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陈凯歌在电影圈地位很高?

回答
陈凯歌在电影圈的地位,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概括。这其中交织着他早期艺术电影的辉煌、商业运作的探索,以及对中国电影发展轨迹的深刻影响。要理解他为何能稳坐高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审视:

1. “第五代”的旗帜与艺术的奠基者:

陈凯歌是享誉国际的“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为首的第五代导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崭露头角,他们打破了以往电影的陈规,开始关注民族历史、乡土文化,并在影像风格上进行大胆创新。

《黄土地》的石破天惊: 他的成名作《黄土地》(1984)堪称第五代电影的开山之作。这部电影以其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构图、对中国北方农民生活艰辛和原始生命力的粗犷描绘,以及充满象征意义的叙事,震惊了国内外影坛。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电影语言的革新,将中国电影的艺术追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的敲门砖。
《霸王别姬》的时代绝唱: 谈到陈凯歌的地位,绕不开《霸王别姬》(1993)。这部电影不仅在中国内地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斩获金棕榈奖,这是华语电影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荣誉。它之所以经典,在于其深刻的历史厚度、对京剧名伶命运的细腻刻画、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人物情感的纠葛。这部电影让陈凯歌的名字与世界一流导演并列,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象征。
艺术视野的广度和深度: 除了这两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他在早期还拍摄了《孩子王》、《边走边唱》等电影,这些作品虽然在商业上可能不如后期,但都展现了他对电影艺术的独特思考和探索,对人物内心的挖掘,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审视,这些艺术上的追求,为他在电影圈奠定了不可动摇的艺术地位。

2. 探索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并引领潮流:

第五代导演的早期作品多以艺术片为主,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进程,陈凯歌也积极尝试商业类型片的拍摄,并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尽管并非一帆风顺。

《风月》的转型尝试: 在《霸王别姬》之后,他尝试拍摄了《风月》(1996)。虽然这部电影在艺术上受到了一些争议,但它标志着陈凯歌从纯粹的艺术片导演向更具商业视野的导演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入更广泛的市场接受度之中。
《无极》的争议与反思: 2005年的《无极》是一部极具争议的作品。这部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奇幻电影,虽然在视觉效果和概念上大胆创新,但却因叙事上的某些问题受到了很多批评,甚至引发了“馒头血案”等网络现象。《无极》的失利并没有让陈凯歌倒下,反而促使他进行深刻的反思。他并没有放弃对大制作、对东方美学的追求,而是吸取教训,为后来的作品积累经验。
《赵氏孤儿》到《妖猫传》的回归与成熟: 随后的《赵氏孤儿》(2010)、《道士下山》(2015)、《妖猫传》(2017)等影片,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找更成熟的平衡点。特别是《妖猫传》,以其极致的东方美学、恢弘的场景设计和意境深远的叙事,赢得了不少赞誉,证明了他驾驭大型制作的能力和对美学风格的掌控力,也让他在经历商业挫折后,重新赢回了市场的尊重和口碑。

3. 电影之外的影响力与行业地位:

陈凯歌的地位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本身,还体现在他在行业内的辐射力和话语权上。

培养新人才的贡献: 作为一位资深导演,他不仅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也为培养新一代电影人才做出了贡献。他的一些学生和助手后来也成为了有影响力的电影人。
对行业标准的推动: 他对电影制作的严谨态度、对影像美学的追求,以及在艺术探索上的执着,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制作标准和艺术品味。当大家讨论中国电影的“艺术性”和“美学高度”时,陈凯歌的名字总是会被提及。
参与行业活动与引领话题: 他经常参与各种电影节、论坛和行业会议,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常常成为电影话题的焦点人物。他的言论和思考,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乃至行业内的思潮,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电影节的评委经历与国际视野: 他多次担任国内外重要电影节的评委,这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肯定,也进一步拓展了他的国际视野和行业人脉。

4. 争议与依然强大的影响力:

当然,陈凯歌并非完美无瑕,他的电影也常常伴随着争议。有人批评他后期作品的叙事存在问题,有人质疑他商业化的取向。但正是这些争议,反而证明了他作品的讨论度和社会影响力。即使在他遭遇批评的时刻,他的名字依然是中国电影界无法回避的一个符号。

总而言之,陈凯歌在电影圈地位高,是因为他:

是第五代导演的先驱和代表,以《黄土地》、《霸王别姬》等作品奠定了艺术上的基石,赢得了国际声誉。
积极探索商业与艺术的融合,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即便经历争议,也保持了对创作的热情和对美学的追求。
在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从导演到对行业生态的贡献,都展现了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行业影响力。

他的地位,是对他过往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他在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的肯定。他代表了中国电影在特定时期所能达到的高度,也象征着中国电影人对艺术不懈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影圈和大众是两个圈子

