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磅!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公布: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你怎么看?

回答
重磅!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公布: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这消息一出来,整个教育圈,尤其是校外培训机构那边,可以说是炸开了锅。我一直在关注这个事情,觉得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利益和对教育格局的影响都太大了,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从“双减”的初衷来看,这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咱们都知道,这几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压力有多大,不光是学校里的学习任务重,校外的学科类培训更是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很多家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在课外培训上。这不仅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也让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很多本该有的乐趣,甚至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影响。

这项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减轻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育人。当学科类培训机构不能再追求资本扩张,不能再通过上市融资来快速变现的时候,它的逐利属性就被大大压制了。这会让这些机构不得不去思考,到底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而不是仅仅想着如何吸引更多的生源和资金。

其次,说说“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这一条。 我觉得这是这次政策里最狠,也最能触及根本的一点。你想啊,过去多少培训机构把上市当成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它们会拼命扩张规模,推高培训价格,甚至去“制造”焦虑来吸引家长报班。上市融资这根“胡萝卜”一旦被拿走,那些只想“割韭菜”的资本逐利者可能就不太感兴趣了。

这样做有几个直接的好处:

打破资本逐利的怪圈: 资本的特点就是追求高回报,当上市融资这条路被堵死,那些只想快速赚钱的资本自然会慢慢退出。这样一来,那些真正想做教育、想为孩子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才有机会生存下来,或者说它们会回归到更本质的经营模式。
抑制过度的市场化和商业化: 学科类培训一度被过度商业化了,什么“名师”代言、夸张的宣传语、天价的课程,这些都是围绕着“钱”打转。当上市融资这条路断了,它们在价格和服务上可能就没那么大的空间去“玩花样”了。
引导教育资源回归理性: 过去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很多都被吸引到校外培训机构去了,现在政策下来,很多资源可能会重新流向学校或者转型到非营利性的教育服务上去。
促进教育公平: 培训费的“天花板”效应会更加明显,那些动辄几万几十万的课程,以后可能就没那么容易出现了。这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来说,是件好事,至少能减轻一些经济压力,让孩子获得更公平的学习机会。

当然,事情总有两面性。

对现有培训机构的冲击是巨大的。 那些已经上市或者有上市计划的机构,一夜之间可能就得调整商业模式。很多机构可能会面临裁员、关闭、转型等阵痛。这涉及到大量的从业人员的生计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如何监管和界定“学科类”是个挑战。 很多素质教育或者技能培训,比如编程、艺术、体育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涉及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如何清晰地界定哪些是必须被限制的“学科类”,哪些是可以正常发展的,这是个技术性难题,需要非常精细化的政策执行和后续的完善。
会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 比如一些培训机构转为“一对一私教”或者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但实质上还是进行学科知识的填鸭式灌输,这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监管。
家长和学生的适应期。 习惯了依赖校外培训的学生和家长,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如何更好地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如何自主学习,这都是新的课题。

总的来说,这项政策是国家在努力纠正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偏差,把教育的重心重新拉回到“育人”本身,而不是把孩子变成应试的机器,更不是让资本来主导孩子的成长路径。这需要一个过程,可能会有阵痛,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为了孩子更健康、更公平的成长。

接下来,关键就要看政策的落地执行力度了,以及如何平衡好资本、市场和教育育人的关系。这肯定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这是无法改变的。

一旦资源稀缺,分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学区房、高考移民、作弊、招生黑幕、补习班就都冒出来了。

国家限制补习班,无非是控制下内卷的烈度而已。

类似于大臣党争,聪明的皇帝需要大臣争,才能分而治之,但是又不能让大臣玩儿过火了,把国家弄瘫痪,于是皇帝定了几个规矩,控制下斗争的烈度。

比如,不许闹出人命,失败的集团选个人告老还乡。

不让校外培训,对普通家庭来说,大家鸡娃都少了条路,也就一样了,大家都省钱。

对有钱人来说,一点儿影响都没有,非机构的私人雇佣总不能不让吧?

