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枪本身不会杀人,是人持枪杀人」/ 「杀人者,人也,非兵也」的逻辑?

回答
“枪本身不会杀人,是人持枪杀人”——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而且经常被拿来作为反对更严格枪支管制的论据。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它的逻辑其实站不住脚,而且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看看这句话到底漏了什么。

1. 混淆了工具和责任

这句话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把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工具的特性,完全归咎于使用工具的人。没错,任何人都可以用石头砸死人,用刀捅死人,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对石头或者刀的要求,和对枪的要求不一样?

石头/刀 vs. 枪: 石头和刀确实也能伤人,但它们的杀伤力和效率,跟一把枪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一把刀需要非常近的距离,而且需要持续的动作才能造成致命伤害。而一把枪,哪怕是普通的手枪,在经过训练的人手里,可以在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外,瞬间造成致命的穿透性损伤。它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快速、高效地消灭目标。
易用性与规模: 即使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拿到一把枪,也比拿到一把刀更容易造成大规模杀伤。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枪支,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指导,就能按下扳机。而要用石头或刀造成同样的伤亡,所需的体力和技巧是完全不同的。
“兵也”的现代解读: “杀人者,人也,非兵也”这句话出自古代,在那个时代,武器的种类和杀伤力都非常有限。当时“兵”可能更多指的是盔甲、弓箭、刀剑这些相对“个人化”且杀伤力有限的装备。但现代的“兵器”(枪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们的设计和功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个人武器”范畴,更接近于一种能够大规模、高效率杀伤的“装置”。

2. 忽视了工具的设计目的和属性

一件物品之所以存在,往往是因为它被设计成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枪支的设计目的,就是精确、快速、远距离地发射弹丸,以期造成致命伤害。虽然也可以用于狩猎或体育竞技,但其核心的杀伤性功能是无法回避的。

“方便杀人”的工具: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枪支是“方便杀人”的工具,或者说它极大地降低了杀人的门槛和难度。它缩短了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提供了极大的杀伤力优势,并常常使得受害者在反应过来之前就丧失反抗能力。
其他工具的比较: 如果有人说“汽车本身不会撞死人,是司机开车撞死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因为汽车的设计初衷是交通运输,撞死人是其功能之外的意外或滥用。但枪支的设计初衷,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潜在的杀戮(无论是战争、狩猎还是自卫)。把枪支和汽车类比,本身就存在误导性。汽车出了事故,我们会讨论交通安全、车辆设计、驾驶员责任;而枪支造成的伤亡,我们也理应从枪支本身的设计、普及程度和易获取性上进行讨论。

3. 强调了个人责任,却回避了社会责任

这句话的逻辑看似强调了个人责任,但实际上是将社会责任完全推给了个人,从而回避了制定更合理、更安全的社会规则的必要性。

法律和规则的目的: 社会之所以要制定法律和规则,就是为了约束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可能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的行为。我们禁止在公共场合携带武器,不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守法公民”,而是因为我们无法保证所有人都永远守法,也无法预测谁会一时冲动犯罪。
限制高风险工具: 对于那些极具杀伤力、且极易被滥用的工具,社会有责任去考虑如何限制其流通和使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的风险。这就像我们不会允许普通人在街上随意携带燃烧弹,即使我们可以说“燃烧弹本身不会炸,是人点燃了它”。我们限制燃烧弹的流通,是因为它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合理使用的范围。
“人性本恶”还是“环境影响”? 即使我们承认“杀人者,人也”,但“人”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行动的。一个社会对枪支的普遍性和易获取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看待和使用武器的方式。当枪支像“标配”一样普及时,人们更容易将其视为解决冲突、宣泄愤怒或进行犯罪的“选项”。

