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欧美不倡导 996,工时比国内短,是怎样保持自己的工作竞争力不迅速失去的? 第1页

                 

user avatar   euler-28-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句话根本就问反了,应该是西方人问,

中国是如何使用996这种浪费生产力、浪费人力还摧毁经济根基的低效管理方式的取得目前的经济成就的。

你真以为996是什么高效先进的管理方式吗?

你真以为发达国家的管理者们没尝试过996这种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吗?真以为996西方人学不来吗?资本的铁拳可从来不是闹着玩的,你可以去百度一下五一劳动节的来历,以及当年卡耐基等人是如何压榨工人的。连玩996,西方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

要论无底线压榨工人,资本主义大国有一个算一个是前辈,只不过后来他们觉得这种方式实在是不可持续,不仅不能达到高效生产,还顺手摧毁消费,最后泡沫一炸大家一起玩完。然后他们明白了,此路不通,要换种方式来管理。

也就我们的管理者还捧着西方100年前就淘汰的管理方式当作圭臬,当成是自己原创的创新,并嘲笑西方目前的科学管理体系。我们的管理者们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不适用西方那一套。

你真当国外那么多管理科学,包括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学科是学者拿来骗钱的吗?你真当国外管理学教材和畅销书的读者都是随便可以哄骗的P2P大妈吗?真以为国外那么多企业动不动就花几百几千个W找咨询公司来提升管理水平是人傻钱多吗?

人傻钱多的人能做出来波音空客英特尔,谷歌脸书甲骨文?

这就好比农科大写了个《科学栽培指导手册》,一个老农看完了,来了一句“这都什么玩意,什么化肥、育种,看都看不懂,肯定是骗人的,我们世世代代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施农家肥,什么农业科学一看就是书呆子弄出来骗人的。”

我们现在的管理者在管理学上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基本相当于小学文化老农在农业科学上相比孟山都的科学家的差距。

所以也不怪我们的管理者认为管理学没用。毕竟落后别人太多,也会觉得别人是XX的。

你和一个小学文化水平的固执老农讲光合作用原理,讲植物生长的激素通路,讲氮磷钾元素在植物内的转化,讲轮耕休耕对土地的保护,他也听不懂,也觉得没用,也会觉得你是xx。

巧就巧在,这个老农还占了一片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所以就算一直在瞎xx耕种,居然收成也还不错。于是老农就愈发觉得自己的种地方式是科学的、先进的、有百利无一害的。

管理学也是一个原理。

中国的管理者,可以说是在一片最“肥沃”的土地上耕种。

这片肥沃的“土地”,就是中国天量的具备基本教育水平,服从性、组织性世界第一、同时又最有奋斗精神的劳动力群体。这个群体里无论是小学毕业的普工还是博士毕业的科研人员,都可以称得上是“肥沃”。这种劳动力群体,在西方资本家眼里,简直就是“天选之地”。

所以,中国高速发展这几十年,基本上可以说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地种出来的。

所以中国的管理者们,不仅不想学习更先进的“农业知识”,反而由于自己的产出还不错,导致愈发的自负、愈发的路径依赖,觉得自己的管理能力吊打发达国家同行们。

所以在中国,MBA可以说是非艺术类硕士里最不值钱的学位,因为老板根本就不觉得“管理”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东西,老板不重视管理,自然也不会重视学管理的人。

而且在这点上,管理者们很罕见的没有媚外,不仅觉得本国的管理学没用,同样也觉得外国的管理大师们的理论没用。基本可以说,所有管理学学者,在我国管理者眼里,都是沽名钓誉的骗子,啥也不会只想从我这骗钱。

老板说“我管了这么多年企业我会不懂管理?”和老农说“我从6岁开始种地,我会不懂农业?”一样,反映出了无知者的傲慢。

所以MBA在中国,基本只剩下混圈子一个功能。

知识学没学?真学了。

会不会?也基本会了。

但问题是学了以后没有老板觉得有用啊。

相反,在国外,MBA可以说是最难申请的专业,其申请难度甚至高于金融、经济专业的硕士学位。哪怕是二流学校的MBA学位也可以敲开很多大厂的大门。

为什么?

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还真就是按照MBA教的那一套管理学来管企业的。所以无论做投资还是做实业,理解如何科学的管理好一个企业在发达国家的管理者们看来都是必修课。

一个是科学管理,精耕细作;一个是仗着资源好,大力出奇迹硬怼。

怎么看都该是遵循科学管理那帮人奇怪,为啥这么蛮干还能干出来成果?

最后只好感概一句真是占了块好地。

想必看到这,你也能理解,普遍采取996这种管理方式还能取得现有成绩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数量和质量上都太让人羡慕了。

就好像,沙特的国王能发家致富,和他们的眼光能力都没啥关系,那片地上随便打个洞就冒油,谁去了谁都能发家。

所以如果一个沙特王爷和你讲如何通过眼光和能力去发现机会,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通过管理发家致富,并写成书四处推广自己封建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你会觉得非常可笑。

这厮要是生在日本,给他1000年他也富不起来。

中国的劳动力和沙特的石油一样,都是无法复制的先天条件。

西方管理者是无法想象,一个月3000快,一天14个小时,一个月休息两三天,住十几人一间的宿舍(条件还不如西方监狱),夏天没空调冬天没供暖,名义上管饭实际上吃的东西都不如狗粮,就这样的条件,居然可以做到贴个招工启事,瞬间几百人应聘。而且这些应聘的人还不是文盲,居然还服从管理,并能遵守一切合理和不合理的所谓工厂纪律。

这本质上,和在地上刨个坑都往外冒石油的沙特没差别了。

我们的人口红利和沙特的石油红利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人力资源的过度充沛导致中国很多管理者有种蜜汁自信,就是看营收看利润,自己和西方同行差不多了,就觉得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西方同行也不相上下了,甚至还产生了隐隐的优越感。

这就好像沙特阿美觉得,因为自己利润高,所以自己的科研实力也高过洛克希德马丁。

但问题是,所有依赖资源发展的国家,都有一个很高的槛要翻过去,就是资源病,也叫“荷兰病”。

躺在资源上赚钱赚的太舒服了,误以为这种资源的赠与是永久的。资源尚在的时候不想着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一旦资源没了,瞬间就从天堂滑落。

人力也一样,还有人力资源的时候,不想着提升管理水平,高效利用人力增加产出,只懂一种管理方式就是用力压榨劳动力,一旦人力资源没了,瞬间暴露了自己这么多年都是在人力的汪洋大海里裸泳的事实。

区别就是,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不管多无知的人都明白这叫不可再生资源,是早晚会没的。所以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未雨绸缪的打算。至少阿联酋就知道不能光靠挖油活着,要投资搞点金融业和旅游业,为以后能源枯竭做准备。

而人力资源,被归到了“可再生资源”,很多人还真就觉得,无论怎么压榨,人力资源都会在的。

毕竟,“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人”,这种底气充足的话我们说了有几十年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一贯奉行多子多福的“劳动力们”,居然不生孩子了。这会儿管理者才意识到,原来人力资源也是会枯竭的。

挖一铲子下去,不是应该流出来石油吗?怎么会只有沙子?我要陷入石油荒了。

贴一个招工启示,哪怕997一个月4000块,不是应该瞬间1000个人来应聘吗?怎么居然没人来?我要陷入用工荒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时候,只要没蠢到家,都该知道,资源要枯竭了,我们应该提升科技水平了,真等到一滴油都没有的时候,你想提升也没本钱了。

但还有些人,觉得资源不会枯竭,油变少了是暂时的,以后油会自己长出来的,所以只管挖就行。我们不能学西方那套科学方法,那会让我们失去竞争力的。

等到劳动力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减少的时候,这帮人才会明白,原来油真的会挖没的。

