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娘娘的原型是白人女性
王母娘娘的形象来自于西王母的传说,而西王母来源于《穆天子传》,在穆天子传中,周穆王经历三千里的艰苦里程,终于到达了穆王西巡的目的地—西王母之国。西王母是西方国家一位美丽的女王。东方的天子和西方的女王一见如故,诞生了美好的爱情。
《穆天子传》中的周穆王通向西方的路线是沿着太行山北上,然后越过今天的雁门关,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再沿着天山北路西进,而瑶池就是穆天子传当中西王母接待穆天子的那个地方,根据考古学的考证,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以西,也就是那时吐火罗人生活的地方。
事实上,周人和印欧人本身就有接触和交往,1980年秋,陕西周原考古队在扶风县召陈西周宫室建筑群遗址内,就发掘出土了两件以蚌壳为原料雕刻制作的小型人头像。与周原遗址出土的所有文物上的人物不同,这两件人头像是高鼻深目的,与五官平正的华夏人的面貌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而这就是华夏先民与古印欧人交往的有力证据。
吐火罗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在宋朝之前,中亚和新疆的种族结构跟现在是截然不同的。今天的中亚人都是黄白混血,他们是怎么形成的?是後來来自蒙古草原的突厥人(原始突厥人是纯的黄种人)开始大规模迁移到中亚,以及再後來蒙古草原的蒙古人西征中亚,包括成吉思汗西征时在花剌子模(今天的乌兹别克和土库曼)对当地的居民制造了大规模屠杀,千年以来,黄种人征服者对白种人被征服者实行杀父娶母策略,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中亚人。
像我们今天见到的中亚人,莫不是黄种人父系和白种人母系的结晶,黄种人是他们的父亲,白种人是她们的母亲。黄种人血多的就形成了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白种人血多的就形成了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这个种族替换的开端始于1000年前。
但在中国的童年时代(周朝),中亚和新疆的居民是吐火罗人,吐火罗人是印欧人最东的一支。5000年前开始的印欧人大扩张:印欧人的故乡是下图中蓝灰色区域,也就是今天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他们朝着四面八方迁移,印欧人中最西边的一支形成了凯尔特人,最北边的一支形成了日耳曼人,最东边的一支则抵达今天的中亚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形成了吐火罗人。从周朝到唐朝的新疆居民主要都是这一支印欧人的后裔,吐火罗人。甚至在周朝的时候,吐火罗人的分布区域一度达到了河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所以他们会与周人产生联系并不稀奇。
吐火罗人的容貌是什么样的?她们这支印欧人的种族特征更加接近于今天的西欧人,也就是说比较接近于金发碧眼的那种类型,而且还有很多红发碧眼类型(红发是由已知为MC1R的基因突变引起的,目前全世界大量存在红发的族群存在于英国和爱尔兰,也就是不列颠岛屿上,少量分布在其他盎格鲁撒克逊移民的地区)。后来唐朝的颜师古在为《汉书:西域传》注释评价吐火罗男性时,说其「其型最丑,红须青眼,状类猕猴,本其种也」,可见其体貌特征接近凯尔特人,也有种说法,说吐火罗人本身就是凯尔特人中分化出来的,只不过他们没有跟随凯尔特大部队朝西走,而是选择了朝东走。
而《穆天子传》记载的正是上古时代周天子西巡见到吐火罗白人女王后的真实故事,虽然在穆天子传中,这个故事被多少神化了。但无论如何,真实的远古记忆隐隐约约的通过神话流传下来。西王母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保留下来,她的形象也渐渐演变为中国神话中的女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找白人老婆对于中国男人来说,不仅仅是为国争光,而是一场寻根。
按时间排个序:
1、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3个男人的男性后代占现在中国汉族男人的45%。这三个人(及他们的男性后代)的Y染色体分别为:O3A2C1A-M117(Oα),O3A2C1*-M134-F444(Oβ),O3A1C-002611-F11(Oγ)。(以上3个都属于O3a-M324,个人认为这显然是三皇)。
同期,还有2个男人,他们的男性后代分别占现在中国汉族男人的10%。Y染色体分别为:F1144-C3d-M407,M119-O1a1-F78。(个人认为应该是九黎三苗百越)
以上5个人的后代占现在中国汉族男人的三分之二以上,所以,汉族其实很纯的。
另外,分子人类学已经证明,蒙元时期,蒙古人的血统完全没有混进汉族中。是的,完全。(评论区很多人对这个有疑问,简单说明一下。蒙古等阿尔泰人群中的Y染色体有一种特殊的单倍型称作“星簇”,占蒙古人中20%以上的比例,可以认为是蒙古族男性人群的重要特征。在复旦大学的研究中,至今只在汉族中发现一个人属于星簇,而这个人的父亲是个孤儿,不清楚祖上姓什么。由此可以推断出,蒙古人的血统未混入汉族中。扯远点,其实民族混血的主流过程是上古华夏族对外输入Y,北方少数民族中来源于汉人的Y的比例并不低,“成吉思汗的母亲有个汉族仆人”未必完全是个笑话)
2、从上古一直到秦汉,中国人最重要的、也是吃的最多的主粮是小米。小米是汉人祖先从狗尾草中优选培育出来的。
3、上古小情侣(或小夫妻)吵架和今天的也差不多
女:你个混蛋,居然敢不理我!气得我吃不下饭,气得我喘不上气。
诗经-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4、上古和中古时期黄河流域非常湿润,历史上还有大象和犀牛。
5、孔子身高大约2米,是当时有名的大力士,同时武力值极高(擅长击剑、射箭、骑马、驾车)。
6、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他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所以,有人惹你,就应该怼回去。
7、汉朝七国之乱时,中央军军费不足,找富人借钱。大家都觉得中央军胜算不大,不肯借。只有无盐氏借了,是高利贷!对,商人借给中国中央政府高利贷!几个月后,无盐氏得到了十倍的利息,成为当时顶级富豪。
8、两汉魏晋时期,1个汉族士兵平均可以对抗5个外族士兵。
9、DELETE
10、古代中国人除了冬季藏冰以备夏天使用外,还会制冰,一种方法使用硝石,一种用水井、瓦罐、丝绸。
11、处士指有学问、但是还没有被聘用的读书人;至于处女……
12、抗战时期,苏联的援助基本上给了国民党政府。
想起来再补充
补充一些,如下:
13、当前我们所用的简化字,绝大多数都是古代就有的,并非新造。看过一个统计,简化字中,唐朝以前就有的约占一半,唐以后出现的约占一半。
14、汉语语音的变化应该是非常非常大的。读尚书或者诗经,会发现用字非常凝练,这必然是代表了语音的复杂,唯有如此才能在口头交流时清楚的表意。感兴趣的请自行搜索“上古汉语拟音+封神榜”,笑死我了。不过,对于郑张尚芳先生拟音的准确性,我不是专家,不敢妄言。
15、林彪23岁就当上了军长。
16、湖南、福建、江西、两广等地,多数人的父系先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和母系先祖(姥姥的姥姥的姥姥……)不同源。即,父系先祖为秦汉及以后进入到当地的男人,与中原汉族完全一致;母系先祖则为本地女性,与中原汉族不一致。
17、夏以前,中华还有两个国号,分别是“唐”,创始人为尧,“虞”,创始人为舜。“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18、尧以前的世系,一般认为其具体纪年不可考。按《皇极经世书》,尧登基于西元前2357。都城一般认为在山西临汾的陶寺。尧的名字很有趣,叫“伊祁放勋”,他是围棋的发明者,还发现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4个最重要的日子并颁告天下。
19、24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部分,是完全纯粹的阳历,精准地将一回归年分为24等份。所以你看日历,24节气总是标注着几点几分。
开会去了,回头再补充。
午饭后再补充一些:
20、汉献帝的玄孙刘阿知,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倭奴国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江上、秋月、波多江等家族的共同祖先。
21、曲子《梁祝》是建国后出现的,作者有印度血统。
22、黄河很任性的,下游的河道变过好几次。
23、周恩来有武功,师从天津的武学名师韩慕侠。延安时期周恩来留过大胡子(不知道算不算冷知识)。
24、上世纪初,国民党有一大批超级精英,例如李德胜(500年一出的大人物,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李德胜弟弟(中国最强的金融天才之一,国民党的民国日报总经理,后来当过国家银行行长)、伍豪(官员典范,黄埔政治部主任)等。
25、中国人最早驯养了家鸡,地点是河北省邯郸市的磁山,时间约10000年前。(下次和妹子去肯德基有聊天的素材了,请感谢我)
26、狗起源于东亚灰狼,也是中国人驯养的。(此处也有不同观点)
27、古印欧人是大约6000年以前生活在乌克兰平原上的原始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浅肤色印度人的共同祖先,上古时期。他们是东欧及中欧的统治者。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印欧人(雅利安人)来到了阿富汗高原,在此发展壮大数百年,随后兵分三路,征服世界。
一支南下来到印度,征服了高等文明印度原住民(深色皮肤),建立种姓制度,世代为统治者。
一支西进到伊朗,同样征服当地人。
一支东进,穿过河西走廊,来到黄河流域。这时,中国正值商朝武丁时期。面对强大的威胁(古印欧人是好战的游牧民族,还掌握了当时的高新技术-冶铁),武丁命令妻子妇好率领13000人的军队出征,战争持续三年,最终大破之,彻底驱逐。由于古印欧人长相怪异(在华夏人眼中)、生活粗陋,称之为“鬼方”。幼年期的中华文明没有像其他的几大古文明一样被征服、被抹杀。
这是中华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初生的华夏文明最危险的一刻,其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史籍多有记载:《周易·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弗用。”;《通志》卷三上:“鬼方恃固而扰诸夏,武丁伐之,三年乃克,自是内外无患。”;今本《竹书纪年》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三十四年师克鬼方。”
后话,后来还有一支古印欧人翻越葱岭和塔里木盆地,来到甘肃祁连山,被称为“大月氏人”,曾被匈奴人驱逐,首领被匈奴王砍杀,脑袋被做成了酒壶。后来被汉人灭族。
要上班了,有人爱看的话,回头再更。
上班前更一发
28、垄断一词源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白话:古代的市场,大家以物易物,各取所需,政府只派人维持秩序、处理纠纷。后来有个不要脸的男人,总是垄断某种货物、伺机多赚钱。大家都觉得他太不要脸了,所以政府就向他收钱。政府向商人收钱这件事,就是从这个不要脸的男人开始的。
(这也是中国商业税的起源:))
29、战国时期四大显学“儒墨道法”,唯有墨家彻底销声匿迹了上千年,甚至后来《墨子》被编入了道家典籍。要知道孟子曾经说过:“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则归墨”。
墨家学说直民国时才被重新重视。
30、世界上有三大逻辑学体系,分别是古希腊的逻辑、佛教的因明学、墨家的墨辩。墨家是中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鼻祖,有很多伟大的发现,但是这伙人太洁身自好(丐帮那种生活方式)、太爱好和平(一有战争他们就要去现场帮助弱者)、喜欢当主持正义的侠客(政府禁止),后来就慢慢消亡了。。。
墨家学说不仅有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还有时空观、物质结构、力学(杠杆、滑轮、斜面等)、光学(小孔成像等)、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知识,更有大量工程学的研究(喜欢基于和平目的建造军事装备,曾经和鲁班交流过,还赢了)。如果墨家能持续存在下去,或许汉朝到宋朝这一千年间,中国能发展出工业革命和科学体系。不是瞎掰。
31、宋朝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在宋朝,人口过于稠密,导致柴火不够用,于是发生了一次能源革命,中国人从此大量的采煤、烧煤。
32、宋朝时就有外卖了。
32、宋朝人们用牙刷刷牙,牙刷样子和今天的基本一样。
33、中国人发明了足球、高尔夫(古代叫蹴鞠、捶丸),唐宋时都是流行运动。(突然想到英国人发明了乒乓球。。。)
34、安禄山是中亚-突厥混血,很胖但是很灵活,会跳高难度的胡旋舞(我理解就是土耳其人那种跪在地上连环转圈的舞蹈)。杨贵妃很喜欢安禄山,经常把他打扮成婴儿一起玩耍。(别问有没有喂奶。。。)
上班去了
有人看,继续更,讲几个军队相关的
35、70年代,苏联百万大军陈兵边界,中国压力山大,面对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当时的预计是苏军从边境推到北京周边只需要72小时。作战方略是放弃东北、内蒙、西北、华北等平原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有利于苏联的机械化部队),在秦岭淮河一线构筑防线,利用西南的大山和东部的河网等地利对抗。
后来苏联档案解密,发现苏联预设的中苏决战地点是赤塔,,,苏联境内,贝加尔湖边上。
麻杆打狼两头怕
36、还是苏联。有那么一阵子,中苏很不友好,各自在东北的边境巡逻队只要照面了就经常打群架(都不敢动枪,怕打出WW3)。一开始是边骂边打,后来发现互相听不懂,就不说话了只管闷头打,武器以拳头和木棍为主。
西方观察家称之为:聋子的战争。
后来,中国秘密搜集了一批武术高手和侦察兵高手装扮成侦察兵去巡逻,自此苏军完败,再也不敢主动动手了。据说,摔跤高手打的最漂亮,左摔一个右摔一个;擒拿高手下手最狠,只要动手了总得弄脱臼几个。
37、中越西沙海战,双方对峙,都不敢先开火,主要是怕在宣传上不利。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就是打起来了。战后报告上写着:“我方一直盯着敌方炮口,突然见到了一道闪光,判定对方已经开火,于是还击。由于我方大炮射速快,虽然开火晚于对方,但是炮弹却先击中敌人。乍一看就像是我方先开火。”
乍一看。。。
38、战斗行军的世界纪录是中国人创造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美军受到志愿军的迎头痛击后迅速南撤,为及时阻断美军退路,38军113师强行军14小时疾进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
14小时、72.5公里(接近2个马拉松)、山地、背负武器弹药、边战斗边行军、全凭两条腿,每次看到这个数据我都激动又悲伤,因为很多人跑着跑着就累死了,手背上的血管涨的像筷子那么粗。
这个记录至今未被打破,包括海湾战争中,有着全方位支援的、对手是一败涂地的伊拉克军队的美军的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也逊于此。
39、红军及解放军是近300年来最能打的军队,也是最无所畏惧军队。1949年,长江口,渡江战役前夕,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驶进长江,因为100年以来,长江一直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所以他们也没瞧得上共产党军队。交涉无果,解放军直接炮轰紫石英号,紫石英号还击。在炮战中,紫石英号重伤搁浅。随后,解放军炮兵又将先后赶来增援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伴侣号驱逐舰、伦敦号重巡洋舰、黑天鹅号护卫舰击退。7月30日,紫石英号趁夜逃走。
结果,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40、1949年4月25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占领南京。有意思的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居然没走,苏联大使却跟着国民党跑到广州去了。
41、接上,解放军一位野战排长进入美国大使馆,找到司徒雷登大使,还指着鼻子教训了一顿:你们还敢支持蒋匪打内战么?
