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4 月 7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824 例、无症状感染者 20398 例,目前情况如何? 第2页

                    

user avatar   yang-leon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的情况就是部分重点地区要开始应对原本就不足的基层组织人员在组织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物资发放/消杀的途中发生阳性而减员的情况。

如果基层组织因为自身人员被感染而瘫痪,指望短时间内上级另外派人来接管是不现实的。可能需要从当地已被隔离的无症状里面找已经至少两次核酸转阴的,组织一批有能力的志愿者来填补空缺。

靠有阳楼的封控小区内的居民自己组织志愿者,反而要冒着较大的感染风险。


user avatar   pan-shi-85-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把我们物业给端了。

很简单,一件事惹毛了我。

就是昨天麦德龙那个新闻,我发小区群。

那个物业的跟我阴阳怪气说,疫情期间你发这种虚假新闻,让民心不稳,你负的起责吗?

我的天,

一物业的跟我业主嘚瑟?

结果我先忍,等麦德龙官网的微博声明一出,我炸了。

我拍她脸上问,

你可真是牛掰,事情不做,威风十足。

想了想,还是气不过!

找了个小区几个朋友,直接上门。

其中律师,医生,公务员,都20到40的成员。

过去,没跟他们废话。

我是指着鼻子骂。

我说,昨天,你内涵我,威胁我什么意思?

你以为你年纪大了点,就可以在物业居委吃干饭吗?就可以说我能不能负责,那行,你自己说的,我今天就负责给你看。

两个选择。

要么,我来教你怎么操作,要么你报警,我们一起上新闻。

老子自己开公司,我饿不死。

可小区别的人呢?

她开始气焰很嚣张的。

倒也没报警,直接手一摊,说不干了,然后一旁三姑六婆在那做阴阳人。

结果,做律师的小姐姐出马了,律师证一亮,一顿科普,再跟那些三姑六婆说,你们要试试方仓的味道,还是监牢的味道,就继续在这里扇阴风点鬼火,否则就给我各自回家,封控期间,你们在那捣乱,一律对你们不客气。

结果一群大妈直接一哄而散,各回各家。

正好公务员小哥打完区政府电话,直接递给物业。

估计对面领导也生气了。

对方脸色直接变了,开始跟我们赔礼道歉,

没用,根本没吃她这套。

做医生的小哥拿了通行证跟她说,你没这个能力,就让我们年轻人上。

一句话,我是医务工作者,专业的,我们怎么做事让你们看着学着,等我们做完一周,你们还学不会,学不好,请你们立马滚蛋。

一轮过去,我最后来了个收尾。

你们做物业,就是服务人民,不好听点,就是当孙子,当公仆,什么时候轮到你们当大爷了?

不用跟我们说辛苦。

没有疫情的时候,你们比谁都逍遥自在。

我们做文字的,身旁这个几个,不是做律师的,就是做医生,甚至和你们同行,基层公务员,哪个不比你们辛苦?

关键时候顶不上,就是废物。

现在已经是放你一马,

做的好,疫情结束你们继续呆物业。

做不好,整个小区物业费以后一分都不会给你们。

我们会找监管部门,

条条状状都给你们理出来!

对面直接吓得瑟瑟发抖。

一个早上,我们把核酸,物质分发,以及群管理,楼道管理,都分工做好了。

2小时就能做完的事,不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

我特么真的不知道,

接手之后,才发现。

两天前到的物质,居然今天还没发放。

每个楼一个楼长,东西发放,提前半小时楼长,小区群,大喇叭广播一下,很难吗?

没有能力的人,另外别来做什么志愿者。

很多志愿者根本不合格。

只是为了鸡毛当令牌。

权利果然是个好东西。

只可惜。

有些人真的不懂,任何权利,都是以尊重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任何自由,都是以不损害他人的自由为依据。一边倒的权利绝不是权利。

听说市区有的小区比我们做的更绝。

直接把物业赶出小区。

我一直很不解,为什么很多人,对于物业服务价值的认知如此不够。

我记得罗永浩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罗永浩:我的小区冬天取暖达不到规定温度,我和小区论坛的刺头天天去磨物业和开发商,一个月后终于同意加锅炉。 后来看到一傻X在论坛说,屋里变温暖了,其实大家不必抱怨,要相信生活会变好。

所以一定要先废了不做事的管理,再把附庸的喽啰也一棒子敲死。

狼狈为奸,谁是狼谁是狈,一目了然,一个不放。

很多业主都快没吃的,

却还总有几个在那歌功颂德!

