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岳飞的《满江红》是不是明朝人的托名伪作?

回答
关于岳飞的《满江红》是否为明朝人的托名伪作,学术界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但主流观点和可靠证据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岳飞所作的真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考察,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论点。

首先,让我们看看支持《满江红》为岳飞真迹的理由。

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证据,是《满江红》这首词的时代风格和内容。岳飞是南宋著名的军事家和词人,他的词作往往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报国壮志以及对战争残酷的体验。 《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壮阔景象,“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沧桑感悟,以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警示,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南宋时期边关将士的复杂情感和时代背景。词中所描写的“靖康耻”、“国家安”,以及对金军的仇恨,都与岳飞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生平紧密相连。如果这是明朝人所作,要模仿出如此契合岳飞身份和时代特征的词作,其功力之深厚,恐怕也非寻常人可及。

其次,从文献记载的角度来看,虽然《满江红》最早的完整可靠的传世版本出现在明代,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伪作。南宋末年,战乱频仍,许多文献资料的保存本就困难重重。岳飞被害后,其事迹和作品受到朝廷的压制,很多与他相关的史料也可能在流传过程中丢失或被销毁。而明朝虽然是取代了元朝,但对岳飞的评价却有了官方的肯定,甚至将其作为民族英雄加以宣传。在这种背景下,岳飞的词作得以重新被发掘、整理和刊印,也是合乎情理的。

再者,学者们对《满江红》的语言风格、用词习惯以及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很多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认为,词中的一些用词和表达方式,如“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说法,以及一些口语化的表达,都比较符合南宋时期的语言特点。虽然明朝在语言上也继承了宋朝,但细微之处仍有差异。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确实存在一些学者对《满江红》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满江红》最早的完整记载出现得相对较晚。虽然在一些零散的记录中可能提及,但真正成形的刊本,多见于明代。这使得一些人怀疑,这首词是否是在明朝才被整理出来,甚至是在此基础上创作的。

二是《满江红》的情感表达过于强烈,甚至带有某种“激进”的色彩,例如“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些观点认为,这种近乎个人恩怨式的表达,可能并非出自一个身居高位、以国家大义为重的军事统帅之口,而更像是民间或后人出于对金朝仇恨而产生的文学创作。

三是对岳飞其他作品的风格比对。岳飞其他的词作,如《小重山》、《武穆遗嘱》等,虽然也表达了爱国情怀,但在情感的张扬程度和表现方式上,与《满江红》似乎有所不同。一些人认为,《满江红》的风格显得更为激烈和煽动性,与其他作品的“沉稳”或“内敛”有所差异。

然而,综合来看,这些质疑并不能完全推翻《满江红》为岳飞真迹的可能性。

对于第一个质疑,正如前面所说,文献的流传过程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动荡的年代。明朝对岳飞的重新评价,也为他的作品的流传创造了条件。

对于第二个关于情感表达的质疑,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后人的视角去苛责一个身处血与火之间的战场将领。岳飞一生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他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其情感的爆发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虽然听起来豪迈,但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抒发内心愤懑和激励士气的手段,而非字面意义上的描述。

至于第三点,词风的演变和个人情感的波动,都可能导致同一位作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境下创作出风格略有差异的作品。我们不能因为风格上的细微差异,就断定其为伪作。

事实上,历代以来,绝大多数对岳飞有深入研究的学者,都倾向于认为《满江红》是岳飞的真迹。许多重要的史料整理者和文学史家,如清代的钱谦益、近现代的王国维、叶嘉莹等,都接受了《满江红》是岳飞的作品。

总而言之,《满江红》是否为岳飞真迹,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现有的证据和学界的共识,更倾向于其是岳飞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尽管存在一些疑点,但这些疑点更多的是由于历史文献的局限性和对情感表达的现代解读差异造成的,并不能构成确凿的伪作证据。它所传达出的那种慷慨激昂、报国无门的悲壮情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陈永华(鹿鼎记中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托岳飞之名而成。

