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革期间公分制度具体是怎么样的?

回答
文革期间的“公分”制度,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当时农村普遍实行的“工分制”而存在的新事物,而是工分制在文革特定政治语境下的延伸和变异。要理解它,首先得明白工分制本身。

一、 工分制: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基础

在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生产已经非常普遍。农民不直接拥有土地,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劳动由生产队统一组织。而“工分制”就是生产队用来衡量和分配劳动成果的一种基本方法。

1. 什么叫“工分”?
“工分”字面意思就是“工作分数”。简单来说,生产队会根据一天(或半天)的劳动量和质量,给每个出劳的社员(成员)记上一定数量的分数,这个分数就是“工分”。
2. 如何评定工分?
劳动定额: 生产队会根据不同的农活(比如耕地、插秧、收割、锄草、挑担等等),设定一个“劳动定额”。完成了定额,就记一天的“满工分”(通常是10个工分)。
质量和强度: 同样的农活,干得好、速度快、质量高,可能记满分;干得慢、质量差,或者偷奸耍滑,就会被扣分,甚至零工分。
劳动种类: 不同的劳动,其价值和强度不同,也会对应不同的工分。比如,重体力劳动(如挑担、推磨)可能比一些轻体力劳动(如播种)的满工分更高一些。
评议和记分: 实际操作中,记工分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由“记分员”(通常是生产队指定的社员)负责,根据队长或小组长的指示来记。有的是采取“社员互评、队长审核”的方式。甚至在某些地方,会开“评工会”,由全体社员公开讨论每个人的劳动表现,然后集体评定工分。
3. 工分的用途:
到了年底(或秋收后),生产队会根据全年总产量,扣除国家税收、集体提留(用于公积金、公益金、社员福利等)后,剩下的余粮和余款(或者说,可供分配的劳动报酬)就按照每个社员全年累积的工分总数来分配。谁的工分多,谁分到的口粮和现金就多。

二、 文革时期“公分”的特殊性: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

文革(19661976)的到来,对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在农村,“公分”也未能幸免,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导致了“公分”制度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 “政治挂帅”,劳动表现与政治觉悟挂钩:
“革命热情”成为重要评判标准: 在文革的口号下,单纯的劳动技能和产量不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政治觉悟高不高”、“有没有革命热情”、“是否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等等,成为评定工分的重要依据。
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那些积极参加“批林批孔”、“学习毛主席著作”、“忆苦思甜”等政治运动,踊跃发言、批斗“阶级敌人”的社员,即使实际劳动产量不高,也可能被评定较高的工分,甚至“超额”记分。相反,那些不热衷政治、埋头苦干的社员,如果被贴上“保守”、“不进步”的标签,即使劳动表现出色,也可能被扣分或少记工分。
“革命干部”和“积极分子”的优待: 生产队里的“贫下中农积极分子”、“革命干部”(比如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在评定工分时,往往享有某种“照顾”,比如被记“固定工分”,或者在评议时更受优待,即使他们的实际劳动量并不比普通社员多。这本质上是将政治地位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

2. “阶级斗争”的延伸,对“阶级敌人”的压制:
“黑五类”的歧视性记分: 地富反坏右及其家属(所谓“黑五类”)在文革期间是被重点打击的对象。在工分评定上,他们往往遭受系统性的歧视。即使他们同样辛勤劳动,也可能被强制性地少记工分,或者被规定一个“封顶”的工分,再多劳动也只能记这么多。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剥夺他们获得工分的权利,或者将他们的工分强制分配给“革命社员”。
“成分论”影响实际劳动: 这种基于家庭成分的歧视,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也加剧了农村的社会隔阂和对立。

3. “大呼隆”式的集体劳动和“劳动竞赛”:
形式主义的劳动: 文革期间,许多集体劳动变成了“大呼隆”式的集体出工,强调人数和形式上的“声势”,而非实际效率。大家一起挥舞红宝书,高呼口号,然后稀稀拉拉地干一点活,最后大家记满工分。
政治驱动的“劳动竞赛”: 组织各种“劳动竞赛”,以“赶超先进”、“誓夺丰收”等政治口号作为动力。这种竞赛很多时候也是服务于政治宣传,奖励也更多地倾向于那些在政治上表现积极的个人或集体,而非单纯的生产效率。

