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SpaceX 星舰 SN15 终于成功着陆没有爆炸?具有哪些意义? 第1页

     

user avatar   Richest_Mus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初步验证了星舰目前起降流程、燃料管路和机械结构等设计,对于项目而言有里程碑的意义。

还记得当年ORBCOMM-2发射任务中F9芯一级首次成功陆上回收的情景吗?在直播中,控制室掌声欢呼声雷动,远渡重洋的直播屏幕外爱好者们也一片振奋,不久后的CRS-6发射任务又首次实现海上回收。虽说我们作为普通爱好者,实际上跟SpaceX并没有半毛钱的利益关系,但回想在此之前SpaceX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时期,从所谓俄罗斯专家到地摊自媒体都在带节奏唱衰,甚至爱好者说句公道话都要被扣各种帽子。还有最近SpaceX星舰方案中标NASA阿尔特弥斯项目的登月器,却被蓝色起源、Dynetics、洛克希德马丁和诺斯洛普格鲁曼等竞争厂商抱起团来阳谋阴招一起上,导致招标暂停。

就一句话,ざまーみろ!

在接下来的迭代开发中,星舰和SuperHeavy的原型机还会有更进一步的测试项目,难免再遭挫折,总体设计应该不会大改,但很多细节肯定还有或多或少的改修,然而这就是快速迭代的必经之路,愿SpaceX一路披荆斩棘,无畏无惧,快步前行!


user avatar   long-ya-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舒服,之前的科普回答已经说了星舰的意义,舒服是因为美国那几个小左官员和贝索斯又开始作妖了,拿NASA给SpaceX登月项目中标说事,现在SpaceX上来就是两巴掌打个脸。

至此星舰探索的项目基本全部通过:

多猛禽发动机并联控制 成功

猛禽发动机重复点火 成功

belly flop机动降落 成功

控制翼面与矢量发动机合作完成垂直水平反复切换 成功

箭体受控返回指定地点 成功

箭体降落完成回收 成功

隔热瓦测试 未知

SN15根据介绍有上百项改进,但是具体怎么改进的细节未知,但是从现象来看似乎发动机与箭体的融合度更好了,起码不用动不动换一台猛禽。

不锈钢箭体的成本仅有碳纤维与合金箭体的3%,如果真的成功真的是突破历史了,重大里程碑。

如果不出意外,后续的测试按照马斯克的风格,一定会不断地降低不锈钢的厚度,相当于压力测试直到箭体安全性低于一个阈值。

后面的大戏就是星舰与一级的合练了。


user avatar   liang-zi-wei-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四射四炸,第五次终于成功!

6个小时前,在美国德州的发射场,星舰原型机SN15,重启发动机向地面降落,掀起阵阵浓烟和沙尘。



烟雾散去后,SN15成功回收着陆,没有立即爆炸、没有着陆后再爆炸,也没有倾斜。



这是星舰原型第一次完全成功的实验,只在落地后,发动机喷口起了一点「没有大碍」的小火苗。

但这次,马斯克却不像之前几次那样亲自到场观看。



而且,星舰原型首次成功,时间点也十分巧妙:

5月5日,是美国首次将本国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日子。

而5月6日,也是SpaceX成立19周年纪念。

SN15意义的确非凡。

SN15,这次姿势对了

SN15的发射,也向之前一样数次推迟,本来计划是当地时间4月30日,然后推迟到5月2日,最后又推迟到5月5日。

原因是天气不佳。

看来,SpaceX吸取了上一次SN11的教训,没有顶着恶劣条件贸然试飞。



直到几个小时前,北京时间早上6:20左右,SN15终于升空。

这次试飞,和我们熟悉的前几次失败实验一样,依然是验证火箭姿态控制。

流程都是点火升空-悬停-关机下落-二次点火姿态修正-落地。

其中在下落阶段,火箭处于短暂的自由落体阶段,三台发动机全部关闭,腹部朝向地面。



这一阶段称为95%自由落体阶段,也叫「腹部拍水式俯冲」,通过舰体上的襟翼,像翼装跳伞者张开手脚那样,对火箭进行姿态控制(俯仰、翻转、偏航等控制)减速飞行,这一系列动作是星舰火箭首创的。

之后,SN15 在空中又一次翻转,打开两台发动机,将姿态从水平调整为着陆前的竖直状态:



随后,SN15就完成了首次完全成功的回收着陆。

而在它之前,SN8、SN9都在着陆时爆炸,而SN10则是着陆过后8分钟爆炸,而上一艘SN11,根本没等到着陆阶段,直接在空中解体了。

而马斯克在SN11失败后说,SN15相较之前的原型,做了上百项改进,集中在软件、舰体结构、航电系统上。



图源:微博@iBingo

所以,SN15算得上是一架全新的飞船,SpaceX也跳过了12-14的编号。

对了,之前SN11失败时,有分析认为马斯克之所以如此密集试射,主要是希望尽快成功,为4月底的NASA载人登月项目竞标加分。

结局我们都知道了,NASA选了SpaceX的方案,但在贝佐斯的蓝色起源等对手的抗议下暂停了。

但是,很快马斯克就用SN15证明了自己。而此刻他的竞争对手们仍然停留在模型阶段,一次成功试射都没有。

星舰回收为什么这么难?

四射四炸,五射功成,马斯克为何如此执迷于这惊险的“神龙摆尾”?

星舰从SN8到11的四次试飞失败全都是卡在了星舰从水平转为垂直并点火反推着陆的过程中。

但猎鹰9已经成功着陆超过70次了,直上直下已被证明是非常可靠的方案。



虽然SN15已经成功,但为什么SpaceX在星舰上反而放弃这个“简单而成熟的选项”,而是非要搞一个只是看似炫酷却十分高难的“神龙摆尾”,结果导致四次失败呢?

原因很简单,机腹朝下是为了尽可能减速。

一个物体下落时的阻力越大,最终它达到的终端速度就越低。


来自youtube频道Everyday Astronaut

当然接触面积越大,阻力就越大了。



终端速度下点火降落,能最大程度节省燃料,所以能带的载荷也就越多。

而猎鹰9在进入低层大气后,其较小的表面积使其在离地面十分近的时候仍然无法达到终端速度,所以也就不采用机腹朝下的着陆方式。

马斯克一共损失了10艘星舰原型,其中有地面点火爆炸,有舰体结构实验事故,还有前几次的着陆爆炸事故。

按照马斯克预期,至少测试到SN20,才有望定型1.0版星舰,即能够执行任务的成熟版。

而这一目标瞄准2021年~2022年。

按照这个时间线推算,我们今后平均每1-2个月,就能观看一次星舰试飞。



具体什么时候能登上火星?之前马斯克本人在网络聊天室有网友们交流时,立了一个flag:五年半以内

能不能成,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void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8月更新

之前提到的进度已经不准了,bn3将不再进行低空飞行测试(非常惊讶),sn16-19看上去计划已取消。

目前spacex计划直接进行星舰组合体的入轨测试。下面级bn3和上面级sn20都分别组装完毕。

bn3+sn20的组合体将直接进入太空,bn3下面级在墨西哥湾海降,sn20上面级在环绕近地轨道3/4圈后于夏威夷附近海域再入海降。由于海上回收平台未建成,两枚箭体都不会进行复用,但是发射流程严格按照真正回收的流程进行。即两枚箭体最终都会尝试以0米/秒的速度和完全垂直的姿态接触海平面。

如果发射成功,spacex在重型猎鹰之后短短3年内再次刷新运载能力记录,人类将重回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00+吨的时代,甚至有可能刷新土星五号的记录成为第一。



更新:居然1000赞啦

请各位理性看待,SpaceX的成就算是行业公认的,Starship目前暂时并没有形成直接的威胁和竞争,本次试飞技术上值得肯定

此外,各位也应当看清我国航天近些年的飞速发展,成果也相当喜人。而且哪怕是spacex,他的发展理念也是值得并且已经被我国参考和学习的。

我始终认为航天还是比较命运共同体的一项事业,请大家少点戾气,理性讨论。任何扣帽子yygq不讲理的人,我请你自重。


首先,本次sn15是真正的着陆成功+回收成功。sn10是着陆成功+回收失败。

(为了照顾某些生物的情绪删除原说法)

我之前提到过,starship要取得不错的进展可能得等到sn16,好吧这一目标提前达成了。

如同马斯克所说的,sn15在着陆腿、发动机和储箱上均有比较大的改动。现在看来这些改良终于成功解决了之前着陆压力不足、发动机点火失败、着陆过重等疑难杂症。从工程上真正验证了starship可以完美回收。

那么本次回收真的就是完美的吗?未必

第一,着陆后依然出现了不小的火势。如果星舰真的要实用化,不可能每次着陆都需要主动灭火。

第二,落点精度问题


蓝箭头对应那条路,红圈圈对应sn15落点,可以看得出来还是有点偏的。这还只是10km,如果未来近地轨道再入精度需要有更大提升。


难度多大?

