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师承疑似“傻大黑粗”的苏联工业体系,中国企业个人有什么体现“细节决定成败”的地方? 第1页

     

user avatar   ma-te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说,傻大黑粗是一种朝气蓬勃的气质。一如维多利亚时代的蒸汽朋克,镀金时代的美国西部,战争时代的苏维埃以及互联网时代的中国。

这些都是上升期国家的共同特点,因为日新月异发展已经足够我们去奋斗,完全没有精力在细节上精雕细琢。

反过来,你可以想想那些在艺术上精雕细琢,繁缛浮华的,几乎都是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丧钟。


user avatar   minami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题本身就有毛病,什么叫苏联傻大黑粗?苏联堂堂两大超级大国之一,兵器因为根基不牢、战争摧残以及后发工业化导致与美国相比性能较为落后是实话。非要说人家傻大黑粗,还拿个寿司图出来,真不懂题主是来黑日本还是什么的……

我只觉得题主对汉语词语理解有毛病。

先说说天上飞的。

这玩意叫苏27,傻大黑粗?是我眼瞎了还是题主眼神有毛病?

这是老牌飞机设计局米高扬的米格29,我估计题主嫌弃人家的米格21不好看,这回人家拿出来“高端”产品,傻大黑粗?



为什么说天上飞的?因为战斗机包括航空发动机可所谓是现代工业的明珠,是站在技术顶端的项目。下面这个玩意是苏联AL31发动机,这玩意就是纯粹技术结晶,容不得半点小聪明(我就在说米格25),您傻大黑粗一个给我看?还是说您捏寿司能捏出来?日本心神飞不起来是不是因为发动机里装得寿司?


好了再说说吃,寿司就一个饭团上面放海鲜不懂题主有啥自信拿来和工业品比精度。俺来自东北,就是各种小资嫌弃落后,赵本山小品里土里土气的那个曾经共和国第一工业区。俺们东北主要组成民族有汉、满、朝鲜、俄罗斯,很不幸日本人很少,所以我们不吃寿司。倒是紫菜包饭,就是那个朝鲜玩意儿俺们这里几乎人人都会做。

我真不懂会包这玩意的手艺又啥好吹的?当然我倒是承认高低端餐饮肯定不同,只不过题主怕是以为高端餐饮只有寿司一个不成?你可拉倒吧,真说高端餐饮,就俺们东北比起日本来都只多不少。

俺们这旮旯有道名菜叫锅包肉,融合了多种民族口味的酸甜菜品。这道菜吃起来外壳酥、薄、脆、肉片鲜嫩、酸甜可口,酱汁粘而不腻,夹起来肉片能看到酱汁拉出来一条如头发一样的细丝。

你觉得这道菜要什么样的刀工能把猪里脊每一片都切成3毫米薄片?啥样手法把肉片裹上粉而不厚实,啥样火候把外壳炸酥酥肉还不老?你觉得酱汁恰到好处不稠不稀这么好调是么?

俺东北就是你口中师承苏联“傻大黑粗”的地方,俺们这道菜就是这么细致。你是觉得全世界高端餐饮就只有日本寿司小清新是么?

然后你猜俺们东北人人会做锅包肉、人人捏紫菜包饭,“匠人精神”怕是不比日本人差劲吧。俺们拿到了苏联一整套苏27图纸、生产线、技术支援,完成苏27国产化、量产、升级。彻底吃透这一族飞机,拿出来更高端的改型衍生型,歼15、歼16花了多少年?


整整二十年!

为啥你觉得一道菜能跟军工产品比精细?要比咱就拿菜比菜,拿兵器比兵器。我是真不懂日本就凭几道高端餐饮,连飞机都造不好(今天心神飞上天了吗?)有啥资格说别人傻大黑粗。题主以为工业品是砸钱砸出来的,就日本那个被美国阉割的工业体系,心神砸了不少钱出来吧?它飞起来了么?

都是捏饭团的手,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user avatar   zhang-yi-chao-41-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傻大粗,多是针对苏联计划经济攻击的意识形态宣传罢了,不多说,图片是打谣言耳光的最好武器,直接上苏联时代的工业产品图片。(最下边的一些图片是苏联七八年代自产的各种街机游戏机,这些图片就是造谣苏联没有电子游戏的人最大耳光,中国80年代才有街机游戏,而且街机都是进口的,而苏联70年代就开始玩这些东西,而且还自产的)

苏联1978年生产的,电子手表有一个收音机调谐器和内置耳机插孔。戴上手表你可以听收音机。是苏联市面上最流行的电子手表之一。

苏联电子象棋游戏“Elektronica IM-01”。它可以记录动作,可以和人甚至和机器对战!

继续增加,先发了贴再说。

具有模拟和电子显示器的电子手表,也是苏联较早的电子手表,1971年生产

“Electronica 821”是苏联最早的家庭摄像机之一,70年代末生产

电视游戏机,1988年生产

Sekonda石英LCD SIX电子手表,1977年制造,是苏联出口到西欧的电子手表之一

基辅30,便携“间谍”相机,香烟包大

儿童手表“Elektronica 5”与利奥波德猫,苏联的卡通英雄。

“Electronica IM-45”学习机可用于研究英语单词和短语,带计算器和闹钟。

80年代初生产的ES-1840计算机,苏联所有零部件自产个人计算机

苏联笔记本电脑“Electronika”

70年代中期,苏联卡式磁带播放机。此外,前部可以移除并用作带电池的随身听播放器。

苏联耳机扬声器“Oktava TM 2”,这种设计即便在今天也是很流行的


苏联车载雷达“矢量”

苏联零部件全自产的微型计算机“Elektronika MK-106”,可以运行基本的编程语言,一本书大小

苏联的Alisa 儿童对讲机玩具,1971年生产,通话距离可达120米。

“布雷斯特”圆珠笔电子表,它可以显示到秒,1980年生产。

苏联光盘播放器,1989年生产

1974年便携式电视,尺寸为103x125MM

1970年,莫斯科汽车制造厂制造的冰箱ZIL


继续添加

俄罗斯2010年苏联1950年到1980年工业品展上苏联70年代生产的微波炉




苏联曾经是世界第一照相机、摄像机生产大国,以下是苏联时代的设计生产的各种照相机


地平线”小型全景照相机,克拉斯诺达尔斯克机械厂КМЗ1967年产。它采用了间谍器材研制(其实也是苏联超精密加工技术的体现),使用可120度旋转的ОФ-28镜头。包括КМЗ在内全世界仅有两家工厂生产类似设计的相机。“地平线”曾荣获莱比锡国际展览会金奖

最经典的来了!“ЛОМО紧凑型自动相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LOMO LC-A相机,列宁格勒ЛОМО1983年产,俄罗斯现在仍在小批量制造。它是“Смена-8”之后苏联国内流行的一种紧凑型傻瓜机,产量超过100万台。并且它正是开创所谓“LOMO摄影”(Lomography)的“鼻祖”!

水下相机,列宁格勒ЛОМО1

“泽尼特-E”相机,КМЗ1965年产。它是苏联出口量最大的单反相机。配“赫利俄斯-44-2”镜头的“泽尼特-E”1980年国内零售价100卢布,带奥运会标志的卖110卢布,配“Индустар-50-2”镜头的77卢布.

