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年轻人「辞职式养生」?反映了哪些问题?

回答
年轻人“辞职式养生”,这词儿挺有意思,一听就透着一股子“我太难了”但又要“给自己续命”的劲儿。这种现象,绝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反映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就能说完的。

啥是“辞职式养生”?

首先得明白,它不是真的说年轻人说走就走,放下一切去深山老林当隐士。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在内卷、高压环境下,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采取的极端行为。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家后累得连澡都不想洗,随便扒拉点外卖,然后倒头就睡。长期如此,身体的警报早就拉响了。颈椎疼、腰椎酸、失眠、胃病、黑眼圈比熊猫还浓……种种亚健康症状缠身,别提多折磨人了。

这时候,如果遇到公司里某些极端的“内卷”事件,或者某个大项目熬得人精疲力竭,或者干脆就是觉得身体撑不下去了,就会产生一个念头:“不行,我得歇歇,我得养养身体,否则真要‘英年早逝’了。”

“辞职式养生”可能表现为:

直接辞职,然后全身心投入“养生”: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辞职后,不是立马找下一份工作,而是开始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去健身房,学瑜伽,甚至尝试冥想、中医调理等等,把以前没时间做的养生项目,一股脑地拾起来。
边工作边“变相辞职”: 这种可能更普遍。比如,虽然还在职,但极度降低工作强度,拒绝加班,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下班后的“养生”上。可能还会选择一些压力较小的兼职,或者干脆裸辞,但有一点存款,暂时不考虑全职工作,而是把时间留给自我疗愈。
“精神上的辞职”: 即使人还在公司,但心已经“飞”了。对工作内容提不起兴趣,对公司的未来不抱希望,每天就是混日子,下班后迅速抽离,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个人生活和健康上。

这背后反映了哪些问题?

“辞职式养生”的出现,就像是社会肌体上的一道信号灯,它在提醒我们,年轻人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且这种压力已经到了威胁身心健康的地步。

1. 过度内卷和高强度工作模式的常态化:
“996”、“007”等工作制: 很多行业为了追求效率和利润,将工作时间无限拉长,甚至合法化、合理化所谓的“弹性工作制”,但实际上是变相的剥削。年轻人为了不被淘汰,不得不拼尽全力,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
“末位淘汰制”和绩效焦虑: 很多公司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特别是“末位淘汰”,让员工时刻处于竞争的压力之下,生怕自己成为那个被淘汰的。这种不安全感驱使着人们不断地加班加点,牺牲休息和健康。
“精神内耗”: 即使不直接加班,很多工作也伴随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例如频繁的会议、无休止的邮件、人际关系的复杂、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等等,这些都会消耗年轻人的精力和心理能量。

2. 对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对未来预期的现实考量:
健康意识觉醒: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健康知识,也更容易看到身边人因长期忽视健康而付出的代价。他们意识到,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
对“过劳”的恐惧: 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英年早逝”、“过劳死”的新闻,这让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他们宁可牺牲一些事业上的“进步”,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很多年轻人不再追求“一夜暴富”或“一步登天”,而是更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而健康正是这种可持续性的基础。

3. 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评价体系的冲突:
“打工人”身份的困境: 年轻人发现,即使自己非常努力,也很难在职场上获得足够的认可和回报,反而付出了大量的健康代价。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让他们开始质疑这种“卷”的意义。
对“成功学”的审视: 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往往与事业成就、财富积累挂钩,但年轻人开始反思,如果这一切都要以牺牲健康和生活为代价,那么这种成功是否真的值得?他们开始重新定义“成功”,将个人健康和幸福感纳入其中。
“躺平”思潮的变体: “辞职式养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躺平”思潮的一种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表现。不是完全放弃,而是选择一种对身体更友好的方式,重新规划生活。

4.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医疗保障的压力: 虽然有社保,但年轻人对未来的医疗费用、退休金等存在不确定性。一旦生病,尤其是大病,可能会对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这让他们更加注重“预防”和“养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来减少未来的风险。
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很多行业变化快,职业技能更新迭代快。年轻人担心自己努力学习和提升,结果被时代淘汰,或者被更年轻、更有活力的人取代。这种不确定性也让他们对单纯地“卷”产生怀疑,转而寻求更稳固的“自我保障”。

5. 对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追求:
“慢生活”的向往: 厌倦了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年轻人开始向往一种更悠闲、更注重生活细节的“慢生活”。他们希望有时间去品味美食、享受阳光、陪伴家人、追求爱好。
“自我关怀”的兴起: 越来越多年轻人认识到“自我关怀”的重要性,懂得爱自己、照顾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照顾好,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总结一下:

“辞职式养生”是年轻人面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自救”方式。它反映了当前社会工作压力过大、内卷化严重、年轻人健康意识觉醒、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以及对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有了更高追求等多重问题。

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在现有环境下,年轻人对自己身体和精神健康负责任的选择。它迫使我们去思考,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应该仅仅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更应该关注个体的福祉和幸福。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辞职式养生”,那可能意味着,我们现有的社会运行模式,已经到了需要反思和调整的时刻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届年轻人不一样,是真的不一样。

