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朱棣为啥要把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到北京(顺天府)?作为燕王,是衣锦还乡吗? 第1页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给你们讲两个事情,你们看了,大概心里就会对迁都北京的意义有点概念了。

在唐代的时候,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廷工作聚餐时喝醉了,说了几句玩笑话,大意是河东,尤其河北人就不咋地,就得咱们关陇人治他们。

旁边人立刻提醒李二爷,李二爷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说了几句场面话糊弄过去了。

第二个事情,是明成祖朱棣在邱福兵败被杀于克鲁伦河之后,怒而御驾亲征。《北征录》记载了朱棣在这个事情上,和南方官员之间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与对话。

永乐八年二月二十七日那天,朱棣在兴和一带检阅北伐士兵,特地把随行的南方大官们都召集起来看演武。

明朝尤其是早期,南方,尤其是江浙沪+江西+福建一带,在明朝官场里占绝对统治地位,人数占绝对优势。

而且有一定的排外情绪,甚至湖广四川官吏学子都在被他们歧视之列,北方人更不用说了。

朱棣特地对他们说:哼,你们今天才知道什么叫朔方风景,等着吧一会儿雪就来了。

然后果然一会儿下起了大雪。

出塞后,朱棣亲自给随行南方官员当导游,例如这是什么山,这条沟以前有水,这座山背后还有什么山。好家伙,出了塞跟回了他老家似的,如数家珍。

过了几天,他又DISS他们:你们啊,哼,出来这里走动了才知道什么叫塞外风景,不然只能读书上意淫而已!远比不上今天亲眼所见,那边是以前北元的沙城,牧马最佳,吧啦吧啦吧啦

又过了一会儿又diss他们,出来混,困了累了,不要喝东鹏特饮,小睡片刻,爬个小山岗,看看四周空旷平坦的大草原,就精神了嘛!

又过了几天,指着兵强马壮的队伍对官员们说:你们看看,你们读书人以前没见过这阵仗,会认为这里人多的不得了!其实,见惯了的人知道,这里的士兵并不算多!

又过了几天,朱棣在小伯颜山介绍了一回当地特产和蒙古高原特有动物,教他们如何挖掘草原鼠兔洞穴。然后又diss他们,人没到塞北,你们在南方想象,能想出来吗?

然后又教他们辨别黄羊,野马所踩踏出来的小径有什么区别。(当年我看到这里时,一度怀疑朱棣的青少年时代都在蒙古高原渡过,感觉比他家客厅还熟悉)

还有这种,关于蒙古高原昼夜温差,穿着打扮,寒风在到了三月为啥还这么凶残等等。然后朱棣diss这帮南方官吏,你们果然是南方佬,冻傻逼了吧,哈哈哈。

就这样,朱棣以皇帝之尊,亲自为南方官吏担当导游,狩猎指导员,偶尔回忆年轻时带着女真人在蒙古高原勘察地形,做斥候。

一有机会就diss他们,你们南方人见过这阵仗吗?见过这种山,这种动物,这种寒风吗?知道这种植物能吃吗?

知道朱棣为什么要这样做吗?他并不是闲得无聊,或者就是想在群臣面前显摆自己对蒙古的一山一水都很了解。

这背后是有一个深刻的原因在的。

包括李世民为什么喝醉了会忽然得罪河北人。

古代中国的地域矛盾,其严重性,远远超过了今天现代人的想象。

那种矛盾可不是今天上海人和外地人,苏南人和苏北人那种嘴炮一下那么简单的事情。

是随时可以严重到爆发大规模冲突,甚至不惜死伤的情况。

因为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从秦汉到隋唐,山陕西部和华北东部之间的地域矛盾就极为酷烈。是那种值得为之死伤数十万人的矛盾。

不然你以为刘黑闼反唐,安禄山反唐哪儿来的那么多群众基础?