不大,也就一个自由女神原地起跳10公里半空360度转体自由下坠平稳落地。



2018年2月8日重型猎鹰发射成功后,Spacex正式将主要资源投入到星舰的开发中。

2019年Spacex在得克萨斯州Boca Chica建厂。

2021年星舰上面级回收成功。

短短两年时间,spacex从建厂到完成试飞,效率极其恐怖。

很不厚道的对比一下,长征五号,2006年立项,2013年进行模态试验,花了7年。

(长五研发效率在同行里算很不错的了,我没有半点黑长五的意思,怎么老有人要抬gang?)



那么接下来呢?

sn16-sn20的测试应该还会继续。

Superheavy的bn系列试飞测试即将开始(bn2)

starship目前进行的测试都是10km高度,以后可能会加回到20km,甚至到50km、亚轨道测试。毕竟最终starship是要从近地轨道返回的。

另外,Starlink27即将发射,使用的是B1051.10一级。如果发射成功+回收成功,我们将见证历史上第一枚十手火箭、十次复用、十次回收的诞生。马斯克吹过那么多的牛(猎鹰9B5能复用十次)又将实现一个。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酿希匹,拉黑的人还能邀我,敢情我白拉黑了(不是说 多潘立酮)。

有哪些意义?

别的意义我是没看出来,美国佬作妖的意义,倒是少不了。

外媒又陈词滥调炒“中国火箭残骸失控”,中国航天专家此前已多次回应解释

最近,我们不是发射了“天河”核心舱嘛,然后主推火箭不是回收,现在在天上转过呢,过几天就会在太气层中烧毁。

航天专家邢强博士此前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火箭本身结构是“皮薄馅多”,内部燃料在发射过程中消耗后,剩余的火箭壳体质量并不大,而且以铝合金为主的壳体很容易在大气层中焚毁。因此与空间站或大型卫星相比,火箭残骸对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同时它的飞行轨迹也并非媒体报道的“不受控”,而是经过精密计算,并利用火箭钝化技术,有意缩短在轨飞行时间。

可是,美国一些作妖的人,却按捺不住了,开始炒作起来,大肆炒作“中国火箭残骸威胁”。

还叫嚣要索赔呢!

中国火箭碎片会破坏地球?美媒逼问美国是否会对华索赔,白宫回应


要我说,美国佬已经魔怔了。太需要别人赞美它的成功了,太希望别人认同它能做到的而别人还没做的小把戏。

心想:劳资现在大火箭残骸也可以回收,从此可以放心的指责它国的火箭残骸问题了。


心术不正!



关于太空垃圾及美国上世纪故意向太空抛散10亿颗铜碎片,请移步:

频繁发射火箭与卫星对地球周围太空造成了许多垃圾,有什么影响?各国的态度是怎样的?


user avatar   F.R.A.O.W.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预感:星舰系统(Starship System)将会成为有史以来开发最透明、公众最关注、影像资料最繁多的火箭。

从18年12月开工至今,无数长枪短炮昼夜蹲守在工地外,24小时不间断记录着星舰乃至整个博卡奇卡地区的成长。大到一座原型、一块部件,小到发动机上的每条管路都尽收眼底。

这些照片和录像为SpaceX粉丝及航天爱好者们不断提供着及时、清晰的第一手资料,让他们能够制作出非常准确、详尽、观感良好的科普。也正是这样,每一次设计变化众人都能快速编写出资料和分析;每一次开发迭代网上都会涌现出大量设想图和CG。

随着测试的继续、媒体的报道、再加上这些由专业人士制作的科普在网上逐渐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星舰系统;越来越多的人激发了对航天的兴趣,重新抬头望向那无垠的深空。