苏联照相机出口的代表就是这个泽尼特品牌,除了东欧外,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销售,拥有一定市场。“泽尼特-E”在苏联境外以其原名(拉丁化:“Zenit-E”)销售,包括如下品牌:“Revueflex-E”(西德),“Phokina”、“Photokina-XE”(法国),“Kalimar-SR200”、“Kalimar-SR300”、“Prinzflex-500E”、“Spiraflex”、“Cambron-SE”(美国),“Meprozenit-E”(日本),“Diramic-RF100”(加拿大)。

在东德发行的《内克尔曼·赫布斯特 1981/82冬季》产品目录上,配“赫利俄斯-44-2”镜头的“泽尼特-E”要价199东德马克。

“克拉斯诺戈尔斯克-3”摄影机,КМЗ 1971年产。这是一种16毫米业余级摄影机,在苏联同类产品中最可靠也最受欢迎。它完全是机械式的,配备半自动曝光的高透光变焦镜头

“石英-8XL”摄影机模型,КМЗ1981年产。这是一种8毫米业余级电动摄影机,为本国同类产品之最佳

拉达吉普。毫无疑问,在桑塔纳、夏利伏尔加2410之类的还充斥于马路上的时候,这样一台双门结构、尺寸精干的小型越野车还是很能够吸引路人那艳羡的目光的。同年代如果平民老百姓想找一台越野车体现一下自己的粗犷风格,除了更加便宜的2020系列之外,也就剩下这个拉达吉普了!具体说,这台“拉达吉普”是来自苏联拉达汽车厂的NIVA。

自1970年代末正式投产以来,拉达NIVA一直在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风靡。而一向对于前苏联以及华约国家汽车产品十分轻视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一改往日的态度,均对这台紧凑的小型越野车给予了十分高的评价。在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均有大量拉达NIVA的忠实拥趸。作为全世界第一台大批量生产费承载式车身结构、前独立悬挂后螺旋弹簧悬挂的小型SUV,拉达NIVA站在当今所有使用非承载式车身的SUV前面!而在有些地方,由于拉达NIVA出色的道路适应性和舒适性,甚至让不少人将其称之为苏联版的“览胜”!


拉达对于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品牌。自1980年代开始大批量进入中国,留给人的印象是十分统一的:质量一般但是机械部件十分可靠。而在当时,几乎很少有人知道拉达的为苏联的民用汽车制造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解。

从1977年开始,拉达NIVA开始投产一直到今天,经过了多次的改动,而NIVA所有最具特色的特点都在每次改款中被保留了下来。如此的经历也能说明在拉达NIVA的原始设计中,悬挂和车架的设计应该是相当出色的。而可以很惊奇的发现那些以往在苏联车上常见的粗枝大叶的设计在NIVA上是很难见到的。为了适应西伯利亚的寒冷气候,NIVA的前灯上甚至安装了一套雨刮系统来为驾驶者提供更好的照明条件。而这样的贴心设计在西方,是很难能够出现在这一个档次的车上的。

在投产之初,这台紧凑的小吉普配备了一台1.6升4缸化油器发动机。输出功率为72马力,扭矩为126牛米。在变速箱方面,有4档和5档的手动变速箱可供选择。从数据上来看,至少是在1977年的时候,NIVA的车身尺寸配合上72马力的发动机使得这台小吉普的动态表现还算说得过去。而同年代来自日本丰田的LC40的发动机尽管排气量等方面完全和NIVA不是一个档次,但是动力输出的表现也不比NIVA强多少

如说苏联MAZ的【改革】重卡,该车曾在88年巴黎车展展出,该车内配空调、电视、车载雷达

苏联1982年生产的吉尔-115所配的是231kW 7.7L V8汽油发动机,最大扭矩为608Nm(2500r/min)。最高时速达190km。0~100km加速时间为13s。车身尺寸为6330x2086x1500mm。整备质量为3.6t,每百公里耗油22L(90km/h匀速行驶)或26L(120km/h匀速行驶)。吉尔-115是1978年出现的新车型,它保留了吉尔-114的行走系及悬架,虽然还是采用的V8发动机,当它的排量已经由6.7L提高至7.7L。原来的凸轮轴也换成了双凸轮轴,但发动机的功率只从220 kW上升到了231kW。


  该车庞大的车身安装在边梁式车架上,前轮采用独立悬架,而后轮采取非独立悬架。


  发动机为7.7L,具有双点火系统、双蓄电池、双燃油泵以及双电路(其中一套备用),并配以3挡自动变速器。油箱容量为120L,一般不需要考虑中途加油。最低百公里油耗为20L。前后轮都配以盘式刹车。


  发动机输出的231kW的强劲动力能使重达3.6t的吉尔-115轿车加速到190km/h。0~100km加速时间为13s。当时还很少有象吉尔-115那样的轿车,在轿车四个轮胎完全漏气后依然能以160km/h的高速行驶。就连当时的美国林肯Taun轿车也只能甘拜下风


  吉尔-115轿车具有明显的运动风格,在自动变速箱“沉思”数秒后,所有司乘人员的身体都将不由自主地暂时后仰。在宽阔的道路上拐弯时,它的机动灵敏性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如轻灵的小排量轿车,而且还能保持较高的速度。但它要想在狭窄的街道或院子中掉头的确困难,因为它的转弯半径长达15m。同样,开着吉尔-115轿车去乡下别墅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它的离地间隙较小。


  吉尔-115轿车能乘坐7人,轿车后门能从后排或重排座位处打开。车内配备了遥控收音机、电动车窗以及空调。车门、窗框以及仪表板都采用1cm厚的美纹桦木装饰。

苏联市场上最普遍的洗碗机,“Staume-2”洗碗机,1972年生产

苏联50年代生产的电动剃须刀“moskva”

“Electronica B3-10”是第一台带可充电电池的俄罗斯电子袖珍计算器 - 1973年

苏联最大量生产的个人电脑“Korvet PK 8020”。在1980年卖了37,000部。

苏联“硬盘”CMS300,1983年

莫斯科奥运会秒表Elektronica 1-05

苏联80年代生产的游戏机

苏联的饮料机,花3戈比可以买一杯果汁

早在1957年,苏联杰出的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就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并在1958年制造出了重量500克左右的袖珍版,可实现在200公里范围内的通话,并可以拨通所在区域内的任意一台座机电话!

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02,游戏内容:《兔子快跑!》,1986年生产

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04,游戏内容:《快乐的厨师》,1989年生产

Электроника ИМ-20,游戏内容:《空中靶场》






继续发

苏联70年代自产的街机游戏机,这款驾驶游戏占了苏联产电子游戏的很大一部分比例。

                  苏联街机的游戏币

         苏联自产的街机机的游戏塞尔达传说

看起来好清新啊!游戏内容像是个迷人的童话王国?没错,这款Konek-Gorbunok就是苏联的塞尔达传说——一个满是城堡、黑暗森林和公主的世界。

           苏联70年代自产的较早的街机游戏机

         70年代末苏联产的街机射机游戏

Morskoi Boi的意思是“海上攻击”。这是苏联制造的最受欢迎的一款游戏了。到今天为止,这种机器在今天的俄罗斯还是会吸引一大群人聚集在它周围。这个游戏模拟了在二战中一个潜艇战役。

因为背景是二战,这也是它持续吸引玩家对此乐此不疲的原因。像其他的的潜艇游戏一样,玩家们用潜望镜观测敌舰,然后尝试扣下扳机以击沉敌方的舰艇。

先停一下,之后继续发

苏联的街机游戏赛马

70年代末苏联的街机台球游戏


user avatar   jie-jia-y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题主问的题目是关于工业的,作为一个机械狗我就来从工业角度讲一下。

我不太懂题主所言傻大黑粗是指神马?所以只好依我愚见先一一分析,

粗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题主指的是零件粗糙度也就是大多数人看来的美观(锃光瓦亮当然美观),这个在工件设计过程中是必须要经过充分考虑到,你比如很多内孔就需要把Ra加工到极小的水平而绝大多数外表面并没有这个必要,为什么呢?节省工时!

