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人反对复兴繁体字?

回答
有些人对繁体字的复兴持反对意见,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实际层面的考量,也有历史文化和社会认同的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些反对声音,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

首先,推广和学习成本的增加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简体字经过几十年的普及和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教育系统、出版行业、大众传媒,还是日常的书写和阅读习惯,都早已与简体字深度绑定。一旦开始大规模复兴繁体字,将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和转换成本。

教育体系的调整: 学校需要重新编排教材,教师需要重新培训。这对于已经习惯使用简体字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初学中文的孩子们,学习两种字体体系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和时间。
出版和信息传播的阻碍: 过去的书籍、报刊、档案等大部分是以简体字形式存在的。如果突然需要将这些内容全部或部分转为繁体字,其工作量和成本是难以想象的。新出版的书籍也需要选择使用哪种字体,这会涉及到印刷、排版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沟通的潜在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部分人使用繁体字而另一些人使用简体字,可能会导致沟通上的不便,尤其是在信息快速流动的网络时代。

其次,历史和现实的割裂感也让一些人产生疑虑。简体字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普及文字、提高识字率而推行的措施。虽然过程中存在一些争议和讨论,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推广目标。反对者认为,强制复兴繁体字,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历史和现实社会发展的一种否定,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社会动荡和认同分裂。

历史延续性的辩护: 一些人认为,简体字作为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字,已经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和文化。强行回归繁体字,如同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上进行一次大的手术,可能会造成文化断层感。
“文化 मात्र”的担忧: 担心复兴繁体字会被狭隘地解读为一种“文化मात्र”或政治符号,而非纯粹的文字演变。这种解读可能会加剧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尤其是在涉及两岸关系等敏感议题时。

再者,对繁体字优越论的质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繁体字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汉字的象形和表意本源,其结构也更具艺术性和美感,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其在实用性上优于简体字。

书写效率的考量: 很多简体字是从繁体字简化而来,其笔画更少,书写起来更快捷。在需要大量手写输入的场合,简体字的效率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部分简体字本身的合理性: 一些被简化后的汉字,如“爱”(去“心”)、“产”(去“人”)、“厂”(去“广”)等,其结构仍然能够清晰地传达字义,甚至比繁体字的写法更容易理解或更符合逻辑。

此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有时也会掺杂进来。在一些语境下,关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争论会被赋予政治色彩。

“去中国化”的担忧(反向): 在某些地区,例如台湾,繁体字是主流,简体字的使用则常被视为与大陆文化或政治立场相关联的符号。在这种背景下,提及“复兴繁体字”可能会被解读为政治意图,引起警惕。
“文化认同”的博弈: 关于哪种字体更“正宗”或更代表中华文化的讨论,有时会演变成一种文化认同的博弈。一些人可能认为,坚持使用简体字是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维护,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回归繁体字是找回被遗失的文化根源。

最后,社会资源的分配和优先级的考量也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在社会发展中,许多领域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例如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医疗教育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字体改革这样一项可能引起争议且效果不确定的事情上,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或优先级较低的。

总而言之,反对复兴繁体字并非是简单的“守旧”或“反传统”,而是基于对社会成本、历史现实、实用性、潜在的政治影响以及资源分配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这些反对声音代表了社会上不同群体对于文字、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理解和期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不是反对繁体字,而是反对一天到晚在网上鼓吹繁体字的人。有这样一个段子很烦人,相信大家都见过:“我一个台湾朋友说,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亲不见……”

此状态本人原创,近年来被无数壮士借用,版权所有特此声明。截图时间为证。


说起繁体字与简体字不得不提人人网上一位大牛——何欣何狐狸,他大约写过二十几篇有关汉字简化的文章人人网,中国领先的实名制SNS社交网络。加入人人网,找到老同学,结识新朋友。(别吐槽这个链接,我发的就是何欣的日志,逗比人人网发出链接来就是这样,你不注册一个啥都看不见,难怪药丸)让我受益匪浅,本文许多资料也引自他的日志,不一一列明。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同学一定要看看,本文只是谈一个皮毛。我下面说一说网络上对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种种误读,我们反对那些鼓吹繁体字的人,都是在反对什么?