陈近南的父亲陈鼎,是天启年间进士,家学不可谓不渊源,他本人也是郑成功的谋将,文武双全,曾被誉为当世孔明。

陈近南与郑成功两人志向相同,一生都致力于反清复明,而却在北伐的最紧要关头时郑成功急病而亡。陈近南悲痛之余,想到此情此景与当年岳武穆在朱仙镇时何其相似,于是托名岳飞,写下了满江红一词。时陈近南廿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与其说是岳飞,更不如说是陈近南抗金(清)最好的写照。

三十年来功名化尘土,复明大业却如云遮雾盖看不清前路,这是陈近南发出的感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国姓爷壮志未酬身先死,这恨到了泉下又如何能消?

之后陈近南自知北伐难以为继,便转而发展民间爱国志士,这首满江红也因此传唱开来。为了避免文字狱,人们又托词明朝名将王越借岳飞之名所作。“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抗击的是鞑靼,而不是金(清)。乃至于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这也是为何这首满江红后半阙与岳飞的目标相悖的原因所在。

user avatar

《满江红》真伪问题,实际上是3个问题,即,1岳飞写没写满江红;2满江红在明朝出现的文献事实;3岳飞和满江红在近代以来的接受过程。下面我们来推演这3个问题的逻辑可能性,事实上也是论辨双方的论证过程。希望感兴趣的读者,耐着性子读完。

辩题1:岳飞写没写满江红

正方1辩-邓广铭:不容置疑。从《鄂王家集》中确为岳飞写作的一些题记和诗篇的思想内容来看,包含在《满江红》里的思想,在岳飞的其他的作品中都存在着。一来有这种思想,二来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写不出《满江红》呢?

反方1辩-余嘉锡:既然写了,为什么不见于《鄂王家集》?据岳珂自序,其于搜访遗稿,不遗余力。况其平生富收藏,精鉴赏,苟得名人法书,必著录于宝真斋而为之赞,使当其时飞之手泽犹有存者,安肯不亟亟寻访,而听其放失者哉?乃自嘉定三年(1203年)十一月作序之后,直至端平元年(1234年)十二月重刊《粹编》时,凡经三十一年,而其所刊《鄂王家集》,仍只此三万余言,未尝增益一篇,然则废之笔墨散落者盖亦无几矣。如其有之,而为珂所不及见,亦当先见于宋、元人之记载,或题咏跋尾,恶有沉霾数百年,突出于明中叶以后者乎?

正方1辩-邓广铭:根据岳珂自序,其父岳霖对于搜集岳飞的各种作品,确实是作过一番极大努力的,而岳珂本人只是加以编次刊印而已,他对于搜访岳飞遗文,是不够辛勤认真的。举个例子,赵与时《宾退录》卷一就记录一首岳飞写的七绝,并说“其孙类《家集》,惜未有告之者”,《宾退录》这本书约在1224-1225刊行,岳珂真想搜访补阙的话,正可以采辑,事实上他置若罔闻。既然有岳霖父子遗漏的实证,就不能排除《满江红》是他们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因此,不能够根据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这首词,就断定这首词是假的。

反方1辩-余嘉锡:《宾退录》所收确为岳飞之作,我已经说过。岳珂未收,一是二者并不相识,二是未见其书。不能以此责岳珂不认真。

正方2辩-王学初:根据我编《全宋词》的经验,宋人词不见于宋元人载籍而只见于明人之书者殊不少。明人所见之宋元人载籍,今未必尽有传本,明人去宋较近,当有见今人所不能见之本可能。此词纵有可疑,只以文献不足,如蘧认为伪作,或难免有流于武断之嫌,似以审慎为宜。