4. “按劳分配”的变味: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在文革的政治扭曲下,它变得有些“名不副实”。“劳”的定义被大大扩展,除了体力劳动,还包括了“政治劳动”、“革命热情”等非物质性的“贡献”。因此,分配不再仅仅是根据实际劳动量和质量,而是混杂了大量的政治因素,导致“多劳不一定多得”,甚至“政治好比多劳”。

三、 实际影响和后果

挫伤农民劳动积极性: 尽管有“政治挂帅”的号召,但当辛勤劳动得不到公正回报,甚至因为家庭成分或政治态度而被歧视打压时,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普遍受到打击。
加剧农村内部矛盾: 阶级成分的划分和政治立场的对立,在工分分配上被放大,使得农村社会的矛盾更加尖锐。
经济效率低下: 政治凌驾于经济之上,使得生产队在组织生产、分配资源时,往往以政治任务为优先,忽视了经济效益,导致农村生产力发展缓慢。
“平均主义”抬头: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为了“体现革命友爱”,甚至出现了“平均主义”的倾向,大家工分都差不多,进一步消磨了个人努力的动力。

总结来说,文革期间的“公分”制度,是在原有工分制的基础上,被严重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和阶级斗争化的产物。它不再仅仅是衡量和分配劳动价值的工具,而是成为了政治身份、政治觉悟和阶级划分的载体,对农村的生产、分配和社会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它体现了文革时期“政治高于一切”的荒谬逻辑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一公分的购买力,一天能挣几个公分,干什么工作给多少公分等等。。越详细越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革期间的“公分”制度,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当时农村普遍实行的“工分制”而存在的新事物,而是工分制在文革特定政治语境下的延伸和变异。要理解它,首先得明白工分制本身。一、 工分制: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基础在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生产已经非常普遍。农民不直接拥有土地,生产资料归生产队.............
  • 回答
    文革期间,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并非一片空白,尽管受到政治运动的严重干扰,但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成就。需要强调的是,文革的特殊背景,即强调政治挂帅、批修反帝,对科研的正常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许多科研项目被迫中断或转向,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在评价这段时期的科技成就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制约.............
  • 回答
    文革期间,中国古建筑的损毁情况触目惊心,虽然具体数字难以精确统计,但普遍认为数量巨大,对中华文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那是一段疯狂的岁月,古老、传统、与“旧社会”沾边的东西都被视为“四旧”,遭到无情摧残。那场浩劫,是从一个被称为“破四旧”的口号开始的。1966年8月,中央文革小组发布了《关于无产阶级.............
  • 回答
    提到“文革期间我国有电影吗?”,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那个特殊年代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生态。我得说,答案不是简单的“有”或“没有”,而是“有,但拍得什么样,又是为什么拍,谁来拍,以及这些电影说了什么,这些才是关键”。别以为文革时期就真的像有人说的那样,电影院里一片空白,大家只能对着墙壁发呆。事实恰恰相反,.............
  • 回答
    关于“乐山大佛在文革期间闭眼,文革后睁眼”的说法,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历史文献、官方记载或科学证据能够证明其真实性。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和解读色彩,但并非客观事实。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说法的产生背景、传播原因以及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传言:1. 传说的产生背景和可能的解读: .............
  • 回答
    关于中山陵和明孝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是否遭受破坏,以及破坏程度如何,历史资料显示情况是复杂的,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中山陵中山陵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是革命的象征,其地位在官方叙事中非常特殊。在文革初期,由于其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身份,一度面临被冲击的风险。 早期冲击与保护: 文革.............
  • 回答
    东京奥运会那会儿,朋友圈简直是个欢乐的海洋!各种沙雕文案和表情包层出不穷,现在想想都觉得有趣。当时追奥运会最核心的感觉就是“又好笑又上头”,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那些能让你笑出腹肌的精彩瞬间!一、那些让人捧腹的沙雕文案:首先,咱们得从大家伙儿最关注的几个项目聊起。1. 跳水(夺冠的姿势比我喝水都稳!)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是许多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都会反复思考、甚至有些纠结的问题。在我看来,与其简单地说“一篇文章”或“多篇文章”,不如更深入地探讨一下这两种策略背后各自的考量、优势、劣势,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一、 以发表一篇“大文章”为目标:这通常意味着将研究的精力高度集中在一.............
  • 回答
