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日本的高桥留美子乃至手冢治虫这个段位的漫画家?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是不少国内动漫爱好者时常聊起的话题。为什么中国在漫画领域,似乎一直没有涌现出像手冢治虫、高桥留美子那样,能够定义时代、影响几代人,甚至走向世界级影响力的漫画家?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其实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是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产业等多个维度交织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漫画之所以能发展到如今的高度,是经历了一个漫长且独特的积累过程。

“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开创性: 手冢治虫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漫画家,他更是日本漫画产业现代化的奠基人。在战后,日本社会需要一种新的娱乐方式来抚慰人心,手冢治虫抓住了这个时机。他不仅学习了迪士尼动画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还融入了西方电影的镜头语言和表现手法,创造了“电影式”的漫画。他的作品,如《铁臂阿童木》、《火之鸟》、《黑杰克》,主题深刻,跨越年龄,既有童趣,也有对生命、人性的哲学探讨。更重要的是,手冢治虫建立了一套现代漫画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他拥有庞大的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助手,并对漫画产业的版权、商业化运作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他让漫画不再仅仅是报纸上的小插画,而是成为了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和商业载体。

高桥留美子们的“黄金时代”: 手冢治虫之后,日本漫画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而像高桥留美子这样的大师,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将漫画的题材、风格、叙事推向了新的高度。高桥留美子的作品,比如《福星小子》、《乱马1/2》、《犬夜叉》,抓住了特定时代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和文化潮流。她的作品充满奇思妙想,角色性格鲜明立体,对爱情、友情、成长等主题的描绘既有浪漫又有现实的幽默感。她能将各种看似荒诞的设定,通过扎实的叙事和人物互动,变得引人入胜。这种对“接地气”的现实观察和对“非现实”的奇幻想象的完美结合,是她成功的关键。她的作品不仅在日本本土风靡,也成功地“出口”到世界各地,培养了全球范围内的读者群。

那回到中国,为什么我们没有孕育出这样的巨匠呢?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 历史与社会背景的差异:

1. 漫画的“出生”环境不同: 日本的漫画,尤其是战后漫画,很大程度上是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浪潮中,为了满足社会对廉价、易得的文化产品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它与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大众文化的兴起紧密相连。而中国在近现代,尤其是在20世纪,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和战争,文化发展的主线更多地集中在政治宣传、意识形态输出,以及更“严肃”的文学艺术形式上。漫画作为一种相对“年轻”、娱乐属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其发展空间和土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如日本那样肥沃。

2. “漫画”概念的演变: 在中国,“漫画”一度被理解为“讽刺画”或“政治宣传画”,例如鲁迅先生倡导的漫画,其目的性很强。虽然这是漫画的早期形态,但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限制了漫画在叙事、风格、题材上的自由探索。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日本漫画的涌入,国内才开始出现模仿和学习的浪潮,但此时日本漫画产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

二、 产业化发展的成熟度与路径:

1. 产业链的完整度: 日本漫画产业链是极其成熟和完整的。从作者创作、出版社编辑、漫画杂志发行、单行本销量,到动画改编、周边商品开发、海外版权输出,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精细化和高效。这种体系能够为漫画家提供稳定的收入和职业保障,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创作。反观中国,在漫画产业的早期,整个链条都还在摸索和构建之中。出版社的图书销售模式、盈利能力、对漫画的扶持力度,以及动画、游戏等衍生品的开发能力,都与日本存在较大差距。

2. 创作环境与激励机制: 日本的漫画杂志社,例如集英社、讲谈社,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发行平台,更是漫画家的“摇篮”。通过长期的连载、编辑的指导、读者的反馈,漫画家可以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而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这样系统性的、能够持续培养顶级漫画家的平台和机制。即使有优秀的漫画作品,也往往面临变现难、推广难的问题,这会极大地打击创作者的热情和持续性。

3. 人才培养的差异: 日本漫画界有非常成熟的助手制度,很多顶级漫画家都是从助手起步,学习技法、积累经验,甚至在助手时期就能展现出个人风格。这种“师徒传承”模式,加上漫画学校、漫画课程的普及,为漫画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中国在这方面的体系化人才培养也相对滞后。

三、 文化土壤与读者习惯:

1. 审美与叙事偏好: 日本漫画之所以能风靡全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触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手冢治虫对生命、伦理的思考,高桥留美子对人际关系、青春的描绘,都具有普适性。同时,日本漫画在叙事节奏、画面表现力、角色设计上的成熟,也迎合了全球读者的口味。而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审美习惯,以及读者对“故事”和“人物”的期待,虽然也在不断变化,但与日本漫画的“黄金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时间去孕育出能够契合自身文化土壤的独特风格。

