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北大化学专业(ccme学院)就业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导师恩格斯说过一句NB话: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毛主席《实践论》节选:

1、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2、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终极目的。

借用《蚁族》一段话:

借用neo anderson的一段文字:

必须认识到,对社会的了解,是大多数接受公立学校教育的年轻人的短板。年轻人在勤奋读书之余,应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事各行各业,交往各色人等。人是社会动物。抛开苦修钻研的自然科学的学者不谈,绝大多数人的成功,说到底是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认清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处理好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关系。一个优秀的成功者,要有洞悉一切的观察力、敏锐直觉判断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优秀与人相处的情商。这些都不是书本知识能给年轻人的。学校成绩很好的学生,一般智商都很不错,都是有天赋的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社会上,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们成功的比率比一般人高,但是显然比他们考高分的比率低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这不是说书本的知识不重要,而是说如果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具有判断的慧眼,那么回头看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内容,看书上的文字,往往会有一种恍然大悟、如梦方醒的感觉。真正的知识,需要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如同密文和密匙,两者结合,才能读出正确的内容。那些高材生,走出校门以后,如果能领悟到这一点,就很容易取得成功。否则,往往表现平平,甚至可能被一些学习成绩和智商远远不如自己的人嘲笑的对象——书呆子、高分低能……

国家一直在强调:国有企业要提高国有资本运营配置效率,对于民企、外企、甚至个人,何不如此? 国资委召开全国国有产权管理工作会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前言:

最近看电视剧《欢乐颂2》,有所感想。化、生、材料类专业(甚至各类基础学科)简直跟樊胜美家一个样,简言之,就是无底洞。大家要学习小曲,遇事要拎得清,早下决心脱离苦海。条条大路通CS和经管。

为什么微软、雅虎、谷歌、苹果、某里巴巴、某讯、某度……等高科技企业能不断获得资金支持?因为控制了它们,就可以控制未来主要社会交流的平台,就可以实现,对外控制世界,对内控制社会。当然,这些控制还离不开某为的通讯平台。

为什么现在化学没落了,因为化学的高速成长期和爆发期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现代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爆发期过去了至少50年,自1953年,齐格勒和纳塔发明催化剂用于常压催化乙烯聚合为起点。这次革命可以算作是继蒸汽机、电气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高分子聚合物的发明是颠覆性的,因为它为整个工业体系提供充足的、廉价的、易加工的材料,摆脱了以往工业原料大部分来自农业的限制,而且比金属类材料更易于加工成型。这次革命对战后欧、日的复兴,甚至是亚洲四小龙的高增长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拉动了新一轮较长时间的全球性繁荣,帮助各国彻底走出一战、二战的泥潭。)各类化学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基本成熟,只剩下小打小闹似的打补丁而已。化学近100年来没有颠覆性的理论突破,只是实验手段和技术的不断改进而已。本质上还是靠撞大运海底捞针似的没完没了的实验、实验、再实验。付出多还不能提供体面的收入待遇。诺奖、院士、青千这种极个案不具备代表性。化学下一轮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应该是按照分子式的结构和构型构象,能随心所欲的精确而简捷的合成各种分子,但目前短期内还看不到这种技术的出现。

为什么生物还不如化学,因为生物体系过于复杂,生物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的程度(只是转基因、疫苗、病毒合成领域,而且存在较大社会争议)远远没有CS高,甚至不如化学。

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的对口之路几乎只有搞科研一条路,这条路现在已遍布荆棘。。

在媒体报道中,科学家们是异常光鲜和帅气的。


但实际上,科学家和科研主力(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后、研究员、教授、科研辅助人员)是异常苦逼和屌丝的,堪比炼狱。科学家的梦想,看上去很美:

1、由于一个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当中学老师,66岁的中科院数学所教授程代展一夜无眠。他追问: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6天后,程教授得知原因有二:一是累,二是没能力。“其实很简单,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没兴趣还算个比较中性的词的话,我其实可以说我已经厌恶科研了。”在家庭、社会、自身的多重压力下,一些年轻人逃离科研的原因,是身体、精神、理想三个方面的过度透支。

2、科研苦、科研累,到底有多累?

吴宝俊将中科院内大部分研究生的生活形容为“7-11”:一周工作7天,每天11个小时。很多导师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八九点就到组里,中午休息一两个小时,晚上一般到10点才能离开,至于周末,则是开组会的大好时间。在校园里,不到吃饭的点都见不到什么人其余时间都“宅”在实验室里。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中,教员的工资都可以“忽略不计”。2004年回国、进入一所著名理工科高校任教的刘丹(化名)记得,自己当时的工资是税后1600元,8年过去了,他先后带了几十个研究生,但每月工资条上的数字仍然只有2300元,但这些研究生的津贴都得由他来掏腰包。因此,科研走的都是“项目养人”的路子:导师的收入靠项目,给研究生发津贴也得靠项目。

  “要顺利完成一个项目,才能接下一个项目,所以压力很大,就必须多快好省地干活。年轻人自然工作强度很高。”吴宝俊说,随着大学的扩招,学生“价格便宜,量又足”,遇到有的“变态”导师,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把女研究生当男研究生使,把男研究生当博士后使,把博士后当牲口使。”

  在有些研究小组里,导师自己也是工作狂,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除了吃饭之外,不许学生有业余活动,不许上网、听歌、看电影和电视节目,只许看书、做实验。导师们把勤奋当做取得成绩的第一要素,并期望通过这种工作方式染指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或者至少能评个院士。“很多教授还没拼到能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自己就先过劳死了。”

  学生不但要帮导师做科研,还要帮导师做私事。导师申请基金、填表格、报账、组织活动会务等,统统都由组里的研究生负责,甚至帮导师修家里的电脑、订餐甚至接送孩子。

付出这么多,不仅科学家的晋升空间很窄,而且学生硕士博士毕业后获取较为体面的工作机会很小,除了教学、科研、研究所等少数机构(大多还是清水衙门,性价比太低)外,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单位对基础学科的需求很少。包括化学专业(在内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学生培养模式简直就是反人类的。长期高负荷高压力下的科研工作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疾病:固执己见毫不妥协(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总想说服别人,而不能倾听他人理性建议)、各种不近人情、抑郁症、心理失衡、行为失控、自杀等。

科学或搞科研这行当不像以前那么崇高和友善了,科研圈已经建立起金字塔型的体系,有限的资源已经被大佬们瓜分完毕,后来者提升阶层极为困难,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英年早逝的也不罕见(何智、赵永芳等)。各种所谓科学家比电话诈骗犯还无耻。为了自己的私利和选拔所谓科研人才(筛人),招大量科研炮灰,欺骗的是青年人的青春年华,还不给出路。无耻至极。科研圈到处都是潜规则。

从媒体报道来看:大概10多年前(2007-2008年左右),北京的报纸上就已经出现了《博士扎堆儿争抢中学教职》报道,这其实是一个明显信号,就是原来社会所公认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对口就业单位-----高校已经不能大量吸纳博士生就业了。从那时起必须出国博后1-2轮回国后才有可能被高校录用,同时高校求职门槛逐年水涨船高,后来又要求必须有业内大佬作靠山或者拿到青千帽子才可能在国内高校占有正式编制,否则大部分人只能应聘临时工岗位(师资博后,特聘***等)。基础学科博士毕业生(尤其生化环材专业)就业竞争极为惨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分享信息是一种乐趣和义务,但是否执行就取决于个人了,他人也不承担责任。分享不是坏事。以下文字根据多方资料和前人经验整理而成,仅供参考,个人决策风险自担

从某种角度讲,天才毕竟是少数,这个社会大部分是由普通人构成的。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踏踏实实的找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生儿育女陪爱人过一生也挺好的。人生想过好,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不要盲目去跟所谓牛人和牲口们去比,科学高峰让他们去攀登吧,登上顶峰的人毕竟是少数,摔死的和登不上去的人是大多数。这一点皮大山鹰社的前辈已经充分展示这一规律。

化生专业本来就是烧钱专业,场地、试剂、仪器、安防、人员哪一样不烧钱?