相比50多年前的土星5号,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SpaceX一反常规的开发方式与对待“失败”的态度相结合,让星舰还未正式发射就已名扬天下。一支直径9米、高122米、FFSCC、28台并联、无着陆腿设计、超大规模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1200吨)、加注后地 - 月/火载荷100吨以上、加压空间近1000立方米(相当于一个ISS)、两级均可回收复用,无论体积还是技术难度都超越土5甚至是当今SLS的超重型火箭——对世界各地的航天爱好者而言,有生之年能见证这样一支火箭的出现实乃不虚此生。

就在当下,SpaceX正在制造SN16、SN17,以及用于入轨测试的SN20;正在制造下面级超重(Super Heavy)的原型BN2和BN3;正在改造低价买入、将来会用于海上发射的两座钻井平台Deimos和Phobos;正在扩建发射场,建设地面支持系统、推进剂工厂和高达143米的轨道级发射台,将博卡奇卡一步步打造成未来的航天港。

作为星舰系统的坚定支持者,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失败”的报道接踵而至;也相信历史总是会重复,彼时SN15取得的成就一定会被选择性遗忘——正如通过加压和静点的SN4、起跳150米的SN5、飞行12.5公里的SN8、以及成功着陆的SN10那样。

但SpaceX不会因为这些所谓“失败”的流言蜚语而就此作罢,他们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无论世人看好与唱衰,他们都将在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上继续披荆斩棘。


图片来源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听一位朋友吹水,说现在官方航天研究院所有许多技术方案都没钱实现,管钱的充分弘扬“用爱发电”精神,在机制上怂恿各院所自带干粮先搞出个前期成果,然后再考虑立项正式拨款。我寻思着马一龙跟NASA搞旋转门也搞出名堂了,要不然中国也试一试?财政一时半会儿没力量支持的“技术储备”拿到市场上碰碰运气,遇到合适的老板通过市场化手段运作成熟了,总比技术方案在文件柜里睡大觉强吧?当然,要交给适合的老板,避免技术外泄和流失。现在造车新势力和新能源、锂电池的题材够多了,也该分航天领域几个发财机会了。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任何上天的成就都是属于全人类的,祝再接再厉。

虽然我日常看不上马应龙,但如果马应龙是把炒币、卖(电动)爹噶韭菜赚的钱拿来射火箭了的话,那我觉得也是一件好事,反正这些钱在睿智韭菜手里也是浪费,不如拿来射火箭,为人类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

希望有关部门在这方面技术勾兑一下,希望那些真正研究上天的人之间,而不是卖天价咖啡杯的百万漕工能够勾兑在一起。太空没有国界,宇宙属于人类。


user avatar   ncc213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Excited!!! 当然这本来迟早的事,SN17有防热瓦期待几个月后的轨道试飞那个更重要,如果成功那对人类就像从鱼类进化成两栖动物一样打开了更广阔、有更多可能的新生活空间。更广阔的空间更多的资源也能大大延长人类文明寿命,永续发展。

也希望其他企业跟进别让马家垄断低价航天。不过如果轨道级试飞也成功并且重复的话蓝色起源、ULA、阿丽亚娜等绝对坐不住,没有谁会坐以待毙。然后有关机构、院校可以合作卖技术给有关企业或者从技术储备里复活有关计划例如X33/冒险星、DC—X/三角快帆等。

另外希望特斯拉安全问题也尽快像SN系列试飞一样完善解决,不要starship商用了特斯拉还刹不住车。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警惕对低轨的垄断性占有。




     

相关话题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是不是太空垃圾? 
  中国未来将实施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工程任务,你期待吗?有哪些技术难点? 
  嫦娥工程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如何评价美国 82 岁「老太太飞行员」将随贝佐斯进入太空,将成为进入太空最年长者?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涉嫌虐待猴子面临投诉,有哪些伦理问题?其 2022「人类实验」计划还能实现吗? 
  如何评价马斯克展示的火星殖民地概念渲染图? 
  为啥很多人吹捧马斯克? 
  如果以后征服火星,上面的领土怎么分配? 
  马斯克spaceX的宇航服是不是假的? 
  马斯克称「人类如果不多生孩子,文明将会崩溃」,如何看待其言论? 

前一个讨论
在华为干到35岁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吗?
下一个讨论
看到郑爽日薪 208 万之后心态崩了,我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