排长、大使。这大概是1840年以来,中国军人对外最牛B的一幕之一了吧。
欢迎关注三九先生,获取更多有趣文章
丰县,就是那个因“八x女”事件进入广大群众视野的丰县,在1946年解放军“北撤”、国民党卷土重来后发生了一场大屠杀
北撤(1946年)后,国民党“反攻倒算”,杀了我们很多人,沛县丰县均有3000多人遇难。
1949年丰县人口三十万人,以此为准,则国民党在丰县当地消灭的人口达到百分之一的比例。
之后,我武工队向当地劣绅保长发起了激烈的报复,丰县继清末战乱天灾后又陷入了一场屠戮中。
1947年我组织精干的敌后武装工作队,折返敌后,提出“以杀对杀”的口号,处决了许多恶霸或国民党地方军政人员中的劣迹斑斑者,多为区乡保甲之属。
接着说丰县,在八x女事件发生后,有的网友表示此后网购(以及各种消费)时“不会再卖那里生产的东西了”。
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是:到1949年丰县解放、解放大军进军南方时,丰县作为“老区”还向贵州“新区”输出了一批“当地生产”的南下干部
1949年1月中旬到2月中旬,为接管南方新解放地区政权,冀鲁豫三地委(湖西地委)抽调干部陆续集中到丰县西北的便集进行整编,准备随军南下。
三地委给丰县县委下达的任务是组建5个区的干部人数,即 45~50人的任务…
…9月10日晚上,西进动员大会在上饶市广场召开,宣布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西进支队”。9月25~28日,西进支队从上饶出发,奔赴贵州。
在曾经,丰县是个输出“新秩序”的地方,而今天,这里因为“古老的罪恶”人口买卖而臭名昭著。
令人感慨了属于是。
古代四川人基本上是不吃辣椒的,原因很简单,没有。
辣椒是明朝后期引进中国的,而四川则是在清朝才大面积推广种植辣椒,以麻辣著称的现代川菜要等到大清差不多快奄奄一息时才有了个雏形。抗战时期四川成为大后方,诸多机关学校转移过来,独具风味的川菜在各界人士中瞬间走红,连老蒋都赞不绝口。至于现在流行的各种菜式出现的时间就更晚了,像干锅其实是新世纪才研发出来的美食。
四川真正最源远流长的饮食习惯大概是喝茶,已经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这一点是很值得骄傲的,当别的地方还把茶叶当作药材或者名贵品时,蜀地人差不多已经把茶水当白水喝了。
1966年7月,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社会上掀起了‘破四旧’狂潮。
在北京,一些天真的红卫兵,把‘红色’和‘左’看作是革命的象征,他们通令要把交通指挥信号由绿灯行、红灯停改成红灯行、绿灯停,还要让车辆一律由原来的靠右行改成靠左行。如果执行红卫兵的‘通令’,北京的交通秩序必定发生严重的混乱。
北京市的“红灯行,绿灯停”曾一度造成了市内交通的巨大混乱,实施时间不长就被叫停了,周恩来的态度或许是个关键。但在北京之外,周恩来鞭长莫及的地区,“红灯行,绿灯停”就不免泛滥开来了。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邯郸市大事记 (1945-1985)一书,就记载了邯郸市被迫“红灯行,绿灯停”的噩运。
“红灯行,绿灯停” 这一幕在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中呈现过。
————————————补充几句关键的————————————————————
看到有人说 “红灯行,绿灯停“” 没毛病,规则而已 巴拉巴拉一大堆…(⊙o⊙)… 竟然还有人点赞。。。 老铁啊,扎心了! 不是我写的,别的地方粘来的,供参考。
此事被周总理知道后,他在百忙中来到西城区的一所中学,找到了写‘通令’”的那个红卫兵组织,接见了红卫兵和师生代表。
周总理对他们说:‘交通指挥信号绿灯行、红灯停是国际惯例,是有科学依据的,红光穿透力强,无论雨天雾天,驾驶人员都能远远地看见红灯。因此,不能随意改变现行信号和交通规则。’接着,周总理亲切而又耐心地说:‘革命精神必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大家静静地听着周总理有理有力的话语,个个心服口服。最后,周总理风趣地问:‘还坚持你们的通令吗?’红卫兵代表当即表示:请总理放心,我们马上撤销‘通令’。总理炯炯有神的目光环顾会场,看到大家想通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再补一条,估计很多人也不知道,算冷知识吧----------------------------
日本“文化大革命”,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同时期日本也发生一场反对美帝国主义颂扬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大运动,在日本被称为左翼运动。
1960年日本20岁左右的青年充满革命激情,他们高举者毛泽东思想的横幅和画像,表情庄严地进行着游行运动,高呼反美口号,行走在东京、京都、大阪和冲绳的大街小巷。
直至1979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日本左翼的外部精神源泉彻底断绝,许多左翼青年在绝望中自杀,左翼运动由此走入了低谷。
(来自百度百科)
明朝“第二个”皇帝朱棣的庙号原本是明太宗,明成祖这个不伦不类的庙号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于嘉靖十七年给改的!
明朝“第二个”皇帝朱棣的庙号原本是明太宗,明成祖这个不伦不类的庙号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于嘉靖十七年给改的!
明朝“第二个”皇帝朱棣的庙号原本是明太宗,明成祖这个不伦不类的庙号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于嘉靖十七年给改的!
之所以改“太宗”为“成祖”,并不是因为太庙名额满了!!
之所以改“太宗”为“成祖”,并不是因为太庙名额满了!!
之所以改“太宗”为“成祖”,并不是因为太庙名额满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个历史知识我原本以为是算不上冷的,但是真的有很多人不知道啊,我已有N次被质问过“明太宗”是个什么东西。
Ps:我说“第二个”的意思大家应该都懂。
实际上在整个大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朱棣被叫太宗的时间还长于被叫成祖的时间:
明太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共114年,
明成祖:嘉靖十七年(1538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106年
而且明实录里关于朱棣的也是叫《太宗实录》,并没有什么“成祖实录”。
之所以会出现改庙号这么个奇怪的事件,起因在于我大明朝最有名的“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寿大将军浪了十六年,一个儿子也没留下来,偏偏他那个老实人老爹明孝宗朱佑樘又只有一个张皇后一个女人,只生下朱厚照这么一个活宝,这爷俩挂了以后,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挑选了远在湖广安陆州(今钟祥)的兴王朱厚熜入继大统,朱厚熜以藩王继承大统,麻烦事就来了。
朱厚熜一进京,就爆发了“大礼议之争”,表面上争的是认谁当爹的问题,实际上是皇权与阁权、新旧政治势力之间的政治之争,以及儒教的学术道统之争,因此争斗十分激烈,给明朝上下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这点姑且不谈,总之,最终朱厚熜棋高一着,不仅把他爹兴献王追尊为了皇帝,还抬入了太庙,这场大礼议之争他赢了!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朱祐杬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又改太宗皇帝朱棣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大礼议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胜利最终结束。
朱厚熜将其父兴献王抬入了帝世宗庙,明孝宗仅仅是皇伯考,孝宗一脉彻底断绝,至此,从明太宗朱棣开始的明朝帝系又彻底改变了。
为啥朱厚熜非要把朱棣这个正牌太宗改成不伦不类的“成祖”呢?
网上都说这是因为明朝的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九个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以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亲尽则祧”, 所谓的“祧”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称为“祧庙”)中供奉,所谓“亲尽”,也就是说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就要被“祧”出来。而开国太祖则“万世不祧”,不管关系多远,都稳居太庙正中,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名额已经满了,再祧就要祧明太宗朱棣了,可是朱棣的功绩摆在这,乃是他们这一系的始祖,怎么能祧呢,所以才把明太宗升为“祖”,跟太祖皇帝一起万世不祧。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咱们就来数一数,从明太祖开始究竟有几个皇帝有庙号且入了宗庙:
1明太祖朱元璋、2明太宗朱棣、3明仁宗朱高炽、4明宣宗朱瞻基、5明英宗朱祁镇、6明宪宗朱见深、7明孝宗朱佑樘、8明武宗朱厚照
看看,只有八个啊,说好的九个才满,并没有满啊!!!
(注:
1、朱标的明兴宗是朱允炆于建文元年追尊的,朱棣当皇帝后复称其为懿文太子,他并没有啥宗,没入太庙。
2、朱祁钰的“明代宗”是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追尊的(话说南明时期起这个“代”庙的人不知道是不是不学无术,这个“代宗”最早出自唐朝的唐代宗,本身是唐世宗的意思,只不过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而改成了“代”,世代世代嘛,世宗其实是个好庙号,再说前头已经有了明世宗了,你现在又弄个明代宗,这是啥意思?以为“代”是代替的意思?),明宪宗朱见深当皇帝后确实下诏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称号(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但是没有给他追加庙号,他也没有入太庙!)
如果说仅仅只要名额没满九个就可以入,那么嘉靖要把其父“明睿宗”抬入太庙并没问题啊,其实早在明孝宗时期,就祧过庙了,祧的是朱元璋的父亲、祖父之类的“X祖”。
实际上这是因为朱厚熜为了给其父追尊庙号再抬入太庙,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先提出要复兴一个什么“明堂制”,打着的幌子当然是孝:“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孝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这个制度的好处就是可以给老爹加上庙号,加上了庙号自然就可以进太庙了,大臣们脑子又没进水,自然知道朱厚熜的诡计了。
所以就有官员揪住了明堂制的破绽,说明堂配上帝可以是自己的亲爹也可以是有很大功德的祖先,朱家除了太祖爷以外谁功德最大,当然是朱棣了,所以就说就算要建明堂配上帝那也应该是太宗皇帝。
朱厚熜大怒,表示就该配享我爹,我爹最大!太宗是有大功德,咱再想个办法报答太宗爷就是了,怎么报答呢,太宗的庙号已经够牛逼了,还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就想出了“成祖”这么个不伦不类的玩意儿,其实就是来搪塞百官和朝野的舆论而已。
我想朱棣要是泉下有知,是绝对不愿意改成这么个奇怪的庙号的,朱老四这辈子最缺的就是亲爹给的名份,好好的太宗听起来就名正言顺,现在非要改成这么个东西,搞的好像他是因为造反造成了、成王败寇的意思似的,朱棣绝对会拿鞭子抽死朱厚熜这小子!
6月28日已更。不知道哪个是最冷的,干脆多写一点吧。
1.春秋早期打仗非常讲君子风范,一般击溃敌人后不会赶尽杀绝。晋楚邲之战的时候,晋国被打败了,晋国人逃亡时有战车陷在坑里走不动了,楚国人一看乐了,教晋国人抽出车前横木,才从坑里出来,没逃两步马又盘旋不能前进,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兜风的大旗扔掉多余的重物,这才顺利逃走。晋军感觉脸上挂不住,一边逃一边转过头来说:“哼(。・`ω´・),我们可不像你们有这么丰富的逃跑经验。”(注1)
2.秦始皇规定天子自称是朕,秦始皇之前呢,天子自称是“余一人”,至于孤和寡人,是诸侯王的自称。(注2)
3.君主自称寡人并不是孤家寡人的意思,而是寡德的意思,警醒自己德行还不够好。(注3)
4.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中国时其实还剩一个卫国没有灭掉,因为当时卫国已经只剩一座城并且投靠秦国已久,直到秦二世时才将卫君贬为庶人。于是卫国成为持续时间最久的诸侯国,从公元前1115年分封起至公元前209年,持续了907年。
5.虽然七夕和元宵都声称自己是中国版的情人节,但真正称得上是中国版情人节的节日叫上巳节,日期是三月初三,在这一天男女相约出游,互赠芍药。(注4)
6.西汉最鼎盛的时期,既不是文景之治,也不是武帝时期,而是汉宣帝时期,汉宣帝时,无论经济、疆域、国际影响力都达到西汉巅峰,并且宣帝时建立了西域都护府,正式将新疆地区纳入版图。
7.和尚不能吃肉喝酒,一开始不是佛经要求的,而是佛教狂热爱好者梁武帝萧衍下诏禁止的,后来才慢慢变成佛教习惯。(注5)有说楞严经里有记,那已经是梁武帝禁酒肉几百年后的事了。
8.武则天虽然是唯一一个女皇帝,但是想拥有皇帝权力并不是需要“称帝”,而是要“称制”,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也即实际掌握政权,与女皇帝只差个名份。这样来算的话,临朝称制的女性,至少有一打。
9.四川人近代才吃辣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四川人喜欢吃辣的确历史悠久,辣椒虽然是明代传入中国的,但不代表着没有辣椒就没有辣味,在辣椒之前,提供辣味的是芥姜、葱蒜以及茱萸。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里明确说了:(川人)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类似说法也多见于其他文献。
ps.有人纠结辛和辣是不是一回事,这个没什么可纠结的,就是一回事,《广雅》:辢(辣),辛也。《声类》:江南曰辣,中国曰辛。《通俗文》:辛甚曰辣。《新华字典》:辣:像姜、蒜等的刺激性味道;
10.唐朝时,叫爸爸要叫爷爷、阿爷或者哥哥,叫哥哥要叫阿兄,叫爷爷要叫阿翁。另外,不要叫某大官为大人,因为大人也是爸爸的意思,每次看到狄大人就不忍直视。
11.高句丽和高丽基本没有关系,高句丽由高句丽族建立,其政权被唐朝灭亡后,绝大多数高句丽人被迁入内地,消失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之中。而高丽起源自半岛南端,建国后借用了高丽这一称呼。
12.大多数朝代对皇帝的称呼是圣上、陛下、圣人、皇上,而宋朝普遍叫“官家”。以及除了在电视剧里,皇帝日常口语自称很少用朕,基本还是用吾、我等。
13.古代也是有官方节假日的,并且宋代最长,全年假期达到了上百天。(注6)
14.宋朝以前上朝的时候大臣需要正坐,宋朝之后才开始站着上朝。
太晚了先睡了……待续
我的b站主页,欢迎关注哟~
———————————————6月24日更新—————————————————
15.汉高祖刘邦生于前256年,只比秦始皇(生于前259年)小三岁。
16.诸葛亮和汉献帝同一年(181年)出生,同一年(234年)去世。
17.偃月刀也叫掩月刀,是唐宋之间的发明,所以关羽铁定是用不上了。正史中对于关羽的武器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描绘,但是南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中有记载,声称关羽自采都山铁造了两把刀,起名叫:万人敌。(注7)
18.柳下惠是真是假不知道,但南朝宋的褚渊是真的猛,山阴公主刘楚玉灰常淫乱,看到姑姑南郡献公主的老公褚渊长得非常帅,就让皇帝刘子业把褚渊送给她玩弄,刘子业就命令褚渊去陪山阴公主,于是褚渊就被送到了山阴公主府上,山阴公主使尽浑身解数,对他百般诱惑,但整整十天都没有得手,最后褚渊以死明志,坚决不肯就范,公主只得作罢。公主说:“何苦呢?”褚渊说:“我可是个老实人。”(注8)
