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长沙为什么会发展成为湖南的省会?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错了,长沙有很大的优势。

第一是历史惯性。历史上湖南若单独设置一级行政区,长沙都为治所。少数几个挑战者有衡阳、常德,但都为时不长。

湖南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登上历史舞台,最早是西汉设置的长沙国(秦代的长沙郡因为里耶秦简的缘故,已成悬案,暂且不提)。看到“长沙国”这三个字你就应该知道,长沙作为湖南治所,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先有长沙,后有湖南”不是一句空话。西汉连同之前的战国时期,是长沙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为长沙奠定了“楚汉名城”“屈贾之乡”的历史地位。其中“楚汉名城”的赞誉,主要是来自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即为明证。

此外,根据汉制,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县令,否则称县长。整个长江以南,只有临湘县(今长沙)、吴县(今苏州)、南昌县是县令,可见此三地的中心城市地位由来已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西晋分荆州南部、广州北部设置湘州,治所在长沙。长沙又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区划首府。但自东汉至六朝,实际上是长沙历史发展的一个低谷期,从考古发现可知,这一时期的地主庄园经济对城市发展是很不利的。

唐代全国划分十道,长沙属江南道。开元年间,江南道一分为三,长沙属于江南西道,治所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至广德二年(764年),江南西道西半部分的衡、潭、邵、永、道5州单独建制,设置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道。这是“湖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湖北名称出现在北宋,比湖南晚)。湖南道治所先在衡州(今衡阳),但只待了4年,到大历三年(768年)的时候,湖南道治所就搬到了潭州(今长沙)。

五代时期,马殷改潭州为长沙府,为楚国首都,长沙成为湖南第一个由州升府的行政区(不过很快又改回了潭州)。楚国的北部边界就是后来的湖南、湖北两省省界。

951年,南唐灭亡楚国,湖南内乱不止。最后以朗州(今常德)人周行逢为代表的政治军事集团胜出,因为他们不愿意离开老家,所以上表后周朝廷,称“潭州兵戈之后,焚毁殆尽,乞移使府于朗州”,后周太祖郭威照准:“升朗州为大都督府,在潭州之上。”湖南政治中心由此短暂转移至常德。至963年北宋入湘后,常德在长沙之上的政治地位遂废,二者分属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其中荆湖南路治所在潭州。周氏割据湖南8年,这是常德短暂作为湖南政治中心的岁月。

唐宋是长沙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六个,分别是汴京(今开封)、京兆府(今西安)、杭州、福州、泉州和潭州。经济上,长沙商税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大运河沿线的杭州、汴京、楚州(今淮安)。文化上,岳麓书院创建于这一时期。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宋朝改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为东、西两路。其中荆湖东路辖鄂州(今武汉)、岳州(今岳阳)、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道州(今道县)、桂阳监(今桂阳县),治所在鄂州。这是历史上武汉第一次取代长沙的中心城市地位,但这一尝试很快就失败了,只维持了1年,到绍兴二年(1132年),又把东、西两路恢复为南、北两路,南路治所仍在潭州。

元代设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湖南、湖北在分割数百年后再度归于统一的行政区。这个行省设置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治所在鄂州(今武昌),这时元军还未攻下湖南。次年除夕,潭州陷落,治所又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搬到潭州,但只待了4年,又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搬回了鄂州。有趣的是,长沙在失去湖广省会地位的同时也得到了湖南首府的补偿,同一年元朝将湖广行省下面的岭北湖南道宣慰司治所从衡州搬到了潭州,这个宣慰司成立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湖南但凡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长沙都是首府。少数几个省内挑战者都为时很短(衡阳4年,常德8年)。至于长沙和武昌的在南宋、元朝的两波交锋,也是有来有回,首府地位在两地之间来回迁徙,可见长沙是有资本去挑战两湖省会地位的。

