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革期间,中国有多少古建筑被损毁?

回答
文革期间,中国古建筑的损毁情况触目惊心,虽然具体数字难以精确统计,但普遍认为数量巨大,对中华文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那是一段疯狂的岁月,古老、传统、与“旧社会”沾边的东西都被视为“四旧”,遭到无情摧残。

那场浩劫,是从一个被称为“破四旧”的口号开始的。1966年8月,中央文革小组发布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当前一项极其重大的革命任务的紧急通知》,号召全党全国开展“破除四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斗争。这个模糊而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像一把火,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点燃了对历史遗迹的疯狂破坏。

古建筑的定义在那个年代变得非常宽泛。 只要是和“旧”沾边,有历史痕迹,或者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场所,都可能成为打击目标。这包括了:

宗教寺庙和道观: 这是破坏的重灾区。无数古老的寺庙、佛塔、道观被拆毁,里面的佛像、菩萨像、壁画、经卷被砸毁、焚烧。很多寺庙本身就是重要的建筑遗产,例如山西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等,虽然侥幸未被完全拆毁,但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全国范围内,许多地方性的寺庙、古刹,很多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就消失了。
名人故居和古迹: 被认为是“剥削阶级”、“反动派”或“帝王将相”的故居,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古迹,都被视为“旧”的象征。比如孔子故居——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虽然在周恩来的干预下得以幸免于难,但其中不少建筑和文物也遭到了破坏。许多古代文人的故居,如李白的故居、杜甫的草堂等,也未能幸免。
古城墙和古建筑群: 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墙、牌坊、古民居被拆除,以“配合城市建设”、“清除封建糟粕”为名。一些城市为兴建新的公共设施,直接将古建筑推倒。
古墓葬: 虽然考古发掘在文革中受到很大限制,但一些被认为是“帝王将相”的古墓,也因为其“旧”的性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盗掘。

破坏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拆毁: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很多人会扛着工具,直接将古建筑拆掉,砖瓦木料被当作建筑材料或者烧毁。
砸毁: 寺庙里的佛像、菩萨像,尤其是用铜、铁、石料制作的,被视为“偶像崇拜”,遭到了残酷的砸毁。许多精美的雕塑,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就这样化为碎石。
焚烧: 大量的书籍、字画、文物被搜集起来焚烧,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艺术品。寺庙中的经卷、壁画也可能被破坏或烧毁。
改建: 一些古建筑被强行改造,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价值。

那个时期,参与破坏的群体也很多元。 有的是狂热的红卫兵,有的是听从号召的普通民众,也有一些借机发泄私愤的人。在“革命的激情”驱使下,很多人失去了理智和对历史的敬畏。

地方统计的零星数据,能让我们窥见冰山一角。 例如,一些地方志或回忆录中记载,某个县城里曾有几十座寺庙,文革后只剩下几座,或者一座不剩。全国范围内,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

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损毁案例至今仍被人们提起:

北京: 作为首都,北京的古建筑也未能幸免。雍和宫、白云观等一些重要的宗教场所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古老的牌坊、王府也被拆除。
山西: 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古建筑数量众多,因此也承受了巨大的损失。许多寺庙被拆毁,佛教造像被破坏。
其他地区: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发生过。从江南的水乡古镇,到北方的古老城池,再到西南的少数民族古迹,都留下了文革破坏的痕迹。

为什么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

1. 系统性混乱: 文革期间,国家机器的运转失常,很多事情是自发的、无序的,难以进行系统性的统计和记录。
2. 资料缺失: 很多遭受破坏的古建筑本身就没有详细的记录或档案,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地方性的古迹。
3. 幸存者记忆的局限性: 即使是幸存者,也只能回忆起自己所见的,很难对一个区域甚至一个省份的古建筑损毁情况进行全面统计。

虽然没有精确的数字,但历史学家和文化遗产保护者普遍认为,文革期间被损毁的古建筑数量以万计,其中不乏具有极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遗产。这场破坏不仅摧毁了物理的建筑,更是一种文化断裂,对后世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造成了长远的阻碍。

