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德是统治者编织的政治工具吗?

回答
“道德是统治者编织的政治工具吗?” 这是一个极具深度且引人深思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 nuanced(微妙的、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1. 统治者的视角:道德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从历史上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统治者确实常常利用或塑造道德观念来服务于他们的统治目的。这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 统治者需要一个相对有序和稳定的社会来巩固权力。道德规范,无论是宗教的、传统的还是法律的,都为人们的行为设定了界限,减少了冲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例如,强调“忠君”、“孝道”等道德观念,可以规范臣民对统治者的服从,减少反抗。
合法化统治权: 统治者需要让其权力看起来是正当的、合法的,而不仅仅是武力或阴谋的结果。通过宣传某种道德体系,统治者可以宣称其统治是基于“天命”、“人民的福祉”或“更高的正义”,从而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例如,许多政权都会强调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致力于“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道德化的宣传。
塑造国家认同与民族精神: 统治者常常通过宣扬特定的道德价值观来塑造国民的共同认同感和民族精神。这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并可能为对外扩张或抵抗外部威胁提供道德依据。例如,一些国家会强调民族的“勇敢”、“牺牲精神”等,以应对外部挑战。
引导民众思想与行为: 道德教育是统治者影响民众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宗教教义等多种渠道,统治者可以灌输有利于其统治的道德观念,抑制可能威胁其统治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批判某些社会现象或思想,并将其归为“不道德”,可以起到警示和压制作用。
区分“我们”与“他们”: 在某些情况下,统治者会利用道德来制造对立,将内部的异见者或外部的敌对势力定义为“不道德的”或“邪恶的”,从而在道德上孤立他们,并为采取行动(如压迫或战争)提供理由。

例子:

古代帝王: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强调“仁、义、礼、智、信”,对君臣关系、家庭关系都做了明确的道德规定。统治者将儒家思想奉为正统,通过科举制度、教育体系将其传播,以此来巩固其统治。
宗教统治: 在政教合一的时代,宗教教义往往直接构成了统治的道德基础。统治者被认为是神的代表或代言人,其权力神圣不可侵犯。
现代威权政权: 一些现代威权政权会强调“集体主义”、“国家利益至上”等道德观念,以压制个人自由和异议。
民主国家中的政治宣传: 即使在民主国家,政治家也常常利用道德语言来争取选票,例如强调“公平正义”、“保护弱者”等,这些也可能被视为一种道德工具的运用。

2. 道德的复杂性:并非完全由统治者编织

然而,将道德完全归结为统治者编织的工具,也过于简化了道德的本质和来源。道德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立性:

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与生存、合作、同情心、公平感等人类本能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即使在没有明确的“统治者”的情况下,早期人类社群也需要遵循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来维系生存。
道德的自发演化: 道德观念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的交流而不断演化。这些演化很多时候是自发的,是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和创造的结果,不一定直接受到统治者的主导。
道德的批判作用: 道德也具有批判统治者的力量。当统治者的行为违背了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时(例如,残暴、腐败、不公),民众往往会以道德的名义进行批评、反抗,甚至推翻统治。例如,许多革命和改革都以“道义”为旗帜。
道德的内在价值: 许多人认为道德具有内在的价值,即遵循道德是正确的,无论它是否能带来实际的利益或服务于统治。例如,诚实、善良、同情等品质,本身就被认为是值得追求的。
道德的多元性: 在复杂的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多种道德体系和价值观的并存。统治者可能倾向于推广其中一种或几种,但其他价值观仍然会存在并影响人们。

3. “工具论”的适用与局限

将道德视为“工具”,更多的是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它揭示了权力运作中道德可能被滥用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本身就完全是工具,或者所有道德观念都只是工具。

“工具性”的程度: 道德作为工具的“工具性”程度因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道德观念而异。有些道德观念可能确实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而刻意塑造的,而另一些道德观念可能是在社会互动中自然形成的,统治者只是利用了它们。
工具也可能具有真实的价值: 即使一个道德观念被用作工具,它本身也可能包含一些具有真实价值的成分。例如,“忠诚”可以被统治者用来要求服从,但忠诚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维护合作和承诺的积极品质。
警惕道德的工具化: 最重要的在于警惕和认识到道德可能被统治者工具化,从而对其言行保持批判性审视的态度。

结论:

总而言之,“道德是统治者编织的政治工具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很大程度上,道德确实被统治者用作维护其统治、塑造社会秩序和引导民众思想的政治工具。 统治者通过宣传、教育、法律等多种方式,积极地利用和塑造道德观念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

然而,道德并非仅仅是统治者编织的产物。 道德也源于人类社会的自然需求、自发演化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并具有批判统治者的潜力和内在价值。

