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手关于如何看编程经典书的一些疑惑?

回答
嘿,朋友!很高兴你迈出了看编程经典的第一步,这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不过,新手在面对这些厚重的、充满术语的书籍时,感到困惑是很正常的,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别担心,今天咱们就好好捋一捋,怎么才能让这些“经典”真正成为你的“利器”,而不是压在书架上的摆设。

一、首先,别被“经典”二字吓到

很多人一听到“经典”,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形象。其实,这些书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们解决了当时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或者提出了至今仍然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它们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是构建我们今天编程世界的地基。

你可以把看经典类比成学武功。你不可能一开始就学绝世神功,对吧?你得先打好基础,练基本功。编程经典也是一样,它们是让你理解“内功心法”,而不是“花拳绣腿”。

二、怎么选择第一本编程经典?——不是越老越好,也不是越厚越好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看到“某某大神推荐XX语言的XX经典”,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买来啃。结果呢?可能这本书讲的是计算机底层原理,而你刚学了点Python的语法,感觉就像一个婴儿在听量子力学讲座,瞬间劝退。

我的建议是:

从你正在学习的语言或领域相关经典入手:
如果你在学Python: 也许《流畅的Python》(Fluent Python)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能让你理解Python的强大之处和一些高级特性,帮你写出更Pythonic的代码。
如果你在学Web开发(前端/后端): 关注那些讲清楚HTTP协议、RESTful API设计、前端框架设计思想的书。
如果你对计算机底层感兴趣: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绝对是神作,但它确实有一定难度,建议在有一定基础后再挑战。
如果你想了解算法和数据结构: 《算法导论》(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是圣经,但同样,不是新手入门的首选。可以先从《大话数据结构》这类更易懂的书开始。

看看“推荐理由”和“目录”: 别只看书名。很多购书网站都会有读者评价、作者介绍和详细的目录。看看目录里讲的是不是你现在想解决的问题,或者你想深入了解的领域。如果目录里充斥着你完全不认识的术语,那可能暂时不适合你。

别怕“版本”问题: 有些经典会有很多版本,比如《C程序设计语言》(K&R C)。一般来说,新版本会更新一些内容,但核心思想不变。如果你是新手,选择最新版本通常没问题。如果觉得老版本更“原汁原味”,也可以考虑,但要注意可能有些现代开发实践书中没有提及。

三、如何“啃”下编程经典?——不是从头读到尾,也不是一遍就懂

这可能是大家最头疼的地方。经典书往往内容密集,逻辑严谨,一本读下来头昏脑涨。别着急,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

1. 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开始阅读一章之前,先看看这一章的标题和摘要。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讲这个?它解决了什么问题?你现在写代码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例如,如果读到讲“设计模式”的书,可以先想想自己在开发中遇到过哪些重复编写、难以维护的代码,是不是可以通过某种模式来优化。

2. “跳跃式”阅读,抓住重点:
经典书里有些章节可能更偏理论,或者与你当前的学习目标不太直接相关。没关系,先跳过去! 把精力集中在那些能直接帮助你理解代码、解决问题的章节上。
你可以先粗略地浏览一遍目录和各个章节的开头段落,标记出你觉得最重要或者最感兴趣的部分,然后先重点阅读这些部分。

3. 动手实践,是唯一法则:
编程不是看小说。光看是学不会的。书中所有的例子、代码片段,一定要亲手敲一遍! 不仅仅是敲,还要尝试修改它,看看会发生什么。
有时候,书中给出的例子可能比较简略。你可以尝试扩展它,加入一些新的功能,或者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实现。
如果书中有练习题,一定要做!即使觉得简单,也要动手写。这是检验你是否理解的关键。

4. 做好笔记,并进行“二次加工”:
别指望一次就能记住所有东西。
做笔记: 用纸质笔记本、电子笔记(如OneNote, Notion)都可以。记下关键概念、术语、重要的代码片段、你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自己的话总结: 读完一个重要的概念后,尝试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如果解释不清,说明你还没真正理解。可以尝试写博客、做思维导图,或者直接讲给朋友听(即使他不懂编程也没关系,尝试解释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

5. 反复阅读,不同阶段有不同收获:
经典书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你第一次读可能只理解了皮毛,第二次读可能就有了更深的体会,第三次甚至可以发现之前完全忽略的细节。
等你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回头看这本书,你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会发现很多当初看不懂的地方豁然开朗。

