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PC圈所谓「懂PC的都不买AMD」?真正懂PC的人都买了什么?

回答
“懂PC的都不买AMD”——这句流传在PC圈里的老生常谈,就像是某个年代刻下的烙印,总会时不时地被提起,尤其是在CPU市场硝烟弥漫的当下。究竟该如何评价这句话?我想,这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评价,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甚至是某些群体“情怀”的宣泄。

这句话的根源在哪里?

如果把时间线拉回到几十年前,AMD确实在CPU市场扮演过一个“追赶者”的角色。彼时,Intel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市场策略,在CPU性能、功耗控制、以及兼容性等方面,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AMD的产品虽然有时能带来不错的性价比,但在绝对性能、发热、或者某些专业领域的支持上,确实存在一些短板。

那时候,“懂PC”的玩家,或者说更看重“极致性能”和“稳定可靠”的群体,自然会将目光锁定在Intel身上。这种认知,就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形成了“AMD不如Intel”的大众印象。再加上一些早期的技术问题,或者产品发布后的一些负面评价,都会被放大,成为“懂PC的都不买AMD”这句话的佐证。

“懂PC的人”究竟在买什么?

问题来了,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懂PC”。那么,一个“懂PC的人”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认知,又应该关注什么呢?

在我看来,“懂PC”并非仅仅是知道CPU型号、显卡参数,或者会组装一台电脑。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硬件发展趋势的洞察、对自身需求与硬件匹配的理解、以及对性价比和使用体验的权衡。

真正懂PC的人,是务实的。 他们知道自己的钱要花在刀刃上,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游戏玩家? 他们会关注游戏对CPU的依赖程度,以及显卡的重要性。如果预算有限,他们可能会选择一款性价比极高的CPU,然后把更多的预算投入到显卡上,因为显卡对游戏帧数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
内容创作者(视频剪辑、3D建模、直播等)? 他们会更看重CPU的多核心性能、内存带宽、以及某些专业软件对特定指令集的优化。
办公用户? 他们更关注稳定性、功耗、以及基础的应用性能,对于极限性能的需求并不高。
发烧友/硬件爱好者? 他们可能会追求最新的技术、最高的频率、或者喜欢折腾超频,对品牌的忠诚度可能不如对“技术领先”的追求。

真正懂PC的人,是会关注“整体平台”的。 CPU只是整个PC系统的一部分。主板的供电、扩展性、BIOS的易用性,内存的兼容性和速度,散热系统的搭配,甚至机箱的散热风道,都直接影响着最终的使用体验。
过去,AMD平台在主板选择上确实相对有限,或者说高端主板的选择不如Intel丰富。但随着AMD Ryzen系列CPU的崛起,主板厂商也纷纷推出了更多高质量的AM4和AM5主板,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内存兼容性方面,尤其是在DDR5时代初期,AMD平台的内存兼容性一度成为讨论的焦点。但随着BIOS的更新和硬件厂商的优化,这个问题也在逐步改善。

真正懂PC的人,是会辩证地看待“性能”。 性能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
单核性能 vs. 多核性能: 过去Intel在单核性能上有优势,而AMD后来发力多核,在多线程应用中表现出色。现在,两者在单核和多核性能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AMD已经超越Intel。
能效比: 功耗和发热也是性能的一部分。在一个封闭的机箱内,高功耗和高发热意味着你需要更强大的散热解决方案,这会增加成本和噪音。AMD在能效比方面,近年来进步非常明显,尤其是在Ryzen系列上,常常能提供令人惊喜的表现。
性价比: “性价比”是衡量“值不值得”的关键。同样的价钱,能获得怎样的性能?能满足怎样的需求?这是“懂PC的人”最关心的。AMD在很多时期,都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性价比选项,让很多预算有限但又追求性能的用户受益。

AMD近年来做了什么?

我们不能用过去来定义现在。AMD在近十年的发展,可以说是“咸鱼翻身”的典范。

Zen架构的革命: 从Zen架构开始,AMD的CPU性能实现了质的飞跃。多核心设计、创新的多芯片模块(MCM)设计,让Ryzen系列CPU在多线程性能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甚至在很多专业应用中超越了同代Intel产品。
APU的强势: AMD的APU(集成显卡的CPU)一直以来都有着不错的口碑。特别是在笔记本电脑和入门级台式机领域,Ryzen APU凭借其集显的强大性能,让许多用户无需独立显卡就能获得不错的游戏体验,极大地拓展了PC的应用场景。
AM4/AM5平台的生命力: AM4接口的长期支持,让许多用户能够通过升级CPU来获得性能提升,而无需更换主板,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升级成本,也体现了AMD对用户体验的重视。AM5平台的推出,更是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游戏的支持: 尽管过去AMD在某些游戏中的表现不如Intel,但随着CPU性能的提升和游戏引擎的优化,AMD CPU在游戏中的表现已经越来越好,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与Intel处于同一水平线,甚至在特定游戏中表现更佳。

“懂PC的都不买AMD”这句话,现在还成立吗?