到了明朝,这种矛盾就更加严峻了。

明朝百分之七十的汉人聚集在长江淮河中下游。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其漫长辽阔的北方边防线都要江淮汉人去进行财政支付转移和转运物资。

这是很大的负担。

而且江淮汉人认为,除了江淮以外的地方,早就礼崩乐坏几百年了,早就是夷狄腥膻之地。换句话说,就是那些都是杂交货住的地方,不纯洁。

朱元璋够狠了吧,他们都敢在朱元璋死前一年整出南北榜案这种幺蛾子。

不去考虑辽东,河西这种基本等于新得之地的区域,只说华北,就足够危险。自中唐河北胡化,到两宋的失败。

江淮汉人看河北,就像体量反过来的白俄罗斯人看俄罗斯人,觉得他们不正宗。

河北当时又人口甚至不如江西,农业基础薄弱,民风胡化彪悍。

其实南北榜案出了之后,就说明了明朝这个大一统帝国定都南京绝对是严重的错误。只是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看不出这种错误。

正是朱棣的迁都,真正使得明朝这个朝代能够正常存续下去,并且他顶着各种压力,坚持推进洪武时期的移民政策。

不仅在辽东河西扎下来几十万汉人军户和家属(他们很多都是江浙沪一带或山西的),而且从江淮大力移民到河北,彻底重整了河北人口结构。

这次迁都极大地深化了中国南北一体化进程,避免了再度进入长期的南北朝大分裂。

至于你们批判的什么迁都北京之后一二百年之后有什么弊端,那都是放屁。

不迁都,就是短命的节奏了。

北京是大一统王朝保持最长时间未被攻破的都城,你说它有什么安全问题?那其他都城不是更情何以堪了?

明初大规模连续出击蒙古非常频繁,持续到明英宗时期,在土木堡之变前没几年,明英宗还发动了一次北伐到克鲁伦河,兴安盟的以克列苏之战,宣大士兵有超过九千人获得斩获功劳。

鞑靼本部和兀良哈人根本不敢轻易南下西拉木伦河和赛音山达以南驻牧,北京边外有很大一片无人区。

被西边的瓦剌再加鞑靼一起联军整了个土木堡世纪大翻车之后。北京边外的确风声鹤唳了一段时间。

但是到了成化朝,朱见深深思熟虑之后,在兀良哈人被重新崛起的鞑靼本部追着打时,他果断出兵,出钱,出粮,并且正式书面确认了兀良哈人在辽左边外,西拉木伦河以南,大同以东的驻牧范围。

此后,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祖孙三代,北京都非常安全。

因为北京北面,到辽东左翼,有朵颜三卫作为藩篱。纵使达延汗鼎盛时期,攻击这片区域对他而言也力有不逮。他肆虐的范围被大量集中在陕甘宁到山西边外一带。

直到嘉靖这个脑瘫儿童上台,他执政前几年,威胁还是集中在陕西一带。但是他为了建立自己的功勋来和群臣争礼仪问题。

先后在女真马市,沿海走私,和朵颜三卫的马市上搞事情,杀人,杀良冒功。

成化到正德祖孙三代,对待朵颜三卫的问题都很谨慎,偶尔有三卫的人有犯罪行为或个人抢劫,都不会扩大化处理。

而且永远注意保证朵颜三卫首领获得的封赏要比鞑靼本部的首领拿到的多。

嘉靖这个脑梗儿童,不仅在马市大量诱杀朵颜三卫人员,还故意明着让三卫首脑知道他们拿的封赏比鞑靼本部的贵族要少。

各种乱搞+羞辱之后,明朝和朵颜三卫的稳定宗藩关系在嘉靖朝破裂。

这才给嘉靖带来了庚戌之变这种严重的后果。

朱棣甚至还要对隔了这么多代,而且发生了皇帝绝嗣,半路大臣选了一个少年皇帝出来搞得幺蛾子负责吗?