如今,当我们看到一些修复过的古建筑,或者听到关于文革时期古建筑被毁的故事时,依然会感到心痛。那段历史的伤痕,至今仍然提醒着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对历史保持敬畏的必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 焚骨扬灰。

后面还有45条,受害者包括仓颉、舜、禹等名人。

成吉思汗的墓躲到天涯海角也肯定躲不过去,更不用说朱元璋的凤阳皇陵躲过了李自成没躲过红小将。

连一代名相张居正的遗骨都被红卫兵挖出来焚骨扬灰。大清官张之洞死后五十多年尸体都没腐烂,结果被红卫兵挖出来给狗吃了。

不单这些个,中国人大的周孝正教授还站出来作证,连清真寺里的穆罕默德像都被红小将砸毁了——简直丧心病狂!周教授的讲话你们现在搜或许还能搜出来,再不搜就晚了!

我打赌这个回答活不过24小时。


评论区再说我没出处我可翻脸了啊。《中外文摘》 是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刊物,省级期刊,怎么叫没出处呢?附录全文——

《“文革”中被破坏的珍贵文物清单》
《中外文摘》2008年第21期
1、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焚骨扬灰。
2、造字者仓颉的墓园被毁,改造成了“烈士陵园”。
3、山西舜帝陵被毁,墓冢挂上了大喇叭。
4、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大禹庙被拆毁,高大的大禹塑像被砸烂,头颅齐颈部截断,放在平板车上游街示众。
5、世界佛教第一至宝,佛祖释尊在世时亲自开光的三圣像之一八岁等身像被捣毁面目。
6、孔子的坟墓被铲平,挖掘,“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碎!庙碑被砸碎了,孔庙中的泥胎塑像被捣毁。孔子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坟墓被掘开。
7、和县乌江畔项羽的霸王庙、虞姬庙和虞姬墓,香火延续两千年,“横扫”之后,庙、墓皆被砸成一片废墟。“文革”后去霸王庙的凭吊者,见到的只是半埋在土里半露在地上的石狮子。
8、在横扫一切的风暴中,霍去病的霍陵也遭了殃,香烛、签筒被打烂之外,霍去病的塑像也毁于一旦。
9、颐和园佛香阁被砸,大佛被毁。
10、王阳明文庙和王文成公祠两组建筑包括王阳明的塑像,全部在“文革”中被平毁无遗。
11、古城太原的新任市委书记三把火,第一把是砸庙宇,全市一百九十处庙宇古迹,除十几处可保留外,通通毁掉。他一声令下,一百多处古迹在一天之内全部毁掉。山西省博物馆馆长闻讯赶到芳林寺,只捡回一包泥塑人头。
12、医圣张仲景的塑像被捣毁,墓亭、石碑被砸烂,“张仲景纪念馆”的展览品也被洗劫一空。“医圣祠”已不复存在。
13、河南南阳诸葛亮的“诸葛草庐”(又名武侯祠)的“千古人龙”、“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文韬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间塑造的十八尊琉璃罗汉全部被捣毁,殿宇饰物被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龙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被焚烧。
14、汉中勉县“古定军山”石碑,也因诸葛亮是个“地主分子”而被砸毁。
15、书圣王羲之的陵墓及占地二十亩的金庭观几乎全部被毁,只剩下右军祠前几株千年古柏陪伴书圣失去了居所的亡魂。
16、文成公主当年亲自主持塑造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二人的塑像(安放觉拉寺),被捣毁。
17、合肥人代代保护、年年祭扫的“包青天”墓,也毁于一旦。
18、河南汤阴县中学生将岳飞等人的塑像、铜像,秦桧等“五奸党”的铁跪像,连同历代传下的碑刻“横扫”殆尽。
19、杭州革命青年砸了岳庙,连岳飞的坟也刨了个底朝天。岳武穆被焚骨扬灰。
20、阿拉腾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园被砸了个稀烂。
21、朱元璋巨大的皇陵石碑被拉倒;石人石马被炸药炸得缺胳膊少腿;皇城也拆得一干二净。