以前房价低,人员成本可能不明显。现在房价上来了,倒逼人员成本直线上升。

烧钱不足的话要么出事故,要么人心涣散。在目前的国情下,在不大幅增加投入的现实下,局部小打小闹似的改革无疑是隔靴搔痒。

几十年前,当科学家是件多么光荣、自豪的事情。

现在呢?



招生的时候招生老师玩命忽悠,招进来后就不管不问了,还各种虐。



学生付了学费后,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老师不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负学生和老实人。

化学专业对口单位越来越少,跟大家想象的完全不同。比如:


于是就:


课程难、任务重、限制多、出路窄,老师变(态),天赋不够的没兴趣的吃不了苦的家里穷的别来皮大(P大)化院。以此类推,皮大数院、物院、生科、地空、力学、环境、文史哲、古生物等等基础学科都是一个德行。只不过人文类的不需要做实验,不那么辛苦而已。各种二代不在此列,人家本来就是混文凭的,皮大混不下去,人家还能去国外混,总能混一个出来。

新添一奇葩老师的案例,供大家一笑,狐狸的尾巴终究是会暴露的。同时看看花园对此事的处理吧,严重漠视学生根本利益和基本尊严。

知乎用户:如何评价北大化院某课程绪论课 PPT 内容(见图)?

这些实际情况本应在招生咨询时就该讲明白啊,否则就是不负责任和误人子弟。


化学专业是垃圾专业中的战斗机,生物也是。总体而言是投入多,产出少,任务多,回报少,周期长,待遇差,环境恶,毒害多,风险高,前景黯,心情差,老师恶(各种变态和凶人)。 作为行业顶尖的皮大(P大)化学系都这样了,其他学校化学专业情况更可想而知。

就业总体很差,回报跟所付出的极为不平衡。以上是截止到2008年7月,也就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的统计情况,绝对真实(没有任何篡改),师兄师姐们自发统计的,也是希望能有个记录。将来供后人参考。08年之后的经济一年比一年差了,不知就业如何了。看看大家就明白了,像点样儿的单位极少。这一年博士毕业直接进高校几乎不可能。就业单位大部分是各种研究所和七七八八的小企业。化院毕业生如果不转行的话,在大城市难以立足。

从这张统计表来看,到2008年7月都火烧眉毛了,相当多的人是待定、二份或者被迫出国博后(博后就是一临时工,2年后还要重新求职,在美帝博后始终面临身份问题,现在美帝科技民工太多了,延续签证实行抽签制,完全靠运气,抽不中立马滚蛋回国。像不像中学政治书中描述的万恶的美帝资本家的作为啊?)。H1B越来越像彩票 留学生去留从何( 这是一篇2014年的旧文章;现在参加抽签的人越来越多,据说2016年235000人申请,本科生中签率在20%左右;虽然时间已经过了,此文还是有参考价值;博主注。随着五月的逝去,H1b工作签证抽签结果逐渐揭晓,被抽中的申请者的律师们大都收到了移民局的receipt notice, 移民局也已经逐渐退回没有被抽中的申请。这场抽签大戏今年并不是第一次上演,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好转,更多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然而H1b工作签证的限额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去年四月的头五天,美国移民局就收到了约124,000份申请,而配额只有85,000个。正当留学生对去年的那场抽签的惨烈还心有余悸的时候,今年四月的头十天,移民局接收到了172,500份申请, 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国际生,即使你找到了工作,你还有大于50%的概率无法合法工作,而能否抽中工作签证是纯粹的一个随机事件,是你通过个人努力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在美国薄厚年薪2-3万美元,这相当于美国高中生的工资水平。


这一级当时应毕业90人左右(包括全部的无机、有机、物化、分析、高分子、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等七个二级专业),除去延期和不愿公布个人情况的,名单上有70人左 右,能在国内外找到正式工作的不到一半,留京沪广深等大城市的极少(名单上还有2-3个委托培养的,也就是入学前从哪个单位来,毕业后回哪个单位去的,这样一来,找到工作的人又少了几个)。博后不算就业,只能算临时性的工作而已,很多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被迫出国博后。而且由于毕业后大家在各行就业,总体很差,牛单位较少,很难形成一个圈子互通信息互相提携,这也是悲催之处。同在学术圈不再讨论范围之内,科研经费就那么多,难免拉帮结派互相倾轧。而且更糟的是,前面的人把学术圈的位置占的差不多了,后面的人几乎没机会了。

记得知乎上有种说法。一个专业好坏不仅看能否出状元,还要看普通人中秀才中举人 的比例有多少。如果大部分人最后只能混得童生,那这专业也就没前途了。不排除某一天 国家幡然醒悟,加大投入,立志把飞机发动机、各种先进材料,精细化学品,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CPU搞出来的决心,不过你我能否等到,不好说了 .

kankanrenjia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硕是央财所有专业中最具有竞争力的,连续被评为中财就业率最高的单位。金融专硕毕业后的年薪最保守也能达到10w以上(不算年终奖和各类奖金)。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银行及金融系统。具体包括大型金融机构、券商、商业银行、投资咨询公司。大多数人从事分析师、行业研究员、券商交易员、IPO投资相关、财富管理、基金经理等工作。

皮大化学学院是以科研为单一导向的纯学术机构(简称纸上谈兵机构),通过无底线无人情味儿地对学生的不断淘汰、掐尖(类似筛沙子)来实现所谓的培养新一代科学家的目的,堪称“”血汗工厂+科研洗脑+误人子弟”。不仅皮大,国内很多优秀的高校,特别是以理学和文科类见长的综合性大学,都严重存在这种“学术和科研道路是唯一的政治正确”的现象。在这样一种氛围里,高GPA+科研经历+国外博+国外postdoc+CNS+青千回国任教这一条道路是大家推崇的唯一一条正确道路。直接就业,改行等去向,在大家看来都是很low的选择,受到鄙视和各种不待见。

课程设置和科研项目大多数与社会需求和我国产业发展相脱节,除少数高校、研究所和中学外,对口的用人单位和需求很少,跟热门工科和经管类有天壤之别。学生的职业发展,兴趣爱好截然不顾,学院天天洗脑似的教育倡导任劳任怨的实验室奴工文化,从课程设计上和学生培养模式上无不以逼迫学生做没完没了的实验为目的(培养廉价科研民工和所谓的科研接班人,这一点感觉化学院的老师与当年贩卖黑奴的殖民者、剥削工人的万恶资本家有的一拼)。老师还不给学生选择读硕和读博的权利,一味让大家都读博(延长给老师打工的时间).国内的导师制度,基本就是一种廉价的雇佣关系,学生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学院整天鼓吹从事学术科研道路多么美好多么重要多么有前途,诱导本科学生早早进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很多专业课还没学完),为所谓科研事业做牛做马,其实出路很窄待遇很差,简直误人子弟。比例如做出个什么纳米材料,就鼓吹什么新能源、新器件、新电池、光电催化,鼓吹能作为替代硅的下一代电子材料,其实材料的可控性、均一性严重不足、再加上高成本,根本无法投产,基本是吹NB。无语。

