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研究数学是不是必须有天赋? 第1页

  

user avatar   klam 网友的相关建议: 
      

研究数学当然是需要天赋的。这个没什么好遮遮掩掩或者说一些政治正确的话。


如果你要说我就是喜欢数学,要把这作为爱好,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高兴,那当然没人能说什么,但是『研究数学』是另外一回事。因为现代社会所谓的『研究』,指的就应该是把这个作为自己的职业来做的事情。而数学作为一个职业,是需要你去在探索未知,找到自己独立发现的新成果的。


我们闲暇时谈论的,或者说举例子的时候提到的,永远都是顶尖的那些人物。比如像这个问题下面 @dhchen@量子色动力学 说的那样,举了希尔伯特,庞加莱,陈省身,陶哲轩出来现身说法。但是他们这些人距离真正的『普通人』真的是太遥远了。和他们比,我们都是没有天赋的普通人,但是这就是说做数学不需要天赋么?没错做数学不需要这些人这么高的天赋,就像陶哲轩说的

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最好”的数学家才应该做数学

但是不是最好的数学家,那也是数学家啊。NBA每个队的饮水机球员每个赛季都打不了几分钟,ATP大师赛上的外卡选手经常第一轮就被淘汰,所以是个人就可以做到他们的水平么?


在自己的圈子里呆的时间长了,容易忘掉真正的普通人是什么样的。我当然可以举我身边的例子说我有个同学之类的,看着也不怎么聪明,做东西也很慢,但是最后还是博士毕业,并且发了好几篇paper,找了个还不错的大学当老师。但是要让我说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这一步,我真的说不出这个话。


其实普通人在任何方向上都没有超人“天赋”

是,没错。所以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工作中都不需要超人的天赋就可以完成,它们都不是科研工作。


看了其他人的回答,我觉得这只是参照系不同罢了。对于已经进入这行的人,当然可以说『天赋不重要,只要努力,肯定可以做出东西』这样的话。但是那样的人不是『普通大众』啊。


诸位说天赋不重要的人,如果你也是真正做数学的,那最起码也应该是在读的PhD了,那么你也应该教过高等数学之类的公共课,或者至少是习题课对吧,想想看给那些学生上课是什么感觉,反正对着大部分那样的学生我是没办法说出『只要努力就能做数学研究』这样的话的,那还是我们学校的本科生,再想想看更多的『普通大众』是个什么状态。


最后,针对题主再多说几句,你现在觉得『大学数学根本不是高中时候那种刷刷题就行的样子。尤其数学分析的证明,感觉很难。』这个其实属于正常情况,很多人一开始都会有这种问题,一般情况下,多花些时间,多问问老师,适应了就好了。至于往后的事情,那时间还长,是不是真的要做数学研究,具体做什么方向,可以到时候再考虑。总而言之,要量力而行,开心就好。


user avatar   yuhang-liu-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研究数学确实需要天赋;但我需要指出,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去鉴定别人有没有学数学的天赋。比如高中数学水平的人可能很固执地认为“高中数学竞赛至少拿省一以上”才叫有天赋,所以他们会认为竞赛不出彩的人不适合研究数学。这里我又要拿花姐出来做个挡箭牌了。花姐没参加过高中数学竞赛,但有几个竞赛优胜者敢说自己数学天赋超过花姐的?如果觉得还是没有说服力,那来个重量级的——丘成桐曾经撰文批评国内的奥数教育,丘成桐:奥数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搜狐教育