疫情当下。

最怕就是管理不干实事。

更怕一些和稀泥。

甚至跟你说,你这样做,枪打出头鸟。

有的鸟来到世间,是为了做它该做的事,而不是专门躲枪子儿的。如果没被干掉,就继续嚣张下去;如果被干掉了,老子就认了。

一场疫情,要还不清醒,那就如蛆一样活吧。

也不用质疑。

这种事,应该一看就知道是我这种疯批做的出来的。

——————————

不用担心我,我们没有赶物业。

我们用我们的方式教物业尽到他们该尽的职业。

网传的那个不是我。

我们只是辅助物业的志愿者。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当务之急是招募跑腿人员参与食物的配送

不管你是玩虚的动员所有党员,还是玩实的重金招人

上海有2500w人,10个里面有一个买不到食物就是250w人饿肚子,100个人里面有一个就是25w人饿肚子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它论坛提及一些案例,一些人因为来不及拉走隔离,在家里自愈了。其实拉走的,那里也没怎么治疗,也自愈了。

然后,下面一个回答说,小区封闭后,从零阳性到一百多阳。虽然我听说不少,在封闭后,从一个楼阳,变成多个楼阳,但是看到这条,还是很吃惊。

结合上面两条,完全看不到全城休克疗法的正作用。从必要性,到有效性,都存疑。

现在只是数据之战,虽溃不成军,但要表现努力。对上对下,都有文章可写。就像人们去看病毒性感冒,给开一堆抗细菌的药就是尽心尽力好医生。一听肺没问题就让回家,那非把医院砸了不可。


user avatar   zhou-yan-64-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已经绝望了!封闭越久,阳性越多了!

小区里的阳性不拉走,一遍遍让我们做核酸,有什么用呢?

我们小区,3月24日封闭时,还一个没有。封闭到现在,已经100多阳性了。这些阳性都在家里,来不及拉走……

我们还不停地做核酸……

昨天做志愿者时,发生了一件超级气愤的事情!2个核酸异常的人,他不告诉我们,我们叫人做核酸时他们也下去了,等到他们回来,邻居和他们吵架,我们才知道他们是异常的!这下核酸又白做了……

这么多自私无耻的人!!!!

气死了!!!!!

问题的关键:

一、居委不知道谁是异常,全靠自觉上报。

二、太多的阳性来不及拉走。

苍天啊!快把阳性拉走吧!!!!


user avatar   64679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mao-kiss-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动笔前,又拿出家里为数不多的食物,仔细盘点,思考有限的食物,如何吃更多顿。

是的,这是我在上海封控后的每天日常。

2022年4月7日,上海单日新增322 例确诊、19660例无症状。(4月8日更新的数据是,确诊824 例、无症状感染者 20398 例)

确诊与无症状仍是悬殊的比例。

另外,上海目前已累计10万多新冠阳性患者,但仍无一地是高风险地区。



在微博热搜,上海疫情占据着诸多词条。

每个词条,都魔幻的让我怀疑人生,我用红色标注正面信息,用蓝色标注负面信息。



从红色信息可看出,上海疫情形势尚可——辟谣外卖快递要停、并强调生活物资充足,现在处在抗疫的关键阶段。

但是蓝色词条却展示出另一面——居民买不到菜;处在封控状态下,浦东竟然堵车;还有,因持「通行证」去麦德龙抢购人员太多,导致麦德龙关了某线下门店。

上海在维持最后的尊严,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

以我个人为例,自4月1日集中管控后,小区发了一次菜外,就再无其他补给手段——周围没任何开的超市、点不到外卖,完全靠个人储备硬扛。



(各种买菜APP图,要么无法配送;要么开门的只有鲜花、五金店等)

身边的朋友与同事,有一些还能发到食物的;

但更多的,食物都没稳定供给,得靠自己团购——有的咬牙买下溢价许多的「蔬菜盲盒」;

有的团了半天,凑不够单,如拼多多砍价一样,盯着始终凑不够的指标发呆;

有的好不容易团购成功,送到小区,结果居委会以「未经消毒」为由,不让拿。

而那些家里无做饭工具的,则更为悲剧,要么吃泡面度日;要么像双11抢购一样盯着外卖平台抢菜。

我身边有个朋友,已隔离22天,抢不到菜,现在仅剩4个馒头。



另外,这次疫情发生了太多魔幻的事,随便搜一下微博,类似「浦锦街道办事处」、「南汇方舱」、「东海护理院」、「宝山区物资」、「上海疫情求助」词条就能让人怀疑人生。

上海疫情怎会扩散如此之严重呢?