比如这个研究“世界首例真实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项研究成果在未来的集成电路、高密度的信息处理器、分子计算机,还有精准的分子诊断技术等方面都会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从学术角度来讲该成果价值的确很高,但不要忘记,一项成果从实验室研制-小试-中试-工业化生产,中间要经过无数的放大过程,此外还要考虑成本因素,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应用,以及市场销路等等,根本不是几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拍脑门就能搞定的,而是社会发展进程所决定的。看看人家用了“潜在”这两个博大精深的字眼嘛?意思就是短期内根本指望不上应用,仅仅吹NB,灌灌水,忽悠忽悠不明真相的傻瓜还可以。说的不好听点,这个成果短时间内评个奖发几篇高水平论文还可以,但要指望产业化,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学生就业根本不靠谱。但大多数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1-30年内工作、成家生子啊,没有工作或者工作不好,难道喝西北风吗?类似这样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成果在皮大不胜枚举,而像徐光宪稀土分离,谢有畅CO气体分离那样具有较大工业价值的成果近20年基本没有在皮大出现过。

大部分老师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对教学毫不关心。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比如当年某些四大名捕,老DUAN,满口外地口音,讲课极为不清晰,还不做ppt,挂科率超高。讲物化的Shen XH,不仅长相猥琐,而且备课上课极其草率,很多物化理论根本讲不清楚一塌糊涂,拿着一本错误百出的高盘良版《物理化学》照本宣科。不仅不带领大家纠正书中的错误,还大言不惭的搪塞说:“出版社也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尼玛,干嘛不换用南京大学傅献彩版的物理化学教材呢,还通俗易懂点。考试还特别难,挂人特多。有机化学各种毫无规律+无厘头的化学反应比天书还难,严重扼杀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加之有些课程理论(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号称四大名捕)较为深奥,如果没有化学奥赛基础的普通高考生根本听不懂。这时人家老师才不管你死活。皮大化院本科生中奥赛生比例过高,对普通高考生来讲是个极大的打击和不公平。这帮人在高中期间不学正常高中生该学的教学内容(不务正业),整天学习大学化学专业本科内容和做大学化学实验,高中三年后已经达到大学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水平,这些人本应该直接发毕业证走人算了,省的祸害其他普通学生。但是老师们需要这帮人作为廉价劳动力进行科研灌水。

于是这帮人的继续存在成为对皮大正常教学秩序的一种扰乱。这帮人有过一定的功底,整天叫嚣吃不饱,聒噪老师开设高级课程。老师看到这么多人都学过大学化学课程后,上课只是泛泛而谈,甚至连ppt都做不好,教学质量很差,很多高考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这帮人整天研究高级课程,泡实验室写论文,还美其名曰科研好,最后考试前突击2周,成绩也比高考生整天图书馆自习的成绩高。高考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前途极为渺茫,心情极为压抑。最近还爆出,某皮大化院老师(陈某)因为本科生一次组会迟到而罚款该生50元的新闻,真实愧对皮大老师的名号,你以为你是跟城管一路的货色吗?现在城管都提倡文明执法了。

曾有位M同学,从中大保送皮大花园直博,在某院士课题组从事稀土纳米材料研究。科研成绩一流JACS,IC文章无数、奖学金无数,最后到研究生第五年级头脑发昏,居然未经导师同意而投稿,而且还被杂志社接受了。导师震怒之下将其辞退,失去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不能不说原因之一是长期实验室工作(每天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不接触社会)压抑把人逼疯(抑郁症,类似M的案例在皮大化院不胜枚举)的结果。

长期接触化学试剂对身体的影响不可低估。像乙醚,丙酮,甲苯啥的,学校的防护装置嘛(你懂得,基本没用。 皮大化学大楼串味严重,一进楼就有严重的挥发性化学试剂的味道,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实验室,堪比化工厂), 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嗅觉(甚至生育能力)会受到极大损伤,很多学生反映毕业后嗅觉不灵敏了。学校也没有给大家上意外险。

由于各高校实验室和设备长期老化,防护措施匮乏,加之没钱改善,全国的化学化工专业每年都要出几期大事故,不是爆炸死人,就是炸伤手、眼啥的。以下是近年的报道。

复旦大学化学西楼实验室发生爆炸,未有人员伤亡

2006年3月15日凌晨左右,复旦大学化学西楼一实验室内突发爆炸,放置室内的试管、容器等相继发生连锁爆炸,所幸未酿成人员伤亡。

云南大学实验室发生化学爆炸,博士生被炸伤

2008年7月11日10时许,云南大学北院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5楼510实验室,一名临近毕业的博士生在做实验时发生化学爆炸,该名博士生被严重炸伤。

北京理工大学一实验室爆炸5人受伤

2009年10月23日下午1点多,北京理工大学新5号楼一实验室发生爆炸,导致5人受伤,其中有一名实验室负责老师、两名学生和两名设备调试工程师。

川大化工实验室发生爆炸,3名学生受伤

2011年4月14日15时45分,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第一实验楼B座103化工学院一实验室,3名学生在做常压流化床包衣实验,实验物料意外爆炸,导致3名学生受伤。

南开大学化学实验室爆炸,一女生手部严重受伤

2011年12月7日上午11点左右,南开大学一名女生在做化学实验时发生了意外,手部严重受伤。

南京理工大学废弃实验室爆炸致1死3伤

2013年4月30日上午9点左右,南京理工大学校内一废弃实验室拆迁施工发生意外爆炸,现场施工的4名工人2名重伤,2名轻伤,其中1名重伤人员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江苏一常州工程学院实验室爆炸

2014年12月4日中午11时左右,江苏省常州工程学院合一楼化工系顶楼实验室发生爆炸,现场一片狼藉。因当时室内无人,该起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爆炸致1死4伤

2015年4月5日中午,位于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致5人受伤,1人抢救无效死亡。

安徽一中学实验室爆炸,3名教师受伤

2015年4月29日上午,安徽省淮北矿务局朱仙庄矿中学的实验室突然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名教师受伤。

华理工学生实验时突发爆溅 一男一女学生受伤

2015年12月5日晚上10时14分许,徐汇区梅陇路130号华东理工大学实验楼内,有学生在做实验时发生意外,造成两名学生受伤,所幸伤者情况稳定,无生命危险。

清华实验室爆炸一博士后身亡

2015年12月8日上午10时10分左右,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层的一间实验室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孟姓博士后当场死亡。

江苏苏州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

2015年6月17日下午16:30分左右, 苏州大学物理楼二楼实验室在处理锂块时发生爆炸,苏州消防调集7辆消防车参与救援,无人员受伤。

北京化工大学实验室着火

2016年1月10日中午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大厦一间实验室内突然着起了火。不过幸运的是,现场无人员伤亡。

上海东华大学生物实验室发生爆炸

2016年9月21日,位于松江大学园区的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两名学生受重伤,一名学生受轻微擦伤,暂无教师受伤。

全国各大学研究所的实验室管理极为混乱(包括皮大,咱们的安防原则是少花钱,不投入)。先说下自己看到的。大部分实验室没有配备足量的灭火器(至少没有保证每个屋子一个灭火器),连冲洗眼睛用的紧急喷头也是10年前在新楼刚刚配置的,88年盖的旧楼还没有,旧楼专做有机和高分子实验,危险性更大。如下,左侧矮楼为旧楼,右侧高楼为新楼。


通风橱没有保温装置,冬天实验室开通风橱的话特别冷,北京冬天这风力这温度连男生都受不了。此外还有各种不良习惯和各种猪队友,表现如下:

1、带橡胶手套按电梯按钮,开门。

2、实验服不常洗,当围裙系,有时还不穿实验服。还有穿拖鞋和凉鞋。

3、两人共用一个通风橱,但做不同类型的实验。

某师妹就被旁边做实验的猪队友溅出的甲酸喷入眼中,幸好损伤不大,要是强碱的话肯定就失明了。还有某猪队友搅拌太快,导致某聚氨酯的高分子单体呈爆炸似的喷溅。我当时正在刷瓶子,恰好背对着这货的,否则我也挂了。这单体时间长了就会凝固的,洗都洗不下来。

