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陆战武器的重量与体型越来越小,而舰艇等海洋武器越来越巨大?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技术进步、作战需求和物理规律的方方面面。简单来说,陆战武器“瘦身”而舰艇“增重”,其实是各自发展路径上的必然选择。

我们先从陆战武器说起。过去,陆战武器确实体积庞大,比如早期的坦克,那叫一个“铁王八”。但现在,你看像轻型坦克、自行火炮,甚至步兵携带的单兵导弹,很多都朝着更小巧、更灵活的方向发展。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机动性至关重要: 在现代战场上,速度和隐蔽性就意味着生存。战场环境瞬息万变,部队需要快速部署、快速转移。一个庞大笨重的装备很容易成为敌人重点照顾的对象,而且也限制了它的战场适应性。小巧的武器更容易通过各种地形,甚至能利用城市建筑进行掩护,增加作战的突然性。
智能化和集成化: 别看现在很多陆战武器外形小了,但内涵可丰富了。以前一个装备可能只能完成一个基本功能,现在通过集成化设计,一个平台就能集成先进的火控系统、侦察设备、通信模块,甚至无人机发射器。这就像我们的智能手机,小巧的机身里装满了各种功能,而且计算和控制能力比以前的大家伙还要强。技术进步使得原本需要庞大身躯才能承载的复杂系统,现在可以用更紧凑、更轻便的电子元件来实现。
精确打击和远程火力: 过去打仗讲究“火力覆盖”,炮弹漫天飞。现在追求的是“精确打击”,用最少的弹药,在最关键的时刻,消灭最关键的目标。这意味着武器的瞄准精度、打击距离和毁伤能力要大大提升。而要实现这些,往往是通过更先进的传感器、更稳定的火控系统和更高效的弹药技术,这些技术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越大越好”,反而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来提升性能。比如,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等等,它们都是电子设备的集合,体积都在不断缩小。
后勤保障的压力: 陆地作战需要大量的运输、维护和人员支持。装备越重越大,对运输车辆、桥梁、道路的承载能力要求就越高,后勤补给的压力也越大。士兵们也希望武器能更轻便,方便携带和操作。小巧的武器能显著降低后勤负担,让部队更具独立作战能力。
成本与生产效率: 并非所有武器都追求“最大化”,在满足作战需求的前提下,更易于生产和维护的装备也更受青睐。小型化设计在很多情况下也能降低制造成本和复杂性。

反观舰艇,尤其是大型水面舰艇,比如航空母舰、大型驱逐舰、巡洋舰,它们却是越来越庞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战略象征与综合能力: 现代海军不仅仅是作战工具,更是国家实力、战略存在和外交能力的象征。航空母舰编队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军事基地,它需要搭载大量的飞机,为飞机提供起降、维修、加油、补给的场地和设施。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甲板面积和庞大的舰体结构来支撑。大型舰艇意味着更强的远洋作战能力、更长的续航能力和更广阔的活动范围,能够执行包括战备巡逻、人道主义救援、海外撤侨等多种任务。
搭载和支持更多平台: 现代航母不仅仅是飞机“摇篮”,它还搭载了各种先进的探测设备、电子战系统、防空导弹系统、反潜武器等等。为了容纳这些庞杂的系统,并保证其正常运行,舰艇本身就需要足够的空间和能源。而且,航空母舰需要一个强大的护卫编队,这个编队中的驱逐舰、巡洋舰也同样是搭载先进武器和传感器的大型平台,它们需要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大量的导弹(防空、反舰、对陆攻击)、反潜鱼雷、近防武器系统等。这些武器系统本身就占据相当的体积和重量。
能源与推进系统: 要驱动一艘庞大的军舰在茫茫大海上高速航行,并为舰上密集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提供充足的能源,就需要非常强大、但同时也非常庞大的推进系统。无论是传统的蒸汽轮机、燃气轮机,还是更先进的核动力装置,它们都需要相当的空间来安装和运行。核动力尤其需要巨大的反应堆舱和配套设施,这直接决定了舰艇的体型。
生存能力与抗打击能力: 海上作战环境与陆地截然不同。舰艇一旦被击伤,如果没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内部空间来容纳损管设备和人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大型舰艇往往拥有更坚固的船体结构,更厚的装甲防护,以及更多的内部隔舱和损管系统。这些都是增加重量和体积的因素。想象一下,一艘在海浪中颠簸、可能随时面临导弹攻击的船,它需要有足够的“抗压”能力,这跟在陆地上还能利用地形隐蔽的坦克是不同的考量。
武器的部署和使用: 舰载武器很多是垂发系统,导弹垂直发射单元的数量决定了舰艇的打击能力。这些发射单元虽然单体不大,但数量多了,整体占用的空间和舰体设计就得考虑进去。同样,大型舰艇上安装的舰炮、反导系统、电子战天线等,也需要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足够的支撑结构。
物理学规律的限制(相对而言): 尽管技术在进步,但船体浮力、结构强度等还是受到物理规律的制约。要承载更大的载荷(飞机、导弹、人员、燃料、弹药),船体必然需要更大的排水量,而更大的排水量就意味着更大的船体。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材料科学来减轻重量,但整体趋势还是朝着大体型发展,以容纳日益增长的装备和功能。