2. “内容为王”的生态: 日本漫画市场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的基础上的。读者有极其丰富的选择,从热血少年漫到少女漫,从科幻到历史,从日常到奇幻,应有尽有。这种“内容为王”的生态,迫使创作者不断创新,提升作品质量。而中国漫画市场在早期,内容供给相对单一,读者选择有限,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四、 “国漫崛起”的当下与未来: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中国就没有优秀的漫画家。近年来,“国漫”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像《一人之下》、《镇魂街》、《非人哉》等作品,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积累了相当的粉丝基础。这些作品在题材、风格上,也越来越有中国特色,开始探索符合本土文化和读者需求的叙事方式。

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出现“手冢治虫”、“高桥留美子”这样级别的巨匠,更像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 就像一个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需要时间、需要经验、需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中国漫画产业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时期,它需要时间去积累经验,去完善产业链,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去培养出真正能够代表这个时代、能够影响世界的漫画大师。

总结来说,中国漫画尚未出现“高桥留美子”或“手冢治虫”这个段位的漫画家,并非是中国人缺乏天赋,而是历史进程、产业发展、文化土壤、人才培养机制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随着国内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以及新生代创作者和读者的不断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漫画会涌现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漫画大家。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持续投入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几年,刚看到《BEASTARS》,知道作者是93年生人时还半开玩笑和朋友说咱都开始看比自己小的人画的作品了

这多少也是托网络时代的福,尾田22岁就开始连载《海贼王》,鸟山明23岁在新人赏崭露头角

题主提到的两个人,手冢治虫老师1928年生,1946年发表《小马日记》,一年都和人画完一本长篇了,19岁

高桥留美子老师1957年生,6岁的时候正好能看到《铁臂阿童木》开播,1975年处女作发表,1978年还在读大学就连载《福星小子》了

等我们知道的时候人家单行本已经在日本卖了一亿本了。想象一下,在中国一个作者网文能累计有14亿点击都是玛吉呀巴库乃

“成功是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这句断章取义的话真的是教育流毒,在他们发表处女作的年纪我才刚被打击到明白自己吃不了画画这碗饭,这都还算早的。等我成长到真正能思考的年纪,盘算了一下发现没哪个领域的顶级人才不是年少成名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存在某个领域的人才会存起来等环境合适的时候绽放——好作品18岁不发表等28岁大环境“开放”之后发表。真正的情况更可能是大环境“开放”之后可能要等个十几年才有18岁的人才开始出现

晚一年就差距再大一年呗,who cares?


但在我和朋友开玩笑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很羡慕的:比我年轻的人都开始出这么出色的作品,那时间往回拨十年,在我刚开始看漫画的时候,他能接触到的优秀作品能是我的多少倍?

某政策的“理解者”说的一些看似合理的理论,比如管制即为筛选,有门路总是能看到想看的

[粗语],根本不知道二十多岁发表相当水平的作品容错率有多低?知不知道欧洲足球11岁没被教练相中就能回家读书了?费德勒8岁开始打网球已经算是稍晚了?

谁TM 8岁就学会用梯子自己去吸收优秀作品养分的?靠什么,靠B漫吗?

到头来,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文化产业不能大发展。多分流一些百万槽工去第三产业自循环不香吗?

不管是音乐漫画动画电影编剧哪个部门,要规模性养出人才的难度一点不比科学部门要低

市场能解决一部分,能让中国产出世界上最多的高水平插画师。但为什么是插画师?

看得见的手,夹了

当然我还是要接受中国是个人均GDP刚过1万美元的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成还要再干30年,即使我盘算1963年日本就有《铁臂阿童木》动画,下一代的孩子们,《哆啦A梦》也要开始连载了