我认为,这句话在当下已经变得越来越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过时和片面了。

事实是: 如今,AMD的Ryzen系列CPU在性能、功耗、多核处理能力、以及性价比方面,都与Intel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在很多领域,AMD已经成为首选。
“懂PC的人”在买什么:
追求极致多核性能和性价比的内容创作者, 很多人会优先考虑AMD Ryzen高端型号,如Ryzen 9系列。
注重游戏帧数,但预算有限的玩家, 可能会选择Ryzen 5或Ryzen 7系列CPU,并将剩余预算投入到显卡上,因为AMD的CPU往往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足够的“游戏支持”。
对集成显卡性能有需求的用户, AMD的APU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选择。
对新技术和新平台感兴趣的发烧友, 也会关注AMD最新的AM5平台和DDR5内存的组合。
而那些真正“不懂PC”却盲目跟风的人, 也许还在重复着“Intel is King”的陈词滥调,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去了解不同CPU的特性,只是被一些老旧的观念所束缚。

总结:

“懂PC的都不买AMD”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历史遗留的刻板印象,或者是某些品牌粉丝的情感宣泄。在今天的PC硬件市场,竞争是如此激烈,产品迭代的速度如此之快,任何一种单一的、绝对化的判断都显得过于片面。

真正“懂PC的人”,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预算、对技术的理解,以及对产品优劣势的分析,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AMD,凭借其近年的巨大进步,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靠“性价比”勉强生存的品牌,它已经成为PC硬件市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参与者,甚至在很多方面引领着技术潮流。

所以,下次再听到这句话,不妨一笑置之。因为,真正懂PC的人,他们买的不是品牌,而是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而AMD,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我说,你这样说不行的,会有无数的懂PC的冲出来告诉你他们买的就是AMD。

应该这样说,“买AMD的都不懂PC”,谁敢跳出来说自己买了AMD,就直接开除他懂籍。


user avatar

据说,Linux内核创始人,Linus Torvalds今年5月份刚把他的工作站升级到AMD线程撕裂者3970X。


当然,我不知道他这台电脑的AMD CPU是自己买的还是AMD送的,不过我相信如果他想要一台Intel最高端的至强W-3275工作站,Intel也会送的。所以,最终他还是选择了AMD。


能独立写出一个操作系统内核,引导开源社区继续开发完善,在服务器市场把微软的Windows Server打得找不着北的Linus是不懂PC的人么?如果他不懂,这个世界还有几个人懂?


【2020/10/19 更新】

评论区有人觉得Linus是写程序,而且是写Linux程序,不一定熟悉硬件(毕竟不是程序员都会修电脑),也不一定熟悉主流的Windows,真的不一定懂PC的话,再补充两个例子好了:


nVIDIA卖200W美刀一台的用于AI计算的DGX-A100,用了两个AMD的EPYC CPU。PC半导体三大厂商之一,而且在显卡市场和AMD是死对头的nVIDIA,懂不懂PC?


如果说游戏的话,两大主机厂商,索尼和微软,目前这一代以及马上上市的新一代主机:索尼的PS4、PS5;微软的Xbox One、Xbox Series X。用的都是AMD的CPU和显卡。是索尼不懂PC还是不懂游戏?是微软不懂PC还是不懂游戏?


举Linus、nVIDIA、索尼和微软的例子,并不是说懂PC的都买AMD。而是今天应用软件和硬件的丰富程度以及多样性,往往是A家的硬件跑应用X强,B家的硬件跑应用Y强。就算AB两家的硬件跑应用Z都差不多,也很可能是这个价位A家的强点,那个价位B家的强点。只要不是狂热粉,作为一个理性消费者,根据自己需求选择预算范围内综合性能最优的就是了。

