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提案,“让男孩更像男孩”,“让女孩更像女孩”,反映出的,是性教育的严重缺乏,不仅仅是没有性教育,而且,不懂什么是性教育,应该如何做性教育。
而且,这是大学校长的提案,大学应该是什么地方?大学校长应该是怎样的人?
基本的科学素养,我认为,还是应该要有一点才行!
闲话少说,进入正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性别,到底是个啥?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男的,或者女的。
分类方法也很容易,每个小宝宝出生时,护士阿姨都会把他/她举起来,露出屁股,让妈妈看看,是生了个崽崽,还是丫头?
所以,我们通常是根据生殖器官来确定孩子的性别是什么。
有时候,通过外观难以明确时,还可以用染色体来确认,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为XX。
(左边为男,右边为女)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我们用上述方法所确定的性别与他/她对于自己性别的认同是一致的。
请注意,这个性别认同,是指天生的对“自己是谁”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男性,女性,介于两者之间,或两者兼而有之。
所以,一些孩子的性别认同与我们根据生殖器官或染色体而对其指定的性别并不一致,这称为性别多样化,有时也称跨性别。
而且,性别这个事儿,真的很复杂,不仅存在跨性别这种现象,专业的医学名词还有无性别者,双性别者,性别创意者,第三性,性别混合者,等等。
因此,有观点认为性别并不是男女截然不同的,而是从男性到女性的连续体,像光谱一样。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教育孩子,培养他/她们的“阳刚之气”或“阴柔之气”?
不!
目前医学界的主流意见是采用性别肯定治疗模型。
也就是说,鼓励父母和社会支持每个儿童的独特观点,并帮助他们在安全和充满爱的环境下探索自身真实的性别。
毫无疑问的是,无论儿童和青少年的性别发展轨迹如何,都应该被接受、被爱且被尊重!应随时给予儿童和青少年性别肯定,以帮助他/她们在家、学校及其他环境下健康成长。
随着科学界对“性别认同”这一问题的理解不断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和肯定儿童或青少年发现其真实的自我。
我们认为,性别认同和表达的差异是人类多样性的正常方面。
看到这里,一些父母或许会很紧张:
完了完了,我儿子喜欢玩洋娃娃!
不得了啦,我女儿比男孩子还要淘气!
他/她会不会是跨性别?
别急,一个人对性别认同的自我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就像孩子的身体发育一样。
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性别认同通常分以下几个阶段发展:
1、婴儿期即意识到性别差异。
2、两岁左右:孩子开始意识到男孩和女孩之间的生理差异。
3、在三岁生日之前:大多数孩子可以很容易地给自己贴上男孩或女孩的标签。
4、四岁时:大多数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有稳定的认识。
但是,无论未来的性别认同如何,跨性别偏好和跨性别游戏都是性别发展和探索的正常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男孩子有时抹妈妈的口红,穿姐姐的裙子,玩芭比娃娃,女孩子有时玩玩刀枪棍棒、玩具汽车,都是正常的行为,家长不要小题大做。
不过,有一些孩子的跨性别行为比同龄儿童更为持续和执着,其具体原因我们并不清楚,但这不是孩子的选择,而是反映了他们的先天偏好。
伴随着成长的脚步,所有的孩子都倾向于对自己的性别有更清晰的认识。即使是跨性别的孩子,也能明确感受到,自己究竟是谁?
2011年,一项研究调查询问了美国旧金山6-8年级的中学生:“你是什么性别?”并提供以下回答选项:“女性”、“男性”和“跨性别”。
结果发现,有1.3%自我认定为跨性别。
而且,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认定为跨性别者的儿童和青少年所占比例逐步增加。
2016年,一项调查纳入了美国明尼苏达州80,929名高中学生,其中,2.7%的受访者自我认定为跨性别者或性别多样化者。
如果有一天,孩子告诉你,或者你发现,你的孩子其实是他/她?
那么,你要知道:
你的孩子作为女孩、男孩、中间人或其他类型性别的这种内在感觉是无法被改变的。
首先,你必须接受这一点!