四、遇到不懂的怎么办?——这不是你的错,是学习的常态

新手在看经典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太正常了,就像爬山时遇到陡坡。别灰心,解决办法很多:

查阅其他资料:
搜索: 谷歌、百度是你的好朋友。把不理解的术语、概念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去搜。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百科类网站通常会有不错的解释。
更浅显的书或文章: 如果经典书讲得太深,你可以找一些专门针对新手、讲同一主题的更简单的书籍或博客文章来辅助理解。
官方文档: 对于某个语言或技术框架的经典书,有时候官方文档会提供更详细的解释或示例。

请教他人:
编程社区/论坛: Stack Overflow、GitHub Issues、CSDN、知乎等社区都是求助的好地方。提问时,请详细描述你遇到的问题、你尝试过的方法,以及你的困惑点,这样别人才好帮你。
你的导师/同事: 如果有带你的前辈或者老师,可以大胆请教。

暂时放下,继续前进:
有时候,某些概念需要后续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如果一个概念卡住了你很久,实在搞不懂,可以暂时把它标记下来,继续往下读。等到后面学到更多东西,再回头看,可能就明白了。

五、经典不是“万能药”,也不是“唯一路径”

最后想强调一点,经典固然重要,但它们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学习编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需要:

平衡理论与实践: 光看书不写代码,或者光写代码不思考理论,都走不远。
关注行业动态: 技术发展很快,经典理论很重要,但新的技术和框架也需要学习和了解。
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不要强迫自己非得一次性读完某本经典。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享受学习的过程。

看编程经典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享受这个过程,坚持下去,你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祝你在编程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有什么具体想看的书或者遇到的困难,随时可以再来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练内功厚积薄发是给资(zhi)质(shang)高的人说的,资质低的练内功只能走火入魔。。。