19.陈霸先建立的陈朝是唯一一个国号和皇帝的姓相同的朝代,当然这是一个巧合,因为陈霸先认西周时虞满为祖先,虞满的封地在陈,是陈国国君,谥号陈胡公,于是梁敬帝封陈霸先为陈公、陈王,直到禅让后成为陈朝。
20.唐以前的人们喝茶用的方式叫煮茶法,煮茶时要加点生姜,葱花等佐料…(注9)
21.葡萄酒大约西汉时传入中国,在中国有两千年的饮用历史,比楷体字历史还久,可以说是传统饮料了。
23.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康熙(在位61年),这不是冷知识,冷知识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金哀宗完颜守绪在宋蒙联军兵临城下时不欲作亡国之君,于是禅让给完颜承麟,仪式草草举行完,完颜承麟就赶紧去组织守城,未能挽回颓势,城破被杀。
24.寿命最长的皇帝是乾隆(89岁),这不是冷知识,冷知识是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的第五位皇帝汉殇帝刘隆,出生百日时登基,一岁时夭折。
待续
———————————————6月25日更新————————————————
2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之中,后世我国诸多政权里,唯独没有以韩为国号的。
26.秦以十月为每年开始的第一个月,汉初沿袭秦制,直到汉武帝改用太初历后,才改用一月为岁首。
27.汉武帝时才开始出现年号纪年,武帝之前的皇帝直接用年序纪年,比如秦二世元年,汉文帝二年这样,但是皇帝又想改元怎么办,比如汉文帝十六年的时候决定改元,咱们从元年从新开始,于是我们就将文帝元年称作文帝前元年,原本应该是文帝十七年的时候称作文帝后元年,这样来记。但汉景帝改了两次元,所以出现了景帝前元年,景帝中元年,景帝后元年三个元年。于是,我们就看到景帝时出现了一个中二病发作的年份: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
28.历史上被使用次数最多的国号是汉,排的上号的就有西汉(刘邦)、东汉(刘秀)、蜀汉(刘备)、汉赵(刘渊)、成汉(李寿)、后汉(刘知远)、南汉(刘䶮)、北汉(刘崇)等 8 个,如果再算上刘玄、侯景、陈友谅等持续时间较短的势力,总数能达到 20 个左右。
29.西燕废帝的年号叫昌平,北周武帝有个年号叫保定。
30.隋文帝晚年讨厌诗书,于是做了所有讨厌学习的人梦寐以求的事——下令废除全国学校,只保留国子学一所限额七十人。就是这么任性。(注10)
31.我们把汉魏皇帝大多都叫某某帝,如汉武帝、魏文帝,后世皇帝大多叫某祖某宗,比如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等,这个区别是武则天造成的。
某某帝是谥号,用来死后盖棺定论,评价皇帝的生平,一般一两个字,大家就用其称呼该皇帝,一般都遵从谥法,叫个文皇帝、武皇帝、昭皇帝等等就好,但是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不按套路出牌,给自己老公定的谥号叫天皇大帝,窝勒个去这下没法玩了,总不能把李治叫唐天皇大帝吧……于是只能改叫庙号为某祖某宗了。而且从此之后谥号字数如脱缰野马一路增长越来越浮夸,到明清时已经长达二十多字了。
至于武则天之前的唐太宗,本身谥号叫文皇帝,所以原本应该注定叫唐文帝了,结果武周之后谥号变浮夸,给太宗多次加谥,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于是也没法叫唐文帝了。
32.作为计量单位的“石”字,字典上以及大多数人都读dan4声,但其实还是应该读本音shi2声,王力先生打趣说:“所以常听人说,最少文化的小学生与最高水平的研究人员的发音是一致的,而介乎二者之间的普遍文史知识爱好者会有不同的发音。 ”(注11)
33.我们今天去博物馆里看到的各种上古器具的名字,比如鬲、簋、爵、觚、觯等等礼器的名字,是宋代人考据确定的,近代考古学出现以后,甲骨文青铜器等文物大量出土,发现上面记得名字居然跟宋人定的名字一模一样。(注12)
34.铁木真的名字意译过来是铁匠,泰定帝也孙帖木儿的名字意译是九铁,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名字意译是纛铁(纛,音同到,仪仗用的旗子),元成宗铁穆耳的名字意译是铁的,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名字意译是铁锅。厉害了老铁。
待续。
———————————————6月26日更新————————————————
35.上面说了,谥号和庙号是皇帝死后才起,用来描述这个皇帝,但曹丕的儿子曹叡还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上谥号为明皇帝,起庙号为烈祖,我去这不是咒自己吗,果然刚上完一年后就突然得病死了,才36岁。(注13)
36.宁夏的夏来源于夏商周的夏朝,不是因为夏朝在宁夏,而是因为五胡乱华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在西北建立了政权,因为《史记·匈奴列传》里记载着“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于是赫连勃勃就以夏朝后裔自居,称国号为大夏,从此这片地方就叫夏了,经过后世一系列复杂的行政名称变迁,有了今天的宁夏。(注14)
37.如果司马光没有瞎吹的话,南朝宋武帝刘裕可能是所有皇帝里个人武力值最高的。《资治通鉴》里对刘裕和孙恩的一场遭遇战写道:刘裕带了十几个侍从去侦察敌情,被敌人发现,受到数千人围攻,于是奋力反抗,侍从都战死了。主将刘敬宣见刘裕良久没有回来,于是带人去寻找,结果到达战场后看到了惊人的一幕:数千人正在前方逃命,刘裕一个人在后面追杀。刘敬宣:Σ( ° △ °|||)︴什么情况。(注15)
38.星座在隋朝就已经传入中国,至迟在宋代已经用来算命,也是有上千年历史了,比我们熟知的算生辰八字的子平术都要久远一点点。(注16)
39.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的父亲叫做来操……(注17)
40.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总共发生过四次,第一次武德九年李世民夺位;第二次神龙元年张柬之、崔玄暐夺取玄武门,逼退武则天;第三次景龙元年太子李重俊杀掉武三思,围攻玄武门;第四次景龙四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攻入玄武门杀死韦后。以至于陈寅恪总结道:唐代中央政治革命之成败系于北门卫兵之手。(注18)
41.“力士脱靴”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主人公:唐玄宗,高力士,李白,都去世于公元762年。
42.以前清明节理论上是没有扫墓的习俗的,清明应该做的事是踏青,寒食节才应该扫墓。但是因为两个节日离的实在太近,所以到明清以来慢慢就习俗合并,不区分了。(注19)
43.辽主耶律德光南下,天气太热染病而死,契丹人为了保存尸体防止腐化,于是把耶律德光用盐腌制了一番拉回去了,被后晋的百姓叫做皇帝肉干……(注20)
44.有史可查的地震次数最多的朝代是明代,高达1159次,远超第二名清朝的690次。其中陕西省为地震次数最多的省份,达到了302次。(注21)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1556年关中大地震,以华县为震中中心的2700多平方公里人口稠密区被夷为平地,累计造成了83万人死亡,创下全球地震灾害死亡人数最高纪录,超过第二名唐山大地震三倍多。(注22)
45.唐伯虎因为牵扯到科举舞弊案中被永不录用的那届科举殿试里,王守仁拿到了二甲第七名,都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科举。对了,这届科举的状元是伦文叙,伦文叙曾对过一句著名对联:“图画中,龙不吟,虎不啸,看见童子,可笑可笑;棋盘内,车无轮,马无辔,说声将军,提防提防。”被周星驰安到了唐伯虎身上。广东人可能对他比较熟悉,留下的传说很多。
待续
———————————————6月28日更新————————————————
46.曹丕跟建安七子的王粲感情很好,王粲死后,曹丕十分伤心,组织大家去吊唁,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大家为他叫叫吧。于是葬礼上响起一片驴叫声。(注23)
47.洛阳纸贵的左思曾经上演过男版东施效颦。潘岳(潘安)长得非常帅,年少时出行,满街的女子看见了都上来围着他看,向他的车上投掷水果。左思听说了,也学潘安的样子出行,然而满街的女子见了他都向他吐口水,于是左思伤心的回家了。(注24)
48.公元386年是我国拥有皇帝人数最多的一年,这一年东晋、前秦、后秦、后燕、西燕、西秦、后凉、北魏等 8 个政权总共贡献了 13 位皇帝,其中西燕一国就贡献了5位。
49.追封皇帝最多的朝代是北魏,一般朝代建国后会象征性的追封3-5位祖先为皇帝,但北魏一口气追封了三十二位,往前溯了一千年左右,以至于常用的单字谥号基本都用掉了,正经的皇帝只能用双字,比如北魏太武帝,北魏孝文帝这样。
50.北魏正经在位过(有庙号且有年号)的皇帝总共10位,他们的平均即位年龄只有13.7岁,平均寿命29.9岁,除了太武帝拓跋焘,没有活过40岁的。
51.有一次大旱,北齐文宣帝高洋去西门豹祠(河伯娶妻还记得吗)求雨,但是没有效果,于是高洋就让人把西门豹祠拆了,顺带把西门豹的墓掘了。(注25)
52.开元通宝不是开元年间开始铸造的,而是比开元早将近一百年的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铸造的,用于取代五铢钱。(注26)
53.官衔最长的人是元朝中期权臣伯颜,他权柄最盛时的官衔是:元德上辅广忠宣义正节振武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秦王、达剌罕、中书左丞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兼徽政院侍正、昭功万户都总使、虎符威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奎章阁大学士、领学士院知经筵事、太史院宣政院事、也可千户哈比陈千户达鲁花赤、宣忠斡罗斯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提调回回汉人司天监、群牧监、广惠司、内史府、左都威卫使司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司事、宫相都总管府领太禧宗禋院、兼都典制神御殿事、中政院事、宣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提调宗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提调哈剌赤也不干察尔、领隆翔使司事。(注27)
54.元朝虽然统治时间只有90多年,但水灾次数高达1870次,为历代之最,并且最后直接亡于水灾引发的大起义。对比之下,宋朝319年有628次,明朝276年有1034次,清朝268年有1581次。这与元朝政府游牧出身不够重视水利有很大关系。(注28)
55.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眼镜店叫做“益美斋精制水晶眼镜铺”,店铺位于明朝晚期苏州街道上五人墓碑旁。【这行写完冷的我自己都打了个喷嚏,配张图吧……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苏州市景商业图册》
(@南海元老院攻略苏州的时候请帮看看是不是真的有233333)
额写了好多了…看心情续更。
——————————————————割——————————————————
注释:
注1: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注2:《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余一人无日忘之,閔閔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
注3:朱熹:寡人,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
注4:《诗经·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注5:见梁武帝《断酒肉文》。
注6:见《宋会要·职官60》、《宋史·卷163职官三》、《野客丛书·卷16》等。
注7: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敌。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注8:《南史·褚彦回传》:帝召彦回西上阁宿十日,公主夜就之,备见逼迫,彦回整身而立,从夕至晓,不为移志。公主谓曰:“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彦回曰:“回虽不敏,何敢首为乱阶?” 《宋书·本纪第七》:主以吏部郎褚渊貌美,就帝请以自侍,帝许之。渊侍主十日,备见逼迫,誓死不回,遂得免。
注9:陆羽《茶经》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注10:《隋书·高祖纪下》:(隋文帝)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
注11:见王力《古代汉语》。
注12:也见王力《古代汉语》。
注13:见《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注14:《晋书·卷一百三十》:(赫连勃勃)义熙三年,僭称天王、大单于,赦其境内,建元曰龙升,署置百官。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
注15:《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三》: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注16:最早见于隋代那连提耶舍译本的《大方等日藏经》。
注17:《新唐书·来俊臣传》:来俊臣,京兆万年人父操,博徒也。
注18:评语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注19:《旧唐书·玄宗纪》: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杜佑《通典》: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
注20:《旧五代史·契丹传》:契丹人破其尸,摘去肠胃,以盐沃之,载而北去,汉人目为帝羓焉。
注21:袁祖亮《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
注22:《明史》: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注23:《世说新语·伤逝》: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注24:《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注25:《资治通鉴》:齐主以旱祈雨于西门豹祠,不应,毁之,并掘其冢。
注26:《旧唐书·食货志》: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之文,为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
注27: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
注28:袁祖亮《中国灾害通史·元代卷》。
明代有商学院,够不够冷…
张献忠一字不识,建国登基后很有意思。传达圣旨必用白话,如果拟圣旨的人写字出了偏差,被发现后小命不保。
有一次,他手下大将刘进忠在前线袭击汉中的清军时吃了败仗。张献忠勃然大怒,给刘进忠下了一封奇特的圣旨,内容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喒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毬子,入你妈妈的屄!钦哉。
这白话圣旨果然管用,刘进忠表面上跪领圣旨高喊“谢主隆恩”,实际心里想的却是“QNMLGB”,连个囫囵觉都没睡,当天晚上就带兵投降清军。于是,张献忠同志不光损失了一员大将,他发起的第一次“白话文运动”也就此扑街。
这正是:
主上是个大文盲,下个圣旨耍流氓:
你欲菲薄我老母,别怪我当白眼狼。
参考资料:《明季南略》
100年前有哪些外国人曾去过西藏?