4. 逃避了“谁应该为风险负责”的问题

这句话试图把所有责任都甩给“使用者”,但实际上,制造、销售、以及决定如何管理这些危险工具的社会,也同样负有责任。

责任链条: 如果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非法目的并造成了严重后果,那么我们除了追究最终使用者的责任,是不是也应该审视一下生产和销售环节是否存在问题?
“无辜的枪支”的神话: 试图将枪支描述成一个完全“无辜”的道具,是一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做法。枪支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并且其背后涉及到利益集团的推动。如果一个社会允许这些高风险的“产品”在市场上泛滥,那么当悲剧发生时,我们不能只指责“持枪的人”,而完全忽略了创造和维持这种泛滥环境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总结一下:

“枪本身不会杀人,是人持枪杀人”这句话,虽然在字面上似乎无懈可击,但它是一种逻辑上的转移焦点。它试图把大家对枪支暴力问题的关注,从“枪支是否应该被如此轻易地获取和使用”,转移到“所有使用工具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

当然,个体的行为和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但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强调个体责任的层面,而是应该积极地去设计和管理那些潜在危险的工具和环境,以降低悲剧发生的概率。就像我们不会因为“刀本身不会切菜,是人拿刀切菜”,就允许大家随身携带锋利的屠刀,并且不对此类物品的流通加以任何限制一样。枪支作为一种高效的杀伤性工具,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管理方式,理应得到更审慎的考量和讨论,而不是一句“是人杀人”就能轻松带过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好多支持持枪的也是这个逻辑啊~怎么反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枪本身不会杀人,是人持枪杀人”——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而且经常被拿来作为反对更严格枪支管制的论据。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它的逻辑其实站不住脚,而且回避了问题的核心。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看看这句话到底漏了什么。1. 混淆了工具和责任这句话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把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工具的特性,完全.............
  • 回答
    哈哈,这句话真是经典,一听就知道是“杠精”附体了!“太平洋又没加盖,有本事自己游过去”这句话,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非黑即白”和“滑坡谬误”的结合,用来嘲讽对方提出的某种要求或看法是“不切实际”、“不可能实现”的。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入手,而且要说得有理有据,让对方哑口无言,同时保持自己语言的.............
  • 回答
    “我凭本事合理合法多赚的钱,凭什么多交税?” 这种想法,说实话,挺能引起共鸣的。毕竟,谁不想把辛苦赚来的每一分钱都攥在手里呢?看着自己努力的成果被税收拿走一部分,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这是一种朴素的、基于个人利益的朴素想法,也反映了很多人对财富和贡献的直接认知——我付出了,我得到了,为什么还要再吐出一.............
  • 回答
    这话说得有意思,也挺有道理的。美国人拥枪,特别是拿“反对暴政,维护权利”说事儿,听起来挺豪迈,但细想之下,确实有个绕不开的现实:个人持枪,真能跟整个国家机器较量吗?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拥枪的“经典论调”:不容置疑的权利与暴政的警钟美国人拥枪的理由,最常被引用的就是第二修正案(Second Am.............
  • 回答
    美国某州为鼓励居民接种新冠疫苗,推出“打疫苗送枪”的奖励计划,这确实是个颇具争议且充满戏剧性的话题。从这个现象出发,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出不少反映美国社会深层矛盾和独特文化印记的问题。首先,这直接暴露了美国枪支文化根深蒂固的现实。在美国,枪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与自由、权利、自卫等概念紧密相连,是许多人.............
  • 回答
    反驳“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没有出全力,中国胜利只是侥幸”的观点,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战略决策、后勤保障、国际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一个系统的反驳框架: 一、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投入与战略决心1. 兵力与资源投入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投入了约120万军队,包括陆军、海军陆战队、空.............
  • 回答
    “犯罪重罚世界就会很美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点,因为它直观地迎合了人们对安全和秩序的渴望。然而,这个观点存在许多漏洞,并且忽略了犯罪的复杂性和刑罚的深层影响。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简化了犯罪的根源,忽视了社会结构性问题: 犯罪并非完全由个人选择决定: 许多犯罪行为是.............
  • 回答
    “如果我国遭到入侵,我就要跑到外国去,才不去反抗送死。” 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动机和情绪,比如对战争的恐惧、对自身安危的优先考虑、对国家命运的疏离感,甚至是对国家能力的怀疑。反驳这种言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既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也要有理性上的说服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方法:一、 从情感和.............