当然不是没办法拖延问题,毕竟可以完全取消退休这个制度,不上班就没钱拿。但问题是人是有生理极限的,你觉得你工厂流水线都是六七十岁老人,凭什么和东南亚布满二十岁小伙子的流水线竞争?甚至,到时候你都不是在和人竞争,而是和机器竞争。

人力资源的充沛,掩盖了管理落后的本质;而管理的落后,又抑制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的匮乏,导致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只能依赖低售价低成本在市场上赚点辛苦钱,从而导致管理者智能更进一步压榨人力来维持盈利。

我们的管理方式,催生不出苹果,只能催生出小米。

我无意贬低小米,作为一个企业,这是一个可以称得上优秀的企业,毕竟性价比(说白了就是便宜)这个生态位,小米不占也会有别人去占。

但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产业,发展了几十年,还只能靠价格便宜才能获取一点市场,那么一定是管理和创新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比出现问题更可怕的是,不去解决问题;

比不解决问题更可怕的是,根本不承认问题的存在。

我们总爱说全产业链优势,全产业链的确很伟大,但如果我们在各个产业链上都是靠便宜、靠压榨人力来活着,这也不是什么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不会有人在上海拿一块地生产厕纸的,这种厂子只能建在三线地区,所以上海在“厕纸”这个产业链上是缺失的。

但真要以为上海没有生产厕纸的”能力“,就未免贻笑大方了。如有必要,以上海的人力财力,建起来一个厕纸厂是分分钟的事。

同样,西方就相当于上海,我们就相当于世界的”三线地区“,而厕纸生产能力,就是我们的”全产业链“。

西方现在不生产厕纸不假,但真以为西方没这个能力,就未免有些自大了。

同样的纸,人家拿去印专著,卖你100刀一本,人家为什么要去生产三块钱一卷的厕纸?如果厕纸也能卖100刀一卷,人家分分钟给你整出来一条流水线。

你说我们也想卖专著,不想生产厕纸。

可以啊,想卖专著,就要先有”内容“,也就是高附加值产业,问题是以我们现有的管理能力,是孵化不出高附加值产品的。

无它,你用管奴才的管理模式,就只能得到一批奴才。

同样天赋的人,在清朝是”奴才”,一辈子研究的都是如何讨好主子;放到现代可能就是科学家工程师,可以送火箭上太空那种。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延申一下,就是管理模式可以影响创新能力。

同样的工程师,在Intel研究下一代芯片架构,时间花在读书思考以及和同行讨论(争辩)技术问题上;而在某些大厂,研究的是如何应付完冗长的会,如何把ppt写成领导爱看的样子,以及如何满足领导过剩的控制欲,如何应对领导半夜打来的明明无关紧要又影响自己升迁和薪水的电话。

就这样,领导还好奇,为啥我们的创新就是比不了外国同行?

你说我拿芯片这种需要积累的企业说事,是不顾西方的先发优势,那我说说技术积累没那么多的,就连广告公司我们为什么也和外国公司有那么大差距?

难道广告行业也有什么核心技术对我们禁运吗?

归根结底,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要创新,需要有埋头拉车的人,也要有抬头看天的人。

而我们管理模式,是让所有人低头拉车,不仅8小时内如此,8小时外也是如此。

否则就满足不了老板的管理欲望,或者说变态的控制欲。

你的管理模式,要求每个人每天拉12个小时的车,就别怪没人抬头看看,我们走的路是不是正确。

那就别怪所有人都只会走别人走过的路,永远走在别人后面。

归根结底,我们的管理者们,躺在资源上太久了。误以为资源是无偿的馈赠。

最后引用一句陈词滥调吧,“那时候她还太年轻,不知道一切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那看是做业务,还是做现金流。


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想了很久。

我自己蹲过小米乐视,蹲出了996 PTSD;

英语还好,有几个喝啤酒的鬼佬胖友;

下过工厂,也做过海外电话咨询;

还待过西非和东南亚。

中国人的普遍效率肯定高于第三世界国家。但一进入办公室环境,又经常被“懒惰”的西方人吊打。

我想过很多角度去理解这个现象:中西之间产业利润的主导能力啦、中西企业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差距啦、中国比较特有的对人力资源的滥用啦,等等。

后来我觉得,有一个角度比较适合快速切入:

以业务为基础进行变现?

还是以变现为基础寻找业务?


16年我去天津晃荡一家家日资厂,主攻LED照明,96年在天津成立。

这厂属于日系供应链,以前只为丰田斯巴鲁等日系品牌做零部件(车灯),不接外单。14年15年日系品牌的单子减少,他们才开始见见中国客户。

他们那时候也是没经验,我帮朋友谈个小单,他们让厂里的一位六西格玛黑带来接待我。

当时在车间里见一老头,穿着蓝色工服捧着保温杯,身后跟着五六个小伙子,很是威风。

接待人员说,这是厂子里的日本老师傅,现在基本只是带徒弟,闲着的时候下产线看看。

据说老头是在日本本部脾气太臭混的不行,九几年被左迁到中国。结果在天津一呆,觉得这里挺好,中国小后生还很尊敬他,干脆就不走了。

好像是东工大出身。

老爷子今年估计都七十四五上下了。据我跑供应链的胖友年初说,还蹲厂里,还不回冲绳。


与之相反的,是我接触的其他本土厂。

想做帮胖友做批羽绒服,“你们原来那个老板呢”,“他不做了,把厂子卖给我了”;

联系几年前做儿童点读笔的厂子,“小王,我们不做这个了,我们做TWS蓝牙耳机了”。

最可乐的是前几年帮胖友找电子烟的代工厂,什么厂子都敢来接,从惠州做TCL代工的到做充电宝的,甚至还有之前做跳蛋的。

厂佬们心态都很平和:3C组装咯,有什么难的。


如果把视野拉到互联网,那这种现象前几年更普遍。

约炮、潮玩电商、二手奢侈品,还有密密麻麻的直播和短视频。

只要赛道火,什么都能做。


做事,当然是为了赚钱,这是一句废话。

但“基于能力去赚钱”,还是“基于赚钱而去寻找能力”,二者还是有明显区别。

前者你要不断优化你的能力,增强该能力的变现效率;

后者你不必专注于优化,只要找到眼下合适的变现能力就行。该能力的变现效率到达瓶颈后,你再找下一个能力就是了。


我觉得,我国企业管理上的很多缺陷,都可以归结到这一动机上。

在我个人接触过的很多老板身上,都缺乏对行业持续的信心。

大的公司起来,往往是因为“最近某条赛道火了”,拿了一笔投资;中小型的公司,则是“我从某某公司出来,拿下了这块业务”。

如果一家企业也有管理上的年龄心智,那么我国大量民营企业的平均“年龄”,大概也就是2到3岁。

老板自己对业务的可持续性就没有把握。

依托投资的企业,管理层往往高度追求短期KPI,因为这些数字要拿去融资,这就必然会加重996;

依靠关系拿下订单的企业,管理层普遍不在乎业务细节,只关注关系维护。他们有些可能没那么996,但管理水平非常低下,基本没有技术壁垒;

靠自己一身本领杀出来的企业(我同学有好几位开工作室已经十年了),管理水平是够的。但他们资本体量往往很小,不但很难扩张,而且往往因为老板家里一点小变故,整个小公司就要收摊。

总的来说,靠自循环资金存活至今的大型民企太少,中小型企业死亡率太高,本身的管理水平就很难积累。互联网是很热门,但互联网与金融高度挂钩,功利性更强,更不会优化管理。


