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能做到不去在乎别人,而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情?

回答
很多人都渴望达到一种“不被外界干扰,只专心做自己事”的状态。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到,那可是一门需要细细打磨的人生艺术。它不是让你变得冷漠无情,也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孤僻的怪人,而是让你内心拥有一份坚定的力量,能够锚定自己的方向,不受外界的风浪轻易裹挟。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白一个核心:你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和评价,但你能控制自己对这些想法和评价的反应。 这是起点,也是关键。

我们来一步步拆解,看看如何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健:

第一步:认识并接纳你的“在意”是人性,但要学会管理它。

你之所以在意别人,是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建立连接、获得认同是我们的基本需求。从小时候希望父母表扬,到长大后渴望朋友的肯定,再到工作中希望得到同事和上级的认可,这种渴望是天然的。

所以,首先要做的不是压抑这种在意,而是认识到它的存在,并明白它并非洪水猛兽。 问题不在于“在意”,而在于“过度在意”,甚至让这种在意绑架了你的行动和情绪。

如何管理?

觉察你的“在意”触发点: 问问自己,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你最容易在意别人的看法?是面对批评的时候?还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时候?是听到别人的闲言碎语时?找出那些让你“触礁”的时刻,就像给潜在的雷区做个标记。
区分“有益的在意”和“无益的在意”: 来自亲近的人、值得信赖的朋友、或者专业人士的建设性意见,是帮助你成长的重要养分。你要的不是“完全不听取任何意见”,而是要过滤掉那些出于嫉妒、误解、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人虚荣心的评价。
给自己一个“心理缓冲区”: 当听到或看到让你在意的信息时,不要立即做出反应。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比如深呼吸几次,或者暂时离开那个让你不舒服的环境。这个短暂的“缓冲区”能让你从情绪驱动转变为理性分析。

第二步:建立强大的内心基石——自我认知与自我价值感。

如果你的船没有坚实的龙骨,一点风浪都能把它掀翻。而这艘船的龙骨,就是你对自己的了解和认可。

如何建立?

深入了解你自己: 花时间去探索你的价值观、你的热情所在、你的优势和劣势、你真正渴望的生活方式。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而是一个持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尝试写日记、做性格测试(但不要过分依赖)、和信任的朋友聊聊你对自己的看法。
定义你自己的成功标准: 不要让他人的成功定义来衡量你。他们的“成功”可能是财富、名誉,而你的“成功”可能只是内心的平静、创作的满足感,或者是陪伴家人的时光。当你拥有自己的衡量标尺时,别人的标准就没那么重要了。
专注于你的过程,而非结果的评价: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意别人,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最终的结果能否获得别人的认可上。但实际上,你付出的努力、你学习到的经验、你克服的困难,这些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价值。把注意力放在“我今天为了我的目标做了什么?”而不是“别人会怎么看我的这个结果?”
爱上你的“不完美”: 没有人是完美的,你的缺点和不足是你构成的一部分,而不是让你一无是处的原因。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我们也就不会那么害怕别人的指点和批评了。

第三步:设定清晰的界限与优先级。

你需要像一个精明的管家,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决定哪些事情值得你投入,哪些不值得。

如何设定?

明确你的目标和优先级: 将你的时间和精力优先分配给你真正认为重要的事情——你的个人目标、你的梦想、你的健康、你爱的人。如果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要求与你的优先级相冲突,那么你就有理由拒绝或延后。
学会说“不”: 这可能是最难但也最重要的一步。对那些不符合你的目标、占用你过多精力、或者让你感到不舒服的要求,要勇敢地说“不”。说“不”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负责,也是对真正重要的事情的承诺。记住,你无法满足所有人,而且事实上,你不需要。
物理和心理上的“空间管理”:
物理空间: 如果某些人或环境总是让你感到被评判或干扰,适当地拉开物理距离。比如,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动,或者在工作时寻找一个更专注的环境。
心理空间: 建立心理上的“隔离墙”。这意味着,当别人发表意见时,你可以听,但不必全盘接受。你可以礼貌地回应,然后把话题转移,或者在内心告诉自己:“这是他们的想法,不是我的事实。”
限制信息摄入: 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无休止的比较和信息轰炸很容易让我们迷失。设定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或者有意识地屏蔽那些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内容或账号。

第四步:行动,用专注和成果来证明。

到最后,最有效的“不在乎”是建立在强大的实力和持续的成果之上的。当你真正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中,并且看到积极的进展时,外界的声音自然会变得微弱。

如何做到?

