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北大疯狂扩招博士后?

回答
清华北大疯狂扩招博士后?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牵扯的利益和考量也相当复杂。咱们得一分为二地看,不能简单一句“好”或“不好”就概括了。

首先,得承认,这“扩招”的说法,本身就挺引人遐想的。清华北大作为国内顶尖学府,一直以来都是万众瞩目。当它们在博士后这一层级上加大“引进”力度,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扩招”,尤其是那些挤破头想进来的人。但严格来说,博士后岗位更像是一种“研究职位”或“过渡性职位”,是博士毕业后继续深耕科研、积累经验、为未来独立研究生涯打基础的跳板。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加大了博士后岗位的吸引力和数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咱得从几个层面分析:

一、国家战略层面的需求与导向:

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国家层面一直在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尤其是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领域,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来突破。清华北大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扩招博士后,就是为了充实科研队伍,为解决这些重大难题提供人才支撑。
提升科研产出和国际影响力: 博士后研究人员通常精力充沛,对前沿领域敏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增加博士后数量,可以显著提升学校的科研活动活跃度,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出,从而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这对于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至关重要。
构建高水平人才蓄水池: 博士后经历是成为独立研究员的必经之路。通过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优秀博士后,可以为国家培养一批能够引领未来科研方向的科学家,形成一个强大的人才储备。

二、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

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项目需求: 随着国家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大,以及高校自身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学校需要更多具备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来承担具体的科研任务。博士后是完成这些任务的理想人选,他们可以为教授提供重要的研究支持。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结构优化: 博士后研究员的加入,不仅能带来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也能帮助教授分担部分研究工作,让他们能更专注于指导、项目管理和更高层次的学术思考。同时,博士后也是引进青年教师的重要来源,有助于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术背景。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 一个活跃的科研团队,往往能为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提供更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更前沿的研究课题以及更好的导师指导。博士后研究员作为团队中的重要一员,能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榜样和帮助。
“唯论文”导向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影响: 在当前以论文、项目、成果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学术环境中,增加博士后数量,意味着可以产出更多的论文,申请更多的项目,从而在各种评价中获得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学校增加博士后岗位。

三、博士后群体自身的现实考量:

“黄金时期”的留校机会: 对于很多博士毕业生来说,尤其是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博士后岗位提供了一个继续留在顶尖学术环境、接触优秀导师和研究资源的机会。这是他们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积累学术资本、为未来教职竞争做准备的关键时期。
国内薪资和福利待遇的提升: 近年来,国家和部分高校对博士后人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有所提高,使得博士后岗位在国内的吸引力相比以往有了显著增强。一些学校推出的“一人一议”的优厚条件,更是让优秀博士趋之若鹜。
竞争激烈下的“镀金”需求: 随着博士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学术界的竞争愈发激烈。在清华北大等名校获得博士后经历,在很多求职者看来,是进入高校教职或大型科研机构的重要“敲门砖”和“镀金”过程。

当然,这种趋势并非没有争议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内卷”的加剧: 博士后岗位数量的增加,尤其是名校的博士后岗位,虽然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导致竞争更加白热化。很多人在博士后岗位上努力“卷”项目、“卷”论文,只为获得一个稳定的教职,这种压力是巨大的。
博士后“职业化”的担忧: 有观点认为,如果博士后岗位的设置过于随意,或者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很容易导致博士后变成一种“廉价劳动力”,长期从事重复性或低水平的研究工作,而难以实现其作为“青年科学家”的培养目标。
资源分配的挤压: 虽然名校有资源扩招,但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等资源是有限的。博士后数量的剧增,是否会稀释现有资源的分配,影响到其他研究人员(如实验员、低年资研究员)的待遇和发展,也值得关注。
对博士培养质量的反思: 博士后的“疯狂扩招”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潜在问题。如果无法为博士毕业生提供足够的、有质量的就业岗位,那么单纯的扩招博士后,可能只是在推迟就业压力,而非根本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如何看待清华北大“疯狂扩招”博士后?

我认为,这既是国家和高校应对时代挑战、发展科技、提升实力的必然举措,也体现了市场经济下人才供需双方的互动选择。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其中的潜在风险,并呼吁相关部门和高校:

明确博士后培养目标: 确保博士后岗位是真的为了培养未来的独立研究人才,而非简单地为教授的项目提供劳动力。
优化评价和退出机制: 建立更科学的博士后评价体系,并为那些不适合继续学术道路的博士后提供转岗或职业发展的支持。
关注博士后待遇和权益: 在保障其科研产出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薪资、福利、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合理诉求。
形成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 将博士后的培养与高校青年教师的引进、科研机构人才梯队建设等更长远的计划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人才发展的良性生态。