22、海南岛的天涯海角,明代名臣海瑞的坟被砸掉,一代清官的遗骨被挖出游街示众。
23、湖北江陵名相张居正的墓被红卫兵砸毁。焚骨。
24、北京城内的袁崇焕的坟被夷成了平地。
25、黎平故里安葬的是明末名臣何腾蛟,他的祠堂中的佛像被扫了个一干二净,而且把黎平人最引以为荣的何腾蛟的墓给挖了。
26、吴承恩的故居在江苏淮安县河下镇打铜巷。他的故居不大,三进院落,南为客厅,中为书斋,北为卧室。几百年来,曾有无数景仰他的人来此凭吊此故居和他的墓。可是“文革”时《西游记》成为“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里的“封”,吴氏故居也就“被毁为一片废墟”。
27、红卫兵掘开蒲松龄的坟,教书匠蒲松龄真穷,墓里除了手中一管旱烟筒、头下一迭书外,只有四枚私章。他们对蒲氏私章不屑一顾,弃之于野。尸体被捣毁。
28、建于1959年的吴敬梓纪念馆在“文革”中被铲平。
29、山东冠县中学红卫兵在老师带领下,砸开千古义丐武训的墓。掘出其遗骨,抬去游街,当众批判后焚烧成灰。
30、张之洞的坟被刨开。张是个清官,墓里没一点珍宝,红卫兵将张氏夫妇尚未腐烂的尸体吊在树上。张氏后人不敢收尸,任尸体吊在树上月余,直到被狗吃掉。
31、北京郊区的恩济庄埋有同治、光绪两朝的宫廷大总管李莲英的墓,凿开的墓穴里,只有头骨,不见尸骸,衣袍内满是珠宝,后不知所踪。
32、河南安阳县明赵简王朱高燧的墓被挖毁。
33、黑龙江黑河县有座“将军坟”,因为属于“帝王将相”,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34、宋代诗人林和靖(967-1028)的墓也在被毁之列。
35、清末章太炎、徐锡麟、秋瑾,乃至“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中的杨乃武的墓,都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声中做了牺牲品。
36、一位年轻的中学老师领着一帮初中生以“让保皇派头子出来示众”为由,刨开康氏墓,将他的遗骨拴上绳子拖着游街示众。革命小将们一边拖着骨头游街一边还鞭挞那骨头,好像相信康氏灵魂附着在骨头上似的。游完街,康氏的头颅被送进“青岛市造反有理展览会”,标签上写道:“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康有为的狗头”。
37、浙江奉化县溪口镇蒋介石旧居,蒋氏生母的墓被上海的大学生领导的宁波中学生掘开,其遗骸和墓碑都被丢进了树林。
38、南漳县为抗日名将张自忠建造的张公祠、张氏衣冠冢和三个纪念亭均被破坏。
39、杨虎城将军,虽被国民党处决,仍是红卫兵眼中的“国民党反动派”,墓及墓碑都砸毁。
40、新疆吐鲁番附近火焰山上的千佛洞的壁画,曾被俄、英、德等贪婪商人盗割,卖到西方。但那运到国外的壁画毕竟被博物馆珍藏,并未毁掉。而中国人自己干的“破四旧”却重在一个“破”字:将剩下的壁画中的人物的眼睛挖空,或干脆将壁画用黄泥水涂抹得一塌糊涂,存心让那些壁画成为废物。
41、山西运城博物馆原是关帝庙。因运城是关羽的出生地,历代修葺保养得特别完好。门前那对高达六米的石狮子可能是全国最大的。“文革”时那对狮子被砸得肢体断裂,面目全非;母狮身上的五只幼狮都砸成了碎石块。
42、安徽霍邱县文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龙、虎、狮、象、鳌等粉彩浮雕皆为精美的工艺美术品。房饰浮雕在“文革”中统被砸毁。“文革”后省、县拨款数万修葺,“尚未完全复原”。山东莱阳文庙,大成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势雄伟……“文革”期间,大成殿被拆除。全国四大孔庙之一的吉林市文庙,“破四旧”中严重受损,荒废多年,“文革”后历时五年方修复。
43、唐代高僧褒禅结芦安徽含山县花山,死后弟子改山名为褒禅山。宋王安石游览此山,作《游褒禅山记》后,褒禅山遂名扬四海。因是“四旧”,褒禅山大小二塔被炸毁。
44、全国最大的道教圣地老子讲经台及周围近百座道观被毁。
45、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经另一宋代大家苏东坡手书,刻石立碑于安徽滁县琅王牙山脚当初欧阳修作文的醉翁亭,存世已近千年,前去革命的小将不仅将碑砸倒,还认真地将碑上的苏氏字迹凿去了近一半。醉翁亭旁堂内珍藏的历代名家字画更被搜劫一空,从此无人知其下落。
user avatar