我仅以个人的视角,梳理下这次疫情的始末,反思疫情为何走到这一步。




一、疫情伊始——松懈(3月1-3月14)

上海这次疫情应该是从2月末就开始了,但正式爆出来是3月初。

开始,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小区的侧门不能走了。



虽贴了通告,但走正面并不用看健康码、量体温,封侧门更像是有新冠阳性后的「仪式感」。

此外,生活与工作仍然照常运行。

从上海地铁数据看,人流正常,高峰仍需限流。



这次疫情伊始,我觉得,剧情会如往常「精准防控」一样,很快遏制住阳性病例,让疫情慢慢消逝。

但仅过了几天,我就开始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同。

身边有同事,因小区出现阳性,被叫回去隔离。



甚至,疫情出现了外溢周边市的情况。



3月9日,上海发布确诊人数是4(确诊)+92(无症状)

但情况远比爆料出的数字要严重得多。

3月9日,交大就因疫情而封校。



我有个挚友就亲历了此次封校。起初有些混乱,后续学校管控得当,交大疫情得到控制。

可其他被曝出的案例,就没那么乐观了,如六院事件。

在上热搜前,微信群就传出了小道消息。

而过几天,上海六院上了微博热搜。



在明知病房有阳性病人的情况下,领导仍旧让没有安全防护的护士前往,护士哭诉拒绝,领导却拳脚相加……

另一方面,上海发布在3月11日,锁定了本次上海疫情的源头,即「华亭宾馆」。



这次疫情的定义是「由于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疏漏点在于华庭宾馆不满足隔离标准,却成了隔离点,而后因空调问题,导致病毒扩散。

令人不解的是,2020年上海卫健委就对中央空调做出过明确的规范。



想不到,2年后,上海竟会被此处攻破城门,就如一个满级高手,回到新手村,却被不知名的小怪打败。

上海疫情就在华亭宾馆和六院事件这种魔幻的剧情下开启,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剧情会走向哪里,只是坚信上海会交出和以往精准防控一样的答卷。




二、疫情蔓延——决赛圈(3月15-3月21)

从3月9号,我就听说,有一些人上着班,就突然被封控在公司了。

由此,我们公司也开始建议,上下班带洗漱用品,以免被突然隔离后措手不及。



但这段时间,大众对疫情还处在乐观的阶段。

根源就是上海发布的确诊数据。

3月15日是上海本次疫情的一个关键节点,从这天开始,上海无症状单日新增开始不断攀升。



无症状有198例,而对应的确诊数,仅是4例。

人们都被确诊4例这个单薄的数字所迷惑,街道上的人基本不戴口罩,唯有进地铁等公共场所,才会被要求戴口罩。

此时,上海仍旧执行着「精准防控」的策略,即奶茶店被封,隔壁店铺还在照常营业。

很快精准防控就到了我身边,3月15日我还在上班,突然收到女朋友消息,告知我前几天去的理发店突然关门了,还拉了警戒线。



这种刚去过的店,被拉警戒线,着实让我有些惊恐。

我当时估计,这家店要么是因人流量大,受迫于疫情而关店;要么就是出现密接或阳性,被迫关店(因官方通报,并未公布此处阳性,由此该店应该是出现了密接)。

依照上海的防疫策略,我倾向于该店出现了密接。

但若是有密接,那我去剪头,就为次密接,我核实了下,次密接也需要隔离的。



可从该店被封后,我没收到过电话,无任何管控通知。

我女友在医院工作,每2天都需做一次核酸,我能间接证明是阴性。另外,15号后,我做了2次核酸,皆是阴性。



这样,我虽是「漏网之鱼」,但幸好是健康体,并未造成严重传播。

可若我若是阳性的话?情况会如何呢?