我觉得朱棣绝对是在互联网上受到最严重挑剔的皇帝。

迁都北京分明是朱棣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弥合南北分裂,改变河北人口结构,加深一体化的重要贡献。

没有他这一手,朱元璋恐怕不会有这样的历史地位。

但是一两百年后隔了这么多代人的幺蛾子都拿来让他负责,以此削弱他的功绩意义,甚至说成是负贡献。

未免太过了。

我发现知乎几乎就只有朱八八和朱老四经常要负担这种跨了N代的责任。

===================================================

补充:看过北征录之后就不会再奇怪朱棣为啥当年能在寒冬腊月带几万人静默包围了乃儿不花的部队。给乃儿不花都吓懵逼了,就投降了。

朱棣对蒙古地区的山川,河流,乃至于动植物,以及动植物特性都非常熟悉。仿佛青少年时代就是个蒙古猎户似的。

出了塞之后,好家伙,跟特么回了自己家客厅一样。比在卧室还熟悉。

就纳闷当年明月为啥没用这么好的素材写点儿故事。


user avatar   liu-tao-19-92-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京优势很多,最主要可以就近控制边军。

自古以来,边军的战斗力都强于京营。而南京离边境太远了,而朱元璋不信任外姓掌控边军,所以解决办法是设置塞王。

朝廷在南边安心发展生产,控制钱粮;王爷们因为不可能投降蒙古,与朝廷互信度更高。朝廷可减少制约,防守效率更高;而且利益在边疆,会比一般将军更用心守边防。

另外王爷们在边关威慑,中央的权臣也只能夹着尾巴听皇帝的话。总之,老朱家上下齐心,大明江山万万年。

可信,这套路在建文元年就崩盘。先是建文削藩,后有燕王靖难。

总之,朱棣登基后面临一个问题:塞王制度必须取消,否则时间长了朝廷根本控制不住边疆;那边军交给异性能放心吗?

参考东晋、北魏、唐朝的情况,结论不言自明:异姓边镇大将靠不住;参考大怂朝,过度钳制边军将领也不行,军队不能打仗,国家更危险。

于是乎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把朝廷搬到边疆去,由皇帝亲自守边,就近控制边军。

军队控制住了,收南方之财用于北方国防,以北驭南,在当时看来的确很好。至于环境不如南京好,一来当年北京还没那么差,二来吃沙子的又不是皇帝本人,比起坐稳江山,都是小问题。

但搬到北方,离赚钱的地方就远了,以当时的通讯条件,朝廷慢慢失去了对南方的有效控制,以至于收不了税。

万历年间,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大明朝在册的耕地、人口居然比不上洪武年,你敢信?又比如明朝盐税(考虑了开中法后)远低于宋、清,但盐价却高于宋、清,钱都到哪里去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指望成祖考虑那么长远也不现实。

总之,核心就是控制边军,收江南财赋归北,以北驭南。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风水

南京有六朝古都之说,加上民国等就更多了。这些朝代的特点都是短命。

公元221年,东吴孙权在石头山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随后于229年在此建都,取名“建业”。西晋灭吴后,于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改建业为“建邺”。

公元313年,为了避司马邺之讳,又将“建邺”改为“健康”。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建立了东晋,定都健康。从此,南京成为了正统中华文化的中心。

东晋以后,宋(420~479年)。

齐(479~502年)。

梁(502~557年)。

陈(557~589年)相继在此建都,史称南朝。

南朝和之前的吴,合成“六朝”所以称之为六朝古都,加上战国时候的楚国,明朝朱元璋,太平天国,民国蒋介石南京又成为10朝都会。

这六朝的共同点是,寿命短,而且不是大一统。

那个时候是受到风水等的影响,自然觉得南京不适合当首都。都不要说明朝了,就是新中国定都的时候就有民主人士建言,南京不适合成为首都。当然,这些不会摆到台面上说。

南京这些朝代的寿命短,主要是都依靠长江天险,主张的是防御,缺乏进取性。

2、朱棣的基本盘的问题

朱棣当燕王的时候,就是在北京,北京是他的封地,也是他造反政权的大本营、根据地,这里是他的基本盘。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包括元大都的经营),这里的相关设施已经成熟,所以,在顺天府建立自己的政权很是方便。

