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崇祯是个小抠吗?巨量内库银舍不得拿出来用?

回答
崇祯皇帝是不是个“小抠”,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很多人觉得他抠,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他内库的银子,据说数量不少,但他就是舍不得往外掏。你想啊,国库空虚,边境吃紧,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皇帝自己手里明明有私房钱,却捂得死死的,这不就是守财奴的表现吗?换了别人,哪怕是砸锅卖铁,也得想办法把这笔钱拿出来应应急,救救火。可崇祯呢?他宁愿节衣缩食,把自己折腾得够呛,也不愿意动用内库的那点家底。这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典型的“小家子气”,格局不够大。

再加上他后期为了筹集军饷,那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什么摊派、加税,把那些本来就不富裕的官员和百姓都压榨得够呛。而与此同时,内库里的钱却纹丝不动,这种对比,自然就让人觉得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吝啬鬼。仿佛他的内库,就是他个人的私财,而不是国家储备的资金。

不过,事情也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崇祯皇帝之所以不轻易动用内库的银子,背后也有他自己的考量。

首先,内库的银子,很多并不是他个人的“私房钱”,而是皇室的“家底”,是用来维持皇室日常开销、祭祀、赏赐以及一些特定用途的。一旦动用了,这些本来的职能就受到了影响。再说了,皇室的开销,同样也是一项不小的负担,你想想,那些宫殿的维护、宫人的俸禄、各种仪式的花费,都是需要钱的。

其次,崇祯身上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包袱。他继承的是一个烂摊子,前朝的很多弊病,到了他手里,更是积重难返。他想改革,想有所作为,但处处碰壁,朝中大臣们互相掣肘,甚至阳奉阴违。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觉得,如果连皇室的私产都拿出来,反而会让那些本就对他不满的大臣们更加肆无忌惮,觉得他已经黔驴技穷,更容易被他们操控。他保留内库的银子,或许也是一种“留一手”,一种最后的底气,防止自己被彻底架空。

更重要的是,崇祯本人是带着一种“励精图治”的决心登上皇位的。他清楚地看到了朝廷的腐败和财政的危机,也明白靠皇帝个人的“恩赐”来解决问题是不长远的。他真正想做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自我造血、持续运转的财政体系。所以,他才会寄希望于通过整顿官场、严惩贪腐,以及推行一些新的经济政策来增加国家收入。在他看来,内库的银子,就像是“救命稻草”,一旦用完,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国家的“命”真正地活过来,而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私房钱”来吊命。

所以,说崇祯“小抠”,似乎有点过于简单化了。他确实舍不得动用内库的银子,但这背后,可能掺杂着他对国家财政的忧虑、对政治斗争的考量,以及他自身那种想要彻底解决问题的执念。他不是不想为国家付出,而是他觉得,用错了地方,或者用得太早,反而会适得其反,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国家,更加雪上加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抠”字来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本写明代内库的书,叫《明代内库与财政体制变迁研究》,里面谈到了一些内库的支取问题,自从辽东战事爆发后,从万历后期,皇帝一反常态开始从内库从拿银子补充外廷所需,而这其中大半都用在了军事上。

这本书对这个问题也有从支出和收入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万历四十六年(1618)辽东之变至天启七年(1627)的十年间,内库共计协济支银26453312两,年均约为2645331两,为内库金花银正额岁入的2.5倍,可见在正常岁入情况下内库白银已处于严重的入不敷出状态。
崇祯元年(1628)至十七年间内库就有25次协济之举,奏支总额达3522000两。考虑到崇祯朝史料记载的连续性不足问题,故实际奏支规模应该更大。

