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年直博入学到现在,终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先上图:
最大的感想:终于不用只是挂在别人的文章里了!咱也当了回一作,而且是个不错的会议!
深层的感想:中了文章无疑是最大的鼓励,意味着我一个人可以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并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了。从确定研究方向到这次中稿,一年多了,我一个人在偌大的实验室里苦苦挣扎,找不到一个可以交流的人。
“这位同学是我们实验室搞迁移学习搞得最好的”,实验室一个老师这样对外介绍我。当时我就笑了,当然了我是最好的,因为就我一个人搞这个方向啊!我就是一个人在“瞎搞”。
羡慕那些有老师亲自指导能讨论问题的同学,羡慕那些随手就是发A的实验室,羡慕那些没有杂活一门心思做研究的实验室,更羡慕清华计算机系诸多跟我一样也是14直博却已经发了N多篇A类文章的大神。无比地羡慕。看着那些计算机类明星公司的招聘通知里写着“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权威或顶级会议发表过文章的优先考虑”,是很发虚的!
我只是一个小弱, 来自一个很不起眼的本科学校,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学海无涯,却总是期待着奇迹发生。看着一篇篇ICML、NIPS、CVPR、KDD、IJCAI、AAAI被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校的同龄人发出来,从原先的膜拜,到现在的感觉我也可以,这中间的苦痛和转变又有谁能懂?
其实若只想达到毕业的最低标准,以我现在的水平应该说是绰绰有余。可是人往高处走,任何一个真心想做好科研的人,谁不想发好文章?谁不想去顶会上做做报告?俗话说人穷志不穷,在科研里就是人弱志不弱。我知道我水平不行,我的环境也不行,但我就是想发好的,我不想草草了事。我正在把我这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献给读博,我要让它如瀑布般澎湃、如万花筒般精彩。
靠着这股子劲,不妥协,不放弃,在自己的道路上孜孜不倦。
靠着这股子劲,我成了知乎上机器学习搞得还可以的“小小V”,举办了两次超过1700人参与的高评价Live课程,组建了超过100个国际知名大学和企业、400多人参与的机器学习交流群,在Github上贡献了很多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很多后来者提供了帮助。也正是凭借这些科研之外的东西,我吸引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以及清华的诸多牛人的目光。我要感谢他们的帮助!
所以最大的体验,其实是鼓励。虽然我还是很弱,但最起码知道了自己能行、我的瞎搞是有意义的。有了第一篇还算可以的B,A还会远吗?
发文章以前,睡不好觉很正常。中了以后,也睡不着。为啥?雄心也好,野心也罢,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辜负父母,不辜负自己。
还是那句话:啥时候发了ICML/NIPS/KDD,我就裸奔!
同时放上一些之前的相关回答:
王晋东不在家:PhD 第三年还没有发 paper 是怎样一种体验?
王晋东不在家:2016 年你在科研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进展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