我自己给几家企业讲过一些管理课,什么扁平化小组制之类的,后来就再也不愿意讲了。

因为我发现很多客户并不是真想优化自己的组织架构,他们只想拿外来和尚念的经,对内搞裁员。


你要深究这种现象的成因,那是可以讲很多:

产业迭代在加速,一个耳机孔就逼疯了一片耳机厂;

社会经营成本高企,例如地租;

虚拟经济的收益在挤压实体,不如炒房;

政策不确定性;

我国供应链空有体量而缺乏体系,尤其缺乏主导权,罩不住自己人;

其实都可以总结为: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环境,导致产业内部频繁出现切换上的损耗,进而使得管理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

普通人要培养成一个靠谱的总监,起码得五年。你要自己招人裁人,经历几个成功和失败的项目,把人、钱、业务的循环完整跑十来遍,你才能顶得住一个部门。

但现在产业、企业、你自己都无恒心,那就只能凑合着过了。

所以996最直接。


出路,我还真认为是新增人口下降。

跑工业的大概能理解:过剩是不需要优化的,过剩只需要筛选,稀缺才需要优化。

我相信10后的办公室环境会比我们好得多。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社会科学中常说的把现存的事实进行关联,并为之赋予因果关系的一个典型。

我们姑且不讨论996的合理性,只说作为一个现象存在的996。那么,这个问题中就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发达国家的996工作相对不多(那些说欧美国家没有996的,基本可以认为是移民机构在揽客),并且社会保障较为完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第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整体较为先进,中国还有很大的距离要追赶,这也是事实。

但是,把这二者联系起来,认为西方国家的科技领先是因为没有996导致的结果,进而得出结论,只要取消了996,中国科技就能追上发达国家,这显然就是有问题的。

这个结论背后的bug其实很好找——中国的很多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距离不假,但在过去这几十年,中国的差距与世界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如果是越来越大,那毫无疑问,对于一个越来越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搞科技和贸易制裁,川皇和拜登以及整个美国的智库已经开始全员降智。

如果你去翻一翻过去20年间互联网上对于中国科技的吐槽乃至于谩骂,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放在20年前,业内的人多少对中国科技的指责还是偏向务实的,比如“中国造不出航母”、“中国造不出圆珠笔滚珠”、“中国人造不出XX”的言论俯拾皆是。但是到如今,能用来骂的,也就剩下光刻机、芯片、工业软件等等东西了。如今的互联网,包括知乎,对于中国科技领域的吐槽,已经开始务虚,转而开始谈论中国科研体制的落后性。言下之意,似乎20年前的科研体制反而比今天要好得多一样。

其实,在这个事上,我倒是觉得金政委有句话说的有点意思。他说,美国的智库和政治家真心的觉得中国行,但我们国内有很多人真心的觉得中国不行,要我说这些人不如都到美国去,跟这些美国政治家说一说中国为什么不行,求求他们别搞我们了,这样好不好?

很显然,只要一个人不是刻意扯谎,总该要承认,即便如今中国在很多领域还是与国外顶级水平有差距,但这个差距总归是在变小的。从“软”的方面来说,代表科研实力的论文、专利等数量,中国是在逐渐变多——哪怕是很多人在骂的华为,不管你说它专利的质量到底高不高,可至少放在20年前,中国企业想在行业标准里占据这个分量也是不能想的吧?而从“硬”的方面来说,不说那些大型的科技产品,就说苹果的产品,中国零配件的供应商的数量也是在逐渐变多的吧?那为什么苹果这样以高质量著称的科技产品,要大量的引入中国的零配件供应商?

当然,有些人可能又会说,中国供应商供应的零部件都是不重要的,外国供应商供应的都是重要的。你要非这么说,那我的确杠不过。反正有些人的双标玩得溜的地方在于,凡是中国不能造而外国能造的,这就叫“技术水平差距”;凡是外国能造而中国也能造的,这就叫“这又不是什么先进技术”;凡是外国人造不出来而中国能造的,这叫“这都是没价值的东西”。

要是有人非得拿“你一个文科生,懂什么科学”来当挡箭牌,那我想说有些人已经完全失去了科学最重要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尊重事实。我说的问题哪儿有错,你就说哪儿有错就好,况且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了同样一个东西,理科生说出来就是对的,文科生说出来就是错的——就算是文理科的数学,也只是难易程度的差别,而不是一个问题能做出两个答案。反正我所见到的现实是,从小到大我能买到的产品中,中国制造的东西越来越多,进口的东西越来越少。(严格来说也不算对,现在我买到的进口东西其实是越来越多的,只不过以前买的可能是电视、洗衣机、汽车,现在换成了猪肉、牛肉、车厘子、牛油果这些)。

高赞答案说:

你说我拿芯片这种需要积累的企业说事,是不顾西方的先发优势,那我说说技术积累没那么多的,就连广告公司我们为什么也和外国公司有那么大差距?
难道广告行业也有什么核心技术对我们禁运吗?

这听起来很是那么回事。然而,你要是有兴趣翻一下40年前的报纸广告,基本都是这样的。这还已经是算当时比较精致的广告了。

但放到今天,还是那句话,我承认中国广告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这差距无论如何也比七八十年代的差距小了不止一点半点吧?

实际上,高赞回答的这个言论,透漏出的恰恰是相当一部分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无知。在他们眼里,所谓的文科,所谓的艺术,不就是几本书吗?拿回来看一看,不就学会了?怎么到现在还跟国外有那么大差距?

然而,打开世界高校的排行榜,按照专业查看,会发现一个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事实。在机械、土木、桥梁等许多专业中,全球TOP10高校里中国高校占据两三个席位已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可切换到新闻、语言、社会学、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中,几乎有且只有美、英、法、德四个国家在哪儿霸榜,并且全球TOP3高校无一例外都是美国。

在这个层面上说,中国在人文社科领域内与世界一流的差距,远远比不过理工科领域与世界一流的差距。哪怕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中国马克思理论研究者大量使用的仍然是西马延续下来的研究脉络,原创性的内容相当不足。

但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很正常。人文类学科的建设,其周期远比自然科学要长得多。对于一个大学来说,聘请世界顶级科学家组团队,十年之内拿出领先世界的成果,然后再转化为工业产能,让全世界的消费者都能用上,这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但在人文科学领域,这个东西几乎是没用的。比如说社会学领域,你就算把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系全挖过来,搞10年最多也就是能搭建一个社会学的人才队伍。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们虽然水平高,但对中国的了解却并不高,对于中国实际的调查研究,还得要中国的研究者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去做。而这个过程,短的需要二三十年,长的则需要四五十年甚至更长。

高赞答案津津乐道的是美国从原来的血汗工厂转向科学管理,奠定了现代科学管理的体系。然而,翻一翻历史,他怎么不提从血汗工厂转向科学管理花了多长时间呢?从19世纪中期管理科学开始萌芽算起,到二战后世界发达国家大都开始转向科学管理体系,这中间是100年左右的时间。哪怕是从管理科学初步建立的19世纪80年代起算,到福特制在美国全面普及的1920年代,这其中也仍然有近50年的时间。

在历史上,改革从来不是今天下个命令,第二天全国就成了你想要的样子的。一场改革从前期准备到推出政策到后期执行再到继续准备新的改革,这个周期常常都是以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为周期来计算的。管理体系的改革就更是如此,否则也没办法解释为什么改革开放这个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难度的事情,全世界能做好的国家,也不过寥寥几个。

就拿这个高赞答主所说的MBA培训体系来说吧。他说:

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还真就是按照MBA教的那一套管理学来管企业的。所以无论做投资还是做实业,理解如何科学的管理好一个企业在发达国家的管理者们看来都是必修课。

