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觉得UFC看起来没有力量感的人,不是挨打的那位选手。
所谓的力量感,其实很难传递给观众,而影视作品中的力量感,更多是音效和后期配音。如果是演员动作幅度大一些,再弄一些道具(打在演员身上冒白烟的粉末),以及后期特效剪辑(加快演员动作速度,其实演的时候是很慢的),这些技术手段能显著地提高视觉冲击力,显得演员的武打动作很有打击感。如果通过化妆让本就强壮高大的演员,通过剧本让替身演员“飞出去”,再比划一下肌肉之类的,力量感也就出来了。
起初,在拳馆参观的时候,馆长会适当地“表演”一些尽兴节目,也就是学员在擂台上切磋,其实都是说好的表演赛而已。然后,双方拳手戴的护具+拳套极其“蓬松”,打在身上特别响,就是这个响声,让观众觉得“打的很重、很过瘾”,实践上就是特意演出来的效果。
而真正的比赛,其实是很闷的声音,有时离的远还听不到,即使在台下的教练,也不见得听的见。
当皮肤和拳套的外皮碰撞、摩擦的时候,多少能听见一些,但不是电影里那样夸张、响亮;更没有打在身上冒白烟,顶多也就是记者拍下照片或演播室里的慢镜头能拍下来选手被击中时泛起的汗水而已,这个飚起来的汗水,真打的时候就是“闪”一下的感觉,观众轻易捕捉不到。
这些影视作品不光影响了格斗项目的观众感官,而且也误导过军迷,尤其是某些枪战动作片,比如:演员的武器似乎没有弹药限制、似乎没有后坐力、似乎没有武器重量能轻易双持、可以不用瞄准也打的特别准、中了枪也能神勇无敌、以及一些伪科学(枪斗术通过手抖让子弹拐弯)等。而像“燕双鹰”这种超人系的枪手,已经是科幻片的范畴了,这里就不深究讨论了,明白大致意思即可。
至于武侠片,对观众的影响已经到了难以理解的程度了,可以参考一下痴迷武术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什么表现,说是宗教化都不夸张,人都已经魔怔了。甚至严重到一定程度,对自己的武功深信不疑,主动上门去踢馆,至于啥结果,网友可以看一些相关新闻。这也是大众普遍对传武表现出的负面问题反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把影视作品当真了,并对此深信不疑,把自己的期待和夸张性的东西联系起来,似乎是自身幻想的具象化,也是自身诉求的“生存”平台。就像某些宗教对图腾、符号、肢体语言、文字、故事等崇拜,这里其实有其本人本身就有的幻想,只是这个崇拜物“放大了”这个本身就有的幻想,受体离不来它,也不接受外界的批评和反驳,无法面对现实。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这个热闹是有极限的,比赛虽然是一种观赏性娱乐项目,让观众释放和发泄,但它毕竟不是表演。
于此对应的“格斗项目”,既过瘾、又刺激、又有打击感、又有力量感、又有肌肉猛男、又有美女、又见血、又有道具削人、甚至打裁判、打老板更能连观众一块揍一顿。
它就是:美国WWE摔跤。(但它是假的,就是纯粹的表演,打人都假打,事前排练好的)
这些摔跤手,都是演员。甚至需要演员有一些特技功底,比如:飞身、空翻、各种摔等技术。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摔跤是如此的刺激、如此的过瘾,因为是节目组设计出来的特效,打起来砰砰响、演员卖力气显得很“痛苦”,往“死”里削,嗷嗷直叫唤,道具来回“飞”,甚至血都是提前准备好的,这个打击感也就一帮动作演员在那里“胡闹”的杰作,观众看着也开心,仅此而已。
如果观众老爷们不懂这个利害关系,看什么比赛都会觉得失望、觉得无聊,这个期待本身就是不真实的,而比赛的选手也演不出来这类观众的期待。
所以,UFC比赛的打击感还是力量感的问题,其实是观众的心态,调整心态就能理解哪些是现实、哪些是艺术作品。分清楚这个,观众就能欣赏比赛了,体验这个比赛该有的快乐和观赏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