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3 月 24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29 例、无症状感染者 1580 例,目前情况如何? 第4页

                    

user avatar   redwolf-l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上海为何本轮疫情无症状感染者较多”,上海 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分析:

①奥密克戎毒株对呼吸道的侵袭性比此前的其他毒株弱;

②大规模人群免疫接种产生效果,极大程度阻断了感染者变为重症、危重症的情况;

③上海通过快速筛查发现了大部分没有症状的人。


对于①,上海的病毒跟全国其它地方不一样吗?

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的说法,上海是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亚型,

而吉林呢,根据吉林省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赵庆龙的说法,吉林也是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亚型。

至于全国其它地方,当前主要流行的,也都是奥密克戎吧?也都是BA.2亚型吧?这个我不确认,暂时没时间和精力去一一确认了。

对于②,上海比别的地方接种率更高吗?

全国的全程接种率: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3月22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查得,“截至2022年3月21日,全国范围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4041.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7.98%。”

上海的全程接种率:重点搜索了上海卫健委网站、上海其它相关政府网站,没有搜索到直接信息。但根据上海卫健委公示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2年3月22日)》,查得上海“2200多万人完成全程接种”,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上海统计年鉴》,查得上海常住人口2020年是2488万(近15年中,上海常住人口只有在15、17两年出现微降,其余均是上涨),由此推得上海的全程接种率也就在88%左右,跟全国平均数据相比,基本不存在差异。

对于③,发生疫情的其它省份没有大规模筛查吗?

据我所知,之前上海的“精准防疫”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很少搞这种大规模筛查吧?

当然,也可能是我记错了。


根据国家卫健委所发布的最近10日的国内疫情通报,我简单分析了一下“全国”、“吉林”、“全国不含吉林”、“上海”、“全国不含吉林和上海”五组数据,在“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比值上,“上海”与其它四组数据差异极大。

基本上,全国范围内,1名“确诊病例”对应1-2名“无症状感染者”;而在上海,1名“确诊病例”对应几十、几百名“无症状感染者”。

*数据统计截至到今天3月25日,含3月24日24时数据。

下图是“全国”、“吉林”、“全国不含吉林”、“全国不含吉林和上海”四组数据中“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比值——四组数据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总体上,这个比值在增长。

当这张图表引入“上海”的数据后,除“上海”之外的其它四组数据在映衬之下,显得被压平了——见下图。

所以,你就说这数据假不假吧?

可能是上海的数据假,也可能是上海之外的其它地区假。

但,就是假。


原始数据来自于国家卫健委,统计图表如下: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早上班级群聊天,我们很高兴同学从香港回来,但对于规则制订者来说,你这么防疫,这不是拿老百姓当猴耍嘛,你一面要求打死屋里的苍蝇,你一面又把窗户、门都开开,然后看大家不停忙活,你觉得很有意思吗?英国有句俗语,叫追两只兔子,注定一无所获。病死几个认了,累死几个也认了,最后又病死又累死,你觉得很有意思吗?


user avatar   frankyche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咱也不是说要马上共存,马上躺平。

咱就说这么个理:

病毒进化得希腊字母都快用完了,为啥我们还在用着2年前对付原始毒株那套方法?核酸、隔离、封城。

100年前你踩个钉子很可能就GG了,现在你打个破伤风就完事。结果你现在说非得截肢才行,不然想想100年前死于破伤风的人balabala。

昨天刷到2个视频很心痛,一个是无症状感染者在医院里拍抖音跳舞自娱自乐,一个是某医护累到猝死。下面的评论是,一个个心力憔悴的医护,照顾一群生龙活虎的病患。

我倒不是说这些病患不该跳舞,不该发抖音。

可是拜托,3年了!病毒都进化到曾曾曾曾曾曾孙了,毒性都减弱这么多了,为什么还要占用宝贵的医疗资源去医治轻症?武汉一个月内造了火神山雷神山,而上海的方舱医院呢?

还有多少其他孕妇、喉炎患者因为等核酸结果惨死医院门外?我们江苏省从爆发到现在,没有一例新冠死亡患者,但我认识的身边至少有3位老人因为排不到做手术的档期而去世了。合着死哪都可以,死于新冠就不行嘛?


奥秘克隆毒性减弱,传染性增强了。可我们为什么还要几千上万人聚集在一起,排队做核酸?还嫌病毒传的不够快吗?新闻里不是都说了吗,擦肩而过距离1米的都能传染,这么多人挨在一起、口罩不一定带的规范,我都不敢想到底有多少人是做核酸时候传到的。

明明欧美的自测盒,有很大部分都是中国产的,为什么我们就是不用,就是要人挤人的去做核酸才认?