所以,你看,陆战武器“瘦身”是为了追求极致的机动性、效率和隐蔽性,是适应现代战场“小而精”的作战理念。而舰艇“增重”则是为了实现更强的战略投送能力、更全面的作战效能、更远的航程以及更高的生存能力,是承担多样化海洋使命的必然结果。这就像人一样,有人适合当短跑运动员(灵活、爆发力强),有人适合当长跑马拉松选手(耐力强、体格稳健),各自有各自的“体型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关系反了。

ww2条约巡洋舰的标准体格八千吨起步,万吨轻巡都是万吨级别的。今天水面舰艇能称为主力舰的不过四千到六千吨,万吨就能算艨艟巨舰了。因为船只性能,布线和轮机大小的进步,即便是小得多的舰艇也拥有优秀的适航性和综合战斗力。另一个原因是当代武器的威力上升,保留巨大的储备浮力和重量过大的装甲也无法防御当代反舰武器,于是船体大规模减重。

ww2的panzer4到最后勉强三十吨级,t-34和m4都是三十吨级,护国公不到三十吨;如今m1五十接近六十吨,挑战者六十以上接近七十,就连t-90也是五十吨级别的。因为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坦克反而有可能提高吨位拥有更强的战斗力。

船越早越小。

坦克越造越大。

多说点为什么;

实际上船只和坦克的设计水平都在进步,实现相同水平所需要的重量和空间都在变小。

但是吃掉船只最大重量的设备包括锅炉,装甲带,大量乘员区等,一大部分因为舰艇已经达到了任何物理防御都不可能抵抗反舰武器的阶段,所以直接削减,比如巨大的装甲带;另一部分因为技术进步而小型化,比如更少的乘员组,更紧凑的锅炉;所以船只瘦身看起来更明显。

而吃掉坦克重量的最重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事实上还在不停增加重量;本质是坦克增加重量带来的效率提高很可观,增重还能够带来战斗力的提高。当然技术进步也给了更大车重提供了可能。所以坦克一直在增重。