误读一,简体字是新中国政府创造的?


首先要说明,汉字简化是一个长时间的历史过程。


此处援引九州出版社《说文解字》的注文,总顾问是启功和季羡林。


居延汉简,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此处记载“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对会入官夹”,此时汉字尚没有后世的规整,虽无“玲玲如振玉 累累若贯珠”的整齐美,倒是颇有随性之美。“对”字有所简化,尚没到后来直接一个“又”代替左半边的地步。“会”与今日繁体写法也不相同。

魏晋书法则是今天简体的主力军,草书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是晚唐字帖,大家看看出现了多少非正体字?


再来一位宋朝重量级人物。


黄宗羲手稿本《南雷杂著稿》大家可以自行查看一代文宗都用了哪些非正体字——“为”“穷”。

吕留良在赠给黄宗羲的诗的注中云“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这个“俗字”便是当时有所简化的汉字。这些大家全然没有今天某些人的小家子气,自甘和和百姓用同样的字形,混迹于群众,真是丢了知识分子的颜面。


再有人说简体字是共产党创造的,二话不说,先撒一把五毛钱过去再说。真是贪天功为己有,竟然还不知廉耻的猛吹,中国人几千年的工作让共产党几年做完了,政府不给你们发工资真是亏待义务宣传员了。


而政府推动的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则可以追溯到民国。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鼓吹“正体字”的国粉请把脸伸出来。


民国方案的特点是非系统化,而是针对常用字,这一版方案更是针对最常用的三百多字而已;而56年简化字方案,虽然直接简化的字只有230余字,但是56年方案还有30个类推的偏旁部首简化。


即便在国民党胜利转进台湾后的1952年,在一次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蒋介石第二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说:“为大众写的文字而不能大众化,那如何望其有效?我们须知文字是大众达意表情取得知识和争取生活的工具……所以简体字的儒要是生活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蒋介石(见张博宇编《台湾地区国语运动史料》,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转引自仇志群:《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


何应钦也曾经在1969年,于国民党十中全会提出过整理简字案。(仇志群:《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但是后来因为大陆先这么做了,考虑到敌人提倡的我们就应该反对,于是台湾对简体字的态度立刻转变为反对,成天说简体字就是匪来匪去的东西。“因政治斗争的对方推行简体,我们就倡导繁体,依哲学角度而言,我们是作为对立面的另一边,居于‘客’位,沦为强势‘主方’的奴隶,结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调。”(台湾学者林安梧,见《文字简化面面观座谈会发言纪要》,载台湾《国文天地》,1989年5卷2期)


其实蒋公就是个傲娇受:你用简体字,我偏偏不用,我就要用繁体字,繁体字才是中华正统,娘希匹的。


日本与新中国同期进行汉字简化,新加坡曾于1969年自行汉字简化,在1976年后则改用中国大陆的简化字。


误读二,简体字代表了文化的退步?


那些繁体字的鼓吹者最烦?就是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言下之意就是我代表中华正统,我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有甚者扬言gong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灭绝者,证据就是破四旧和废除繁体字。


可笑。


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秦,书同文,为小篆。有隶书,但不作为正式文字;
汉,隶书渐成正式文字,武帝后,汉隶代古隶。
唐,因循『干禄字书』,科举要求正字法,书楷书。

你说的正体是哪个正体?告诉你吧,是清朝的正体。


就这些网络上所谓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一个个一提清朝就义愤填膺,什么张口一个“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闭口一个满鞑子,结果到了“正体字”这块,真不知道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


1875 年清朝钦定正体,龙启瑞奉谕作《字学举隅》,规定了每个字的字形。今日的所谓正体字,脱胎于此,所以,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后人们习惯称之为“鞑体字”。