观众1-唐圭璋:学初说的对。岳飞作此词,最初究为何人、何时、何地传出,由于文献不足,不能确定,但谓为伪作,似应审慎。我再补充一个例子。岳飞另有一首《满江红》“遥望中原”词,亦不见于岳珂、陈郁二书,但其墨迹,经过宋魏了翁,元谢升孙、宋克,明文征明等人收藏,流传至今。可见岳飞词翰犹有遗翰,亦不能谓之为伪作。

正方3辨-王曾瑜:邓广铭先生以《宾退录》一例来说明有岳霖父子遗漏的实证,非常正确,但那是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最终成书之前的例证。如果我们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成书后的南宋文献中找到引录《满江红》的文字,不就证明此词确为岳飞所写的了吗?我找到了两条。一条是南宋后期陈郁的《藏一话腴》,清人沈雄《古今词话》和康熙《御选历代诗馀》所引的《藏一话腴》文字中有“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另一条是南宋后期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引《鹤林玉露》文字中有“武穆有《满江红》词云”。

反方2辩-王霞:首先,宋词不见于宋元载籍而见于明清者固然不乏其例,但《满江红》词却大不一样。《满江红》词最能表现岳飞的悲壮情怀,若果为岳飞所作,宋元人不当无人提及。其次,清人沈雄《古今词话》和康熙《御选历代诗馀》所引的《藏一话腴》文字不可信。理由1:《藏一话腴》原文无此段文字,此为后人妄增。理由2:岳珂曾为《藏一话腴》作序,如果《藏一话腴》有《满江红》,岳珂岂能不知:,知又岂能不录?而《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不录,则可反证《藏一话腴》未有《满江红》论述。理由3:《古今词话》和《御选历代诗馀》引文常常篡改妄增。第三,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引文不可信。理由1:此段文字不出《鹤林玉露》,《鹤林玉露》各版本皆无此段文字;理由2:《宋稗类钞》钞录宋人笔记时,往往据己意又补入一些同主题元明以后的文字。

观众2-钱钟书:(喃喃自语)余嘉锡所言是也,窃谓作伪者亦是高手。

正方4辩-李庄临:我在浙江江山县《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中找到了与《满江红》相似的《调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一词,可作为《满江红》为岳飞所写的新证。

反方3辩-朱瑞熙:这首词是伪造的,宋朝根本不存在祝允哲这个人。

观众3-王瑞来:邓先生说“包含在《满江红》里的思想,在岳飞的其他的作品中都存在着”,通过比勘,确实可以看到,《满江红》词和岳飞其他的诗词一样,在总的风格上是一致的。但迄今为止,还没能找到一条毋庸置疑的确凿资料,来推翻余嘉锡先生提出的在明以前《满江红》词不见任何记载的怀疑。而这一条证据恰是一切辨伪者论证的基石,有这块基石在,就不能轻易肯定此词。

总结】:余嘉锡先生从文献学角度提出质疑,而诸家学者从文献学角度来反驳,辩论焦点集中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没有收录以及宋元文集没有记载两个问题上。总结来说,从文献角度,此词处在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状态,不能证明是因为没有一条直接证据,不能证伪是因为不能排除岳飞写此词的可能。因此要继续讨论这一问题,必须另辟战场,即从明人作伪以及词本身来论辩。

辩题2:满江红在明朝出现的文献事实

反方1辩-余嘉锡:《满江红》词不题年月,亦不言作于何地,故无破绽可指,然不见于宋元人之书,疑亦明人所伪托。考李桢刻本《武穆集》卷五有赵宽《刻满江红词碑记》云:镇守麦公重修岳武穆王坟庙成,得考功主事杨子器名父为昆山令时所刻送张紫岩北伐之作,叹曰:伟乎壮哉,王之手书也。遂刻而置之东庑。既又读王所制《满江红》词,叹曰:思深哉。盍表而出之以示人。因议刻石置之西庑。三司诸公咸乐观厥成,俾书之......据宽所言,盖送张紫岩诗,自子器始以飞手书刻石,麦秀又翻刻之于西湖岳庙,至《满江红》词,则麦秀实始付刻,其字为宽所书,非飞之亲笔....《列朝诗》丙集七称名父乡举出桑悦之门,李本《武穆集》卷五有所作刻《送紫岩北伐诗碑记》.....是则子器实得之于悦,疑即悦所伪作.....悦记中已有“踏破贺兰山缺”之语,则其伪当在悦以前,第不知出何人之手。