4、通风橱杂物较多,较拥挤,而且时常忘记拉下来。

5、实验室试剂太多,且很多摆放在试剂架上而且玻璃瓶较多。

6、剧毒品管制不够严格。而实验室里常常有那么几个怨气较重的人,有时候真担心他们一冲动想不开把周围的人拉下水了。危险反应好像还不申报的,想做就做。某学生说当年就在写字桌下面发现一瓶含铀(U放射性元素)的试剂,临毕业才发现,这么多年都被射线辐射了。

7、老板接横向项目,这些项目常常会开大规模的反应。这些反应要放大到多少倍,常常是拍脑门就决定。没有对放大反应的危险评估。感觉学校比企业更无良。冲着这么多危险,每月补助发1万都不多。


T大(top2)化学实验室氢气爆炸,一博后遇难,白发人送黑发人。


什么三酸两碱都是小case,王水、氢氟酸、碘甲烷、叔丁基锂、硼烷、硝酸铊、各种有机金属试剂和中间体等各种挥发性、超腐蚀性、遇水遇空气易燃易爆的物质、致癌致畸物质才厉害。学校的防护措施根本不到位,原因就是没钱。没钱的话玩这么高大上的东西不就是作死吗?

当年皮大本科生就用硝酸铊给同学投毒(后来被判刑10年,被害人倒是抢救回来了),复旦投毒简直太小儿科了,铊中毒症状多具有迷惑性(掉头发),都是地下战线用的技术。

(继1995年4月,T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铊”中毒后,1997年5月,P大又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很快被公安局扣押。王交待了投毒的一些情况后,医院对两名受害人及时用了解药,方转危为安。)

有人说了,是不是本科化学毕业出路好些?

无论本科,还是博士,最后都要面临出路问题。皮大化学本科直接就业极少,占比不超过10%,其实也说明对口单位少,就业渠道窄。70%以上出国深造(是不是很像产能过剩国内需求不足,要靠国际市场打开销路啊?),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出国的人最后混的如何呢?据当时师兄师姐所在的这一级皮大化学系本科同学数据分析,入学170人,本科毕业出国120人,最后合计能在国内外找到教职的不超过30人(含本科毕业就出国的和国内念完博士毕业出国的)。也就是说75%以上的人都要转行。如果最终是要转行,那为什么高考志愿不报个热门的,不需要转行的能有对口单位且能干一辈子的专业呢?为什么要报化学这种整天瞎JB折腾,把人都折腾死的专业呢?

说的不好听点TOP2也就那么回事,不要过于神化TOP2。Top2不也是三教九流的啥人都有吗?打游戏退学的人不也挺多的吗?各种不良习惯和无耻小人不也有吗?很多事情不也挺气人的吗?考场纪律不严放松作弊小人(夹带材料、考场对答案、抄袭隔壁同学答案、找上级同学搜集试卷)让老实人吃亏吗?

高考生和大量竞赛生一起考试排名让高考生吃亏吗?老师整天忙于科研,极其忽视教学,讲课不细致,考试特难最后开根号乘10处理原始成绩吗?艺术欣赏课安排在晚上7:00-9:00平时大家都上了一天的课都听得晕晕乎乎的,本来应该开卷考试普及点简单音乐知识就算了,最后还真搞闭卷考试出了很多乐理符号啥的难为学生吗(特别是在期末的紧张阶段)?

皮大领导层整天好大喜功喜欢搞大新闻,忽悠各种改革,不解决教师学生切身利益问题,不改善学校紧张的办学条件吗?要教室没教室要自习室没自习室要宿舍没宿舍要食堂没食堂(学生都站着吃饭),盖宾馆盖豪华办公室倒是挺积极的。本来能盖4000套房子的地方只盖了2000套,害的大部分青年老师分不到房子带着孩子蜗居集体宿舍最后拿学生撒气。 把学生招进来了结果发现宿舍不够了,让几千人发配超远的万柳公寓每天在路上奔波2小时。教室不够了本来一天排10节课改成一天12节课,害的大家中午都没有午休时间每天疲于奔命。

本来应该早点建个离皮大本部近点的分校区,让昌平校区(位于庄稼地)的同学早点搬回来,迟迟不建,最后发生了邱庆枫遇害事件。看看皮大有多官僚。

只不过TOP2牛人(各种天才)的比例相对高些,但大部分还是普通人的。普通人就要务实些,接地气些。因为大部分都不是二代,没有卖情怀的资本,踏踏实实学些本事找个稳定的对口的工作也好。

更新1:还有一个规律是,一个新部门成立了以后,它就不能被撤掉。因为当这个部门没用了,要被遮掉时,就意味这很多人要丢饭碗了,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这群人会想各种方法,损人利己。

举个例子,教育部有规定,一个高校的专业如果连续几年就业率低于一定比例,那这个专业就要被撤销,专业撤销就意味着教师失业。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逼应届生签三方的卑劣手段。最后专业保下来了,学生被一届一届的坑下去了,这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但老师在自己的饭碗和学生的前途之间,毅然选择了自己的饭碗。

更新2:一个专业好坏不仅看能否出状元,还要看普通人中秀才中举人的比例有多少。如果大部分人最后只能混得童生,那这专业也就没前途了。不仅是化学,其他基础学科数理,生,天,地,文,史,哲,也好不到那里去,这跟咱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有关。参见从BEI大化学学院就业说开去(谈理科基础学科学生就业之一)。新浪博客。

更新3:最近两年累死两个化生类的青千(分别35岁和39岁,何智,赵永芳),皮大化学本科生制毒贩毒,南大化学博士不堪压力自杀。就业压力大前途渺茫,被逼上梁山。唉。当年中科院化学所的博士生自制氰化钠自尽(导师老说他实验不行,于是就自证来看,其实这是导师push的手段,学生太傻了,转行或换导师不就完了吗,何必跟这种垃圾一般见识把自己的命搭进去?)都说明化生学科在读者和从业者的现状,如果不想早死,同时活的滋润些,最好早转行。

更新4:国内的博士生培养,需要有合理退出机制,把不适合搞科研的人及时淘汰下去,但是要给予出路。:不能把人都逼死,否则,以后就没人读博了,或者没人读这种苦力型的博士了(化生类)。 还有化学、生物系的导师不接触社会的多,不懂人情世故,思维方式怪异的多,不让学生按时毕业的多,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多。珍爱生命,远离化、生。

近年爆出的南大化学博士自杀事件,除了一部分个人原因外,化学专业(不光是南大,指的是整个化学专业,包括国内国外)的整体科研教学环境也是重要的推手。这种环境不鼓励社会交往,只是埋头实验,搞论文灌水,攀比影响因子,老师和学生正常的休息时间难以保障,精神高度紧张,需要长期面对挫折,待遇极差,个人职业发展前途渺茫。你想想,都20多岁的人了,需要有正常交往,恋爱,单位实习,甚至是性的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或者看不到希望,人的精神自然逐渐不正常甚至抑郁(类似M同学)。