满清政府从书籍入手,修《四库全书》就是典型,搜集天下书籍,不合满清心意的统统焚毁或删改,岳飞《满江红》被改成“壮志饥餐飞食肉”,本来是欲啖胡人之肉,成了吃鸟肉。据近代学者推算,全国禁毁图书13600卷。焚书总数达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 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乾隆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3000余件,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被销毁了。如此一系列文化破坏活动中,汉字作为文化载体未能幸免于难,前朝所不注重的字形也被冠以了浓厚的政治意味,俗字开始为官方所坚决反对,乾隆御作《辩正通俗文字》就说“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虽然大部分俗字都比满清资格还老,但皇帝都说了俗字不行,体制内用俗字等于是在抽皇帝的脸,科举考试里面是没人敢用了,从考场到牢房到刑场的轨迹也不是没人走过。龙启瑞所作的《字学举隅》一书,就是钦定正体字,斤斤辩正科举考试用字,对字形的追求堪称登峰造极了,正体字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有着浓烈的政治意味,历代统治者对字形如此纠结的也就满清了。实际效果也不错,造成了知识分子和民众的脱离,书生造反和文盲造反都无法伤及国本,没外国势力,满清很难倒台。而至于定某字为正体有没有道理就是另一件事情了,钱玄同也忍不住要喷满清“这样是正体,那样是俗体,狺狺不休!其实他们全是不认识古字的!”


说得好啊!这些在网上鼓吹什么“正体字”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不认识古字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的来源“七国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命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请注意或颇省改几个字,那是什么?那就是汉字简化过程。邓散木在其《篆刻学》中对这段话的一点解释是“省者,省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这就是汉字的简化与统一。


我们可以这样说,汉字简化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进步!


说起那个特别烦人的段子,我一台湾朋友说什么汉字简化之后“愛无心”之类,这绝对不是呆湾人说得好吗,要是呆湾人说的要打屁股的好吗。


看看这幅字

愛无心呢?说好的愛无心?此四字为黄埔校训,孙中山先生所定,蒋公所书。国粉站出来,自己打脸。


蒋公分量不够国父够不够啊?

说起来这幅字,这个少泉先生就是林白水,就是给慈禧贺寿写“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 每逢万寿必无疆!”的人。


有请苏东坡。《前赤壁赋》

总有那么些人,转发个“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之类的段子,妄图显示自己很有文化,反而映衬了自己的粗鄙与无知。


简而言之,繁体你当然可以用,就跟穿衣一样,谁管你穿什么颜色的,大街上裸奔的都有,但你要什么“正体字”“殘體字”,用简体字的是“没文化”,那就相当于胸口挂个牌子“我是脑残”,围观群众会检验一下你的大脑残不残。


误读三,所谓的“传统文化”真的就高于一切?


我经常看到有些花瓶式的政协委员,煞有介事的提一套推行繁体字的方案,大致一条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里面:就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国学精粹。


我清楚地记得,高三那年,有个逗比的政协委员提出了废除简体字推行繁体字的提案。我们班每天中午都有一个读报的环节,当时我们班一个飘飘然的文艺小清新少女就说了这个新闻,之后点评环节满心欢喜的大谈“传统文化的复兴”并又举出了“爱无心,亲不见”这个恶心的例子。


当时我前面的男生一脸不屑的转过头来跟我说:“这傻X,说得好像她不用考文综似的。”


是啊!政协委员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你高考不是打字啊!理科生也得考语文啊!要什么推行繁体字,我代表初高中同学带头反对。下次再有脑袋缺根弦的政协委员要提废除简体字,罚写一万遍“忧郁的台湾乌龟”——“憂鬱的臺灣烏龜”。


我举一个不恰当的类比,甲骨文、篆文代表了奴隶社会时代的生产力;隶属、楷书代表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简体字适应了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而面对当前信息时代的汹涌潮流,则需要颜文字出场了~( ̄▽ ̄~)(~ ̄▽ ̄)~ (最后一句是卖萌)。


现在好多人总喜欢把“传统”两个字挂在嘴上,这个所谓的“传统”,什么是“传统”,跳大神算不算传统?一定要秋天同居的蟋蟀做药引算不算传统?你说汉服算是传统,要发扬,那草衣兽皮算不算传统?你说繁体字是传统,就像我开头说的,怎么不捧一个龟壳刻甲骨文去。


一切都要进步,社会需要发展,有些东西必将被抛弃。你可以喜欢那些逝去的美好,但以此来攻击别人,认为别人“没文化”,并借“传统文化”这个名号酿出一股恶臭的优越感,这就是病了。


第四,对繁体字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总是把繁体字与“传统文化”捆绑在一起是很无聊的事情。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并不是离开了繁体字就传承不下去。不使用繁体字我们就不会懂得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吗?不使用繁体字我们就不知道怀仁抚远、爱人如己吗?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不使用繁体字我们就不明白吗?