反方2辩-夏承焘:我也曾经指桑悦和赵宽都是伪造这首词的嫌疑人物,但读过桑悦和赵宽的诗词集后,看不出和《满江红》有什么关系之处.....我以为这首词的作者当是对当时民族矛盾有强烈感受,并且可能是亲身投入这场斗争的人,才写得出这般作品。这首词的作者可能会是王越一辈有文学修养的将帅或者是边防幕府里的文士

正方1辩-邓广铭第一,在河南汤阴县的岳庙中,迄今还矗立着一块刻着这首《满江红》词的石碑,是王熙在天顺二年所写。有这一件实物作证,则此词首次出现于弘治年间之说,以伪为真始自徐阶之说,便都不攻自破了。第二,汤阴岳庙是在1450-1451年间由袁纯创建的。庙宇落成后,袁纯又编《精忠录》一书,此书第三卷收录《满江红》词。第三,徐阶所编《岳集》卷三,摘录了赵宽的重刻《精忠录》的序文,据知袁纯所编之书又在杭州重行刻印。然则杭州岳庙中那块由赵宽书写的《满江红》词刻石,如果没有其他书作为依据,则必即是从袁纯书中照抄来的

正方2辩-基多:汤阴岳飞纪念馆发现一块《满江红》词碑,这块词碑的发现,不仅否定了关于《满江红》最早出现于明弘治年间之说,而且也否定了出自“王越一辈有文学修养的将帅”之手的推断。那么,《满江红》词之出处何在?从汤阴岳庙的建造过程中无踪迹可寻。

反方2辩-夏承焘:我以为《满江红》也有其可疑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便是。《满江红》词里这样说,正是作这首词的明代人说当时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

正方3辩-王克:《满江红》里的贺兰山不是指在宁夏境内的贺兰山,而是在河北磁县境内。

正方1辩-邓广铭:不在河北磁县,词里的贺兰山是泛指。

总结】:此段从明人伪托与诗词本身来探讨真伪,双方都没有举出实质性证据,虽然正方驳倒了反方的弘治说,但也只是上提到景泰年间,并未超出明朝范围。就诗词本身来说,虽然驳倒了夏承焘将贺兰山等意象实指的论点,同时臧克家也疏通了三十功名尘与土的解释,但同样无法就词的内容本身作出确证。

辩题3:岳飞和满江红在近代以来的接受过程

反方1辩-余嘉锡:若《满江红》词真伪皆无实据,其中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句,足以励迈往之风,而作忠义之气,于世道人心,深为有裨,子何必以疑似之词,强坐以伪也哉?应之曰,考证之学之于古书也,但欲考其文之真伪,不必问其理之是非。疑之而其词不因我而废,听其流行可矣,至其为岳珂所未见,《鄂王家集》所无有,突出于明之中叶,则学者不可不知也

反方2辩-夏承焘:我怀疑这首满江红词不是岳飞之作,出于明代人之手。但不可因此就把它和一般伪书伪文一同加以否定。它应该肯定的有三点:就时代意义说,作者在明代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托名于历史英雄人物,作了这首洋溢热烈爱国精神的作品,在当时是有鼓舞人心作用的;就创作动机说,明代文人好造伪书,那都是出于文人好名好奇之心,而这首满江红则是从热爱祖国出发的;就它对后代的影响说,这首词有强烈的思想性,数百年来,激动人心,当我们国家民族被压迫被侵略的时候,它曾经起过鼓舞抗战反侵略的作用。所以,实事求是地考证它的作者作年,是我们研究这首词的一方面,估计它的时代意义、创作动机和历史价值,是它的另一方面

