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培训出来的程序员一无是处吗?

回答
“培训出来的程序员一无是处”——这句话未免太过于偏激和绝对了。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的IT行业,其人才的来源和培养方式都是多元化的,而不能简单地用“培训出来的”一概而论,更不能因此就断定他们“一无是处”。

首先,我们要明确“培训出来的程序员”这个概念。这通常指的是那些通过各种培训机构、线上课程、或者公司内部的短期培训项目,学习编程技能并进入职场的人。与此相对的,可能是通过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本科教育背景的程序员。

为什么会有人产生“培训出来的程序员一无是处”的看法?

这种看法的产生,往往源于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1. 培训周期与深度的问题: 很多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会压缩学习周期,教授一些“速成”的技术栈。这种模式下,学员可能能够快速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和框架,但对于底层原理、算法、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思想、系统设计等更深层次的知识,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一旦遇到复杂的问题,或者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时,就容易显得力不从心。

2. 实践经验的不足: 理论学习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巩固和内化。培训班的环境相对封闭,项目实战可能流于形式,或者是一些“玩具项目”。这与在真实的大型项目开发中,面对各种复杂需求、bug、团队协作、代码审查等实际挑战有很大区别。缺乏真实世界的项目经验,会让新入行的程序员在实际工作中显得生疏和笨拙。

3. 学习能力和主动性的差异: IT行业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仅仅依靠培训班教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最终能够成为优秀程序员的人,往往具备极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如果培训出来的学员,满足于培训班教的内容,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那么他们的技能很快就会落伍,自然会给“一无是处”的印象。

4. 行业对“快餐式”培训的某些误解和刻板印象: 早期或某些不良的培训机构,可能存在夸大宣传、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对所有培训出来的程序员都抱有一定的警惕和怀疑。这种“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心态,虽然不公平,但在招聘市场中确实存在。

5. 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匹配: 有时候,并不是培训出来的程序员本身不行,而是用人单位的需求非常高,或者对初级岗位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可能期望一个初级程序员立刻就能独当一面,解决复杂问题,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然而,将“培训出来的程序员”视为“一无是处”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从培训机构走出来的程序员,同样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原因在于:

1. 培训提供了一个快速入门的通道: 对于一些没有计算机背景,但对编程充满热情的人来说,培训班提供了一个相对高效和集中的学习路径,让他们能够快速掌握一门技术,并找到进入IT行业的第一份工作。这种“敲门砖”的作用不容忽视。

2. 许多培训项目质量很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知名的、有口碑的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项目实战方面投入巨大,力求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合格人才。他们往往会注重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习能力是关键,而非背景: IT行业的本质是学习和解决问题。一个具备强烈好奇心、良好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出来的程序员,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不断磨练,完全可以超越那些仅仅拥有大学学历但缺乏实践和学习动力的人。很多优秀程序员的成长路径,也并非都是传统科班出身。

4. “培训”与“学习”并非对立: 即使是科班出身的程序员,也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培训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阶段或一个起点。很多培训出来的程序员,在进入公司后,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实践,很快就能弥补初期的不足。

5. 多元化的招聘需求: 现在的招聘市场越来越成熟,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的是候选人的实际能力、项目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潜力,而不是仅仅看他们的学历背景或培训经历。对于初级岗位,很多公司更愿意给那些有潜力、学习能力强的人机会。

如何看待“培训出来的程序员”?

更合理的态度应该是:

区分质量: 认识到培训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也认识到学员个人的差异性。不能因为有少数不合格的培训项目或学员,就否定整个群体。
关注能力和潜力: 在招聘和评价时,更应该关注程序员的实际编程能力、项目经验、解决问题的思路、沟通协作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和对技术的热情。
提供成长空间: 对于初级程序员(无论是否培训出身),公司应该提供系统的指导、良好的导师机制和足够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成长。一个愿意培养人才的企业,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
个人责任: 对于培训出来的程序员而言,要清楚认识到培训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成长在于进入职场后的持续学习和不断实践。要有“空杯心态”,虚心学习,勇于挑战。

总而言之,“培训出来的程序员一无是处”是一种不准确、过于片面的论断。他们是IT行业人才供应多元化的一部分,他们的价值和潜力,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学习能力以及所处的平台和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更公平、更有效地评价和使用人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是学通信的,计算机全自学,可我高中时候写的一些游戏开发教程居然被一些培训班的老师拿去修改下直接给学生讲,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学出来都是些啥水平。所以那句话说的正确,如果自学学不懂那还是放弃吧,你看知乎上好多非科班的人不都是自学么?要依靠培训班才能有所长进的话,以后估计也很难走远啊。