那些一口一个“中华正统”的人更无聊,照我说你要么去山顶洞里面钻木取火,要么别跟我提什么“中华正统”。


另外我们要看到,汉字简化不意味着废除繁体字。今天的中华书局很多书,仍然是繁体竖排,从右往左的体例。没有哪一条法律和规定禁止使用繁体字。汉字简化的反对者通常都无意(或者是有意)误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简化的含义。最典型的就是他们说汉字简化会伤害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书法艺术。这完全是的无稽之谈。


我认为对于繁体字应该有的态度是“识繁写简,全凭自愿”,汉字简化是人民的选择,就像上文中吕留良所说“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你不能强迫他人使用繁琐的繁体字。但是繁体字确实有着简体字所不能替代的元素,许多第一手历史资料都是用繁体字写成。就我自己而言,我认识繁体字,会写繁体字,也认识不少篆书和甲骨文,当然这完全是个人的兴趣。


欢迎关注我微信平台,今天就推送这篇文章

user avatar

从一出生就开始用

用了好几十年的简体

用的好好的

挺顺手

你告诉要换繁体

难道不是你应该给个理由先么

啥叫反对复兴繁体

简体就是我们的教育环境耳濡目染国家权威指定的文字

你想否定

是不是你要给一个理由

而不是相反

user avatar

台湾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随机抽选了100个大陆小盆友和100个台湾小盆友,让他们抄写100遍“忧郁的小乌龟”,经过观察他们发现,台湾小盆友在抄写了几十遍后就不耐烦了,但是所有的大陆小朋友都能坚持抄写完,因此科学家断定,台湾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更加容易产生浮躁的情绪。

-------------------------------------------------------------

大陆小朋友抄写的是:忧郁的小乌龟

台湾小盆友抄写的是:憂鬱的小烏龜

user avatar

根据我潜心研究这么多年得出的结论:

以下来源来自天主教在线:

惊人发现:汉字是上帝创造的!
“社”字在“社会”一词中的意思是社团。社是由两个象形字“礻”和“土”组成,意思是“祭祀上帝的地方”。“社会”的愿意就是“社日举办的集会”、而“社日”就是古代祭祀上帝的日子,通常在春天或秋天。“社会”是全村或全社团的人的集会,因此“社”字的原意表示一群人,即团体。例如“礼拜日”一词原意为“做礼拜的日子”,但如今一般人只把它看作星期天的公休日。

“社”字说明,上帝就是古代中国人社团的中心,是共同敬拜上帝使这些社团凝聚起来并延续下来。如今“社会”已失去这一含义,反映了一个事实:上帝已不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上帝的本意是他是社团的核心,只有以他为核心的社团才能领受他的祝福。


禁,意思是禁止。这个字上面有两棵树,下面的“示”字是“启示”的意思。禁字的部首为示,示(礻)代表上帝。“林”是指分辨善恶的树和生命之树,也就是上帝启示给了亚当,善恶树上的果子是不能吃的,这是上帝给人的第一个规定,也是人第一次被禁止做某件事。这是上帝给亚当自由选择的机会。

束,意思是“约束”。这个字的解释非常有趣。假如现代人造一个表示“约束”的字,可能会画两只绑在一起的手,不会像今天使用的这个“束”字,是“口”嵌在树(木)上。束字确认了旧约《圣经》创世记中记载的历史,这是人受的第一个约束。上帝告诉亚当:不要吃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和夏娃要运用他们的意志,来约束自己不吃那棵树的果子。所以,中国的古人造这个“约束”意思的字时,就联想到人首次要约束自己的状况。


