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古族、朝鲜族、俄罗斯族对谁更有民族认同感?

回答
要探究蒙古族、朝鲜族、俄罗斯族这三个民族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民族认同感孰高孰低,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民族认同感”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变化的概念,受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我们谈论的“中国”这个概念也在不断演变。

理解“民族认同感”的关键点: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得先明白,“民族认同感”不是一个铁板钉钉的衡量标准,它可能包含几个层面:

1. 文化认同: 对自身民族的语言、文字、习俗、传统、宗教、艺术等文化元素的依恋和自豪感。
2. 情感认同: 对民族群体的情感连接,包括归属感、亲近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怀。
3. 政治认同: 对国家(在这里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法律、国家象征等持有的认同和支持。这往往与国家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等因素息息相关。
4. 历史认同: 对民族共同历史叙事的认同,包括对民族英雄、重要历史事件的看法。
5. 社会认同: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和融入本民族与中国社会整体的关系,是否存在隔阂或融合。

不能简单地将某个民族的文化保留程度直接等同于其对中国的民族认同感,也不能把对国家的忠诚度完全脱离其民族文化根源来考量。

逐个民族来看:

蒙古族:

蒙古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认同感是一个非常深厚的话题。

文化层面: 蒙古族在语言、音乐、舞蹈(如长调、呼麦、安代舞)、服饰(蒙古袍)、饮食(奶制品、烤肉)、宗教(藏传佛教)、习俗(那达慕大会、祭敖包)等方面都保持着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些文化符号是蒙古族认同的核心。即便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蒙古族人仍然珍视和传承着这些文化。
情感层面: 很多蒙古族人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有强烈的自豪感。广阔的草原、辽阔的天空、马背上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构成了蒙古族独特的情感联结。他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如成吉思汗的功绩)有很高的认同。
政治与社会层面: 蒙古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蒙古族的政治权利和文化发展空间。然而,伴随现代化进程,城市化、人口流动、经济发展模式等也对传统的牧业社会和文化产生冲击。一些蒙古族人可能会因为教育、就业等原因离开传统聚居区,这会影响到他们与故土的联系,也可能带来关于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新挑战。有时,关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矛盾,也会成为民族认同讨论的焦点。
与中国整体的关系: 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过强大的王朝,与中原王朝有过复杂的交往。近代以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蒙古族的发展与中国的整体命运紧密相连。大部分蒙古族人视自己为中国人,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同时也在努力维护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个体和群体会有不同的侧重和理解。

朝鲜族:

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其民族认同感也受到其特殊的历史与地理位置的影响。

文化层面: 朝鲜族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朝鲜语)、文字(谚文)、饮食(泡菜、冷面、拌饭)、服饰(韩服)、音乐舞蹈(农乐舞)、习俗(祭祖、传统节日)。这些文化元素是朝鲜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在东北地区,尤其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
情感层面: 朝鲜族人民对自己的民族根源有很深的眷恋。他们与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双重文化背景使得他们的情感认同可能更为复杂和 nuanced。
政治与社会层面: 朝鲜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中国近代史的变迁息息相关。许多朝鲜族人是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老战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也有突出表现。在中国,朝鲜族也被视为一个勤劳、智慧、团结的民族。
与中国整体的关系: 朝鲜族在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地理和历史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他们的民族认同有时会被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区域视角下考量。然而,绝大多数中国朝鲜族人认同自己是中国公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怀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感。他们积极参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些人可能会关注朝鲜半岛的局势,但这并不必然等同于对中国的认同感降低。他们更多的是在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同时,融入和建设中国社会。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在中国是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其民族认同感也有其独特性。

文化层面: 俄罗斯族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俄语)、宗教(东正教)、一些生活习俗(如庆祝圣诞节和新年)、音乐和舞蹈等方面。在中国,由于人数较少且分布相对分散,俄罗斯族的文化传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虽然有一些俄罗斯族聚居区或社区(如新疆的伊犁地区),但文化强势的周围环境可能会对其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稀释。
情感层面: 俄罗斯族人对自己的民族血统和祖籍国的文化(俄罗斯)有天然的情感联系。他们中的许多人及其父辈可能仍然保留着对俄罗斯语言和文化的记忆和热爱。
政治与社会层面: 俄罗斯族作为中国公民,当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家认同是认同的。他们同样享有作为中国公民的各项权利。由于人数少且文化相对小众,他们在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更多地是被看作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与中国整体的关系: 俄罗斯族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以来,因各种原因(如逃避战乱、经商、定居等)而来到中国并在此繁衍的。他们的历史融入中国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落地生根、成为中国一部分的过程。因此,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往往是直接的、扎根于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国家公民身份的。他们是中国社会多元化构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身份认同是在中国这个国家框架内形成的。