--------

更新:随便po两篇,不然有乱吹牛的嫌疑了,初中写过一系列小游戏,空战,迷宫,俄罗斯方块,RPG,贪食蛇,扫雷等,不过当时无人交流估计整个学校就我一个人搞,到了高中学校有计算机的兴趣班,能交流的人多了,很多人对我做的游戏感兴趣,希望我教他们,毕竟那时候游戏开发基本无书可看,无资料可查,我也有意识的精简并总结以前开发的游戏,每种类型的游戏力求三五百行把核心内容写清楚,于是做了些教程,供同学们学习,比如:

MINI-FOOLFLY

高二的空战入门教程,仅300行DOS版,取名《傻瓜飞机》傻瓜看后都会了

MINI-FOOLTRIS

俄罗斯方块入门教程,并非追求内容复杂,而是最少多少行能清晰实现一个游戏。

配套的文字教程以及更多游戏类型教程在我家的486里躺着,有空翻给大家看,不过年代确实太久远了,未必用得上了,今天。

大学闲着蛋疼,用汇编重写过一下我的空战教程:

空战汇编版

user avatar

这行也讲究纯野生的啊?

user avatar

不巧的是,那句“如果你不能通过自学达到可以工作的水平,那你还是放弃这个行业吧”很有可能是真的,你行你上,不行不上么,没什么丢人的。

编程说到底,不是流水线,不是学术,不是工人,是“手工业”。

那什么是手工业呢?曾今的木工、瓦匠、铜铁匠、裁缝、建筑师、道路规划、理发、园艺、厨师...

手工业是一个有玄机的行业,师傅和师傅之间相差巨大,全看一手功夫,有时候就相差毫厘,却全盘失之,有时看似漫不经心,却能琢的鬼斧神工。

一个好的程序员和一个新手可能相差数十倍薪资,但是,老师傅可能是小朋友效率的一百倍不止,但是小朋友还是会嫌工资少~

“为什么我学了iOS还是没人要我?”

“你还有好多要学,比如数据结构,比如操作系统,比如网络...”

“可是我要赚钱啊,来不及学那么多”

“你真的那么想学编程么?”

“我想!”

“那你准备花多久学?”

“诶...全学完要多久”

“真的想学的话,就马上开始吧,别考虑太多”

所以...本质上决定一个程序员能走多远的,就是学习能力和方法经验...