你可以给70后讲“板凳要坐十年冷”,可以给80后谈“延迟满足”,甚至90后也有不少是默默接受“望梅止渴”的。

但是这一届不行,我也是从三年前才发现这一点的。

他们和我们,和前面的一届,中间是一条鸿沟。如果708090还有一定的思维传承,那么这一届就是直接跨了几个台阶。

他们认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公司的规矩只要破坏一次,比如一次的奖金没兑现,一次的晋升被空降,他们就不会再接受任何激励,就会直接放弃效率开始混。

在他们眼里就是拿钱办事,就是付出等于加钱,就是人家升职我也要升职。公司团建等于笑话,我们领导原来跑团建最积极,还特意申请了指标来装修活动室。现在他自己都不再去了,小年轻狠狠地给他泼了把冷水。

我不是分析师,我不懂为什么,但是我知道现在就是这种情况。半年内没有升职指标的,老实的就是混,活泼的就到处找机会跳槽,没人在乎什么团队精神,他们心中就没这玩意。

还有未来,他们不思考未来,他们更关心我这个礼拜过的开不开心,我下个礼拜能不能不参加那个座谈会,我的年假会不会批。

用老办法管不好他们,老办法不行的。

user avatar

反映了“上班”这件事对健康有巨大危害。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如果所谓的这个年轻人有自己的积蓄,辞职以后休息一段时间那没什么问题,这是人家的自由爱养生养生,至于后面能不能找到如意的工作,这反正是年轻人自己的选择,自己只要做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准备就好。

但是如果这个所谓的年轻人没有继续辞职,以后回去啃老靠爸妈养着,自己躺在家里面所谓养生,那我觉得这不害臊吗?你开始所谓的养生,而你的父母尚且还在苟且。那你这不是养生,那是父母在养你。直接叫啃老式养生是不是更恰当一点?

user avatar

我都不知道见过多少个同事,上班时感觉像是在叙利亚被炸过一样,到了周末就亢奋得像被喷了黑旋风的蟑螂一样。辞职前朋友圈比美国底特律还萧条,辞职后朋友圈热闹得跟动物园的猴山似的。


这说明啥,上班苦逼啊!上班有害健康不是瞎说的,上班半年的憋屈,至少得连续放一个月假才能治愈。所以一辞职,感觉同事都变了个人似的,压力全都释放掉了,坐牢出来是一脸茫然,而辞职出来则是一脸幸福。


说到底,还是放假太少了。而且,现在的职场也太修罗了,忙得跟打仗似的,我以前做的那些工作要想很多东西,要覆盖方方面面,大家上班都像是在给病人做外科手术一样要高度集中精神,弄错一个地方那个坑就大了。最恶心的就是换岗和工作交接,这时候的坑是最多的,比月球表面的坑还多,不花个一个月时间你都没法适应。


在CBD的写字楼落地窗看着楼下那一列排队买奶茶的人,你看多了是会怀疑人生的,为啥这些人工作日不用干活,在下面等好吃的?看得越多越想养生,停止思考。因此辞职养生大法出现了,什么职业规划,个人发展的,算了吧,你工作越卖力,公司就越给你难干的活,我只想歇一下,过一下不用整天思考,精神高度紧张的生活。