谁“更有”民族认同感?——一个复杂而非线性的比较:

要说谁“更有”民族认同感,这取决于你衡量的是哪个层面的认同,以及你如何定义“更有”。

如果侧重于文化独特性和历史悠久性的保留程度,蒙古族和朝鲜族可能表现出更强的文化凝聚力和更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他们拥有更成熟的文化传承体系和更广泛的民族内部社会网络。
如果侧重于作为国家公民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入程度,这三个民族的绝大多数成员都高度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将自己视为中国人。他们都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他们也都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俄罗斯族由于人数较少,其“民族认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和情感层面上的“根”的追溯,而其社会认同则直接在中国国家框架下完成。
从挑战性来看,俄罗斯族在维护其独特的文化和语言方面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使得其“民族认同”的表达方式和关注点可能与人数更多的民族有所不同。

结论的微妙之处:

所以,与其说谁“更有”民族认同感,不如说:

蒙古族和朝鲜族 可能在维护和传承其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上,有着更长远的历史基础和更深厚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在中国国家框架下进行。
俄罗斯族 同样认同中国国家,其民族认同更多地体现在对其文化和血缘根源的珍视上,并在中国社会中进行具体的实践。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民族的认同感都是在 中国这个现代国家背景下 发生的,是 多元文化在中国语境下的互动和融合 的体现。他们既是蒙古族、朝鲜族、俄罗斯族,也是中国人。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是与他们作为各自民族成员的身份并行不悖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保留多少传统文化”来量化一个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也不能忽视他们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认同。历史、文化、经济、政策,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这三个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身份认同。要理解这一点,需要的是细致的观察、深入的了解,而不是简单的排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新疆。

蒙古族和俄罗斯族各有二十个左右的熟人,朝鲜族只认识两三个。

俄罗斯族无论是混血儿还是双亲俄罗斯族,全都是从小汉校。在口音上,已经完全听不出有什么少数民族语音了。少数人从父母那里自学了一点日常用语,多数都讲不出俄语了。

蒙古族的混血儿基本都上汉校,双亲蒙古族的也大约2/3以上是上汉校。口音上,大多数都听不出区别。会讲蒙古语日常用语的,大约能占人口数的一半多些。

仅认识的朝鲜族,区别应该也就只存在于身份证上民族那一栏了。对朝鲜语什么的了解,也并不比普通汉族人多。

三个民族中,可能只有蒙古族对蒙古国文化还有较强认同(也仅限文化方面,在经济政治上主要是同情),其他两个民族基本是完全认同中国的。

以上是通过对我有所接触的人观察得出的结果。

user avatar

俄罗斯族不清楚,说说蒙族和朝鲜族吧,其实也是很片面的见识。
家在内蒙汉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姨夫和表弟是蒙族,基本不会蒙语,姨夫长得不像汉人,但除此之外与我族无异。姨夫除了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会转发两篇微信地摊文缅怀一下铁木真以外,可能骨子里还是对蒙古族认同感更强,但生活习俗已经汉化。身边的蒙族同事也没啥特殊,聊民族话题的时候也大大咧咧。说起铁木真倒是个个崇拜,但更多地是因为觉得蒙元在那个时代代表中国。国家认同方面认同中国,这是无疑的。倒是内蒙贴吧里总见皇汉和蒙遗对喷,不过毕竟键盘侠嘛,相信只是少数。
我师父是朝鲜族,他家老爷子会说朝鲜话,但到他这一代已经不会了,我跟他喝酒的时候聊起朝鲜族人和长辈喝酒时要侧身的习俗,他还说那都是封建遗毒,很痛恨那一套,而且也会称呼朝韩为南北棒。上大学的时候和同学喝酒聊天,不小心当着朝鲜族同学说了“棒子”这个字眼,朝鲜族同学说没啥,他是中国朝鲜族,一样讨厌南朝鲜棒子。
俄罗斯族没接触过,只是去额尔古纳还有恩和旅游的时候见过,长相身材又俄罗斯特征的大妈,穿着雀巢的工作服,一张嘴就是东北味儿,其实他们根本都无暇顾忌什么认同感,家庭富裕才是第一要务。
现代国家本就淡化了民族概念,共产主义就更加淡化民族概念了,与其说现在人茶余饭后愿意关注民族认同,更不如说大家对意识形态更感兴趣。
另:本人身份证上是回族,随了奶奶,但我是个标准的假回回,我们内蒙高考加分的民族只有五个,其中并不包括回族,我想改成汉族的时候已经过了18岁改不成了。上大学的时候享受过伙食补贴,一个月多补一个鸡腿钱。现在不敢说自己身份证是回族,生怕被扣上绿教徒的帽子。

