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第1页

  

user avatar   mcbi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具象建筑#

因为桃子、甲鱼、酒瓶子、太白金星……这类外形并没有居住、活动上的特别优势。

也就是说,除非你模仿的是蜂巢、蚁穴、莲蓬、红树林这类和“栖居”有内在联系的“自然建筑”,否则这类巨大的拟物品在本质上首先并不是建筑,而是一种宗教造像

它们的性质实际上和乐山大佛一样。

明明是一个宗教造像,结果你做成“可以住人、办公”,其实是想要通过一鱼两吃、“循环回收”,“摊平信仰成本”

你让太上老君、释迦摩尼怎么想?

“俺一心向道,但是还是要讲个性价比”,这样?

一心向道,做出来的东西是这样:





你要是把乐山大佛掏空,改成旅游纪念品商城或者办公室,连乐山大佛都会变low。

因为这种对信仰一鱼二吃、“循环利用”的行为本身很low。

反过来,在自己的衣食住行的实用物品中加入信仰因素——比如装水的瓶子就按最好装水的样式去做,但画上五福临门之类的装饰;又或者一把刀就按照刀该有的样子去做,但把刀镡上刻一个大威德金刚——这表示“一饮一啄,念念不忘”。

这就是加分的。

搞清楚方向!

第二,就算是搞造像,你好歹也要信仰点让人看得起的东西。

你拜物。

拜物是一切信仰中最low、最原始的东西,那是话都说不囫囵的萨满教的水平——鼻子上穿根骨头那种。

你不low谁low?low这个评价一开始就是为这种品味设定的!

这跟你做出来“像不像”没有关系!


user avatar   ji-yu-6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筑太大了,用来还原具像化物体,容易在透视上失真。简单解释一下。

在前现代的各类艺术作品中,往往都涉及对具象事物的精准还原,西方的人体雕塑在这方面达到了顶峰,将人体比例拿捏的分毫不差,但和真人等大的雕像其实很少,在不同尺寸的雕像中应根据预设的观察角度做相应处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这其中的巅峰。

大卫雕像连基座高5.5米,比正常人要高出许多,当人们看到这座雕塑时,往往采用仰视的视角,如果仍按真人的身材比例雕刻,那么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就会觉得大卫的头部太小,腿部太大,丁丁太抢戏。因此,米开朗基罗改变了大卫的身材比例,放大了头部,缩小了下身,这样一来,当观众仰视这座巨大的人物雕像时,就会觉得符合我们日常看到的人物身材比例,这是很难的雕刻技术,要求雕刻家有非常好的透视功底和对人体比例的把握。在摄影时,拍摄大卫的正确方法也只能采用仰角,这样才能把这座雕像的比例之美展现出来,水平视角拍摄就把雕像拍毁了,稍微敏感的人都能看出水平视角下的大卫太不和谐,像喝三鹿奶粉长大的大头娃娃。

某颇有影响力的科普自媒体曾根据左边的图片算出大卫丁丁只有4厘米,然后科普一番为什么西方人丁丁小,这就是完全不懂人体雕塑了。

类似的例子广泛存在,比如《哀悼基督》,尽力缩短了基督的大腿,但最后呈现的效果反而更加和谐。如果按照真人的比例,基督的大腿要加粗加长很多,但基督本来就在圣母前面,不把大腿缩一缩,就会显得圣母太小,抱着那么大的基督就很诡异。这些雕塑对还原具体形象时如何比例缩放的把握早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程度。

不建议用建筑还原过于具象的事物其实也有类似的考虑,如果按照原型直接放大几万倍,近距离观赏时,在透视影响下,视觉上会极不和谐。如果学米开朗基罗那样改变原本的比例,也不太行,因为大卫雕像锁定了观众只能在展厅里看,仰角基本固定,而建筑不一样,你可以从各层高度、各个角度、各种距离去看建筑,根本没法通过放缩某一部分来达到不同视角上的和谐。可能你从这个角度看,和日常看到的物体很相似,但换一个角度,比例就崩了。

因此,想要还原具体形象,就必然做抽象处理,例如里约热内卢的耶稣巨像,高达38米,人们可以从各个视角去看,此时就不能像《大卫》那样通过缩放来处理了,会尽量减去细节,不把人物的细节雕刻出来,而是用宽大的衣服遮住,仅仅保留大致形状。不会让你看出他腰在哪,腿多长。许多巨像也是类似的道理,都进行了某些去细节的抽象处理。