1.斯文.赫定
“到1907年1月为止,我们对行星面上的这部分与对月球背面同样一无所知。”
——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
斯文.赫定,这个被称为“西域探险之父”的男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到达西藏的西方人。
1907年, 斯文.赫定决定探险西藏。其中最大的动力是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从来没有西方人去过”,他想做“第一个西方人”。
旅途从克什米尔开始,一路行进到西藏西部,途经藏北抵达西藏腹地,会见班禅喇嘛。旅途中,斯文·赫定对西藏部分山川地形绘制了地图。但藏北恶劣的气候环境让他和他的探险队吃够了苦头。
由列城进入西藏以后,曾经有65天的时间,他们没有见到一个人,孤独的旅行让所有人怀念熟悉的黑帐篷和可爱的人类。后来终于发现了打牦牛的猎人留下的煮饭时架锅的石头,一行人才算在疲惫和物资短缺的状态下感受到了新的希望。
但斯文·赫定已经极度疲惫,连马鞍都坐不上了。他得了严重的疟疾:头疼心跳、体温升到41.5℃,大脑处于半昏迷的状态。在帐篷中沉睡了整整六天他才得以恢复。身体稍微好一些后他们又上路了,途中斯文·赫定不停地采集矿物标本、测绘路程、照相和画草图。
在一个驻地,他们遇到了新的危险。一名伙伴试图猎杀一头正在低头吃草的黑牦牛,没有打死,却把它惹怒了。受伤的野兽凶猛地朝他们冲过来,金刚怒目,鼻子里喷发出水雾一般的气息,身后扬起一阵沙尘。大家惊慌失措,四散逃窜。最后,黑牦牛把一个仆人撞翻在地,在他腿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伤口。
在向导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拉萨治下的纳克产政府管辖的区域。当地的官员对这支探险队深怀警戒,他们想买几只牦牛和羊都办不到,后来一路上有个人老是盘问甚至阻止他们。一直到快到纳克产(今西藏奇林错东南,加林错东北)的时候,三个骑着马的藏人追上了斯文·赫定,道歉说起初错把他们当作一群从那曲来的强盗了。
7月11日,斯文·赫定和追踪而来纳克产头人喜拉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原因是斯文·赫定想继续前进而后者断然阻止。双方的争辩带着浓浓的火药味。幸运的是,喜拉机最后改变了主意,允许他们继续前行。
顶着恶劣的气候条件,通过奇桑拉隘口,经拉洛克和业驯,沿雅鲁藏布江北岸,斯文·赫定的探险队于年初春,也就是藏历新年前两天到达日喀则。
班禅允许斯文·赫定随便拍照、写生或纪录,两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斯文·赫定也因此开始受到全日喀则的尊敬和欢迎。随后他们参观了扎什伦布寺,西藏的天葬习俗也让探险队中的不少人感到惊骇并印象深刻。但出于当地政治上的阻力,在日喀则停留了47天后,斯文·赫定开始沿着拉格藏布河继续穿越藏北的荒野。
经过几个月的跋涉,来到了岗仁波齐山脚下的玛旁雍错湖。8月上旬,斯文·赫定和另外两个探险队成员在湖上游玩的时候,遇到了大风雨。在大浪的拍打之下,小船差点沉没。事后斯文·赫定极为庆幸,认为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本来他打算向北前进去新疆,但在达普桑山岭,斯文·赫定决定离开通往新疆和阗的大道,转而向东探索一无所知的区域。环境实在太过严酷,尤其是无人区。那儿空气的氧含量不到平原低地的二分之一;雷电、雪雹非常频繁,每天多达十几次;水和食物经常缺乏;而且天气极其寒冷。探险队曾遇到两个牧人,他们的羊群除了只得以保全外,其余全部冻死。后来探险队偏偏又走错了路,因为没有青草,疲惫的马匹只能彼此咬嚼尾巴和缰绳。这情景让斯文·赫定倍感凄楚。但他仍然在极度阴寒的藏北山谷中盘桓了好几个月,直到春天来临才出来。
藏北的探险让斯文·赫定付出了极大代价。他的随从先后死去十几人,牲口则几乎全军覆没,能活着出来的只有十分之一。他对此始终心有余悸。“那是人和牧群都无法生存的地方,在那里时刻都感到有如产妇难产之痛苦”,多年以后,斯文·赫定这样写到。但这些危险都不足以磨灭他对亚洲的探险兴趣。他的探险生涯长达四十余年,大部分在亚洲度过。为了探险,他甚至终身未娶,一直与姐姐相依为命。他曾开玩笑说自己已与中国结婚。
2.河口慧海
雪峰前方流水潺潺,水面上月光的碎点耀眼迷人。四周一片静谧,意识无比安详澄澈,我的心也进入了深沉灵妙的境界,那种愉悦,我至今难忘。
——河口慧海
河口慧海,戒名慧海仁广,是日本黄檗宗僧侣、佛教学者、探险家。他以四次去尼泊尔及两次去西藏而闻名,是第一个到这两个地方旅行的日本人。
1868-1911,日本佛教界对藏传佛教的发祥地西藏十分陌生,对西藏充满好奇心,一些僧侣想到西藏一探究竟;同时也为服务于政府的侵华战略。而河口慧海正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去往西藏的。
1897年6月26日,河口慧海带着朋友们凑的500日元,搭乘日本轮船“和泉”号,从神户出发,踏上了西藏之旅。
【今日神户】
7月25日,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旅行,河口慧海辗转香港、新加坡等地,抵达英属印度首府加尔各答。在加尔各答期间,河口慧海拜访了英印大菩提协会,又在协会的帮助下,拜见了闻名已久的萨拉特·钱德拉·达斯。
达斯是一名印度教徒,受雇于英国,1874年,25岁的他到达大吉林,担任布提亚寄宿学校校长。这所学校专门负责选拔当地的土著学生到台拉斯接受英国秘密的间谍训练,然后派入西藏。
河口慧海告诉了达斯自己想去西藏的想法,并希望得到达斯的帮助。
达斯以自己探藏的经历,告诉河口慧海,最好不要进入西藏。因为此时的西藏已全面对外封锁,进藏等于白白送死,弄不好还会连累帮助自己的人。当年曾经帮助过达斯进藏的藏族朋友在他离开西藏后大都被处死了。
但河口慧海的决心已定。他觉得,从尼泊尔进入西藏最为便捷,一来是截至此时,还没有人尝试过从尼泊尔进入西藏,所以这段边界上的边防哨所较少,过关受到的阻碍会比较少;二来是因为尼泊尔也曾是佛教兴盛之地,沿途会有许多历代的佛教遗迹,还会有许多梵文古经。
【大吉岭】
河口慧海将自己的计划详细告诉了自己的老师达斯。但狡黠的他却对别人说自己打算回日本。
为了掩人耳目,河口慧海还真是从大吉岭坐火车回了趟加尔各答,随后又在1899年1月秘密返回了大吉岭,与自己从学一年半的老师达斯告别,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于1月25日步行进入尼泊尔境内。
在尼泊尔期间,河口慧海结识了从拉萨哲蚌寺来的蒙古喇嘛喜饶嘉措。在喜饶嘉措的引导下,河口慧海住进了距离中尼边境只有29公里的木斯塘土邦首府察让村,在这里一住就是10个月,并跟随喜饶嘉措学习佛学和藏语。
1900年3月10日,河口慧海从察让出发,雇佣了两名仆从,向西藏出发。
因为没有路条,他们只能走小路,没法潜入西藏。当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时,河口慧海偶然听到了两名仆从在商量怎样找机会干掉他,然后再剥下他的全身穿戴。
河口慧海惊出了一身冷汗,在抵达下一个村落的时候,便把两名仆人辞掉了,把三十公斤的行李驮在了一只羊身上,昼夜兼程的赶路。
但是不久羊也累垮了,河口慧海只好自己背着30公斤重的行李,没着喜马拉雅山的缓坡艰辛地向上攀登。
在渡过雅鲁藏布江的时候,河口慧海差点淹死在江中。是两名强盗救了他的命,却把他随身的行李抢走了。
但河口慧海凭借一口流利的汉语,把自己伪装成是来自中原的汉族和尚,遇到商队他就给人家诵读经书,到了村落,他就给人家治一些病,以便换来些吃的和住的地方。
1901年3月21日,在离开大吉岭两年零三个月后,河口慧海终于抵达拉萨,进入了色拉寺。
作为黄皮肤、黑眼睛的亚洲人,河口慧海显然比那些来自西方的情报人员更有优势。虽然当时的拉萨严禁外国人进入,但来自内地的汉人和佛教僧侣是可以进入拉萨的。
【色拉寺】
在拉萨的前几个月里,河口慧海的确是以一名普通僧侣的身份住在色拉寺的,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但河口慧海不能有半点疏忽,拼命苦学佛教教义。
此时的他只是想把佛祖留下在这块土地上的教义原封不动地翻译出来,拯救世上迷惘的人们。但此时的河口慧海只是拉萨数万喇嘛学员中的一员。
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这块土地上能够名声鹊起,不是因为他精心钻研了几十年的佛学教义,而是得益于他曾经粗浅学习过的医术。
也许是佛祖的安排,那天很少上街的河口慧海出门去送一封他发往大吉林给自己的老师达斯的信。回来的时候看到一个孩子折了手臂,正在哭泣。河口慧海劝他们马上去找医生。
孩子的父亲叹息道:“就是找到医生也没有用,把钱花了他还是得残废的。”在当时的西藏医学十分落后,医生是不懂接骨术的。
【今日拉萨】
河口慧海仔细一看,发现骨头并没有折断,只是脱臼了。于是,河口慧海马上替他把脱臼的骨头复位。过去一直被认为治不好的难症,被他一下就治好了,河口慧海的名声立即大振,到处都有人请他去看病,被称为“色拉伊·阿木奇”(意为色拉寺的医生)
不仅在拉萨城,甚至在离拉萨有几天路程的地方,经常会有人牵着马来,把他从寺院驮到几天路程以外的病床边。
河口慧海的医术越传越神,最终传到了传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耳朵里。达赖决定召见他。在外人看来,一名学佛经的学生能够面见活佛,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喜事。但河口慧海却高度紧张。
因为河口慧海突然得知26岁的达赖能讲流利的汉语。而在此之前,河口慧海一直以来自中原汉地的僧侣身份作为掩护。他此时担心的倒不是他的佛学修养在达赖喇嘛面前露出什么不当之处,而是担心达赖喇嘛有可能会用汉语与他交谈,害怕自己的汉语水平不高而暴露身份。
1901年7月20日,达赖喇嘛在罗布林卡召见了他。好在,在朝拜达赖之时,河口慧海凭借着自己从小学习汉语和汉文化的童子功,没有露出马脚。
【罗布林卡】
活佛接见后,河口慧海的待遇有了很大改善。凭借着自己的医术和多年来对佛学的研究,他活跃到当时西藏的上层社会,结识了西藏地方政府前任财政大臣强巴觉桑,并住进大臣家中,认识了大臣的同母异父哥哥“基堪布”,以他为师学习佛学。
基堪布知识广博,老成持重。河口慧海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我在西藏,从许多格西、喇嘛、隐士的身上学到了大量的知识,但是就学识的深度和广度而言,谁也比不上这位活佛。”
进入到上层社会的河口慧海,把自己观察到、了解到的一切,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原原本本写信告诉了他在大吉岭的老师达斯。包括达赖与德尔智的关系、德尔智与沙俄的关系,甚至沙俄向西藏运输武器等等。
所有这些,显然超过了一名佛教僧人关注和研究的范围。
【俄国间谍德尔智】
此时,在拉萨,已有两人知道河口慧海的身份。一位是西藏贵族的儿子,另一人是西藏商人擦绒巴。二人都是在河口慧海没有伪装成汉族僧人之前,在大吉岭认识他的。
那名年轻贵族在认出河口慧海之后,无意间说起,他的朋友是一名日本间谍,但许多藏人对此一笑了之,甚至把他看成神经病人。一天,河口慧海在路上遇到了这名贵族的儿子,便索性对他说:“你可以发财了,请去告密吧!”
然后告诉他:自己九死一生到拉萨来,不是来作密探的,而是为学习佛教才来到这里的。
贵族的儿子反而被他这种精神所感动,不仅答应替他保守秘密,而且还表示愿意在各个方面帮助河口慧海。于是,河口慧海就把自己求得的佛经存放在那人家中。
但是,由于帮助河口慧海带信到大吉岭的商人擦绒巴,不经意间把河口慧海的身份泄露给了达赖喇嘛亲哥哥的商队领队,这使河口慧海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了,如果暴露了身份,自己必死无疑。必须马上离开这块是非之地。
【日本佛教学者壬生台舜校注的《西藏旅行记》中的插图,描绘了河口慧海在神户港口出发去西藏,与朋友告别的场景】
1902年5月20日,河口与前财政大臣强巴觉桑、甘丹池巴活佛、藏族商人查伦巴等匆匆告别,用两匹马驮上搜集来的各种经卷,雇佣了一名藏族向导,于祭祀之夜仓皇逃离拉萨。祭祀将持续一周,所以当人们那时发现他逃离拉萨后中,已经来不及追他了。
这次河口慧海选择了走大道。小路既费时间,还有猛兽和强盗。但是大道设有五道关卡,没有路条休想通过。但已经在拉萨上层社会混出些小名声的河口慧海似乎是胸有成竹。
在过第一道关卡的时候,他告诉士兵,自己就是传说中的色拉寺神医,奉活佛的密令要去印度的加尔各答办事,原准备三周后回来,如果在这里耽误了,希望你们能写一封证明信,这样我回到拉萨也好向活佛交待。
守关的官兵大吃一惊,连忙给他开了一张通行证。河口慧海靠着它,经江孜南下,绕过拉汗措湖东侧,于6月11日抵达帕里,顺利通过了一道道关卡,于7月3日到达大吉岭,住进了他的老师达斯“拉萨别墅”的家中,十二天后,他托运的行李也安全抵达。
河口慧海逃走后,人们才知道他是日本人,在拉萨引起很大震动,立即派出人马四处追赶,但为时已晚。
1903年5月,河口慧海返回日本。7月,《东京时事新报》《大阪每日新闻》两报的记者,将河口慧海的口述记录以《西藏旅行记》为题在两报连载,长达155期。书中记录了河口第一次为期三年的西藏旅行。后来在1913-1915年间,河口又再一次进入西藏,从班禅喇嘛那里得到了那塘版藏文大藏经外,以及历代班禅的著作及其他礼品。
【成为喇嘛的河口慧海,照片摄于大吉岭】
两次西藏旅行,河口除了留下蜚声海内外的《西藏旅行记》,也成为了日本藏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为日本藏学研究的资料建设做出了贡献:他在旅藏过程中(包括以后在中国内地的旅行),一方面收集了大量的梵文和藏文佛教经典,另一方面也搜集了不少西藏艺术珍品。
据《河口慧海西藏资料图录》介绍,日本东北大学文学部东洋、日本美术史研究室还藏有河口携归的佛像144尊、佛画261幅、经版28枚、佛具385件、动植物标本125件、矿物标本130件。以后,河口家私藏的20件佛像、佛具转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约1000件植物标本藏于国立科学博物馆分馆。这些都成为日本藏学研究的珍贵文物,为日本的藏学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3.达斯
当一个人以佛珠为计步器,画出日喀则平面图,地球上还有什么他办不到的事儿?
———萨拉特・钱德拉・达斯
【手绘的日喀则】
【Sarat Chandra Das】
达斯,英国间谍。100多年前,他两次进入藏区,不仅为英国政府绘制了西藏的地形地貌、道路状况,还盗走了大量从未面世的藏文、梵文文献,一度震惊整个学术界。当时,英国正和俄国在印度进行“伟大的博弈”,为了不让俄国吃掉印度,英国人决定占领先机,控制住西藏。而达斯正是那时候的日不落帝国派出的间谍之一。
1879年,达斯装扮成身披袈裟的行僧,与藏族喇嘛伍金嘉措一起,开始了这场奇幻的穿越。
许多年后,达斯都对西藏的山口心有余悸。在无休无止的翻越中,他曾被风刮得摔倒在地,高原反应伴随着寒冷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身心;到了晚上,更是难熬,“我们把几块岩石之间的雪刮走,我坐在这块没有雪的地方,把膝头盖了起来,把身体蜷缩起来,就这样度过漫漫长夜。”
“那是多么惨烈的景象啊!”达斯后来感叹道,但他终于克服这一切,活了下来。
一个月后,扎什伦布寺外出现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印度僧人,他的脸与环境毫不违和,口中念念有词,目光里是无限的虔诚——达斯终于到达了西藏。
到是到了,怎么展开工作呢?
达斯当间谍的天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以佛珠为计步器,“每走一步就拨动一粒珠子同时念一句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淳朴的藏民根本弄不清,这哥们儿刷着一张印度脸,究竟在搞什么鬼?
他把打探到的情报书写好,藏在转经筒里;不借助任何高科技设备,绘出了整个扎什伦布寺的平面图。
2年之后,达斯第二次入藏。由于上次来时,与班禅大师的“总理大臣”、第四世生钦活佛打好了关系,这次达斯受到了极高礼遇——不仅有仆人服侍,还有裁缝为其定制冬衣,外加一顶拉萨式样的狐皮帽子。
而卖萌式的医疗手段更是为他加足了分。
由于达斯经常拿出一些随身携带的药物为人治病,缺医少药的西藏朋友们普遍认为他是个高明的医生。
于是这位印度籍“蒙古大夫”毫无底线地卖起了萌,拿着根本不值钱的苏打粉忽悠:“我告诉他们这两种药混在一起会沸腾起来......果然起气泡了,还发出嘶嘶的声音,病人吓得倒退一步......”
然而,当人们要求达斯给一位将军的夫人治病时,挑战出现了:他连开了两剂药,毫无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人们质问达斯。
“在一片寂静中,我对他说,不同的人给她吃的药正从不同方面影响她的神经系统”,达斯回忆说,幸好之前自己打听到,夫人病急乱投医,先后服过中国庸医、尼泊尔大夫和几位喇嘛医生的药,所以赶紧撇清,“我本不该给她药,但因为大家都希望我为她做点什么,我只好满足大家的要求。”
他接着委屈地宣布:自己的方案其实是啥药都不吃。
就这么一个滑头的方案,交了狗屎运,不仅“治”好了夫人,还让夫人对达斯青睐有加:“她说我到拉萨可以住在她家里,她将把我置于她的保护之下。”
拉萨!
作为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间谍,达斯当然向往拉萨。他看似高明的医术为他赢得了通行证。
不过,拉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许多路段极为泥泞,马匹踩下去,稀泥淹没了马的膝盖......”