这种话题下面充斥着可怕人群。

我之前讲了两个事,1、洛阳龙门石窟被毁和wg无关,是民国时期土匪盗采贩卖给洋人破坏的。 2、西湖岳飞墓是被保护下来的,去的人压根就挖不动(补充:岳庙的碑被涂),很快就被保护下来了,更没有挫骨扬灰,西湖岳飞墓历朝历代被破坏n次重修n次。

结果,我被疯狂举报什么政治敏感话题。

太可怕了,它们红卫兵还活着!!不让人说话!!

可耻的匿了。

----------





我就想知道,你们还让不让人说话??我还有没有追求真相和真理的权利??

不让人说话、不让人说实话,这样的世界真可怕。

活捉一只当代红卫兵,这还满口污秽呢。



再例如,大早上看到这种留言,真的恶心一整天

user avatar

我强烈建议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都一定要先看另一个极为类似的问题下,通吃岛主干货满满的回答

中国的古城墙是否已经失去价值?中国是从建国以后才开始大规模拆除古城墙的吗? - 通吃岛岛主的回答

对于“文革中被损毁的古建筑”多不多?我认为应该有个大家都默认的前提——这些古建筑在当时是具有历史价值,值得保存的。其次是它们的历史价值有多大,遭到破坏的程度,以及对于历史纪念意义的不可挽回性有多少。

如果没有这个默认前提,那么上世纪50年代被推平的北京龙须沟上海肇家浜,按现在的眼光看,都能找出“古建筑”来。或者,中国大地上全都是“不可移动不可损毁的文物”,就不用搞建设开发了,躺在祖宗留下的“宝贝”里数蚤子玩吧。

从这个意义上,文革中中国古建筑的损失,当然有,但排除了政治宣传的神话后,仔细检查就会发现,不算很大。

@ 陈见来等人的回答看上去好象列的很吓人。但实际数一数,才多少?在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即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的比例里真是沧海一粟。

2011年12月29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达到
766722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36001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所属的文物行政部门,国家文物局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为止,国务院已公布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4296处。

在文革之前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只有孔府孔林和岳庙受到的损毁比较严重。

有人提到“1968年,河北邢台市申庄著名的开元寺(第70项)塔坟的100余座唐至民国时期的古塔在“破四旧”当中全部炸毁。邢台市鞋厂的老工人用泥将开元寺第三殿的石柱涂抹,才使得这一珍贵文物幸免于难。”

但我查到全国第一批重点文保单位列入的其实是“定县开元寺塔(料敌塔)”,塔坟则是定县开元寺、天宁寺两寺高级僧人的墓地。当然开元寺塔坟其实也是珍贵的文物,它们被狂热行径摧毁非常令人痛心,但毕竟不好和“全国第一批重点文保单位”被毁混为一谈。

实际上,相对于其它文物类项,文革中有意破坏损毁的古建筑反而相对很少,主要集中在古墓上,其次是寺庙道观。究其原因倒也简单——破坏文物的疯狂行径源于狂热的意识形态,认为“封资修”(文物上主要是“封”)的东西没有保存价值,如果是宣扬“封建思想”就更留不得了,而恰好中国古代又有强烈的厚葬文化传统。那些“王公将相、才子佳人”的宏大墓葬正好就是破四旧下显眼的靶子,而寺观则有“宣扬迷信”的罪行,其次之。所以在文革中这类项下的古建筑受到的破坏最多。