正方1辩-邓广铭:我们之所以重视对《满江红》的讨论,是为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继承岳飞的那种做法;不是为了对北方的女真族或是其他少数民族如何如何,而是要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妄图侵略我国,亡我之心不死的人。这才是现在研究这首词的思想意义所在。

正方2辩-龚延明:鉴于《满江红》一词已与岳飞的精神融为一体,并成了激励民族浩然正气的有力武器,作为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的特定历史产物,没有必要人为地将岳飞与《满江红》词分割开来,在真伪问题上争论不休。

反方3辩-张政烺:《满江红》词至近代始多热情称道者,推测其原因不外几点。一是清末兴起的革命,有些参与者借岳飞《满江红》词作宣传,抒发民族主义思想感情。二是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侵略者日多,因此怀念古代的民族英雄,珍惜其作品。这是一个时代的需要,所以作品之真伪,艺术质量之高低,都不是重要的问题了。

正方3辩-周汝昌:此种词原不应以文字论短长,然即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雄.......倚声而歌之,亦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文学课也。

【总结】:分清讨论问题的层次,不必因此而忘彼,亦不必因彼而忘此。

user avatar

说到时间,大家知道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唐朝?其实直到宋朝这首诗歌才出现在历史记载里,如果最晚取张若虚去世的730年,再取宋代乐府诗集郭茂倩一出生就开始收集,中间隔了310年,然后这首诗也是宋人伪作?你们既然否了这个,干脆连春江花月夜也一起否了算了,作者改成无名氏,何必整天盯着岳飞这个武人。

事实上你们根本没胆子碰瓷春江花月夜。

这话题真心跟民族情绪没关系,要是没诗集传下来再晚个几年才传世就可以不算数的话,这可就很因吹丝挺了。那可不止岳飞的满江红了,这不是点杀这是AOE呀。

不过现在专捡软的捏而已。

历史上很多诗歌都是被埋没了然后机缘巧合之下才在后面被发掘出来,能流传下来的诗词用十不存一来形容都不过分。

写诗的碰瓷李白能理解,写词的碰瓷苏东坡也说得过去,如果有人能写出这么一首高水平的词硬要碰瓷岳飞这么个不以诗词出名的武将我觉得还是太牵强。自古文人尚且相轻,岳飞固然伟大,但在明朝也是以文制武的大氛围下武人的地位还是低。

这种武人的地位低下是今天的人很难理解的那种低,丘八这种词可不是说着玩的,岳飞说难听点就是武人里的拔个高个外加皇帝树立的忠义典型,归根到底还是皇帝授意文人杀掉的。土木堡以后明朝兵权落在文人手里,曾有两个皇帝想借武将收掌兵权平衡下权力结构,然后什么下场这里不多说。

放在现在的类似对比就是,一个作曲家写出了一首好歌,结果自己不唱也不联系比较有名的歌手唱,直接就送给了自己喜欢的某快草根主播,这个主播的主业还是打游戏,唱歌是打完游戏以后的业余爱好,可能比起唱歌,他还更喜欢喊麦。结果就是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个主播这么一首歌却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能写出这种水平的词的人却不要冠名权,没碰瓷一些宋词大家却碰瓷岳飞,我觉得不太可能。除非是岳飞的狂热粉丝,不然真心想象不出来为什么干这事。

岳飞当时是被钦定的罪臣,全家流放,期间诗歌出现散佚的情况并不奇怪,家中子女最大的岳雷才16岁,而且岳飞还没平反就去世了。后面整理岳飞作品的岳珂已经隔了一辈了,岳珂的生父岳霖被流放的时候年仅12岁,你指望一个小孩能记全岳飞的诗词也不现实。

事实上到岳珂这一辈,能做的也只能是亡羊补牢了。

最后抖一个机灵,其实满江红这首词是一首反词,手动狗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连朝廷给的功名你都视如粪土,八千里路行云追月,你这是想成龙上天吗?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时光不等人,举大事要趁早?