比如我既然可以冲压或者浇铸出一个工件,我为什么要用毛坯通过车钳洗刨n道工序才能最终得到一个零件呢?关键是虽然浇铸表面粗糙属于你所说的傻大黑粗的范畴但是我就是比你快啊,而且我工作起来不比你差啊,那我为什要劳神费力追求美观还要对外表面磨平?既然题主也加了工业的标签,想来不应该不明白工业的一切就是实用。

毕竟你瑞士手表慢工出细活可以一年卖一个,一个吃一年。可是我土鳖工厂不行啊,我一年做一个拖拉机有人愿意出我一年的薪水买这台拖拉机吗?哪来那么多傻大户?

当然我说的是造常用机械,中国的国标不是只有一个精度尺寸!拖拉机有拖拉机的制造标准航天飞船有航天飞船的制造标准,某些人啊总是偷换概念拿别人的航天飞机比咱家的农用机械那我没办法。

比不了,咱真比不了,俺们农用机械就是傻大黑粗皮实耐操,要不你罗斯罗伊斯(懂的大神别喷我我在钓鱼)开到地里飙一圈?当年也有大神用造奔驰的劲头造坦克,结果反倒被一帮用造拖拉机劲头造坦克土包子打得屁滚尿流。

那么有人要问我是在反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吗?恰恰相反,我坚信即使再"傻大黑粗"的产品也有必须要精益求精的地方,更不要说那些每一个垫圈都要精益求精的航天飞机了。

想必学过振动波动的都知道有座叫塔科马海峡大桥的倒霉蛋,全长1500多米的悬索大桥通车仅4个月被风吹塌了,而且关键在于不是什么超强台风而是只是普通的67公里每小时的6级强风(台风是12级不懂的别瞎喷)这个风力理论上是根本不可能摧毁一个钢筋混凝土建造出来的大桥的,别说大桥了较粗的大树怕是都吹不断,那是为什么桥能被吹断呢?因为当时风有一个0.2赫兹的频率引起的大桥震颤(虽然并不同于士兵齐步走过桥那种的周期性震颤)这种震颤最终放大了风对大桥的作用,期结果就是桥像拧麻花一样最终被拧断,如果当时美帝人民可以在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分析上精益求精充分进行风洞实验而不是忽视这一点,也不至于出现这种杯具。

下面最后来说体质不是问有没有啥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吗?有而且要不是中国人的严谨认真日本人差点儿害了三峡工程。下面是事情经过为引用。

《特写:三峡工程首例对日索赔纪实》全文如下:



2000年5月8日上午,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三峡工程办事处检验员王春来正在当班,接到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下属国际招标有限公司来人的报验:“从日本进口的一批热轧钢板到货了,请求尽快检验。左岸电站工地最近就要投入使用。”


据介绍,这批钢板主要是用来制作直径12.4米的引水钢管,直接相连于左岸7-14号水轮发电机组的蜗壳部位,将被浇筑在混凝土坝身上永久使用。


三峡工程有关专家说:“这是承接三峡工程心脏的主动脉血管,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内在质量,业主上上下下都很重视。特别是承受着来自库内393亿立方米水形成的几十万吨、甚至是几百上千万吨的强大压力,所以对板材质量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性能和冲击韧性等四大项技术要求极高。”


为此,三峡工程业主在年初运用国际招标方式,通过日本出口商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优中选优地选定了日本钢铁制造业巨头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低合金碳素结构钢板。


总合同量达4000吨,价值170多万美元,要求5月份全部运抵三峡坝区,6月份投入使用。


此次报检的首批共60块,重669.408吨,货值28万多美元。按照工程进度要求,这批钢板如果检验合格,立即被巨型卷板机加工成1/3弧状,然后吊运到施工现场焊接成引水管通道。


左岸电站是三峡二期工程中的核心工程,1998年浇筑站房基座,预期2006年建成发电。今年是左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安装的关键时期,一旦贻误一天,就有可能对一环扣一环的三峡工程建设带来影响。


次日上午,王春来向检验局驻三峡办主任余良报告了有关情况,早早来到会议地点,与这批进口货物相关的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下属的几个单位和监理单位西北水利设计院,以及日方住友金属都派出项目负责人或代表,就这批钢板检验事宜进行了商谈。大家依据小王的意见确定了检验程序,然后,一齐来到钢板存放现场实施抽样。


经抽样检测,这些钢板每块长13.15米左右,宽1.72-2.03米不等,厚度均为58毫米,平均每块重11吨。抽检的样板尺寸规格和外观质量均符合合同要求。


5月11日,小王又会同三峡工程业主方面从5块样板中,截取大小尺寸为250×60mm样坯,送往国营403厂实验室进行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能实验,这是我国检验检疫部门认可的钢材实验室。


然而,检测结果却出人意料,实验报告显示:


在检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性能、冲击韧性等4个项目中,1-4号试样的冲击韧性达不到合同要求,也与日方合格单提供的技术数据相差甚远。





图为三峡大坝。



“不合格?不可能!”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头号钢材生产强国,从品种规格到质量精度无一国家能比,咋会有问题呢?”


“人家厂检合格单做的多细,详尽列出了各类技术项目的检验数据。这些结果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合同要求……”


“这是特种钢材。会不会是我们实验室条件满足不了要求,才检出不合格的呢?”


……


由于首先检出日方钢材质量问题,引起种种猜测和议论,给三峡办的检验检疫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把‘合格’当成不合格,影响了三峡工程建设进度,检验检疫部门负不起责任,自身的声誉也将受毁;把‘不合格’当成合格,一旦三峡工程出了质量问题,检验检疫人员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三峡办余良主任和检验员王春来俩人一合计,决定扩大抽样比例,进行二次实验,在原来5块样板的基础上,再增加抽取5块样板,重新进行4个项目的全面检测,重点做好冲击韧性和延伸性能实验。


5月30日至6月6日,余良带领小王天天守候在实验室,组织人员一次次认真地进行检测……


实验中,他们还邀请三峡工程业主的监理单位,对从制样到检测的每个环节都实行跟踪现场监理,进行全程录像,再一次证明,中国检验检疫部门对这批钢材的检验是认真的、科学的、严格的,实验室的加工条件、人员素质、技术标准及检测方法也都具备了实验要求,完全有能力承担起这一并不尖端的常规实验。


第二次的实验报告出来了,标明样品仍然不合格。他们还发现不少检测数据不是分布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离散度很大,由此进一步判定板材整体质量不均匀。


三峡办的检验检疫人员再次断定这批板有质量问题。余良、小王他们来不及多想,迅速把这一重大情况向宜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导作了报告。最后,经研究确定,立即向三峡工程业主通报了检验结果。


按照中国检验检疫要求,三峡工程业主有关方面,把检验结果向日方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作了简要通告,要求日方尽快派人前来处理。


谁知日方却以傲慢的口气,回绝道:“不可能,不可能!我们是世界上一流的名牌企业,绝不会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你们的检验数据忽高忽低,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最后表示,他们希望看到中国检验检疫的正式结果证书,否则是不会前来洽谈的。


为慎重起见,6月13日,余良和王春来带着有关资料和样坯赶到湖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就有关情况作了专题汇报。局领导指示将有问题的两个炉号、4块试样送武汉钢铁研究所,就冲击韧性和拉伸性能进行再次实验。结果显示,其中3块试样的冲击韧性依然不合格!