好在,在朋友安排下,达斯面见了年仅8岁的十三世达赖喇嘛。
心机又帮了达斯大忙。工作人员取走他要献的哈达时,他悄悄藏下了真正的礼物。
“所以当我走到达赖喇嘛面前,将一块重一脱拉(近12克)的金子放在他腿上时,在场的人都感到吃惊。”
直到因为天花蔓延,不得不离开拉萨,勤奋的达斯笔耕不辍,对一切新鲜事物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沿途的动植物,不同的建筑及图案,藏民或僧侣的生活习惯,他一一记录。大昭寺的平面图更是不在话下。
他甚至研究了西藏当时的刑法,发现了其中不少奇妙之处:
“偷了一把锁、一把钥匙,或一只看门狗,等同于偷了它们所保管的东西”;
“强奸了一名高等级的已婚妇女,可将罪犯阉割并处以罚款;如果该妇女属于中低等,罪犯向其丈夫支付一笔罚款并给该妇女一套衣服即可了结”。
这些经历见闻,都被他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编写成《拉萨及西藏中部旅行记(Journey to Lhasa and Central Tibet)》。这本书也成为了解西藏的重要资料。
凭借着绝佳的运气,达斯顺利完成任务,离开了西藏。对拉萨,他始终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甚至将自己在印度大吉岭的家命名为“拉萨别墅(Lhasa Villa)”。
他在西藏的朋友们可没那么好运了。曾给他提供了巨大帮助的生钦活佛遭遇重创,被没收财产、撤销职务、禁止转世,还被囚禁在木笼子里游街、当众鞭挞,最后行刑者将他双手反缚,淹死在流放地工布江达的河中。
4.柔克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到外国人进入西藏,很多人都觉得这肯定是个间谍,来打探情报的。
但是,有一位把西藏当做一生挚爱的美国人——柔克义,他可不是来西藏打探情报的,人家可是第一位把藏民生活用具通过手绘素描方式呈现于世的人。而且,人家在英国入侵西藏的时候,还力推美国政府向英国施压,向国际社会表态“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1884年,他来到中国担任驻华公使秘书,工作之余,找到一位喇嘛继续藏语的学习。
没想到,柔克义的上司尽然跟国务卿吐槽他在工作时间“玩忽职守”,不好好工作,天天学藏语。
【镶金的马鞍】
谁知道,柔克义尽然没有极力为自己辩护,做了一个决定:辞职,马上前往自己的“诗和远方”——西藏。在西藏的日子里,柔克义都在用心记录着藏民的日常生活点滴,其实跟现在的普通游客用相机记录下自己所见所闻一样,只不过他使用的方式换成了手绘,用手绘记录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用具,包括了日常穿着、饮食用具、祈福用具等,虽然不是照片,但画面的呈现依然栩栩如生,既形象又生动!
“我想用手绘藏民日常生活用具的形式,还原真实的藏族生活,让我的表述更加的生动具体,让读者更加了解西藏”。
柔克义的第一次西藏之行,相当精彩,不过很多人却觉得他是来西藏做间谍,打探情报的。
【转经筒】
翻阅柔克义此行的游记《喇嘛之地》,我们发现:人家真的只是单纯喜欢西藏而已,而且还特别喜欢我们的藏族同胞呢。“藏民是快乐的,喜欢美酒和歌唱,他们很聪明,值得信赖,一诺千金”;“藏民还特别精明,是有胆量的商人,甚至在汉人面前也不落下风”。
他的这种喜欢还表现在融入当中。参加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与喇嘛一道欢迎在路边欢迎办事大臣的到来,俨然已经成为藏民的一份子了。
就在柔克义犹豫要不要前往拉萨的时候,他遇见一位活佛,活佛预言道“你能够到达金沙江,但是你是否可以穿越整个西藏东部,到达拉萨,这超出我的视野,但你一定要小心、小心”。听完这段话后,柔克义左思右想,还是决定跟拉萨说再见,“我下次再来”,从玉树、德格折返离开。
【金饰】
离开西藏还不到两年时间,柔克义又启程出发了。
难道这是西藏万有引力在作祟?
这一次,柔克义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苦的进藏路线,从宁夏、兰州、青海东部前往拉萨,这条路线在当时没有被考察验证过,风险极大。
虽然每日风餐露宿,食不果腹,但偶尔的藏民美食却让柔克义流连忘返。“干线羊肉、酸奶、炸果子、火烧、奶油干酪、青稞酒”,这些都是柔克义的喜欢吃的食物。
身为吃货的他,还在游记《蒙藏日记》特别提到了他的最爱——糌粑。“我们用碗把糌粑装起来,用小铜勺挖来吃,配茶吞下,相当美味”。
西藏这么美好,但也终究要离去,这一次,柔克义又一次与拉萨失之交臂,不能去一睹她的芳泽。
当地的藏族头目发现了柔克义一行人,要求他们立即离去,这一次,他离拉萨只有110公里,那么近,又那么远。
【用于祈祷的风铃】
带着悲痛的心情,柔克义把这11个月的西藏旅程记录在了《蒙藏日记》一书中。
奇怪的是,这一次他仍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手绘藏民生活用具上,为什么?他这样解释道“我的记录是为了让读者可以传播西藏的知识,增加人们对西藏的认知”。
这一次的手绘图,相比上一本书,记录内容更为广泛,涉及了藏民的生产生活用品、服务装饰用品,这是我们了解晚清时期藏民生活最为直观的资料,无论是实用性还是艺术性都极具代表性。
【祭祀法器】
简单的记录,真实的反映,这就是柔克义的手绘藏民生活用具图最大的价值!没想到,这位驻华公使还有这样的一面,真不愧是艺术家!
对于柔克义来说,西藏之行以及两本游记中大量的手绘藏民生活用具图,都是他对于西藏的甜蜜回忆,“那里有酥油茶,有热情的藏民,我是如此享受这片喇嘛土地上的一切”。
注:河口慧海的章节部分采用了老海军的描述,部分图片来自日本东北大学文学部東洋・日本美術史研究室。
-------
(此处为分隔线)更新于2017.9.25
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文章,看到大家这么多支持和回复不胜感激。关于下方评论的问题我挑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基于此给予我的看法。
1.斯文·赫定不是第一个到西藏的西方人,但是是第一个到西藏大多数地方的人。当时的西藏还处于封闭状态,是绝对不允许外国人进入。如果谁违反这一法律,不仅是当事人必死无疑,连帮助过他的人都会处以极刑。和河口慧海原为同侪的能海宽就是很好的案例,能海宽是日本东本愿寺派遣进入西藏的第一人。他认为:由于英、俄的势力介入西藏,使西藏处于被西方耶稣教徒吞并的危险境地,同为佛教国家的日本有责任去救助西藏。1901年2月20日,抱着这样想法的能海宽从重庆出发,前往云南,试想着从云南进入西藏,在抵达大理后不久神秘失踪。直到1905年,日本《报知新闻》才披露,能海宽在西藏边境被当地土人处死。成为日本佛教僧人进藏求法路上第一位不归之人。
2.关于19世纪以及20世纪的西藏外国人,他们的身份很多元。比如这次会讲到的大卫·妮尔,以及美国的柔克义。前者希望自己死在羌塘,后者为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5.大卫·妮尔
“向伟大的哲学家大卫·妮尔夫人致敬。这位精英获得了极其丰硕的哲学知识,把佛教和佛教仪轨引进了欧洲”。——大卫·妮尔请汉人为自己写的墓志铭。
【履风女人】
2009年,爱马仕推出一款名为“履风女人”的丝巾,致敬独一无二的女探险家大卫·妮尔(1868-1969)。她是谁,值得如此隆重的纪念?时针拨回100年前,妮尔创造了无数奇迹:她是第一位被13世达赖喇嘛接见的西方女性,连班禅的母亲都要每年为她挑选礼物。是她,首次把“西藏热”带给了西方。
“佛陀成了我脑海中的导师,我只通过佛陀来观察世界”。
在1904 年的欧洲,这番宣言简直石破惊天。
在罗马意大利妇女大会上,36岁大卫·妮尔公然宣布,自己将信仰比耶稣哲学更为优秀的佛教哲学。
像是着了魔。
【少女时期的大卫·妮尔】
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到远东去探险当然是一种时髦。为了能到远东探险,大卫·妮尔毅然在1888年前往伦敦,学习英文和梵文。
她还师从当时法国著名的印度学、中国学家烈维与福科,并接触到了西藏的经典。同时,她还对吉美博物馆中收藏的佛教壁画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深入地学习了佛教相关的知识。
佛学俨然成了引领她终生的明灯。1910年,在布鲁塞尔给大学新生主讲佛教现代化问题时,她公开表示,要成为欧洲研究佛教的先驱。
为此,她甚至还给自己起了一个颇具佛教意味的法号——智灯。
这一切,都为她的探险做好了准备。1891年,大卫·妮尔开始了漂泊的旅行,并持续终生。
她先在锡兰和印度学习佛教经典。1893年,大卫·妮尔首次到达印度与中国西藏的边境,第一次眺望了西藏的山川风貌。
这次旅行只是开始。喜马拉雅山脉那一侧的西藏,是大卫·妮尔梦想要到达的地方。
当时的交通远不像今天发达,想要进入西藏腹地,远比想象中困难。
这当然难不倒一位一个世纪后仍被称道的女探险家。
从1910年秋天开始,大卫·妮尔不仅拜访了当时的东方学名家和阅读东方学名著,还下足了功夫攻研《法句经》。随后的一年里,她学习三昧修持术,还传奇般地与锡金王子建立友好的关系。
1912年,大卫·妮尔出现在喜马拉雅山麓的美丽小城大吉岭。山的那一边,就是向往已久的西藏,俨然触手可及。
然而,当时的印度和尼泊尔正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对入藏的行为限制颇多。妮尔只得回到锡金,再作打算。
在那年的印度,她还成为了第一位被13世达赖喇嘛接见的西方女性。
正当大卫·妮尔再次要向西藏进发之时,欧洲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家乡惨遭战火蹂躏,一度让妮尔心急如焚。
然而,那徘徊在心底里的西藏,却如同梦靥一般地在召唤着她。回顾自己为了入藏所做的种种努力,想要放弃,谈何容易?
大卫·妮尔开始疯狂地学习藏语,学会骑马驰骋,甚至还钻进离西藏不到30公里的山洞,体验隐修。
她最终决定:撇开难缠的英国官僚,偷渡入藏!
1916年,德国发动了血洗法国的凡尔登战役。
6月,英法联军为了缓解凡尔登的压力,向索姆河发动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
战争的纷扰,令英国官僚无暇再对边境严加管理。
7月13日,没有经过任何人的允许,大卫·妮尔带着义子庸登喇嘛和一名仆人,进入了西藏。
这一次的旅程,相当顺利,只用了短短的三天时间,就到达了日喀则。她的到来,受到了班禅喇嘛的欢迎。班禅鼓励她积极从事藏学研究,同时也积极帮她拓展人脉,把她引荐给所有藏族精英。
也是那时候,大卫·妮尔与班禅母亲结下了深厚的缘分。此后每年,班禅母亲都会专门向大卫·妮尔寄去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在西藏,这简直是天大的殊荣。
可想而知,大卫·妮尔的西藏之行,事后引起了英国的强烈不满。在传教士的怂恿之下,英国驻锡金的官吏贝尔以“未经允许入藏”为由,限她14天内到达大吉岭,否则将会强行驱逐出境。
万般无奈之下,大卫·妮尔只得在9月15日回到大吉岭。
大卫·妮尔当然没有真的放下西藏;看起来,她只是在等待机会。
1918年起,在无法顺利进入西藏的情况下,大卫·妮尔在青海藏区的塔尔寺住了近3年,真正深入到藏地的生活方式中去。
当时,塔尔寺有3800多位喇嘛。妮尔每天研究他们的宗教仪轨,聆听讲法,观赏法舞,空闲的时候,就绕着塔尔寺里那些神奇的树转悠。
她甚至每天早上练习三昧坐禅,完全以西藏人的方式生活。煮茶、洗嗽、读经和翻译,晚上则都用于写信。
1921年到1923年,大卫·妮尔辗转在中原与西藏之间的茫茫戈壁、草原和沙漠之中。她企图从打箭炉(即现在的康定)经通商大道进入西藏,再一次受阻。
10月底,已经55岁的大卫·妮尔终于觅到机会,以上山采集植物标本的名义,第5次踏上了入藏的路程。
一路上,大卫·妮尔小心翼翼,数次遇险。
为了隐藏自己的西方身份,她特别化妆为“乞丐”,进入西藏。她一路上只讲藏语,也不敢用银元,生怕遭遇到不测。她曾借宿在藏民的厨房里,也曾扮演过神魔鬼怪,吓跑土匪。
她终于再次进入西藏。
大卫·妮尔也真正带动了西方世界的“西藏热”。
大卫·妮尔为西藏和藏传佛教书写过数本著作,出版过《佛陀的宗教和佛教的现代化》《西藏巡礼记》和《西藏的神秘巫术》、《永生和转世》、《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等。
特别是《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在当时风靡法国,就连当时的法国总统杜梅洛都成为她的狂热粉丝。
即使是到了晚年,大卫·妮尔对西藏这片土地也是念念不忘。在1965年,大卫·妮尔已经97岁高龄,因为她的赴藏入华的护照到期,便要求再换一本新的,希望再赴西藏。
同年,她请人给自己用汉文写了墓志铭:
“向伟大的哲学家大卫·妮尔夫人致敬。这位精英获得了极其丰硕的哲学知识,把佛教和佛教仪轨引进了欧洲”。
98岁生日时,大卫·妮尔亲笔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应该死在羌塘,死在西藏的大湖畔或大草原上。那样死去该多么美好啊!境界该多高啊!”