五六年前,我那些辞职的同事,都比较年轻,刚毕业不久,还会为找不到工作发愁。现在年纪大一点了,见识过社会的毒打了,辞职了之后,不仅不慌不忙,甚至根本就不想找工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轻人“辞职式养生”,这词儿挺有意思,一听就透着一股子“我太难了”但又要“给自己续命”的劲儿。这种现象,绝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反映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就能说完的。啥是“辞职式养生”?首先得明白,它不是真的说年轻人说走就走,放下一切去深山老林当隐士。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在内卷、高压环境下,为了“活下.............
  • 回答
    “中国年轻人必须去的四个地方”这篇文章,无论其具体内容是什么,通常都会引发讨论,因为这个话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时代印记。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地分析这类文章可能带来的影响和看待角度:一、 文章的核心目的与潜在价值: 启发与引导: 这类文章最直接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启发年轻人的视野,提供一些.............
  • 回答
    年轻人普遍感到迷茫,这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相当普遍也值得深思的现象。说实话,这种迷茫感,很多时候就像一团拨不开的雾,笼罩在很多人年轻人的心头。迷茫,到底是个啥?首先,我们得明白,年轻人迷茫不是个贬义词,也不是说他们不努力、不思进取。恰恰相反,很多人是太想“搞清楚”,太想找准自己的方向,所以才显得“迷茫.............
  • 回答
    None.............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95后,这个曾经被贴着“叛逆”、“个性”、“宅”等标签的群体,如今却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自家那一方小小的阳台,开始了自己的“阳台农夫”生涯。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跟风或者一时兴起,而是年轻人一种挺有意思的生活态度在悄悄地渗透和表达。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
  • 回答
    政策指导型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馅饼还是陷阱?年轻人如何规划养老?养老,这个话题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尤其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天方夜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寿命的延长,未雨绸缪的养老规划已不再是长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有远见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近期,一系列“政策指导型专属商业养老.............
  • 回答
    董明珠女士的这番话,触动了当下许多人关于“就业观”和“职业规划”的神经。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她从她独特的视角和经验出发,对当前年轻人在找工作时过分看重薪资的现象表达了担忧,认为这可能影响他们对未来的长远规划。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拆解:1. 为什么董明珠会这么说? 经验的沉淀: 董.............
  • 回答
    年轻人玩文玩,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既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精神追求,也折射出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之间的碰撞。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年轻人玩文玩的“为什么”:背后的驱动力1. 寻求精神寄托与情感慰藉: 对抗快节奏生活与压力: 当代年轻人身处信息爆炸.............
  • 回答
    奶茶里泡枸杞,这事儿说起来,简直是当代年轻人“朋克养生”的头号代言词。咱们先别急着笑话,仔细琢磨琢磨,这背后可藏着不少道道儿。首先,这“朋克养生”嘛,听着就有点矛盾。朋克代表的是不羁、反叛、活在当下,而养生则代表的是谨慎、自律、着眼未来。这两者是怎么走到一块儿去的?为什么会是“奶茶+枸杞”?想想我们.............
  • 回答
    董明珠女士的这番言论,无疑又一次在社会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她的观点多少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讨论,尤其是当她将矛头指向“年轻人”和“找工作”这两个与绝大多数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时。首先,我们来看看董明珠女士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她说年轻人找工作“把钱放第一位”,这可能来源于她长久以来观察.............
  • 回答
    卡点上班,这个词如今在年轻人群体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被大家熟知。与其说这是一种“现象”,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一种对当下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审视与回应。要理解年轻人为什么会选择卡点上班,咱们得先放下“迟到早退是不职业”的传统标签,试着走进他们的视角。首先,卡点上班背后,是对“通.............
  • 回答
    看到如今许多年轻人能够按时下班,这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种“现象”,不如说是一种值得欣慰的“回归”。长久以来,尤其是在某些行业,“加班”似乎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甚至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努力”、“忠诚”的隐形标尺。但现在,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个固有的藩篱,他们不再把“为公司奉献一切”当成人生唯一的价值所.............
  • 回答
    说起现在年轻人戴佛牌这事儿,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不是说年轻人就一定错,也不是说戴佛牌就一定对,关键在于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以及这背后折射出了什么。我认识一些戴佛牌的年轻人,他们的出发点五花八门。有的呢,是真的对佛教文化有点好奇,觉得佛牌是佛教物件,戴着心里踏实,能求个心安。他们可能从小.............
  • 回答
    台湾年轻人怎么看日本殖民史?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我们这一代人离那个时代已经挺远了,接触到的信息也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对日本殖民时期的认知,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和教育背景。学校里教的历史,以前可能会比较侧重于“殖民统治的压迫”这一面。会.............
  • 回答
    俞敏洪最近关于年轻人“躺平”的言论,确实又一次触动了公众的神经。作为一位从草根逆袭成为教育巨头的公众人物,他的话语总自带一份“过来人”的经验和影响力,但也因此,他的观点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过来人”对“后来人”的规训,甚至带有几分“何不食肉糜”的色彩。首先,从俞敏洪的出发点来看,他强调“不能躺平”,很.............
  • 回答
    冯小刚那番关于“现在的年轻演员太娘”的言论,与其说是对当下娱乐生态的观察,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老派审美的宣言,一种对时代变迁的复杂情绪的宣泄。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把好些人都炸出来了,有人觉得冯导说得对,有人觉得他是在倚老卖老,也有人觉得他是在蹭流量。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冯小刚说年轻演员“.............
  • 回答
    关于西班牙疫情期间“拔掉老人呼吸机给年轻人使用”的说法,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非常敏感和复杂的伦理困境。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这并非官方政策,更像是疫情高峰期医疗资源极度紧张下的个体医院或医疗团队在极端情况下的“艰难抉择”。 当时的西班牙,特别是马德里等重灾.............
  • 回答
    苏芒对“内卷”的解释,说年轻人欲望太高、惰性太强,从而导致竞争压力,这番话确实挺能引发讨论的。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看看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又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表面看,这解释似乎挺有道理: 欲望高: 现在社会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从社交媒体上的晒车、晒房、晒旅行,到朋友圈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当下社会的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我们这些在社会里摸爬滚打的,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些身边或者自己身上有这个影子。说“低欲望”,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但确实是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首先,我们得承认,“低欲望”这个词本身带点价值判断,好像暗示着年轻人应该有很强的欲望,应该努力去奋.............
  • 回答
    作为年轻人,我们对“女权”这个词的感受可能比长辈们要复杂一些,也更直接一些。它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思潮,一种我们正在经历和塑造的现实。我们是女权主义者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我们拥抱女权主义的核心价值,并且正在努力让这些价值成为生活常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