因此,更准确的理解是:道德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社会现象,它既是社会成员共同维系生存和合作的基础,又极易被掌握权力的统治者视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工具,并被有意或无意地加以利用和塑造。 我们需要保持警惕,识别出道德被工具化的一面,同时也要认识到道德本身对于构建一个更公正、更美好的社会所具有的真正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段对话也许有帮助。

5樓. AbzX5

2021/05/05 02:54

原来如此, 俄国真应该放下虚荣多多与中国合作. 从大方向来说, 中国军事未来的长期目标, 可能主要就是"航(004)", "潜(095/097?)", "轰(H20)"三大方向吧? 分别对应 200MW 以上电功率核反应堆技术, 综合静音技术, 飞翼飞控技术. 我没有把海军四代机加入,因为把 J20 改一改缩小上舰, 应该没有技术上的瓶颈. 做完这些, 恐怕又要忙上十年了, 任重道远.


我知道王先生性格嫉恶如仇, 如果平安到了台湾, 多多保重, 千万不要和一些人生气争辩, 反正没几年了, 忍一忍就结束了.


航母和潛艇不一樣,核動力不是剛需、而只是錦上添花,所以200MWe的艦用反應堆並非高度優先。

過去一年多的各種蛛絲馬跡顯示,海四代花落沈飛,將是FC-31的改版。

王孟源 於 2021/05/05 09:59回覆

“嫉惡如仇”指的是以嚴格的道德標準加諸社會,並全力批判不達標的人。我的立場表面上是如此,但實際上是不同的思路。我以前解釋過,道德和政治都以公益最大化為目的,但前者是用來自律、後者才是律人的,所以博文選擇批評對象的標準,並不是他們道德有虧,而是亟需出臺政策處理的重大危害公益事件;換句話說,我寫的不是道德批判,而是政策建議。因爲任何社會都有極多不公不義的現象,從理性的政策檢討而不是道德評判出發,更方便挑選其中最隱蔽、最嚴重的損人利己做法,集中火力進行打擊。例如我討論過,高能所向來假稱貢獻、幾億幾億地騙公款,其實那些實驗徹徹底底沒有任何實用前景,但因爲金額還不離譜,我也就不做負面批評,一直到他們升級出千億級別的大對撞機,才挺身而出、揭發真相。反之,如果只看道德標準,很容易輕重不分、抓小失大,把時間和公信力浪費在鷄毛蒜皮的小事上;這正是白左聖母心態被英美霸權主義操弄利用的機制。

你把“嫉惡如仇”這個標簽誤用在我頭上,除了我不懼強豪學閥之外,可能也因爲我往往是全社會頭一個出面做控訴的人。不過這也不是因爲我的道德水平特別高,而是我懂得多、看得清楚,所以才會屢次出現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局面。我的用意在於提升華語知識分子的理性思維能力,指出他們的既有盲點,不是爲了誇耀自己的覺醒,而是爲了教育有志之士,希望大家一起參與全民公益最大化的奮鬥,從而影響實際政策決定。