1969年9月8日,大卫·妮尔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101 岁。她的骨灰由于时代原因不能撒在西藏的土地上,最后只能撒落在印度的恒河里。
6.荣赫鹏
他们非常仇视我们,西藏人中间的那个名叫强巴丹增的和尚,他始终没讲一句话。”
——荣赫鹏日记
【此图和寇松的照片颇为相像,百度百科曾将其收录】
“雪域屠夫”是大家给予荣赫鹏的称号。而这个称号背后则是近5000名藏族民众的生命。
1904年4月,英军抵达江孜。当时从江孜县所辖之地,征集了16至60岁的男兵,全部动员起来,拿起武器发誓从江孜赶走英侵略军。1904年5月5日,英军初败藏军于江孜。
15日,西藏当地政府对英兵宣战。26日,英军与藏兵再战于江孜,藏军再败。荣赫鹏记道:“不能想像还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他们的个人的勇敢,例如,15个骑黑骡子的战士和40名步兵,冒着我们的暴风雨般的火力,从江孜宗政府猛冲而出,想去救援他们认为是遭遇到强烈压迫的在帕拉的战友们,结果这支援军全部中弹死亡,无一生还。”
7月5日,英军发起总攻。7日傍晚,江孜全城沦陷。最后的500多名藏兵全部跳崖。
电影《红河谷》真实的再现了这段历史。至今宗山古堡仍保留着1904年江孜军民保卫祖国领土的抗英炮台,和宗土崖殉国纪念碑。
他的出生
1863年5月31日,弗朗西斯·荣赫鹏出生于英属印度(今巴基斯坦)穆里的一个英国军人家庭。父亲约翰·荣赫鹏是驻印英国皇家炮兵团的总指挥官,毕生以帝国荣耀为己任。母亲来自英格兰西部一个富有的福音教派家庭,恪守教规,不苟言笑。
1876年,13岁的荣赫鹏进入名满英伦的克里夫顿学院。
克里夫顿学院建于1862年,是英国一所老牌私立寄宿制男女混合学校。其办学宗旨是“培养高贵绅士的苗圃,输送能为国家付出最大贡献的新基督教爱国骑士团队”。
【克里夫顿学院】
该学院虽然只相当于现在的高中,但却培养了一大批经营大英帝国的人才。这些人大多成为军人、官员、法官以及殖民地公职人员,足迹遍及全球,成为撑起庞大帝国行政架构的强大而稳定的中间阶层。
克利夫顿学院使所有的学员都坚信:将英国文化模式传播到全世界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不惜发动战争甚至献出生命。
在这所学校里,荣赫鹏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世界观,并与自己的同学、后来成为印度总督的寇松成为知己。
1881年,子承父业,18岁的荣赫鹏进入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882年,19岁的荣赫鹏被任命为第一国王骑兵卫队的中尉。在离开英国前往印度赴职时,他对姐姐艾米说:“我预感到有一天我将终成大事。”
可现实的骨感无情地打击了他,当荣赫鹏到达印度之后,才发现现实真的残酷。由于长期远离英国本土和家庭,这些驻扎在印度的军人们沉溺于肉体的欢愉,蓄奴、养马、吃喝嫖赌、论人长短……
胸怀远大理想、受过贵族教育的荣赫鹏与他的战友们显得格格不入,梦想中的军事荣耀与宗教成长变得遥不可及。
尽管同僚们都知道荣赫鹏出身于军官家庭,但他们一样嘲笑这个只有一米六的小个子。在那样的环境中,荣赫鹏时常感到孤独,而从小就养成的拘谨、压抑的性格,更使他成为同僚们眼中的怪人。
1884年4月,荣赫鹏21岁,已经来印度两年。他利用假期沿着舅舅的足迹,穿越了喜马拉雅山区的罗谭隘口。
罗谭隘口位于中印边境拉霍尔地区的喜马拉雅山区分水岭,海拔4000米以上。“罗谭”在当地土语中的意思是“骨骸”,印度人认为这里是“堪供人类居住环境的尽头”,翻过这个隘口,山的那一边,是由寒风、冰雪与无尽的荒芜交织而成的死亡禁地。
当一米六零的荣赫鹏迎着寒风站立在罗谭山口的时候,他突然觉得自己高大起来,因个子矮小而产生的自卑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雪域高原摄人心魄的气势彻底征服了他:无尽的山峦、亘古的荒原、神秘的雪域,唤醒了这个严谨、拘束、害羞的小个子男人内心深处的全部野心和男人的征服欲。
冥冥之中,荣赫鹏突然觉得:他这一生将与这片生命的禁区紧紧连接在一起。
他后来在书中写道:“我只看到了喜马拉雅山另一面山脊的一小角,我渴望见到更多美丽的山景……我决心去西藏,到那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去,了解那里的人,成就自我,以伟大的旅行家之名扬名千秋。”
1886年3月19日,年仅23岁的荣赫鹏向所在的军队请了长假,与英印政府邮政部的官员詹姆斯搭伴,沿着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路,寻找中国通往印度的新路线。
他们从加尔各答出发,从海路日夜兼程,赶到中国东北的口岸城市营口,进行了一次从东到西横穿中国的旅行,穿越茫茫戈壁沙漠,抵达新疆的叶尔羌,之后借道喀喇昆仑山废弃已久的慕士塔格隘道前往印度。
1887年,历经一年多的时间,荣赫鹏穿越蒙古戈壁,翻越天山,沿天山北麓至帕米尔,开拓了一条从喀什至印度经未曾勘测的慕士塔格通道的路径。
人生转机
假期到了,身为军人的荣赫鹏又回到了他极不情愿回到的军营。
荣赫鹏的成功遭到了同僚们的妒忌,见过大世面的荣赫鹏与他们更加格格不入。他想继续完成去西藏探险的梦想,打算化装成土耳其商人,秘密潜入西藏,但是遭到了上级的坚决反对。军团上校毫不留情地警告他:绝对不允许再度擅自离开。他梦想中的西藏探险变得遥遥无期……
在军队熬了3年,1890年,27岁的荣赫鹏终于离开了军队,转至印度政治部,任政治专员。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荣赫鹏仍然是郁郁不得志,没有人理解他的梦想。只有成天伏于公案,埋头于文牍。一度伟大的探险家在他最年富力强的年月,却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和寇松的相遇是荣赫鹏人生的转机。1899年1月,荣赫鹏当年在克里夫顿学院的密友、英国下院议员、年仅38岁的寇松被任命为印度总督。
就在寇松就任印度总督前后,正值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汹涌。
实际上,从19世纪开始,西藏周边的国家烽烟四起。英属印度连连发动对尼泊尔、缅甸、不丹和锡金的战争。这些中国的宗藩成员国在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惟一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军事支援上。
但鸦片战争后的清王朝,已无力向藩属国提供军事援助了。
到了19世纪70年代,毗邻西藏的中国外藩全部被纳入了英国势力范围,英国在战略上已形成对西藏的包围态势。
西藏地方政府在承受着外来威胁的同时,对清政府的军事实力感到失望,但他们仍坚决地抵制着外国人进入西藏。
1886年,也就是荣赫鹏从东到西横穿中国那一年,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印边境的中方境内隆吐山建立哨卡。英国立即向清政府提出抗议,指责中方“越境设防”。
西藏地方政府对此进行驳斥:根据乾隆五十九年设立的界碑,热纳宗和隆吐都是中国领地。
1888年3月,3000名英兵出现在隆吐山,藏军火速增援。就在两军对峙时,清政府竟下令撤军。清中央政府驻藏大臣文硕反对撤军,并向前线发出抗英的命令。清政府撤销了文硕的职务。
【藏军在隆吐山修筑的工事】
1888年3月20日,2000多名英军突然向藏军阵地发起进攻,藏军简陋的枪支难敌英军重型火炮,隆吐山失守。藏军退守亚东仁进岗,西藏地方政府继续调兵增援。
清政府新派的驻藏大臣升泰赶到,下令撤兵。当时,不丹国王派来1700人组成的军队,表示愿与中国共同抗英,却被升泰遣回。
英军很快占领热纳宗,锡金国王朵朗杰被英军囚禁。
【隆吐山战役中的英军】
1890年2月,升泰与英印总督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划定中国西藏与锡金的边界。
条约使锡金完全脱离中国,并将中国西藏的热纳宗和岗巴宗等战略要地和广阔的牧场划出中国版图。
亚东峡谷本是西藏防范外敌的第一条防线。1893年12月,中英双方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款》,亚东被开为商埠。
1894年5月1日,亚东正式开关。坚守了一个多世纪的西藏,大门终于被英国入侵者打开。
虽然英国打开了西藏的贸易大门,但另一个叫沙俄的帝国似乎走在了英国人的前面。
【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
1895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亲政。沙俄扶持下的蒙古喇嘛德尔智在取得西藏喇嘛上层人物的普遍信任后,大肆鼓吹俄国乃是佛经中所说的理想国“香巴拉”,并竭力让达赖相信“英国北侵,藏事威迫,清政府不足恃,只有依靠俄国才可挽救喇嘛教的命运”
拉萨与彼得堡之间的眉来眼去,自然引起了英国的极大不安。刚上任不久的英属印度总督寇松多次致信十三世达赖喇嘛,希望与他单独对话,但都遭到严辞拒绝。
让寇松更为难堪的是,达赖甚至连信都没有拆,原封不动退了回来,理由是:根据清政府规定,非经驻藏大臣同意,“我不能给任何外国政府写任何信件”。
1902年8月7日,寇松在得知沙俄正大规模向中国进行渗透之后,给伦敦方面写信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逃居住在大吉岭的康有为,曾专函告知英国在孟加拉的副总督,清政府与沙俄之间签定了一项秘密协定。
【康有为】
依据这项秘密协议,“沙俄帝国现在已接收了西藏并帮助太后”“俄国人获准在西藏建立边界贸易站,修筑铁路,但是他们并不打算摧毁西藏的寺院”。
面对沙俄在西藏的捷足先登,寇松急于派遣一个代表团到西藏,“并把与西藏人的关系建立在一个坚实适当的基础上”。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这种基础也可以建立在武力之上。”在他的大脑中,派去西藏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荣赫鹏。
1903年5月20日,即将迎来40岁生日的荣赫鹏,被寇松邀请到避暑胜地西姆拉的一个赛马场。当时荣赫鹏还只是英属印度政治部的一名级别较低的官员。寇松望着自己的老同学,回忆起他们当年在克里夫顿学院立下的雄心壮志:让大英帝国的旗帜飘扬在地球任何一个地方……
在等待多年之后,荣赫鹏终于踏上了去往西藏之路,只不过这条路注定要以血腥作为标志。
但是事情的开始还是以和平的方式出现的。
1903年7月18日,荣赫鹏带领一个使团抵达了岗巴宗,开始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进行会谈。
西藏地方政府拒绝与荣赫鹏进行会谈。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告诉荣赫鹏:如果要进行谈判,英国人就必须退到边界英国一方。
【当时的岗巴宗】
荣赫鹏不愿退回去,以三寸不烂之舌不停地游说,把他政治官员的身份和才能发挥到了极致。然而,任凭荣赫鹏说一千,道一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就是一言不发,以沉默表示抗议。
当荣赫鹏知道自己说什么也没用的时候,终于闭上了嘴巴。他有些尴尬地对身边的官员说:“看来与这个民族打交道用嘴巴是没有用的,必须用军队。”
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不是几天,而是几个月!最终,荣赫鹏妥协了,带领着使团回到了印度。
就在荣赫鹏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沉默对峙的时候,寇松正在运作对西藏的军事行动。
在寇松的规划中,他将组织一个规格更高的“代表团”,这个代表团将率领一支规模更大的“护卫”部队进入西藏。
在寇松新组建的代表团中,只有荣赫鹏有英国政府官员的身份。由于代表团还有一个强大的“武装护卫队”,为了让荣赫鹏便于指挥,他还必须有一个军人身份。于是,这个曾经当过英国皇家骑兵团上尉的荣赫鹏,被火速提升为英军上校。
而“武装护卫队”还有一个军事指挥官,叫麦克唐纳,本来是上校,也被火速提升为陆军准将。
在这两个人之中,地位高而军阶低的荣赫鹏是整个代表团远征的最高负责人;而在远征军中军衔最高的麦克唐纳则指挥着护卫队。
入侵者荣赫鹏
1903年12月12日,荣赫鹏率领着两千士兵,从则利拉山口进入西藏。后面跟着由一万多名苦力、七千头骡子、四千头牦牛、三千匹矮种马以及六头骆驼组成的散乱部队。
【入侵的英军】
对荣赫鹏侵略军的抵抗首先来自于民间。英军虽然占领了帕里镇,但这里的牧民已将牲畜转移,而且村民们在喇嘛的号召下,都不再与英国人打交道,不再把食物或租牲畜给英国人。
而此时,英国人庞大的辎重补给队伍里,在牛群中爆发了疫病,再加上在翻越则利拉山口时损失的牲畜,已经影响到了英军的正常补给。断绝了给养的入侵者只好滞留在这里。
1903年的圣诞夜,荣赫鹏为了提高士气,在他的同学寇松的强力干预下,才从远在印度的基地大吉岭运来了火鸡和葡萄酒。但这些香槟酒运到帕里的营区时,已经冻成了冰块,即使融化后已无法饮用了。
【今日帕里镇】
就在圣诞节这天晚上,出现了一件让地质学家困惑的事:自古干旱缺水的帕里,当晚宗山城堡周边突然溢出水来,英军营地一片沼泽。当地百姓认为,是绰莫拉日山神给他们的报应。
摆在英国人面前的下一个目标,是比帕里还要高出1000英尺的堆纳村。
1904年1月8日,英国侵略军到达了堆纳村。英国人发现,堆纳村根本没人防守。由于村里的石头房子到处都是虱子,还充满了恶臭。所以英国人宁肯冒着西藏高原上夹带冰碴的刺骨寒风,也要住在帐篷里。
由于此时已入寒冬,气候更加恶劣。 一场暴风雪突至,气温急剧下降到零下50度,马克沁重机枪的枪栓和转动部分已经被冻得拉不动了。为了防止影响战斗力,荣赫鹏命令在过夜时,把重机枪拆开,将零件放进军官和其他高级官员的睡袋里。
荣赫鹏打算在这里过冬之后再向纵深挺进,但遭到了麦克唐纳的坚决反对。因为麦克唐纳和一批英军军官受不了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
第二天,麦克唐纳带带着几名军官再次来到荣赫鹏的帐篷里,告诉荣赫鹏,“全军只剩下七天的口粮了,只有撤退到春丕河谷,别无其它选择。”
但荣赫鹏并不改变自己的主意。他告诉麦克唐纳,他以前在帕米尔高原旅行时对青藏高原有充分的了解,他不仅能够在世界屋脊上找到燃料,还能找到作为充足的野味充饥。
但麦克唐纳根本不听荣赫鹏的这一套,最后只好互相让步:荣赫鹏及其代表团人员在四个锡克人连队、英军诺福克军团马克沁机枪分遣队和一门大炮的保护下留在堆纳村,麦克唐纳自己和护卫队主力部队则撤回春丕。
麦克唐纳丢下荣赫鹏的和他的代表团带领主力撤退的行为,不仅被指责为有失军人职责、卑鄙胆小的行径,而且后来还在下级军官中得了了“逃跑的麦克唐纳”的绰号。
而留在堆纳村的荣赫鹏日子也不好过。他带领的护卫队中,有许多士兵和辅助人员出生在印度的热带平原。这些人根本无法忍受青藏高原冬季的严寒。严寒中,有11名印度锡克族士兵被冻伤后患肺炎死去,许多士兵因为营养不良而丧失了战斗力,第八廓尔喀支队里有70人患了雪盲症。
在英军滞留堆纳期间,十三世达赖喇嘛敦促加快制造枪支。然而,赶制出的枪支并不能替换下所有大刀长矛,因为数量太少了。
就在荣赫鹏在维纳村苦熬冬天的时候,西藏地方政府在主战派的强烈要求下,不顾清廷“不许轻易出兵”的指示,从各地征调军队两千余人,赶到堆纳以北10英里远的古鲁村驻扎下来,构筑了两道石墙,组织防御,形成对峙之势。这些部队属于临时调集,未经训练。藏军指挥赖丁代本、朗色林等都无战争经验。
荣赫鹏在得知西藏地方政府的部队在附近驻扎之后,主动提出前去拜访,以求一探虚实,理所当然地遭到藏军的拒绝。
他命令麦克唐纳立即带领大部队与他汇合。
1904年3月31日,在春丕躲过了寒冬的麦克唐纳带领着一支杀气腾腾的部队与荣赫鹏汇合,在世界屋脊上重新集结起来。
在英军向古鲁村行军的过程中,藏军曾先后两次派使者前来,对英军进行劝阻,但都没有动摇荣赫鹏的杀心。荣赫鹏告诉藏军使者,自己没有其他选择,除非你们给我把路让开。
在距离古鲁村还有3英里时,藏军已在一片开阔地上匆匆筑起了一道200多米长的防卫工事。广阔的荒原中央,大约1500名藏兵聚集在临时搭成的低矮的土墙后面,等待着敌军的到来。他们的人数多于英军的先头部队,但武器却落后三百年,大多数是大刀、火药枪、弯弓和弩矢,有些人还穿着中世纪的甲胄。
藏军正副指挥走出阵地和英军谈判。荣赫鹏等人与赖丁、朗赛林见面后声称:“既然要议和,为表示诚意,我们先将子弹退出枪膛,也要求你们下令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荣赫鹏命英军士兵将步枪子弹退出一发,但士兵们旋即推动枪栓将另一发子弹顶入枪膛。当时藏军不了解步枪构造,误认为英军枪膛内已无子弹,便按协议将土枪点火绳全数熄灭。
赫鹏知道,火绳枪的火绳熄灭后重新点火射击需要4至5分钟时间,便立即下达了最后通牒:所有藏军必须十五分钟时间解除武装,否则就将进攻。
就在藏军指挥与荣赫鹏进行谈判之时,麦克唐纳按照头天研究好的作战方案悄悄下达了命令,派英军从两翼迂回,占领了阵地侧翼的制高点。
麦克唐纳将他的马克沁重机枪和锡克步兵团增援部队派去包围藏军的右侧,廓尔喀兵团偷偷地迂回到藏军的左侧。骑兵部队在马克沁机枪后面,在藏军背后600码的地方完成了合围。
在藏军的正面,英军的轻型火炮一字排开,瞄准了藏军的阵地,同时,英军的正面部队还负责压制藏军火力,为英军突击队清扫前进阵地的任务。
与此同时,藏军的大部队从后面跑过来接应先锋部队。早已埋伏在阵地两侧的廓尔喀兵团及锡克兵团从侧翼用重武器向藏军射击。
一场屠杀开始了。炒豆般的枪声和呼啸的炮声打破了千年万年以来雪域高原的寂……
屠杀的制造者荣赫鹏毫无人性地写信告诉他的父亲:“和屠宰牲畜没有什么两样,这些可怜的家伙全部被困在离我们的枪支仅数码的地方。”
一名在荣赫鹏手下服役的少尉后来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写道:“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场面,我对屠杀感到厌恶。尽管将军下令要尽量扩大战果,但是我还是停止了射击。”
虽然遭到敌人强大火力的打击,但藏军并没有如英军预料的那样溃败,而是“低着头慢慢地从战场上走掉”。藏军撤离战场时的从容,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反使得英印军队的士兵们心里感到震撼。马克沁机枪部队指挥官哈多中尉在家信中写道:“我希望我永远不会再射击那些走着离开的人了”。
但荣赫鹏和麦克唐纳非但没有停止大屠杀,反而动用了火炮,对正在撤离战场的藏军继续进行远距离轰击。
这场利用欺骗手段得手的大屠杀,使与世无争性情温和的藏族人民愤怒了!