明朝时,湖广省会在武昌,同时废除了岭北湖南道宣慰司,看上去长沙好像变成了一个普通城市,但其实长沙仍是全省第一大城市。

从行政区划来看,长沙府有两个附郭县(长沙县、善化县),其中善化县曾在洪武十年(1377年)短暂撤销,但又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设。可见长沙城市大、人口多,有必要保留两个县的建制。武昌府只有一个附郭县(江夏县)。事实上,直到民国时期,武昌人口仍比不上长沙(1935年时,长沙市人口475970人,武昌市人口433890人,抗战结束后的1948年,长沙市人口421616人,武昌市人口大跌至174367人)。今天武汉人口超过长沙,起因要追溯到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大商埠逐步形成,到近代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一,大都会形态更加势不可挡,但“大武汉”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

明代的双附郭县计有:
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江宁县)、苏州府(吴县、长洲县)
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
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仁和县)、绍兴府(会稽县、山阴县)、嘉兴府(嘉兴县、秀水县)、湖州府(乌程县、归安县)
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咸宁县)
四川省成都府(成都县、华阳县)
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新建县)
湖广省长沙府(长沙县、善化县)
福建省福州府(闽县、候官县,一度怀安县也在城中,形成三附郭县局面)、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
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番禺县)
贵州省贵阳府(新贵县、贵定县,万历年间始置)
另外,明初裁撤的双附郭县有:裁南直隶常州府晋陵县、裁河南省开封府开封县,另外永乐年间北直隶大名府大名县迁治,结束了双附郭局面。

从封藩来看,长沙一直是重要分封城市。洪武三年(1370年)的首次分封,共封九位王爷,除赵王早夭,封地不详外,其余八王封地是:

秦王就藩陕西省西安府
晋王就藩山西省太原府
燕王就藩北平省北平府,靖难之役朱棣当了皇帝,北平成了首都
周王初封吴王,最初封地在浙江省杭州府,后改封周王,封地改在河南省开封府
楚王就藩湖广省武昌府
齐王就藩山东省青州府
潭王就藩湖广省长沙府,长沙府在明初叫潭州府,后来改名为长沙府估计是为了避讳潭王
鲁王就藩山东省兖州府

封地在长沙的潭王因为牵涉到胡惟庸一案而自焚。建文帝又把原来封在北平宣府左卫的谷王迁到长沙。谷王谋逆被废后,襄王就藩长沙,后来嫌“长沙卑湿,愿移亢爽地”(感谢 @陈季娃 指正)而挪到襄阳。后明英宗第二次登基后改封吉王于长沙。明朝灭亡后,最后一任吉王逃亡缅甸,就此结束了长沙自西汉至明朝的封建世系表。终明一朝,长沙换了潭、谷、襄、吉四家王爷,潭、谷还都牵涉谋反,但始终保持封藩重镇地位。

从行政、军事机构驻地来看,长沙的地位也是稳步上升的。

明初湖广省的分守道、分巡道和兵备道,长沙府属于下湖南道、上江防道。其中下湖南道辖长沙府、宝庆府(今邵阳),分守道驻宝庆。上江防道是军事区划,辖武昌府、沔阳直隶州(今仙桃)、岳州府、常德府、长沙府,兵备道驻岳州。到了明中期,长沙地位越来越重要,遂先在弘治年间将分守道从宝庆挪到长沙,又在嘉靖年间将“分巡道兼兵备驻长沙”以“救宁疆土,屏翰湖南”。至此,长沙成为分守道、分巡道、兵备道三大衙门驻地。其中兵备道从岳阳搬到长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在明朝的两湖一体时代,长沙都是湖广重镇。到清初分省时,恢复独立建制的湖南要选省会,老省会、又是第一大城市的长沙肯定是第一选择。而且关于元明两代两湖一体的这个大湖广省,《元史》《明史》都有详细的记载介绍它是怎么来的: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撫司十五、軍三,屬府三,屬州十七,屬縣一百五十,管番民總管一。本省陸站一百處,水站七十三處。
武昌路,上。唐初為鄂州,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軍。宋為荊湖北路。元憲宗末年,世祖南伐,自黃州陽羅洑,橫橋梁,貫鐵鎖,至鄂州之白鹿磯,大兵畢渡,進薄城下,圍之數月,既而解去,歸即大位。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顏從陽羅洑南渡,權州事張晏然以城降,自是湖北州郡悉下。是年,立荊湖等路行中書省,並本道安撫司。十三年,設錄事司。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撫司為鄂州路總管府,並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十八年,遷潭州行省于鄂州,移宣慰司於潭州。十九年,隨省處例罷宣慰司,本路隸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首來歸附,又世祖親征之地,改武昌路。戶一十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萬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領司一、縣七。
天臨路,上。唐為潭州長沙郡。宋為湖南安撫司。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總管府。十八年,遷行省于鄂州,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曆二年,以潛邸所幸,改天臨路。戶六十萬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萬一千一十。領司一、縣五、州七。