当然,当孩子的自我性别认同和家长与社会对他/她的期望不同时,他/她们可能会受到歧视和欺凌。
父母希望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想让他/她们受到排斥欺凌与,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服从这些压力,限制他们自己。
相反,你应该确保自己年幼孩子的环境反映了性别角色的多样性,并鼓励孩子参与选择。
以下是一些专业建议:
1、在儿童读物中展示男性和女性在不同性别角色中的非刻板印象(例如,全职爸爸、男护士和女警察)。
2、提供多种玩具供孩子选择,包括娃娃、玩具车、动作玩偶、积木等。
3、当你的孩子向你透露他/她的身份时,以肯定、支持的方式来回应。
4、接受并爱你的孩子。
试着理解他/她的感受和体验。即使和你的观念有分歧,他/她也需要你的支持和认可,只有这样,他/她才能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
5、当你的孩子受到欺负时,请坚定地站在他/她这一边。
不要轻视你的孩子可能面临的压力或欺凌,这需要你自己勇敢一点,帮助你的孩子避免和解决压力和欺凌问题。
6、基于性别、性别认同或性取向的任何诽谤或笑话都是不能容忍的。
无论是谁,你都不需要对他客气。即使是人大代表的混账提案!
7、注意你自己,以下这些迹象可能表明你需要心理健康的支持。
例如:焦虑、不安全感、抑郁、自尊心低下,以及其他任何情绪问题。
8、重要的是,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他/她并不孤单。
可以提供各种书籍、电影和材料给孩子,关于那些在性别问题上与众不同的人。
9、支持孩子的自我表达。
与他们就衣服、配饰、发型、朋友和房间装饰品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交谈。
我们这个社会,并不是那么宽容与进步,性别多样化的儿童和青少年很有可能出现多种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甚至自残、自杀。
作为父母,你对孩子性别认同的支持或拒绝,对其性别认同的最终结果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然而,可以强烈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健康和心理发育。
所以,即使你很难理解,也可能无法与孩子达成一致,但是,你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提供理解、尊重和无条件的爱,以帮助你的孩子度过他们的困难时期。
研究表明,如果跨性别的青少年甚至只有一个支持他的人,也会大大降低他/她自杀的风险。
引用儿童性别和性发育问题专家,罗德岛雷神医疗中心Rafferty医生的一段话来为今天的话题做个总结:
请记住,性别发展是所有儿童的正常进程。有些孩子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化——类似于人类健康和行为的所有方面。然而,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爱和关怀,这些都有助于他们成长为快乐健康的成年人。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
如需转载请联系
参考文献在原文中
我认为不好。
因为有些人所谓的“男孩更像男孩”,指的是只有更“利女”才有男子气概。
而所谓女孩更像女孩,则指的是越任性无理取闹越像女孩。
作为一名几乎没什么传统女性特质的女性,从小自闭不交际,穿衣服像开盲盒,做饭像上魔药课,我觉得自己被这条提案针对了。
看样子,只要我老得够快,这些奇奇怪怪的社会浪潮就追不上我。
毕竟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都是公知盛行,天天有人说中国不行,所以首要任务都是大家鼓足了劲头要赶英超美,一雪前耻。
连我表哥这个学渣借的小黄书里,几乎大部分男主展现霸气侧漏的方式,都有那么一条,就是在自己后宫里加一堆外国妞,以欧美和日本为主,似乎不睡服她,都对不起祖国。
我们那时候,大环境下,不怎么讲武德,也不讲阳刚之气,就只讲中国人或者黄种人不行,直接从根源上否定你。
所以你努力的方向只能是,当个能行的中国人。
所以,当我以当一个能行的中国人的标准长大后,才发现原来性别和性格差异是问题。
别整性别什么特殊化,如果要用功利标准定义是最好的,比钱比权比成绩嘛,我求之不得呢。
我从小就没有受过什么男女特质不同之类的言论的困扰,原因特别简单:
因为在我任何一个成长阶段,身边亲友里的同龄男性,在校内没有比我成绩好的,工作后没有比我工资高的,能力比我强的
所以,亲友们总不能让他孩子脱了裤子和我比谁尿得远吧。
什么男性擅长理科,女性擅长文科……
不好意思,我数学最菜成绩是在高考,120分。所有单科最好的是物理和语文,都考过将近满分的成绩,我一点都不偏科呢。
什么女孩子长大就会分心,男孩子到了高中就集中精神,努力赶超了。
爷笑了,我高一进了市重点,用了一年,从年级三百多直接到年级前十五。然后就没下去过。
还有什么女孩子读死书,男孩子善于利用。
欧哟,大学时候,兼任五六个社团和校媒体,带队搞了若干项目,排练了若干话剧,参加了全国营销类竞赛还获奖的人是谁呢?