大屠杀稍稍休息之后,荣赫鹏命令军队向古鲁以北大约60英里的江孜城继续挺进。
荣赫鹏本以为,古鲁一战的胜利,会使藏军意志崩溃,从此他们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捣雪域圣城拉萨了。
但是,荣赫鹏马上发现,西藏人民并没有因为古鲁之败失去斗志。相反,大批没有受过什么军事训练的农牧民和喇嘛增援到了江孜。西藏人民反抗侵略的斗志,令侵略者震撼。
4月5日,英军继续向江孜进犯。沿途群众自动组织起来阻击敌人的军火和粮食,封锁消息,破坏交通,用长刀、梭标、棍棒协同藏军阻击敌人。
4月9日,荣赫鹏率领英军向杂昌推进。杂昌是通往江孜的必经之路,这里有一条约1公里长的峡谷,悬崖峭壁,深涧激流。藏军在这一带集中了4000多兵力,决定利用这一天然屏障阻止英军的进一步入侵,保卫江孜。
当时英军派了30余骑兵作为先头部队侵入峡谷,藏军缺乏作战经验,行进过程中惊动了敌人,但仍然利用所处的优越地形,将土枪、土炮、滚木和飞蝗石子一齐向敌人打去,打得敌人团团乱转,无处逃生。进入峡谷的英军先头部队全数被歼。
富有作战经验的麦克唐纳见先头部队遭到伏击,立即命令英军用重炮轰击峡谷两侧的山头和山坡,然后亲自指挥步兵在大炮掩护下,从山后和两侧夺取藏军阵地。
4月11日,英国人终于见到了他们代表团公开宣布的目的地――江孜城。
由于驻守江孜的军队大部分调往南面各隘口防守,因而与英军相比,兵力悬殊。在此情况下,江孜守军主动后撤。
4月13日,荣赫鹏率领英军进入江孜城。
占领江孜后,英国侵略军将其大部分骑兵和步兵及荣赫鹏的指挥部驻扎在江洛林卡一带,将部分侦察部队和骑兵分散驻扎在郭村一带的藏军防区附近,不时出动小股部队巡逻侦察。
5月,西藏军民发动反攻,一路集结在江孜以东的卡拉山,既牵制了英军主力,又切断了英军后路;另一路袭击英军大本营,攻破江孜堡垒,取得江孜阵地主动权。
面对藏军的反攻,荣赫鹏与留在江孜协助指挥卫队的布兰德上校商量,在藏军大规模增援部队集结之前,必须先发制人,将其迅速击溃。而此时,已经没有时间调麦克唐纳前来增援,布兰德带着他的士兵,强占江孜与拉萨之间道路的战略要地、海拔16000英尺的卡拉山口。
当布兰德到达卡拉山口时,发现有大约3000名藏军驻守于此。藏军在山口处筑起了一道六英尺高的石头护墙,将山口拦腰截断。在马克沁重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布兰德命令廓尔喀兵团和锡克兵团的士兵向藏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面对火力占绝对优势的侵略者,藏兵坚守石头地堡,战死400余人,地堡失陷。
1904年5月4日黎明,就在布兰德带着重火力和英军留在江孜的大部分部队进攻卡拉山口之时,在夜色的掩护下,大约800多名藏军向江洛林卡英军营地发起攻击。由于藏军不惯偷袭,喊声将睡梦中的英军惊醒。清醒后的英军用机枪反击,藏兵死伤达二三百人,最后撤退。而另一处炮兵营地,几十名英兵一夜之间全部被杀死。几乎全歼了敌人。荣赫鹏在极度恐慌中带领40名士兵仓惶南逃至康马村,途中又遭到袭击,几乎被杀死。
荣赫鹏十分侥幸地逃过了这一劫,在暴风雪中与布兰德会合了。尽管荣赫鹏逃出了性命,他的护卫队损失也不算大,但他们在江孜的容身之地已被藏军占领。布兰德没有足够的兵力重夺古堡,只好等待着麦克唐纳及主力部队的返回。
5月26日,英军另一部分增援部队从亚东赶到江孜后,重新占领帕拉村,藏军拼死抵抗,打死了英军的加斯丁大尉。
江孜军民打退敌人疯狂进攻后,全民出动,和藏军一起夜以继日地修筑工事,地道从白居寺可直达宗山和强扎洞,从街巷的屋舍到宗山的南面都连接起来。白居寺的制高点上设有炮台一座,台枪一杆,并建立了值班哨制度,寺内喇嘛全体出战,使英军在两个月内陷入被动,没有进行大的军事行动。
就在这时,荣赫鹏收到了伦敦方面的电报:如果西藏人在一个月之内不在江孜与代表团进行谈判的话,那么,荣赫鹏的使团就可以向拉萨进军,直接与清政府的驻藏大臣进行交涉。
荣赫鹏向在江孜驻守的藏族将领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到6月25日不与自己进行谈判的话,英军将攻占江孜,向拉萨推进。
【进攻江孜的英军营地】
在最后通牒期限满期前一天,麦克唐纳带着他的部队和从印度派来增援部队,抵达了江孜。这支从印度增援的部队与荣赫鹏和麦克唐纳以前带领的部队有所不同,因为这支部队以白人为主,战斗力更强。
1904年6月25日,麦克唐纳率领的英军主力抵达江孜,与荣赫鹏汇合。
26日,英军与藏兵再战于江孜,藏军再败。荣赫鹏记道:"不能想像还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他们的个人的勇敢,例如,15个骑黑骡子的战士和40名步兵,冒着我们的暴风雨般的火力,从江孜宗政府猛冲而出,想去救援他们认为是遭遇到强烈压迫的在帕拉的战友们,结果这支援军全部中弹死亡,无一生还。"
随后,英军从东、南两面集中兵力攻打乃宁寺。在保卫乃宁寺的战斗中,广大僧兵顽强抵抗,最后14名藏军在杀伤数十名英军官兵后牺牲,称为乃宁寺大血战。乃宁寺被英军侵占后,寺内文物被洗劫一空。
【乃宁寺的大门上至今还保留着英军的弹痕】
6月28日,英国侵略者为争夺江孜发起了新一轮的军事进攻。英军以江孜附近的紫金寺、帕拉村和江洛林卡三处为基地,包围了江孜宗政府及街巷的藏军,在通往拉萨和日喀则的道路上进行把守,并将江孜宗政府和江孜城的水源完全切断。
7月3日,荣赫鹏发出最后通牃,限藏军于7月5日前撤出宗政府,否则采取军事行动。宗政府位于江孜城中央一个突出的小山上,碉堡式建筑非常坚固,是江孜平原的制高点。对于英军的最后通牒自然不能接受。
7月5日上午,麦克唐纳开始向江孜城区发起总攻。 英国援军付出极大代价,拿下了宗山周围12个藏军据点。
江孜宗山城堡成为阻止英军进军拉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江孜宗城堡上藏军猛烈的反击下,英军死伤严重,虽然有优势的装备,但是仍然不敢靠近。
7月6日凌晨四点,英军经过仔细的测算,用大炮把江孜城东南部的城墙炸开了一个缺口。英军从这个豁口鱼贯而入,直接占领江孜城的交通要道。很快,宗山东南藏军最重要的火力点被英军炮火摧毁了。
7月7日,经过3天抵抗,守卫藏军弹尽粮绝。当地百姓背着给养往城堡里运,英兵发现后,开始向百姓开枪。白居寺僧人通过宗山背面的悬崖给藏军送去弹药。然而,这条惟一的给养线,不久也被英军用机枪封锁。
送弹药的僧人在英军机枪的猛烈扫射下,像树叶一样纷纷从悬崖上飘落下来……
1904年7月7日,英军重型火炮将宗山东面的山墙炸开。在最紧要关头,一名藏兵不慎引起弹药库爆炸,很多藏军士兵伤亡。
7日傍晚,山上弹尽粮绝,守军与攻上宗山的英军展开肉搏,抗击到最后的500多名藏兵全部跳崖牺牲,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灵魂。
江孜宗山城堡最终失陷。
【500多名藏兵跳崖牺牲处】
宗山沦陷后,英国侵略者最先抢夺了近百吨粮食和数吨火药,据英国侵略军军官华达尔在《拉萨和它的神秘》一书中记载,“我们把火药投进江心毁掉。由于我们粮食奇缺,因此,当我们获得大批粮食,包括大麦、面粉、豌豆等约100吨之多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说就比那批土制火药更加重要。粮食完全没有坏,便由一连串骡子和搬运夫运到我们营里去。还找到大批的牛、羊肉干。”
城内建于142 7年的白居寺首先遭到洗劫,寺内供奉着一尊8米高的鎏金铜像。英国人以为鎏金佛像是纯金制造,费尽力气凿下一块,等运到印度后才发现是铜质的。在今天的白居寺内,我们还可以看到英军暴行留下的痕迹。
侵略军中一名叫哈多的中尉写给其母亲的信中供称:“检视过城堡后,我走到下方的僧院找乐子。僧院内所有的门都上了锁,我们找了一把锤子,一一把门敲开。”“我们坚信僧院必有黄金和宝藏,镀金佛像被逐个劈开;但令人失望的是,佛像内除了经文,什么也没有”。
英军在抢劫紫金寺时遭到僧人顽强抵抗,几十名英军士兵被杀。荣赫鹏得知消息后,气急败坏地下令开炮。寺内40多米高的佛经大殿和近60个佛殿全部坍塌,僧人全部战死。
【孜白居寺被称为藏文化的博物馆】
掠夺物质财富算不上荣赫鹏率领的英国侵略军的主要“收获”,他们对西藏的珍贵文物也进行了有预谋的抢掠。
在1904年的侵藏战争中,随同英国侵略者同行的还有考古学家L•A•华达尔。根据这位亲自参加抢劫的专家的说法,这次掠夺来的西藏珍贵文化财产,是当时欧洲从未获得的最丰富的西藏文献。许多文献和文物具有相当重要的永久展出的价值,是世人所不知的罕见珍品。
《拉萨条约》的签订
江孜离拉萨240公里,江孜失守后,前往拉萨的道路已经无险可守。
荣赫鹏率领英军越过浪卡子,沿着羊卓雍湖畔前,翻过海拔4000米的岗巴拉山口,抵达雅鲁藏布江畔。这是保卫拉萨的最后一道屏障。
英军用五天的时间强渡雅鲁藏布江,完成了3500名士兵和3500头牲畜和大约350吨物资的运输,开始准备向拉萨进行最后的进军。
然而,就在渡江这几天的时间里,荣赫鹏进军拉萨却遇到了一些阻力。距离他不远的麦克唐纳连续写了三封信,坚决反对荣赫鹏进军拉萨。理由是后勤供应战线拉得太长,部队战斗力已经大大减弱。
拉萨方面连续派出三个代表团,带着DL喇嘛的亲笔信,力图劝阻荣赫鹏进入圣城拉萨。然而所有这些都没能阻止荣赫鹏进军拉萨的决心。
7月30日凌晨,十三世DL喇嘛在俄国间谍德尔智的陪护下逃离了拉萨城。
8月1日,英军前锋骑兵团指挥官奥特利少校在距离拉萨仅12英里的地方,见到了雪域圣城拉萨。
8月2日,荣赫鹏也看到了拉萨。他与翻译奥康纳骑在马上,突然,美丽的拉萨展现在他们面前。他在马鞍上转过身去,对奥康纳喊了一句:“喂,奥康纳,终于到了”。
荣赫鹏曾经希望以间谍的身份潜入拉萨,现在却扮演着征服者的角色。然而他却无法掩饰自己的失落之情:“许多旅行家都强烈希望看到拉萨,我们现在就在这圣地。除了布达拉宫,这里没有什么很重要的地方。”
拉萨的居民们对英国人的到来表现出十足的满不在乎,除了乞丐,街上很少有人。人们从店铺和门槛内向这些侵略者投去一束束满不在乎的目光,甚至没有愤怒和敌意。
这让侵略者们感到非常失落,他们将此次行动的意义转向布达拉宫,而达赖喇嘛的逃走,亦使占领这座高大巍峨的建筑物失去了满足感--达赖的离去,拉萨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再是一座圣城。
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冲淡荣赫鹏占领西藏的喜悦。他非常轻松地走在通往拉萨的大道上,专门为他运送衣服的挑夫不得不整天扛着29个箱子跟在他的屁股后面。29个箱子装的全部是他的衣服。
荣赫鹏进藏之前,曾经研究过潜伏在拉萨的日本间谍河口慧海通过萨拉特·钱德拉·达斯交来的提供的情报,认为在拉萨四处布满了俄国间谍。但是,英国人搜遍了整个拉萨,既没有找到沙俄军队的兵工厂,又没有来自圣彼得堡的顾问,更没有找到秘密条约存在的迹象。
而传说中的“兵工厂”只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小作坊,制造着极为原始的火器。与许多年后,美国人的军队闯入伊拉克寻找大规模杀伤武器有些相似。
让荣赫鹏另一个意外的是,英军进入拉萨之时,清政府的驻藏大臣有泰竟然为荣赫鹏代表团带来了羊肉和其他肉食。
此人后来把“犒劳”英军的开支加倍报到北京。他报给清政府用来犒劳英军士卒的支出总额是40000两白银,其中25000两流进他的私囊。后来,清政府得知有泰与入侵者称兄道弟后,撤消了他的职务。
荣赫鹏尽管顺利进入了拉萨,但他很快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既没有对手进行谈判,又没有人愿意向他出卖达赖一行人的行踪。
根据伦敦方面的要求,荣赫鹏只有在与西藏最高当局进行谈判之后,才能从世界屋脊上撤军。
当他万分尴尬无奈的在拉萨散步之时,来自伦敦和大吉岭的电报雪片一般传来,对他施展着无形的压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伦敦方面也日益觉得,这支在拉萨无理驻扎的侵略军,也如一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就在荣赫鹏为难的时候,他收到有泰的一封信,信中称,达赖的印信在代理摄政王洛桑坚赞手中。荣赫鹏喜出望外,急令英军包围甘丹寺,并架上大炮,逼洛桑坚赞用达赖的印信在协议上签字。
洛桑坚赞坚持必须提交西藏地方政府商定才能签字。荣赫鹏没想到,在重兵压城的情况下,西藏地方政府对条约草案逐一进行了驳斥。
他们指出,英军才是侵略者,英国应向西藏地方赔偿,而不是西藏地方向英国赔偿。对于锡金和中国西藏边境问题,西藏地方政府坚持以乾隆五十九年规定的边界为准。
恼羞成怒的荣赫鹏派兵占领了布达拉宫两处山门,并让麦克唐纳把大炮对准布达拉宫,迫使留守的西藏地方政府官员与他签订了《拉萨条约》(亦称《英藏条约》)。
当时设立在拉萨的西藏地方政府是中国一个地方政权机构,根本没有与外国签订条约的权力。但荣赫鹏置国际法惯例于不顾,硬是强逼着拉萨方面与其签订了这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谈判之时,拉萨方面曾经坚持要英国对侵略西藏过程中造成当地官民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进行赔偿。但在英军野战炮的威逼之下,最终放弃了赔偿要求。