臣子恨,何时灭。

作为臣子,常怀怨恨?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此子欲食人?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山河是旧的,那什么是才新的呢?说山河已旧却向天阙而来,是何肺腑?你这是想效仿尧舜禅让还是另开辟新天地?

user avatar

祖上四代前,一直传,有收藏过岳飞满江红的作品一幅,后家道中落不知所终。

据祖上三代,可能小时候看过这幅作品,称此幅作品应该是明朝裱的,作为高端文化产品出现的。

作为文学作品,这部词挺好的。就算不是岳飞所做,作为文化象征也是够分量的,考据真的有那么必要吗?

如果真是明朝托名人之作,个人私以为正好代表了明朝的文化发展高度。除了小说、戏剧有杰出作品,诗词也有这样的精品,且作为高端文化产品在市场中流通,更加证明明朝的文化产业发达,比阅微草堂高了不知道多少。

隐约能感受到明朝的世俗社会趋势,跟同时期的欧洲地区基本同步上,在经济、科学发展和商贸文化交流基础上,人类思潮有趋同的现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岳飞的《满江红》是否为明朝人的托名伪作,学术界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但主流观点和可靠证据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岳飞所作的真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考察,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论点。首先,让我们看看支持《满江红》为岳飞真迹的理由。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证据,是《满江红》这首词的时代风格和内容。岳.............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满江红》 authorship 的核心争议,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桩颇为公案的事情。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这首《满江红》确实是挂着岳飞的名头流传下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历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是岳飞慷慨激昂的抗金诗篇,是他身陷囹圄,怀着壮志难酬的悲愤所作。词中“怒发冲.............
  • 回答
    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用秋瑾的《满江红》取代了岳飞的《满江红》”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 事实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从来没有收录过秋瑾的《满江红》,也从未因此取代过岳飞的《满江红》。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岳飞的《满江红》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 回答
    关于岳飞的回答,赵构是否满意,我们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来看原文:“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这里的“三事”,指的是赵构写给岳飞的三篇关于历史人物的论述,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和羊祜。赵构通过这三件事,意在向岳飞表达自己的.............
  • 回答
    关于岳飞后人是否在清朝时期全部入八旗、变成满族这个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能够证明岳飞的后人“全部”入了八旗,变成满族。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和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入八旗”和“变成满族”并非完全等同.............
  • 回答
    要理解满族孩子和青少年如何看待岳飞抗金和清军入关这段历史,我们首先需要跳出简单的“民族对立”的框架,进入一个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毕竟,历史的学习和认知,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氛围以及个体思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和长辈的口述历史:对于很多满族家庭来说,长辈的讲述是孩子们接.............
  • 回答
    关于岳飞是否真写过《满江红》,这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史和历史学界都颇具争议的话题。虽然这首词被广为传颂,并与岳飞的爱国情怀紧密相连,但关于其真实性的考证一直存在。支持岳飞所作的观点: 《宋史·岳飞传》的记载: 这是支持岳飞写《满江红》最直接的证据。在岳飞传的最后,提到他“临刑前,笑而死。著《精忠岳王.............
  • 回答
    关于满族文化网微博关于岳飞的言论,即认为岳飞只是一个“军阀”,不应“过度吹捧”,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下,并考察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动机和论据。一、 理解“军阀”的定义和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军阀”这个词在历史上的含义。在中文语境.............
  • 回答
    岳飞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悲壮的事件,也常常引发人们对历史真相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要详细讲述岳飞之死与自身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宋高宗的猜忌、秦桧的奸佞以及岳飞的性格和决策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岳飞自身的原因分析:虽然岳飞最终是宋高宗赵构和秦桧等人合谋陷害致死的,但从他个人角度来看,.............
  • 回答