但是,由于“古代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同样是文革时期的绝对政治正确,同时又由于中国当时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大部分当初为生活或工作用途而设计建造的古建筑往往都还有相当的实际使用价值。它们的结果更常见的是被各种机构、单位甚至工厂所占用、挪用,而不是直接摧毁。这种情况其实在文革之前很久就非常常见,并一直延续到文革之后很久。

这种实用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大部分古建筑安然躲过了文革的高峰期(大规模破坏文物古迹的情况主要集中文革早期的“红卫兵”“冲击党委闹革命”阶段,到68年后就基本停止了)。实际上最讽刺的是,文革结束后80-90年代,开始嫌保护文物没有收益,弃之如敝履,而旅游业初步兴起后,又嫌真古迹“不好看”“不气派”,于是“拆旧建新”大造“新古董”,对全国古建筑的破坏程度,恐怕反而还远远在文革之上了。

PS:有一个最近的例子,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高玄殿,在建国后不久就被总参下属机构占用,直到2013年5月才正式归还故宫博物院管理

当年新建都北京,四九城办公房紧缺,暂时借用闲置的大高玄殿还无可厚非。但改开后不是拨乱反正了咩,可甚至到了1999年,连国防部八一大楼都修好了,2000年古建专家们联合上书要求退还大高玄殿,恢复它文化设施的原有作用。但还是被“由于种种原因,搬迁条件迟迟没有谈妥”。