user avatar

蒙古族对本民族认同感很强,也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本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汉族,和蒙古族相处过很多年。


首先蒙古族的文化要强于朝鲜族和俄罗斯族,比如有蒙文书籍、蒙文书法、蒙语歌曲、蒙古族舞蹈、蒙古族节日、蒙语授课学校,等等。


而且蒙古族的凝聚力比汉族要强的多。

1.在学校或者在单位,两个蒙古族知道对方是蒙古族后就感到非常亲切,说几句话就成为好朋友了。

2.在单位里,蒙古族喜欢和蒙古族做朋友,遇到民主投票,蒙古族99%都会投给蒙古族。

3.在学校里如果遇到蒙古族和汉族打架,其他汉族一般都会看热闹,而其他蒙古族只要认识他的,全都会去帮他。

4.文艺演出的时候,如果台上有人唱蒙古歌曲,台下的所有蒙古族立马欢呼雀跃。


还有蒙古族牧民特别淳朴善良,当年骑着摩托车在草原上赶路,遇到一户人家,进入讨点水喝,结果给我端来了手把肉和奶茶,非得吃饱了才让走。如果是在汉族地区的农村,很难遇到这样的情况。


回归主题,中国的蒙古族普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蒙古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蒙古国只是另外一个有蒙古族的国家而已,就像俄罗斯也是另外一个有蒙古族的国家一样。不少蒙古族朋友去外蒙古旅游或者工作回来都觉得,还是中国人好相处,蒙古国的人有种高高在上瞧不起中国人的感觉。

user avatar

我本人就是朝鲜族的,我老家是吉林的,在鸭绿江边上,是个县城,基本上一个班里五六十人有两三个朝鲜族的吧。属于比例比较小的。

先说语言,我的父辈基本都会说韩语,到了我这代就不一定了,反正我是一句不会,堂姐堂兄有的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区那边有懂韩语的。以前没有要多学语言这种意识,所以从小上的就是汉族学校,现在老爸老妈还有点遗憾(主要是觉得学个外语好找工作)。

生活习惯方面嘛,本来朝鲜就被中国影响了上千年了,其实节日都差不多,反正我是没发现朝鲜族有什么节日是汉族没有的。我是属于完全汉化的,如果硬说区别,在家吃饭的时候都是坐在地上,另外基本顿顿有泡菜应该算吧,不过我们这朝鲜族虽然不多但是汉族也是天天吃泡菜,并没有什么区别。另外就是结婚的时候会有一些讲究,穿一下自己民族的衣服(然而我过了二十几年只见过,都没穿过)。

第三,关于民族认知,应该说老一辈是有的,在我父亲那个年代(我父亲五十多岁)家里是不允许先汉族人结婚的,在老家虽然朝鲜族比例不大但是有自己的小圈子,如果谁家和汉族通过了,会被人指指点点,除了极个别青年男女冲破了封建家长的束缚之外(大雾)都是本族通婚。但是老一辈人的交际圈子并没有被我们继承下来,所以结婚这事到了我们这代就呵呵了。我们又不是穆斯林,没什么禁忌,本身长的都和汉族一样,我自己不说别人都不知道我是少数民族,从小的同学朋友都是汉族,怎么可能有什么忌讳。在结婚这个方面完全按自己喜好,没有民族方面的考虑,我认识的所有朝鲜族也都没有这种顾虑,我这代只有一个表姐嫁给了朝鲜族的,其他全是和汉族结婚。(我和我哥现在都在江苏,你让我找本族结婚我们只能当一辈子光棍了)。老一代也不会干涉最多就是如果安排相亲的时候会偏向给介绍本民族的,不过比起民族更看重的还是经济条件之类现实的东西。