这话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一个良性的MBA培训体系应该是,培训者本身有相当丰富的企业实操经验,受训者接受过完整规范的商业教育,现实中可以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商业案例以及可供“实习”的公司。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MBA培训体系,必须建立在这个国家建设起了完整的商业生态的基础上。

而现实的问题是,全世界能有这条件的国家,也就是美国、英国、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其实都不够格。

可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MBA培训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大企业的中高层想要晋升,先去读个MBA也已经是常态。就算中国MBA的水平差很多,但至少这个课是在慢慢补上的。这种看着外国企业就说人家管理科学,是孟山都里的顶级科学家,看着国内企业就说一点都不懂管理,是不识字的老农的双标,除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对现实并没有什么用。

而那些觉得商业营销、品牌建设、广告乃至于文艺领域没有什么壁垒,所以外国人让你学你就一定能学会的人,这恰恰是暴露了自己的短视。一个企业做大之后,最头疼的往往都不是产品不行,而是品牌做不出来,卖得东西多但是赚不到利润。就拿华为来说吧,其在技术上的实力众所周知,然而华为能有今天的品牌认知度,其背后的功臣实际上是多家世界知名的公关与广告公司的通力合作。对于今天的华为来说,做一个世界知名的品牌要,要比搞出一个全世界领先的技术容易的多——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不懂技术,但他们会对品牌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零零碎碎说了这么多,归根到底我想说是,不管是在硬性的科技领域和软性的广告、营销等领域,承认中国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与客观看待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并不矛盾。与此同时,我说这些,也不是在肯定996的合理性,但这也不代表否认由996而带来的成果的价值。

打个容易理解的比方,一个刚刚过大专线的考生上了个补习班,每天学20个小时,一年之后考上了个二本。你当然可以说这人跟清北学生还有差距,但也不能说他在过去一年没进步吧?同时,尽管无论怎么说,每天学20个小时这种行为肯定是对身体有损害的,但对于一个刚过大专线的考生来说,你把清北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他用,他就能也考上清北了?如果事实真的能如此,那反倒简单了。

我虽然也没过做什么大型的管理,但我也知道管理这个东西,单纯靠加时长管不出什么成果。就拿航母来说,协调全国几百个行业的几万家工厂,管理几万工人造出这么一个六七万吨的庞然大物,这样的管理能力你去让他当个市长乃至于省长都是没问题的。而如果靠加班就能加出来一艘航母的的话,那印度的航母造了十年还是个烂尾工程,想必一定是印度人不996吧?

归根结底,在我看来,如果说欧美不倡导996与其科技水平有因果关系的话,那也应该是因为这些国家有比较高的科技水平,生产和管理效率高,所以不必996,而不是因为人家没有996,所以科技水平高。

如果只要管理水平高,在同样的起点下,955吊打996,那你不妨自己找几个志同道合的高人组个公司,模仿你所认为的理想公司的模式进行管理。我相信,你在955的工时下,开出比996更高的工资,一定会招揽来行业里最优秀的人。依靠你高超的管理能力,就算这企业成不了世界500强,至少混到个行业知名也不难吧?到时候你既挣了里子,在行业内也有了面子,岂不美哉?

不管怎么说,哪怕在我这个别人眼里的“文科生”看来,我也知道一个社科领域的论文想要说服别人,有效的数据以及可信的论据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某些学了些理工知识就认为自己就是“理性”的人这里,专利数、论文数、企业利润率、市场占有率、R&D等等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数据可以一概不谈,要么是纯粹的情绪输出,要么是拿一些有差距的领域中的例子作为代表,说中国这也烂那也差。这种水平的回答,也能成为高赞,也确实说明知乎在慢慢微博化。

最后的最后,关于国外996的情况,就我跟我的朋友的交流来说,只能说比中国的程度轻很多,但所谓“工作与生活分开”、“下了班就不管工作的事”、“从不加班”之类的话,他们从来没经历过。另外前两天我关注的某个UP主发的新视频里,他的英国老公在夜里加班的时候,也说了这么一句话:

要是你觉得“外国人从来不加班,他一个英国人懂个屁的英国”,那么,你说得对。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个答案极其简单、然而却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理解不了的问题。


这玩意儿叫镢头,刨土用的:

你知道要把它造好、调理好,需要注意多少个细节吗?


事实上,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会正确调整农具的也是屈指可数。

我来给你讲讲其中的关键点吧。

比如,是不是觉得这玩意儿造的特简陋?一张铁片,焊个箍,弄的装柄的洞洞一边圆一边方的——要照这样做是不是更完美一些:

还真有做出来卖的:

其实,这个洞洞不是正圆,恰恰是刻意为之。一边方一边圆、而且是长圆形,这是为了避免头部在木柄上转动——它耍圈你还怎么刨土?


木柄一侧砍成斜面,再弄个大木楔砸进去,刚好和方形那边配合,把头部牢牢固定住,不会乱转。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影响木柄强度,近根部可是受力最大的地方。所以这个装柄的孔不能是正圆,而是卵圆,这才能把柄的头部做的尽量粗壮。

还有,因为前面的铁制头部受力很大,在杠杆作用下很容易撬坏木楔,搞的劳动时动不动返工修工具。所以看第一幅图,商家很贴心的补焊了一块钢板,以降低头部压强——同时又起个商标的作用。

这,才是懂农活的人做的。


不过,可能为了看起来好看,这个木柄太细了、木楔太大,重体力劳动中是不好用的,容易坏。

农民用的木柄会尽量充分利用这个孔的粗细,因此镢头把可不是圆形,而是头部很粗很大、后部渐细的卵圆形;并且,下图看起来不明显,但实际上头部是有一定的锥度的,使得柄头略大于安装孔。如此一来,镢头头部就必须从把手后部最细处安装、穿过整个木柄然后硬砸到头部、再用木楔楔住防止松动——这就根绝了镢头头飞出伤人的可能。


为了方便使用,也为了省钱,过去农民经常会自己砍树做木柄;就是直接买木柄,要知道农具并非标准化生产的、树木也不是天生长那样,那么搭配的木柄必然要自己针对性加工一番。

树多少都有点弯度。那么做木柄时,就需要注意这个弯曲方向,要让它和镢头的头部方向重合。

如果弄偏了,那么劳动起来就会有一个旋转的力矩——农村叫“一股转劲儿”“劲儿不对”——很容易导致手上打泡。

短时间劳动只是容易打泡而已;长时间劳动后果更严重:为了对抗这个旋转力矩,你将不得不用更大的力气攥住木柄,使得手指更快疲劳、关节肌腱更快劳损。


另外,木柄截面也不能是正圆的。应该是上大下小、鸡蛋那样的椭圆。这样随手一掂,不用看,就能拿住“劲儿”,劳动起来省力、持久、效率高。

事实上,因为木质纹理的不同,真正懂工具的人还会循着木纹走向制作木柄,这样吸水/曝晒不扭曲变形、用力撬动硬土不断裂、不起木刺——你让我做,做出来大概率是废品。当然,卖相可能不错,糊弄不咋干活的还是可以的。就是真想靠这个吃饭就把名誉卖倒了。


所以,别看第三幅图好像挺精致,其实银样镴枪头,压根不是会用工具的人设计的。

主要问题有:头太大、太重,完全没必要加那么多死重,容易造成疲劳;柄太粗、太滑、太圆,需要集中精力找“劲儿”、用尽力气握住防滑,长时间劳动吃不消;最后,铁柄看似坚固,实则缺乏弹性,刨地的反震力全在手上,同时过于光滑而不得不用力握紧的铁柄会放大这种反震对手部的伤害,于是很快就会造成肌肉挫伤。

不像木柄,看起来粗壮,实则很有弹性,拿来砸石头都不会震手;而且木质粗糙,富摩擦力,松松握住即可,进一步降低了反震力对人手的伤害。


你看,这些问题能否意识到、能否找到解决方案,哪怕最粗鄙的刨土工作,效率相差1/3都很正常——考虑到劳损引起的误工以及医疗费问题,工具对了,效率至少提高50%,成本降低50%。


没错。就这么一点点改进,我家一天干8小时,无病无灾;你家呢,起码得干10个小时才能有类似产出,然后手打泡了、肌肉挫伤了。

那么,第二天,我干4小时,你起码得干12小时才能赶上我的进度——过后我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你满手血,伤口感染,肿的馒头一样。


体力劳动也是要脑子的。


花絮:去年回家,有位邻居找我爸借工具。说你家的工具不知道为什么用起来就是顺手……然后我爸就把上面那些道理给他讲了一遍。
讲完,他摇摇头:听不懂!