无它,唯手熟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培训出来的程序员一无是处”——这句话未免太过于偏激和绝对了。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的IT行业,其人才的来源和培养方式都是多元化的,而不能简单地用“培训出来的”一概而论,更不能因此就断定他们“一无是处”。首先,我们要明确“培训出来的程序员”这个概念。这通常指的是那些通过各种培训机构、线上课程.............
  • 回答
    好,作为一名从零开始学习UI设计,并且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过来人,想给刚入门或者还在培训中的UI设计师们一些肺腑之言。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都是我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经验,希望能帮你们少走些弯路。一、扎实基础,别只盯着“炫酷” 设计原则是基石,千万别忽视: 你可能被各种漂亮、花哨的界面吸引,.............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艺术爱好者和学习者都会遇到的困惑。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接受了系统的美术训练之后,画作在技巧上无可挑剔,线条精准,色彩和谐,构图严谨,但就是感觉少了点什么,那种能触动人心的“灵性”似乎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原因有很多,而且是环环相扣的。首先,“系统培训”本身.............
  • 回答
    殷天正,作为神雕侠侣中的重要反派,他的两个孩子——殷野王和殷小鬟,确实都走上了一条与父亲相似的邪恶道路。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殷天正的“以身作则”与价值观的传递。殷天正本人,虽然有一定武功,但其为人处世的底线并不高。他为了实现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不是所有公司都排斥培训班出身的前端,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在这件事上持保留态度,甚至直接pass掉。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拆开来看。首先,得承认,培训班的出现确实解决了很多人想进入IT行业,尤其是前端领域的一个门槛问题。很多人可能之前并非计算机专业,或者毕业后发现自己.............
  • 回答
    中国足球和李娜的网球之路,确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也代表了中国体育体制的两种不同探索方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中国足球的举国体制,李娜的培养之路,以及为何李娜模式不完全适用于中国足球,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足球的举国体制:以国家意志为核心的系统性运作中国足球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这种体.............
  • 回答
    文学家、诗人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很多时候并非出自系统性的“培养”,而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熊熊燃烧的火焰,以及在孤独探索中淬炼出的独特嗓音。这背后,是天赋的基石,更是后天磨砺的必然。天赋,是那颗未被驯化的种子首先,我们得承认,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独特的感受力、对世界的敏感度以及语言的天赋.............
  • 回答
    在三维空间中摸爬滚打久了,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空间直觉。比如,我们知道一个球体在单位时间内,表面积的变化是它体积的特定比例,体积增加得越快,表面积也跟着增加,而且我们能很直观地想象出这个过程。我们还知道,在三维空间中,一个封闭曲面内部的“洞”是有限的,而且我们能用手指轻易地描述出这些洞的形状和数量。然而.............
  • 回答
    说到耙耙柑,很多人可能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浮现出它那饱满的橘黄色果皮,剥开后层次分明的果肉,以及那入口即化的甜蜜滋味。这几年,耙耙柑在中国市场可以说是风头正劲,俘获了无数消费者的心。但究竟这个名字里带着点“耙”——在四川方言里有“容易剥”的意思——的水果,是不是真的像它在中国受欢迎程度那样,是土生土长的.............
  • 回答
    诺贝尔奖的“马太效应”:光环之下,潜藏的累积优势“诺贝尔奖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观察到了一些普遍现象后得出的合理推断。简单来说,马太效应是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使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诺贝尔奖的语境下,这种效应体现在那些已经获得声誉、资源和平台的人,往.............
  • 回答
    在《合金装备V:幻痛》这款游戏中,声带寄生虫无疑是创造剧情冲突和游戏机制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它能通过模仿声音来传播,并且一旦感染宿主,就会对其声带产生致命的影响。那么,这种能够精准模仿声音并对人类声带造成严重伤害的寄生虫,在现实世界中,有没有可能被真正培育出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游戏的设.............
  • 回答
    二战爆发时,美国海军虽然实力不俗,但与即将面对的庞大战争机器相比,其人员储备无疑是捉襟见肘的。要迅速为数量惊人的舰艇配备合格的乘员,绝非易事。美国海军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如同拧紧发条般高效运作,最终解决了这一瓶颈。这其中的秘诀,在于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判断、对培训模式的彻底革新,以及充分利用.............
  • 回答
    中国哲学教育体系与欧美相比,在培养哲学家这一目标上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导致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哲学系“培养不出哲学家”。要深入探讨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根本的教育目标与导向不同: 欧美哲学系: 普遍将“培养独立思考的批判者、概念的辨析者、理论的建构者”作为核心目标。从本科开始,就鼓.............
  • 回答
    对于二战时期美国海军航空兵(USN Aviation)的舰载机飞行员,其培养路径并非简单培训就能上岗,而是需要经过严格且系统的海军学院教育以及后续的专业飞行训练。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1. 严苛的选拔与海军学院的基础教育:首先,想要成为一名海军航空兵飞行员,就必须进入美国海军学院(United S.............
  • 回答
    如果把知乎比作一所大学,那它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一群脑子里装着浩瀚宇宙,手边随时准备敲击键盘,脸上带着一种“我全都要”的求知欲,但有时又可能陷在信息洪流中找不到北的有趣灵魂。知乎大学里走出的学生,通常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深度探索者与信息猎手: 他们不是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热衷于挖掘事物的本.............
  • 回答
    一个总是先挑孩子毛病、鸡蛋里挑骨头的父母,他们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经历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贯穿他们的成长,并可能在成年后依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怎么做。1. 极度敏感,时刻提心吊胆:从小就被父母无休止的批评和指责包围,孩子会练就一套“火眼金睛”,.............
  • 回答
    要回答中国男足和女足是否在同一体制/政策/规则下培养,以及为何存在如此大的水平差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足球发展的历史、现实以及其中的复杂因素。是否在同一体制/政策/规则下培养?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男足和女足都隶属于中国足球协会(CFA),也都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因此在根本的政策导向、国家足球发.............
  • 回答
    想要培养出得力的下属,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心思、耐心,更需要方法。这就像种一棵好苗子,你得先选对土,然后施肥、浇水、修剪,还得防虫防病,最后才能指望它长成参天大树。一、 选人:找对了人才是一切的基础这第一步至关重要,俗话说“宁缺毋滥”。招聘的时候,我不光看能力,更看重的是潜力、态度和价值观。.............
  • 回答
    缺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阳光的花园,种子或许还在,但它们很难舒展枝叶,绽放出应有的色彩和芬芳。在这里长大的孩子,身上往往会烙下一些深刻的印记,这些印记,如同无形的符文,影响着他们人生的轨迹。最普遍的一种表现,是极度渴望被关注和认可。在爱的土壤里,孩子是被呵护、被肯定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被珍视的。但.............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