荣赫鹏这次入藏,主要为了冲抵沙俄对西藏日益严重的势力渗透。所以,在《拉萨条约》中,有这样一项条款:非经英国允许,西藏不得与外国势力打交道。
但英国内阁明白《拉萨条约》是一个非法条约,没有清政府的批准是毫无国际法依据的。他们发来电报,指令荣赫鹏在拉萨等待中国中央政府进行修约谈判,荣赫鹏却对电令置之不理。
9月23日,荣赫鹏带英军离开拉萨,时间正好是他们进入拉萨的第7周。对于当地人来说,49天也正是大劫中魔鬼离开的日子。
离开拉萨之前,荣赫鹏独自骑马来到群山中,最后欣赏一下这里的景色。他冥冥中感觉到了:在西藏发生的这些事情将改变他今后的生活道路。
【今日拉萨】
他想起了在他的刺刀下与他谈判的甘丹墀巴活佛,这位和蔼可亲、目光敏锐且“令人赞叹地绝对严守戒律”的老人,给荣赫鹏极其强烈地心灵震撼,使他消除了对喇嘛的种种偏见。
就是在昨天,甘丹墀巴活佛找到荣赫鹏,送给他一座小铜佛,对他说到:“我没有钱,只能送你这座普通的佛像。我们佛教徒注视着佛像时,心中只会想到和平。”
荣赫鹏心怀感动地收下了佛像。翌日清晨,他早早起床,将佛像放在马鞍里,朝着附近的山脉策马而去。万里无云的天空显现着青藏高原特有的湛蓝色,远方的山峰笼罩在紫霭之中。
他下了马,坐在岩石上,凝望远处的群山,思考甘丹墀巴的话。
数年后,荣赫鹏写到: “这是我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刻。我领悟到人的内心都是美好的,邪恶不过是其表象,简单地说,人心即佛……我再也不会产生坏念头了,再也不会与任何人为敌了。整个自然界和人类都将沉浸在玫瑰色的灿烂光芒之中……”。
他的后半生
回到世俗社会中的荣赫鹏全然没有了离开拉萨时那种宗教感觉,完全沉浸在鲜花和荣誉之中。
当时一家伦敦的主流媒体是这样报道的:“挤满车厢的朋友们簇拥着这位满身荣誉的人,他衣着整洁,双目炯炯有神,下巴刚毅沉着,显露出他进兵西藏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强个性。”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荣赫鹏甚至于要誉满全球了。索取签名和照片的信件来自美国、俄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甚至过去抛弃他的情人也写信表示祝贺。
英王爱德华七世在白金汉宫接见了他。并将他此次“奉使西藏”所携带的米字旗悬挂在温莎城堡中央大厅维多利亚女皇的肖像之上,以示优荣。
但在称赞和鼓励的言辞之后,英王不得不表示对于他和政府之间的分歧十分遗憾。
英王的这个“十分遗憾”可不是随便说的。此时,沙俄首先向英国发难,美、法、意等国继而指责英国垄断西藏贸易。一时间英国在外交上极为被动。
另一方面,自由党将入侵西藏作为指责保守党政策的把柄大肆利用;而在印度,总督寇松与国务大臣布罗德瑞克的明争暗斗也波及到了荣赫鹏。
舆论方面,对此次入侵持否定态度逐渐成为主流。亨利·克顿爵士质问入侵西藏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说那些所谓“无法抗拒西藏禁地散发的荣耀”,打着“促其进入文明时代”的旗号,“想要踏进达赖喇嘛的宫殿一探究竟”的旁若无人的心态,无非就是“想把他从宝座上扯下来加以羞辱”,而原因不过就是“仅因为他是那个古老王国的统治者”。
正是由于英王对荣赫鹏与政府之间的分歧感到十分遗憾,伦敦首先在授勋的问题上羞辱荣赫鹏。起初,政府甚至打算不给荣赫鹏男爵称号,后来为了安慰社会舆论,给他授予了二等高级爵士,这是英属印度帝国中最低的爵位。而且同时把这个爵位授予了比他功劳小得多的麦克唐纳。
荣赫鹏原以为自己此番为大英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总该论功行赏、封妻荫子。但他在侵略西藏问题上的野心太大了,追随寇松太紧了,考虑大英帝国的全球利益太少,而考虑印度的利益过多,在条约的内容、赔款的数额等问题上擅自做主,超出了政府明确规定的底线,最后只能落下这样的结局。
荣赫鹏觉得英国本土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又黯然回到了印度。
这里是他人生成功的舞台,他离不开这个舞台。何况,这里还有支持他的寇松。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刚返回印度不久,寇松在反对派的压迫下,被迫递交了辞呈,辞去印度总督一职。寇松乘船回到英国那天,竟然没有人按照当时的礼节和惯例到多佛港去迎接他。
荣赫鹏写信为他的校友和上司打抱不平:“见到反对您的事情一再发生,我感到无比难过。……后人必将会把您被迫离开印度视为英国在印度所犯下的最大罪恶。”
寇松的离去是对荣赫鹏又一大打击,然而他仍然没有离开印度。1906年3月,他谋得了英属印度最大的邦――克什米尔邦驻扎官的职务,在寇松的继任明托总督的领导下继续为大英帝国效力。
1909年底,46岁的荣赫鹏任职期满,离开印度再一次回到英国。他打算利用他在印度为大英帝国服役的功绩进入政界,竞选议员,甚至在内阁中谋取一席之地。他认为,他有责任拯救面临重大危机的大英帝国。
他的竞选演讲常常以“当我在西藏为《拉萨条约》谈判时”这句话开场,以博得听众的喝彩。然而,他的竞选最后还是失败了。
四十而不惑。但四十多岁、正当年富力强的荣赫鹏在官场却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他带着深深的失落和失望离开了政界。
从五十而知天命开始,他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起了西藏,想起了拉萨,想起了那片高原上信教的人们……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他应邀到美国以西藏为题进行讲演。雪域高原的神秘深深吸引了美国人,几乎场场爆满。
上个世纪30年代初,荣赫鹏连续出版了《外星生物》、《活跃的宇宙》等书,设想地球之外还有其他高智慧生物居住的星球。
他说:所有这些,都是在那片亘古神秘的雪域高原获得的灵感。
1934年至1936年,年愈70年荣赫鹏连续应邀前往美国讲演。讲演的内容主要还是与西藏有关。因为此时的美国已经对西藏有了“想法”。
【甘地,非暴力运动领导者】
1937年,荣赫鹏重返阔别近30年的印度。站在这片他曾经贡献过青春年华的土地上,遥望那片他曾经践踏过的雪域高原,他已经没有了当初踏上这片土地时的躁动,而更多的是沉静和忏悔。
从印度回到英国后,他的欧洲文明观已经崩溃。他认为亚洲人远较欧洲人人种优良,世界唯一的希望在于东方宗教智慧。
正是由于荣赫鹏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他就倡议英国应该立即撤出印度,给印度人以独立和自由。
当丘吉尔诋毁甘地时,荣赫鹏却盛赞甘地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将成为历史上印度最伟大的圣者之一”。
1940年9月7日,纳粹德国的轰炸机群对英国伦敦进行了大规模轰炸,77岁的荣赫鹏的家被炸毁,仅存的就是甘丹墀巴活佛送他的一尊小佛像。不知道此时的他,是否想起了他用大炮摧毁的无数藏民的家园……
是报应?还是因果巡回……
1942年元旦,英国宣布同意印度独立。就在这一年的7月31日,荣赫鹏离开了人世,他的棺木上放着那尊他从西藏带回家的小佛像。
此像为铜错银佛像,由服役于英国皇家要塞炮兵队第七山炮连的William Pyt Bennett于1903至1904年荣赫鹏远征西藏期间在江孜请得。高15CM,成交价1,250,000港元。
7.威廉·海曼
真正的红河谷。
(无人物图)
这些发黄的照片由一名英国军官所拍摄——William Hayman,英国入侵军的一员,记录了百年前珍贵的光影——这也是西方人首次从胶片上看到珠穆朗玛峰。
【1903年英国入侵西藏期间,透过William Hayman上尉的镜头看到的珠峰】
照片共有140张,记录了当时的江孜宗山要塞,以及朝拉萨进发时遇到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镜头里满是平静,镜头外的一切却并不美好。上世纪初,英军入侵西藏,藏军激烈抵抗,随之而来的,是西藏近代史中最惨烈的一幕。
小喇嘛在年长的喇嘛身边学习经文,人们在地里赶着牦牛干活;英国士兵手中拿着马克沁机枪,一排排帐篷是他们的容身之所。William Hayman上尉收藏的照片里甚至可以看到士兵举着战利品站在行进途中路过的房子窗外。
为了阻止沙俄对西藏的影响,1903年,印度总督寇松勋爵派陆军上校荣赫鹏率领3000人的军队从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入侵西藏。
入侵初期,屠杀如此的残酷,以至于马克沁机枪分队的Arthur Hadow中卫后来忏悔道:“屠杀是如此的惨烈,以至于我放下了枪口。我希望我永远不用再朝着转过身去的人们开枪。”
曲米辛果见证了入侵战中最惨绝人寰的一幕。
据称,荣赫鹏等人与抵抗的藏军代表见面后表示:“既然要议和,为表示诚意,我们先将子弹退出枪膛,也请你们下令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
荣赫鹏命英军士兵将步枪子弹退出一发,但士兵们旋即推动枪栓将另一发子弹顶入枪膛。当时藏军不了解新式步枪构造,误认为英军枪膛内已无子弹,便按协议将土枪点火绳全数熄灭。
当英方下令开火,待命的藏军却无法打响火绳枪。在机枪和大炮的密集扫射和轰击中,残酷的屠杀开始了。
数分钟内藏军即被英军射杀400多人,西藏谈判代表数人亦被杀害,鲜血染红了曲米辛果的泉水。英军又乘机攻占古鲁,追杀藏军数百人。
百年之后,电影《红河谷》真实再现了这一场面。
江孜是山南通往拉萨的门户,驻江孜英军分兵东犯卡罗拉后,仅剩170名士兵防守,力量非常薄弱。集结在日喀则一带的西藏民军获悉这一情况,出动1500人于夜间发起突袭,几乎全歼敌人,荣赫鹏也险些丧命。
英军急调驻印部队增援。接连攻占乃宁寺、紫金寺,切断了江孜与日喀则的联系,令江孜成为“孤岛”。
双方谈判破裂,7月5日至7月6日,英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总攻,先后7次攻击都被藏军击溃,后者却亦弹尽粮绝。
7日,英军的重型火炮将宗山东面的山墙炸毁,英军向这个缺口发起大规模冲锋。
用望远镜观察着这一切的翻译鄂康诺后来写道:“宗里的每一个枪眼,每一块石头都好像喷着火和烟。”
江孜宗山最终失陷,赛林代本(西藏军官职级)与500多名藏兵全部跳崖牺牲。持续约百日的江孜保卫战成为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
英军从江孜出发,长驱直入,占领拉萨。又逼迫签署了《拉萨条约》,使这一地区实际上处在了英国的“保护”之下。
8.青木文教
这组西藏的昔日影像是日本著名藏学家——青木文教(Aoki Bunkyo,1886- 1956)拍摄的。1909年,青木文教被日本京都西本愿寺选派遣入中国西藏留学;1911年他在印度接触到十三世达赖喇嘛,对西藏产生浓烈的兴趣;经过一年的秘密准备,终于在1912年9月8日化妆成西藏巡礼者踏上了进藏的行程,由印度边境进入前往拉萨,沿途中从法王、僧侣、贵妇、平民到拉萨的寺庙建筑均被吸收进了他的镜头中。
【一个藏族官员和随从】
【一个藏族大家庭】
【密宗曼陀罗唐卡】
【早期进入拉萨的大门】
【拉萨平原】
【西藏士兵】
【藏兵】
【一名着日常藏装的贵族妇人】
这些照片由日本亚细亚写真大观社编辑,昭和二年(1927)版《亚细亚大观》刊载。此专辑照片装帧形式统一, 尺寸大小基本一致;每帧照片配一张印有日文注解说明的标签, 标签内容为照片标题、拍摄地点、情景简介等;照片和文字标签均贴在21×30 cm黑色硬纸板相纸上, 并在每期上都附有“严禁复制”的字样。
青木文教于1912年至1916年,在西藏拍摄的珍贵影像,全景式的记录了西藏这一时期的宗教、军事、文化、市井生活。这些影像用光考究,构图优美,拍摄的人物和景物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透过镜头, 我们了解到清末民初时期西藏最鲜活的瞬间和最真实的缩影,这些照片是民风民情民俗场景的定格, 是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它的文字介绍既描述了当时社会现象的产生,某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也反映与时的日本学者对这些异域事像的情感态度,这些影像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西藏留下了宝贵的实物影像依据。
-------------------------
荣赫鹏这部分基本是使用了老海军的描述部分,如果喜欢看相关内容可以在微信上搜索关注。
另外本篇文章不定期更新,如果有问题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或私信,醍醐君会尽量解决大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