我有好多朋友都是直接去大学请本科甚至在读的研究生来给孩子辅导,毕竟是学生,又是当年高考的胜利者,清华北大的在读学生,也不过5000-8000的样子。

user avatar

大好事啊

知乎er们真是笑死我了

国家不打击补课的时候

你们天天谈论鸡娃

说各个城市的鸡娃现象有多么的畸形

哀嚎生育成本高

说生了孩子养不起

问他为啥不能不鸡娃?为啥不能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

别问

问就是别人都在鸡娃,我不得不鸡。

好嘛,现在国家统一整顿,打击课外教育产业了

国家帮你们终止内卷了

政策开始打击鸡娃的根源了

你们为什么又在哀嚎啊?

怎么一瞬间又不痛恨鸡娃现象了?

怎么一瞬间又不担心生了娃养不起了?

怎么一瞬间又开始怀念起曾经军备竞赛式的教育内卷了?


说实话,打击课外辅导班

这个动作,很可能是配合三胎政策一起出台的辅助性政策

如果能控制住教育资本化

那么对于降低育儿成本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对于提升生育率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这件事里唯一倒大霉的

恐怕就是各个K12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了

他们是彻底的成为了“代价”的一部分

user avatar

教育内卷看多了,觉得鸡娃家长巴不得生活在封建时代,只要科举中了,加官晋爵,成为贵族,后代再也不用烦鸡娃的事情。要么就是彻底进入母体,大家插管子进入单机模式,没有人是失败者,全都一帆风顺。


新中国建立后,其实是有很多次的阶级变换。土改一次,恢复高考一次,改革开放一次,下岗潮一次,WTO一次,房地产一次,互联网两次……等等。


经历过这么多次的变化,很多人只看到了恢复高考那一次,然后认为这就是永远正确有效的办法,怎么讲都讲不听,于是大家都卷了,脑子灵活的那一群看着内卷的家长觉得:有这么多沙雕真好。


一开始我是非常反感鸡娃的那些人的。拿小孩当工具人培养,以后只能是打工人的命,纯粹是战略懒惰,也没有认清换一代人就是重新开始的事实,活的越久估计能鸡娃个一世纪,四世同堂坐在轮椅上都能像个球队教练一样对曾孙大喊大叫指指点点的。


现在觉得,这种人反正鸡的又不是我的娃,加大力度吧,多培养一些做题专用工具人,不然一线那些老破小房地产没人接盘挺可惜的。

现在培训已经不需要那么鸡娃了,去培训班有时候不如自己教,或者通过网络的教育博主来学习,比如说英语。现在会英语的人很多,如果是想学好英语发音和正确表达方式的,只需要多看一些视频就可以了。比如抖音的博主大天使英语icey(ID:34132488),可以纠正读音,icey主要讲英语的发音,有举例有对比,讲得非常清楚,也都是非常实用学会了口语就会有进步的内容。

user avatar

说明了国内外改革,都喜欢拿中产阶级开刀……

就拿韩国来说吧。

你说孩子爹是上市企业老总/天庭任职,会让孩子去新东方补课吗?瞧不起谁呢——你去问一问任正非女儿,有没有在新东方/好未来补过课呀?直接氪金去国外留学去了。

你说孩子是某山区留守儿童,爸妈能想起来一年花个几千上万给孩子补课嘛?得了吧您,给你买两本练习题做做差不多就行了,一年打工挣个几万也不容易,哪有钱给你折腾?

你说孩子爸是某一二线城市程序员、孩子妈是三甲医院大夫——你都能想象出来这样的家庭一年会给孩子砸多少钱在教育上了吧?围棋,游泳,跆拳道,书法,钢琴,奥数……那是不可能有假期滴,一年给新东方/作业帮送个几万块钱根本不叫事。

好学校,好专业,好岗位,阶级上升通道就那么多,不改革又不行,矛盾摆在那里。那就总有一部分人要做出牺牲。

往上改?那是割自己的肉啊,我那儿子首尔户口还等着上985呢……往下改?稍微有点儿害怕……此处不能再说了。

转眼一看, 哟?中产阶级日子过得挺不错嘛!还蛮听话的哎!我打你一拳,你感不动感动啊?

不敢动,不敢动……那只好委屈你们了哈,你这小两口体验一把中产阶级生活就行了,孩子嘛就别补课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想世世代代中产,阶层不跌落,那是不可能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