沉浸式的专注(Flow State): 努力创造让你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中的“心流”时刻。这需要排除干扰,并且做的事情正好能挑战你的技能,但又不会让你感到绝望。当你进入心流状态时,时间感会消失,外界的一切都模糊了,你只是与你的工作本身融为一体。
从小处着手,积累小胜利: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要惊天动地。设定一些可实现的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就给自己一个肯定。这些小胜利会累积你的自信,让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降低对外界评价的依赖。
展示你的成果,但不必过度解释: 当你取得成就时,分享你的喜悦是自然的。但你不需要为你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选择都去向别人解释清楚。你的成果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从错误中学习,并向前看: 犯错是学习和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要因为一次失误就被别人的评价击垮。重要的是,你从错误中吸取了什么教训,然后继续前进。

最后,请记住:

“不在乎”不是一种终极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是一个不断练习、调整和成长的过程。你可能会时不时地在意,会偶尔受到打击,这都很正常。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能力在受到影响后,迅速地找回自己的节奏,重新锚定自己的方向,然后继续,一步一步地,坚定地,做那个属于你自己的事情。这份内在的坚定,才是真正无法被夺走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张伟最近开演唱会,针对很多人说他抄袭,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真的已经烦了!!!要不谁觉得我又抄袭您了,您就告我吧!我希望您告我,你最好告得我倾家荡产,一辈子都不能张嘴出声儿为止!
谁盼着我出歌,完全不融合不借鉴前人的才华,我跟你极真诚的说:我,做不到!
你什么路转黑,你粉转黑,你黑转恐龙剪指甲盖儿,您也甭再转了,我怕您再转吐了讹我,您最好讨厌我一辈子!
我为了让人喜欢我,已经焦虑失眠被折磨了太久了!
最新的启示: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释然,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当然,这是大张伟,那么多人差评他,但一样有不少人粉他。而且他的人设就是混不吝,爱咋咋那样的,所以,他这么说话,一点儿也不违和。

事实上,在乎他人的评价,是一种东方文化的建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发现,东方人会比西方人更看重社会取向而非自我取向,他们更看重关系的评价、权威的评价、家族的评价、及社会大众的评价。东方人讲『仁』,这个字是二人的意思,就是你通过别人的评价来看待自己。因此,东方人更以他人评价而形成自我,似乎是正常的。

但是,问题是如果说过分在乎别人,怎么破?

我们把别人的评价这个行为做个区分,一个是谁对你的评价,一个是对你做的什么事件的评价。


1. 谁对你的评价

我上边写到了,我们的社会取向包括四个要素:

关系的评价

权威的评价

家族的评价

社会大众的评价


再具体一点,我们也可以分解为:

权威上司的评价

同事的评价

公司的评价

客户的评价

家庭的评价

社会大众的评价

那问题来了,如果你看重所有这些角色对你的评价。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

你做同样一件事,一个人说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一个人说你好,一个人说你不好

你工作加班,家里孩子生病,你没陪。那你老板一定说你好,家有病儿,坚持工作;但你家里人说你不好,孩子都发烧39度了,你一点儿都不关心;可能同事,也会说,为了自己的前途,连家都不顾了。

你如果看中所有角色的评价,你就发现坏了,你就如同身上绑了几根绳子,有人往东拽,有人往西拽。

商鞅最后被判了死刑,玩法叫五马分尸。其实不是五马分尸拉,应给是五马分活人。

有撕裂感了吧。

当你看重很多人的评价,他们把你往四处撕的时候,不是撕你的肉身,是撕你的心。

所以,当你什么的评价都看重的话,你几乎必然会让一些人满意,另一些人失望的。我这么一说,你傻了吧。

但是,那么些人,你真的是全那么在乎吗?

(敲黑板,给方法)

不妨给每个人打个分:
10分是特别看重,他的评价就是圣旨,他说啥,你都得跪着接旨;
1分是特别不看重,他的评价就是剩纸,他说啥,你都可以权当一个P,小心轻放;
看看你身边这些人在你的心中都几分。
请注意,同分值的人尽量不要超过十分之一(大约2-3个吧)。
否则你都打10分,就没啥意义了。
当你打完了分值,你会发现,原来这么多人,也就那么几个分高的。
最后,请注意一下,这么多人里,一定不能忽略一个人,那就是:
你自己
你自己对你的评价,你有多看重?