一套样坯,两处实验场所,三次检测均出现不合格。该批钢板存在品质缺陷,已毫无疑问。


6月19日三峡办在三次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拟出了编号为420004100002808品质不合格证书,经省局主管副局长审定签发,给日方以明确和肯定的答复。





图为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钢铁制品。



接到中国官方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不合格品质证书后,日方也似乎感到了事情不妙,迅速组成了庞大阵容的谈判小组,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总部代表植田浩幸及武汉办事处负责人川岛诚一郎、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技术负责人大西一志及上海办事处的渡边太郎等有关专家人员赶到宜昌,就这一问题进行直接会谈交涉。


6月22日上午,中日双方第一次短兵相接地坐在了一起,就钢板出现的质量问题开始谈判。


中国检验检疫部门作为谈判的第三方,首先向日方通报了检验结果,并就整个检验过程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


然而,日方对此不屑一顾,时不时打断中国检验检疫人员的发言,咄咄逼人地再三质问。一会说中方抽样不规范,一会说中国实验室条件太简陋,一会又说检测标准是不是不科学……


凡此种种,归结一点对这一结果表示怀疑,不能接受。还一再反复强调,他们的钢板是按合同要求规规矩矩组织生产的。





上图左起第四位就是日本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技术负责人大西一志。


面对日方的无理狡辩,我检验检疫人员也毫不示弱,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地一一予以回应和驳斥……


谈判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你来我往,频频过招。末了,日方看使出浑身解数也压不住中国人,不得不向宜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复验要求,并由三峡办一起与日方三井和住友两株式会社,在工地现场进行共同抽样。


这一次又从全部炉号中抽取12块钢板(包括前面所抽取的10块),再从其上截取尺寸为300×85mm的样坯。日方同时还把2号和9号钢板的试样,带回日本本土进行检验。


根据日方要求,有关方面着手对出具证书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核。依据商检法实施条例中所规定的复验程序,宜昌局在省局的指导和帮助下,特意聘请省局化矿处处长刘中南为专家组组长、高级工程师刘定发和钢材科科长邓富强为专家组成员的复验专家小组,具体承担这批钢板的复验和证书的复核工作。


专家们慎重筛选决定,把所取样坯送往中国进出口商品质量认证委员会认定的武钢集团质检中心CCIBLAC实验室进行检测。


正当专家小组在武汉准备展开工作之机,不料“留守”的日方代表川岛诚一郎、渡边太郎二人按总部的“旨意”,向专家小组提出了一个个非份要求:首先一定要由他们在武汉选实验室,遭到中方拒绝后,又提出希望参加实验全过程,从样坯加工和试样检测都能够在场。


对日方这一“鬼把戏”,几位专家心知肚明,复验室能受日方左右?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更是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尊严和主权的体现。


刘中南处长义正词严地指出:


我们的复验,是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法律依法进行的,本着科学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会偏听偏信哪一方,也不会受任何一方的影响和支配。


既然你们委托我们复验,我们有权利按规定选定实验室,并对结果负责。


你们的这些要求,在国际贸易中无论哪国的公正鉴定机构也不会接受和答应的。


一席话,说得日方代表尴尬至极,再不提其它“想法”了。……





7月4日,专家小组出具的复验报告,正式传真到宜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受其委托,根据国家局《进口商品复验办法》的规定,对三峡办出具的编号为420004100002808品质不合格证书,按照TGT-TGP/EM200001JP合同规定,我们对检验该批进口钢板所依据的标准、方法及检验程序进行了审查,认为整个检验符合合同要求。


三峡办与日方共同抽取的12块复验样品,专家组依据合同规定的标准,制定了检验方案,并决定此次实验在武钢CCIBLAC实验室进行。专家组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监督,实验程序符合标准规定,检测结果见CCIBLAC实验室报告。


根据报告,专家组认为编号为420004100002808品质不合格证书的检验结果是正确的。





图为三峡大坝。



向日方作最后摊牌的关键时刻到了!


7月12日,中日双方再次会聚三峡坝区进行第二次谈判。这一回,日方派出了以高级专家、住友金属本部厚板部主任永吉明彦为代表的5人谈判小组。


中方首先向日方宣布复验结果,并紧紧围绕着钢板为什么会出现质量问题,日方厂检合格怎么解释,日方对三峡工程这一项目工期延误应负的责任,如何尽快向中方作出应有的赔偿并保证今后供货质量等关键问题,向日方展开了质询。


这一次,日方与上一回仿佛判若两人,不仅对中方友好客气,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恭敬。最后十分认真地表示:“完全信服中国检验检疫部门的复验报告!”又承认因其采用了尚不成熟的“新”的生产工艺,致使钢板质量出现偏差。就此进一步做了一连串的“解释”。


后来,中方得知中国检验检疫的复验结果,与日方带回国内的样品检测结果是十分一致的。


日方代表永吉明彦在会后不得不站起来,对中国检验检疫在这批钢板检验中所做的一切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因其钢板质量问题所给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给予深刻道歉;对已检出的不合格炉号钢板答应全部退换;对剩余2个炉号暂未发现质量问题的14块钢板,愿意协助中方实施逐张检验,如不合格也一并退货。


今后供货中,一定保证钢板质量。由此,给中方造成的损失,日方“将尽快派人前来进一步洽谈,并积极进行作出赔偿”。


谈判结束后,检验检疫人员又按照谈判结果,应中日双方的申请,对另外两个炉号的钢板,进行了逐张取样检测,其结果仍达不到双方约定的合格比率要求。至此,日本住友金属发来的首批60块钢板,被整批判为不合格品,作全部退回处理。


三峡工程业主各方对中国检验检疫人员,在这次历经2个半月的引水钢管进口钢板检验、出证和谈判中,所表现出的严谨求实、公正科学的态度和敢于同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较量、斗智斗勇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介。


对他们尽职尽责、严格把关,为保证三峡工程顺利建设和千秋大业质量所做的大量工作也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图为三峡大坝。


谈及此事,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厂坝部副主任沈善良赞不绝口:“太感谢中国检验检疫的同志们了!多亏了他们把‘关’把的严,及时发现了钢板质量问题。要不,引水管用上了这些钢板,就可能出现重大的事故!”


那么,可能出现的事故程度究竟如何呢?