疫情防护早就不是医学问题,而是ZZ问题。什么时候,防疫过度也会被摘下乌砂冒时,再来谈科学防疫吧。


user avatar   kevin-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实证明,上海的基层管理水平,并没有比其他城市好多少,以前嘲笑西安的一桩桩一件件,正在慢慢一巴掌一巴掌扇回来。

网格化管理,策略应该没错,不然督导组来了以后不会不改。

关键是基层落不下去,毕竟还是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

不同区的政策落地变形,有的允许临时解封,让大家出去买菜,回头封起来又查出无症状,那之前不是封了个寂寞?

有的做核酸的地方在两个小区之间,可以趁着做核酸溜出去买菜……

有的小区送两把青菜一堆大白围上来拍照……

更别说这几天出现的舆情了,一样的医疗资源不够,耽误了其他急症患者,甚至出了人命,冷冰冰的回应令人心寒。

当年吹得多响,现在脸就多疼。


user avatar   yi-qi-yi-hui-31-52-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在花木,正被隔离。

因为买菜困难,有小伙伴发了一份特别详细的抢菜攻略,建议收藏。

1.盒马
盒马APP推出了“普通蔬菜保供应套餐”和“肉蛋保供套餐”,可以每天上午7点在盒马APP预约选购,但运力略微紧张。
2.美团买菜
美团买菜,每天营业至23点,如果当天预约已满,可于第二天零点下单。配送最快30分钟送达,可预约配送时间,疫情期间由于订单量较大,部分配送可能延迟。
3.叮咚买菜
叮咚买菜早上6点上新,0元起送,优惠券多,部分区域运力紧张。此次疫情期间,叮咚买菜紧急成立了专项应对小组,在徐汇区域首次制定了“定向保供”方案。叮咚买菜开出囤货专区,多为根茎类蔬菜。凌晨,叮咚买菜APP蔬菜均可下单,晚上10点在叮咚买菜上下单第二天的菜成功概率较大。
4.每日优鲜
每日优鲜肉蛋熟食种类多,时令水果也很多样,近期21点至7点全力补货,早上8点后可下单。
5.京东到家
京东旗下的京东到家,入驻商铺大都是周边小型商超,用来买蔬菜水果比较方便。
6.绿地优选
由于众多小区及办公场所实行闭环管理,线上渠道购买民生物资的需求急剧增多。G-Super绿地优选在提高刚需商品储备量的同时,积极与各大外送平台沟通,采取无接触配送服务,保障骑手及时接单及配送,为顾客提供好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现在顾客可在Gsuper绿地优选小程序、app、京东到家、饿了么、美团等渠道在线下单。
7.联华
联华推出两款安心宅家套餐,两款套餐的价格分别是60元和100元,分别配置了三口之家居家2天及3天时间的日常采购量,保证蔬菜、肉禽蛋品的供应。
上海市所有临时封闭的街道、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团体均可订购,市民也可以通过i百联平台下单,联华送货上门。
8.家乐福
家乐福开通微信小程序,为门店3公里范围内用户提供1小时送达服务。不过有店铺目前受到疫情影响,配送出现延迟,建议提前囤货、错峰下单。
针对封闭管理小区,家乐福推出了“暖心餐食套餐”,有各种不同类别的冷链餐食套餐组合,套餐内进行了合理的荤素搭配,一种套餐内涵盖的菜肉可以基本满足一个家庭2至3天的需求量。
9.麦德龙
可在麦德龙app、麦德龙商城小程序下单,建议多刷,可囤菜。
10.清美
可在清美鲜家小程序下单,有小伙伴说下单后不送货,现发现新的采购方法,打电话直接联系店员采购。

只能帮你们到这里了,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带情绪,也不吐槽。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海为什么不封城?

深圳出现病例的时候,处理非常果断——停摆。

同为一线城市,深圳的经济发展任务不会比上海小多少,但深圳可以说封就封,为什么?

上海提出精准防疫的时候,国家卫健委是召开过专题介绍会让全国其他省市学习的,那个时候面对新冠,面对德尔塔毒株,上海的精准防控被吹上了天。

而现在上海的表现很明显是拉胯的,

但至今,上海卫健委、疾控、政府没有一人因为疫情受到处分,

上海顶着舆论压力仍然坚持“分区域防控”的时候,网上喷的一大片,但国家不仅没有评论干预,国家卫健委还在给“分区域防控”站台,在探索未来的抗疫模式。

这说明,政府层面对上海目前的防控政策是认可的(至少现阶段)。

为什么呢?