出来工作一路无往不利,没经历过什么地下室和被辞退,只用了两年就晋升管理岗,开始拿股权的人是谁呢?
哦,原来是我自己。
所以,女孩子不要天天嚷嚷什么这不平等,那又有歧视了,看见问题是很重要。
但是遇到问题,为什么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呢?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自己是建设者。
要改变生存处境,第一,要么就颠覆社会,直接创造个新的;第二,在既有规则里,获得权力,然后自己去改变规则。
反正我对于某些女性躺在妇女解放先烈功劳簿上吃热饭,还觉得先烈给你加的肉不够多,这种行为我嗤之以鼻。
同样,性格决定论的错误性还不明显么?
人之发展,得是性格,能力和道德为基石。
我这人性格内向,不爱交际,自闭到极致,能一个暑假都不说话,不出门,就一个人呆在屋子里看书。
但是不妨碍我口才好,演讲能力一流。
一个是性格,一个是能力。
人的发展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
一说到性别问题,简直槽多无口,真的,买本思潮史行不行。
当初倡导女性解放和保护儿童,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对于人本概念的倡导,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
在西方当时的背景下,当女性被认定为人,加入了社会生产和建设里,社会就有了另一股前进的动力。
女性权力的获得,不是靠弱得来的,恰恰是因为社会要女性强,强到你不仅是女性,而是一个能加入社会竞争,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想过的好,简而言之,都是二十一世纪了,做个人吧。
我不想要男性的特殊关怀,大家愉快地成为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不好么?
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是为了让女性成为人。
21世纪,我们呼唤让男人更男人,让女人更女人。
欧美那边少数群体运动,天天叠buff,搞得和杂交水稻一样,反正不是朝着人的方向去的。从证明性别不是问题,居然变成了强调性别差异,然后躺平要特权。
中国的性别问题,不是性别圈子的边缘不够明确,女不够女,男不够男。
而是圈子的立足点不够高,等高到“人”的层面往下俯瞰,性别,性格等,这些被横向切分的要素,其实就是平面上的一小部分,一个人的性质之一。
能用人之特性解决的问题,能从阶级,经济基础找出的解决思路,大可不必搞群体特殊化,甚至归因到先天。
那是你没见过真吹过头的时候,那时候知乎全都在论证年薪30万码农从各方面吊打省直单位正科级,吊打985青椒。
“地球大气中的云”整体上不符合学术界现在使用的任何生物定义,但是云中有一些微生物存在。
地球微生物跟随每年升入大气层的数亿吨灰尘、大量水汽和人造污染物加入大气环流,蔓延至平流层顶到电离层中部;少数微生物长期生活在卡门线外,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表面发现的海洋微生物证明有极少数地球微生物自然到达近地轨道[1]。
美国科学家曾经从加勒比海、美国内陆和加利福尼亚上空一万米高度的空气里收集到来自314个物种的数万个微生物样本,计算显示一万米高的对流层里每立方米空气存在约5100个细菌细胞、数十个真菌孢子,其中60%以上的微生物是活着的。普遍发现的17种细菌包括可以代谢草酸的类型,大气细颗粒物和水滴里的草酸可能允许它们在大气里活跃地生存。
在云的高度存在比这还要多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参与天气活动。微生物的大小与结构允许水蒸气在它们周围聚集成小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云。就是说,云中不但存在微生物,有些云还是微生物造出来的。
地表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也能被热带气旋带到云里长距离漂流。热带气旋作为大型耗散系统可以谈一谈Lyfe之类天体生物学上的生物定义。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作为经典流氓霸权主义国家,这是正常操作啊。而且这就完了么?