另外,现代的艺术早已经不把还原具体形象当成目标了。过去 “栩栩如生”就是对一幅画或者一个雕塑的好评价,可是照相机发明之后,“栩栩如生”的价值就变低了,你画得再像,细节再逼真,也很难比照片更像真的。当人们发明了电影、电视剧、特效技术,小说家的描写也不能仅仅以写得真作为追求,你写得再真,也不可能比现场表演更真实。用一种手段去还原具体事物,可以用来炫技,但以此为目标的艺术是干瘪的。这涉及到了拜物的问题,我在知乎别的回答里谈过一些现代艺术理念中的反拜物思想。有兴趣可以移步阅读。


user avatar   fu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具象化违背了建筑的“真实性”

经典建筑学认为好的建筑应该能真实地表达功能,表达结构,表达空间,表达材料,表达氛围,表达逻辑,表达信息,表达自我

具象化的建筑通过虚假的表皮阻碍了人们获取建筑的信息,被认为是低效率和不道德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除了极少数有意为之的具象化建筑可以表达后现代或者波普主义的思潮,大部分的具象化建筑都是低劣和肤浅的。


功能的真实性

从维特鲁威的“坚固(Firmitas)、实用(Utilitas)、美观(Venustas)”三原则,

到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建筑中功能性的优先级从来都是排在形式之前的,也是建筑存在的意义。

住宅、商店、办公楼、酒店、学校、体育馆,人类不同的需求衍生出了不同的建筑功能。

使餐厅看起来像餐厅,商店看起来像商店,这种“一望而知”的需求是高效社会里的基本设计原则。

但在具象化的建筑中,无法通过其外观获得建筑功能的信息。

这样的表皮可以套用到任何建筑中,住宅可以,办公楼可以,餐厅也可以。


结构的真实性

我们所谓的具象化的原型,不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其他物品,都有其自身的物理逻辑和受力结构。

人是靠左右腿骨脊柱等受力,树是靠一根树干受力,要考虑受压受弯变形复原,这和建筑用多根柱子、剪力墙、核心筒的受力模式有很大区别。骨骼和木材的分子构成形式决定了它们是无法按比例放大成千上万倍的。

具象化的建筑往往去硬套和自身结构毫不相关的形式,所以给人一种很假很low的感觉。

如果结构形式类似的话,观感就会好很多,比如下面这个BIG设计的棒棒糖观测塔。


空间的真实性

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建筑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其内部是空的。

然而很多具象化的原型,猫猫狗狗,花花草草,内部并不是空的。

而钢琴、小提琴、茶壶、酒瓶这些,尽管内部是空的,但其功能和建筑并不相同,不能直接套用。

乐器的空腔是为了声音的共鸣,容器的内部是为了盛装液体,并且要方便液体流出。

而建筑的内部空间是为了装人,需要满足人的坐立躺卧蹲厕所等不同需求。


材料的真实性

具象化的建筑并不能体现材料本身的特点,大多用涂料敷衍过去。

生物具有弹性的鳞片皮肤和生物的曲面造型是适配的,但大多数传统建筑材料和曲面造型并不适配。比如灾难性的广州歌剧院石材贴面和喜马拉雅中心混凝土立面。建筑技术的滞后性也严重的制约了形式的发展。

3D打印技术的出现在曲面造型的发展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现在各种成熟的建筑材料,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缺点。

砖:古老的材料,易于取材,受压强度高。缺点是小砌块,无法实现大跨度。但聪明的人类用拱券的方式实现了其自身尺寸数十倍的跨度。

无怪乎路易斯康问砖,你想成为什么?砖说,我想成为拱。

混凝土:受压强度高,可塑性高,便宜,缺点是受拉强度低。有了混凝土,人们更容易建造富有表现力的曲线建筑。

钢:受拉强度高,缺点是贵和不耐火。

而神奇的是钢和混凝土是一对好基友,不仅粘结力强,而且温度变形系数接近,可以同时使用,解决了受压受拉和成本的问题。

玻璃:可以采光,缺点是保温节能性差。

氛围的真实性

一朵花给人的感觉是温馨可爱的,一棵树给人的感觉是绿意盎然的,但粗暴的放大了一百倍后,这样的感觉便荡然无存。在放大(scale)这个操作者,很多无法量度的属性都消失了。因为人总是以自己不到2米的身高去量度世界万物的,一朵可以捧在手里的花和一朵两百米高的花给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逻辑的真实性

具象化的原型都有其能够自洽的逻辑。比如人的形状,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一只眼睛只能获取图像,而无法准确地获取物体的纵深感。树的逻辑,是抵抗重力和风力,向高处争取阳光。所以根系强大,枝繁叶茂。

建筑也有其自身的逻辑。甚至,建筑也有自己的“具象化原型”。

这个原型就是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画的第一栋房子,或者是下面这个emoji里的房子图标。

墙是直的,利于受力;