接着,这位教授级高工向记者形象地描述道:


水轮发电机组引水钢管设计上要求是永久性使用不修复,所以对钢板的质量要求也相当高。


由于水是从110多米高的闸口通过引水钢管排山倒海般喷涌而下,流量达每秒1020立方米,形成雷霆万钧般的强大的惯性,冲力有数十万吨。


这就要求引水钢管管壁的抗压能力至少为1.75兆帕的极值,经受的冲击功要求达到大于40焦耳,才能保证引水管道不致于破裂。


否则,像这样的冲击韧性严重不合格的钢板用上了,别说引水管不可能保证几百年上千年不出问题,即便要求试运行就有可能发生钢管爆裂的重大事故。


如果真这样,那事故将是灾难性的不可估量的。


因为钢管破裂犹如管涌,浇筑在管道上面的三、两米厚的混凝土,何以抵挡这万钧之力呢?再说要关掉大坝内引水钢管进水口的巨型闸门,至少需要3.5分钟。


也就在这顷刻间,左岸整个电站厂房及14台机组,将会化为一片汪洋,机毁人亡直接损失得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之巨。若重新进行修复,至少需要一年。


这期间,首先要扒出钢管、拆掉厂房和发电机组,加上维修重建要比原始初建要耗费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波及到国家和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所以中国傻大黑粗?那是你"看见的"傻大黑粗,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的话只能说你太naive了只凭表象来评价一个产品。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工业加工过程中一切精度要求都必然有他的原因,你比如内孔比外表面光滑度高是因为要减少摩擦,装配设计时要以轴承精度为基准是因为轴承更难进行切削,齿轮渐开线是为了在任何一刻齿轮转动的时候都时刻有接触面提供等大的约束反力,什么是工业?这就是工业!什么是国标?这就是国标!他可以细致到把你细分得你亲妈都认不出来,所以不论是滋油皿煮美利坚,还是傻大黑粗苏维埃,以及师承毛子体系的土鳖,任何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都必然有一套科学统一的工业技术指标,而不像某东洋小国连钢材这种最基本的工业原料都可以随便造假各项指标可以信口胡诌,反倒把大把精力用来捏饭团,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躬匠大国和一个工业大国的差距所在吧……


user avatar   tu-zi-jing-guan-jud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外观傻大黑粗并不代表里面也是一样。

转一篇A站UP的文章

acfun.cn/a/ac4231220




user avatar   cong-zh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能被进口的,质量什么的自然也是不错的。

国外当然有好东西,但这不等于说国外的东西都好。

我大学刚毕业时(1992)就见过法国进口设备里面电路板飞线大法。

还有个日本造的船用设备,灌的沥青,挖开沥青,里面就他妈一个电阻,要一万人民币(啧啧,那时候中国人月工资几十一百多)。

这里扩展下,这些船都是日元贷款买的,都是些日本活不下去的造船企业造的。

这套路,是不是赶脚有点熟悉?

在炼钢行业,有种中国标配技术,叫红外定尺,就是用摄像机测量控制钢坯切断。

国外呢,一般用测量辊。

一个是非接触,一个是接触(会打滑),一个一套设备控制多流,一个是一流一套,一个便宜好用,一个贵又难用。

当然,测量辊也有好的地方,这里不是讨论这个的。

在中国用了20年了,最近韩国当高科技引进,以前他们都用欧美的设备,没见过这玩意。(这玩意卖给韩国人价格是国内N倍)


user avatar   andre-3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

苏联"傻大黑粗"那套体系,你没干到大型项目总工程师水平,连门都摸不到,还想着“细节决定成败”?

中国企业?跟你这样说吧,出份传感器的装配工艺图,拿去车间试生产,车间主任会跟你说,你这玩意必须得让火车站去随便拉几个傻 X都能看懂。

所以懂什么叫"真.傻大黑粗"了吧?

PS:题主照片里是苏联2A3聚光镜自行火炮,身管406毫米52倍口径,原先是苏联级战列舰主炮,发射1108公斤的炮弹,初速达到870M/S,内膛镀铬身管寿命达到300发,这种规格的自行火炮,就是今天能造出来的国家十个指头都能掰过来,傻大黑粗?

对联:

傻大黑粗上太空

精益求精捏寿司

横批:反智

不是说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注重细节,不要精,而是应该需求导向,用有限的资源优先解决好主要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取舍,做到多快好省实质的精,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而不是舍本求末去追去形式上的“精”。

====================================================

既然说了毛子“傻大黑粗”系列,就举两个例子吧,这里不举喜闻乐见的暴力美学那类,就举两个不美学的暴力小玩意。

30年代为了配合新式战斗机苏联开始研制新一代航空自动武器,于是诞生了著名的SHVAK机枪/炮,它的射速达到每分钟800发,为了实现这样高的射速,需要减少枪机运动的阻力,实现更顺滑的供弹,毛子破天荒地设计了复杂精巧的螺旋供弹结构。同样为了承受这样的高射速,其机件也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制造。整个SHVAK机枪/炮从设计到材料、加工不可谓不精。

SHVAK 20MM

然而1941年6月战争爆发了,仅仅半年时间,苏联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工业产能。SHVAK这种精密复杂的武器对苏联来说无法满足产量的要求,高强度合金钢的供应也遇到了困难,这就要求武器设计师以更科学合理地态度来设计武器装备,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对一切资源都物尽其用。于是别列津B-20就诞生了,它与SHVAK 20毫米航炮发射相同的弹药,拥有相同的射速,火力完全一样,而且重量还轻了近20公斤(SHVAK 44.5公斤,B20只有25公斤),成本更是连SHVAK一半都不到。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关键就在于设计原则的改变,SHVAK的所有部件都是按照刚度计算设计的,并没有考虑部件材料塑性变形的情况下工作的情况,它要求用高强度钢和必要的结构厚度来控制部件变形,防止失效。而B-20则放弃了高强度材料,使用软钢制造,它的设计原则是容许结构发生一定范围的变形,在一定范围变形的情况下,不影响武器的使用效能(不失效)。

B-20

在外行看来B20就是傻大黑粗、粗制滥造的典型代表,但它却体现了更先进而严谨的设计思想。

======================================================

苏联为什么会造傻大黑出的玩意呢?因为毛子人少,1亿产业劳动力要铺出一个能与资本主义10亿产业劳动力抗衡的摊子,没法对次要的方面投入太多人力,没有人专研也就没法精益求精。为了节省人力,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力,而在70年代以前,自动化设备都是刚性设备,一个萝卜一个坑,生产效率高,但生产柔性差,投资一条生产线,产品就必须生产尽可能长的时间才能分摊成本,这就要求产品设计具有前瞻性,不能今年改一个花式,明年改一个花式,最好十年一贯制,用料实在点没关系,但不能经常改动设计,到十年以后基本性能也不能太落后。这种思路很适合军工产品,但民用消费品就呵呵了。在没有数控柔性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年代,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能满足各类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只能上手工生产,苏联实在缺劳动力,玩不起手工生产,只能靠专用自动化生产线造军工产品和傻大黑粗的消费品。

其实苏联也很重视数控机床的研究,毕竟即能省人力,又能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满足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对毛子来说是利好。所以苏联一度是数量机床生产大国,1978年之前数控机床产量是世界第一(认为毛子电子技术落后,数控机床落后的是偏见,这方面截止解体前,毛子电子工业跟美国比有一些差距,但总体上并不比日本,西欧落后,只是生产电子消费品缺乏罢了)。

二战苏联T-34已经采用自动焊接机进行流水线制造,生产线上只有少量少年和妇女,自动化设备节省了人力,一辆坦克的生产工时从8000小时降低到了4000小时。而同时期日本97式坦克还在靠手工一个个打铆钉。

下塔吉尔坦克工厂使用的T-34自动化焊接台

冷战时期苏联钢铁洪流同样是自动化生产线爆出来的

给T-64坦克安装前装甲板的机械臂

70年代苏联科洛纳姆机床厂出口日本(日立公司)的KU229重型立车,这台机床至今仍在神户制钢所用于加工盾构掘进设备。

许多人只知道至今在正规档案里查无此事的东芝事件,而不知道冷战时期法国、日本都引进过苏联的高端机床设备。

所以,中国跟苏联学工业体系是学对了,而中国还具备苏联所不具备的劳动力优势,即能跟苏联那样玩自动化,爆产量。又能在这基础上玩人力密集型,搞精雕细琢。不成为世界工厂就没天理了。

看到又有人黑毛子搞电子管,不搞集成电路的地摊认知,我不得不问这是哪个位面的毛子这么牛逼?能用电子管造CNC,能用电子管运行飞控软件?