有脑子的都知道这核污水不能排,你以为排了之后美帝不讹诈你钱去赔偿?谁让你他喵的把放射性物质扔到西海岸的?
虽然环保主义啥的现在没动静,等污染物随着洋流到西海岸之后你看还有没有动静?说讹诈你几千亿美元就讹诈你几千亿美元,说让你交钱你就得交钱。再讹出来个广场协议都不是事。
所以说光看在这一条,我要是菅义伟我都不敢排。脑子早就掉进马里亚纳海沟里面去了都。
作为经典流氓霸权主义国家,这是正常操作啊。而且这就完了么?
有脑子的都知道这核污水不能排,你以为排了之后美帝不讹诈你钱去赔偿?谁让你他喵的把放射性物质扔到西海岸的?
虽然环保主义啥的现在没动静,等污染物随着洋流到西海岸之后你看还有没有动静?说讹诈你几千亿美元就讹诈你几千亿美元,说让你交钱你就得交钱。再讹出来个广场协议都不是事。
所以说光看在这一条,我要是菅义伟我都不敢排。脑子早就掉进马里亚纳海沟里面去了都。
利益相关,北大本硕,2020年毕业生,拿到上海中学、深圳中学offer,入职深圳中学。
1 先讲自己的情况。小镇做题家一枚,出身山区十八线小城市下面的农村,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家里收入最高的是作为乡村退休教师的爷爷。可以算是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从小就被家里教育要好好读书。尽管家长从小灌输的理念是读完大学要当官,但是自己却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反而从小就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初中的时候最想去的大学是北师大。高中选择了文科,在分科之后就被认为是清北的苗子,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进自己心仪的院系,之后跨院系保研到了本校感兴趣的专业。一开始是有做学术的打算的,但是读研期间也算是饱受打击,认识到自己不是那块料。之后做过两个大厂的产品经理实习,经过实习之后确实认识到自己不擅长这种工作也不喜欢这种生活。反而是更喜欢在本科期间在学而思兼职的那种工作,觉得给人传授知识于自己也是一种享受,于是秋招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下定决心做老师。秋招也比较顺利,拿下深中offer之后就没有再参加任何招聘。在上海中学和深圳中学里选了后者,待遇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就是喜欢深圳的气候和大海。
入职以后的感受: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被领导赏识调到了高三。因为自己教的学科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最感兴趣、最擅长,也是研究生的专业,所以备课做题之类的工作都没有太大压力。学校不要求坐班,基本上朝八晚五。(晚上如果有学生约了答疑会晚一些)几个月过去了,上课的功力有所进步,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确实很适合当老师,也确实很喜欢这个工作,每天上班并没有在互联网实习那种不想上班的感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觉得教高中并不屈才。本科和研究生上的课,有一些知识还是能很好地融入到高中的教学中。再加上本人喜欢骑行、喜欢旅游,了解的杂七杂八的知识也比较多,所以课上的内容会比较丰满。另外深中的高一高二有类似于大学通选课的校本课,等我以后下去也打算给大家浅显地介绍我那小众的专业。
看到有答主说清北的老师教出来清北的学生,然后回来当老师,这听上去很讽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读一个好的大学是可以让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自己选则做什么则是另一回事。
2. 说一下其他人的情况吧。深圳教育系统也只是这一两年异军突起,大量引入高学历的新教师。其实北京的一些名校早已如此。确实有一些人并不是那么坚定的做老师,已经离职或者有离职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喜欢这个职业的。
从我校今年的招聘状况来看,基本是清一色的清北海龟,偏文的学科基本是硕士,偏理的学科基本是博士。对于没有职业偏好的人来讲,一些基础学科确实也未必能找到比深圳的老师或者公务员性价比更高的工作了。
另外,深中毕竟是深圳最好的中学,所以招聘名单里看上去有这么多的清北学生。但是放到整个深圳教育系统来看,其实清北毕业生所占比重就小很多了,放到全广东、全国来看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去看清北的毕业就业统计,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毕业生所占比重并不高。(貌似不到10%?需要确认一下)所以题目的提问方式并不是太恰当。