有没有数学天赋,其实是个很难说的事情;粗暴地断言某人有或者没有数学天赋,都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在我看来,判断自己有没有数学天赋,最起码得在[认真]学了基础的数学课程,再来做决定。像题主说的,“大一一年,现在感觉数学根本不是高中时候那种刷刷题就行的样子。尤其数学分析的证明,感觉很难”,数学本来就不是“刷刷题就行”的学科,这个态度本来就不是学数学的合适态度,拿这种态度学数学,根本没有做到“最大能量”。认真去阅读书上的证明,对基本的定理,自己构造例子去验证、去加强理解,或者逐一去除假设来构造反例;对一个数学事实,不仅仅要知道它成立,还要理解它为什么成立,为什么改变一些条件或者结论它就变得不成立。以这种探索式的心态去学数学,你就能慢慢感受到 数学研究的乐趣了。如果你真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在数学学习方面走上正轨,你又何必在乎别人所谓“你没天赋”的说法呢?不过是闲言碎语罢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学专业叛逃到金融圈的我用自身经历给大家做参考:

高一看看书做做题就自学完高中数学课程,整个高中生涯数学考试没下过140分,由于主攻物理竞赛数学竞赛基本上是无准备直接上,拿了省内的二等奖。

进入top10大学的数学专业,在专业内选拔的数学尖子班里大概是35/50左右的排名。平时考试基本上都集中在80分左右,而班内的大佬们则是数学相关课程基本都是满分,这还没算大佬们玩票搞得数模、ACM、辩论队这些副业了,基本上有大佬就是被碾压。

大佬们后续多数读phd居多,我则是被碾压的太狠所以改行做了金融。

然而目前看,大佬们混的好的也只是国内教职和国外二流院校任教职,一多半也和我一样转业做了金融或IT。。。

所以研究数学是否需要天赋?


user avatar   liang-zi-se-dong-li-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复制粘贴一下陶哲轩的看法:

只有天才才能做数学吗?


答案绝对是——No。


为了能为数学给予比较重要的贡献,你确实需要努力工作,熟练掌握自己的领域,并尽可能学习其他领域和各种工具的使用,还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其他数学家交流,然后再思考思考数学的“大蓝图”(big picture)。当然,你确实需要一些聪明才智、足够的耐心以及成熟的心智。但你并不需要所谓“天才基因”这样的“魔杖”,并不是说有了它们,你就能无中生有般地产生深刻的洞见、意想不到的证明或着其他超能力。


公众眼里的天才形象往往是孤军奋战(甚至有些疯狂),他们忽视现有的文献和其他传统的做法,大脑中灵光乍现(当然有时可能还伴有灵感出现前的煎熬),于是对一个问题的天才之解就此诞生,连相关领域的专家都摸不着头脑。这确实是一个充满魅力而又浪漫的形象,但却很不符实——至少在现代数学的世界中。我们当然有一些伟大、深刻并且影响深远的成果和洞见,但它们往往来自于辛苦的工作和前人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成果的积累。从一个阶段的理解到下一个阶段的飞跃往往是非常不平凡的,并且经常出人意料,但它们依然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出来的,绝对不是无中生有。怀尔斯(Andrew Wiles)攻克费马大定理,以及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攻克庞加莱猜想都是如此。


实际上,我觉得当今的数学研究的现状反而比当年我而且是学生时对数学家浪漫形象的憧憬更加令我满足。当时我以为数学的发展都是由一些少有的天才的神秘灵感推进的,但事实是,当今的数学研究基本都来自于长期的努力工作,需要直觉的驱动、文献阅读的积累,有时可能还需要一些运气。实际上,对“天才”这一概念的狂热追捧会造成许多问题,因为哪怕再天才的人,都不可能日复一日地重复产生这些(非常稀有的)灵感,还得都是正确且一致的。(如果有人跟你说他能做到这一点,你最好对此表示怀疑。)一些人会因此对那些“大问题”、“大理论”过分着迷,一些人会因此过分坚信自己成果的正确性,还有一些人会因此失去继续做数学的勇气。同样地,将成果过分地归因于无法控制的天才,而非勤奋、良好的计划和教育这些人为控制的因素,也会造成许多问题。