除了美帝,当年有谁敢说集成电路工业水平超过毛子?

毛子1979年的产品,16位处理器K1801

K1801VM1

KM1801VM2

KM1801VM3

N1806VM2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自己设计(非山寨因特尔产品)的16位处理器KN1811

使用KN1811处理器的Электроника-60计算机

这一时期苏联还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超标量处理器"厄尔布鲁士2",它当年被用于超算和苏联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顿河2相控阵雷达目标处理。("厄尔布鲁士2"的开发者后来去了英特尔)


苏联解体前,ELEX生产联合体的集成电路生产规模达到年产8亿块集成电路芯片。苏方资料称掌握0.8微米制程工艺,并公开展示1.5微米工艺产品。

真有人天真地以为毛子能大力出奇迹,用一堆电子管凑出跟集成电路媲美的电子设备?这不是系统整合能力,这是神话了。

======================================================

大师手工捏的寿司,手工拉的面条,手工擀的饺子,手工织的衣服好么?当然好!贵么?贵得滴血!用得起么?尤其是缺乏人力的毛子消费得起这人力么?

试问,一个几千号人的工厂,中午吃饭食堂就靠两大师手工捏体现工匠精神的寿司能供得上么?做到多快好省又管饱才是硬道理。高级料理偶尔尝个鲜可以,能顿顿吃?那么问题来了,工匠精神的大师,收入肯定要高于一般的食堂师傅,这会导致一般的食堂师傅不想做食堂工作,而想当收入更高的大师,但问题是如果社会劳动力不足,显然更需要的是满足基本管饱即可的一般的食堂师傅,而不是工匠精神的大师。这种情况下,社会当然就不能鼓励在吃上面太讲究,不能把工匠精神都耗在这上面。

既然说到饺子,看看毛子制作饺子的方法吧。

对比一下工匠精神的寿司,这饺子是不是也傻大黑粗?然而效率啊,吃到胃里还不是一样?


user avatar   zhang-yi-zhi-49-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士官嬢 做点补充。

题主觉得2A3和2B1很土,很傻大黑粗。

那这个是什么?

M65“原子安妮”,美国人看了K5列车炮之后大脑发热搞出来的玩意儿,280毫米。

把它和这两个东西比起来,谁更奇葩?

我觉得美国人这种把列车炮的炮架都原封不的抄下来,搞得跟条贪吃蛇一样,全炮长达到26米,全重83.3吨的反人类设计更“傻大黑粗”一点。相比之下苏联人这拿个IS-2加长底盘架一下的2A3全重不过64吨,全炮长20米,显然更人道一点,更像正常的自行火炮,而不是加了轮子跑到公路上的列车炮。

另外这俩“傻大黑粗”的苏联大炮没量产。因为他们败给了这东西:

2K6 Luna,北约代号FROG-3(常规弹头)/FROG-5(400千克的核弹头),PT-76B改装的底盘作为TEL,发射常规导弹能打44.6公里,核导弹32.1公里,1960年进入现役;

还有这位:

9K52 Luna-M,北约代号FROG-7(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蛙-7),专业设计的8 x 8 ZIL-135式TEL,能带500千克核弹头或390千克常规弹头,射程高达70公里,1964年服役。

苏军每个师有一个战术导弹营,两辆FROG系列发射车。

同时期美军师一级玩的是什么窜天猴呢?

MGR-1“诚实约翰(Honest John)”式762毫米火箭,每个五群原子师有一个装备这玩意儿的火箭连。直接架在六轮卡车上的玩意儿,2,640千克(MGM-1A)/1965千克(MGM-1B)核弹头威力够吓人,问题是射程不到25公里,最要命的是——这TM是个无控火箭!MGM-52要1972年才列装!

大家比一比,是美国人这玩意儿看起来傻大黑粗还是苏联那俩FROG看起来傻大黑粗?

相关资料:


user avatar   ying-piao-luo-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左诚

邀吧。

要比较,应该先把“噪音”去掉,把样本的本来面貌复原出来再比。显然,题主没做这事,所以提问是这样的


配图是这样的



那么问题来了,不说寿司是什么类型的工业,自行火炮要求的细节多还是捏寿司的细节多?

苏联工业会被题主这样的误解为“傻大黑粗”,原因就是有人制造“噪音”专门黑苏联工业,仅此而已。事实就是,如果载人航天核电站对细节的要求低于造彩电冰箱微波炉的话,那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早就玩起来了。苏联玩了这么多年,居然被人黑成不重细节傻大黑粗,真是欺负死人不会说话啊!

航天是苏联被黑的重要论据。苏联飞船算错了数据坠毁,被当做笑料传遍天下。美国航天飞机爆了,各种宣传都说什么航天员怎么英勇,家人怎么悲痛,群众怎么祭奠,怎么没有人说美国工业出问题呢?阿波罗13号这么严重的事故,宣传做得好,到今天很多人还觉得这只是一个英雄的故事。

一来二去某些人就像题主一样被忽悠了,什么苏联工业傻大黑粗,靠人多钱多硬怼。我给你钱,给你材料,甚至给你图纸,可就一点,所有工人都是只烧过砖的大老粗,但你要多少我给你多少,你能给我怼个载人航天出来么?

要说中国的细节处理,可以自己去看看中国航天的相关纪录片。起码来说,载人航天上苏联和美国都死过人,中国目前还没出这么大的事。也可以去看看核电站的相关材料,切尔诺贝利和福岛都不算远,中国的核电站怎么建设怎么运转的,没细节能玩的起来么?

其他的,类似三峡大坝,中国尊,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等工程,从设计规划到施工,哪个环节不需要把细节追求到极致呢?

不要和任何一个拥有载人航天,核电站以及庞大工程的国家聊细节,否则几乎难以避免自取其辱。

至于所谓的寿司之神,拉面之神之类的,讲道理,就算他们重细节,搞成现在这个名声和媒体的吹捧也是分不开的。百度一下“文思豆腐”,看看中国的厨师是如何把吹弹可破的豆腐切成发丝一般,这只是淮扬菜中的一款,如果把什么仿豹胎之类的都展开,怕是寿司之神什么的真的是没眼看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聊聊宫廷菜系,从选料到制作一道道程序走下来,远比蒸米饭捏米饭来的精细。

还有北京炸酱面,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天津煎饼这些菜品,不懂行的看,所有商家卖的都一样。真正懂细节的人一尝,高下立判。

把题主说的工业主题说了一下,又陪着题主跑题到美食话题转了一遭,下面应该说下结论了。

一、中、苏在工业细节把控上远超所谓的资本主义列强。再说明白点,没玩过载人航天、核电站、隐身战机的国家,不足以谈工业细节。

二、所谓的轻工业、服务业的“细节”,吹出来的远比做出来的多。三星前几年大概也是题主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型企业吧,现在尾巴露出来了,怎么样呢?

