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朝为什么把钱用在给郑和下西洋,而不用来登陆日本,彻底解决倭患? 第1页

     

user avatar   yi-zhi-ji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棣郑和下西洋是必须要做的,这是巩固明朝亚洲朝贡体系宗主国的地位,下西洋不仅是壮大国威,也是可以盈利的,至于倭寇,明初倭寇侵扰没有像嘉靖时期那么严重,但是朱元璋还是很重视的,一方面加上海防,一方面禁止沿海百姓出海,防止倭寇入侵,后来朱棣即位,也是很关注这个问题,于是他令刘江镇守辽东,这个选择是对的,之后倭寇便来打劫了,刘江一举剿灭了他们,这就是著名的望海埚之战,望海埚大捷:

倭数寇海上,北抵辽,南讫浙、闽,濒海郡邑多被害。江度形势,请于金线岛西北望海埚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十七年六月,瞭者言东南海岛中举火。江急引兵赴埚上。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贼入伏中,炮举伏起,自辰至酉,大破贼。贼走樱桃园空堡中,江开西壁纵之走。复分两路夹击,尽覆之,斩首千余级,生擒百三十人。自是倭大创,不敢复入辽东。

此外还有陈瑄和柳升对倭寇的清剿:

七年同陈瑄帅舟师巡海,至青州海中,大破倭,追至金州白山岛而还。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遂建百万仓于直沽,城天津卫。先是,漕舟行海上,岛人畏漕卒,多闭匿。瑄招令互市,平其直,人交便之。运舟还,会倭寇沙门岛。瑄追击至金州白山岛,焚其舟殆尽。

这也是永乐一朝的武功之一,两次对倭寇的清剿作战,基本平定了倭寇,百年无大倭寇之乱,

至于出兵日本这就有点离谱了,朱元璋时期与日本政府关系恶化,朱棣时期才逐渐升温,朱棣与足利义满一直遣使交流,同时朱棣也希望足利义满能剿灭倭寇,跟日本敌对,这就有些不切实际了,倭寇在朱棣的两次打击下,已经老实很多了,未必能搞出什么大风大浪来。


user avatar   yu-tun-zhou-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军事手段打击日本不能解决倭患,反而会加剧倭患。倭寇是失业武士的问题,不是国家之间的战争。你越是打击日本,越是造成一大堆浪人,倭患就越严重。

所以,大明需要的一个能够管的住国内,在国际上还能合作的日本政府。江户幕府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德川家管事的时候,日本二百多年没有大规模对外侵略,也没有大量浪人的问题。

要是美国人反恐的那个思路,将别人国内搅的乱七八糟,一个能控制局面的政府都没有,自然敌人越打越多。最后自己撑不下去了,还要说一句:“唉,我就是太仁慈了,没搞种族灭绝,不然早打赢了。”这样子的思路,迟早会吃亏的。


user avatar   lu-shang-bu-chi-niu-rou-m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在明成祖的眼中,他已经彻底解决倭患了。

永乐十七年,辽东总兵刘荣于望海埚迎击倭寇两千余人的进攻,阵斩千余,生擒数百,战后运送俘虏的大车多达五十辆,史载“自是倭大创,不敢复入辽东”。

此后接近百年,明朝都没有大的倭乱。

至于嘉靖朝的倭乱,谁能算到一百年后村长战争导致武士大量失业呢?

总不能因为未来可能有威胁,就提前把日本灭族吧?

明军又不是西班牙人。


user avatar   xi-yun-yong-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打不过

日本室町幕府时期人口1200万。在武家领导的分封制下,拉出五十万军队防守登陆场不成问题

适合作为登陆场的地方很有限,也就是那些商业港口及附近。

古代没有无线电,所以只能把大军都装船上。先派出小股精锐先锋部队,成功建立登陆场后其余部分立刻上岸。

前面说过,日本拉出50万反登陆没问题。所以征日起码要准备20万军队、船员在海上飘着。否则要是建立登陆场后,没有足够后续部队,那就搞笑了

日本有镰仓抗元的经验:

可登陆地区附近沿着潮汐线建一米多高的矮墙。登陆先头部队不击破矮墙防线,就无法建立登陆场。

登陆先头部队顶多千余人,防守方可以用数千甚至上万人硬拿命硬填。只要撑到晚上涨潮,登陆先头部队就只能撤回船上。这么折腾几次,你觉得那边会先熬不住?