化生类专业,投入多,周期长,环境差,整天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应该大幅提高待遇才对。高风险应该高收益,才符合人性。但是目前国情下,由于国家的各种规定,提高待遇基本无望了,如果提高学生和博士后的待遇,单个项目的科研经费应该大幅增长,人头费占课题费的比重应该大幅提高,包括各种院士(包括11公)呼吁很多年了,总理都下令抓紧研究,有进展吗?水木bbs上一堆青椒和博后、研究生天天抱怨国家把他们当贼防着,科研报销比脑筋急转弯还难吗吗?关键是钱从哪里来,政府预算都是卡的死死的,国家用钱的地方极多,能挤出点钱来难度极大,加之财政部制定的各项严格的支出和报销制度的限制。结论是基本不可能,目前的情况是这类学科老想低成本用人,学校想低成本用老师和博后(大部分学校不分房子,甚至不提供周转宿舍),而老师又想低成本用博后和研究生(补助极低,实验室工作时间及长,论文压力极大,经常延期毕业,出路极窄),搞得民怨沸腾。通俗点就是采用人海战术,雇佣一堆廉价的炮灰。这类专业所以应该大幅缩招。估计不出10年,这类专业很难招到学生或者很难招到优秀学生了。


同样是理工科博士生的月薪,美国是2000刀,香港是2万港币,新加坡是2000-3000新币。我国是1800-2500人民币,十年前是800-1500人民币,这标准还是情况好的,拿到不足这个钱的大有人在。 好消息2017国家给博士生涨工资了,每人每年3000元,平均每月250,这数算的,真是讽刺。从提升待遇的角度讲,11公确实给研究生们作了件大好事。


看看我国科学家的收入构成吧,固定部分占比较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项目经费提成,这个跟销售人员靠拿提成过活本质上是一个道理。其实我国的科学家就是一临时工,有项目就有收入,没项目连养活自己都困难,别提买房子养孩子了。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分房子,甚至连周转房都不提供,很多科学家的那点收入连租个像样点的房子都不够。看看清华北大前几年分房子(使用权)打的头破血流的惨状吧,这就是我国科学家目前的生存状况。

比如:皮大分房记 新浪博客

青年教师住房问题亟待解决(皮大肖家河保障房分配再起波澜) 新浪博客

房子都没有,怎么静下心来做科研和教书育人呢?这真是莫大讽刺。难怪很多理工科的老师脾气不好,性格怪异,不让学生按时毕业。

更新5: 通俗来讲基础学科很多时候是阳春白雪,中看不中用。我国又无法像美帝一样养活这么多科学家、博后(人家美元是国际通用的结算货币,美国政府可以随时向全球征收铸币税),所以基础学科在我国待遇低,出路窄,付出多是必然的。政府觉得你拉动不了GDP,解决不了就业,贡献不了税收,还是烧钱行业,学生培养越多则烧钱越多。不要老拿盖茨,院士,诺奖获得者这种个案来忽悠人,本文讲的是统计学规律,不是个例。买彩票的多了去了,中500万的有几个?

从就业角度而言,化学在石油、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存在巨大和刚需的应用,这点无可否认。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应用领域对应的学科已经从化学里面独立开来。从就业角度来讲,石油企业更愿意招学石油的,食品企业更愿意找学食品或发酵的,以此类推。化学本身已经蜕变为纯理论研究的学科了,加上教学和科研岗位已经饱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化学系毕业生的出路存在严重不足和狭窄,导致伪化生概念的出现。

而且全球都面临基础学科教职不足,博士博士后数量太多,消化不了。教职的入职条件越来越高,基本是博士毕业+2-3轮博后+tenture track(非升即走),能拿到终身教职基本40岁开外了,这成本多高,中间被淘汰的几率多大?一般人能承受这样的风险吗?你的家庭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的。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不仅入职门槛高,待遇差,论文压力山大,搞非升即走,而且不分房子,很多高校不兑现入职承诺,在待遇、科研资源分配、启动资金甚至住房上耍流氓。

从某种角度来讲,皮大化院老师没有起到足够的授业、解惑的责任,只是为了自己小圈子的私利玩命的压榨和忽悠学生而已,而学生发现学到的东西对于走向社会而言存在极大的脱节,顿时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和受骗上当的感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且皮大化院没有给予学生多种的选择机会(不鼓励社会实践、不鼓励学生修双学位和公司实习),同时还有各种极大的限制,把学生一个劲儿的往科研道路上推,显得不够大气,不近人情,或者说就是一种误人子弟。当对比了其他学校和院系后,皮大化学显得是那么的奇葩??

很多课程难度较大,所学课程跟社会实际脱节严重。老师教的不细致,学生搞不懂,考试又很难,考场纪律不好,作弊现象较为猖獗。学风较差。老实人吃亏,尤其是普通高考生。

加之皮大教室自习室长期短缺,宿舍条件恶劣(遥想当年老28-31楼一个屋子居然塞了6个人,除了床还是床,桌子都没有,简直不如猪圈)学生的心情和状态极为不好,同宿舍室友之间干扰严重,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和进取心。每个宿舍都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

更新6:选了名校的冷门专业,抱憾终生

写在前面:转专业难如登天,这就是中国得大学体制。所以如果你在国内读大学,一定要选好专业,最起码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易于就业的。其实中国的孩子真的很悲催,高中努力的结果是更好的大学,但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更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所以,孩子的未来一般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或者听命于父母安排,或者盲目报读所谓热门专业,有些同学可能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选了服从调剂。。。

下面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值得中国的教育者反思,值得中国的家长们反思。名校不一定代表光明的未来。作者:阳关道

按:这是一篇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文章,颇值得我们每个高三家长认真一读。一位皮大著名学府的高才毕业生,由于专业不对口遭受了人生历程中的一连串波折,学非所爱,考研受挫,就业遇阻,最后发出了自己的“悲鸣”——对母校不满,对自己产生误导的老师感到愤情,更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感到无奈,从这位皮大学子的人生遭遇,警示我们在高考报考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专业的选择!

HR很坦诚地说了他的几点看法:

第一,你确实跟我们单位专业不对口,我们几乎没招过你们这专业的人才,因此我很难判断你从事我们这行的前景。如果录用你,我们双方都有风险。

第二,你的学校不错,应该说已经很好了,但你的专业实在太冷,如果找不对口的工作,就很难进入单位的核心,这样对你不太公平。

第三,你们找工作可能确实很困难,但这是教育学科设置和就业通道无法对接的问题,不应该由就业单位承担责任。

虽然在这番话之后,HR还和我聊了别的一些问题,但我知道,我肯定拿不到offer了。我感到郁闷的不是没有offer本身,而是HR跟我说的这些“道理”。我深信,绝对不是只有他们一家是这样看的。

其实想想也很正常,现在的企业都那么现实,用人就是要有经济效益,人家凭什么不用本专业的,用你一个外行?就因为你有个皮大的牌子,皮大的光环?

那一天,我突然清醒了,可是想想,20年心血就此毁于一旦,从小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到了皮大,欢天喜地而又一直兢兢业业不敢丝毫的懈怠,而这终究就是一场梦。

建议:对学校(高校基础学科,尤其是口碑不好的伪化生专业)而言:

1、要重视学生的出路问题,要解决好社会-学科-个人的关系和发展问题,不可失之偏颇 。以后年轻人越来越少,供需决定价值,要早作打算。

2、缩减基础学科招生。仅就皮大而言,目前化学博士招生(100-120人)是10年前的3倍,其他学校也搞博士批发,最后学生都是白菜价。10年前博士毕业去个高校还是挺容易的。

3、建立多层次课程考试体系,对于不希望从事科研道路的学生要降低学业的难度,给予出路。 不要觉得考试把学生都难倒了,都不及格就体现学术水平高了??对想读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给与读博、读硕的选择权,不要变相逼所有学生都读博。 至少培养一批跨学科人才和科学爱好者,不要打击人。不阻拦学生社会实践,增加就业机会。不阻拦学生修双学位,不阻拦学生转专业。耗时较多的各类化学实验课要多给学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幅提高研究生待遇,每月至少补助5K以上,最好8k,免学费和住宿费。

改善皮大的办学条件,增加教室、宿舍、自习室、食堂、教师公寓办公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目前皮大各类资源高度紧张的局面。最好能建个分校区。