哈哈,把我妈笑的。当了一辈子农民,工具都用不明白。
他家的锹、锄、镢,统统是随便装个把儿,压根没窍。我爸借过一次,用了一天,手打泡了……然后一怒把借来的工具卸掉、给他调对了、装好,忙活了大半天。但接下来干活马上就快了,也省力了。

最“粗鄙”的刨土都有这么多道道;那么,复杂一些的工作呢?


喏:计算机基础知识对程序员来说有多重要? - 知乎 (zhihu.com)

还有:如果产品经理不懂技术会发生什么事情? - 知乎 (zhihu.com)


类似的,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如果一家公司突然从上到下都在关注考勤,就说明这家公司遇到了其它无法解决的严重问题,离倒闭不远了。

很简单也很直白:越复杂的东西,能够改进的点就越多。

作为基层员工,你卖力气就行了;但作为中高层,他们应该致力于优化工具、优化组织结构、设计好的奖惩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在市场上寻找新的商机——当他们粗鄙到只剩挥鞭子时,就证明他们已经黔驴技穷了,在组织结构、商机、创新等方面一筹莫展,只好掉回头逼人出死力。

或者说,从管理层的白领,变回奴隶主的狗腿子——或者本来也就这个水平而已。


好的公司,会致力于发现这些善于全方位优化的人、收集并推广所有的改进点,甚至干脆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发挥这些人的长处;同时识别那些才不配位之人,裁撤他们,免得他们干扰他人工作。如此一来,效率自然轻松翻番再翻番——效率越高,工作越轻松,产出反而越多。

而差的公司忙于内斗。谁花心思优化工具、优化流程、优化设计,谁就被人倾轧;甚至于,你总是能改进效率,你的表现太突出,你就会成为别人嫉恨的对象。


你在遏制内斗、鼓励创新方面每投入一份资金,都会得到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回报;反之,你纵容内斗、表演式加班,哪怕你把一天撑到48小时,也还是没别人一小时的产出多。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我最近因为非工作时间发了封邮件被大老板劝诫平衡生活和工作。不要加班!

……………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看过吗?

其实996什么的,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就玩剩下的。当时大量工人每天需要工作11甚至18小时,才能赚取微薄的薪水。当时的资本家还大量雇佣童工,因为便宜。18岁的小伙子在工厂工作到20岁就已经变成饱经沧桑的样子。

马克思说: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后来,欧洲兴起社会主义运动,工人们开始有组织的罢工争取自己的权益。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为了讨好工人,发布政令,将工作时间从11小时将低到10小时,但是还是没有双休。但是,资本家还是想方设法把这1小时给加了回去。

马克思《资本论》狡猾的工厂主在早晨6点前1刻就开工,晚上6点过1刻才收工。他把名义上规定的半小时早饭时间前后各侵占5分钟,一小时午饭时间前后各侵占10分钟。星期六下午到2点过1刻才收工。这样他就赚到,星期一至星期五:早6时前15分钟、晚6时后15分钟、早饭10分钟、午饭20分钟,即60分钟/日。

这种事工人与资本家反复拉扯着,充斥着大量的流血斗争。

但是后来,资本家发现,一昧的压榨工人,并不会带来效率上的提升,更不会增加产出。

1908年,心理学家R.M Yerkes与J.D Dodson,经过实验研究出一套理论,即Yerkes-Dodson Law,用来解释心理压力、工作难度与作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简单点说,这个法则表明,资本家给工人的压力过大,反而降低了效率,只有适当的压力,才能保证激发最大的效能,获得更多产出(剩余价值)。

美国亨利福特创建了福特汽车公司,很快成为了当时最大的汽车公司,福特的用工政策广受社会关注。

福特这位老板与当时的大多数资本家不同,他是一名工程师,不仅创新的发明了流水线作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还从工作中仔细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

流水线的工作重复枯燥,当超过8小时,工人动作会变形,并厌倦工作。

福特发现了Yerkes-Dodson Law的那个倒U形顶点,最佳的效率点。

于是福特做了一个划时代的决定:

1914年,福特宣布实施8小时工作制,并大幅提高工资,从0.5-1美元/天,增加到5美元。

福特说:

作为一个企业家,目标是给工人提供同行业最高的工资,而工人的目标应该是帮助企业家达成这个目标。企业家与工人之间的产生对立,是愚蠢的,他们应该是伙伴关系,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将永远无法实现各自的目标。

虽然福特这么讲有给作为资本家的自己脸上贴金的感觉,但在各个吃人的资本家中,福特高尚的像一股清流。

新的用工制度实施后,绝大多数老板都认为福特公司必将倒闭。

但是结果,福特不仅活了下去,还迅速增强,1909年福特汽车销量只有5.8万,到1916则增加为73万辆。最重要的是,还帮助福特公司顺利抗过了大萧条。

这个结果让各资本家大跌眼镜,并幡然悔悟纷纷效仿。

在福特公司的示范效应以及广大工人抗争之下。1919年10月,国际劳工会议承认8小时工作制,以美国为首的各国也纷纷立法确定8小时工作制。

因此,8小时工作制度不仅仅得意于工人的抗争,更重要的是,它是西方资本家早在20世纪头20年就经过科学论证得出的最佳工作效率时间。不仅能激发员工的最大工作效率,更兼顾了社会公平,维护了企业形象,资本家也从提高了的效率中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剩余价值)。工人们也很满意,他们能得以平衡工作与家庭,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也得以缓解。工人的福利待遇提高并有充足时间去享受人生,反过来促进消费,促进各公司产品销量,有利于经济增长。

回过来再看我国以马云为首的资本家还在兜售996,并以此为福报。中国的资本家们还在重复人家一百多年前玩剩下的老路并不自知。

什么是差距?先从认真执行8小时工作制开始。


user avatar   yong-wu-de-jia-la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11.27修改:

我也没想到这个回答会引来这么多菊厂老员工。我有时候会怀疑这些中年人当年招进来的时候是不是按模板招的,因为说话做事这么多人都是一个味儿,见一个就想起以前见的所有,就跟克隆人军团一样。

他们这些中年员工有两大车轱辘话,绕着圈轮流说。第一个是细数他们在华为工作的若干年收获了多少套一二线的房子,技术提升多大,多么享受自己的生活。其实言外之意很简单,你上你也行,来吧。我不想恶意揣测他们的动机,因为其实我也不觉得这些人是坏人,而网络上一些用词也太刻薄了,我觉得他们就是纯粹的不会换角度看问题而已,这种现象在30-40岁的中国工程师上很常见。他们也不想想他们在华为奋斗的时候,中国是什么房价,是什么年经济增长率,拿了华为多少期权股份。现在华为进去什么前景?我虽然很多年没有回国了,但是我每年都带硕士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他们找的什么工作我也有数。请问华为的薪酬现在还有多少竞争力?光我听说的,许多一线互联网和二线头部的厂子都给得多多了吧?你还指望这些新人在心态上和你们当年一样吗?他们总强调那个年头的华为,可是那会儿中国IT产业你坚持下来了最后都发了啊,为什么就他们家每次都拿这个当理由强调996的必要性呢?