而且冬天的海面是字面含义 冻死人。即使是春天海水太冷也没法泅渡。

夏秋两季有20次左右台风,大部分都会影响到日本周围。只要有一次发生在双方对峙期间,那就是神风2.0

壬辰战争时主要是朝鲜太菜,外加两边的水师都是菜鸡互啄


user avatar   qiong-qiong-luo-l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实胜于雄辩,朝鲜已经证明:进攻日本是可以解决倭寇的。

明代初期倭寇大量集中在日本对马岛。朝鲜就曾经进攻对马岛,还顺便救了不少大明百姓。

一个国家打一个不受待见的小诸侯国,日本根本不愿意全力支援,所以进攻对马国不可能成为国家战争。

1419年6月17日,李从茂率领一万七千兵乘227艘战船在巨济岛放炮出发,但遭遇逆风返回巨济岛。19日再次出发,[1] 次日在对马岛浅茅湾尾崎浦(即《朝鲜王朝实录》所记载的“豆知浦”)登陆。李从茂先派之前捉获的倭寇俘虏劝宗贞盛降。在被拒绝之后派出先遣队出发,烧毁两千余户倭寇的房屋,找到并释放了131名被倭寇俘虏的中国人。

可怜我大明百姓,朝廷忙着粉饰盛世,被倭人抓去了大明也不管,还要靠朝鲜来救!

至于大明为何不去救,可能对于大明来说,“万国来朝”这个面子工程,比几百个百姓要重要的多。毕竟下西洋给百姓带来的负担,远比倭寇可怕。

完整版(转自百度百科):

应永外寇是日本历史中对1419年(己亥年,日本应永26年)李氏朝鲜进攻日本对马岛事件的称呼。朝鲜则称之为己亥东征(기해 동정),己亥征倭役或者第三次对马岛征伐(제3차 대마도 정벌)。
名称 应永外寇
发生时间 1419年
地点 日本对马岛
参战方:日本室町幕府对马国,李氏朝鲜
结果 双方讲和,朝鲜撤军

背景

自高丽王朝末期开始,朝鲜沿岸地区经常受到来自日本的倭寇的袭击。朝鲜多次要求室町幕府在九州的官员九州探题涩川满赖镇压倭寇的活动,并以允许对马岛事实上的统治者宗贞茂(朝鲜史料称“宗贞芽”)的商人和朝鲜贸易作为交换。
1418年,宗贞茂去世,其子宗贞盛(朝鲜史料称“都都熊瓦”)继位,但权力被当地的倭寇头目早田左卫门大郎掌控。当时对马岛粮食歉收,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对马岛的倭寇在1419年(日本应永二十六年)抢掠中国明朝,在途经朝鲜时顺带袭击了朝鲜八道的忠清道庇仁和黄海道海州一带海岸。(被抢的大明没啥反应,被顺路抢一下的朝鲜反而被惹毛了)
这个消息传到朝鲜宫廷之后群臣震动,纷纷要求出兵攻打对马岛。当时的朝鲜世宗不倾向于出兵,已经逊位但仍在军队中有影响力的太上王李芳远力主出征对马。
阴历4月,太上王下旨,命令以长川君李从茂将军为三军都体察使,领议政柳廷显为三军都节制使,禹博、李叔亩、黄象为中军节制使,柳湿为左军都节制使,朴础、朴实为左军节制使,李之实为右军都节制使,金乙、李顺蒙为右军节制使,召集庆尚道、全罗道、忠清道三道的兵船227艘、士兵一万七千名,进攻对马岛,以清剿倭寇。