坡屋顶,利于排水;

有烟囱,可以烧火做饭或者取暖;

有门,可以出入;

有窗,可以采光通风;

有台阶,不会被雨水倒灌;

有绿化,生态环境好。


房子是四个墙面加上天花和地面一共六个面。

这也是因为人体的自身构造决定的。

人体的构造使我们天生具有前后左右上下的意识,也有了XYZ的笛卡尔坐标。


总的来说,真实的建筑不仅省钱省力,而且具有自明性,充满信息量让人百看不厌,而虚假的具象化建筑只会让人不明所以不值一哂。


更新:

有不少评论谈到了甲方对具象化的执著与喜爱。来说几句。

我一点不反感具象化的设计,我反感的是低劣技术和无思考的具象化。

为什么甲方,或者说普通人对具象化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呢?

因为具象化的优点显而易见——降低认知成本,降低沟通成本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大牌倾向用动物水果起名?苹果、盒马、蚂蚁、小米。因为好记。因为它本来就在你原有的知识范畴内,认知成本低,所以好记。相比之下,霍尼韦尔,森海塞尔就要难记得多。因为认知成本低,相应沟通成本也低,我一说你就知道,节约了我给你解释的时间。

建筑学科有着较高的专业壁垒,比如前文说了一大堆,非专业读者可能还是看不太懂。修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人来。用一个具象化的形象可以有效地起到自身广告的作用。比如一个楼盘叫香麓半岛,可能大家很难有感性认识。另一个楼盘叫莲花府邸,不用开发商解释,大家也会有一个清净幽雅的大概印象,因为莲花在中国传统里是一个很强的文化符号。把楼修成莲花的样子,等于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个符号。


user avatar   lynnw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假如讽刺、愤怒、偏激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我一定选择以骂人为职业。

——白岩松


有一种甲方,

他们纯朴务实,毫不矫揉造作;

他们简单直接,绝不似是而非让你发挥;

他们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让项目落空;

他们理想坚定,对建筑的全部诉求都来自于亲身经历的第一手生活经验。

他们简直就是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广大建筑师的——

天使

噩!梦!

甲方A:我希望这个建筑像一只生动的大旁嗨。
甲方B:咱们这个建筑要特别高雅,
像钢琴一样高雅。
甲方C:新办公楼要成为我们酒厂的一张名片。
甲方DEFG…:我们的建筑也要城市名片。

对此,建筑师们的意见大概可以分为两派:

正方辩友:建筑设计是服务业,满足顾客的要求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内心os:老子要挣钱!爱咋咋地!)


反方辩友:建筑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媚俗是我们的底限。

(内心os:哥们儿要出名!不要拦着我!)

嗯,双方说的都很有道理,

挣钱出名也都没错,

那就是只能怪甲方咯?

但是,如果你坚持你作为建筑师的方案设计水平要完全取决于甲方的审美水平——

你猜吃瓜群众会不会信呢?

更重要的是,

你确定甲方的审美可以发挥稳定吗?

前不久,著名建筑事务所3XN接到了一个项目。

甲方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

他们要在瑞士洛桑建一个新的“奥运之家“——也就是国际奥委会的办公总部,以便将此前分散在洛桑市四个办公地点的500名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人员全部汇集在同一个屋檐下。

这甲方你不能说土吧?

国际奥委会诶,全身都散发着international的气质呢~

建设项目也很高大上吧?还是在瑞士洛桑这种洋气的不要不要的城市。

怎么看都长了一张“生涯代表作“的偶像脸。

正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甲方。

在朴素的实物主义审美这条路上,

中外同心。

国际奥委会甲方:

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奥运五环这么标志性的造型,融入到建筑之中。

3XN的内心是崩溃的。

非常想给自己唱一首“五环之歌“压压惊。

好了,唱完歌还得接着干活儿。

可怎么干呢?


PLAN A:搞个平面行不行?

甲方:你这是做给飞机看的啊?用地还这么浪费!

PLAN B:那竖起来您再看看?

甲方:你脑子进水了?这玩意儿你告诉我怎么用?怎么用?

PLAN C:这次高级点,做个表皮!

甲方:我觉得吧,这似乎不够大气。

你看,现实就是这么荒诞:

你想迁就甲方,然而甲方并不想迁就你。

因为,他付费交易的是你的专业而不是你的迁就。

所以,3XN决定拿出点真本事。


  • STEP 1:功能赋型

我们觉得甲方的审美土,主要是因为审美对象太过具体;而建筑艺术的一大本能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表达。

具象变抽象一般两种方法:

要么变成图案,要么赋予功能。


而五环本身就已经是个图案了,只不过符号意义太强;所以3XN选择给它赋予功能。

那么五环可以融入什么功能空间呢?

