中,始终没有见到英国国旗,但日本人乐于宣传他们的士兵和极少数的象征性的英国士兵在一个战壕中作战,且接受日本将军的指挥(尽管巴纳迪斯顿刻意表现出英国士兵在战争中的独立,但是“他从头至尾仍然听从神尾光臣将军的命令”,杰弗逊·琼斯语),而同时日本又是在英国的“邀请”下干预青岛的。日本人希望借此营造出: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认为日本是一个可靠的且可信赖的同行者,故而日本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文明国家”。

在一些战争之外的仪式中,日本人也尽力展现出自己“文明”的西式礼仪,而这些礼仪甚至让很多西方人都自叹弗如。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的德国侨民被准许继续从事商业活动(而哪怕如加拿大这样的“白莲花”也将国内侨民投入战俘营);在战争期间,日本军官向青岛驻军发送了很多信息,祝愿曾经担任过他们的导师的德国朋友好运常伴和一切平安;即使是战役结束,日本人也总是用最礼貌的语气同德国人进行沟通,瓦德克总督及其下属官员在投降后也没有被没收佩剑;日本人对于这些战俘的处置,也优厚的让人难以想象。“在日本对待德国问题上,以及在围城战争中日本同英国和德国交往的方式,务一部展现了他们的日本兄弟出类拔萃的精神”。(杰弗逊·琼斯语)

(相关参考文章可见下)

然而,日本人刻意塑造的“文明国家”的形象,并没有获得“文明国家”的认可,尽管在某些方面,日本表现的比所有人都更加“文明”。虽然日本得以获许在巴黎和会中拥有同四大国一样的代表席位,且被许诺在国联中拥有特殊地位,但这只是一个为了维持现状继续以二流国家的身份看待日本的方法。牧野申显男爵竭力宣传“种族平等”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完全合乎人道主义不辩自明的,但是仍然没能如其所愿被纳入国联宪章,日本人关于“种族平等”的主张被粗暴的忽视,竟至于让牧野申显在4月28日召开的巴黎和会群体会议上发出警告,如果拒绝平等公正地对待各民族,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对国联的指导原则失去信心。

很显然,日本争取加入“文明国家”的行列的努力失败了。可以说,一朝为蛮夷,终身为蛮夷,只有能够乖乖被天朝敲骨吸髓的蛮夷,才是有用的蛮夷。而一旦其不能满足剥削的需求,甚至自身实力对天朝秩序产生了挑战,那这便是蛮夷的“原罪”了,如此不被“六师移之”到算得上自己的本事,欲想被吸纳入关内和中原人同吃一块蛋糕无异于痴人呓语。一个国家想要赢得他国的尊重,既不能依靠对“文明国家”如小丑戏般的亦步亦趋的拙劣模仿,更不能视对其他蛮夷挥舞屠刀为“文明程度”提高的体现。将国家的崛起与小民的尊严都寄希望于天朝的施舍,或许连稍显真切的空中楼阁都难以得见,唯有将其握于自己手中,反守为攻,直捣黄龙,纵马入关,葬匪帮及匪众于金戈铁马下,方能真正实现。否则,就算不惨遭阉割,也难免像日本那样走火入魔。(部分历史学者如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认为在种族问题上的不公正对待是导致日本在二十年后挑起战争的重要原因,但这有待商榷)


p.s.日本在青岛战役中的“文明”,也正像他们所模仿的“文明国家”那样,是仅存于上层精英间的虚假的“文明”,对待其他“蛮夷”时,日本仍然大肆纵兵劫掠,在青岛留下了累累血债。




  

相关话题

  为什么把巡洋舰作为驱逐舰队的旗舰? 
  一战前,如果德国全力研发航母,能否战胜皇家海军? 
  如何评价恩维尔帕夏? 
  为什么一战和二战都只形成两个势力? 
  一战后,德国人为什么觉得凡尔赛合约很屈辱? 
  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出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的师编制? 
  如何评价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等俄国白军将领?他们是否真的是爱国者? 
  德国如何才能赢的得一战? 
  德意志第二帝国战败原因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好多人不支持就地过年?
下一个讨论
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是不是代表着俄罗斯崛起的转折点?





© 2025-0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