经过

1419年6月17日,李从茂率领一万七千兵乘227艘战船在巨济岛放炮出发,但遭遇逆风返回巨济岛。19日再次出发,[1]次日在对马岛浅茅湾尾崎浦(即《朝鲜王朝实录》所记载的“豆知浦”)登陆。李从茂先派之前捉获的倭寇俘虏劝宗贞盛降。在被拒绝之后派出先遣队出发,烧毁两千余户倭寇的房屋,找到并释放了131名被倭寇俘虏的中国人。
李从茂共夺得129艘日本船,烧掉了109艘,留下了20艘备用,并烧了两千所民房和地里的庄稼。经过几次小型的遭遇战,杀死了倭寇104人,活捉21名,救出被俘虏的131名中国人,并把大军驻扎在船越。朝鲜入侵一事传入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持耳中,当时风传明朝随后也要入侵日本(真看得起我大明),这使义持非常紧张,命令九州岛的守护大名派兵前往对马岛,支援宗氏。
1419年6月25日,太上王李芳远派前都节制使权蔓、同知摠制李蒇为庆尚海道助战节制使,同知摠制朴础为全罗海道助战节制使,工曹判书李之实为忠清海道助战节制使,各率兵船,分泊要害之地。[1]朝鲜军又烧毁70余户房屋,焚毁船只15艘,杀死倭寇9人,救出被俘虏的15名中国人和8名朝鲜人。
1419年6月26日,朝鲜军队在仁位郡(《实录》作“尼老郡”)登陆,遭遇了埋伏。他们本来以为对方是倭寇,后来发现是正规日军,损兵2500余人,日军战死120余人(《对马岛编年略》)。李从茂率中军停留船上,没有登陆;而左军节制使朴实麾下的褊将朴弘信、朴茂阳、金该、金熹等战死。右军节制使李顺蒙、兵马使金孝诚力战击退日军,救出朴实。此役被当地人称作“糠岳之战”。此后朝鲜军退往尾崎浦,战局陷入胶着状态。29日,宗贞盛害怕朝鲜军队久留对马岛,于是投降请求停战,并声称七月时海面上将会出现风暴。鲜军队于7月3日退回巨济岛。此时朝鲜军才知道,早在一个月前,2000余名来自对马岛的倭寇搭乘31艘战船登陆进犯辽东地区。辽东总兵刘江亲率明军引诱伏击,大败倭寇。杀死倭寇千余人,俘虏百余人,史称“望海埚之战”。(皇帝的舰队用于面子工程,那就自己想办法)

结果

1419年9月29日,宗氏向朝鲜投降,同时宗氏要控制和制止倭寇对朝鲜的袭击。1443年双方签订癸亥条约,朝鲜给予宗氏贸易垄断,宗氏则要向朝鲜进贡。在此后的日朝贸易中,朝鲜输出大米、漆器、大麻和儒家典籍,对马则出口自产和来自日本的铜、锡、硫磺和草药。
朝鲜军队在对马岛救出了很多被俘虏的中国人和朝鲜人,但朝鲜军队的伤亡也不少。如在《朝鲜王朝实录》的世宗实录中就提到了由于被救出的中国人看到了朝鲜军队弱点,因而左议政朴訔建议不要将这些中国人送还明朝。但太上王李芳远赞同了崔云等的意见,仍将这些中国人遣返回国。
此战之后,朝鲜和对马岛恢复和平,双方的长期贸易互利互惠。

user avatar   meng-xi-he-x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第一件事,皇明祖训。朱元璋留下来的几个永不征之国里,就有日本。

再说第二件事,时间对不上号。郑和是成祖,仁宗,宣宗时期的人,倭寇是正德年间逐渐出现,嘉靖年间成型,延续波及到万历年间的。

再说第三件事情,征服日本和消灭倭寇,没有必然联系。倭寇是由失业的日本武士,由于海禁失业的中国沿海渔民,还有中日各地海盗构成的多股非官方势力,统称为倭寇。这批人跟室町幕府没关系。