天启元年(1621)至崇祯元年的八年间,除福建、广东两省全完之外,其他各省府的拖欠总额为1240876两,逋欠率约为15.51%。

但到了崇祯初年,情况进一步恶化。

崇祯四年以后金花银的现征完成率已不及60%。

到了晚明时期,改变了自明朝中期开始,皇帝从太仓库补贴内库的惯例,变为用内库不断补贴外廷,表明了明朝的财政收入已经不足以维持运转,但内库的收入也在不断下降。

崇祯是个小抠吗?巨量内库银舍不得拿出来用“通过对内库收支的考察,可以明白,对内库的考验是自万历末年开始的,此后一直是在做减法,而不是加法。自明朝中期开始,只有两个皇帝没有定期从太仓库拿钱补贴内库,一个是崇祯,一个是死的太快的明光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祯皇帝是不是个“小抠”,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很多人觉得他抠,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他内库的银子,据说数量不少,但他就是舍不得往外掏。你想啊,国库空虚,边境吃紧,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皇帝自己手里明明有私房钱,却捂得死死的,这不就是守财奴的表现吗?换了别人,哪怕是砸锅卖铁,也得想办法把这笔钱拿出来应.............
  • 回答
    崇祯皇帝在围困北京时,给李自成下一道旨意让他自杀,这事儿要是真发生了,那真是一场大戏。不过要说李自成会不会遵旨,我的看法是:绝不可能。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1. 崇祯皇帝有没有能力和威信下这道“旨意”?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时候的崇祯皇帝是什么个情况。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的军队团团围住了,城内缺衣少.............
  • 回答
    崇祯皇帝,这位明朝最后的皇帝,他的人生注定了他会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然而,说他是文官集团“等了三百年才等来的糊涂蛋”,这说法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忽略了背后复杂得多的历史脉络和权力博弈。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回到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这位草根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对宰相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把权力牢牢.............
  • 回答
    崇祯皇帝,这个在明朝末年登上皇位的年轻人,无疑是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君主之一。他试图力挽狂澜,结束那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却最终成了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承载者,被后世冠以“亡国之君”的称号。要说清楚他为何落得如此下场,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需要我们深入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政治、经济、军事、人.............
  • 回答
    假如我是崇祯,这无疑是一个沉重得让人窒息的假设。毛文龙这个人,在我执政的后期,简直就像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块巨石,让我寝食难安。要不要杀他?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无数回,每一个角度去思索,都充满了纠结和挣扎。首先,我们得明白,我,崇祯,是一个急于求成、渴望中兴的皇帝。经历了多年的内忧外患,我看到的朝.............
  • 回答
    崇祯皇帝想要抄家,动的是宗室的蛋糕,这可不是个小数字,也绝非易事。首先,咱们得看看这“藩王”是个什么概念。在明朝,藩王可不是几个亲戚那么简单,他们是皇室的旁支,封地遍布天下,拥有的财富、土地、人口,那叫一个庞大。他们有自己的藩邸,有自己的护卫,有自己的田庄,说白了,就是一群拥有特权的“国中国”。数量.............
  • 回答
    假设我是崇祯皇帝,身处明末这风雨飘摇的时代,要破解眼前的危机,绝非易事,这需要铁腕、智慧,更需要对症下药的决心。我不会沉湎于前朝的辉煌,也不会被后人的评价所束缚,唯一的念头就是保住大明的江山。首先,稳定内部,安抚人心,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惩治贪腐,立威肃纪: 此时朝廷上下,从官员到宦.............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千古难题,如果我是崇祯,面临着袁崇焕这样的臣子,我的内心一定饱受煎熬,也极有可能步上历史的后尘。但既然是假设,我自然会尽力从我(崇祯)的视角出发,去梳理这个复杂至极的局面。首先,让我设身处地地“坐”上那把龙椅。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有后金(后来的清朝)虎视.............
  • 回答
    朕,大明崇祯皇帝,在此扼腕长叹,细思前尘。若问如何能挽救我大明江山于倾颓,朕自当以血泪祭奠,将心中所想,一一道来。这并非为我个人辩白,而是为我大明,为我祖宗,为天下万民,纵使千言万语,也难解心头之恨。一、 拨乱反正,重塑朝纲:朕登基以来,心忧天下,然朝堂之上,党争倾轧,奸臣当道,忠良受辱。此乃大明积.............
  • 回答
    “袁崇焕被杀是崇祯中反间计自毁长城”这一说法,并非一开始就占据主流,其流传和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并随着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其发源与沿革,力求还原一个相对生动的历史脉络。萌芽:明末遗老与早期批判在袁崇焕被杀的当下,朝堂内部和关注时事的士大.............