房间、环廊、螺旋坡道还是旋转楼梯?


尝试1:环形房间

整一堆环形房间,那肯定不太好用,而且使用者在环形里面难以被识别出五环的意象。

尝试2:环形连廊

环型连廊其实让人感觉还不错,不过连廊无法跨层,各层之间会缺乏联系。

尝试3:环形坡道

连廊进一步变形得到坡道,改善了各层联系。但作为垂直交通而言路径过长,毕竟是办公楼,不是逛博物馆。

因此,坡道的升级版——

楼梯元素,

成功入选为五环的功能空间。

  • STEP 2:楼梯摆放

好了,现在目标明确了:

我们要做5个旋转楼梯。

可问题是怎么摆?

难不成直接向上复制,形成一个竖筒?


甲方:这不是五环!你不要骗我!

那么五环的组合特点是什么?

错动且环环相扣。

所以我们也需要错动摆放,并制造出仰望或者俯视时环环相扣的视觉效果。

但只是错动还不行,因为错动后的楼梯会有地方容易碰头。所以还需要把每一个楼梯以自身圆心为旋转轴,以水平面为基准面,依次旋转一定角度,以获得足够的使用尺度。

  • STEP 3:楼梯位置

做完这个五环大楼梯之后,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把它搁在哪里。

聪明如你一定想到了中庭。


那么中庭怎么挖呢?

由于我们的五环楼梯每层都旋转了一下,所以楼梯的起点与终点的位置变得五花八门,那设置方形中庭肯定是不可能了,因为很难完美对接各层楼梯。

所以中庭设为圆形。

而且是比楼梯投影面积更大的圆形。

为什么中庭的圆要更大一点呢?

因为每层的圆形中庭,要同时连接两个楼梯。而之前楼梯被我们错动了一下,有点腰椎间盘突出,所以由此生成的圆形中庭就比单个楼梯的投影面积更大。

  • STEP 4:确定楼层

现在,五环旋转大楼梯也有了,圆形中庭也有了,接下来就该把楼层数和楼板确定出来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成功地把奥运五环元素融入了人们的“俯仰之间”与“拾级而上”里面。

既环环相扣,又融会贯通,既彰显大气,又充满逼格。

  • STEP 5:建筑造型

然后,我们再根据红线与用地,确定建筑体块。

并且为了减少对周边的压迫,对上层做了内收。

由于建筑基地的三面被公园环绕,且第四面临公路,因此考虑四个方向都有大量人流量进入,因此将四面的腰部都作内凹处理,形成积极的入口空间。

接着,调整一下形体的细节,这个建筑的体块关系就算是确定了。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这个造型看着好像很有道理,其实是3XN的个人爱好。

其一,这个形体源于字母X,也就是3XN的X。是他们偏爱使用的空间原型之一(下图左数第三个),已经十分熟练,算是自带logo。

他们设计过的X形态方案,还包括:莫斯科工业博物馆和教育中心

cube berlin

其二,则是甲方在茫茫的X型方案的尝试中,最终认可了这样的形体。

所以并不像官方文字说的那样,是“来自和平鸽的启示”这么简单。随便一想就知道,如果甲方认可的是别的造型,建筑师还有一堆其它比喻可以启示。

至此,建筑基本上就完成了。

最后,给整个建筑套上表皮——透明的双层玻璃立面,从而解决采光问题和临街面的噪音问题,整个建筑就大功告成了。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整个过程:

萝卜白菜,各有所好。

甲方的土味审美无可指责,该反省的是我们潜意识里是否自说自话的认为土味甲方就只配拥有土味建筑。

建筑师的职业道德不在于迁不迁就甲方,而在于能否无差别的对待每一个甲方并持续稳定输出设计成果。


如果土,请坚持;

若不土,请硬刚!


以上内容节选于我们工作室的文章:《迁就甲方的土味审美,是建筑师的职业道德还是不道德?》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中了解更多内容。




  

相关话题

  建筑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为什么欧美城市里许多建筑都严丝合缝地贴在一起? 
  你见过哪些大神级的建筑表现图? 
  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到底好在哪里? 
  为什么建筑师总要熬夜,为什么不把时间安排好? 
  有哪些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集书籍推荐? 
  你理想的建筑设计公司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时代再去看建筑大师的平面会不会过时? 
  这个慕尼黑的无限楼梯,看上去挺简单,但建模做起来感觉好难,有大佬能指导一下吗? 
  作为建筑设计师最大悲哀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请问《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怎样才能学懂?
下一个讨论
小孩犯错惩罚面壁思过三个小时,但是因为她一直哭,就可以站了半个小时就不站了吗?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