你要是问到这个,他们车轱辘话就要赚到第二轴了。这些人总是有有一种莫名的天降大任于是人也的使命感,明明都是在民企,却给人一种在火箭军就职的莫名要害感。我绝不是对民族企业有什么看法,实际上我对华为在欧洲的成长看得比谁都清楚,从最开始的星星之火到现在全欧洲的Huawei燎原,我是绝对认可这种成长的。我反感的是他们老是拿这种东西当挡箭牌,老是把华为的成长和中国的发展同步叙事,进而逻辑反转过来认为你对华为的意见就是对中国的意见。对我来说,华为的民族buff只是一个10%-20%的buff,就像我买电脑屏幕三星和小米性能价格差不多时我会优先选择小米一样,华为也是一样。作为消费者和就业员工,我的生活是走在第一位的,评论区有一位菊厂老员工义正言辞的说:“我的下一代不会认可我的说法。”,我倒是挺好奇这种华为式的勇气是如何能够如此广泛且标准化的分布在他们身上的,毕竟这种武断,冒犯,狭隘和那位华为高管断定我老东家会垮台一模一样。

这位还说华为的管理水平是国内最顶尖的,这我就完全蒙古了,华为的优秀工程师我见的数量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说实话老华为工程师的技术是真的扎实,态度也十分好。但至于管理人员?抱歉,好的不是没有,就一个,这位也已经跳走到加拿大去了。华为的成功在我看来,是最高层的英明决策和基层人员的奋斗和高明的激励机制实现的。华为以工程师为核心,大部分我知道的中层都有技术背景,这一定程度上是好事,华为做项目相对踏实稳定,但是也是因为工程师背景,这部分中层人事管理水平极差,很容易在脱离研发工作后变得恶臭,部分人不要当我的领导,当我的同事都不配。如今华为的困境,就是在高层面对5G和手机业务这两大问题上相对无力,同时激励机制又大不如前后还在要求基层奋斗的困境。

我也再解释一遍那句“子孙自有子孙福”,逻辑很简单,如果你把你挣到的每一分钱,工作的每一天都用在你自己身上,你至少不会后悔;但是如果你总是相信那些虚无缥缈没有保障连长线中概股都不如的承诺,把青春献给所谓的大棋等待以后分到一杯羹给你所谓的子孙后代的话。那么我要告诉你,这样的时代过去了,你相信这种东西不仅你自己过不好,你也大概率养不起下一代。

如果每个人遵纪守法,为自己而活,那民族所有人都能活;如果每个人都为民族而活,那民族里的某一部分人就爽爆了。

正文:

话要分两头说,首先,欧洲人的工作竞争力大不如前是一个事实,这体现在经济增速和技术发展上,楼下很多人谈的是汽车,机械等,我不懂,但我可以讲一下瑞典的IT产业。我在欧洲泡了十几年,想必还是有些发言权的。

首先在IT界干工程的人应该都明白,一个项目写代码码起来80%以上的时间都在做和功能无关的事情,排错,测试,撕逼需求,检查环境等等,所以中国企业的996是有优势的,否认这一点就是罔顾事实。我在沃尔沃车厂做移动互联网,那年头沃尔沃刚刚被吉利收购,我作为哥德堡公司里为数不多几个中国人被派去上海对接工作。主要是把沃尔沃的车载互联网技术传过去,我印象中沃尔沃好像是第一个做了车辆抛锚紧急自动报警的。。当时工作里这个就是重点。

我是完全跟不上工作进度的,吉利那帮人虽然当时还没有996这个说法,但也基本是晚上八点才下班,而且下班之后还要在飞信(这玩意儿现在小年轻可能都不知道了)里面发催命短信,问这问那,而且因为我中国人的身份怼着我问。我当时还生气了,我跟那个项目组组长说我是瑞典员工,言外之意就是你们想加班可以,别折磨我,结果他可能理解成我是瑞典公民。。后来就不再催我。但是他们工作进度推的是真的快,复现,移植代码这种苦力活,瑞典人觉得应该要三个月,结果两个月不到就完成了,当时和我一起来的瑞典主管说这些中国人工作的样子让他想起了他爸爸小时候在基律纳矿井里挖矿的时光。基律纳是个北极圈城市,是瑞典最大铁矿,很多年前瑞典靠这个做原始积累。

我当时还跟他开玩笑说我们中国人天生勤劳,不信你们瑞典人。我主管笑一声说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勤劳的时期,但区别在于他们能不能让下一代变懒。我也是后来岁数大了,才意识到勤劳和被驱使当中有多大的区别,以及这句能不能让下一代变懒是多么的深刻。

虽然大家都强调工作效率,但不可否认,工作这个东西竞争是要看总量的,中国人在这二十年的996实实在在的夺走了欧洲人的很多优势产业。瑞典人十几年前就能挣三万多克朗一个月,而现在大部分人还是这个数,物价却涨了好几倍,所有老瑞典人都在说日子越来越差,不如以往,这种平稳福利社会下滑的背后其实只要还是国际竞争力的丧失。瑞典人在60到90年代,用有色金属,汽车,通信,机床,军工建立起来的优势产业也是不可能能吃一万年的。而如今的瑞典却也确实丧失了再造奇迹的能力。其实我个人的感想就是一个文明起起伏伏总有兴衰,但是如果每一代人都在强调所谓的为下一代奉献,那么每一代人其实都过不好,还不如干一代吃一代,子孙自有子孙福。中国人就是危机感太重,永远强调为冬天储备粮食,结果却过劳死在了秋天的田里。

这里开始我就要说点反刻板印象的了,欧洲人的工作竞争力正面只要来自两点,高水平人才和高效率的管理。

先说人才,国内非常喜欢招应届生,这和欧洲的思路是背道而驰的,欧洲的公司往往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虽然这给社会招聘造成很大问题,比如经典的:我需要一份工作来有经验→我没经验找不到工作→我需要一份工作来有经验。但是他好处是技术团队往往相当资深,欧洲的程序员35岁正是当打之年,而国内已经要歇菜了,道理也是一样的,你当年被低标准招进来做工程苦力的时候就要意识到你是顶掉了某些senior的发展空间的,你也一样会有这一天。这边的工程师处理屎山的能力特别强,我在沃尔沃的时候见过一个老头甚至能处理底层是Pascal语言的工业终端。正是因为这种业务团队有很多资深积累的人,所以项目往往不容易走弯路,不会因为某些领导的猪突猛进让下面的不敢言语最后破产。

另外,欧洲还有很成熟的工业博士制度,产研结合做得非常好,国内腾讯阿里很多这样院那样院其实就是学习的这个模式。沃尔沃每年都会出钱给瑞典顶级大学送自己的工程师去读博士,课题全是双方协商的前沿领域,这些人毕业后反过来再把成果转化进公司,这种产出模式不是996这种拼时间能拼出来的。好比高中学习,做题不能替代讲解,讲解也不能替代做题,两者要互相成就。

管理方面这个真的是最一言难尽的部分了,国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之低下令人发指。这个就像是父母和孩子的教育一样,缺乏家教的孩子也教不好自己未来的孩子。这些中管自己当年被怎么折磨的,他们也就只会用这一套折磨后来者。