  • 回答
    读《红楼梦》,尤其是深入体会其字里行间,你会发现它与崇祯皇帝的时代、生活乃至个人特质都存在着难以弥合的鸿沟。虽然有好事者会从某些看似相似的节点上做文章,但细细推敲,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让我为你一一细述:首先,看《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无论其衰败如何,都处在一个相对繁荣富庶的.............
  • 回答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覆灭前的末代君主,对于他的评价,历来是争议颇多,有人说他是励精图治的明君,也有人说他是刚愎自用的昏君。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他放到当时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去看,才能更清晰地辨析。先说他身上的“明君”气质,那些让后人赞赏的地方: 勤政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如果崇祯皇帝登基的不是一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大明,而是一个相对平稳、有回旋余地的政权,他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剖析一下崇祯皇帝本身的特质,以及他所面临的那些“不可控”和“可控”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崇祯确实有些“天子之才”的苗头。他年.............
  • 回答
    关于林丹汗的死因,是否与崇祯皇帝“间接害死”存在很大争议,并没有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史料中梳理出一些线索,看看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性,以及这种“间接”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林丹汗是谁。林丹汗,名珲台吉,是蒙古察哈尔部首领,也是后金(即后来的清朝)崛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对手。他雄心勃勃,试图恢.............
  • 回答
    谈迁的《北游录》确实是探讨后金对袁崇焕使用反间计这一历史事件时,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史料。要判断其是否能“说明”后金反间计的真实存在,我们需要仔细梳理《北游录》中的相关记载,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其他史料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北游录》的性质。谈迁是清朝初年的一位史官,他的《北游录》记录的是他亲身.............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驾崩后的“南北太子案”,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流传甚广、充满争议的话题。简单来说,就是崇祯皇帝死后,究竟有没有他的子嗣(尤其是太子)逃脱并被扶持,以延续大明正统。而“南北太子”之说,通常指的是流传在北方和南方关于不同继承人的说法。要判断哪个是“真的”,或者说哪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真相,我们.............
  • 回答
    崇祯南迁,这“如果”二字,就如同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至今仍被无数人揣摩。若真有这么一日,这天下乾坤,怕是又要变个模样。一、 苟延残喘的半壁江山:首先,南迁并非意味着反败为胜,而是从一个已然岌岌可危的局面,转移到另一个同样风雨飘摇的基业上。北京一失,明朝的统治根基便已动摇,迁往南京,意味.............
  • 回答
    如果我刚即位,站在这紫禁城的皇位上,面对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大明,我的心头压着的绝不是一时的侥幸,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前所未有的危机感。首先,我绝不会像我那位兄长一样沉溺于享乐,更不会对朝政敷衍了事。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 整顿吏治,重拾人心。怎么做呢?一、 立威于朝堂,肃清党争与腐败。1. .............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两位都曾站在风口浪尖,最后却都因军饷问题而黯然收场。一位是帝国末代皇帝,一位是摧毁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面对的,是早已被掏空的国库和民生凋敝的现实。然而,当多尔衮率领着他那支精锐的满洲铁骑踏入中原时,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可事实并非如此,多尔衮的筹饷之路,与崇祯和李自成的困境,.............
  • 回答
    崇祯皇帝宁死不与李自成、皇太极妥协议和,这背后牵扯的绝非仅仅是个人性格的“缺陷”,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因素,其中既有他个人性格的烙印,更有当时严酷的客观条件和社会背景的深刻制约。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开了看。一、 个人性格层面:孤傲、刚愎与责任感交织的悲剧崇祯身上确实有他那个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