首先全国目前的现状,是不可能选择和新冠躺平共存的,现在的香港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我在之前的回答中也详细说过了这个问题。

但Omicron的传染力和隐匿性太强了,之前的欧美,现在的新加坡、日本,之前半躺不躺的,在omicron这一波的影响下基本全部躺平。

可见防控难度之大。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躺平,而又要面对传染力巨大的omicron,就必须采用新的抗疫模式。

在过去,我们可以动不动就封城,经济生活全部停摆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然后重启。但在现阶段来说,这种模式在未来可能并不适用。

全国目前的基本现状是omicron多点散发,不论规模大小,都存在风险。如果在严重的区域封城,不严重的区域部分管控,那么可预见的是封城之后的城市,会面临再度被封城的风险。

这就和现在上海的小区是一样的,今天这个小区解封了但那个小区可能有一个阳性。过来串个门这个小区又重新封上。

小区这个搞还行,一个城市这么来,不现实。

国家定的GDP增长要在5.5%左右,在现实压力已经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停摆肯定是不可能的,所谓的长痛不如短痛这个说法也不存在依据。

你怎么知道,这个短痛之后,就没有接着来的短痛了?

这就好比,我这个小区的“2+12”,你怎么知道这个“2”,就真的只有“2”,而不是“2*n”?

我的理解是,上海可能的确要探索新的模式(个人见解,不同意的欢迎批评指正),或者说验证“分区域防控”是否能够抵挡Omicron的冲击。

上海是全国医疗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财政资金也充足,之前的两年,上海没有因为疫情经历过停摆,积累了一定的分区域防控经验,并且基本的经济面是好的。

如果在这么大范围下,上海的这种模式可行,那么当全国Omicron这一波疫情被压到非常小的层面后,通过分区域的防控,经济生活是可以继续的。

但谁也说不准这种模式行不行。

张文宏说,上海防疫现在是疫情以来最艰难的情况。

我觉得这种艰难既包括社会面清零的压力,也包括对上海抗疫模式考验的压力。

我对上海的治理能力是有信心的,这种信心不是说他们能有什么“奇招、新招”,而是他们“讲道理,信科学”,

所以封城的选项,肯定是考虑过的,而没有采用,甚至在全社会都在批评上海“乱搞”的时候,每一次的新闻发布会还在坚持讲“分区域防控”,我相信一定有它的道理在。

对政府来说,封城是更加稳妥的选项,全城停摆,只需要公安守门,疾控做核酸,卫健委统数据,民政保障好物资就行。这个模式,武汉探索过,深圳探索过,西安探索过。

但如果面对Omicron,搞了这么多年“分区域防控”的上海,仍然要靠封城来解决问题,那么就证明在面对Omicron时,“分区域防控”是不可行的。

那么今后,谁也不要搞“分区域防控”了,既然上海都搞不了,那大家都不要秀操作。

那么今后我们面对新冠,只有不断的“封城”。

那么开放就是无从谈起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现在的模式就好。疫情初期被隔离在医院14天,昨天小区又被封控,“上海模式”让我和身边的人都要疯。

前几天确诊患者在华山北院的遭遇、昨天东方医院护士因为疫情延误治疗的事情,都让我很气愤。我也想质问管理者:“不是说还可控吗?不是医疗资源充足吗?”

这说明,上海这次的基层执行力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分区域防控,重点是基层的执行,而这次上海的众多问题,很多都源于基层执行的混乱。

在这样大规模的疫情下,如何让执行端更加规范,可能也是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是我觉得,我们说的这些,政府层面了解的肯定更加全面,我们能够想到的选项,他们肯定都想到过。

我其实挺佩服现在在治理一线、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不论是政府公职,还是医务人员。他们的付出远超我们的想象。

所以,该批评的批评,该提意见的提意见。

我还是有信心的。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这段时间,有两件事都是很神奇的:都是以为毫无意外速战速决的,结果看着一路拖下来了。

一个是俄乌,一个是上海。

俄乌不说了,就说上海。

对比一下西安:从12月底封城开始算,大概一周时间连续破百的高位之后,再过一周就已经将确诊数量压到个位数了。其实大多数城市的封锁过程,几乎都是一两个星期就基本解决核心问题,剩下的就是零星扫尾,然后解封,前后大约就是一个月左右。就算是特殊点的深圳,全面封的时间短(心比较大,敢赌),但是一个星期也足够把确诊数量压低一个数量级了。