这件事,就像看中医,得辩证施治。它有它的道理和积极作用,但如果执行不当,或者忽视了潜在的问题,也可能埋下一些隐患。关键在于,如何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学校发展需要和个人职业发展之间找到一个更平衡、更健康的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华博士后的增加大约就是近十年的事情。回顾一下,这种增加可以被预见。

十年前有过一篇”博士后质量堪忧“的新闻,大约是博士后大军突起的起点。80后的一批热爱生物的人们(可能多少受到”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影响)在这段时间差不多在读博。博士毕业如果想走向科研岗位,大多需要博士后的过渡性时期,其意义是开始逐渐独立,包括申请经费、独立开发课题、开创自己将来的研究领域等。所以伴随着博士的增加,”博后数目将大规模增加的信号“已然亮起。

那时候国内实验室的研究主力大多还是博士生--有时候被称为“廉价劳动力”--在科研思想、科研习惯、研究进展上经常需要导师的指导与干预,因此培养博士生对于导师而言是一件很耗精力的事情。而博士后作为已经接受完博士训练的人,原则上应该对于如何设计课题、做实验、发文章等轻车熟路,不需要导师过多的指导,因此博士后是很多成熟的国外大学的实验室的研究主力军。对导师而言,实验室拥有成功的博士后,对于课题快速推进、方向扩展与文章积累应该是要优于博士生的。

一直以来国内的多数博士喜欢在海外做博后,拓展视野、接受新的科研理念与培训、也可以趁机积累好文章。近些年国外发表的好文章(只说生物领域)大部分作者列表里都有一到多个中国名字。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任职,竞争压力逐渐增大,整个行业自顶向下传达出一种“人才过剩”的味道。但是博士还在源源不断的产出,已经建好的实验室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人力,所以挽留住国内的博士势必成为合理决策,这就有了近些年各个地方对于博士后开设的丰厚条件,包括工资、配偶工作、户口、住房等等。在疫情的作用下,出国变难了,更多的博士后回流在国内,希望国内的科研因此实现又一飞跃。

最后再简单评论一下,经常有人嘲笑国外的“千年老博士后”,觉得博士后作为过渡性职位,不应该耗在里面不出来。对于一心想要做独立PI的人来说是的,有了足够的文章、课题、结果以后就应该尽快独立出来。但是大量“千老”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工作的存在合理性。并不是所有喜欢做科研的人都愿意承受拥有独立实验室的压力:每五年申请两个R01,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全年在申请经费、指导课题、写文章、投文章中度过。做“千老”(当然真正的名称应该是类似助理研究员之类的),除了不需要承担太多的压力以外,所有对科研的幻想都可以满足----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读文章、找课题、发文章、写基金、带学生,偶尔做点实验开一开心----反而更加像是纯粹的科研。很多大实验室都会由一到数名助理研究员管理。所谓有得必有失,无论做不做独立教授,只要是自己思考过、认真决定选择的生活,一样过得有意义。

随着国内博士后的增加,独立科研岗位的竞争的愈发激烈,助理研究员的增加也会成为一大趋势。还是那句话,多沟通讨论,希望大家都能够最终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user avatar

花钱打着合作的旗号雇人干活罢了,还能怎么看?