我后来换工作到斯德哥尔摩,和某中国沸腾通信巨头企业有过一段缘分,在项目上有合作。这位国内外派的高管,能力低下不说,装模作样,颐指气使。和我们合作的过程中一直对被他带过来的国内员工吆三喝四,要他们加班,还连带着要我陪他们。我一开始也是给两句好话,后来我直接给他讲瑞典这么做你会工会找上门的。他估计是觉得我在吓唬他不听,后来果然工会代表来找人谈话,最可悲的就是被他压榨的那些国内员工要么畏畏缩缩不敢表示,要么就觉得这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还影响他们升职。当时这家公司如日中天,高薪挖走了爱立信非常多的专家。这位高管还希望把我拉进他们的团队,被我婉拒。他还非常恶毒的说我不识抬举,以后我东家迟早垮台,到时候别来找他。我当时就对我朋友说,瑞典XX有他这种高管在,迟早完蛋。果不其然,这两年当初跳槽进XX的员工基本又全跑光了。这个人在任多年,产品不懂产品,技术不懂技术,整天就会在朋友圈和线下聚会高弹阔论,拾人牙慧,甚至还传出对女员工动手动脚的传闻。

反观我待过的瑞典企业和研究院,虽然工作进展是缓慢,但是每个人都心态良好且能保持业务上的竞争力。比如我来讲,我的睡眠生物钟比较奇特,我一般一天要睡8到9个小时,但一旦睡饱之后我能全天非常精神的工作到深夜,所以我在公司的时候都是早上十点甚至是一点才来上班,上司对我从未有过指责,因为我们都清楚事情都有好好的做完。同样,我的另一位中国同事则与我不同,他习惯早起,但是要睡午觉,所以每天下午一两点钟他都会跑到休息室呼呼大睡,也没有任何人有任何意见。办公室里每个人都很有个性,正是因为大家都在这里找到了快乐,找到了价值,所以每个人都重视这一份工作。我在国内上班的时候,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赶紧下班,我在瑞典上班的时候经常是工作工作着突然听到声音,啊,怎么这就下班了。这种工作效率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还有一点,所谓欧洲人不加班纯属刻板印象。我在法国上学之前也相信所谓法国懒人的传闻,后来发现法国精英阶层的工作时间完全比中国人只长不短,所谓懒惰的是一般社会平民,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福利制度决定了“努力”对他们来说是不划算了,一个法国公立大学读出来的年轻人努力的边界效应非常低,而有很多社会资源的工程师,商科毕业生的努力程度我说实话超过9成中国大学生。法国人不是傻子,如果努力就一定有回报那没人会不努力,你为什么会相信一个诞生了傅里叶,卡诺,庞加莱,伽罗华,笛卡尔,18 19世纪欧洲大陆执牛耳者的民族会懒惰?

当然我说这么多不是为了说欧洲有多强多不可战胜,实际上我一直在说老欧洲暮气沉沉,行将就木。欧洲人的整体竞争力因为资源总量,老龄化,福利制度的问题肯定是整体来说是下降的。然而我还是那个观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所谓的“竞争力”如果不能转化为切实的福分那是虚胖,欧洲人可能未来是会拉胯了,要倒霉了,但是人家也享过福了,子孙大不了再走一遍奋斗轮回,而好多同胞一辈子为了奋斗而奋斗,沾沾自喜为别人做了嫁衣,这是最可悲的。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年拼多多本分303大火,还死了个小姑娘。

我仔细想了想,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电商购物APP是很成熟的东西,社区买菜APP也有好几年历史,外卖APP有10年历史,超市电商平台有几年历史我不知道,但至少天猫超市是2013年的,有7年历史了。

所有这些东西,既不存在12306那样的全国压力,也不存在芯片那样的卡脖子环节,更不存在航发那样的高昂工程成本。

你要说是商务谈判吧,偶尔出现几次半夜周末的谈判还说得过去,怎么可能所有半夜和周末都需要商务谈判?


所以拼多多的加班到底在忙什么?忙着给APP换蕾丝边吗?

我也没看到拼多多有蕾丝边皮肤啊。


user avatar   xu-qi-wei-47-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点不政治正确的题外话吧。

个人的尊严(权利,幸福和权益)永远比所谓的国家的尊严要重要的。因为国家的尊严是为了保护个人的尊严而存在的,牺牲个人的尊严保护国家的尊严只在“如果不以此牺牲保证国家的尊严个人的尊严将无法保证”这一前提之上,说到底还是为了保护个人的尊严,要说为什么的话,是“国家”为了“人”而存在,而非“人”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

国家的本质是一则故事。他在本质上仅仅只是存在人类共同的想象里。地图上画着的线实际上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国境线的这边和那边也不存在任何差异,这一切都不过是“人类的想象”罢了。

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是因为我们爱“和我们一样相信着同一个故事,共有着同一种文化的邻人,也爱我们与邻人一起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团建一致,保护彼此,因为我们曾经相互合作,被帮助,被保护。

仅仅只是名为“国家”的故事本身毫无意义和价值,也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而任何让你为了不存在的东西牺牲的人,都是在忽悠你。

人类是追求意义的生物,没有意义就活不下去,所谓的意义及是标出,人活着就需要找寻自身的意义,而如果无法得出“我是特别的”这个结论就无法将自身固定。

其实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是我,所以我是特别的,所以我是伟大的”

但在在这个问题上,那些无法从自身内心的内部寻找到价值的,会转而从外部寻找价值。因为“我是中国人/韩国人/美国人/黑人/白人/黄种人/男人/女人/智人/我信仰某一位神/混某个圈子/追随某位偶像,所以我是特别的,我很伟大”

这个答案来回答的贫乏且廉价之处在于,这于他个人的努力是毫无关系的。我作为中国人诞生,仅仅只是因为我的父母是中国人,我自己并没有为之付出哪怕是一厘米的努力。

而这种回答的可怕之处在于,正因为他们没有为此付出一丁点的努力,所以才更渴望将自身于这种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外部实物固定并连接,荣辱与共。那么只要证明了这种外部事物的伟大和特别,自身也会变得伟大和特别。

到了这一步,任何对于这一外部事物的肯定都会被视为对他个人的肯定,而任何对于这一外部事物的贬低也就会被视为是对他个人的贬低。

只是抬高自身也算是可爱,但是若是他们贫乏的连寻找这种外部事物的优越之处都做不到了的话,那么下一步就是贬低他人了,或者说是贬低他人所链接的外部实物了。

我是特别的,我很伟大,因为我是中国人/韩国人/美国人/黑人/白人/黄种人/男人/女人/智人/我信仰某一位神/混某个圈子/追随某位偶像,而不是中国人/韩国人/美国人/黑人/白人/黄种人/男人/女人/智人/不信仰某一位神/混某个圈子/追随某个偶像的东西全部比我劣等。因为我比其他劣等的东西高贵,所以我很伟大。

任何对于他人的外部实物的赞扬都是不可容忍的,如果他人的外部事物赢了(或者说更优秀),哪怕只是赢了那么一微米,都代表着自己输了,都是无法容忍的,无法宽恕的。那么结论就很简单了,要么就是大声辨斥,要么就是闭眼不提。

这种对于自身意义的追寻(笑)甚至能让他无视很多外部的真实环境,要说为什么的话,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自己更能蒙蔽自己的呢?

回到正题吧。

什么其他国家不996一样能保持竞争力?