而南京则是建文帝曾经盘踞的地方,反对的势力众多。曾经,辅佐建文帝的多为江南人士,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南京杀戮过甚,唯恐结怨太深,有损执政基础。对此,朱棣肯定会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且朱棣还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3、开疆拓土与北方的安定

朱元璋选择首都的时候,开始没得选,就选了南京。后来他的儿子朱标想选到长安,但是那个地方的经济已经不行了,经济中心已经是以京杭大运河为主。最富饶的地方就是江南那些地方。徐达拿下大都后,朱元璋有考虑过以元大都为首都。

朱元璋与朱棣都是马背善于征战的人,骨子里有一股不羁的霸气。

朱棣的母亲据说还是是蒙古人,对于北方的草原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与征服欲望。朱棣用他的实践说明了,他的伟业就是要征服草原而生的,迁都北京,根本不是天子守国门,而是要以北京为基地,一直往北打,把蒙古灭掉。

反观对于南方那些,朱棣并不怕,他们造反也起不来波澜。

对于朱棣来说,当时主要是两个矛盾,外患就是北方的蒙古各部,而非南边的基本盘是起不了大波浪。

外患来说,就是南北矛盾,尤其是南北汉人的矛盾。

比如南北榜事件就是典型的南北矛盾,最后惹得朱元璋直接杀人。

因此朱棣迁都北京最少有两个作用,第一、能够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边防,成为开疆拓土的基地。第二、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平衡南北之间的矛盾。


最后从吃货的角度考虑。朱棣迁都就是想把南京的鸭子的做法带到北京。

比如北京烤鸭,其实来源就是南京的。然后通过京杭大运河弄到北京的。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迁都北京造成边境粮食严重短缺。结果就是在

1.营造北京的同时放弃半个省的直辖领土(大宁都司+部分山西都司)即使judy对蒙古各种胜利,直辖领土也没怎么扩张。只能让不可靠的蒙古部落臣服。(然后judy死后二十年明军就要到距离北京一百公里的土木堡作战)

2.明军屯军从一亩缴纳一斗粮食变成余粮征集制。常备军工资(十二石)不停降低,最终以旧粮食价格折算为白银。根据粮食价格不同折算也不同。结果就是辽东以旧价一两四石折算,然后立马暴涨至一两一石。让拿到工资的明军士兵不禁深思“你爱明,明爱你吗?”(后来明军工资也有所增长,但明末辽东粮价已涨至八两甚至十二两一石)(发粮食时卫所粮多钱少,发白银时卫所粮少钱多所以粮价暴涨。而卫所兵拿十二石粮食,北京可能要调走二十石甚至三十石粮食。而发三两白银,只需三两多一丁点。)

3.北方税负增加。因为卫所并不能满足粮食所需,而南方走运河的粮食被北京消耗,结果就是边境省的税收远大于其经济产出相对应的比例。

陕西对应陕西都司,山西有山西都司,山东对应辽东。南直隶走运河对应北京。


二。离边境近但缺钱并不能有效控制边军。

朝战老兵戚家军,因明朝拖欠工资,在北京城边的蓟州,“恶意讨薪”。结果被北军领了人头。

三,近军远比边军危险。

中国历朝相对和平时期边军造反成功只有judy一例。

而近军政变成功的则多得多。尤其是唐朝政变继承法。即使明朝也有夺门之变。


user avatar   yuan-wu-80-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不要复杂化看待,永乐皇帝看重的是北京的地理位置,对于大明朝来说,外患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蒙古各部,而非南边的西南夷或者什么地方的土寇。消灭大元朝建立起来的新帝国非常清楚他们的统治在北方的薄弱程度,迁都北京能够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帝国的边防。