三、真要说起生活中那些“让人舒服的细节”,说句不好听的,这是中国玩剩下的。从建筑到园林再到菜品,随便哪一个都能让什么寿司之神黯然失色。当然,今天想体验这些事物,你兜里的钱要足够,就算是寿司,也不是免费赠送的。


user avatar   yike-sai-ting-de-hong-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卸腰。

鉴于题主总是乱改问题,还是例行贴上原问题吧。

——————分割线——————

不得不说这次邀请的还是挺应景的。

开头自然上近来最热的图辣。啧啧,匠人,匠人!(拱手)





————分割线————

打脸完了下面进入正题:

知乎现在有个规矩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而在这里我想先问的是题主被困在火星上多久了,这都什么年月了我国工业体系还师承苏联“傻大黑粗”啊……所以题主究竟是当年被火星3号带上火星的第一批移民还是来自50年前的时间旅行者呢?



请题主来告诉我,这些诞生在我国工业体系下的东西这么就傻大黑粗了?啊?怎 么 就 傻 大 黑 粗 了 ? ? ?











图有网上找的也有自己拍的,里头有大的,有黑的,当然也有粗♂的,但你要是说这些是傻大黑粗那就不讲道理了。

就是这小锁蜜汁喜感……↓↓↓

所以如果要是说我国的中低端工业产品或者曾经的工业产品傻大黑粗那也就认了,事实如此不能不让人家说,然而题主把这个屎盆子往中国整个工业体系和中国企业上扣是几个意思?

那么下面我们再讨论讨论傻大黑粗的问题,说实话我没搞清楚题主所谓的“傻大黑粗”指的是外观上的笨重、不精细还是指的粗制滥造工艺不达标。何况在实操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傻大黑粗”和“粗制滥造”还真的不是一回事。但是有一句话需要说在前头:抛开标准和性能指标谈工艺的都是流氓。对,都是流氓。

任何一种工业制品,其首先要考虑的是有无设计缺陷这样先天的硬伤,可否补救,补救后能否投产,而投入生产后需要满足的是在设计时就定下的技术指标,包括尺寸、工艺、公差大小等等。

比如说一件金属构件,用哪种金属做?要做多大,做成什么形状,误差多少?是要焊接还是铆接还是铸造还是要用到其他什么工艺?焊缝多宽多深?焊料填多少?溢出量要控制在什么水平?是整体铸造还是分体铸造?表面平整度有无要求?是否需要打磨?是否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如此这般不一一赘述,其他产品视具体情况同理。

而后才能去评估产品实际的性能如何,质量如何,包括耐用性如何,可靠性如何,多个构件在安装的时候整合度如何,兼容性如何,人机功效如何,改装升级的空间如何,有无暴露出之前没发现的问题,能否进行补救等等。

那么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从设计到成品,再到后续的改进,整个过程如果走下来的话涉及的方面显然过多,靠人的主观意志去对这中间那么多个环节进行把控显然不切实际,毕竟很多精细的玩意儿如果只是靠肉眼或者手感经验之类的去搞个大概差不多,追求所谓“匠人精神”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那在质量和性能上根本没有保证,更谈不上批量生产了(就算达到了可以靠经验控制公差的水平,敢问这种级别的工匠有几个?这些工匠一人一天又能生产多少制品?满足奢侈品市场或许还可以,但是如果谈及工业体系那就算了吧)。

且不说去造飞机发动机高端电子设备这些精密的玩意,就是造一支最常见的手枪,靠普通人的感觉去车削构件,最后很可能连完成组装都很难做到,就更不用说拿去使用了。

为了更直观的说明这个道理我就上几张1911的图纸吧,给你个车床尽管徒手车,反正大小厚薄有一点点不对你就别指望能装上去了,就是能也没法正常使用放心吧。



所以,这里就得吐槽题主那苏联的核火炮(工业产品)和小野二郎老爷子的寿司(手工制品)类比是多么不靠谱了。

但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在工业生产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且便于批量生产呢?其实在一个世纪前人类就已经找到答案了,那就是——标准化生产。

其实在更早之前人们就有实现标准化的这样一种意识了,只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不系统、不完善,且仅仅是作为一种经验来应用。直到上个世纪初,标准化生产才被正式拿到学术上讨论并建立起了一套成功的运营模式。

这里就不得不提两个美国人了,第一个叫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他在1911年的时候发表了《科学管理原则》一书,阐述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方法。可以说为标准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就是他↓↓↓


第二位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亨利·福特,没错,就是搞汽车的那位福特,他是标准化生产的伟大践行者。1913年,福特创立了全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这种流水作业法后来被称为“福特制”,并在全世界广泛推广。这种制度是在实行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并使一切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成为劳动生产率很高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既然提到了标准化生产,那自然要提一提标准了,所谓标准,在技术意义上即:一种以文件形式发布的统一协定,其中包含可以用来为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其目的是确保材料、产品、过程和服务能够符合需要。

很多人认为所谓标准就是规范一下生产过程中的要点而已,其实远不止于此。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前,设计产品有设计标准,绘制图纸有画图标准,图纸的纸张选用也有标准。在产品走下生产线投入使用的时候,操作和维护也有相应的标准,产品进行改装、升级同样有与之相关的标准和技术指标,甚至是报废销毁也需要按照适用的标准执行。

故:实际上标准贯穿工业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工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随便找了本,这个就是和设计和制图相关的一个标准图集。嗯,就这么厚)


在标准的制定上各家有各家的不同,国有国标,行有行标,标准和标准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个倒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有一个结论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只要这个国家构建起了现代工业体系,那么他们就一定有所奉行的标准,在进行标准化生产。苏联中国这些国家也不例外,这样就确定了一点:这些国家的工业产品同样是标准化生产模式下的产物,而非眼睛一闭胡乱造出来的。这也就是我在之前要强调在实操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傻大黑粗”和“粗制滥造”不是一回事的原因。

所以如果有人一看某个产品外观比较丑就直接给出该产品非标准化生产,性能和质量无法保证的结论,而不是先去看看产品有无相关标准和技术指标的话,那只能说明他根本就没有标准化生产这个概念。

不然题主你觉得要是没有标准化生产二战的时候美苏这些国家是怎么爆兵的?

