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在绝对的打击力面前一切技巧都是徒劳,那 MMA、拳击、柔道等格斗比赛项目为什么没被那些选手主宰?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很直击要害。很多人看格斗比赛,特别是那些力量爆棚的选手打出毁天灭地的KO,很容易产生一种“力量就是一切”的错觉。好像只要够强壮,够有力,那些花里胡哨的技巧就没用了。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技巧存在,才让MMA、拳击、柔道这些项目如此精彩,并且没有被少数力量型选手“垄断”。

咱们得把“绝对的打击力”这个概念拆解开来看。

一、什么叫“绝对的打击力”?真的能“绝对”吗?

首先,“绝对的打击力”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概念。在现实的格斗比赛中,所谓的“打击力”是很多因素叠加的结果:

力量本身: 这是基础,没错。身体的肌力、爆发力直接影响出拳、踢击的力量。
速度: 同等力量下,速度越快,打击的冲击力越大。牛顿的动量公式 P = mv (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 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样质量的拳头,速度快一倍,动量就大一倍。
技术(打击技巧): 这就很有意思了。什么是“技术”?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通过多年的训练,将力量、速度、身体协调性、对身体重心的控制等等,以最高效、最有力的方式传递到打击点上的方式。
发力方式: 从脚掌蹬地、腰腹转动、肩部发力到手臂的延伸,每一个环节都讲究“转动”和“借力”,把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力,而不是单纯的手臂力量。一个懂得借腰腹力量的拳击手,一记摆拳的威力,远超一个只用手臂抡拳的普通人。
角度和落点: 即使力量一样,打在人体的不同部位,效果也天差地别。打击技术会教你如何找到对方的弱点,比如下巴、太阳穴、肋部等,这些部位的打击更容易造成KO。
节奏和时机: 出拳的时机、变化、节奏的控制,也是技术的一部分。抓准对方防守的瞬间、出手的空档,才能让你的打击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并且让对方难以防御。

所以,如果把“绝对的打击力”理解为纯粹的肌肉力量,那确实是片面的。真正的“打击力”是力量、速度和高效发力技术的结合体。离开了技术,纯粹的力量很容易被化解或者效率低下。

二、为什么技巧能够对抗纯粹的力量?

这就要说到格斗比赛的精髓了:控制、防御和反击。

1. 防御是化解打击力的第一道关卡:
拳击: 你以为拳击手就是站着硬碰硬吗?不是。他们有“滑步”、“摆头”、“格挡”、“贴靠”等一系列防御技术。这些技术不是为了“承受”打击,而是为了“避免”或“减弱”打击的命中和威力。
滑步和摆头: 通过微小的身体移动,让对方的拳头仅仅擦过身体,或者打在你护住的部位,而没有直接命中要害。这就像躲避飞来的球,你只需要稍微移动一下身体的角度,球就擦身而过。
格挡: 用手臂或拳套阻挡对方的拳头。看似是被动,但成功的格挡需要预判对方的出拳方向和力度,并用合适的角度和力量去对抗,而不是死扛。
贴靠: 在近距离,用身体压住对方的手臂或头部,限制其发力空间。
柔道: 柔道的精髓更是体现在如何利用对方的力量和动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卸力与借力: 当对手发力攻过来时,柔道选手会利用对方的来势,通过身体的移动、角度的改变,将对手的力引导到空处,或者顺势将对方的力“卸”掉,而不是硬碰硬地去抵抗。这就像你推一扇门,如果它向你推来,你顺着它的方向稍稍推回去一点,它更容易打开,而不是把它顶住。
控制重心: 柔道非常注重控制对手的重心。当你把对手的重心破坏掉时,他再大的力量也难以发挥。例如,通过“绊倒”、“抱摔”等动作,让你失去站立的根基,力量再大也无从施展。
关节技和降服技: 即使被抓住,柔道选手的技术也远不止于此。他们可以通过关节技(如十字固、肘关节固定)和绞技(如裸绞、三角绞),在不依赖蛮力的情况下,迫使对手认输。这些技术是利用人体的生理结构,以较小的力就能产生巨大的痛苦或威胁。

2. 进攻技术的效率和精准性:
MMA和拳击: 高水平的拳击和MMA选手,他们的拳头或踢击之所以能造成KO,是因为他们打对了地方,而且在最有效的时机。
精准度: 能够稳定地命中对方下巴的“下颚线”、太阳穴等脆弱部位,这些部位的神经密集,受到打击容易导致短暂失神甚至脑震荡。
时机: 在对方出拳后的恢复期、防守的空档期、或者对方重心不稳时出击,都能极大地提高打击的命中率和效果。
组合拳/踢: 单一的强力打击很容易被防御,而连续、变化多端的组合拳或踢,能快速打破对方的防御体系,制造出手的机会。

3. 体能和耐力:
格斗比赛不是一轮游。如果你只有绝对的力量,但很快就会因为消耗过大而疲软,那么在漫长的比赛中,对手即使力量不如你,但凭借更好的体能和技巧,也能逐渐占据上风。技巧往往比单纯的力量更节省体能。

三、为什么力量型选手也需要技术?