我当时并未考虑过此事,只因工作与生活繁杂事物颇多,已无暇兼顾。

而由我这个小事,也能看出,上海彼时的精准防疫体系已失灵了,原因也和我对待疫情的态度类似——「接触者太多,无限兼顾」。

当时无症状单日新增已达到198例,密接和次密接人数可达到数万人,要精准找到这些人,工作量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很多网上许多人说,上海此次是躺平导致,其实不然,上海一直努力防控,我身边一直有同事被叫回去隔离。

只是,他们低估了奥密克戎的传播,也高估精准防疫的体系,由此导致病毒超出预期的增长。

除理发店事件外,这个时间段,我是病毒圈外的幸存者,处在「决赛圈」内(上图是我朋友当时给我的截图)。



3月17日起,我公司所在的区,开始「封控管理」,我因此居家办公。但除此外,生活仍照常,可点外卖,可堂食,进公共场所出示健康码即可。

小区除了封侧门外,无任何管控措施。

但从地铁数据,可明显看出,疫情已波及很多人。



奥密克戎已扩散,但此时的上海,并未做好应对的准备。

并且,截止3月21日,上海累计外溢阳性患者,已近41宗。




三、爆发——封城与辟谣(3月22-3月27)

到3月20号,我身边的朋友都开始意识到,此次疫情扩散得有些可怕了。

单日新增无症状,已快破千。

而3月22日,微信群开始争相转发「上海封城7天」的小道消息。

自然,很快官方辟谣,封城为不实消息。



由上述回应可知,上海依旧延续着精准防控的政策。

部分地区,被紧急封控;未排查出阳性的,还是照常运行。



(此图为长宁区某镇发布的防控通知)

而我所在的小区仍处在决赛圈,即安全区,即便离我们最近的阳性病例,只为500米。

3月23日,经过封城谣言后,小区开始查健康码,测温度了(后续证明,上海的健康码部分失灵)。

这项工作,由保安大哥独自完成。他对待检查政策的态度是,看见眼熟的直接让过,陌生的骑手、外卖小哥就看下码。

至于测温度,就完全看心情。

为何防疫如此松懈呢?只因我们小区是安全区。

而我们小区被定为安全区的理由,也叫人哭笑不得。因疫情严重,小区确实组织过统一核酸,但因小区没有大群,组织不到位,只吆喝到一些不上班的老人。

然后,小区就按全员阴性上报。

既然是安全区,那么防控自然可以松懈。

可是,在当时日增阳性近千例的情况下,上海能有几处安全区呢?

街上的人,全按处在安全区行事,很多人出门不戴口罩。



周遭的店铺,也是这家开,那家关。分不清,到底哪个是被精准防控,哪个是自行关店。

在批量测核酸时,人们拥堵一起,毫不顾忌病毒的传播。



虽然人流量开始变少,但上海仍在照常运转。



3月25日,上海新增2000多例无症状,市防控人员仍在强调,「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



一边是民众「自觉形势不好」,呼吁封城;一边是官方强调,上海担负着经济重任,继续「网格化管理」。

这个平衡,终于在日增破3千的数字下被打破。

3月27日8点,上海发布通知,以黄浦江为界,分批核酸筛选。



上海终究还是「封城」了,只是一切来得太晚。

并且,从事后看,在决定封城时,官方并未做好封控后民生问题。导致上海医疗、物资,管控调度一团乱麻。

也因此,导致了诸多悲剧。




四、疫情指数增长——失控(3月28-至今)

网友总是乐观的,一边经历着严峻的疫情,一边则调侃上海独特的封城方式是「沪式鸳鸯封」。



但现实却让人乐观不起来。

封控前,只给了浦东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由此,浦东乱做一团,赶赴菜场抢菜。

民众如断粮般哄抢,争吵、谩骂,打斗一应俱全……



而后,封控仅2天,就陆续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现象。



并未确诊新冠,却因新冠导致的医疗挤兑而丧生,实在是悲剧。

哮喘离世老人的家属曾称,「我父亲的悲剧已经无可逆转,希望他的离开能让整个体系更加完善,让每个病人都可以得到妥善的救助。」

但浦东的医疗资源挤兑的问题,很难短时间内解决。

与浦东风控政策相对的,是浦西的封城倒计时。

我仅以我们小区为例,回顾下那段时间,我们大概的操作。

其一,抢菜。

自传出封控开始,蔬菜就成了紧俏物资,需抢购才能得到。



当时 ,我们附近供给还算充足,我在囤货时,没体会到哄抢,但是买菜的人也很多,付款时需排20分钟。

其二,通行证。

小区给我们发布了通行证,需持证才能外出。本来是为了管控方便,但实际发送过程,人员拥挤,零距离接触。

其三,抗原自测

居委会老大爷,给每户都发了抗原自测(这大爷得60多了,跑上跑下真挺辛苦的)。

抗原自测,没说统一收,就是靠自觉。

自然,有不少抗原自测两道杠的,也算取得了一定效果。

那么浦西经过几天时间的准备,应对封城,表现如何呢?