4、 取消各种变态规定(针对皮大化学学院而言),如研究生读四年才能博转硕,取消研究生一周必须工作6天的规定,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加强职业防护。以及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室工作打卡的要求(不就是做个论文嘛,又不发工资,凭什么要人打卡,学生要实习考研怎么办,时间发生冲突怎么办?)要遵循社会规律,对学生给予实习和社团活动的时间和自由。大家都是来混社会的,请不要道德绑架。

5、在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上要实事求是,杜绝过度忽悠学生前景如何如何。本来出路就窄,其实不咋地。 在学科发展现状和学生职业发展上给与必要的引导。

6、再加上一条:按照国际上的最高标准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每一个人的安全。购买安全意外保险。

7、建立学生权益维护和惩治无良导师机制,杜绝各种侵犯学生利益行为(各种凶学生、延期毕业、不让学生发论文、逼学生加班、逼学生博后、罚款学生等各种法西斯和人渣行为)。





看看化学类就业需求吧,与大家预期的有较大差距。国内大学基本不招聘应届博士生,现在去重点中学也是不错选择。化院每年毕业160本科+100博士,算算上面的用人需求有多少,满打满算80人。缺口有多少?说明产能严重过剩,严重依赖外需(去美国读研或博后)。

我不是说去中学不好,只是觉得博士当中学老师有点浪费了,而且这就业的选择面也太窄了吧。现实是骨感的,当年吹NB的老师都去哪儿了?

大学基本不招博士应届生了。所以出现悖论,一方面化学专业玩命扩招博士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博士生毕业后难以胜任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那培养这些博士生的目的是干嘛呢?误人子弟吗?同时,还要人家付出这么多,承受那么大的危险,甚至有失明残疾的风险。

出国(无论读博或者博后)是一种逃避就业的下下策,而这种策略又被化生类的无良老师广为提倡。 还记得很久以前有次学生工作会议上,某师姐或师兄向皮大化院领导提出现在学生求职困难,希望院里能够重视起来,建议适当降低学业负担和论文压力,给与实习的自由。当时的化院副院长吴*说,那是因为你实验没做好,做好了工作自然找上来,同时表现出一副很清高和不屑的样子。


2011年这货主动到新浪作宣介,宣传化学专业前景光明,出路广阔,欢迎大家到化学的殿堂来遨游!希望招到优秀生源,真是自己打自己脸啊。如果化学专业出路好的话,是要拿真实的就业统计数据来证明的,而不是比谁嘴巴大,比谁能吹牛,比谁能篡改统计数据,比谁能把出国、深造、升学等各种推迟就业算作就业的。

现在学生都学精了。遨游啥?所谓遨游就是继续给这些无良老师打廉价工,学生学不到真本事,浪费青春,身体还要各种试剂毒害,精神上受到各种挫折的摧残,毕业即失业。

科研和职场这两种道路的选择都是在赌博。在科研这条路上,你永远走不到金字塔的顶端,或者这样说太极端一点了,换个说法,你走到金字塔顶端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几百万科学从业者能成为院士的可能是千分之一,即便成为了院士,中国上千个院士,也没几个给本行业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他们的工作很少有能够成为后世的标杆,研究成果也没多少会写进教科书,更不可能去改变历史。你走上科研的道路,十年二十年后,你顶多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从业者。外人或许羡慕你科研工作者的光环,这其中的甘苦只有你自知而已。

现在高校的确越来越不适合男性了 :

高校现在新进人员中女性越来越多,本身就表明这已经不是一个适合男性的领域,高校能提供给男性的与社会要求男性具备的东西,说穿了就是劳动和人力资本回报,越来越少了。没有意义。同样没有意义的是读研和读博。博士太难毕业,毕业了又能怎样?如果读研读博不能在收入上有显著增长,千万别读。 这个社会太坑了,包括高校。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读研读博回报越来越低。
高校的青年教师,面临着上课、科研、晋升的压力,学历门槛高、学术要求高,非升即走,工资勉强过活,不分房子(学校周转房租金占收入比重极高)。普通人永远是多数,不可能各个都是大牛。而青年教师的年纪一般已经接近30,结婚、生娃、养家压力巨大,这个职业对大多数来说并不能提供养家的足够的体面的薪水。而社会对男性要求本来就很高,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愤懑、 迷茫、抑郁、失落。 科研的确只适合那种有钱没有后顾之忧又有兴趣的,当然天赋异禀也行。外国从文艺复兴以来的科研大牛,富家子弟占了多数。说白了还是物质需求解决了之后,才可能追求精神和个人实现,老一套了。不然一群科研一线人员整天在谈钱谈收入谈wl门槛,让人看了是挺不好意思的。

某些长期以来被塑造的皮大的各类神话太多了,该去伪存真了,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欢迎理性讨论。

更新7:2016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论坛在深圳举行,会上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南通大学生物学院神经科学系顾晓松院士就组织工程学的研究及应用进行报告。笔者全程听取顾院士报告,获益匪浅。我认为这是在某砖家放出“”XX学科是21世纪最有前途产业“的大卫星后,后该学科出现的极少数可产业化、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比11公整天拿着好几亿的大型科研玩具瞎JB搞些蛋白结构有意义的多。

顾晓松,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组织工程学与神经再生专家,现任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神经与神经再生研究,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教科书发明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前沿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奖。2015年当选院士。该成果有望冲击诺奖。

该成果可以用于受损的神经再造和神经移植,已经通过临床实验并取得成功,对于挽救危重病人和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顾院士是南通当地人,长期扎根南通大学(原南通医学院),潜心研究终于取得突破性成果,从其成果的重要性和他长期献身基础科学的精神来看,被称之为当代华佗或救世菩萨不为过。 在此向顾院士致敬,让我们积极宣传顾院士吧。



更新8: 最近我国装备制造领域成果涌现,天舟一号国产航母大飞机首飞先后取得成功,令人鼓舞。化学专业能否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体现自身价值,服务国家宏观战略呢?

化院老师总是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有多么多么重要,有巨大地潜在应用价值,国家给你机会了,但是实际表现如何呢?每年多如牛毛似的看似高大上的科研成果除了在期刊上灌水外,能解决多大的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比如能研发个耐高温高强度的金属材料出来用于航母或大飞机吗?化院老师说:这是冶金专业的活儿。退而求次,能造个橡胶、密封胶、特种玻璃等辅助材料替代进口,提高国产化率吗?化院老师说,那是化工专业的事,

再次,能合成个药物或者仿制也行吗?毕竟国内老百姓还吃不起价格贵的进口药。化院老师说,我们只研究全合成机理,只研究天然产物,不考虑成本和投产。仿制药物是下三滥。我们不屑于研究化学在实际的应用,只醉梦于各种基础理论,超前的短期内还看不到效益的纳米、介孔材料、分子传感器、分子开关、纳米电池等等。。。我们只关心成果能否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只关系影响因子多少,因为要靠这个评青千评教授评长江评院士评奖金,这逼格够高的。当青千、长江学者、院士的概率堪比中彩票500万,甚至还低。

尼玛,干脆直接说我们只会自娱自乐,浪费国家科研经费、制造污染、搞论文灌水、外加诱骗无知善良青年学生当科研苦力和炮灰算了。

当年我们抱着“这里是圣地”的神圣使命感进入皮大化院学习,结果发现其他地方的阴暗面在这里一点也不少,甚至更多更气人。院领导、校领导好大喜功,夸大宣传,捞取政绩,剥削底层教师和学生。化学学科的很多实际情况并没有如实的告知学生,也没有在生活上关心学生,解决学生切身实际的困难,也没有在个人发展上给与学生多种选择和引导,只是一味的压任务,压指标(论文影响因子IF值),各种误导(包括忽悠大家考T考G出国读研,其实最后发现出国的大部分混的也一般般,混出头的人少之又少),各种限制,外加各种变态。

