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简约讲解西周时代的晋国历史? 第1页

  

user avatar   qiu-tian-1944da-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晋国早期历史的最重要事件——“曲沃吞晋”


壹 “仇”和“成师”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两兄弟:一个名叫“仇”,一个名叫“成师”


这两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名字,却预示了一个国家长达67年的分裂乱局。


他们都是西周大国晋国的第九代国君晋穆侯的儿子。



公元前805年,周宣王召集诸侯军队向盘踞在中条山一带的条戎发动攻势。应召参战的晋穆侯不幸遭遇了惨败。


为了提醒自己和国人铭记对戎狄的仇恨,他为自己在这一年出生的嫡长子,也就是太子取名为“仇”。


三年以后,晋军再度出师,却在千亩取得大捷。当胜利到来的的时候,晋穆侯的第二个儿子也出生了。


于是他带着战胜的喜悦,为自己的次子取名为“成师”——师出成功,一个有口彩的好名字。



但是,大夫师服听到国君为两个孩子所取的名字之后,却禁不住仰天长叹:


“像这样取名字,晋国今后能不陷入混乱吗?”


两个襁褓婴儿的名字和国运治乱有什么关系呢?


师服的这番感慨发得有点儿蹊跷,我们不妨来细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晋穆侯给两个孩子取名字的情景有点儿像《左传》中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


武姜在分娩郑庄公的时候“寤生”——也就是遭遇了难产,庄公不像正常的婴儿那样头先出来,而是脚先出来了。这可把武姜吓得不轻。庄公因此被名为“寤生”,遭到了母亲的嫌恶。



晋穆侯的夫人和武姜是同姓,她的这两个儿子“仇”和“成师”也是根据出生时遭逢的事儿来取的名字。


我猜想,晋穆侯给两个孩子起名的时候并没有厚此薄彼:“铭记仇恨”和“庆祝成功”都是把儿子的命运与晋国的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太子也好,公子也罢,既然身上流淌着国君的血脉,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承担起晋国兴亡的责任。


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夫师服竟然从晋穆侯所起的两个名字当中读出了别的意思。


“仇”在文言中的解释是“怨偶”,换作今天的话说,就是人际关系不融洽。而“师”则可以被理解为“众人”,“成师”就是能得众人之心。



这样两相比较下来可就坏了:太子仇如果人际关系不融洽,人心都跑到二公子成师那儿去了,那到底这个国家以后该谁说了算呢?


正因为联想到了这里,师服才忧心忡忡地感叹道:


“今嫡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


——《史记·晋世家》


十七年以后,晋穆侯去世了。但师服的预言似乎并没有应验。


太子仇和公子师服谁也没能顺利地接过父亲手中的权力——他们的叔叔“殇叔”篡位自立。刚到及冠之年(20岁)的太子仇被迫逃亡。



“殇叔”这个人,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谥法上说,“短折不成”曰“殇”(《逸周书·谥法解》)。从这个谥号上推论,殇叔死的时候年纪还轻。估计比太子仇大不了太多。而他的死,正是拜侄儿姬仇所赐。殇叔霸住国君的位置坐了四年。


四年之后,太子仇和他的党徒卷土从来,袭杀殇叔,成为了晋国的新君,史称“晋文侯”。



流亡四年才终于登基的晋文侯对手中的权力看得很紧,而他时刻提防的那个潜在威胁就是胞弟成师。


在晋文侯执政的35年当中,弟弟成师始终没能获得正式的封邑,兄弟间的嫌隙可见一斑。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文侯无情:他自己曾经被殇叔“截和”,流亡四年,好容易才夺权成功,他总不能让儿子再吃成师的亏吧?和兄弟比起来,还是儿子更亲吶。


那成师呢?从他出生直到胞兄晋文侯去世,《史记·晋世家》中这一段长达58年的记载始终没有提到过他的名字。


孔子曾经说: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


“如果50岁了都还默默无闻的话,那这辈子恐怕是没什么指望了。”


不晓得58岁的成师如果听到这番话会不会有剜心之痛呢?


这个曾经被大夫师服预言将要改变晋国历史的人现在已经走到了行将就木的年纪,但说好的众望所归呢?现在又在哪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捉弄人的:你觉得机会最有可能出现的时候,它却迟迟不来。等到了将要放弃的关口,上帝却出人意料地扔下一颗水果儿糖,甜了你一嘴。



胞兄晋文侯死了,侄子晋昭侯嗣位。就在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58岁的成师终于拿到了属于他的那颗水果儿糖。



曲沃吞晋


成师是在公元前745年获封曲沃的。


对晋国来说,成师的受封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空气中分裂与内战的硝烟味儿慢慢儿地开始刺鼻了。


但遗憾的是,对这件极大地改变了晋国历史进程的关键性事件,史书中的记载却是语焉不详。


《左传》说:


惠(鲁惠公)之二十四年(公元前745年),晋始乱,故封桓叔(即成师)于曲沃。


——《左传·桓公二年》



根据上面的记载,晋昭侯之所以改变了父亲压制成师的长期政策,是因为晋国此时发生了动乱。


但这里所说的动乱是什么?它的发生是否和成师有直接的关系,又怎样促成了成师的受封呢?