它、蛇源于象形字。这两个字的原意都是“蛇”。“它”是蛇的最初象形字。在演变过程中,这个原始的象形意义失落了。现在只是用来做第三人称的代名词。现在的“蛇”字要在它的旁边加上一个“虫”旁。我们再看创世记的故事,对这些字和其中的含义就更加明白了。当亚当和夏娃经历上帝禁果的考验时,这个“第三者”就是撒旦,跑来诱惑他们。它,这个字上宀(mian),下匕。宀是覆盖的意思,匕是凶器,它的本意就是伪装的罪恶。它不像上帝那样,把善恶树放在园子的中间来考验亚当和夏娃是为了造就他们,撒旦变成蛇出现在他们面前,引诱试探他们是为了毁灭他们。这个中国汉字表明伊甸园中的“第三者”就是蛇。
圣文殊菩萨化身苍颉大帝为撒旦造一字为:魔,由广、林、鬼组成,鬼从厶(私),即自私自利的人死后的状态,林,记录了撒旦诱惑人类始祖的故事,广代表盖子,上帝把撒旦关入牢房。


婪字,意思是“贪婪”或“渴求被禁止的东西”。这个字由上部分的“林”字和下面的“女”组成。“林”是两棵树,指伊甸园中的生命树和善恶树,“女”就是站在树前的夏娃。因为贪吃善恶树上的果子,夏娃犯了历史上第一个贪婪的罪。中国古人选择“女”而不是“男”这个字来造“婪”字,说明他们知道人类始祖第一次背逆上帝将罪引入世界的故事。夏娃在这两棵树前起了贪婪的欲望,“婪”字记录了这个事实。但并不是说,只有女人有罪,男人亚当也有责任,因为上帝的禁令发布时,夏娃还没有被造。当撒旦来时,亚当没有阻止夏娃,反倒和她一起吃了树上的果子。
楚,林是生命树和善恶树(分别树、智慧树),下部 疋(shū ),表示脚跟。楚表示清楚,吃了果子眼睛亮了。楚表示痛苦,痛楚。
3:14 耶和华神对蛇说,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
3:15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3:16 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

羞,上部为羊,在上帝眼里,人就是羊,听从神的人称为羔羊。由于夏娃和亚当吃了智慧果,产生了妄想、执着、分别,看到人的赤身裸体非常的丑陋,从此离开了圆明的精神境界。圣经称此为原罪,佛教称之为一念无明。


罪,古汉字的形式是。这个古汉字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是一个“自”字,古汉字的形式是,是一个鼻子的形象,代表“自己”。下面是个“辛”字,意思是“苦”。古人理解罪为“以自我为中心”,结果就是“苦”。罪是一种心态,即人把自己变成宇宙的中心。但结局却正好相反,以自我为中心必尝到罪的苦果。
福,从示(上帝),“畐”声。声符亦兼表字义。“畐”,本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为一口表示不妄语、不两舌,诚实守信。“田”象胸腹之形。胸中的“十”符,就是佛陀胸上的卐字,表示充满神的公义。
祸,从示(上帝),右边是女娲,人类的灾祸起源于女娲(夏娃)违背上帝的戒律。
善、羡、义(义)、美,这几个字都是羊字头,都表示神的特征。
伏羲,也就是亚当,伏,人之狗,代表奴仆,羲代表敬神,伏羲表示甘愿做神的奴仆。
船,表示“八口人乘舟”,印证《创世纪》中的挪亚一家八口人乘舟逃离滔天洪水的故事。挪亚方舟已被考古证明。
老子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论述的是三位一体教理,并将夷、希、微就构成耶和华的名字(Jehovah)。

裸、倮、躶,这是裸字的三个异体字,倮,人类始祖摘智慧果,由此发现了自己的裸体;躶,因为吃了果子看到身体是裸体;裸,从衣右果,吃了果子对裸体产生羞耻,找东西遮盖,就是最早的衣服。
创世纪:
3:6 女人看那棵果树实在好吃好看,令人羡慕,且能增加智慧,遂摘下一个果子吃了,又给了她的男人一个,他也吃了。
3:7 于是二人的眼立即开了,发觉自己赤身露体,遂用无花果树叶,编了个裙子围身。
迁(迁),从走,右为西、大、巳,这说明中国祖先是从西方迁来的:


大,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巳申刑合,申即神,巳即祀表示祭祀,先祖带着神的旨意长途跋涉来到了中华。

最具震撼力的文史发现:
远古犹太人与中国人关于“上帝”的发音相同,
也就是说远古时期语言相同,而且信仰相同!
来自意大利的安东尼奥.阿马萨里先生,以他希伯来文专家和甲骨文专家双重身份的锐利眼光,从商朝甲骨文下手,写出一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以及中国文明与中东文明相似之点的著作《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一定程度上扩阔了中国学者的视野。
古希伯来人把他们的上帝称为“SHADDAJ(意为全能之神)”
这一发音与今日广东人“上帝”一词的发音相似,而广东方言正是对汉语古音的保留。而且,作者认为,中国卜辞、《山海经》等古代史料中保留了对《圣经》里《创世纪》《以西结书》关于伊甸园传说记载的记忆。我们能就两种文明的宗教某方面的相似性的证据得出两种文明是共源的。作者所举的两种宗教信仰的神的相似性是中国和希伯来文明所特有的也是世界各宗教所共有的特征。中国的甲骨文是早期的文字体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留有对遥远历史的记忆。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也就是锅,古代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耶利米书Jeremiah 1:13 耶和华的话第二次临到我说,你看见什么。我说,我看见一个烧开的锅,从北而倾。
1:14 耶和华对我说,必有灾祸从北方发出,临到这地的一切居民。
1:15 耶和华说,看哪,我要召北方列国的众族。他们要来,各安座位在耶路撒冷的城门口,周围攻击城墙,又要攻击犹大的一切城邑。

据当代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阿马萨里解释: “锅和王位的结合,即同国王的职责相结合,令人想起中国的习俗,即用于煮东西的铜锅是一种里礼器,特别是鼎,是王的礼器。”

汉字演化是上帝负责的,反对汉字演化就是反对上帝,而简体字是汉字演化的最新成果,反对简体字就是反对上帝。


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和梵蒂冈关系不好了吧。

user avatar

我看最大的理由就是,这些人每天都必须写好几遍“忧郁的乌龟”。因为每次一提正体字,他们就提“忧郁的乌龟”。可能银行柜员让他连签好几次,将心比心,的确有点崩溃。

user avatar

从夏商周开始到民国,中国人一直在进行文字简化。要真是论起来,甲骨文比繁体字还早;咋不见他们嚷嚷着恢复甲骨文?