《元史》在介绍武昌、长沙的时候,都记载了省会在两地的迁移。《明史》也有类似的记载:

湖廣《禹貢》荊、揚、樑、豫四州之域。元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治武昌路,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治天臨路屬焉。又以襄陽等三路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又分置荊湖北道宣慰司治中興路並屬焉。太祖甲辰年二月平陳理,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武昌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爲湖廣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五,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有八,宣慰司二,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二十一,蠻夷長官司五。爲裏三千四百八十有奇。北至均州,與河南、陝西界。南至九疑,與廣東、廣西界。東至蘄州,與江南、江西界。西至施州,與四川、貴州界。距南京一千七百一十五里,京師五千一百七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十七萬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萬二千六百六十。弘治四年,戶五十萬四千八百七十,口三百七十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萬曆六年,戶五十四萬一千三百一十,口四百三十九萬八千七百八十五。
武昌府,元武昌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爲府。領州一,縣九:
江夏,倚。洪武三年四月建楚王府於城內黃龍山。東有黃鵠山,下爲黃鵠磯,臨大江。又南有金水,一名塗水,西流至金口入江,有金口鎮巡檢司。又北有滸黃洲、西南有鮎魚口鎮二巡檢司。
長沙府,元天臨路,屬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爲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長沙。領州一,縣十一。東北距布政司八百八十里。
長沙,倚。治西北。洪武三年四月建潭王府,二十三年除。永樂元年,谷王府自北直宣府遷於此,十五年除。二十二年建襄王府,正統元年遷於襄陽。天順元年三月建吉王府。縣舊治城外,洪武初,徙城中。十八年復徙北門外。萬曆二十四年徙朝宗門內。西有湘水,源出廣西興安縣,流入境,合瀟水、烝水北流,環府城,東北出至湘陰縣,達青草湖,注洞庭湖,行二千五百餘里。北有瀏陽水,西流入湘,謂之瀏口。又有麻溪,流入湘水,曰麻溪口。又西北有喬口巡檢司,喬江與澬江合流處。
善化,倚。治東南。舊治在城外,洪武四年徙於城中。十年五月省入長沙縣。十三年五月復置,治在南門外。成化十八年仍徙城中。西南有嶽麓山,湘江繞其東麓。又有靳江,流入湘江。西有橘洲,在湘江中。南有暮雲市巡檢司。

从《明史》的记载和地方史料来看,元明两代长沙城墙之外还有规模不小的城外居民区,类似于苏州古城外的山塘街。因为城内没地方,长沙、善化两县原来的衙门一开始都在城墙外。

第二是长沙地理优势。

长沙所处的湘浏盆地(又叫长沙盆地、长浏盆地)是湘江流域最后一个大盆地。湘江在经过长沙城后就进入了洞庭湖平原。湖南人口重心(在农业文明时代也是农业生产中心),一是在洞庭湖区,二是在湘江流域,长沙正好是两者结合点。它一手向南牵起湘江流域的各大盆地,一手向北牵起洞庭湖平原。通过湖区平原和水系,可往西北方向沟通沅澧流域(现代交通条件下就是堵车堵到死的长常高速,以前的水运时代是从望城乔口的凤凰、来仪湖水系至益阳,再经西洞庭湖水系至常德),往西南方向沟通资江流域(水运时代从湘潭河口走涟水至湘乡,再翻过湘资两水间的低矮分水岭至邵阳)。