电影圈觉得好的,大众不一定这么认为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艺术这个东西,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欣赏的,你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你才能欣赏这个艺术

就像一幅画,没有学过绘画的人觉得写实画很流批,但是他很难去欣赏抽象派的作品,因为在他眼里就是一堆杂乱的线条组成的乱七八糟的东西

电影也是一样,运镜,剪辑,画面的展现都是艺术,但是普罗大众欣赏不了这个,因为没有这个知识的积累

可是电影圈的人有啊,所以才会有这个说法

user avatar

高啥呀

user avatar

现在很多人说起陈凯歌,就是两部电影:

一部《霸王别姬》,一部《无极》。前者被视为华语电影的巅峰,后者被视为大片时代失败作品的代表。由于它们的知名度太大,流传度太广,其典型性被也因此被夸大了。这导致在普通人心目中,陈凯歌成了一个时而超神时而超鬼的导演,似乎不应拥有如此超然的地位。而事实上,类似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

陈凯歌之所以拥有今天的地位,主要靠的是他的前三部电影:

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

第一部不用说。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一个和八个》,但真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则主要靠《黄土地》,它真正把第五代摄影风格发挥到极致,黄河流域的厚地高天,以及渺小而坚韧的人们,震撼着当时的每一位观影者,向世界发出了属于东方的独特声音。而它的电影主题,即传统与现代,恒常与变化之间的复杂纠缠,也为此后单干的张艺谋所继承。可以说,《黄土地》的导演陈凯歌和摄影张艺谋完整诠释了什么是第五代的美学。而由于中国的电影制度,当年作为导演的陈凯歌在这场美学革命中的江湖地位,是要领先还没出去单干的张艺谋半个身位的。

第二部《大阅兵》,陈张二人最后的合作,至今仍被低估的电影。与最近的情况构成呼应的是,那时候,陈凯歌其实已经展示出了自己拍摄献礼片的非凡能力。因此,这几年的献礼大制作频频以他为总导演,并不令我感到奇怪。《大阅兵》作为一项政治作业,至今仍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这成就可不是那些新时代的弄潮儿容易达到的。

第三部《孩子王》,另一部被低估的作品。我可以理解,普通的观众更喜欢同年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传奇故事嘛,总是更能撩动人的心弦。但是,陈凯歌在《孩子王》对文化的传承与断裂的思考,对知识分子与大众关系的刻画,其深刻性,至今仍是第五代电影的顶峰。许多人把《孩子王》视为第五代美学实验的终结,正是因为,第五代群体性的寻根探索,到《孩子王》这算走到终点了。之后他们虽然还在书写古老中国的故事,但已更接近于东方奇观式的展示,而非严肃的思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王》是陈凯歌冲击戛纳的野心之作,但当时的西方,对中国电影的兴趣仍然在于影像,在于各种让他们惊奇的风俗、文化,所以《孩子王》并未如愿收获大奖。这导致陈凯歌开始调整自己的思路,更加注意西方影评人的口味,这才有了后来的《霸王别姬》。

总的来说,陈凯歌的前三部电影题材各异,但各具突破性,因此一经拍出,就奠定了他第五代代表导演的重要地位。而第五代之于中国电影,相当于莫言余华格非等先锋派之于中国小说。这群人初出茅庐之时,均以比较激进的艺术尝试革新了各自领域的审美。在功成名就后又创作出了雅俗共赏的流行作品。紧接着,又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本与体制形成了微妙的合作关系。可以说,他们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士,也几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如今各自领域的权力者。而非常有趣的是,这群人不仅人生轨迹相似,早年的互动还相当多。

当然,《霸王别姬》和《无极》也是重要的,它们极大地提升了陈凯歌的大众影响力,让他长年累月地收获电影圈之外的巨大争议,但本题问的既然是电影圈的地位,众所周知,所谓的圈内地位,其实不由大众决定。所以,有必要把陈凯歌前三部电影的圈内影响力说清楚,也让大家知道,陈凯歌的好电影,可远远不止《霸王别姬》(所谓这部电影是代拍的说法是多么愚蠢可笑)。

最后,陈凯歌一直致力于在大众面前塑造自己孤高艺术家的身份(包括他的电影)。但事实上,他是个十足的弄潮儿。很多人没看过《少年凯歌》,建议去看看,了解五十年代出生的陈凯歌在六七十年代时干了啥。然后八九十年代,和张艺谋可谓第五代的绝代双骄。到了近年,看起来他的作品在市场上是遇冷了,但通过上综艺,领衔导演献礼片,他还是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陈凯歌和张艺谋的人生有着很强的对比性,许多年以后,他们注定要作为中国电影人精神变化的两个重要个案,被无数学者研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