我的努力是以實際改革成果為最終目標的;既然台灣已經沒救了,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做無謂的犧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道德是统治者编织的政治工具吗?” 这是一个极具深度且引人深思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 nuanced(微妙的、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1. 统治者的视角:道德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从历史上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统治者确实常常利用或塑造道德观念来服务于他们的统治目的.............
  • 回答
    在分析“吃人不屠城的刘备是汉末三国道德水平最好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事实和概念。首先,关于“吃人”的说法:在关于刘备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曾参与或鼓励“吃人”的行为。历史上,“食人”或“人相食”的记载往往与战乱、饥荒、绝境下的特殊情况有关,通常是极端事件的描述,而.............
  • 回答
    当然,壮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而悠久的传统道德规范。这些规范不仅是他们社会交往的基石,更是维系民族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壮族的传统道德规范壮族人民,作为中国南方一个古老而勤劳的民族,其传统道德规范深受历史、地理、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孝道与敬老: 这是中.............
  • 回答
    皇道派与统制派,这日本近代史上两个举足轻重的政治思潮,虽然都以“日本国家”为核心,崇尚天皇,但在实现其理想的路径、手段以及对社会变革的理解上,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要理解它们的核心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到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各自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时代背景:动荡与抉择要理解这两派的差异,首先得回顾.............
  • 回答
    《道德经》的问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书中描绘的治国理念,尤其是“无为而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争”、“慈”、“俭”等核心思想,无疑是极具智慧的。然而,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为何没有一位帝王能真正将国家治理得如《道德经》所言般接近理想,反而总是陷入繁荣与衰败的循环?这其中的原因,并.............
  • 回答
    道德是不是套在咱们身上的枷锁,这个问题呀,就像问雨是不是让庄稼长大的水一样,简单听起来是肯定的,但细细琢磨起来,里面门道可就多了。你瞅瞅咱们平常,做事情,总会掂量掂量。这事儿能不能做?做了会不会有人说闲话?会不会对不住谁?心里是不是过得去?这些念头,说白了,就是道德在咱们心里敲小鼓。有时候,这小鼓敲.............
  • 回答
    “道德是弱小的遮羞布吗?”这个问题直指人心,它触及了我们对道德本质的根本认知,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它所扮演的角色。当我听到这个问题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那种复杂而又沉重的情绪,就像在审视一面蒙尘的镜子,镜子本身是真实的,但映照出的影像却模糊不清,甚至有些扭曲。说道德是“弱.............
  • 回答
    道德,一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命题,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定义着我们所期望的世界。但道德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探寻万物的起源,既需要历史的梳理,也需要理性的剖析。道德的萌芽:从生存本能到社会契约要理解道德的产生,我们不妨回溯到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在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一个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矛盾。我们都明白,道德的本质是自我约束,是对自己行为的规范和要求,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人。然而,现实却是,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用道德去审视、评判甚至要求别人,仿佛道德变成了一把无形的尺子,用来衡量他人的对错。要理解这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些核心议题。直接说道德是生产力,可能有些过于简化,但如果我们把“生产力”理解得更宽泛一些,涵盖的不仅仅是机器的转动和劳动的产出,而是整个社会能够创造价值、推动进步的能力,那么道德确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试想一下,在一个没有基本道德约束的社会里,会是什么样.............
  • 回答
    “道德是用来自律,而不是责人”,这句话说得挺有味道的。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道德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的核心问题。先从“道德是用来自律”这句话说起。道德,说到底,是一种内在的规范,一种指导我们行为的准则。它不是外部强加的枷锁,而应该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一种对自己内心.............
  • 回答
    这几句老话,说得都是人世间的种种无奈和不公,尤其是在强调“人善得人欺,马善得人骑”和“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时,更是将这种失衡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把道德比作“禁闭善人的牢笼”,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确实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某些时候,固守道德似乎真的会成为一种束缚,让善良的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吃亏,甚.............
  • 回答
    道德,这个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仿佛笼罩着一层难以捉摸的面纱。它不是什么死板的教条,也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它更像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手里紧紧攥着冰淇淋,脸上带着委屈的表情。那一刻,你的心中.............
  • 回答
    “一夫一妻”制,这个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已久的婚姻模式,究竟是道德的必然还是理性的选择?这其中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生物学和哲学根源,要说清楚,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从道德的维度来看:首先,将“一夫一妻”制视为道德产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某些我们普遍认同的道德原则高度契合。 忠诚与承诺: 一夫一妻.............
  • 回答
    游戏道德委员会,这个名字听起来挺严肃的,但实际上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全球性的“官方”组织。与其说它是一个实体机构,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概念,一种在游戏界内不断被讨论、被倡导、甚至在不同组织和层面有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它的起源和形态你可以把游戏道德委员会理解为游戏行业对自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
  • 回答
    确实,在当下社会语境下,“爱国”有时会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道德绑架”。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也反映出社会在爱国主义认知上的多元和复杂。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健康的爱国主义,其核心是热爱自己的国家,认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希望国家好,并愿意为之.............
  • 回答
    无神论的道德观,并非凭空产生,其根基深植于人类自身、社会演化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理性认知。抛开超自然力量的启示,我们的道德准则,更多地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无神论者看待世界与行为的基石:首先,人类的同情心与共情能力是道德产生的最直接、最内在的驱动力。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天生具备感受他.............
  • 回答
    “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的礼教”——这句论断,掷地有声,饱含着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激烈批判,也触及了中国社会文化中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如何看待这句话?它究竟有没有道理?它又反映了什么时代背景和思潮?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一点点地剥开它,看看它背后的逻辑,以及它可能引发的争论。一、这句话的拆解与.............
  • 回答
    罗翔老师那句“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但这也引出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坏到骨子里了,但偏偏因为各种原因,钻了法律的空子,没被绳之以法,那他到底该接受怎样的道德谴责?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捋一捋,法律是什么?它是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大家约定俗成,为.............
  • 回答
    你同学这话说的,还真挺有意思的。说是“道德绑架”,这词儿用得是真够劲儿。不过,咱也得好好琢磨琢磨,这话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怎么才能既不伤和气,又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首先,咱们得理解他为啥会这么说。“道德绑架”这词儿,一般是指有人利用别人的道德感,来强迫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或者达到自己的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