这些问题,《左传》的作者都没有予以回答。


因此,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晋世家》的时候径直删去了谜一样的“晋始乱”三字,于是成师因为什么时来运转遂成了一桩无法破译的历史悬案。


成师受封的原因虽然石沉大海,但封赐他的恶果却是一目了然的。


《史记·晋世家》记载:


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靖侯庶孙栾宾相桓叔。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


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史记·晋世家》



司马迁说,当成师被封到曲沃之后,这里遂成了晋国动乱的策源地,因为成师的封邑“曲沃”在建设规模上僭越了礼制。


周朝礼制对不同等级的城市建设规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左传·隐公元年》说道: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隐公元年》


以诸侯国的国都为基准,封国内的卿大夫封邑,规模最大的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过五分之一,小城镇则只有九分之一。


国都与封邑的大小之别,显示的是国君与其分封的卿大夫在地位上的尊卑有序。


如果卿大夫擅自扩建自己的封邑,那便是僭越,便会引发旁人对他心怀叵测的猜疑。



因此,在《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当中,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逾礼扩建自己的封邑——京邑,大夫祭仲便忙不迭地向郑庄公发出预警:“京邑逾制,君将不堪!”


和共叔段相比,号称“曲沃桓叔”的成师对国君来说是一个危险得多的臣属,因为他的封邑曲沃可不仅仅是逾制,而是修得比国都翼城还要大!


这样尾大不掉的形势难免会引得其他政治投机者在成师身上下注。


因此,就在晋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发动政变,弒杀昭侯,准备迎立曲沃桓叔入主翼城。


幸好晋国大臣们及时镇压了叛乱,处死潘父,发兵将桓叔逐回曲沃,这才为晋昭侯的一线血脉保住了继位的可能。



这一次曲沃与翼城的兵戎相见进一步加剧了晋君和曲沃系的分裂与敌对:八年之后,桓叔去世,他的儿子姬鳝也就是“曲沃庄伯”继承了他的爵位,并继续与晋昭侯的儿子晋孝侯对峙。



这一时期的曲沃系事实上已经脱离晋国而独立,只不过没有获得周天子的首肯,不能拥有自己的国号罢了。



既然不再臣属于晋君,那曲沃庄伯对晋孝侯刀兵相向就再无顾忌。


于是晋孝侯十五年(公元前724年),庄伯在翼城杀死了孝侯,但他入主翼城的图谋却再一次被晋国群臣粉碎,他们驱逐了庄伯,拥立了孝侯的儿子鄂侯登基主政。


从桓叔受封曲沃,到他的孙子武公最终吞并晋国,曲沃系对晋国先后发动了六次吞并行动。


前两次都因为晋国群臣的集体反对而中途受挫,但这第三次吞并行动却成为了曲沃吞晋这段历史的转折点。


《史记·晋世家》记载:


鄂侯六年(公元前724年)卒。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


——《史记·晋世家》



因为当年西周东迁的时候,晋文侯曾经将兵护送周平王,立下功劳。


东周定都洛邑,“晋、郑焉依”(《史记·周本纪》)晋国不但与王室同宗,而且还是支撑东周政权的两根台柱子之一,故而周天子是不会坐视晋国被吞灭的,这应该也是曲沃系无法获得周天子正式承认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趁着晋鄂侯去世的机会再度兴兵攻打翼城,企图兼并晋国,周平王便派遣西虢国的援军帮助晋国驱逐庄伯了。


周平王的力保固然可以为晋国注入一针强心剂,但这也显示,在晋国和曲沃系的力量对比中,优势已经逐渐转移到曲沃系一方,否则为什么前两次都能独立驱逐曲沃系的晋国这次却必须周天子伸出援手呢?


到了这个地步,晋国的命运其实已经不由自主。一旦周天子对晋国的态度动摇,晋国随时都有被曲沃系吞并的危险。


终于,在公元前677年,也就是齐桓公开始称霸中原的那一年,周天子抽走了晋国立国的压舱石。



这一年,曲沃武公(也就是曲沃庄伯的儿子)发动了第六次吞晋行动,出兵将晋侯缗一举消灭。


灭晋之后,他把掠夺自晋国的宝器悉数进献给了周厘王。最终在真金白银的诱惑下,贪婪的周厘王放弃了曾经的王室功臣,承认了曲沃吞晋的合法性。



67年前师服的预言在这一刻终于应验了:曲沃桓叔成师的孙子终于取代晋文侯姬仇的后裔,成为了晋国的新主人。


而走过分裂与内战的晋国,也即将崛起在中国的北方。



节选自“知乎”专栏——《晋公子读史记》




  

相关话题

  怎么感觉荷兰是突然在16世纪冒出来的,它和弗兰德斯什么关系,之前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抗战时期的故事? 
  如何看待“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 
  在中国历史中,谁的死让你最为惋惜? 
  中国人是否普遍仇富?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该如何判定仇富的标准? 
  王阳明为何名气不是很大? 
  怎样看待近些年来刻意黑武王伐纣的言论? 
  为什么安全套被叫作“French letter”? 
  拿破仑为什么会失败? 
  商鞅的死搞得我好乱!!!谁来解答? 

前一个讨论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红颜祸水?
下一个讨论
劝退报考伪化生的考生,但是高校伪化生招生人数又不变,靠调剂继续维持生源数量,劝退有意义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