再分享下化学专业老师奇葩理论娱乐一下:比如:博士毕业找不到教职当一辈子千年老博后也挺好的,可以周游世界啊;找不到教职是因为你没学好(这得需要学的多好啊?难道大家都要像何智赵永芳那样好吗?人都死了,钱、职务还有个屁用啊);科研的热情就是一周70小时的实验室工作时间,吃饭睡觉都在实验室,没准半夜有科研的火花产生呢;女性科研工作者成功的关键是有家庭一直支持你鼓励你(你老公孩子谁来管);喜欢化学就坚持下去(没准儿哪天就评青千评院士得诺奖了呢);学化学国内找不到工作你们就都出国(老师成人贩子了,本来中国人就得在国内呆着,出国肯定受歧视受欺负),云云。不靠谱的程度堪比传销。供大家一笑。

尼玛,不如干脆说,搞化学科研就如同无期徒刑,一辈子囚禁在实验室里算了,还成什么家。最好饭也别吃,直接吃试剂、蛋白、晶体、纳米算了,那不就成了超人、奥特曼了吗?最后学生毕业时才发现,化院的各种成果论文在社会上根本狗屁不是。用人单位都觉得不接地气over qualified。

同时社会的正常价值观是这样:

1、人际交往要平等互利(师生关系也是这样);

2、有付出必然要求相应回报(化学付出多回报太少);

3、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交往而不封闭(化学专业鼓励的是埋头实验不闻窗外事);

4、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化学专业恰恰没钱,没钱盖新楼,没钱给新楼完善防护、生活、工作设施,没钱给学生发较为体面的工资,没钱投资,没钱提供就业机会);

5、老师应该言行一致(但化学老师经常口上教育学生说要甘于清贫要各种情怀理想奉献,背地里为房子、职称、科研经费打的头破血流,不就是想多忽悠几个傻学生干活吗?不都是想快点往上爬吗?不都想当院士、长江学者分个大房子过上体面生活吗?不都是带着个人的功利在里面吗?时间长了被揭露真相,老师双重标准可不好了。2018年李革校友,著名药物外包研发公司药明康德的老板,向北大捐款1亿元。能开出这价位连林校长都出来站台了)。

从以上几点看,化学专业简直就是反人类的。如为什么化学劝退这么多?事出有因,主要归咎于化学专业老师没有起到授业解惑引导的责任,甚至是各种误导,老师与学生的利益是对立冲突的(犹如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现实情况下难以调和。所以学生有受骗上当的感觉,导致劝退言辞过于激烈。如果大学化学老师能在职业发展上给与学生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并讲明实情,而不是一味的各种限制和误导,仅拿学生当劳动力,学生也不会激烈言辞来劝退。因为这里面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很多老师在象牙塔里面时间长了,不接触社会不了解社会,也变得自我封闭了。从这角度讲,大学化学老师大部分是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是不能动态调整教学理念和思路的,是误人子弟的,是失职的,是亵渎“老师”这个神圣称号的。

有用不代表就业好出路广。有用的专业多了去呢,比如钢铁、煤炭、建材、有色、服装、光伏、地震、大气,都是过剩产能或冷门小众行业。而且化学这专业近年来爆出的负面大新闻太多了,为什么别的专业几乎没有大新闻呢?大新闻过多足以说明该行业从业者的现状和各种深层次问题了。逼格再高也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啊,迟早也得拿出来卖啊。毕竟现在离共产主义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呐。吹牛太多,情怀过高,忽悠过多,尤其是“”当 * 子还要立牌坊” 被社会现实打脸,被学生揭露真相 可就不太好啊。

对于个人来讲,人生就像放风筝,飞的再高终究需要平稳落地。皮大化院(甚至整个皮大)的风格是:只管放高,能不能落地全看个人造化了,摔死我们不管,我们也没有责任,大家都是成年人。就像山鹰社诞生以来一直野蛮生长,不知天高地厚。99年攀登雪宝顶峰时发生过一名女队员遇难事件后,还不调整社团思路,直到02年攀登希夏邦马西峰时遇雪崩 一下子死了5个人,才知道自然的可畏,人类的渺小。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高风险活动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运气因素的),是需要大量经费支撑的,是需要等待最佳季节,是不能光凭一腔热忱和情怀的,是需要为个人留后路的科研活动与登山类似, 成功了皆大欢喜,一旦损失了全由个人和家庭承担,没有退路。这就叫做“一将功成万骨枯”,皮大老师和院士们永远也不会告诉你真相的。

更新9:化学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制备各种材料,看看如下大家就明白我国材料领域的现状和问题了,也反映了化学、材料类的学生就业如此困难的的深层次原因。这是个系统的问题,短期难以解决。







殷切希望包括皮大在内的国内各高校化学系、材料系能知耻而后勇,努力填补国内空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不要整天科研灌水,要多做些能改变我国产业现状、带动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效益的、有真正实用价值的研究。

作为学校来讲特别是以创建世界一流为目标的 ,首先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流、安全、充足的教学、生活环境,如果这点都做不到,单靠画饼、吹牛、盲目攀比、搞大新闻,是南辕北辙的。从这点来看,皮大改善办学条件的任务路漫漫啊。

当21世纪都进入了快20个年头,人民大学自豪的宣布通州新校区将于2025年全面建成,天津大学下决心完成异地整体搬迁,清华大学早早就高瞻远瞩的把校园面积至少扩张了一倍,其他各985,211学校基本上都扩建了分校区时,著名的皮大还长期蜗居在中看不中用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园校区(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的各类基础设施匮乏),以喊各种不切实际的口号闻名的皮大领导们是不是也该扪心自问是否对得起广大学生教师们的殷切期待,是否以自身实际行动推进一流大学目标的迈进呢?看来去雄安新区圈块儿地是个不错的办法。

更新10:叶永烈,著名科普和传记作家,皮大化学系1957级本科生。

大学毕业后一个月旋即转行,代表作品有《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毛泽东与蒋介石》、《陈云全传》、《胡乔木传》等。叶永烈才是化学转行第一人,我们只算小篓篓。看看人家的事业成就,相当成功。叶在《我的台湾之旅》一书中描述,他毕业后不从事化学相关的工作被老师们称为“叛徒”。看来化学专业以科研为导向的培养学生的单一模式和限制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源远流长啊。以前大学生包分配不愁就业,辛苦些艰深些枯燥些有毒些大家也就认了,但现在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热门冷门专业天上地下,再拿老一套的理念指导学生显然不合时宜。

现在大学化学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其实跟传销和以e租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相似。以树立先进典型(极少数的院士青千等牛人)为样板,以无耻欺骗忽悠为招生手段,以耗费学生宝贵青春为方法,以繁重冗杂的实验室工作为过程,以制造大量不接地气过于超前的论文成果和大部分学生求职无门(当然占据金字塔顶尖的极少数人发财升官当院士)为结果。

简言之,就是庞氏骗局,投入无限,(有实际价值的)产出极少,毁人无限。随着我国人口趋势逆转,如果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再不转变得亲民些,必将被青年学子唾弃。




更新11:近日分享下南京林业大学李明阳教授的博文:《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的背离是师生矛盾的根源》,仿佛茅塞顿开。李教授从另外一个思路剖析了冷门专业的师生矛盾和学生培养、就业等问题,高瞻远瞩。李教授虽为林业方面的专家,但对很多社会问题进行了敏锐观察和独到剖析,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其科学网的博客博文值得一读。在此向李教授致敬。

科学网上关于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博文可谓汗牛充栋,众多博文后面揭露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导师的希望与研究生的表现差距越来越大。所谓的师生咬不到一根绳子上,两根暂时相交的平行线,科研烂尾楼,说的就是这个现象。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爆发的原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师生各执一词。站到自己的角度上,似乎都很有理。其实,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是现实产业结构低端化、科学技术还没有成为第一生产力国情背景下,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背离的必然结果。

可以现象,当相当一部分博士生、绝大多数硕士生,按照培养目标,进行了文献检索、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的系统科研训练,毕业后从事的是根本不需要科研能力、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岗位的时候,那种对科研激情的打击有多么大?当众多手捧高学历文凭的毕业生去体制内应聘,发现关系、人脉大于能力的时候,又有多少莘莘学子仍然能抱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初心呢?