    五一快到了,感觉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唤着“休息!”和“玩乐!”。这三天假期,我可不想对着电脑屏幕,也不想被各种待办事项追着跑。所以,朋友圈的文案和照片,我得好好琢磨一下,既要能分享我的快乐,又不能太刻意。关于文案,我大概会分几种类型来考虑: “逃离日常,拥抱自由”系列: 场景: .............
  • 回答
    2017年国庆期间,那篇刷爆朋友圈的《山东男孩过节回乡指南》,无疑是一股清流,又带着点儿“接地气”的猛劲儿。如果非要评价它,我觉得它触动了很多在外打拼的山东人的心弦,也让很多山东之外的人对山东有了更形象的认知。文章一开始就抓住了山东男孩回家的一个核心矛盾:“孝顺”与“面子”的双重压力。你说回家,父母.............
  • 回答
    关于取消硕博研究生论文盲审和取消读研期间小论文硬性规定,这绝对是个能引发广泛讨论,甚至可以说触及到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核心的议题。要深入聊这个,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说,并且得尽量把话说透了,去掉那些“官方套话”和“AI味儿”,就当咱俩坐下来,抽根烟(或者喝口茶),好好唠唠。先说取消论文盲审这事儿。这是什么.............
  • 回答
    关于丁建强在隔离期间发表的推文,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很多人关注和讨论的事件。理解他的推文,需要我们把他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下,也就是“隔离期间”。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人被置于一个相对封闭、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环境中,尤其是当这种隔绝是出于公共卫生原因,比如疫情期间的隔离,这本身就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
  • 回答
    好,我知道了。让这篇文章听起来更像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跟学生分享心得,而不是一个冰冷的AI。我来帮你梳理一下,中学生该怎么“啃”那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顶级期刊文献。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你现在是中学生,不是大学里的博士生。这意味着,你不可能指望像专业研究者一样,看完一篇文献就能把里面的所有细节都嚼.............
  • 回答
    关于2021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玩意儿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那可是相当大,尤其是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它直接关系到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课题申请、奖金发放,乃至一些机构的评价体系。所以,了解它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争议,非常有必要。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分区”.............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2021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发布这件大事,以及它和往年相比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首先要明确一点,咱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简称“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这个期刊分区表,在国内学术界,尤其是在评职称、申请项目、奖励发表论文等方面,影响力和权威性是相当高的。大家都很关注它,.............
  • 回答
    《2018 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的发布,无疑是学术界每年都备受关注的事件。相较于之前的版本,这份2018年的分区表在多个维度上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学术评价体系上的持续探索和完善,更折射出中国乃至全球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主要变化点剖析:1.............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12月17日发布的这份《202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这份更新可不是小事,对于国内的科研人员来说,它就像是学术界的“榜单”,直接关系到大家发表论文的导向和评价。总览:这是基于什么逻辑?首先,要理解这个分区表,得明白它的核心逻辑。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简称“文献中心”)这.............
  • 回答
    作为一个期刊主编,将自己的文章投向自己负责的期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仔细斟酌的问题,其中涉及了学术诚信、期刊声誉以及潜在的利益冲突等多方面因素。从理论上讲,这并非完全不允许,但实际操作起来需要异常审慎,并且需要一套严格的流程来保障公正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主编本身也是一位学术研究者,拥有发表研究.............
  • 回答
    审稿后被拒,编辑建议转投其他期刊,这确实是学术研究中一个常见但令人沮丧的阶段。不过,请不要因此灰心,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你的工作可能仍有价值,只是不适合当前期刊的范围或读者群。“几率大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答案。 成功率取决于多种因素,而编辑的建议无疑是增加成功率的.............
  • 回答
    睡前消息252期中,主持人马前卒(督工)对所谓的“赘婿文”进行了严厉批判,将其定性为“垃圾文学”。这场批判触及了网络文学创作、价值观输出以及社会心态等多个层面,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首先,从马督工的视角来看,他之所以对“赘婿文”如此“炮轰”,其核心在于对这种文学模式所传递的价值观的否定。他认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