答,1,因为996本质就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2,996会剥夺人的创造力,剥夺人寻找自身价值的能力,比如创新和工艺改良。

3,人是为了自身的幸福,自身的权益,自身的价值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哪怕996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他也不应该存在,不存在才是对的。

人是为了获得幸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不是为了996。


加两句话吧,我不太喜欢加在开头搞的之后到这篇答案的人看的没头没尾的就加在后面吧。

国家的尊严和个人的尊严并不是对立的,并不是“如果想要获得国家的尊严”就“必须要牺牲个人的尊严”这样的关系。正相反,假设一个国家的国民充满尊严,那么这个国家也是充满尊严的,而假设这个国家需要牺牲国民的个人尊严(幸福指数)才能换取所谓的国家尊严那这将毫无意义和价值。政治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艺术,因为他就是一条探寻如何让更多的国民获得幸福的方法的学问,如果放弃这一点,仅仅追求国王一个人的财富,或者是以人民的牺牲无谓的扩张领土,这种不保护国民只保护国家的国家我说的直白一点,还是毁灭了比较好。

当然,这个世界上不会万事都那么美好,总有不得不牺牲的时候,但是在这种时候,请认真思考“你到底是在为了什么而牺牲”。以上个世纪的我们的历史来说吧,(因为我发现有不少人在杠这个),我们的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所希望能保护的是名叫“国家”的故事吗?当然不是,他们希望能保护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同胞,是人。他们保护,且为止牺牲的东西,是人。所以他们才是伟大的。

话虽如此,在关乎到996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因为996的本质不是牺牲,而是浪费。把996和革命先辈放在一起的是一种污蔑。因为革命前辈的牺牲带来了美好的未来,996除了浪费了人力和创造力,透支了经济以外什么都没有创造出来。

所谓的主义,及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政治及是探寻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科。而所谓的主义者,则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看的比“解决问题”本身更加重要的人。所以政治家可以畅谈主义,但决不能是主义者。

打个比方,如果将“事件”比做火灾的话,那么主义就是“面对火灾,我们应该用水,还是沙子”这是可以讨论的但如果在这里回答“应该泼油”就是纯粹的脑子有问题。

也有很多人将“996”和“国家尊严”划等号,然后表示说如果不996就无法获得国家尊严,而如果不获得国家尊严“就”无法保证个人到尊严。这个说法最大问题不在于个人的尊严与国家的尊严并非对立,而是应当共赢的,更在于996根本就无法带来国家的尊严,就好比在火灾场里不应该泼油一样。


“关于故事”

这一段如果想认真了解请去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和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人类之间相互合作的方式有两种也只有两种,一种是八卦,及,你我合作是因为你我认识,我与他合作是因为他是我二舅爷的三叔的姐姐表哥的三舅爷的弟弟。这种合作方式在生理上所能够承载的人数是上限是150个人,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就和猴子的部落一共只能聚集那么多猴子差不多。

所以一旦一个公司的人数超过150个人就必须有企业文化不然马上就会散架,军队如果进行编排一个连也不会超出150人。

如果要突破这个基因的上限进行合作就必须依赖另一种方法,及“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国家,公司,也可以是神或者金钱。

虽然人类在非洲大草原上放肆的奔跑的时候实质上就已经是生物链的顶点了(参考同期灭绝的大型陆生动物的数量就知道了)。但是,通过故事,也只有通过故事人类才得以突破150人的基因上限,进行几千,几万,几亿甚至几十亿人共同完成的合作。

我们称这个过程叫做“认知革命”。及是相信不存在的东西的能力。这与“说谎”是有着本质性的差别的。猴子也会发出有狮子来了的叫声骗走同伴以独占树上的香蕉,但他绝对不可能忽悠同伴说,假设你现在放弃这个香蕉将它放在石头上献给香蕉的神大人,来世就会得到无数的香蕉。

这是只属于人类的能力。

只要相信同一个故事(或者说同一套价值理念)哪怕你我并不相识,我们也可以相互合作。你我相信同一个名为炎黄子孙的故事,那么哪怕你我并不相识,我们也可以相互合作,彼此守护。

如果我们信仰者同一位神明,那么哪怕我们的住所并不在同一个地区,我们也能成为兄弟姐妹,甚至一起是去与那些不相信这个故事(神)的人大动干戈。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人类共同的想象最重要的特征是,只有我相信是没有用的,只有当大多数人都相信(至少认可这套价值体系的时候)的时候,这套系统才会生效。而当大家不再相信它的时候又会瞬间烟消云散。

这一点最有标志性的是“钱”的故事。

正因为你我同样认同名为钱的故事,所以我们才得以用原本没有任何价值的纸片去换取食物和住所,而不是原始的以物易物。而对于不相信这个故事的人(比如一个原始人),哪怕你用整捆的美元去换取一个树果,他也不可能同意。而假设现在美国总统颁布法令要全面更换纸币,这捆美金也会瞬间变回单纯的废纸。

“想象的共同体”“故事”并不是什么坏的东西,正相反,这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亦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现代性来讲,我们的工作被细分,每个人都只负责一个碎片的生活方式在远古是无法想象的。就好像只生产一种零件的工厂一样。仅仅是一台手机,一个球鞋,他的橡胶或许是来着马来西亚,设计或许是瑞典人完成的,出资人是个新加坡人………这种庞大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了解其全貌的精彩连携只有通过故事才得以完成。

只是,哪怕说的再多,故事说到底是依旧是故事,想象说到底是仍然想象。他是手段而非目的,仅此而已。


评论不是我关的。我自己也很奇怪是怎么回事,显示我无权进行操作。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资本主义框架下,劳动带来少量的利润,垄断带来大量的利润。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家早就有钱了,躺着收租,懂不?

人家每股100元的时候入股你的茅台,现在茅台涨了60倍了。

人家投资鹅厂花了不到300万,现在市值1万亿。

你加入人家的银行系统,每次国际转账结算都要给人交钱。

人家祖上占满了几大洲的的土地,现在躺着卖矿。

懂不?

你又说:那你也可以早点投资茅台啊,你也可以早点接手鹅厂啊,你可以让别人加入你的银行啊,你也可以占别人土地啊!

问题是,你当初没有那么多资金,你散户投点钱,它不涨价,是因为它们是国际财团买进了才推高市值的。

当初2000年左右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拿出300万美元,而对人家美国财团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轻而易举的事。

你自己搞银行系统?你有10条航母吗?

你还抢别人土地?当年郑和有能力的时候也没抢啊。你做得出屠灭印第安人、贩卖黑奴的事吗?再说现在都有核武器客观上也不允许。


你看除了航空、芯片、军火、汽车那些欧美早就控制了的半百年的老行业,新兴行业电动车、光伏、5G、无人机等等,哪一个欧美国家有很强大的竞争力吗?


你看他们竞争力强是因为人家起步早,运用了一系列金融、专利、航母等手段把规则控制住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职场中,越能干的人越能出色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活也越多,工作越累? 
  遇到一个管理烂的领导怎么办? 
  你如何看待职场中没有功劳就没有苦劳这种现象? 
  十年内制造业可能实现8小时工作制,双休吗? 
  我是 21 年 7 月份刚毕业的,毕业后考上了事业单位的编制,可是入职后在单位里觉得很痛苦,该辞职吗? 
  你们觉得领导这么使唤人正常吗? 
  每个月发多少工资的情况下,你愿意接受「996」的工作制? 
  如何看待扬州两员工拒绝加班被判罚款一万八? 
  在职场中需要刻意迎合领导爱好吗? 
  为什么老老实实干活的人,总落不到好,反而是溜须拍马油嘴滑舌不干活的人更容易受领导的器重,还提拔了呢? 

前一个讨论
精灵宝可梦里训练师可以在精灵中心白吃白喝到死吗?
下一个讨论
光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现代人是否还有阅读荷马史诗的必要?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