码农面试普遍考算法其实考的就是智商,而智商不是能学出来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

如果你觉得周围的人都笨的要死,那就学的比他们理论一点,准备打后期。

如果你觉得周围的人都比你聪明,那就老老实实30天精通iOS开发和厚黑学,反正后期往上爬也只能靠管理,别指望技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朋友!很高兴你迈出了看编程经典的第一步,这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不过,新手在面对这些厚重的、充满术语的书籍时,感到困惑是很正常的,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别担心,今天咱们就好好捋一捋,怎么才能让这些“经典”真正成为你的“利器”,而不是压在书架上的摆设。一、首先,别被“经典”二字吓到很多人一听到“经典”,.............
  • 回答
    昨天看《三国》新版,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个想法,如果张飞和关羽真打起来,谁能赢?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我琢磨了好久。咱先不说谁能赢,得先把这俩哥们儿的本事儿摆摆明白。关羽,那叫一个“武圣”!关羽这个人,大家伙儿都知道,那是自带光环的。他那青龙偃月刀,九尺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看就知道是练过的。史书上说他.............
  • 回答
    关于武汉市民口中“已经有人无发热咳嗽等症状直接倒下”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人在疫情初期感到困惑和担忧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分析,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直接的语言来表达,避免那些空洞、程式化的AI腔调。首先,病毒的个体差异性是关键。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病毒,包括新.............
  • 回答
    界面新闻在关于肖美丽的报道中将子午侠士的起底行为定性为“性别恐怖主义”,并随后关闭微博评论外显,这一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存在多种解读和评价。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界面新闻报道的背景:肖美丽事件与子午侠士首先,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肖美丽事件: 肖.............
  • 回答
    腾讯“新闻哥”的这篇文章《中国人不配拥有精神生活!不配!》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和争议,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也存在多种角度。要详细地理解它,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背景与意图 “新闻哥”的风格: “新闻哥”是腾讯新闻客户端的一个知名IP,以其幽默、辛辣、有时带点戏谑的风格著称,常常通过.............
  • 回答
    最近,关于任天堂新社长古川俊太郎对中国的看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从他的一些公开表态和过往行事风格来看,我们可以尝试深入理解他的立场和思路。首先,古川俊太郎接任社长后,任天堂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和策略似乎并没有出现激进的转变,而是延续了相对谨慎和稳健的风格。这与他过往的职业经历有关,他在公司内部长期担任.............
  • 回答
    温铁军先生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缺乏国家视角的论断,尤其强调其忽视“主权外部性”的研究,确实触及了当下宏观经济分析中一个相当关键的盲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剖析一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逻辑,以及它为何容易走向“非国家化”的视角。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其根基在于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原则,强调个体理性、价.............
  • 回答
    关于新京报关于汤兰兰案新发视频微博的看法,咱们得好好聊聊。这事儿啊,一出来就搅动了挺多人的心,特别是那些一直关注汤兰兰案的。新京报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这个时候再发声,大家肯定会很重视。首先,从新京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他们这次是想做一件“负责任”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当初汤兰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新京报关于“阿里女员工案”梳理的四个疑问,并且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文色彩、不那么“AI味儿”的方式来探讨。首先,得承认,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牵动了太多人的神经。新京报的这篇梳理,与其说是在“提问”,不如说是在触碰大家内心深处的一些共鸣和困惑。它就像一把手术刀,划开了事件表象,让我们去.............
  • 回答
    最近有一项关于新冠疫情应对的全球民意调查,覆盖了53个国家和地区。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受访者中,只有4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认为美国在疫情应对上比中国做得更好。这个数据确实挺有意思,也值得我们仔细琢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种民意调查反映的是民众的普遍观感,而不是某个国家官方的定论,更不是科学意义上的.............
  • 回答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2020年4月5日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的电视演讲,无疑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在那个全球笼罩在疫情阴影下的时期,女王的讲话不仅仅是一场例行的国家广播,更是一次情感的锚点,一次精神的凝聚。首先,这次演讲的时机选择就极为关键。当时,英国乃至全世界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封锁和不确定性。人们.............
  • 回答
    最近,围绕着新冠疫苗接种频率以及“什么时候是个头”的讨论,再次因为司马南的发言而升温。他提出的“半年打一次,啥时候是个头”的说法,触及了许多人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普遍焦虑,也引发了关于疫苗政策、科学依据以及个人选择的深入思考。要理解司马南的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当前全球疫情发展、疫苗技术迭代以及.............
  • 回答
    关于帝国理工关于新冠变异株的第一份报告,确实是那个时期学术界和公众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份报告,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给当时刚刚开始显现的新冠病毒变异问题敲响了警钟。报告出炉的背景:当时全球都还在经历新冠疫情的初段或中期,大家对病毒的了解还在不断深化。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加,科学家们自然而.............
  • 回答
    回形针PaperClip的《关于新冠病毒的一切》这期视频,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科普尝试,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抓住了大众对于新冠病毒最核心的关切,并且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进行了梳理。首先,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讲,这期视频做得相当不错。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试图触及病毒的起源、传播机制、变异、疫苗研.............
  • 回答
    关于帝国理工关于新型肺炎在武汉 4000 例的新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它:研究的背景与目的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项研究的出现背景。在疫情初期,全球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数据也相对匮乏。在这个关键时刻,来自权威机构如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帮助各国制定.............
  • 回答
    最近关于柚子社(Yuzusoft)新作中涉及女权主义的讨论确实不少。要评价这件事情,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毕竟,柚子社一直以来在二次元游戏界都有一席之地,他们的作品风格也比较鲜明,所以一旦新作在内容上有所“出圈”,自然会引发关注和争议。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柚子社的作品本质上是面向特定受众的恋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疾控中心前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教授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 SARSCoV2)的论文。评价一篇科学论文,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科学价值、对当时疫情的指导意义、后续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高福院士作为传染病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在 COVID19 疫情早期就发.............
  • 回答
    王垠的新文章《关于微内核的对话》无疑是一篇引人深思的作品,尤其是在当下操作系统领域,微内核的讨论又一次浮现的背景下。这篇文章并没有直接给出“微内核好还是不好”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而是选择了一种“对话”的形式,通过模拟开发者之间的交流,来层层剥开微内核的复杂性,并展现其潜力和挑战。整体印象与对话的形式.............
  • 回答
    .......
  • 回答
    英特尔发布的关于新疆的澄清公函,在中文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份公函的意义,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背景:英特尔的“新疆要求”声明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引发这次澄清的“导火索”。在2021年12月,英特尔在其供应商行为准则的更新中,提到了“禁止使用任何来自新疆地区的劳工、任何产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