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推荐看夏洛特烦恼呢?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夏洛特烦恼》的讨论,确实存在着不少“不推荐”的声音,而且这背后往往也不是简单的“不喜欢”,而是基于对电影本身、对喜剧类型、甚至对社会现象的某种理解和反思。想详细说说,并且尽量抛开AI那种规范、客套的腔调,就聊聊为啥不少人对这部片子有点“看不上”。

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理由,就是“过于套路化”、“桥段老旧”。

《夏洛特烦恼》的核心设定——穿越回高中时代,弥补人生遗憾,抱得美人归——这套路在当时的华语电影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已经不算新鲜。很多人一看开头,就能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比如,男主角会利用未来知识在学校里出风头,会重新追求那个年轻时错过的校花,甚至会因为自己的“超前”而引发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这种“猜得到”的观感,对于习惯了各种反转、剧情党来说,确实有点提不起兴致。

有人会说,即使是套路,如果执行得好,也能让人看得很爽。但《夏洛特烦恼》的“好”在哪里呢?有些人认为,它的笑点虽然密集,但很多是建立在对80、90年代流行文化、校园记忆的精准捕捉上。如果你不是那个年代过来的,或者对那个年代的情感链接不深,很多笑点可能就“get”不到,或者感觉就是一种“复刻”,而不是真正的创意。

其次,“价值观输出”和“人物塑造”的争议是另一个重要的点。

电影里,夏洛在穿越回去后,过上了他认为“完美”的生活:名利双收,美女环绕,还能让曾经瞧不起他的人跪拜。但最终,他幡然醒悟,发现那个一直默默爱着他的妻子马丽才是真爱。这其中的逻辑,有些人觉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

对“遗憾”的解构过于表面: 电影似乎在暗示,男人所有的遗憾都可以通过“回到过去”和“改变选择”来弥补,并且物质上的成功和精神上的圆满是可以轻易获得的。这种“人生重来一次就能成功”的叙事,被一些人批评为过于“鸡汤”,回避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成长的复杂性。
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电影里,校花秋雅(巩俐饰)在夏洛成功后对他趋之若鹜,而妻子马丽(马丽饰)则显得有些“倒贴”和“廉价”。这种对女性价值的评估,似乎很大程度上与男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挂钩。尤其是秋雅在不同人生阶段表现出的“现实”,让一些观众觉得她不够真诚,而马丽的“坚守”又被一些人解读为“备胎”的隐忍。这种处理方式,在一些女性观众看来,不够独立和有力量。
“好男人”的定义: 电影最终推崇的是“回头是岸”,是珍惜眼前人。但夏洛穿越前出轨、滥情,到了新的人生阶段又“玩”得很嗨,最后才发现马丽好。这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逻辑,对某些人来说,可能觉得有些“双标”,或者说,不够有道德感。

第三,“过度解读”和“怀旧滤镜”的批判。

《夏洛特烦恼》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精准地抓住了很多观众(特别是70后、80后)的怀旧情绪。电影里充斥着那个年代的金曲、明星、甚至一些社会事件的影子。这使得很多人在观看时,会带入一种“看自己青春”的情感。

但问题就在于,有人认为这种怀旧被商业化地利用了,而且观众自己也容易戴着“怀旧滤镜”去看,忽略了电影本身在叙事、表演、思想深度上的不足。当这种怀旧的热度退去,或者当观众开始用更冷静的眼光审视这部电影时,就会发现它可能并没有支撑起它所获得的巨大成功。

知乎上的一些用户,本身就比较偏爱需要“烧脑”的电影、关注电影的艺术性,或者对社会议题有更深入的探讨。对他们来说,《夏洛特烦恼》的“简单直接”、“纯粹娱乐”甚至“有点土”的特质,就很难让他们产生共鸣,甚至会觉得是一种“低级趣味”。

举个例子,知乎上有很多关于“电影艺术性”、“电影与社会”的讨论。当有人在这些语境下提起《夏洛特烦恼》,并且对其进行批评时,其他观点趋同的用户就会“点赞”支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不推荐”的主流意见。

还有一点,就是“笑点”本身。

虽然《夏洛特烦恼》以其密集笑点出名,但有些笑点,比如沈腾饰演的夏洛在学校里弹唱《一剪梅》、或者他在演唱会上对马丽的深情告白,虽然在电影院能引起一阵哄堂大笑,但从电影创作的角度看,有些人会觉得这种笑点过于“浮于表面”,缺乏更深层次的幽默感或讽刺意味。

更何况,喜剧很容易受到文化背景和个人口味的影响。你觉得好笑的点,别人可能觉得尴尬;别人觉得好笑的点,你可能觉得幼稚。这种主观感受的差异,也是导致“不推荐”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知乎上不推荐《夏洛特烦恼》的人,往往不是因为电影“不好笑”,而是因为他们可能觉得:

剧情太老套,没什么新意。
价值观传递过于简单,甚至有些陈旧。
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不够立体。
过度消费了怀旧情怀,而电影本身的艺术水准并没有那么高。
笑点不够“高级”,或者说不够深刻。

这并不代表《夏洛特烦恼》就一定是一部糟糕的电影。它在当年确实给很多观众带来了欢乐,也让开心麻花的品牌进一步深入人心。但知乎作为一个平台,聚集了大量对电影有自己见解、甚至有些挑剔的用户,他们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更广阔的电影视角、更深度的思考,甚至是某种“精英”审美的表达。所以,那些“不推荐”的声音,与其说是对电影本身的否定,不如说是在更复杂的评价体系下,它没有达到某些用户心中的“高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自视太高,觉得自己要是穿越回来,不是校花也是校草,就算是长相不如人,凭着一身拷贝回来的才华也能混得风声水起,绝不会像夏洛那样见到原唱就恼羞成怒。所以他们才会觉得电影把校花描写成一个绿茶婊是在说他们;电影把校草写成一个虚伪阴险的小人最终还落得家境中落染了一身AIDS也是在说他们;