请谨慎使用“天才”、“灵感”这样的字眼。它们就像是魔杖,任何想要了解真相的人都不应该被它们蒙蔽。

——何塞·奥特嘉·伊·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天才手记》


当然,虽然有些人鄙视“天才”这样的字眼,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些数学家会反应更快、更有经验、更有效率、更仔细或者更有创造力,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最好”的数学家才应该做数学,这是混淆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和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的概念;况且,有趣的数学研究领域和问题非常多,远远不是几个“最好的”数学家所能全部包含的;此外,有时你凭借你的工具或者想法会发现其他一些优秀的数学家忽视的东西,因为再优秀的数学家也会有不擅长的领域。只要你受过教育、有兴趣并且有一些才能,总会存在一些数学领域,在此你可以给予坚实而有用的贡献。它们可能不是最光鲜的数学领域,但这才是健康的发展模式。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许多看似无聊的细枝末节,却最终会比一些看似“伟大”的问题更加重要。同样,在一个人有能力处理有名的“大问题”之前,也应该尽量在领域中看似不太重要的部分试试手。去看看一些有名的数学家早期发表的论文,你就理解我所说的了。


有些时候,太多的天赋可能还会有害于一个人长期的数学才能的发展。比如,如果问题很容易,这样的人可能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去刻苦钻研,不能问出深刻的问题,或者会眼高手低,所以最终很可能会陷入瓶颈。同样,如果一个人习惯了简单的成功,他可能就不会培养出攻克困难问题所需的足够耐心。天分当然是重要的,但如何发展和培养天分更加重要。


专业的数学研究不是一项运动(和奥数竞赛有着天壤之别)。数学的目标不是获得最高的排名、最高的分数或者最多的奖项,相反,最重要的目标是提升对数学的理解(不仅是为你自己,更为了你的同行、学生),以及促进数学的发展和应用。出于这个目的,数学欢迎任何想加入这个行列的人。


撰文 陶哲轩(Terence Tao,UCLA数学系教授)

翻译 李轩(清华大学数学系)


user avatar   ling-yan-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

作为当今举世公认的数学天才之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数学教授陶哲轩可能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他9岁上大学,12岁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1岁获得普林斯顿博士学位,24岁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对于“研究数学是不是必须有天赋?”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No。

撰文 陶哲轩(Terence Tao,UCLA数学系教授)
翻译 李轩(清华大学数学系)

原文刊载于《环球科学》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只有天才才能做数学吗?

答案绝对是——No。

为了能为数学作出比较重要的贡献,你确实需要努力工作,熟练掌握自己的领域,并尽可能学习其他领域和各种工具的使用,还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其他数学家交流,然后再思考思考数学的“大蓝图”(big picture)。当然,你确实需要一些聪明才智、足够的耐心以及成熟的心智。但是你并不需要所谓“天才基因”这样的“魔杖”,并不是说有了它们,你就能无中生有般地产生深刻的洞见、意想不到的证明或着其他超能力。

公众眼里的天才形象往往是孤军奋战(甚至有些疯狂),他们忽视现有的文献和其他传统的做法,大脑中灵光乍现(当然有时可能还伴有灵感出现前的煎熬),于是对一个问题的天才之解就此诞生,连相关领域的专家都摸不着头脑。这确实是一个充满魅力而又浪漫的形象,但是却很不符实——至少在现代数学的世界中。我们当然有一些伟大、深刻并且影响深远的成果和洞见,但是它们往往来自于辛苦的工作和前人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成果的积累。从一个阶段的理解到下一个阶段的飞跃往往是非常不平凡的,并且经常出人意料,但是它们仍然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出来的,绝对不是无中生有。怀尔斯(Andrew Wiles)攻克费马大定理,以及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攻克庞加莱猜想都是如此。