长沙的地理位置有沟通四方之利,盆地微地形也有军事防守意义。省会不仅是一省政治中心,也是军事中心。其他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都是附加功能。长沙城址历经2000多年未曾改变,早在战国时期就是楚国对抗越国的军事据点,在军事上是经受了大量考验的。以湘江水运为例,湘江长沙段南北直通,风高浪大,对木帆船停靠不太友好。以前长沙城外还有南湖港等通江水系可供停船,到明代淤塞后劣势越发凸显,明清两代的湖南商贸中心因而转移到更方便停船的湘潭去了。但反过来看,不方便停船不利于商业,但有利于军事,因为敌人就不好从湘江上往城里发动进攻了。

大抵通郡形势负山面江有险足恃,上策以战为守,守南山而敌人不敢逾险,守捞刀河而敌人不敢越渡,守江洲而敌人不敢舣岸。樵采不竭,不坏,气度力余,居中四应,十万之敌不能攻也,然百二之雄矣!其次以守为守,南守岗,东守坡,北守濠,西守岸,资高下山泽之势以为屏蔽,可进可退,立于无畏,养锐蓄力,伺隙而动,官民一心,财用不匮,一可当十,足支数岁,称坚城焉!(崇祯《长沙府志》)

从古代的几场大战役也可看出,长沙军事争夺事关湖南全局,试举几例:

三国时吴蜀长沙之争。长沙是孙氏集团政治起家之地。孙坚担任长沙太守时,率兵反对董卓,是各路义军中行动最果决的一支,号称“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为孙坚攒下了大量政治资本。后来孙权给孙策追谥也是“长沙恒王”,封地也在长沙。刘表逝世后,孙刘两大政治集团对湖南(当时的行政区划是荆南四郡)的争夺,长沙都是重点。关于这段历史,有小说《三国演义》、京剧《战长沙》等文艺作品描写,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具体展开了。

湘州拒隋。南陈时,长江以北都被北齐、北周所控制,江南的长沙地位更加突出。陈文帝继位后,制定了“湘中地维形胜,控带川阜,扦城之寄,匪亲勿居”政策,湘州刺史一直由皇室子弟担任,直到南陈灭亡。开皇八年(588年),隋朝发兵八路攻打南陈,开始统一战争,次年攻破首都建康(今南京),南陈灭亡。此时湖南尚在南陈残余势力手中,年仅18岁的岳阳王陈叔慎临危受命,担任湘州刺史,在衡阳太守樊通、武州(今常德)刺史邬居业的支持下,在长沙城北与隋军展开决战。从清晨一直战到黄昏,陈军兵少不敌,大败,长沙陷落。邬居业率兵从常德赶来,进驻沩水河口(今望城新康),与隋军隔江对峙,相持两天后兵败被俘。至此,隋朝平定湖南。

潭州抗元之战。南宋时只保有半壁江山,长沙军事地位再次上升。从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伊始,担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一职的都是重臣大将,先后有李纲、岳飞、刘镐、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朱熹、真德秀、魏了翁、江万里、文天祥等。宋光宗曾感叹:“长沙巨屏,得贤为重。”其中文天祥曾在抗元问题上提出“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的建议,其中一镇即“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把长沙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未被朝廷采纳。1275年农历九月,元军抵达长沙城下,开始了3个月的潭州之战。这场战役中,长沙守城军民表现出来的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湖南人。当时元军围城日久,城中粮食吃光了,军民捉老鼠捉麻雀充饥,没有盐吃,就把盐席烧毁,用灰烬代替盐。到这年除夕夜,长沙城破,守城的李芾、尹谷以自焚的极端方式殉国。参加守城的岳麓书院师生、长沙的普通百姓也大多自杀殉国,“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缆林木者,累累相比”。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