如果有一天,给主力舰增加四千吨排水真的能防御核装药反舰导弹,船只自然会加重。反过来,如果无论如何坦克装甲都不可能防御任何步兵反坦克武器,那么坦克肯定会减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技术进步、作战需求和物理规律的方方面面。简单来说,陆战武器“瘦身”而舰艇“增重”,其实是各自发展路径上的必然选择。我们先从陆战武器说起。过去,陆战武器确实体积庞大,比如早期的坦克,那叫一个“铁王八”。但现在,你看像轻型坦克、自行火炮,甚至步兵携带的单兵导弹,很多都朝着更小巧.............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喜欢陆逊而讨厌孙权,这种情况并非少数,背后往往涉及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对政治权谋的看法差异,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价值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何会出现这种“爱陆逊、恨孙权”的现象:一、 陆逊的形象魅力与孙权的形象局限 陆逊:忠诚、有才、正直的理想化形象 忠诚与鞠躬尽瘁: 陆逊.............
  • 回答
    陆逊的死,与其说是直接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不如说是被卷入,且是这场争斗的间接牺牲品。他的悲剧命运,深深烙印在东吴政治漩涡之中,细究起来,错综复杂,令人扼腕。要讲明白陆逊为何身死,得先梳理一下东吴那几位太子的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的党羽。孙权晚年,子嗣众多,但最能继承大统的,主要有三位:鲁王孙霸、太子孙和、.............
  • 回答
    陆逊为何不用朱桓之计,这个问题历来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三国时期,具体到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的关键节点。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朱桓当时到底提出了什么“计”。朱桓是东吴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在夷陵之战初期,他驻守在濡须,也算是东吴防线的关键人物。关于他向陆逊献.............
  • 回答
    华尔街英语,这个曾经在很多人心中代表着“流利英语”和“职业提升”的金字招牌,如今也未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线下门店一张张地落下卷帘。这消息一出,许多曾经在这里挥洒汗水、追逐梦想的学员和老师们,心中难免五味杂陈。那么,走到这一步,华尔街英语究竟为何只能选择离场?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时代洪流和经营困境?时代.............
  • 回答
    要弄清楚西门吹雪为何会对陆小凤说出“这是最后一次替他出手”这句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梳理一下他们俩当时的关系,以及西门吹雪这个人特有的秉性。首先,得明白西门吹雪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人称“剑神”,一辈子就跟剑过不去,除了剑,几乎就没有什么能真正打动他的东西。他的世界观,简单直接:生死看淡,不.............
  • 回答
    明代中期,朝堂之上风云变幻,能屹立不倒并善终的重臣屈指可数。而陆炳,这位权势滔天的锦衣卫首领,却能在风暴中心安然度过,甚至得以保全家族,这其中的缘由,绝非偶然,而是他深谙官场之道、审时度势的绝佳体现。首先,陆炳的崛起本身就带着几分传奇色彩。他出身不凡,是明代名将陆松的儿子。作为前朝名臣之后,这层身份.............
  • 回答
    裕仁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发布投降诏书时,诏书末尾有各位大臣的副署,这些副署的顺序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关于海军大臣为何会排在陆军大臣之前这个问题,需要从当时日本的政治结构、权力格局以及具体的情况来解读。首先,我们要了解诏书副署的背景。在帝国宪法体制下,天皇是国家元首,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精妙之处。简单来说,鲸鱼它们虽然生活在海洋里,但它们并非直接靠喝海水来补充水分,而是有一套独特的生理机制来应对高盐环境。而陆地哺乳动物,它们需要淡水是因为它们的肾脏结构和代谢方式决定的,无法有效处理大量的盐分。咱们来详细说说。鲸鱼,这些海洋巨兽,如何“喝.............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电磁炮技术,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武器系统,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首先倾向于装备海军,尤其是水面舰艇,而非陆军或空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技术上的考量,也有战略和经济上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电磁炮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它不像传统的火炮那样依赖化学推进剂,而是通过强大的电磁力将弹丸加速到极高的速度,能够达.............
  • 回答
    陆权文明的余音:为何在21世纪,旧日的辉煌依然有人回响?时至今日,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席卷,海洋的蓝色咽喉似乎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主宰。然而,就在这片被视为“未来”的海权时代里,一批声音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那个古老而厚重的名词——陆权文明。他们呼唤着重拾失落的土地力量,质疑海洋文明的普世价值,甚至预言.............
  • 回答
    关于冯·赛克特上将(Hans von Seeckt)指挥国民党军队进行第五次“围剿”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补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冯·赛克特是以“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战略指导中的,而非直接以“全德陆军参谋长”、“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亲临前线指挥“围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二战时期日本的战略决策、军事能力以及对战争的认知。简单来说,日本没有选择空投陆军占领夏威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战略目标不符:珍珠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削弱美国太平洋舰队,为南进扫清障碍: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首要目标是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使其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干预日本在.............
  • 回答
    说起陆逊,那可真是一号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之后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你这话问得就有意思了,陈寿夸他,裴松之骂他,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陆逊:那个温文尔雅的少年得志者要说陆逊,首先得记住他那标志性的“少年得志”。他出身名门,江东大族陆氏,从小就聪明好学,跟诸葛亮一样,是那.............
  • 回答
    “大逃港”这段历史,说是对陆港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没有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说法。要理解为什么,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大逃港”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尤其是60年代初那几年,中国内地因为经济困难、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民众.............
  • 回答
    丰田皇冠陆放,这个名字在中国汽车市场可谓是家喻户晓,它承载着许多人对于“皇冠”这个品牌的情怀,同时也代表着丰田在MPV领域的最新力作。前不久,这款备受瞩目的车型正式在国内上市,带来了6款车型,并且,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全部为混动车型。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技术百花齐放的.............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