再说第四件事情,打不下来日本。你去看康熙打台湾,波斯打希腊,罗马帝国征服英格兰,都用了多久。跨海远征对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是极大的挑战。这还都是跨越海峡。你要是从福州,泉州出海到日本九洲岛,估计抵达的舰队十不存一。你只能从朝鲜借道,但是你无缘无故大兵驻扎朝鲜,修建港口战舰,你说其他附属国怎么想你。而且后勤问题怎么解决,你能一次性运送多少军队,运送多少粮草军械?按照万历年两次抗倭援朝来看,日本劳师远征,大明和朝鲜军队联合并在朝鲜的土地上,仍旧需要日军人数一半的边军部队参战才能取胜。如果换作大明远征,可能需要和日本人数一样的边军。大概有五六十万。北方游牧渔猎民族不得高兴死……

最后一点,你打下来干嘛啊,封建王朝从首都开始画圈,有效统治的面积是有限的。再远就要用设立都护府,藩镇,王府这种分封的手段开管理了。日本无论是你安排个大明宗室,还是就地立一个日本大名,最后都要走上不忠的附属国的道路。那跟维持现状有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郑和走的这条线路叫做“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的目的就是代表明朝政府和沿路各国进行外交活动,开辟朝贡体系,设立海上补给点,打击沿海海盗,保障海上丝绸路的安全畅通。

如果当时有明朝中央电视台,跟随郑和一起出访报道,这是怎样的画面?

明朝外交部长郑和与婆罗洲国王亲切交谈,双方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签订了两国朝贡协议。

明朝外交部长郑和今日抵达印度,与印度孟买国王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双方商定了租借印度孟买码头的协议。

明朝外交部长郑和经过长途远行抵达了此行最西端的红海地区,和当地的阿拉伯酋长亲切会晤,并合影留念,此次远航计划胜利完成。

明朝外交部长兼明朝海军司令郑和充分发动当地民众,经过一番激战,消灭了盘踞当地作恶多端的海盗军队,并俘虏了海盗头子。不日将带回明朝公开判决。

明朝外交部长兼明朝海军司令郑和率领和指挥明朝海军陆战队今日消灭了反动国家锡兰,生擒其国王。

郑和下西洋有着明显的政治经济目的,是大国军事外交的典范。

日本当时处于中国东北角海域,而日本实际上没什么出产,日本最有价值的白银在当时还没有被大规模发现,派兵攻打日本,那么由此产生的军费和后续的占领费用,找谁来报销?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明朝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

国家军事外交的根本目的,除了政治意义以外就是经济利益,郑和下西洋这两点都符合,而去打日本,政治上占领日本,经济帐怎么算?占领日本有什么用处?

这就涉及到古代国家的认同,这就是大陆型国家和海岛型国家的区别。

大陆型国家对于海岛没什么兴趣,包括台湾这样极其重要的海岛,历史上都有过存废之争。

大陆型国家最感兴趣的依然是大陆,特别是有重要出产的大陆土地。

日本倭寇的形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不重视和日本的贸易,日本既没有优势出口产品也没有港口优势,没有哪个国家的出口到明朝的产品要经过日本,当时日本的地理位置极其恶劣。日本国家分裂,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很多在战争中失败的大名手下的武士成了无主的浪人。日本武士一旦没有领主包吃包住,他们啥也干不了,生活都成了问题,在国内也无法组织起来和其他领主打仗,只能外出抢劫。

这股势力和明朝沿海渔民、失地农民以及海盗组合起来,形成了倭乱。这个问题很复杂,也涉及到明朝的地方治理问题。打日本这就是和日本各大名作战,当时的日本还没有统一的政府,征伐这些日本大名的结果随着战争的加剧,反而会让更多的日本人出逃,形成更多的倭寇,这不但不解决问题,更是加重了倭乱。甚至会提前促进日本的统一,这完全不合算。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征伐日本的军费从哪里来?