我们校长曾经说,引入名校的硕博是“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我自己并没有多优秀,但是我自认为还是给我的学生们上了一些不一样的课、提供了些许有价值的知识或者信息。我也的确见到一些做了班主任的同事,在倾尽全力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利益相关,北大本硕,2020年毕业生,拿到上海中学、深圳中学offer,入职深圳中学。
1 先讲自己的情况。小镇做题家一枚,出身山区十八线小城市下面的农村,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家里收入最高的是作为乡村退休教师的爷爷。可以算是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从小就被家里教育要好好读书。尽管家长从小灌输的理念是读完大学要当官,但是自己却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反而从小就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初中的时候最想去的大学是北师大。高中选择了文科,在分科之后就被认为是清北的苗子,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进自己心仪的院系,之后跨院系保研到了本校感兴趣的专业。一开始是有做学术的打算的,但是读研期间也算是饱受打击,认识到自己不是那块料。之后做过两个大厂的产品经理实习,经过实习之后确实认识到自己不擅长这种工作也不喜欢这种生活。反而是更喜欢在本科期间在学而思兼职的那种工作,觉得给人传授知识于自己也是一种享受,于是秋招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下定决心做老师。秋招也比较顺利,拿下深中offer之后就没有再参加任何招聘。在上海中学和深圳中学里选了后者,待遇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就是喜欢深圳的气候和大海。
入职以后的感受: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被领导赏识调到了高三。因为自己教的学科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最感兴趣、最擅长,也是研究生的专业,所以备课做题之类的工作都没有太大压力。学校不要求坐班,基本上朝八晚五。(晚上如果有学生约了答疑会晚一些)几个月过去了,上课的功力有所进步,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确实很适合当老师,也确实很喜欢这个工作,每天上班并没有在互联网实习那种不想上班的感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觉得教高中并不屈才。本科和研究生上的课,有一些知识还是能很好地融入到高中的教学中。再加上本人喜欢骑行、喜欢旅游,了解的杂七杂八的知识也比较多,所以课上的内容会比较丰满。另外深中的高一高二有类似于大学通选课的校本课,等我以后下去也打算给大家浅显地介绍我那小众的专业。
看到有答主说清北的老师教出来清北的学生,然后回来当老师,这听上去很讽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读一个好的大学是可以让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自己选则做什么则是另一回事。
2. 说一下其他人的情况吧。深圳教育系统也只是这一两年异军突起,大量引入高学历的新教师。其实北京的一些名校早已如此。确实有一些人并不是那么坚定的做老师,已经离职或者有离职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喜欢这个职业的。
从我校今年的招聘状况来看,基本是清一色的清北海龟,偏文的学科基本是硕士,偏理的学科基本是博士。对于没有职业偏好的人来讲,一些基础学科确实也未必能找到比深圳的老师或者公务员性价比更高的工作了。
另外,深中毕竟是深圳最好的中学,所以招聘名单里看上去有这么多的清北学生。但是放到整个深圳教育系统来看,其实清北毕业生所占比重就小很多了,放到全广东、全国来看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去看清北的毕业就业统计,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毕业生所占比重并不高。(貌似不到10%?需要确认一下)所以题目的提问方式并不是太恰当。
我们校长曾经说,引入名校的硕博是“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我自己并没有多优秀,但是我自认为还是给我的学生们上了一些不一样的课、提供了些许有价值的知识或者信息。我也的确见到一些做了班主任的同事,在倾尽全力培养更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