所以,基本上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大规模封城(或者采取有效应对手段)后,在经历两三天攀升后,一个星期左右可以把确诊数量压低一个数量级,两个星期足以压到仅剩零星漏网之鱼的程度。


而上海,从大规模封小区(15?16号?)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了一个半星期了,别说压低一个数量级了,直白说是完全看不到下降的趋势。甚至如果考虑上“无症状感染者”的话,那数量还在攀升中。

所以,这一两个星期,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选择了这种应对手法,反正从结果上看,可以说上海的应对是完全失败的。


回到这两件事上,巧的是,这两个失败样本都是给我们踩了一趟雷。


user avatar   jupingxiaow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一波疫情,还挺难的。

主要是由于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对免疫系统的逃逸能力决定的。

希望国家能吸取香港深圳上海的实践经验,提高应对能力。

至少以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完全不支持放开的。

三针疫苗接种率低、医疗资源本来就少、抗疫药物准备也未必充分。

还有时下这舆情,也决定了完全不具备开放条件。

但封城、持续严控又绝对会影响民生,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

个人角度考量,还是建议为比较坏的情况做些准备。

我家里会适度囤一些物资,毕竟真的抢不过早起排队买菜的老头老太~(疫情来了,北上广深不缺供应,但不会有充足的骑手送货的)。

不过,也有好消息,香港的数据表明,打过三针疫苗的(包括国产的灭活疫苗),得重症的概率是很低的,老年人也同样有效。

所以能打的都打,真的说再多次也不过分。

还有哪怕打了三针疫苗,当前疫苗对奥密克戎的防感染效力依旧不高,所以平时多注意防护吧~

希望疫情早日过去~

(最近看多了开地图炮的~本能地有些反感~但也理解人性自来如此。


user avatar   wang-jia-41-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感觉我这个答案每天都可以复制一遍。

上海现在的情况和香港2022年春节后的情况极其相似,我预计假如现有措施不变的话,大概每过一周,每天感染人数翻一番。

依我看,上海现在走的不是动态清零路线,而是可控共存路线。

张医生最近发表的博客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张文宏提到,国家卫健委颁布核酸检测指南更新,透露中国未来抗疫新动向,预示着未来抗疫逐渐进入了新阶段,采取全域经济生活停摆、进行多轮全员检测的抗疫模式,会被逐渐更新。

我理解的可控共存是通过疫苗和药物建立起防止大规模重症化和高死亡率的屏障,通过控制人口流动和核酸检测压平感染曲线,不以追求绝对清零为目的,不搞全城封城的老路子(张医生这段话是不是这个意思)。

以上海现在的情况,放在2021年的话一定是要搞全城封锁的,但是为啥今年不搞了?因为人民群众对于封锁的忍耐度越来越低,经济状况越来越差,很多人手停口停,疫情封锁给个体户,小商户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奥密克隆的致死能力相比Delta确实降低了很多,很多人不怕了,而是怕手里没钱被房贷,车贷拖垮。特别是一线城市,作为支柱的中产阶级身上都有不少房贷,一旦经济危机造成大规模失业,房地产也可能出现崩盘的情况。

珠三角,长三角是中国两个经济发动机,经济发动机熄火了,整个中国的经济都会失速。同时这两个地区也是上缴中央财税最多的地区,是现金牛城市。每全城封锁一周,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千亿来计算。深圳2022年3月封锁了一周,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达到600亿。深圳只封锁了一周就解封了除了福田之外的所有地区,因为实在是扛不住再封锁一周带来的严重经济后果,而按照一年前的标准的话,起码封锁14天才达到最低社会面清零的标准。

我可以再预言一下,假如深圳再一次出现社会面大规模流行的话,深圳可能也不会走全城封锁路线了。深圳卫健委不仅转发了张医生的文章,还特别加粗了这行字:

预示着未来抗疫逐渐进入了新阶段,采取全域经济生活停摆、进行多轮全员检测的抗疫模式,会被逐渐更新。

实际上越是商业发达,服务贸易业发达的城市,越无法承受大规模封锁带来的严重经济后果。商业经济天然就是和封锁相抵触的。在这点上新加坡政府看的非常非常清楚,所以新加坡提前半年就坚决执行共存路线了。