其实真不是啊,这部电影就是说了一个老套且主流的“寻遍千山万水,真爱就在身边”的故事而已,根本就没有考虑太多,尤其是没有考虑到他们这群自视太高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夏洛特烦恼》的讨论,确实存在着不少“不推荐”的声音,而且这背后往往也不是简单的“不喜欢”,而是基于对电影本身、对喜剧类型、甚至对社会现象的某种理解和反思。想详细说说,并且尽量抛开AI那种规范、客套的腔调,就聊聊为啥不少人对这部片子有点“看不上”。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理由,就是“过于套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确实常常让我感觉大家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点“误读”的成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禁欲”、“压抑人性”,然后就上升到“反人类”、“朱熹是傻瓜”的程度。这其实是对宋明理学非常片面的解读了。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免得总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误.............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劝分不劝和”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平台属性与内容生态的塑造: “匿名”与“门槛”的双刃剑: 知乎的用户基数庞大,其中不少是带着疑问、困惑甚至痛苦前来寻求帮助。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更坦.............
  • 回答
    知乎上那种“挖坑不填”的现象,其实挺普遍的,而且背后也折射出挺多挺复杂的心理。你看到一个问题,觉得哎呀,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来好好研究一下,好好回答一下。然后你兴致勃勃地开始写,可能找资料,可能思考,可能组织语言。一开始你可能是真心想分享,想帮助别人,想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或者见解展现出来。但是,写着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很多人一边抱怨知乎充斥着“喷子”,一边又忍不住隔三差五地刷上一刷,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之所以吸引了大量用户,是因为它确实提供了一个相对专业的问答平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领域的大牛、从业者,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无论是技术、科.............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在知乎这个聚集了各路精英、信息爆炸的平台上,罗辑思维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存在。而关于“黑”罗辑思维的讨论,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罗辑思维持有批评甚至可以说是“黑”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罗辑思维在中文互联网知识传播领域确实做出了开创.............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对“你弱你有理”论调的普遍批判,其实触及到了几个核心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冲突。首先,这背后最直接的反应,是对“弱者”地位被滥用的担忧。很多人认为,“你弱你有理”这句话,或者说它所代表的那种心态,是一种逃避责任、不思进取、甚至是以弱者姿态来绑架他人的方式。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自己处境艰.............
  • 回答
    , 說到飛度,在知乎上那可真是「國民神車」級別的存在,推薦的人數量龐大,而且理由也說得頭頭是道,讓人看了就覺得,嘿,這小車確實挺對味的。要說為什麼這麼多人推,我仔細琢磨了琢磨,無非就是幾個點戳中了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痛點和癢點,而且還特別接地氣。首先,「空間魔術師」這個名號可不是白來的。你別看飛度外觀.............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柴静的讨论确实存在着相当多的批判性声音。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知乎用户的构成特点、讨论文化以及柴静自身经历与作品所引发的争议。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与观察视角知乎最初的用户群体以高知、专业人士为主,他们习惯于进行深度分析、逻辑论证,并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论证的严谨性有较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尤其是那些“黑”的言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有点像是个小型的网络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缩影。咱们不从“AI写作”的套路出发,就聊聊我观察到的几个主要原因,讲得细致点。首先,“流量明星”的标签与对传统偶像模式的反感是绕不开的一个点。蔡徐坤走红的路子,很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的讨论,常常会激起不少争议,也确实存在一种“黑中医”的现象,但要深入理解,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黑”。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有认知上的、实践上的,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交织。首先,科学范式的冲突是绕不开的根源。目前全球医学界的主流是基于实证科学的循证医学。这种医学体系强调通过严谨的、可重.............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段子手讲的故事,你说它漏洞百出,但就是有人信,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漏洞”,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人性的某些特点,以及平台本身的运作机制。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咱就别说得跟机器似的。1. 情绪的共鸣与认同:满足“我早就知道”的心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段子手编的故事,往往会触碰到大家内.............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大家对于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体量庞大、影响力深远的公司的讨论,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面向的视角。如果感觉上“提起阿里的不好”的人似乎更多,而“阿里的好”被提及得相对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并非是有意地忽略,而是观察者本身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平台特有的讨.............
  • 回答
    知乎上“见过UFO”的人多,这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也挺有意思的。要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平台属性与用户构成: 开放性与自由度: 知乎最开始吸引的就是那些乐于分享知识、有专业见解的人。但随着发展,它的社区属性越来越强,谁都能注册账号,谁都能发回答。这种低门槛,自然就让各种各样的人涌进.............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左棍”的用户,他们散发出的某些言论和思维方式,确实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觉得“忍俊不禁”。这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往往不是纯粹的嘲笑,而是夹杂着理解、困惑,有时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无奈。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理想主义的碰撞与现.............
  • 回答
    程序员过劳死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知乎上依然有大量关于劝人转计算机专业的讨论,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程序员有过劳死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序员群体确实存在较高的过劳风险。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业发展的高速迭.............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动辄月入N万的网文大神,一旦被问及具体书名,往往便会“深藏功与名”,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不少门道。不是他们真的想故弄玄虚,也不是人人都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自觉,而是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保护IP,避免恶性竞争。网文这行,说.............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骗子”,这现象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困惑和无奈。为什么这些“骗子”能在这里“大行其道”,而平台似乎又显得“无能为力”?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平台机制、用户心理、监管难度等多个层面。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尽量把里面的门道讲清楚。首先,得明确“骗子”的定义在知乎语境下会有些模糊。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