我从方面,分别诉说下现在疫情的真实情况吧。

①医疗系统

事实证明,浦西的医疗资源也严重挤兑。在微博,搜索「上海抗疫求助」就能找出诸多看病难题。



有癌症病人无法诊疗的;有老人休克紧急求助的;有90岁尿毒患者阳性后,处在隔离酒店,无法血透的;有婴儿发烧生命垂危紧急求救的。

另外,更能反映「医疗挤兑」的,是医院内部也出现了阳性扩散现象。



该医院内部人员透露,「工作人员阳性、病人阳性、家属阳性」,但依旧要工作。

我看了一下该博主发的图,展示了工作人员目前打着地铺,还要面对人满为患的危重病人。



这俨然是疫情伊始六院的翻版。

而此医院情况,并非个案,上海医疗系统挤兑,已相当严重了。

②对阳性患者的管控

这次上海疫情最匪夷所思的是,健康云的结果出现问题了。

之前有个市民投诉疾控中心说健康云结果有误,显示阴性,但疾控中心通知却是阳性。

这条新闻上热搜后,上海卫健委发布公告说,「予以重视,立即调查」



结果调查了好几天,仍未有下文。

事实证明,健康云还是会存在显示阴性,却被疾控中心通知为阳性的情况。

比如下述案例。



该网友诉说自己健康云核酸报告是阴性,却社区通知为阳性,要送去隔离,由此便求助网友,询问宠物狗的处置问题。

可见,健康云的问题并没被解决,即便显示阴性,也不准确。

另外对待阳性患者的处理方式,也问题频出。



有的是楼里有确诊病人但未被转运;也有盒马员工被集体隔离,出现阳性后仍不予理会,放任交叉感染;还有,管控出现问题,被迫隔离在地下车库、菜场里的。

更令我惊讶的是,现有的方舱医院,竟然也有不具备隔离条件就投入使用的。

比如南汇方舱,自4月3号就开始连续曝出,该隔离点条件差,没水没饭没人管,一切靠抢。




好在,在我撰文时,又搜了一下该词条,看到有人发,南汇方舱4月7日晚要做核酸。



这证明该地总算得到重视,希望南汇方舱的隔离人员,能得到妥善的安置。

③基础生活保障

从封控管理后,对普通人影响最大的,就是食物、生活用品这些基础的生活保障。

开始,人们对买菜还多为调侃。

比如,调侃菜价贵,诸如「家蔬抵万金」之类。



但随着封控深入,大家发现,上海仍旧无法解决吃饭问题。

今天群里的小伙伴,已经开始节衣缩食,怕被「饿死」。



为何会如此呢?

我以个人经历为例。

在封控前,我们小区的确安排了封控期间的买菜方式。但方式简单粗暴,就是贴了一串卖菜APP二维码,让我们去上面抢。



本来,在浦西还未封控前,在这些APP上抢菜就挺困难的了,更何况封控的时候。

前文我贴出了上述APP的打开后的样子,都是无法配送,必须得靠定闹钟起来抢菜,才能有机会买到。

目前,唯一能买到菜的方式,就是靠居民自发组织的团购。

团购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小区内部出一个楼组长,由他出面,和卖菜店家对接,达成50-100团购额,才可配送。

就是说,配菜人手已无法满足1vs1定制,只能走团购单才能暂且满足订单。

一般小区会给大家发一个拼菜套餐,也称盲盒,有些卖家很良心,菜价合理;有些则很黑心,趁机发财。

我展示几个拼菜的案例。



这还是有幸能拼到的,还有不少因凑不够单数,或是订单爆仓,拼不到菜。



而截止目前,我身边的伙伴,基本只收到过1-2次菜。

因居委会是按照一室分给住户,有些是一室有4到5户的,分到手里并不多。



所得援助物资不够,再买不到菜,那只能靠之前屯的食物硬扛。

但根据官方原来的封城通知,本该在4月5号解封,由此不少人只屯了5天的菜。

现在冰箱已见底了。



买不到,总不能饿死,由此大家只能走回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易手段。



除食物外,其他生活用品仍得不到保障,如手纸、奶粉、卫生巾、纸尿布等。

未身处上海的朋友可能会意外,全国不是为上海捐菜了吗?为何民众仍旧依旧吃紧?