太祖和太宗皇帝都很清楚的知道一点,那就是:

只有稳定的边防,才能够让国内的经济建设持续发展,恢复民生才有可能。

为什么两任帝王频繁的征讨蒙古,目的就是要消耗对方的元气,让他们无法整合在一起,继而对大明帝国产生新的威胁。太祖朝北元名号尚存,不干他不合适,人家也觉得跟明朝碰碰看,万一呢?所以两朝对待蒙古都是铁拳为主,太祖朝打的蒙古最长一次十来年不敢寇边。太宗朝就不用说了,就是不敢。

来看个表,来源见图:


通过以上图表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从洪武朝到永乐朝这三个时期,蒙古“扰边”年平均次数是逐渐下降的,从 1.39 次到 0.14 次,以边境袭扰居多。这也形象的印证了明蒙双方军事的对峙态势,从洪武朝到永乐朝,面对蒙古的入侵骚扰,明朝方面采取的是军事进攻策略,用大规模的军事反击来回应。

至于后面的皇帝,对待北虏的问题上,认知比较拉胯。除了防火以外,就只有小规模的出塞,大多数情况都是只要求严加防守,不轻易挑衅。这也是跟国内环境有关,随着明初的种种举措,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并且快速的发展,商品经济开始逐渐活跃。所以慢慢的造成了土木堡之变和嘉靖时期的俺答入寇。这就是跟帝王们的管理国家与边防的能力有关系。

而反对的人认为迁都北京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大量的物资需要通过大运河输送到北京。但是你想过没有?京师在南京,一旦北方有警,且守御松懈的话,蒙古骑兵就算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严重的骚扰到河南一带,损失不大?骑兵的机动性难道不强么?委任以名臣良将,则又有唐藩镇之忧。


user avatar   shi-t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卑。

大概是因为我们4000万人口的辽宁省没比过江苏和广东吧


user avatar   yiqi-jue-chen-20-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雄指挥人们去讨伐恶龙,人们不畏恶龙奋力向前,可英雄却在人们背后架起了冒蓝火的加特林。

可以把我私底下当傻子,但你不能明着面骂我是笨蛋,还硬要告诉我不把鹿当马是因为我无知。

得了吧,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现在的经济日报,九成九的媒体都是为了那一小部分人群服务,它们需要什么就报道什么。

很多人把这些官媒当作真知,却不知人家把他们当枪使,需要的时候大力呼吁,不需要的时候一脚踹开。而人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就开始不听,不闻,不理了。

这次怎么拿到手机的,看过直播或者录播的应该都清楚,如果说不是拼夕夕紧急公关,打死我都不信。

几百人或者几万人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媒体罔顾事实,在一个充满诱导欺骗的流氓app遇见了一丁点质疑,它就连忙跳出来开始洗。

恶心啊!啊呸呸呸呸呸!


user avatar   di-ta-ye-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相关话题

  为什么李自成不在北京抵抗清军?为何要弃城他走,只因山海关被破? 
  明朝为何会出现一部多尚书及添设左右侍郎的情况? 
  有的人认为东林党是好人,但是明朝却灭亡了。有的人认为魏忠贤大奸大恶,而明朝却没事。这怎么解释? 
  为什么方孝孺当时不对朱棣讨价还价呢? 
  明朝官军是如何输给起义军的?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如果徐达、元敬复活,阳明、叔大在世,崇祯能否复兴大明? 
  最开始咬死不娶徐妙云的少年朱棣最后为什么打脸了? 
  明末社会为何思想混乱,人心解离,难以产生足以收拾局面的领袖人物和政治体制,最终为满洲所灭? 
  说《红楼梦》是明朝遗老写的,里面的情节映射大明朝,这样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98版央视水浒传现在播放少了?
下一个讨论
闪电战的核心到底是歼灭对方主力还是瘫痪对方指挥系统?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