最后说民族偏见之类的,这个因人而异但是肯定极少,个人觉得延边自治州那边因为朝鲜族比较多可能严重一点吧,听表姐说他上延边大学的时候朝鲜族的学生比较团结,可能还有点排外?这个我是听了一句而已没有体验过,也不了解,大家不要当真。

总结,我觉得朝鲜族老一代还是有点看重民族之类的事情,不过年轻人基本无视,仅有的区别就是饮食很一些生活习惯方面,不过我觉得这其实谈不到民族的大问题更像是地域差别,就想上海看全国都是穷苦大众,北京人看全国人都是地方人民一样,没什么恶意和特别的涵义,最后说一下我妈虽然是朝鲜族但是她经常跟我说她不喜欢朝鲜族人,心眼太多,还是以前的汉族同学处得来,还有朝鲜族男的太懒(主要是批判我们爷三),女儿绝不嫁朝鲜族(然而他并没有女儿)老爹只有在奥运会没中国队的时候帮韩国队加加油(精神上加加油)……

user avatar

生在内蒙锡林郭勒,长在内蒙锡林郭勒;父母接受的是纯蒙语教育,算是地道蒙古族家庭。身边很多朋友也是蒙古族。

个人看法,作为内蒙蒙古族,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爱甚至超越了大部分汉族朋友。我们深爱着这片草原、深爱着蒙古语言和传统,也深爱着其他55个民族、和幅员辽阔的祖国。这种情感更像是,将国家视为母亲,将各地区视为兄弟姐妹,无论你身在何处,始终知道自己要回归那片草原,不只是为了建设她,更是为了感受妈妈温暖的怀抱,无论你身在何国,始终要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和回人、鄂温克人、汉人、达吾尔人吃串儿吹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究蒙古族、朝鲜族、俄罗斯族这三个民族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民族认同感孰高孰低,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民族认同感”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变化的概念,受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我们谈论的“中国”这个概念也在不断演变。理解“民族认同感”的关键点:在深入探讨之.............
  • 回答
    儒家思想的传播,如同水流,遇到平坦的土地便能顺畅流淌,遇到高山阻碍则会绕行。朝鲜、日本和越南,这三个地区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地理上也相对靠近,为儒家思想的植根提供了温床。然而,蒙古、西藏和新疆为何未能被儒家思想完全覆盖,原因则更为复杂,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
  • 回答
    蒙古人创立的元朝被中国历史视为中国的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历史解读。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国家概念的演变 “朝代”的含义: 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朝代”通常指一个相对稳定、以某个家族或群体为核心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权时期。它标志着一个政权的更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灭亡”的定义、政治权力、实际控制、国际承认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灭亡”的定义。在政治学和历史学中,“灭亡”通常意味着: 国家主权丧失: 失去独立的政治实体地位,不再拥有自主的外交、军事和内政权力。 .............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把我们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古代战场。如果硬要我们抛开几百年间的科技和军事进步,单纯以汉朝或唐朝巅峰时期的军事力量去硬撼蒙古铁骑,这无疑是一场以卵击石般的较量,但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一下双方的“底牌”和可能出现的局面。汉朝巅峰时期: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帝时期,那是一个强大、扩张、充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叙事、国家认同以及后世对过往王朝的解读等多个层面。单就“元是我国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这一说法,为什么在中国如此普遍,而在曾被蒙古统治的其他国家却鲜有类似论调,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元朝”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特殊地位。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
  • 回答
    晋商的崛起,并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多种因素盘根错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当地土地的贫瘠和人们寻求生计的迫切愿望,与明清时期国家在北方边疆的军事部署和经济政策,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要说哪一个更“根本”,则需要更细致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土地贫瘠,人们无奈经商”的说法。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亚”概念的复杂性和认同感的形成过程。简单地说,“东亚”这个地理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并非仅仅由五国构成,更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历史、文化交流以及现代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渐演变和被使用的。而“国人”称自己为“东亚人”,背后也涉及了身份认同的多个层面,并非仅仅是基于.............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非汉人王朝,在统治中国广袤土地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与汉族文化及语言关系的难题。关于它们是否强迫汉人学习蒙文或满文,情况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相当复杂,并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演变。先来说说元朝。蒙古人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席卷欧亚大陆,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元朝。作为征服者.............