长沙陷落后,荆湖南路的衡州、永州、全州、道州、桂阳监、宝庆府、武冈军的守臣见首府陷落,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元朝。这种“首府沦陷,其余州县投降”的情况,在元朝灭亡南宋的战争中十分普遍,可见首府作为军事中心的意义,一旦沦陷失去的不是一个城市,而是大片国土。

洪承畴长沙开府经略西南五省。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任命洪承畴为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负责平定楚粤桂滇黔西南五省的南明反清势力,五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都受他节制。洪承畴经略西南五省,就选择了长沙为大本营,史称长沙幕府。顺治十二年(1655年)农历三月十二日,洪承畴在长沙开府,至顺治十四年(1657年)长沙幕府解散,长沙在这几年间短暂跃升为西南五省的战时政治中心。后来湖南建省,巡抚衙门即沿用洪承畴当年的官府。

太平天国围困长沙。长沙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少数没有打下来的重要城市,太平军在围攻长沙的过程中,西王萧朝贵被打死。长沙免于太平军之手深刻影响了后来湖南的历史走向,为湘军集团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外,古人迷信,认为是善化县城隍爷保佑了长沙,咸丰帝破格封其为“永镇定湘王”(明清制度,县的城隍爷只能封为伯位,长沙县城隍爷即左伯)。

长沙的军事地位不仅在湖南很突出,放在两湖一体的大视野下也有重要分量。历史上,长沙与江陵(今湖北荆州)长期唇齿相依,军事上互相依托。以下举几个战役例子:

萧绎、萧誉叔侄相争。梁萧后期,萧氏诸王争夺皇位,长沙成为争夺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对帝位归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场战争从549年农历七月的麻溪前哨战到550年五月长沙陷落,前后历时约300天,是长沙历史上可考的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事情的起因是,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梁武帝被活活饿死,帝位空缺。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担任荆州刺史,实力最强,是帝位争夺的有力人选。萧绎要争夺帝位,第一步就是要打下和荆州(湖北)相邻的湘州(湖南)。当时担任湘州刺史的萧誉,是梁武帝的孙子、已故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的那位)的次子,和萧绎是叔侄关系。萧绎先派人到长沙,向萧誉索要兵马钱粮以讨伐侯景,被萧誉拒绝。双方遂在长沙城北的麻溪开打,战争爆发,萧绎先派长子萧方为主帅,兵败,再派大将鲍泉围攻长沙,围城两月。萧绎攻打长沙,惊动了梁萧皇室诸王。萧誉的弟弟、岳阳王萧詧(后来当了皇帝,即梁宣帝)为了救哥哥,搞围魏救赵,派兵攻打萧绎的大本营江陵,但萧绎不为所动,不从长沙退兵。萧绎的哥哥、邵陵王萧纶写信给他,让他退兵。萧绎回复道:“临湘旦平,暮便即路。”(早上打下了临湘,晚上就退兵回家,临湘是长沙旧县名,设置于西汉,至隋朝改名为长沙县)萧纶感到了唇亡齿寒之感,感叹道:“天下之事,一至于斯,湘州若败,吾亡无日矣。”后来因为鲍泉久攻不下,萧绎一气之下列举了他的十大罪状,另外派一名主帅王僧辩代替他。最后萧誉孤注一掷,准备从城里突围,兵败被俘,长沙终于失守。萧绎为了拿下长沙,不惜投入重兵,三易主将。前面说过梁武帝被活活饿死,按规矩时要发丧的,但萧绎“以长沙未下”为借口秘不发丧,可见这场战争对他的重要性。萧绎拿下长沙后,取得了两湖,在长江中游占据了绝对优势,两年后登基,即梁元帝。