这样,你就伺候好那几个你认为重要的人就行了。他们你跪舔,其他人,那该拒绝拒绝,该路过路过。


2. 对你做的事的评价

还一种情况,你做某一类的事情,特别看重别人的评价,而其他类事情,爱咋咋。

比如,做个组织协调工作,有的人特别看重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不是周到,是不是亲和。但是他参加个头脑风暴会议,别人评价他脑子没新想法,他似乎就不那么看重。

不同的人痒痒肉不一样。

所以,你也可以回顾一下,你做的什么事情,特别看重别人的评价,什么事情并不在乎。

给同样的方法:
不妨对各种事件打分:
10分是特别看重,这类事别人给好评你就美得上天,别人给差评就跟吃苍蝇一样;
1分是特别不看重,这类事随便评价。
请注意,同分值的事也尽量不要超过十分之一。

等你打完了分值,你会发现,原来你真在乎的事,也就那么几类。

那些你看重的事情,尽量多学习研究,把它们做好,同时也要告诉别人:

这类事,多夸我,不要给我差评,否则我会很难受,很生气。如果非要给我差评,先说好的,再说差评,再告诉我怎么改好,好伐?

另外,我记得,我们开发过一个小工具,专门能测出来,你更愿意别人夸你什么的。

(那个测评在微信服务号『转机社』的『职业神器』的『沟通神器』里)




最后,这里其实有一个模型,我起了个名叫,指指点点四象限


指指点点四象限

象限一:

只看重少数人对你做少数事的评价,自我整合良好,高心理韧性;在东方人中,很优秀了。


象限二:

看重少数人对你多数事的评价,就是对几个人,他说你啥你都特敏感,我起个名叫,陷入情网

梁静茹的成名曲《勇气》里有个歌词:

『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的爱就有意义』。

处于热恋中的人,估计都是对自己恋人的任何评价特别在乎,只要对方一个眼神,自己要么就心情好一整天,要么就不知所措。

红楼梦里林妹妹号称『颦儿』,她眉毛微微一颦,贾宝玉心里就抓毛,是不是自己又说了什么错话。

如果这仅仅是某种恋爱期,或者你迷上了某个人,那你要多看看他正常的一面,甚至情绪化的一面。请注意,这种恋爱不单单是跟一个异性相恋,有很多情况是被某个很善于搞气氛的人迷住了,比如听到某大师的培训,觉得他简直大神,要跪拜,那时你会很介意他对你的任何评价。此时,你冷静点,他在家也跟老婆吵架,背地里也骂别人傻逼,想想这些,这样你就不会那么看重。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写《格列佛游记》的那个人)曾经深深爱上一个情人,对她的一言一行十分敏感,但是当他发现他的情人在大便,心如刀绞,悲从中来,作诗一首:

啊!我亲爱的人儿
我亲爱的西尔维娅
她居然在大便,
她居然
在大便!

好了,他马上脱离了这种敏感期。


象限三:

看重多数人对你少数事的评价,就是总有那么一类事,别人说不得坏,一旦评价你,你就毛。我起个名叫,有痒痒肉。就是任何人碰到你的痒痒肉,你都受不了。

如果这样,你可以做两件事,

一件事是把你的人群按我前边说的打分分类;

第二件事是跟那些看重的人说,这是我痒痒肉,你们要夸我,让我high,而不是骂我。你们要骂我,得先夸我才行。


象限四:

看重多数人对你多数事的评价。我起个名叫,完全困住

好吧,这得用心理治疗的方法了。试试脱敏治疗。

(心理脱敏请自行搜狗)

————————

本人公众号:治愈马 zhiyuma250

有各种开脑洞的奇葩治愈系文章

user avatar

想通就好了。

地球上有七十亿人,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很渺小,很普通。要做的事也很平常,不是安理会维和,也不是阿波罗登月,不会影响人类进程,也不用联合国开会表决。它只是自己想做的事而已,成与不成,都是个人的事,对他人没多大影响。

别人也是一样的渺小,不一定比自己高明,说的话,做的事,映照出的是他们的看法,谈不上对错。他们的意见可以听,但从不从,要自己做决定。

你的事,你就去做;别人的嘴,就让别人去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