在收回后,故宫博物院透露:大高玄殿现存古建筑大木结构多已年久失修。 同时,瓦面损伤、彩画及台基望柱、栏板、排水龙头等石构件缺失伤损也很严重。在被占用期间,一些古建被用作维修车间,内部堆放大量杂物、易燃品,烟感、避雷等消防设施不完备,极大威胁到文物建筑安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革期间,中国古建筑的损毁情况触目惊心,虽然具体数字难以精确统计,但普遍认为数量巨大,对中华文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那是一段疯狂的岁月,古老、传统、与“旧社会”沾边的东西都被视为“四旧”,遭到无情摧残。那场浩劫,是从一个被称为“破四旧”的口号开始的。1966年8月,中央文革小组发布了《关于无产阶级.............
  • 回答
    文革期间,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并非一片空白,尽管受到政治运动的严重干扰,但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成就。需要强调的是,文革的特殊背景,即强调政治挂帅、批修反帝,对科研的正常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许多科研项目被迫中断或转向,人才的培养和交流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在评价这段时期的科技成就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制约.............
  • 回答
    关于IJR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这个顶级机器人学期刊上,中国第一单位文章数量不足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折射出中国机器人研究在几个关键层面的挑战。首先,我们要明确IJRR的地位。IJRR是机器人.............
  • 回答
    在学术界,重复发表相似或完全相同的论文,尤其是由同一作者(或在同一研究团队中)在不同期刊上发表,通常会引起对学术不端的担忧。对于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平的论文情况,如果确实存在“大面积文字一样,图也一样”的情况,这很可能触及学术不端的红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种常见类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
  • 回答
    提到“文革期间我国有电影吗?”,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那个特殊年代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生态。我得说,答案不是简单的“有”或“没有”,而是“有,但拍得什么样,又是为什么拍,谁来拍,以及这些电影说了什么,这些才是关键”。别以为文革时期就真的像有人说的那样,电影院里一片空白,大家只能对着墙壁发呆。事实恰恰相反,.............
  • 回答
    文革期间的“公分”制度,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当时农村普遍实行的“工分制”而存在的新事物,而是工分制在文革特定政治语境下的延伸和变异。要理解它,首先得明白工分制本身。一、 工分制: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基础在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生产已经非常普遍。农民不直接拥有土地,生产资料归生产队.............
  • 回答
    关于“乐山大佛在文革期间闭眼,文革后睁眼”的说法,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历史文献、官方记载或科学证据能够证明其真实性。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和解读色彩,但并非客观事实。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说法的产生背景、传播原因以及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传言:1. 传说的产生背景和可能的解读: .............
  • 回答
    关于中山陵和明孝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是否遭受破坏,以及破坏程度如何,历史资料显示情况是复杂的,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中山陵中山陵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是革命的象征,其地位在官方叙事中非常特殊。在文革初期,由于其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身份,一度面临被冲击的风险。 早期冲击与保护: 文革.............
  • 回答
    东京奥运会那会儿,朋友圈简直是个欢乐的海洋!各种沙雕文案和表情包层出不穷,现在想想都觉得有趣。当时追奥运会最核心的感觉就是“又好笑又上头”,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那些能让你笑出腹肌的精彩瞬间!一、那些让人捧腹的沙雕文案:首先,咱们得从大家伙儿最关注的几个项目聊起。1. 跳水(夺冠的姿势比我喝水都稳!)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是许多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都会反复思考、甚至有些纠结的问题。在我看来,与其简单地说“一篇文章”或“多篇文章”,不如更深入地探讨一下这两种策略背后各自的考量、优势、劣势,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一、 以发表一篇“大文章”为目标:这通常意味着将研究的精力高度集中在一.............
  • 回答
    五一快到了,感觉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唤着“休息!”和“玩乐!”。这三天假期,我可不想对着电脑屏幕,也不想被各种待办事项追着跑。所以,朋友圈的文案和照片,我得好好琢磨一下,既要能分享我的快乐,又不能太刻意。关于文案,我大概会分几种类型来考虑: “逃离日常,拥抱自由”系列: 场景: .............
  • 回答
    2017年国庆期间,那篇刷爆朋友圈的《山东男孩过节回乡指南》,无疑是一股清流,又带着点儿“接地气”的猛劲儿。如果非要评价它,我觉得它触动了很多在外打拼的山东人的心弦,也让很多山东之外的人对山东有了更形象的认知。文章一开始就抓住了山东男孩回家的一个核心矛盾:“孝顺”与“面子”的双重压力。你说回家,父母.............
  • 回答
    关于取消硕博研究生论文盲审和取消读研期间小论文硬性规定,这绝对是个能引发广泛讨论,甚至可以说触及到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核心的议题。要深入聊这个,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说,并且得尽量把话说透了,去掉那些“官方套话”和“AI味儿”,就当咱俩坐下来,抽根烟(或者喝口茶),好好唠唠。先说取消论文盲审这事儿。这是什么.............
  • 回答
    关于丁建强在隔离期间发表的推文,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很多人关注和讨论的事件。理解他的推文,需要我们把他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下,也就是“隔离期间”。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人被置于一个相对封闭、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环境中,尤其是当这种隔绝是出于公共卫生原因,比如疫情期间的隔离,这本身就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
  • 回答
    好,我知道了。让这篇文章听起来更像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在跟学生分享心得,而不是一个冰冷的AI。我来帮你梳理一下,中学生该怎么“啃”那些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顶级期刊文献。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你现在是中学生,不是大学里的博士生。这意味着,你不可能指望像专业研究者一样,看完一篇文献就能把里面的所有细节都嚼.............
  • 回答
    关于2021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玩意儿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那可是相当大,尤其是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它直接关系到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课题申请、奖金发放,乃至一些机构的评价体系。所以,了解它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争议,非常有必要。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分区”.............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2021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发布这件大事,以及它和往年相比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首先要明确一点,咱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简称“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这个期刊分区表,在国内学术界,尤其是在评职称、申请项目、奖励发表论文等方面,影响力和权威性是相当高的。大家都很关注它,.............
  • 回答
    《2018 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的发布,无疑是学术界每年都备受关注的事件。相较于之前的版本,这份2018年的分区表在多个维度上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学术评价体系上的持续探索和完善,更折射出中国乃至全球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主要变化点剖析:1.............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12月17日发布的这份《202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这份更新可不是小事,对于国内的科研人员来说,它就像是学术界的“榜单”,直接关系到大家发表论文的导向和评价。总览:这是基于什么逻辑?首先,要理解这个分区表,得明白它的核心逻辑。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简称“文献中心”)这.............
  • 回答
    作为一个期刊主编,将自己的文章投向自己负责的期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仔细斟酌的问题,其中涉及了学术诚信、期刊声誉以及潜在的利益冲突等多方面因素。从理论上讲,这并非完全不允许,但实际操作起来需要异常审慎,并且需要一套严格的流程来保障公正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主编本身也是一位学术研究者,拥有发表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