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夫一妻」制是道德还是理性选择的产物?

回答
“一夫一妻”制,这个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已久的婚姻模式,究竟是道德的必然还是理性的选择?这其中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生物学和哲学根源,要说清楚,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

从道德的维度来看:

首先,将“一夫一妻”制视为道德产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某些我们普遍认同的道德原则高度契合。

忠诚与承诺: 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在于双方承诺对彼此忠诚, exclusive 的性关系和情感联系。这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对伴侣的尊重和负责任的表现,是建立稳定家庭和信任关系的基础。违背这种承诺,通常会引发道德上的谴责,认为这是背信弃义。
公平与平等(理想层面): 在一些解释中,一夫一妻制被视为一种相对公平的分配方式,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避免了“强者通吃”或少数人垄断配偶资源的局面。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性别不平等,但其理想状态是两人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承担责任。
保护弱者: 在某些社会结构中,女性或儿童可能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一夫一妻制能够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和情感支持系统,为女性和孩子提供保护,避免她们因失去男性经济支持而陷入困境。从这个角度看,它也带有某种保护性的道德考量。
宗教与文化教义: 许多主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都将一夫一妻制奉为圭臬,将其视为神圣或合乎自然的婚姻形式。例如,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西方社会的一夫一妻制传统。这些宗教和文化规范通过教义和传统,将一夫一妻制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并将其与“善”和“美德”联系起来。

然而,说它仅仅是道德的产物,又显得过于单薄。道德往往是建立在某种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基础可能更偏向理性。

从理性的维度来看:

如果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物学和社会学视角,一夫一妻制则更像是人类在漫长演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于生存和繁衍的理性“优化”策略。

抚育后代的投入与风险管理: 人类婴儿是出了名的脆弱且需要长期、高强度的照料。从生物学角度看,单亲抚育一个人类幼崽的成功率极低。一夫一妻制可以确保至少有两位成年人(通常是父母)共同承担抚育后代的责任,增加后代存活和健康成长的几率。
男性投入的理性: 在许多物种中,雄性一旦完成交配就可能离开,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寻找更多配偶上。而人类男性如果选择一夫一妻,可以将自身的资源(食物、庇护所、安全保障)投入到自己的后代身上。这是一种对投资回报的理性计算——与其分散投资,不如集中资源确保自己基因的延续。
女性的理性: 对于女性而言,找到一个愿意并且有能力长期投入资源和保护的伴侣,是最大化后代生存率的理性选择。一夫一妻制提供了一种稳定伴侣关系的可能性。

减少竞争与冲突的社会成本: 在一个实行多配偶制的社会里,争夺配偶的竞争会异常激烈,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想想那些因争夺女性而展开的部落战争)。一夫一妻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竞争,减少了社会内部的冲突成本,有利于群体内部的协作和稳定发展。这对于人类这种高度社会化的物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理性”选择。

经济与资源的分配效率: 在农业社会以及之前的狩猎采集社会,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是生存的关键。一夫一妻制形成的家庭单位,可以作为基本的经济生产和消费单位。共同劳动、共同积累财富、共同继承,这种模式在很多情况下比松散的群体或不稳定的一夫多妻更能有效地积累和传承资源。一个稳定的家庭,也意味着更可预测的经济和社会联系。

疾病传播的控制(隐性理性): 虽然不太被直接提及,但从流行病学角度看,一夫一妻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性传播疾病的快速扩散。当个体与少数固定伴侣保持关系时,疾病的传播路径相对有限,不像在极度滥交的环境中那样容易爆发。

道德与理性的交织: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道德和理性并非截然分开,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

理性催生道德: 人类理性发现了一夫一妻制在抚育后代、维护社会秩序、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好处”,然后将这些好处包装成“道德规范”。那些符合这些“好处”的行为就被赞颂为“道德的”,反之则被谴责。所以,我们说忠诚是道德的,是因为它有助于维持稳定关系,从而实现后代抚育和资源积累的理性目标。
道德强化理性: 一旦一夫一妻制被确立为一种道德规范,它就获得了一种强大的社会约束力。人们因为“道德感”而遵守它,这反过来又巩固了其理性上的优势,因为社会整体的稳定和个体后代的成功率都得到了提升。宗教和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价值灌输”作用。

总结一下:

“一夫一妻”制不是单一维度上的产物,它更像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化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在生物学本能、个体生存需求、群体社会稳定以及对后代抚育责任的理性考量下,逐渐形成并最终被道德和文化所固化的一种婚姻模式。

可以说,是理性的“生存与繁衍优势”孕育了一夫一妻制的萌芽,而道德和文化则为这棵幼苗浇水施肥,使其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成为我们社会结构中一个根深蒂固的组成部分。 它既是对生存挑战的一种“理性”应对,也是对人类情感和承诺的一种“道德”期许。两者紧密结合,共同塑造了我们对婚姻的理解和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user avatar

如果说“一夫一妻多妾”制是否属于“一夫多妻”还尚有争议的话,那“一夫一妻多妾”制等同于“一夫一妻”更是胡说八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夫一妻”制,纯粹是哗众取宠的言论。

有人觉得赞数最高的答案(现在不是排名第一了),是在做科普,可是这种错误科普最后除了能让看的人在饭桌上吹两句牛逼,还能干什么呢?

更不用说这位答主的答案里的一些例子:

如《红楼梦》中,贾政之妾赵姨娘,不但全府上下主子都看不起她,就连稍有脸面的丫环婢女也不把她放在眼里。赵姨娘的亲生女儿探春并不认她为母亲,也不认生母的弟弟为舅舅,她只认贾政的正妻王夫人为母亲。母女应有的生身血缘关系在宗法制的道德规范下成为主奴关系了,对于妾来说,只能把自己看作是代替正妻生育的人。

作者:紫色的股
链接:「一夫一妻」制是道德还是理性选择的产物? - 紫色的股的回答 - 知乎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百度随便一搜:

就能在多篇文章里看到,其中还包括百度知道:

当然这位答主还挺喜欢使用百度知道的:

扫个盲,古代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只是一个戏言,古书有明确的记载,所谓三妻四妾的由来,是指春秋时期,齐国某君主的一段昏话、戏言,传说当年齐国君主立后不决,乃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后来君主戏言称立后三人,而事未成则卒,乃至史官未知其意,言称极贵之人妻确有三:正宫,东宫,西宫此为三妻;四妾是指:家中父母所赐和三妻贴身随侍俾女各一人。

作者:紫色的股
链接:「一夫一妻」制是道德还是理性选择的产物? - 紫色的股的回答 - 知乎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申明一下,我不觉得这个答主是在抄袭,只不过认为他的观点和科普,有一些是从网上搜来的只言片语拼凑而成。而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明确地给自己加了一个反抄袭水印,就让我实在理解不能了:

妻妾的地位如此之大,妾和奴仆无异,所以有身份地位的家庭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做妾,毕竟折辱妾,就等于折辱自己。愿意做妾的,通常都是相差很多个社会等级的。通常来说,至少也是县级干部以上或者大地主等地方豪强,才有纳妾的可能性,如果你连奴婢都买不起,那就别谈纳妾的事情了,妾怎么说也是比奴婢要高那么一点点的。(防抄袭水印:紫色的股 ID:Linda20160101)

作者:紫色的股
链接:「一夫一妻」制是道德还是理性选择的产物? - 紫色的股的回答 - 知乎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不少人和我争论“一夫一妻多妾”制到底算不算“一夫多妻”制,想来想去我与他们的主要分歧都在“妻”的理解之上。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因为现代的“妻”和古代的“妻”确实不一样。“一夫一妻多妾”里的“妻”本质上是“正妻”,现在谁能把自己的老婆说成是“正妻”的?

当然这个问题肯定还有争议,这方面我不是专家,因此不做科普,期待有研究这一块的人来做专门解答。我仅仅只认为赞数最高的答案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夫一妻制”作为核心观点来切入,是在哗众取宠。

以下为原答案:

排名第一的答案核心理论就错了,说中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夫一妻”制,完全是偷换概念的说法。现代说的“一夫一妻”制中的“妻”是唯一的女性伴侣,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的“妻”是指身份象征,因此中国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本质上也是“一夫多妻”制,所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夫一妻”制简直就是胡闹。


另外,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不要动不动就“自古以来”,因为你根本没定义这个“古”是指到什么年代。战国时期和唐朝婚姻制度一样吗?唐朝和宋朝婚姻制度一样吗?说着中国自古以来如何如何,结果最后全拿清朝举例子,所以这个“古”只能“古”到清朝?