那估计就会有人问了:既然进行了标准化生产,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傻大黑粗?对此只能说,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对于标准的概念还没有充分的理解。标准从来不是为了杜绝傻大黑粗的,标准规范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的性能质量趋于稳定,归根结底上是让生产更加符合本生产项目的需要,而不是让你的东西看着更漂亮。当然,如果产品在美观方面存在要求那么标准中也会对这方面做出规范的。

在理想状态下,当所需标准趋于完善的时候,严格按照标准内容组织生产,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性能质量尽可能稳定的产品。按照标准,该精细的地方必须精细,该粗糙的地方必须粗糙,不做要求的地方就别画蛇添足,而在标准规定内容的基础上随意进行增加、删减或者改动,都可能会在无法提升质量和性能的情况下徒增工时,或者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造成隐患和损害,乃至引发一系列事故。

所以在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下,有傻大黑粗的坦克和拖拉机与有非常精密的飞机发动机和宇宙飞船一点也不矛盾,需要不同,标准不同而已。

(应题主要求放图:去年在航博拍的al31-f 这款发动机的性能如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和傻大黑粗没什么关系)

继续放图


(也是去年在北航拍的解剖六爷,那会兔子工业还真是师承毛子,虽然放在今天六爷的性能和工艺肯定是不够看了,但是肯定算不上傻大黑粗)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标准化生产下还会出现傻大黑粗的产品了,原因无外乎两点:

要么是产品无需进行精细化处理,看上去粗糙但并不会影响性能和质量,也不会影响组装整合、升级改装等,这种时候如果进行精细化处理反而会徒增成本和工时,降低生产效率。

另一种情况就是产品确实需要被造成傻大黑粗的样子。举个例子:在施工过程中会有一个工艺叫作“凿毛”,即把浇筑好的建筑构件(或完成安装的预制件)凿粗糙,构件只有完成凿毛后,才能与随后浇筑的构件进行更紧密的连接。

故而题主在谈工业的时候对这些必须要考虑的东西只字不提,只是用品相判断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比较来衡量国与国之间的工业水平,就显得十分奸奇了。不过这倒是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题主会将核火炮和寿司放在一起。用食物中的奢侈品来歧视批量生产的重工业制品,鸡同鸭讲,如是而已。


(敢问小野老爷子店里一天能供应几桌寿司?这点产量能占多少市场份额?军工贸易真的不参与市场竞争么?题主你知道ak47卖了多少么?)


继续说。

或许还会有人问:既然都在进行标准化生产为什么产品还会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除标准外,能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性能指标。在双方都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的情况下,谁的技术指标定的高,那他的产品显然会对对手造成属性上的压制,差距也就随之造成了。(当然是在技术成熟能保证生产的前提下)

打个比方,玩红警的时候建俩兵营,一个只造动员兵,另一个只造海豹部队,然后让产出的这两群兵互殴,哪一方会赢?

说了那么多估计有人也不好明白,下面举个更直观的例子,我们拿苏联和日本同时期大量生产的工业品进行直接对比,就可以十分生动的说明这个问题了:

我上过的坦克加起来也得有四五十辆了吧,下面这个就是前年在坦博拍的斯大林-2 ↓↓↓


完全符合题主所说的傻大黑粗标准,车体表面极其粗糙,凹凸不平,没有进行任何精细化处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在战争中的表现,原因很简单——这车看着是粗糙,但,人家技术指标就在那里,装甲厚度就是这么厚,防护达标,发动机马力就是这么大,机动没问题,122大管子搞火力支援也完全没毛病,各部件在组装成车的时候整合度和兼容性也还没大问题,在战场上自然也皮实耐用,足够和老虎这些同等级别的对手抗衡,而且还比德国的重坦的成本低可靠性高,更加容易生产,可维持较高的装备数量……OK,那这车就是挺经典的,只要使用得当在其所处的那个时期表现就不会多差。事实上,对于苏联而言,把-2表面处理一下弄到平整光滑也没有太大的技术问题,但是何必呢?对外观进行精加工能对坦克的性能提升多少?装甲厚度还那样,装甲的强度也没变,因为没换材料,车重因此也没变,火力和机动性也没变,但工厂却要因此多花费几个工时,生产速度就下来了,生产效率也就下来了,那毛子怎么维持他们的爆兵优势?

那有同志会问了,表面这么粗糙,会不会影响日后的改装升级啊?

呵呵 ↓↓↓


好那让我们接着看看日本货,97中战,日本二战时期的坦克主力:





嗯,细节不错,耐看,表面平整光滑,铆钉有板有眼,就像他们的寿司一样,比苏联的傻大黑粗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那,敢不敢拉出来和苏联坦克干一架?就不和-2比了,不太公平,就和同为苏联主力坦克的t-34比好了,敢问97在火力防护机动数量哪个方面能捞到一点优势?

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不能杜绝傻大黑粗,傻大黑粗不等于粗制滥造,技术指标在标准化生产中对产品性能起到决定作用最好的一个例证。


所以,谈工业体系,不要去灌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的鸡汤,因为都是在按标准造东西,手工业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决定成败的,是你的技术指标够不够先进,设计理念有没有硬伤,制定的标准是不是合理,你的技术和工艺和材料等等能不能达标,生产出的工业品是不是真正符合你的实际需要,使用过程中性能和质量的真实情况如何,你有没有正确使用该产品等等……


坦克和飞机是这个道理,寿司其实也是,照相机镜头其实也是。这中间不存在什么谁的细节好谁就成功,只不过是生产需要不同,产品定位不同罢了。

就像你不能拿坦克当汽车开,也不能拿小野老爷子的寿司当饭吃,也不能改变传统光学设备在当今的智能电子设备面前市场竞争力已显疲软的事实。

忘了柯达是怎么死的了?

综上所述,我没有怼题主的意思,但是题主你这个问题真的是问的有毛病,症结根本不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也不在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你在问题中提到的这些因素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和技术层面的工业生产不是一回事。不是毛子工业不行,也不是德日工业很行,只能说是你对于现代工业体系缺乏基本的认识罢了,当然这也不是你的错,毕竟公知用这一套东西忽悠了太多人了,题主应该只是个受害者。至于公知们为什么要在这个话题上忽悠人其实也不难理解: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兔子工业体系强大了,兔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变强了,兔子产品的性价比变高了,那爸爸们的产品该怎么办呢?爸爸们的品牌怎么制霸中国市场呢?不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唱衰掉,人家怎么去全球建厂买东西抬价格实现利益最大化呢?

都是生意啊。


——————题外话——————

当年和一个蓝小将撕。

他说:中苏的坦克表面处理的过于粗糙,是辣鸡。

我说:表面粗糙不影响性能和质量又怎么了?

他说:表面粗糙就说明国家工业水平不行,这样的坦克开上战场也是给国家丢脸。人家美国坦克表面这么就很精细呢?

一时语塞。

原来当年直捣柏林的苏联坦克给毛子丢脸了啊……长见识了。还有,如果给意大利的那些脆皮弄个施华洛世奇认证镀金镶钻镂空雕花掐丝珐琅装甲,是不是被盟军给击毁了也倍儿有面子?

这大概就是类似于网游小学生玩家那种什么好看氪什么的心态吧。然而现在不少游戏里都出老兵系列了啊……

对了,你美那个时候的坦克表面处理精细是吧,来来来,这是你美当年的巴顿,在北车研那大院里拍的,来看看那会你美能精细到哪去。↓↓↓








更新:来,答主,你要的日本电子产品。

@左诚



     

相关话题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澳媒主持人扬言:因为抵制澳州煤炭,10亿中国人正在严寒中挣扎,对此你怎么看? 
  在解放战争初期,是否国军在东北各省势如破竹,迫使林彪远避苏联? 
  在苏联时期苏联就有向欧洲出售天然气吗?如果没有,欧洲之前是怎么度过冬天的呢? 
  为什么感觉国产车突然崛起了? 
  知情人士称「中国从未邀请美国政客来华出席北京冬奥会」,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欣赏「花笙记」品牌服饰的设计风格? 
  日本流行音乐领先中国10年以上,港台引用了很多日本流行歌曲的旋律,这个说法是靠谱吗? 
  如何看待《美国之音》不再给本单位的中国籍记者续签,导致其不得不离开美国? 
  14亿人对于今天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中国有没有贵族精神?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大学程序设计老师不去外面公司当程序员?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