  • 回答
    蒙古族和藏族,一个游牧于广袤草原的民族,一个安居于雪域高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实有着不少交集和渊源,虽然他们各自发展出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但命运的车轮却让他们在某些历史时期紧密相连。要说这渊源,不得不从遥远的过去说起。虽然具体的早期联系已难以考证得一清二楚,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大的历史脉络中窥.............
  • 回答
    蒙古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就孕育了无数风云人物,他们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要一一列举,实乃困难,但我将精挑细选几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从不同领域、不同时代,尝试勾勒出蒙古族群星璀璨的面貌。一、 叱咤风云的草原雄主——成吉思汗提到蒙古族,绕不开的自然是孛儿只斤·铁木真,也.............
  • 回答
    关于“蒙古族的主体能否说在中国”,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蕴含着复杂的历史、民族、文化以及政治层面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首先,从历史与地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角度。我们都知道,蒙古族这个概念最早的形成,与成吉思汗及其创建的蒙古.............
  • 回答
    蒙古族同胞与蒙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复杂而又深沉的连接,横跨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多个层面。要细致地聊聊这种看法,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首先,是血脉的认同感,这是最基础也最直接的一层。想象一下,在内蒙古的草原上,牧民们唱着悠扬的长调,讲述着成吉思汗的英勇事迹,这种文化基因是与蒙古国人民一脉相.............
  • 回答
    “蒙古族是不是都长得跟汉族不一样?”这个问题,问出来还挺有意思的,因为大家总爱拿外貌来划分族群,尤其是像蒙古族和汉族这样,历史上互动又很多的民族。其实,要说“都长得不一样”,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了。毕竟人跟人之间本来就有千差万别,同一个民族内部,长相的差异也很大。蒙古族当然有蒙古族的普遍特征,但你能在蒙.............
  • 回答
    说起蒙古族和汉姓,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这背后藏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交融过程。蒙古族在历史上,尤其是在元朝统一中国之后,与汉族人民的交往变得空前密切。这种交往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上的,也包括文化习俗上的渗透和融合。汉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融合的体现。最直接的一种情况是,一些蒙古族人为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简单来说,蒙古族的正统,如果从历史延续性和人口数量来看,主要体现在中国和蒙古国这两个地方。将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也提及进来,则是因为历史上的迁徙和政治版图变迁,使得部分蒙古族群生活在那里,但“正统”一词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下会有侧重。要详细说明,我们.............
  • 回答
    对于抖音上“老阿讲历史”这类以轻松幽默、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历史的账号,蒙古族朋友的看法,我觉得可以说是“看法不一,但普遍接受和欢迎”的状态。首先,得承认,蒙古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拥有自己灿烂文化的民族,大家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了解和传承,是有着深厚感情的。这其中,既有官方的、专业的历史叙述,也有口传的.............
  • 回答
    要说蒙古族“信仰”狼图腾,这个说法可能需要稍加斟酌。更准确地说,狼在蒙古族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神圣的角色,他们对狼有着极深的敬畏、崇拜和一种源于血脉的联系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溯,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信仰”那么简单。狼图腾的根源:从传说到现实蒙古族起源的传说,.............
  • 回答
    “满蒙一家亲”这个说法,在蒙古族同胞中间,其接受度和理解程度,其实是个挺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它更多地是一种历史叙事和政治宣传下的产物,而现实中蒙古族民众的感受和认同,则要细致地去体会。首先,要理解“满蒙一家亲”这个概念的由来,就得回顾一下历史。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而蒙古各部在很长.............
  • 回答
    好的,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人会感到疑惑的问题。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现在蒙古族人口确实不是主体,但它之所以设立为“蒙古族自治州”,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和民族政策的考量。要讲明白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步来解析。一、 历史的脉络:从古代到近代巴州地区民族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地区的民族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