以林科研究生为例,相当一批研究生考学的目的就是躲避就业。读研期间,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考证、考碗、兼职、实习上,将本应用于学习的激情用于美食、美景、拍拖上边。女生由于专业、自身生理的特点,大部分时间花在各种体制内饭碗的考试上,从国考直到村官,一个不落。男生则忙于学习计算机语言、电商公司实习等短平快技能培养。对于学习,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一根不得不完成的鸡肋。在学校小论文发表、双盲评审巨大压力,导师苦口婆心的督促下,往往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完成一篇仅能满足最低要求、几乎没有什么科研价值的学位论文。说他们的论文是烂尾楼真的有点高估他们,对于很多人,用垃圾来形容他们的论文,一点都不过分。

研究生混文凭,对认真负责的导师是极大的伤害,也是对稀缺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然而,在研究生混学位的背后,谁又能否认他们不是聪明绝顶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呢?以林科为例,毕业就业前景较好的、考上公务员,往往是科研极不认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反而学习认真、学位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毕业后无业可就;毕业后能够飞黄腾达的,以热衷于社团活动、擅长搞人际关系的学生居多。“尽可能在研究生会混个一官半职,早点实习,多考证”,这些话往往是毕业研究生离校前对在校生的金玉良言。耳濡目染,一届届下来,研究生的学风能好起来吗?

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的背离,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与疯狂的大学扩招有关,是个社会问题,不是哪个小小的研究生导师,忙于生存以至于难以顾及远大理想的研究生所能解决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众多社会问题未解决之前,师生矛盾无解。也许,选择勇敢的退出,对双方都是一个解脱。

国家搞扩招是为了拉动经济,缓解就业,逐级落实到基层就成了师生互掐,底层自戕了。

再拔高: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学科建设都需要满足一定的人民性------道统的进步性。失去道统,国家就要衰落。失去了道统,学科就要衰退甚至消亡。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更新12:有人说我偏激,现转发塞冬学弟的最新观点,以供参考

对于广大基础类学科而言,其本专业出路基本只有“科研”,但科研的道路是何其艰辛:“一个教授一辈子能带出30个博士,但退休之后只留下一个教职”。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从90年代开始,不知有多少高分学生被忽悠到“生命科学”,而最终只有极少数能在读了十多年后成功通关,回到国内好大学教书。一个绝大多数家长都不知道的事实是:对于中国最顶尖大学的基础类学科的博士而言,能拿到北京市好中学、小学的老师职位,就已经实很不错的一条出路了。

对于专业的重要性,塞冬再举一个例子:就以塞冬的母校(P大)为例,在塞冬念本科时,每年选择经济学双学位的学生达到800-1000人,也就是说,加上经济、经管类本专业的学生。每届本科生中,有约40%都在学经济,特别是一些冷门基础专业,每届学生一大半都在学经济学双学位。

塞冬的母校是全中国最好的大学,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最顶尖大学的本科生,都有许多对自己的本专业就业不抱信心。那么,对于其他绝大多数大学而言,选择一个冷门专业将会是多么没有出路就可想而知了。

更新13:其实大家在本科就读期间,应该多看一些社会、人文、历史发展的书籍,要对社会发展的有所了解,以利于个人在职业发展上及时调整和正确选择,避免被无良老师误导。避免死读书和一根筋。

在《110位北大毕业生的职业奋斗历程》一书中,对110位入选同学的就读院系进行统计分析,大部分是光华、经院、信科(计算机、通讯、无线电)、法学专业的。毕业于化学和生物系的仅有3位、2位,简直微不足道(化学系在皮大算是排名前3的学生人数大系了),甚至不如中文9位。这五人中还有1人转行IT,1人转行编辑。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伪化生专业毕业生的职场发展和上升是多么的困难。

在《继承与叛逆》一书中提到:

1、在20世纪以前中国还未曾真正进入普遍有效的现代科学之世界;

2、四大发明都属应用技术范畴,和自然规律背后之系统与深入探究,仍有基本分别;

3、冯友兰、竺可桢曾提出: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科学?

或者在过去两千年间,中西方科学的发展为何出现如此巨大差别?

综上所述:中西方在哲学、宗教、文明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国并未提供现代科学诞生的土壤。从这本书中还可以发现:科学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要么是富商巨贾、王公贵族,要么长期受聘于官办学术机构“学院”“学宫”“学园”等。如果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整天饥寒交迫,疲于奔命是不能诞生真正的科学大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看看未来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的发展趋势吧。看完你会发现,未来30年,是IT、信息、金融类专业有发展前景呢?还是化生等基础类专业更有前景呢?

为了实现19大提出的发展目标(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我国继续实行赶超战略。对于一些短期无法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咋办捏?看这个。中国化工集团公司(ChemChina)斥资430亿美元拿下全球第一大农药公司瑞士先正达(Syngenta)。

靠对外并购是一种快速提升产品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能节省大量时间和经费。

所以各位化、生、材、环的科研新兵和小将们早点看清形势吧。


updated:清华大学今年转系情况,很明显大家都在用脚投票。



楼下F-ck同学,作为前辈的我发自内心嘱咐你一句:You are too young, too simple, absolutely naive。你需要到社会上去磨练一下,多观察和多倾听,不要被彻底洗脑了。

最后趁今天心情好,写点学习化学和从事化学科研的好处:

一是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变态老师后,内心愈发强大。如果以后社会上遇到更年期妇女、怪老头乃至变态上司的话,应对起来更加从容淡定。遇事更加想得开。

二是提高了做家务的能力和兴趣,比如做饭和洗碗。做饭洗碗和做实验有一定相似性。自己做的饭再不好,只要煮熟了充饥还是可以的,比实验失败后的挫折感强多了。

有些人厌恶洗碗,觉得烦。作为过来人,跟洗那些奇形怪状玻璃仪器和挂在上面奇葩化学试剂和实验产物相比,洗碗真算不得啥,毕竟只要用点劲儿下点功夫还能洗干净,有些实验过后全套玻璃仪器只能扔掉,尤其是很多高分子聚合实验,产物粘在瓶子上,就是用王水、铬酸也洗不下来。




  

相关话题

  211化学大四本科生想考研转金融或者计算机,金融零基础,计算机只学过C语言。正在纠结,希望给点建议? 
  大学的生物专业真的那么坑吗? 
  为什么说铀 235 可能会用完? 
  元素周期表里一种元素是如何判定为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的? 
  985本硕比得过西浦本牛剑硕吗? 
  播音主持的就业前景? 
  化学领域里「过柱子」是什么意思?柱子干了为什么可怕? 
  如何解读「北京 2015 年将鼓励用人单位多用京籍劳动者」这一政策? 
  有没有阳离子比阴离子大的情况呢? 
  如何看待知乎用户卡卡同学的遭遇? 

前一个讨论
吴亦凡这次真的会凉吗?
下一个讨论
罗天挚从南科大跳槽到深圳中学你怎么看?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