    “岳飞的能力是否被高估了?”这个问题,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一直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要评价一个古人,尤其是一位像岳飞这样被历史铭刻下深刻印记的民族英雄,确实不容易,因为我们总难免会带着现代的眼光和价值取向去审视他。先说岳飞能力“被高估”的可能性从何而来。 时代背景的局限性: 岳飞生活的宋朝,.............
  • 回答
    岳飞的军事才华和战功,在《白话本中国史》以及许多历史记载中,都着墨甚多,常被誉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要评价他是否如书中描述的那般卓越,我们需要结合史实,细致地去审视他的军事生涯。首先,《白话本中国史》对岳飞的描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正史《宋史》以及后世的传颂。书中着重强调了岳飞在收复中原地区、抵.............
  • 回答
    岳飞的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官方的说法,他被秦桧构陷,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但要说清楚这背后的复杂因素,需要我们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首先,我们得承认,岳飞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屡次北伐,在金兵压境、国家危亡之际,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素养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收复了不少失地,让百姓.............
  • 回答
    狄青和岳飞,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都以卓越的战功和忠君报国的精神赢得后世敬仰。然而,他们最终的命运却都充满了悲剧色彩,被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所吞噬。探究他们悲剧命运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历史必然性因素,这些因素根植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军事将领与文官集团、皇权之间的复杂博弈.............
  • 回答
    赵构和岳飞,这俩名字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历史画卷里,简直是绕不开的两道坎。一个是皇帝,一个是战神,本应是相辅相成,共同抵御金兵侵扰的伟大君臣,结果却走向了冰冷的对立,最终以岳飞的悲剧收场。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让咱细细道来。说白了,赵构要杀岳飞,不是因为岳飞有多大的罪,也不是岳飞真的想谋反,最根.............
  • 回答
    悲风凄雨,壮志未酬:那些寄托于诗词的岳飞情怀岳飞,这位南宋的抗金名将,以其精忠报国的信念和赫赫战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然而,这位盖世英雄的结局却是被秦桧等奸臣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于风波亭,留下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更留下了无数后人心中的愤懑与哀思。千百年来,无.............
  • 回答
    岳飞的一生,就像一幅泼墨山水画,浓墨重彩,却又带着几分悲壮的写意。提起他,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总是那句“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他贯穿一生的信念,是他行事的准则,也是他最终命运的写照。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这出身注定了他不可能像权贵子弟那样走上仕途。然而,命运的齿轮似乎为他早已准备.............
  • 回答
    《江南百景图》中岳飞“肉袒牵羊”的形象,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设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要理解这个形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肉袒牵羊”的历史典故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肉袒牵羊”这个词语的真实含义。 历史来源: “肉袒牵羊”是中国古代一种表示极度屈辱和忏悔的刑罚或表示罪责的方式.............
  • 回答
    辛弃疾的词作中确实有提及岳飞,但数量不多,且往往是在较为隐晦、含蓄的表达中。作为同时代心系家国、报国无门的英雄人物,他与岳飞的志向可谓高度契合,情操也十分相似。那么,稼轩为何在自己的词作中,对这位惺惺相惜的同道之人提及得如此之少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探究。辛弃疾词中“岳飞印记”的探寻.............
  • 回答
    宋朝军队给人的“菜”的印象,以及岳飞军队的神勇,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引人深思的景象。要理解这一点,得把宋朝军队的整体状况和岳飞军队的特殊性分开来看,并深入剖析其原因。宋朝军队的整体困境: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将整个宋朝军队简单概括为“菜”有些过于笼统。宋朝的军事制度和军队建设,与之前的汉唐.............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和岳飞是否会被主观好感无意识拔高军事才能,并将其与韩信、白起进行比较,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承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好感往往是复杂情感的交织,它掺杂着敬仰、同情、民族认同,甚至对某种理想人格的投射。诸葛亮和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国民认可度和情感共鸣的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