萧铣政权覆灭。这是长沙坑江陵的例子。隋末天下大乱,湖南最早叛乱的是岳阳,当时的巴陵郡校尉董景珍计划割据岳阳,但他自己出身寒微,难以服众,所以推荐巴陵郡下面的罗县(今汨罗)县令萧铣。萧铣是梁萧政权后裔,早就有复辟的打算,所以一拍即合。萧铣于618年农历三月在巴陵称帝,所以岳阳历史上是出过皇帝、当过首都的。但岳阳这个首都位子还没坐热,萧铣就于当年迁都江陵。萧铣政权鼎盛时期“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三峡,东及九江”,是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董景珍推荐了萧铣,被封为晋王、大司马,率部镇守长沙。这年四月,李渊已经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到620年的时候,已经统一北方准备南下了。此时萧铣因为性格不好,喜欢猜忌,得罪了很多将领,其中就包括杀死董景珍的弟弟。萧铣担心董景珍在长沙起兵,为弟弟报仇,所以下圣旨赦免董景珍,将他召回江陵。董景珍知道这是有去无回的圈套,所以就决定用长沙之地投降唐朝,公开在萧铣政权柔软的腹部插上一刀。这萧铣肯定不能忍,所以双方就打了起来。当时唐朝军队还在三峡,派峡州刺史许绍来接应长沙,但远水救不了近火,董景珍还是被萧铣给灭了。长沙反叛萧铣的后续效应就是,当唐军打到江陵城下的时候,萧铣知道不能指望从湖南赶来的援军,直接就投降了。果然,萧铣一投降,湖南的10万救兵就作鸟兽散,整个湖南一片死寂,唐朝兵不血刃就平定了湖湘。

黄巢军攻打长沙。唐末黄巢起义,黄巢率领10万大军渡过长江,从江西、浙江、福建,一路打到广东、广西,再向北进入湖南。唐朝派重兵把守江陵、长沙,“两屯烽驿相望”。黄巢军趁着湘江发大水一路从永州向下游的衡阳、长沙猛攻,势如破竹。在长沙发生激战,湘江浮尸遍地,可见战争惨烈。长沙失守后,江陵失去依托,唐朝围绕两地建立的防御体系瓦解。江陵守将王铎听到消息后,弃城而逃,逃往襄阳。

回复@Pieve Ligure 关于北宋长沙和洛阳的问题。

《宋史》的记载:

河南府,洛陽郡,因梁、晉之舊為西京。熙寧五年,分隸京西北路。崇甯戶一十二萬七千七百六十七,口二十三萬三千二百八十。貢蜜、蠟、瓷器。縣十六。
潭州,上,長沙郡,武安軍節度。乾德元年,平湖南,降為防禦。端拱元年,復為軍。舊領荊湖南路安撫使。大觀元年,升為帥府。建炎元年,復為總管安撫司。紹興元年,兼東路兵馬鈐轄;二年,復為安撫司。崇甯戶四十三萬九千九百八十八,口九十六萬二千八百五十三。貢葛、茶。縣十二。

《元丰九域志》的记载:

西京,河南府,河南郡。治河南县。户。主七万八千五百五十,客三万七千一百二十五。
上,潭州,长沙郡,武安军节度。唐武安军节度。皇朝乾德元年降防御,端拱元年复节度。治长沙县。户。主一十七万五千六百六十,客一十八万二千一百六十四。



  

相关话题

  古代的陇右地区有什么样的战略价值? 
  班固的汉书改掉《项羽本纪》可以理解,为什么又改掉《世家》为《列传》? 
  中国在明朝相较与西方仍然互有高低。设想如果没有清朝的统治,中国现在会发展的怎么样呢? 
  中世纪一个平民如何才能逆袭成皇帝? 
  有哪些事可以称得上「『帝国』最后的荣耀」? 
  马德保半球实验里的空气在当时怎么抽出来的? 
  在历史上有哪些不是很出名但实际上却很厉害的人物? 
  历史上有哪些看着挺激烈却没死几个人的特殊战斗? 
  二战时,关于“日军一个兵可以单挑中国军队一个班”的说法是否属实?当时一个日本普通士兵的真实写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甘肃省博物馆怎么样?值得去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一个男生和我表白失败之后就把我删了呢?
下一个讨论
吕公为什么把吕雉嫁给刘邦?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