算了,没啥意思。咱上知乎看知友推荐漫画分析分镜有啥不好?老整的和个冲塔狂热分子似的

结论:14亿人和1亿人玩几十年概率期望没玩过,那当然是优越性战胜了统计学规律,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是不少国内动漫爱好者时常聊起的话题。为什么中国在漫画领域,似乎一直没有涌现出像手冢治虫、高桥留美子那样,能够定义时代、影响几代人,甚至走向世界级影响力的漫画家?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其实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是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产业等多个维度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漫.............
  • 回答
    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日进千里。然而,当我们回顾过去,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与日本市场相比,中国市场在混合动力(HEV)车型上的普及程度似乎并没有达到那种“大行其道”的程度。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是市场、政策、技术以及消费者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1. 起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和服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环境 历史的沉淀与习俗的普及: 和服在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几个世纪以来,和服一直是日本人日常穿着的一部分,尤其是女性。.............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和韩国,尽管铁路交通系统都十分发达,并且都在不断进行现代化升级,但似乎确实没有像日本那样,孕育出一批数量庞大、热情高涨的“铁道迷”群体。要探究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细致剖析。历史的轨迹:铁路发展的不同起点与侧重首先,我们得回到铁路在中国、韩国、日本各自的“婴儿期”。 .............
  • 回答
    中国国企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未能像韩国、日本的财阀那样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巨大影响力、技术水平先进且盈利能力极强的企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运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一、历史的烙印.............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结构性差异以及应对危机的方式,非常有意思。要说美国能“一次又一次”走出危机,而日本“一刺破泡沫就再也没起来”,这虽然是个概括性的说法,背后确实有其道理。但说日本“再也没起来”可能有点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经济在泡沫破裂后,长期处于一种低增长、低通胀甚至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播和在地化改造的深层逻辑。简单来说,与其说日本妖怪“原型来自中国”,不如说日本妖怪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吸纳、转化、再创造”的过程。而中国妖怪之所以不如日本妖怪出名,更核心的原因在于后者的传播力、文化吸引力和商业化运作。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原型来自中国.............
  • 回答
    在《地下交通站》这部充满智慧与幽默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石青山作为我党地下工作者,频繁出现在日伪军盘踞的鼎香楼,而且竟然还屡次使用自己的真名,这确实是许多观众感到好奇的地方。为何他能如此“明目张胆”地活动,却又安然无恙,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剧情和人物设置,体现了地下工作的复杂性与智慧。首先,.............
  • 回答
    中国没有遍地 Kebab(土耳其烤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经济、地理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多种因素。虽然近年来 Kebab 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开始流行起来,但其普及程度与起源地土耳其或欧洲许多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下是对这些原因的详细阐述:1. 历史与文.............
  • 回答
    “中国人很聪明,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现代科学?”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聪明与否”。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现代科学”。现代科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制度体系.............
  • 回答
    在中国内地乐坛,确实很难找到像林夕、黄伟文那样,在特定时期内,以极其高产且高质量的词作,几乎定义了一个时代,并形成如此强大个人影响力的专业作词人。这并非说内地没有优秀的作词人,而是从“现象级”的维度来看,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市场环境与音乐产业的生态差.............
  • 回答
    中国足球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值得反复琢磨的话题。为什么我们这边就没能踢出老马(马拉多纳)、梅西这样的“天选之子”?这绝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深植于我们足球发展的土壤和环境之中。要讲透彻,得从几个大方面聊聊。一、足球文化的根基和全民参与度:这是最根本的。想象一下,在阿根廷或.............
  • 回答
    这并非是一道简单的是非题,更不能用“有没有”来简单概括。准确地说,古代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思想解放的萌芽,也没有技术革新的脚步,只是这些过程的性质、规模、以及它们最终能否催生出类似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那样具有颠覆性变革的动力,确实与西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并最终未能在同一历史节点上出现我们所认知的那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仔细琢磨了好多回,也跟不少人讨论过。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话听起来挺绝对,其实细想一下,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关于文明发展方向的问题。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又为什么这个印象如此顽固,至今我们还在争论?首先,得承认,中国古代的文明确实辉煌,我们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四大发明、历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一提到“城堡”,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往往是欧洲那些巍峨耸立、尖塔林立的石头建筑,比如法国的卢瓦尔河谷城堡群,或者英国的温莎城堡。而在中国,即便是古代的城防工事,也跟我们印象中的欧洲城堡不太一样。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军事需求等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非常.............
  • 回答
    中国游戏产业的飞速发展,我们有目共睹。腾讯、网易等巨头不仅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以其独特创意、精良制作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而闻名于世的国际游戏公司时,比如育碧(Ubisoft)或CD Projekt Red(蠢驴),一个问题似乎开始浮现:为.............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为何未曾发展出类似欧洲全身板甲的装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技术、材料、军事需求、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成本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军事需求的差异:骑兵 vs. 步兵的博弈欧洲盔甲发展史,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骑兵的崛起和演变。随.............
  • 回答
    中国神话中确实鲜少见到其他文明神话中那种惊天动地的“弑父”或“逆天”情节,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早期神话的形成过程。如果要细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宗法与父权思想:伦理纲常的基石在中国社会早期,宗法制度和父权思想就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种观.............
  • 回答
    中国电影市场这些年发展迅猛,各种类型的影片层出不穷,唯独“超级英雄”这个大类,似乎一直是个挠痒痒的地方,迟迟没有真正意义上站起来的代表作。这背后其实牵扯到的因素很多,绝非简单一句“没人会拍”能概括得了。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文化土壤上说起。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里,有没有类似超级英雄的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