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个专业话题,行外人不要乱科普,何况这答案对问题也没啥帮助。(虽然我这答案也没啥帮助,纯粹看不下去了...)

user avatar

反对那些说我国古代就是一夫一妻制的,这很扯。

其实自从唐代科举开始,到明代发展到高峰以后,举子是否会得到重用的一个主要条件包括,是否只有一个老婆,如果妻妾成群,嗯,估计祖坟不冒青烟,是不会得到重用的,守着糟糠之妻的,就比较好。

这里面并不是皇帝青睐一夫一妻,而且一个小算盘,小算盘就是忠诚问题

user avatar

实际上,从300万年前开始到现在,只有在15000年前的农业社会里一度实行过一夫多妻制(而且只有少数地位高的雄性能实现这一点),还有短暂的母系氏族。但多数时候人类都实行对偶制度,在狩猎民族社会,以及现代工业社会里,人们都始终如一地奉行着对偶制。

对偶制是如此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人们的基因里,这是由各方面原因综合决定的。简单地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类的孩童太弱小,所以需要父系的保护。所以男性往往选择与女性组成对偶关系,来抚养有着他50%血缘关系的后代。

实际上,只要男人们大体上能弄清楚孩子是谁的,他们就会抚养自己的孩子;如果在某个社会或者某个地区,男人们搞不清楚孩子是谁的,他们就会留在家中,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这些孩子和他们有着25%血缘关系。当然,在多数情况下,男人更愿意抚养50%血缘关系的孩子,对它们进行雄性亲职投资,这也许正是我们大多数社会里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缘故。

倘使今天外星人来到地球,一看我们的体型,男性平均比女性大20%左右,就知道我们是轻微一夫多妻制的生物(即以一夫一妻的长期择偶为主,短期择偶为辅)。在越是一夫多妻的两性关系中,因为雄性需要相互竞争来取得配偶,则雄性与雌性的身材差异越大,性别特征越突出。比如海象,雄性往往是雌性的数倍大。再将男性的睾丸身材比,和我们的猩猩兄弟们比较,就能更加确信这个判断。实际上,通过对人类雌雄体型、以及人类与猩猩睾丸大小的比较。演化生物学家揭示:人类确实是轻微的一夫多妻制的物种。轻微一夫多妻制的解释是,在一夫一妻制实行的同时,偷情、通奸以及招妓行为也在大行其道。但正常情况下,这种制度是以一夫一妻制为主的。

user avatar

各位的讨论都很有水平。

不过我得指出一点: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并不是你们说的“一夫多妻制”,而正是“一夫一妻制”。——妾和女仆是商品,是为了满足性刚需而存在的一种可以互换、买卖、赠予、租借或抵押的大型的具有生命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的交易品,不能算作“妻”。

“一夫一妻多妾制”这种制度发明,不但是男权向女权的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上的让步(不然就直接发展成一夫多妻制了),也天才地分化女权的大本营,即女性。女性之间开始互相排斥。女人本来都是女人,“一夫一妻多妾制”却生生地在她们之间凿出一道比性别还宽得多的鸿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小家如此,社会亦如此,全社会的妻和妾,她们不可能再团结一致对抗男权。

反过来想。如果现代社会中,女性开始有多个丈夫,为了在家庭中防止抱团的丈夫欺压女性,一种“一妻一夫多男宠制”就会逐渐成形,男性之间,开始分化出“正夫”和卑贱的“男宠”。继而,一个细思恐极的事情来了,身为男性的你我很可能就会沦为商品。亲身感受女性已经默默承受了一千多年的苦楚。“人生莫作男儿身,百年苦乐由她人。”——著名小说《银瓶煤》

然而这还不算最恐怖的事情。众所周知,只有女性具有子宫,有子宫才能生孩子,但如果采取一妻一夫多男宠制,女主人怀孕时,家族中所有男性无法再播种,势必导致人口增速缓慢。

为了人口增长速度的问题,很可能要给男宠装上人造子宫。一旦女主人这个月没红,发现怀了,就可以把受精卵移植到男宠的子宫里进行发育。女主人这么高贵,怎么可能亲自去承受分娩的痛苦嘛。

——一想到这里,我就下体一阵疼痛。跟分娩一比,打光棍又算得了什么。宁愿打飞机打到死,打到山无棱天地合,也千万不能同意搞什么一妻多夫啊,同志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