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经济利益很明显,郑和出访回来,带来了一大堆国王王子回访,签署了一大堆朝贡体系协议,又有面子又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安全,大量的明朝商人和明朝国企从中受益,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打仗,特别是发动对外战争,更是要算经济账,这几乎是一个铁律。


user avatar   shen-long-tian-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军事手段可以重创倭寇,但无法彻底消灭倭寇。

洪武至永乐的57年时间里,共有94次倭患;而洪熙至正德的97年里,只有17次倭患,但洪武至永乐的大明在军事上显然比洪熙至正德更强。


先说明初的倭寇:

日本在13世纪后期曾因蒙元入侵实行过海禁,但有很多日本人违禁进行走私,并趁14世纪中期元末明初的混乱抢掠华夏沿海,是为“倭寇”,实际上还有很多沿海海盗、朝鲜半岛的贱民和漂泊民、元末方国珍残部等势力的参与。

而且日本在14世纪前期进入了南北朝时代,经常打内战,迫使很多日本人参加倭寇。由于倭寇在日本列岛有根据地,还有很多日本贵族的支持和武士的参与,所以比寻常海盗更难对付。

朱元璋一方面实行海禁,打击倭寇,在沿海修建堡垒边墙;另一方面多次遣使日本,寻求与日本的合作。

但因为朱元璋支持的是“大觉寺统”即日本南朝,认为征西将军怀良亲王是日本国王,拒绝与“持明院统”即日本北朝往来,而最终取得胜利的却是北朝,所以寻求合作未有成效。再加上南朝兵败后,很多南朝武士加入倭寇,导致洪武末倭患炽盛。

不过日本北朝的统治者、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满转而开始寻求与大明的合作,向大明称臣朝贡、被封为日本国王,与大明联合剿捕倭寇,双方开展了勘合贸易,自此倭患大息。

此后虽有足利义满之子义持因臣属不满他向大明称臣朝贡,中断勘合贸易,不再剿捕倭寇;但义持之子义教又重新向大明称臣朝贡,恢复勘合贸易,继续剿捕,所以倭患只略有反复。


然后是明中后期的倭寇:

明初的海禁至明中期已经非常松弛了,例如正德皇帝对沿海的走私商人实行“抽分”、征收20%的实物税,实际上是默认了海禁的废弛。

但嘉靖皇帝继位后开始加强海禁,力度极大;并因“争贡”事件中断了与日本的勘合贸易,导致沿海走私商人与日本商人勾结在一块,形成了新的“倭寇”,以沿海走私商人以及南海海盗为主。

而日本在成化朝进入了战国时期,经常打内战,而且时间更长、烈度更高,导致更多的日本人、特别是武士参加倭寇。争贡事件就是当时日本国内的两个诸侯前来朝贡,结果在宁波打起来了。

由于大明承平日久武备荒废,再加上当时的日本列岛大量出产金银、走私利润很高,又有葡萄牙人等新势力的掺和,所以此次嘉靖倭乱较洪武末更甚。

虽然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大破倭寇,但倭寇并没有被消灭,隆庆皇帝开放海禁也没有。

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剿捕倭寇,以及后续的德川幕府不但剿捕倭寇还努力试图与大明恢复宗藩关系,才彻底消灭了倭寇。


当然了,一些好大喜功者认为大明应该攻占日本,完成元世祖未竟之业。

但日本并不是小国,它只是在华夏身边才显得小,和朝鲜、越南相比它就是大国:明朝时期的日本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至德川幕府统治中期甚至超过了3000万,比同时期的奥斯曼帝国还多,仅次于大清和印度的莫卧儿。


user avatar   chi-ban-zan-sa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明朝乳化。


user avatar   yang-fan-6-79-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又不是侵略性的民族。




     

相关话题

  明朝真的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吗? 
  《明朝那些事》是否存在对中学生的误导?为什么? 
  洪武初年,明军纵横捭阖,横扫漠北王庭,崇祯时代的八旗军野战骁勇无敌,明军触之即溃。请问哪一个更强大? 
  如果郑和下西洋是到处殖民的话,那么满清是不是不用被八国侵略了? 
  明末时期一把火绳枪的造价是多少? 
  明朝进士履历中的治某经是什么意思? 
  请用最简洁的词汇描述一下明朝的灭亡? 
  如何评价小说《明朝败家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一已之私还是为大明着想? 
  为什么明朝寒门容易当官,清朝寒门再难出贵子? 

前一个讨论
穆里尼奥当年曾拒绝 C 罗回曼联并称他解决不了问题,如何评价这位足球教练?
下一个讨论
明末的关宁锦防线是否应该舍弃,如果不应该,那如何才能发挥其作用?





© 2024-11-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