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请问“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中的“既”表示已经还是不久?现代汉语中既表示已经,古汉语有不久。? 第1页

  

user avatar   xi-er-w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的“既”就是已经的意思。可能是受到下一句“扶大厦之将倾”的影响,很多人会以为“狂澜既倒”是狂澜就要倾倒的意思。然而在狂澜将要倾倒的时候将其挽回,那是要让狂澜不倒吗?维系狂澜不倒又有什么意义呢?退一步说,大厦将要倒塌时还能支撑住,波澜如何能立住不倒?这违反物理常识。实际上回到出处仔细体会,不难发现其意思是说狂澜已经倾倒。

这句话出自韩愈《进学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原文是一位学生对他的老师所说的一番略有点阴阳怪气的话。学生先是肯定老师的学问好、贡献大,然后讽刺老师的人生一无所成,不能封妻荫子。想要表达意思基本是追求功业不必“学而优则仕”,儒家传统经典没什么用。上面引用的那段就是说老师对儒家学术传承(或者说“道统”)的重大贡献。“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结合唐代当时的文化氛围,的确佛道两教大兴,儒学在中唐以来被压制。当时整个文化氛围都不对,已经是走上了邪路。韩愈能够挡住乱流的百川,让它们重新东流。“回狂澜于既倒”虽然只说能够挽回倾倒而下的汹涌波涛,但其实意思是承接上一句而来,要表达的是让狂澜回到正确的径流上来。

宋代陈淳《与黄寺丞直卿书》:

然则挽回狂澜而注之东者,独推吾兄是赖。

很显然,这里是用了“回狂澜于既倒”的典故。这也表明,宋人对“回狂澜于既倒”的理解是,让汹涌倾泻的狂澜回到东流的正确道路上去。这个典故在宋代十分常见,又如范成大《铧觜》:

在兴安县五里所,秦史录所作也。迎海阳水,垒石为坛。前锐如铧,冲水分南北,下为湘漓二江,功用奇伟。余交代李德远尝修之。
导江自海阳,至县乃弥迤。狂澜既奔倾,中流遇铧觜。分为两道开,南漓北湘水。

狂澜应当是已经奔流倾倒,然后再被铧觜给分开。而且铧觜的作用也是分开流水,而不是维系住狂澜不让倾倒。在很多地方这种品性也就和“中流砥柱”结合起来,用以赞美人物,例如蔡戡《前调·送赵帅镇成都》:

痛念两河未复,独作中流砥柱,屹若障狂澜。

这还点出了“中流砥柱”,有时候直接就一个比喻甩出去,例如蔡幼学《楼钥试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凛劲操以不渝,遏狂澜而独立。

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狂澜是要抵挡、遏制的,而不是维系其不倒。正是因为狂澜已经倾倒,所以才要挡住,要遏制,要挽回,要让其不再为祸,重归正道。

PS.“既”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已经,是一个副词。也可以有连词的用法,表示不久之后:

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左传·成公二年》
初,楚子将以商臣为大子……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大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这些“既”都表示上一个事件完结、下一个事件随之开始。“既”与“而”常常连用,表示不久之后,连词的意味更浓了。这种功能,确实是有一点跟将来时相似。而且的确有疑似用“既”来表示将要的例子:

锦衣遽下马,入林内。既别,谓赵氏曰:“当生一子,为明神,善保爱之。”《唐五代传奇集·擒恶将军》

“既”字,李剑国先生校云:“明抄本作‘临’。”大约古人也不大能接受这里的“既”的用法,所以改字。看来“既”表将要的用法也不是那么可靠。

PPS.陈前瑞先生认为汉语有从完成体演变为将来时的现象,他用这种理论来解释句尾“了”的功能。详情请参考他的论文《从完成体到最近将来时——类型学的罕见现象与汉语的常见现象》。




  

相关话题

  汉语是骂人能力高的语言吗? 
  为什么大多数人潜意识里不认为粤语是一门方言? 
  “唯二”这个词是对的吗?有什么可以完美替代它的词语吗? 
  各类语言有没有像百合子,Лилия这样既能体现该语言女性名字特色,又和百合花有关的名字? 
  应该改革普通话,增加入声吗? 
  孝庄太后说的是蒙语、满语还是汉语? 
  这些汉字和英文有什么区别? 
  为何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与粤语、闽语等相比谁更接近古汉语? 
  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向孩子解释「关键时刻掉链子」是什么? 
  为什么霜之哀伤听起来很酷,火之高兴听起来很逗? 

前一个讨论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增强,会出现背叛人类的好机会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在一堆字母「T」里找「I」比在一堆字母「I」里找「T」要难?





© 2024-05-3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3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