上海自封控后,收到了全国的捐助。

但运输和配送是个大问题。有些运到上海后没人运,有些运到小区没人送。

比如上海某地,至今仍未收到过物资。



还有因运输问题,浦东菜农称「菜烂了都运不出去」。



上述种种问题都反映出,上海的疫情,比「确诊2万阳性数字」展现得更为严重。

我们基础生活物品得不到解决;医疗遇到严重挤兑;不知道要被封多久,还要做几次核酸,小区是否出现阳性。

居民不组织团菜,买不到吃的;组织团菜,又无法做好消毒。

每天起来,盯着疯狂增长的确诊数,处于麻木状态。

上海不该是这样的啊。



这次疫情,有两方面令我感触颇深。

其一疫情中发生太多魔幻之事。各种匪夷所思的热门,各种让人无法理解的操作。

我现在只希望,上海能放下起初的傲慢,抓紧进入「科学防疫」。无症状到底算不算确诊?方舱到底够不够,哪里需要支援?为啥解决不了民众的吃饭问题?

只能先反思,才能改正,莫要像扁鹊见蔡桓公一样,等到最后时刻才醒悟。

另外,则是我亲眼见证,有很多人都在超负荷工作。

就拿我们小区为例吧。

我们是老小区,无电梯,近60岁的大爷需爬6楼,挨家挨户送抗原检测剂。

还有很多年轻的志愿者,为我们组织团购菜、把菜搬运到指定地点,处理每栋楼的垃圾。

以及,来支援的本市或外地的医护人员,每次测核酸,都需凌晨醒来,穿着防护服、N95,忙碌到夜晚。


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与配合下,上海能早日振作,战胜疫情。

被隔离这几天,出不了屋,可窗外晴空万里,春色无限,我才发现,人间竟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原来,能外出享受阳光,是那么美妙啊。盼望这天,能早日到来。

上海加油!


user avatar   yuansu-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突破两万大关,对民众的心理和物资保障都构成极大挑战,很多前期还能勉强撑过来的现在已经开始担忧;

2.数据还在上报中,拐点依旧未明朗,某种意义上这次的疫情面对的压力比当年更大;

3.非上海地区的如果现在有条件,想要提高对新冠的抵抗能力,一定要重视接种疫苗,特别是督促家里的老人接种。

3月22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发布了一份名为“香港第五波疫情的前瞻性规划”的研究,其中一组来自香港关于疫苗有效性的数据显示:在接种了三针科兴或复必泰疫苗后,60岁以上老人防重症、防死亡的有效率均超过了97%

有些人的认识还停留在用“单针抗体”来评估疫苗作用,这种认识已经完全过时了,现在几乎所有国家的指导建议都是打满三针。从香港的这份数据来看,而打满三针后,不管你是什么疫苗,预防重症和死亡率数据是接近一致的。


user avatar   yang-ze-wen-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是继续发布上海style的数据,就说明还没有希望,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和分析上海的疫情了。

既然上海的无症状患者这么多,而且都没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建议国家赶紧做一个病例对照研究,看一看上海的患者究竟有哪些特殊因素存在,造成了这样举世罕见的抗疫成果,并赶紧推广到其他疫区。


user avatar   xie-li-zhen-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我太天真了,竟然相信真的没有直接死于新冠的,所以上海的数据到底有多水!




                    

相关话题

  上海开展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核酸筛查,此轮疫情何时能得到控制? 
  如何看待南京多所高校相关实验室进口试剂外包装与已检测出核酸阳性的一批进口货物曾同仓? 
  如何评价上海大学18年本科生留学世界top50和签约500强都超同济? 
  上海的洋山港为什么要建在浙江? 
  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 
  多地疫情涉奥密克戎 BA.2 变异株,它与变异株 BA.1 相比有何不同?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哪些新挑战? 
  2月23日济南新增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此前乘坐的高铁终点站为北京南站,还有哪些信息值得注意? 
  网友称学院医学生正前往莆田仙游支援,如何看待这句「但如若需要绝不推脱」?医学生在疫情中是怎样的存在? 
  在上海通勤单程地铁75分钟不换乘,能坚持吗? 
  今年上海的房租是否真的暴涨了? 

前一个讨论
请问各位如何看待南京摘星后光速开学?
下一个讨论
宠物会不会传播新冠病毒?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