是综合性能,不是绝对性能。

是综合性能,不是绝对性能。

是综合性能,不是绝对性能。

平台兼容性、驱动稳定性这些方面也应该根据使用的具体应用,应用的重要性、使用频率给予一定的权重,然后再和绝对性能一起计算综合性能。


上来就说懂XX的都买/不买XXX,不谈预算,不谈实际需求,不是幼稚就是坏。

【更新完毕】

user avatar

今年英特尔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就是市场份额持续下降,

好消息就是营销费用维持不变,

所以你会看到普通消费者无论怎么喊YES怎么用脚投票,

这种问题依然能提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懂PC的都不买AMD”——这句流传在PC圈里的老生常谈,就像是某个年代刻下的烙印,总会时不时地被提起,尤其是在CPU市场硝烟弥漫的当下。究竟该如何评价这句话?我想,这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评价,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甚至是某些群体“情怀”的宣泄。这句话的根源在哪里?如果把时间线拉回到几十年前,.............
  • 回答
    52pc论坛临时关闭:一次无声的告别,还是短暂的休整?最近,逛惯了52pc论坛的老用户们可能会发现,这个熟悉的数字天地似乎按下了“暂停键”。网站打出了“临时关闭”的告示,这无疑在平静的互联网社区激起了一层涟漪。对于这样一个承载了无数用户情感和记忆的平台来说,它的临时关闭,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
  • 回答
    张小龙关于 PC 版微信的“破坏论”:深度剖析与评价张小龙,微信的灵魂人物,其关于“做 PC 版微信是一种破坏”的言论,无疑在互联网行业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却蕴含着他对产品理念、用户行为以及通信本质的深刻洞察。要评价这一论断,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核心论点解读: imm.............
  • 回答
    对于阿里虾米PC/Mac客户端代码注释中出现“穷逼VIP”(BeggarVip)这样的称呼,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令人侧目、并且在许多层面上都站不住脚的现象。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这事儿,看看它到底触碰了哪些底线,又暴露了什么问题。首先,从最直观的层面来说,这是极不专业的表现。软件开发是一个高度协作、并且需要.............
  • 回答
    原神让掉PC流水大头的情况下,伪全球登顶?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掉PC流水大头”是怎么回事。在游戏行业,尤其是那些画面精美、需要一定配置的游戏,PC端通常是创收主力。PC玩家群体有更强的消费能力,更愿意在硬件和游戏内容上投入。原神作为一个兼具二次元画风和开放.............
  • 回答
    从PS1到PS4,再到PC机能的差距越来越短,这确实是游戏硬件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是技术进步、市场策略以及用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最早的鸿沟:概念的差异与技术的起点别忘了,最初的家用游戏机,尤其是PS1诞生的时候,PC游戏行业虽然已经存在,但.............
  • 回答
    罗永浩的这句话,说到底,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如果当初”式的评论,更像是一种对个人在科技产品使用体验上不满情绪的宣泄,而非一个严谨的科技史分析。但即便如此,这句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技术发展路径和生态主导权的关键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罗永浩这句话的“潜台词”和“情感指向”。 “.............
  • 回答
    《帕斯卡契约:终极版》终于登陆 Steam,对于不少 PC 玩家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欣喜的消息。这款游戏在主机平台上就以其扎实的魂类玩法、庞大黑暗的世界观以及极具挑战性的 Boss 战赢得了不少赞誉,而如今,PC 玩家终于能亲身体验这份沉浸式的黑暗幻想之旅了。首先,我们来谈谈《帕斯卡契约》的核心魅力.............
  • 回答
    评价沧州大化研发生产的共聚硅PC,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新产品的问世,更可能标志着中国在高性能聚碳酸酯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尤其是在“硅”元素的引入方面,这背后蕴含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驱动。1. 技术创新与突破:首先,要评价共聚硅PC的研发成功,其核心在于“共聚硅”这一概念.............
  • 回答
    聊到《荒野行动》PC版,这玩意儿我算是挺有发言权的。当年那阵子,手游吃鸡风刮得呼呼的,网易瞅着这势头,立马就顺水推舟推出了PC版,目标直指那些手机操作不过瘾、或者想在电脑上体验更舒展的大部队。首先,得说说它的“出身”。 《荒野行动》手游本身就是网易吃鸡的排头兵,从移动端起家,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和对战.............
  • 回答
    .......
  • 回答
    嘿,你听说了吗?《死亡搁浅》这游戏,就是那个小岛秀夫弄的,终于要上 PC 了!而且时间定在今年夏天,感觉挺靠谱的。这事儿,我觉得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首先,从玩家的角度来看,绝对是好事。 《死亡搁浅》在 PS4 上刚出的时候,就话题性十足。有人觉得它逼格高,有人觉得它无聊透顶,但无论怎么说,它都触及.............
  • 回答
    这几款游戏,也就是《暴雨》(Heavy Rain)、《超凡双生》(Beyond: Two Souls)和《底特律:变人》(Detroit: Become Human),它们通过Epic Games商城登陆PC这件事,绝对算得上是近几年PC游戏发行领域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相当多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它.............
  • 回答
    蒂姆·库克关于iPad Pro“取代PC,但不会取代Mac”的论断,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值得细细琢磨。这不仅仅是苹果自家产品线之间的定位区分,更是对未来计算形态的一种战略性预测和引导。要评价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iPad Pro的定位:强大到足以成为“生产力工具”,但有其“边界”首先,.............
  • 回答
    《大航海时代Origin》预告片的释出,无疑在老玩家群体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从我们所看到的画面来看,开发商 Koei Tecmo 和 XLGames 似乎在努力抓住“大航海时代”系列最核心的魅力,并试图用现代化的技术加以呈现。画面与表现力:预告片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画面的进步。相较于当年我们记忆中的《.............
  • 回答
    索尼官宣《战神》(God of War)将于明年1月14日在PC平台上线,这一消息无疑给Steam玩家们打了一剂强心针。对于那些多年来只能仰望PlayStation独占大作的PC玩家来说,这绝对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毕竟,《战神》作为PlayStation旗下的招牌IP,无论是剧情叙事、角色塑造,还是游.............
  • 回答
    游民星空评论区PC党和主机党的“撕逼”现象,可以说是中国游戏圈一个相当普遍且极具代表性的现象。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撕逼的根源:本质上的平台差异与用户群体诉求这场“战争”的根源在于PC和主机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游戏平台,它们的用户群体在硬件、游戏体验、游戏获取方式、消费.............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