说白了,这些人以为自己穿一身古代衣服、满口之乎者也、用繁体字写文章就觉得自己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对繁体字的复兴持反对意见,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实际层面的考量,也有历史文化和社会认同的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些反对声音,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推广和学习成本的增加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简体字经过几十年的普及和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教育系统、出版行业、大众传媒,.............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民族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都拥有一脉相承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仅是衣物,更是民族身份认同、历史传承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当这些民族看到他们的传统服饰被重视、被推广,甚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时,他们自然会感到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论战中一个常见且复杂的情况。你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可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在讨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使得双方有时看起来界限模糊,甚至行为模式雷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挺史论”者和“伪史论”者有时会让你觉得他们“半斤八两”。一、 相似的论证方式和思维陷.............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自己能力平平,甚至生活拮据,却对那些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尤其是像刘备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抱有一种嘲笑或看不起的态度。这种心态,细究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往往掺杂着多种心理因素在作祟。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是一种自我防御和认知失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总觉得“越高越好”,尤其是分辨率这事儿,好像4K、5K就一定吊打1080P。但现实情况是,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1080P反而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优解”,甚至可以说是“加分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多维度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够用就成”。你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毕业多年的人都能从身边或自身经历中感受到。为什么一些在校成绩优异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以往成绩一般或很差的人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校园评价体系与真实职场需求之间的脱节: 校园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学校通常更侧重于学.............
  • 回答
    房产税征收是否对“只买一套房的人”没有影响,以及为何仍有人反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公平、利益分配以及民众的心理预期等多个层面。虽然理论上直接的房产持有成本会增加,但许多人反对房产税的理由远不止于此。首先,我们来探讨“只买一套房的人”的利益是否真的“不受影响”:从 直接影响 的角度来.............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吃狗肉的讨论,确实常常会演变成激烈的对立,并且“狗粉”这个标签一旦被贴上,往往伴随着人身攻击和情绪宣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一言不合就开骂”。首先,我们要理解“狗粉”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和它被使用的语境。在一些反对吃狗肉的群体看来,“狗粉”是对他们一种带有嘲讽和贬低.............
  • 回答
    在中国和西方社会,关于理工科与文科人群的政治倾向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教育体制、社会价值观、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个体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织。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情况。在中国,普遍的观察是理工科人士倾向于“左”,而文科人士则倾向于“右”。这里的.............
  • 回答
    确实,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既然占星术(我们常说的星座)似乎有些“准”,为什么还会有人,而且还是打着“科学”旗号的人,对此嗤之以鼻呢?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就复杂了,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数据”、“科学”以及人类心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数据支持”并不等于“科学准确”。很多人提到星座的准.............
  • 回答
    一个人时,日子像一潭平静的湖水,清澈透亮,倒映着属于自己的天空。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每一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顾虑谁的感受,也不必解释自己的选择。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开心了就大笑,难过了就一个人默默消化。那种自由自在、独立自主的感觉,是多么酣畅淋漓。然而,当爱情的涟漪打破了这份宁静,生活就好像突.............
  • 回答
    很多人都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咱们普通人嘛,磕磕绊绊的过日子,有时候糊涂一点,反而能少很多烦恼,活得更自在。可要是一个人太聪明了,什么都看得太透,那可就未必是好事了。首先,太聪明的人容易活得太累。 你想啊,咱们普通人遇到事情,可能就凭着一股子直觉或者经验去做了,错了也就错了,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一提到国足,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群人在互相“输出”。为啥有人一“喷”国足,就有人跳出来反驳,甚至嘲讽“看不看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咱们细掰扯一下。1. 情感投入与身份认同:这是最核心的首先,得明白,足球在中国,尤其是国足,对很多人来说.............
  • 回答
    面对导游强制消费时,即使导游只有一个人,游客集体反抗的现象并不常见,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个体差异与从众心理 信任与依赖:游客可能对导游有信任感,尤其是导游在行程中表现出热情或专业性时,游客会认为其推荐是合理的。部分游客可能因缺乏判断力而选择顺从。 群体从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很多人一碰到那些行为极端、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恶人”,脑袋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往往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并非简单一句“锅”就能概括。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标签化的诱惑。人是需要理解世界的,而理解世界最简单的方.............
  • 回答
    “反战的人一定是反美人士”,这种说法在一些讨论中确实出现过,但它过于简单化,甚至可以说是不准确的。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以及为什么它站不住脚,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一下“反战”和“反美”这两个概念。 反战(Antiwar) 顾名思义,是指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立场。.............
  • 回答
    关于《归来》这部电影,观众反应的极端分化,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琢磨着,这背后大概是几个层面的原因在交织作用,让一半人看到了心碎的悲凉,另一半人却在忍俊不禁,甚至看得津津有味。首先,得聊聊电影本身呈现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塑造的“错位感”。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人们.............
  • 回答
    围棋这玩意儿,讲究的是个运筹帷幄,全局观。你问我为什么多人下反而不如一个人?我跟你说,这事儿其实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很正常的。你想啊,围棋棋盘上那点地儿,几十上百个点,就是那么大一块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招数,你觉得他们能一致对外,步调一致吗?除非那几个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然啊,这就成.............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当年诸葛亮那招“空城计”,把司马懿那十万大军给吓得够呛。诸葛亮就坐在城楼上,慢悠悠地弹着琴,身边只有两个小书童,城门大开,里面一个人影都没有。这要是换了旁人,看到这阵势,估计早就打进去,把诸葛亮抓个人赃并获了。可司马懿,这老狐狸,就是不进。不仅不进,还直接掉头就撤,带着他那十万.............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议题:为什么反虐待动物法会有如此多的支持者?而且你还提到,现有证据似乎不能直接证明虐待动物的人就一定会伤害人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角度。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积极推动反虐待动物法的通过。这背后其实并非仅仅是出于对动物本身的同情(虽然这是重要的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