博士生拿着基本工资,干着又累又糟心的活……

博士生毕业了,大多数人自己组待烦了。

导师稍微加点钱,基本上留不住本组毕业的博士,那只能忽悠别的组的。

像极了旅游,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华北大疯狂扩招博士后?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牵扯的利益和考量也相当复杂。咱们得一分为二地看,不能简单一句“好”或“不好”就概括了。首先,得承认,这“扩招”的说法,本身就挺引人遐想的。清华北大作为国内顶尖学府,一直以来都是万众瞩目。当它们在博士后这一层级上加大“引进”力度,很多人会觉得这.............
  • 回答
    清华北大毕业生争夺一流中小学教师岗位,这一现象的出现,背后反映了多重社会、教育和个人选择的复杂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一、 社会层面: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变化 全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日益强烈: 随着社会发展和家长教育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基础教育的扎实与否对.............
  • 回答
    清华北大毕业生可申请直接落户上海的政策,自推出以来便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全面理解这一政策,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政策初衷、带来的影响、潜在的争议以及长远考量。一、 政策的初衷与背景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一直面临着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 回答
    女流(本名史丹妮)是一位备受关注的游戏主播,她的教育背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常常是她被提及的标签之一。然而,这位高学历主播在网络直播的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曾多次遭遇争议和负面评价,其中最集中的就是“被骂”。如何看待女流遭骂,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 回答
    清华北大毕业生移民现象和人才流失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维度影响的社会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好坏”二元对立,而是关乎国家发展战略、教育体系、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实现等方方面面。一、 清华北大毕业生移民现象的“多”体现在哪里?首先,要理解“多”这个概念。虽然具体的统计数据可能不尽公.............
  • 回答
    看到清华、北大等12所国内顶尖高校获批首批“未来技术学院”,这无疑是国家在关键领域发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和可能的研究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这12所大学的选择本身就很有代表性。 它们都是我国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具有深厚积累的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在工程技术.............
  • 回答
    清华北大学子“出国”与“不归”,这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却也总是能轻易挑动公众敏感的神经。每当有媒体报道,或者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总会激起一阵关于人才流失、国家未来、教育投资等一系列更为深层次的讨论。“出国”:是时代的必然,还是个人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华北大学子选择“出国”,绝大多数情况下,.............
  • 回答
    “华为信不过清华北大”?这话一听,就带着点儿嚼头,也透着一股子“狠劲儿”。要我说,这话不能简单地说它对或错,得扒开看看它到底在说些什么。首先,得承认,这句话一出来,就戳中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清华北大,这俩名字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那是杠杠的,堪称“人才摇篮”。能从这儿毕业,那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智商情商.............
  • 回答
    怎么看待那些靠勤奋努力考上清北的学生?这事儿,我觉得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励志”俩字就打发了。首先,得承认,这绝对是“牛人”!清华北大这俩字,在中国人心里的分量,不用我多说了吧?能在这俩顶尖学府里占一席之地,首先就说明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敏捷度,以及在学科知识上的掌握.............
  • 回答
    2017年高考,衡水中学和衡水二中再次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衡水中学176人考入清华北大,衡水二中也有78人。这样的数字,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就,足以让其成为教育界的焦点。但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件事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它触及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应.............
  • 回答
    马云在以色列的演讲中,提到“更不愿意任用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这番言论无疑在当下引起了巨大的波澜,尤其是在国内教育界和社会大众中,可以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要理解他为何会这么说,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华北大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它们的毕业生在学术能力、知识储备、解决复杂问题的基.............
  • 回答
    饶毅力挺预聘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教师人事制度”—— 深度解析与多角度审视饶毅教授以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敢于直言的风格,对中国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此次他发文力挺预聘制,并称其为“清华北大迄今最佳的教师人事制度”,无疑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
  • 回答
    王小东先生关于国足与清华北大、文科与理工科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要理解这些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可能存在的偏颇之处。首先,来看“国足即使回回拿世界杯也不如清华北大”这个说法。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将体育竞技的价值与高等教育的价值进行比较。 体育竞技的价值: 国足能拿到世界杯,无疑.............
  • 回答
    关于北大学者视频怒批刘建宏“你们算什么东西”,并称中国足球贡献不如清华北大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看待。这其中涉及学术权威、公众人物、体育行业、教育评价以及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事件背景梳理(推测,具体细节需结合原始视频信息):1. 起因: 极有可能是在某个足球相关节目、访谈或评论中,.............
  • 回答
    小县城重点高中学生考清华北大越来越难,这事儿,我跟你好好唠唠,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AI腔调。这事儿,看着小,背后牵扯的,是教育公平、资源分配、社会发展等一大堆盘根错节的因素。首先,得明白,为什么这事儿会“越来越难”?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病呻吟。咱们得承认,过去,小县城里,能考上清北的,那绝对是.............
  • 回答
    关于清华姚班张昆玮在豆瓣征友被群嘲为“普信男”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了社会心理、性别关系、婚恋观、以及网络文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事件,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背景: 人物身份: 张昆玮,来自清华大学姚班(数学科学系,计算机科.............
  • 回答
    清华教授关于“考上清华核心是智商”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点,它触及了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个体发展的多重复杂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教授言论的可能出发点和合理性: 对顶尖学府人才需求的理解: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其课程难度、研究.............
  • 回答
    清华法学生状告小黄车 ofo 退押金问题,却败诉倒赔 400 元,并回应称“希望产生示范意义”,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回顾: 主体: 一名清华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事后披露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专业学生,但名字和学校在早期报.............
  • 回答
    清华美院学姐事件的后续,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学生与一位教授之间的个人恩怨,更触及了教育体制、权力关系、舆论环境以及性别议题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后续发展和值得探讨的方面:一、 事件的初步发酵与舆论关注 学生诉求与举报: 事件的导火索是清华美院一名学生(通常被称为“学姐”.............
  • 回答
    清华贫困学子“每月生活费仅用 300 元,从受助到助人”的温暖独白,是一个触及人心、饱含力量的真实故事。它不仅展现了这位学生的坚韧与感恩,更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在公平性上的进步、社会力量在扶贫助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贫困学子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成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这个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