实际上,我觉得当今的数学研究的现状反而比当年我还是学生时对数学家浪漫形象的憧憬更加令我满足。当时我以为数学的发展都是由一些少有的天才的神秘灵感推进的,但事实是,当今的数学研究基本都来自于长期的努力工作,需要直觉的驱动、文献阅读的积累,有时可能还需要一些运气。实际上,对“天才”这一概念的狂热追捧会造成很多问题,因为哪怕再天才的人,都不可能日复一日地重复产生这些(非常稀有的)灵感,还得都是正确且一致的。(如果有人跟你说他能做到这一点,你最好对此表示怀疑。)一些人会因此对那些“大问题”、“大理论”过分着迷,一些人会因此过分坚信自己成果的正确性,还有一些人会因此失去继续做数学的勇气。同样地,将成果过分地归因于无法控制的天才,而非勤奋、良好的计划和教育这些人为控制的因素,也会造成很多问题。

请谨慎使用“天才”、“灵感”这样的字眼。它们就像是魔杖,任何想要了解真相的人都不应该被它们蒙蔽。

——何塞·奥特嘉·伊·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天才手记》

当然,尽管有些人鄙视“天才”这样的字眼,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些数学家会反应更快、更有经验、更有效率、更仔细或者更有创造力,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最好”的数学家才应该做数学,这是混淆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和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的概念;况且,有趣的数学研究领域和问题非常多,远远不是几个“最好的”数学家所能全部包含的;此外,有时你凭借你的工具或者想法会发现其他一些优秀的数学家忽视的东西,因为再优秀的数学家也会有不擅长的领域。只要你受过教育、有兴趣并且有一些才能,总会存在一些数学领域,在此你可以作出坚实而有用的贡献。它们可能不是最光鲜的数学领域,但是这才是健康的发展模式。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看似无聊的细枝末节,却最终会比一些看似“伟大”的问题更加重要。同样,在一个人有能力处理有名的“大问题”之前,也应该尽量在领域中看似不太重要的部分试试手。去看看一些有名的数学家早期发表的论文,你就理解我所说的了。

有些时候,太多的天赋可能还会有害于一个人长期的数学才能的发展。例如,如果问题很容易,这样的人可能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去刻苦钻研,不能问出深刻的问题,或者会眼高手低,所以最终很可能会陷入瓶颈。同样,如果一个人习惯了简单的成功,他可能就不会培养出攻克困难问题所需的足够耐心。天分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如何发展和培养天分更加重要。

专业的数学研究不是一项运动(和奥数竞赛有着天壤之别)。数学的目标不是获得最高的排名、最高的分数或者最多的奖项,相反,最重要的目标是提升对数学的理解(不仅是为你自己,更为了你的同行、学生),以及促进数学的发展和应用。出于这个目的,数学欢迎任何想加入这个行列的人。

英文原文链接:
terrytao.wordpress.com/

中文原文链接:
只有天才才能研究数学吗? | 生涯频道 | 领研网

关注领研网公众号,点击菜单栏订阅”-“论文,七大学科 × 64个领域,英文论文 × 中文导读,与顶级学术前沿零距离!


user avatar   yifan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鲍威尔终于承认了通胀可能不是暂时状况,但紧接着拜登又抛出了一个新提法:通胀已经见顶了。那么参照历史,接下来的话术我们都可以猜到了:

1,房价没涨。

2,房价确实涨了,但是是暂时的。很快就会降下去。

3,房价上涨不是暂时的,但房价的涨幅应该正在见顶。(we are here)

4,房价虽然还在上涨,但涨幅的增加速度正在减慢。

5,虽然房价上涨的越来越快,但房价上涨的势头正在被遏制。




  

相关话题

  如果哥德巴赫猜想是由现代的普通人提出,是否会被人认可? 
  数学学来有什么用? 
  学了数学变秃了却没有变强,这正常吗? 
  二项分布的个位数期望怎么算? 
  学数学有什么好处?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 
  在你读过的论文中,最离谱的错误有哪些? 
  如何成为一名科研人员(最好是数学)? 
  为什么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很多是单身汉? 
  数学很好而且喜欢设计的女生去学建筑值得吗? 
  学习数论图论有必要先学抽代和高代吗? 

前一个讨论
数学系本科生需要学第二外语吗?
下一个讨论
什么是 Finsler Geometry?它与 Riemann 几何有什么关系?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