香港是一个仰卧起坐的例子,香港和新加坡经济结构其实非常相似,但是因为非常依赖大陆,所以必须跟随大陆的动态清零政策。说实话香港的动态清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执行的还可以,虽然比不上大陆但是对付Delta还是有余力的,数次扑灭了疫情流行,保持了社会面的基本清零。但是在奥密克隆的攻势下香港的动态清零壁垒直接土崩瓦解,仅仅过了2022年初一个春节,感染人数就如同火箭般上升,瞬间打垮了本来就很脆弱的医疗防线,造成了医疗挤兑。因为hkgov对于动态清零政策过于乐观的麻痹大意情绪,没有为超大规模流行做好准备,造成了比较高的死亡率,这个是很严重的教训。

香港这波流行造成了几百万人感染,已经事实共存了,再谈清零毫无意义。所以hkgov本周起就宣布放松了管制,不仅取消了对欧美九国的旅行禁令,还公布了放松管制的路线图,全民核酸也是一拖再拖,估计也不会再搞了,不如给市民发钱振兴消费。香港要放松管制,也是因为经济扛不住了,而且金融业人才有严重的外流风险,人员无法自由流动的话,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在新加坡的冲击下将会岌岌可危。

如果香港是在走钢丝的时候翻车了,上海还在走钢丝的路上,一边是名为大爆发的深渊,一边是名为经济代价的深渊。但是因为追踪防范手段的严厉程度远高于香港,钢丝是比较粗的,翻车的几率大概也许可能小一些。

另外说句实话,香港搞共存的zz代价比上海小的多,毕竟香港和大陆之间有海关。而且特区嘛,干不好那是特区政府的问题。上海和内地是一体的,上海怎么把现在这个防疫政策搞下去不引起反弹是个难题。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跌眼镜。

嗯,我眼镜真的掉桌子上了。

祖传2张图因为数据差过大,要放到3张图了。

首先是每日新增。

可以看到每日新增确诊,emmm,依然平稳,但是每日新增无症状患者已经陡然升起来了。从990多的平台期猛增到1600左右。吉林的新增都在稳定下降,上海还依然攀升,按着今天的趋势,过两天上海就反超吉林拿下日增第一了。

虽然我已经无力吐槽上海的“无症状”规则,但这种爆发式的新增一定是有其原因的,坊间流传的众多说法,现在没有官方版本我也没法写。我现在十分担心就像华亭宾馆和上海六院还有周浦医院的情况一样,流传的信息最后都变成了真事。

上海目前的情况很不好了!核酸采样已经已经超过的极限压力,检测结果已经做不到当天做第二天出。同时采样人员也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值(看到36小时无休的采样护士,心碎)。现在上海还有没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力量控制住这一场疫情?

上海本轮的累计感染者(不含已出院),已经接近8000人,这么看周末很可能这一数字会破万。而现在反馈的数据是不断的有医院因为有阳性路径停诊,即便方舱医院投入使用也很难消化这一众的“无症状”感染者。而接下来的日新增可能都会超过日竣工一个方舱医院的承载力。

上海的医疗体系已经到了一个极大的负载,东方医院自己的护士哮喘发作,回到自己工作战斗过的医院都不让进门。


真的,别笑话西安和长春了,疫情压力上来,谁都一个德行。

管控区占比数字依然是高位,但是这种占比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因为持续封控的区域越来越多,上海发布下边不断有新的街区发现新病例。

不断的+2+2+2+2+2+2……模式感觉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Bug,就像昨天看到知乎上好多人发布的隔离情况,封控区管控措施松紧不一,严格的楼门锁死,松的竟然还能约出来打球。那封控的意义是什么?在这种封控区持续不断的有新增病例,不想想你是在清余量还是在养新增?




                    

相关话题

  7 月 30 日,31 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连续三天破百,新疆 112 例,辽宁 11 例,该如何防控? 
  3 月 26 日起上海对重点区域开展核酸筛查,实施全域严格封控管理,后续防控还需注意哪些方面? 
  上海的管理水平真的高么? 
  如何看待美疾控中心称密接者没症状可不检测?这样的指导建议对美国疫情防控有何影响? 
  这次疫情给中国带来哪些正面影响? 
  西方国家是否会因这次疫情危机对中国宣战? 
  国家卫健委称我国已在重点地区先行启动「序贯加强免疫」,这一接种方式有何不同?能起到多大免疫效果? 
  多个工业园区关闭,如何看待越南最新一波疫情? 
  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在空气中暴露 20 分钟即失去大部分感染能力」,这意味着什么? 
  截至 12 月 2 日 17 时,上海市新增 2 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张文宏谈上海防控策略「新冠没有那么吓人,但是仗很难打」?目前疫情形势如何?
下一个讨论
乌克兰是否已经进入到人民战争状态?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