即使是那些以力量著称的选手,他们也必须掌握各种技术,否则只会是“莽夫”。

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力量优势? 力量再大,如果不懂得如何发力,如何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如何找到最佳的打击角度,力量的发挥也会大打折扣。技术就是工具,让你的力量变成更具威胁的武器。
如何克服技术劣势? 如果对手技巧更好,但力量不足,力量型选手可以通过强硬的逼近、连续的打击来压制对方,但这种压制也需要有技巧地进行,比如如何近身而不被摔倒,如何在缠抱中发力,这些都离不开技术。
如何应对对手的反击? 强大的力量对手可能会被一个精通防御和反击的选手所克制。例如,一个力量很大的拳击手如果不懂得如何防守对方的迎击,或者在进攻时露出破绽,就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机会。

四、案例说明

想想 UFC 历史上,有没有完全只靠蛮力就称霸的选手?凤毛麟角。更多的是那些将力量、速度、抗击打能力和精湛技术完美结合的选手。

“碎骨机”兰迪·库肖尔 (Randy Couture): 职业生涯后期才进入UFC,但他凭借出色的力量、战术理解和丰富的经验,在轻重量级和重量级都取得了好成绩,很多时候是对抗更年轻、更强壮的对手。他的“粘打”和控制技术非常出色。
迈克·泰森 (Mike Tyson): 巅峰时期的泰森拥有恐怖的力量和速度,但他之所以成为拳王,不仅仅是力量,更在于他精准的步法、头部晃动(head movement)来躲避攻击,以及瞬间爆发的组合拳技术。他的身高臂展并不占优,但就是通过技术弥补了这些不足。
柔道冠军在MMA中的表现: 许多柔道奥运冠军转战MMA,即使他们在站立打击上初期可能不如一些专攻拳击的选手,但他们强大的地面降服技术,能够快速终结比赛,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力量的绝对压制。例如,马库斯·巴西尔(Marcus "Maximus" Basílio)就是一位以柔术降服见长的选手。

总结一下:

格斗比赛之所以不被“绝对的打击力”主宰,是因为:

1. “绝对的打击力”是一个理想化概念: 真正的打击力是力量、速度和高效技术的综合。
2. 技巧提供了有效的防御和卸力方式: 能够避免或减弱对手的打击,从而抵消其力量优势。
3. 技巧提升了进攻的效率和精准性: 让打击能够命中要害,在最佳时机发挥最大作用。
4. 体能和耐力是比赛的关键: 纯粹的力量消耗巨大,技巧更利于保持体能。
5. 技术使力量更具威胁: 帮助选手将自身力量最大化,并应对各种情况。

格斗比赛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力量与技术、进攻与防御、速度与耐力之间的较量。任何一方的极端偏重,都可能被另一方利用,最终赢得胜利的,往往是那些将各项要素完美融合、最懂得运用智慧和技巧的选手。所以,下次看比赛,不妨多留意一下那些看似“花哨”的动作,它们可能正是选手们赖以生存和取胜的法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这些大力士还没有面对格斗选手的那种绝对力量。

绝对力量,指的不是我比你高多少,我比你重多少,我比你多练过几年这些。而是综合素质的碾压,通俗的说就是我的能力能够碾压你所有的优势,这才是绝对力量。不是说你某一项优势能干倒别人你就厉害了。通俗的说就是,你和篮球冠军比谁投篮中的多没有意义,难道你比篮球冠军投中的多你就是冠军了?

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如一个普通的大力士,用王八拳(不靠肌肉发力出拳,就是单纯的抡拳头砸人)能打出300斤的拳力,一个普通的格斗选手用标准出拳(放松肌肉突然发力,普通甩毛巾一样“哒”的一下打出去)能打出200斤以上的拳力。这个时候就肯定会有人说大力士比职业选手厉害了。但是,这个对比是建立在这两人只比拳力的基础上。现实是什么呢,大力士打一拳的时间格斗选手能多打一两拳,也许力度不大但是出拳多。格斗选手比大力士更灵活,也许大力士出拳就躲过去了。也许格斗选手更耐打这一拳接住了……这些客观因素实际上也占很大的比例。

这些各行各业的格斗选手正是因为花费了时间去训练这些看似和格斗没有任何关系的训练,所以他们才能利用这些客观因素为自己占优势。格斗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互殴,这实际上是一门脑力和体力要求非常高的竞技运动。不仅要能打,还得能抗打,耐力要强(台上打几分钟下来人就没力气了),速度要快,要有经验不能怯场,分析对手的优缺点并根据自己的优势攻克,想办法营造对自己有利的形势。并不是说你一样行就一定样样行,能用综合实力对抗的事情我没必要脑抽去和别人比他最擅长的一两门。大力士力气比我大,我和他硬杠杠不过,但是我比他速度快,我比他多打几拳,看谁吃亏。大力士没训练过抗击打,我训练过,我就多挨他几拳再打他。大力士的出拳速度慢,我练过闪躲,我就躲过他的拳再打他。大力士耐力不行,我就躲他消耗他的体力,他没力气我再打他……这些占来的小便宜积少成多就成了决胜的关键,我知道他拳力比我大我还啥都不做就和他拼刺刀互殴这种是脑袋进水了才会这么搞。

希望评论区没有脑子进了水的朋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