  • 回答
    当朋友表达对知乎持否定看法时,你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详细地、有理有据地反驳,而不是简单地否认。关键在于理解朋友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然后针对性地去回应。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思路和论述方式:核心思路: 承认并理解朋友的观点: 不要一上来就攻击,先承认知乎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样朋友会觉得你理解他,.............
  • 回答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高度政治化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双方都持有截然不同的叙事和解释。要反驳“乌克兰挑衅俄罗斯,俄罗斯兵戎相见是反抗俄罗斯侵略者”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并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驱动。核心论点拆解与反驳思路:首先,我们需要将“乌克兰挑衅俄罗斯”和“俄罗斯.............
  • 回答
    反驳“元清非中国”的谬论,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疆域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但从学术和历史事实出发,可以有力地证明元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论述:一、 历史合法性与中国王朝的继承性 元朝是中国王朝的继承者: .............
  • 回答
    “明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许多明粉津津乐道的“明朝盛世”的代表性论调,他们认为这是明朝区别于其他王朝,尤其是与其后朝代的伟大之处。然而,历史是复杂的,用如此简化的标签来概括一个长达276年的王朝,并将其与任何其他王朝进行简单比较,往往会忽略许多细节和重要的历史背.............
  • 回答
    这句话看似合理,实则蕴含着复杂的伦理和哲学考量。反驳它并非否定“允许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探讨其前提、边界以及潜在的危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论述:一、 “不喜欢”的性质与反驳的必要性: “不喜欢”的深度和影响: 简单地说“不喜欢”可能不足以支撑更深层次的反对。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程度的“不喜.............
  • 回答
    “你讨厌内卷不就是因为你竞争不过吗?”这句话就像一个精美的“道德绑架”和“动机揣测”的组合拳,试图将一个人对“内卷”现象的反感归结于个人能力不足的“懦弱”表现。然而,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它模糊了现象本身带来的危害与个体应对策略之间的界限,并且忽视了内卷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要反驳这句话,我们.............
  • 回答
    当群友(自称汉语言专业)对《原神》的《神女劈观》文案进行“狗屁不通”的评价时,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驳,并进行详细的阐述:核心反驳策略:1. 承认并细化,但不认同定性: 首先可以理解对方可能从某个特定角度看到了问题,但要明确表示“狗屁不通”这种过于绝对和情绪化的评价是不够客观和细致的。2. .............
  • 回答
    反驳老一辈人“我们那个年代那么艰苦都活下来了,现在的年轻人条件那么好却经常出现心理问题”的言论,需要采取一种理解、尊重但又有理有据的态度。这不仅是要指出他们的观点可能存在的片面性,更是要引导他们理解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以及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方法:核心反驳思路: 时代变迁.............
  • 回答
    “我评论个冰箱还得会制冷吗?”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修辞性问题,用来表达“评论某事物不一定需要成为该事物的专家”的观点。这句话的幽默之处在于它将评论者的技能门槛拔高到了一种荒谬的地步。要反驳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核心反驳思路:理解“评论”与“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以及不.............
  • 回答
    “网络文学不如从前”这句话,或许是许多老读者在回味过去黄金年代时会发出的感慨。然而,要反驳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它,而是需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指出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存在的进步和新的可能性。反驳“网络文学不如从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并尽量详细地展开:一、 “不如从前”的依据在哪里?—— 审.............
  • 回答
    “只要钱给够,别说996,077都行”这种观点,看似直接,实则隐藏着对劳动者更深层次需求的忽视,也忽略了长期来看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地反驳这种观点:一、 物质回报的极限与边际效益递减 金钱并非万能且有其边际效应: 尽管金钱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它并非唯一或无.............
  • 回答
    这句“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的论调,实际上是用一种偷换概念和转移视线的方式来回避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反驳它: 核心问题与偷换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 核心问题 是:“是否存在资本家(或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工人进行剥削,导致工人利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