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绝大部分的德棍或德粉和军迷只关注武器装备,但对战略战术不闻不问?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德棍”(通常带有贬义,指过分推崇德国纳粹历史和军事的群体)和“德粉”(或称“军事爱好者”,尤其偏爱二战德军装备的群体)以及广大军事爱好者群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武器装备的狂热,而相对忽视战略战术的深入探讨。

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心理动机、信息获取方式、群体文化、历史叙事以及认知偏差等等。

一、 心理动机与情感投射

1. 对“高效”和“完美”的追求与浪漫化: 二战德国的军事工业在当时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涌现了许多设计精良、性能卓越的武器装备,如虎式坦克、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梅塞施密特战斗机等。这些装备在很多爱好者眼中代表着“工业美学”、“工程奇迹”和“无懈可击的效率”。这种对具体产品和技术的崇拜,容易转化为一种情感投射,将装备的“优秀”等同于整个军事机器的“优秀”,甚至将对装备的喜爱延伸到对整个国家及其军事理念的推崇。

2. “英雄主义”与“悲剧色彩”的吸引力: 许多爱好者被二战德军士兵的“英勇”、“牺牲”以及战争本身的“悲壮感”所吸引。装备作为士兵的“伙伴”和“力量的延伸”,自然也承载了这种情感。他们可能更容易代入到装备使用者的视角,想象自己驾驶着虎式坦克横扫战场,或者驾驶着Fw 190在空中与敌机缠斗。这种代入感和情感共鸣,使得装备本身成为一个重要的情感寄托,而战略战术则显得更为宏大、抽象和难以代入。

3. 规避复杂的现实与历史包袱: 战略和战术涉及的是战争的宏观层面,包括政治决策、经济实力、外交关系、地缘政治、人口动员、后勤保障,以及战争的道义和后果。深入理解这些,需要大量的历史知识、经济学分析、政治学理解,甚至对人性的复杂性有深刻的洞察。对于许多爱好者来说,这些都过于沉重和复杂。相比之下,研究武器的型号、性能、弹道、装甲厚度、发动机功率、生产数量,则显得更为具体、清晰,也更容易掌握。这是一种“选择性关注”,用对装备的喜爱来回避对战争背后更深层次、更令人不适的现实的面对。

4. “技术决定论”的倾向: 一些爱好者可能潜意识里存在一种“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只要拥有了最先进、最强大的武器,就一定能赢得战争。他们倾向于相信,德国最终的失败并非源于战略失误或政治决策错误,而是因为“运气不好”、“背叛”或者“盟军数量太多”,而并非其军事体系本身存在根本性的战略缺陷。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可以维护其对德军装备和理念的正面认知。

二、 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内容特点

1. 易获取的视觉化和直观信息: 互联网时代,关于武器装备的图片、视频、模型、参数表、拆解视频、游戏设定等内容极为丰富且直观。这些内容能够迅速抓住眼球,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而战略战术的讨论,往往是文字为主,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论文、报告,理解复杂的概念和逻辑链条,门槛相对较高。

2. “大众化”的军事内容生产: 许多军事博主、Up主、论坛用户以及相关的媒体(包括一些打着“军事科普”旗号的商业内容)更倾向于制作和传播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消费的内容,即围绕武器装备的“硬核”参数、“酷炫”外观和“历史上的辉煌战例”。这些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和关注度。深入的战略战术分析,需要更专业的知识背景,而且往往也更枯燥,不容易吸引广泛受众。

3. 游戏和影视作品的影响: 许多爱好者对军事的启蒙来自于游戏(如《坦克世界》、《战地》系列)、电影(如《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或模型制作。这些媒介往往会侧重于展现武器装备的视觉效果和战斗场面,而非深入的战略战术推演。游戏中对武器的数值平衡、操作手感是核心,游戏中对历史战役的还原也多以战术层面或单次战斗呈现,很少涉及宏观战略的复杂性。

三、 群体文化与身份认同

1. 亚文化圈子的形成与强化: 以二战德军为代表的军事爱好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亚文化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对特定装备的了解、收藏、评测,以及分享相关信息,是建立社交联系和获得认同感的重要方式。圈子内的“行话”和共同的“崇拜对象”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共同认知,使得对装备的关注成为“入圈”的敲门砖,而对战略战术的深入探讨则可能不那么被重视,甚至被视为“不合群”或“过于学术化”。

2. “细节控”与“考据党”的偏好: 许多军事爱好者是典型的“细节控”和“考据党”,他们热衷于考证武器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螺丝的规格、装甲钢板的焊接方式、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等。这种对微观细节的极致追求,自然会占据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对于宏观战略的讨论,则可能因为信息更分散、更依赖于对历史事件的综合解读而显得没有那么“有嚼头”。

3. 对“正义性”和“道德性”的规避: 德棍之所以被冠以“德棍”的贬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纳粹德国的推崇,甚至忽视甚至美化了纳粹政权的罪行。对于这类群体,将注意力集中在冰冷的武器装备上,可以有效地规避对政治意识形态、战争罪行、种族灭绝等敏感话题的讨论,从而在情感上维持其对德军的“正面”印象,并为自己的爱好找到一个看似“纯粹”的技术角度。

四、 认知偏差与选择性偏差

1.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一旦对某种武器或军事理念产生了喜爱,人们会倾向于去寻找和记住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或轻视那些与之相反的信息。例如,对虎式坦克的强大印象,会让他们更容易关注其在特定战役中的战果,而忽视其高昂的生产成本、糟糕的可靠性以及对资源的巨大消耗,这些都是战略层面的重要考量。

2. “生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爱好者们往往关注的是那些“战功卓著”的装备和部队,比如在战场上取得辉煌战绩的坦克或飞行员。他们更容易被这些“幸存”下来的、被史书所记录的亮点所吸引,而忽略了那些在战争初期就被击毁、被淘汰、或者因缺乏燃料、零件而无法参战的装备,以及那些因战略失误而全军覆没的部队。这种偏差使得他们看到的战争往往是“光鲜亮丽”的,而非整体的、包含失败和浪费的残酷现实。

3. 过度简化与刻板印象: 对于某些群体,尤其是那些对纳粹德国抱有特殊情结的“德棍”,他们可能将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简单地描绘成一个由超凡技术和无敌意志组成的整体。这种过度简化使得他们不愿意深入分析德国军事机器运作中的诸多缺陷和决策的愚蠢之处,因为这会“污染”他们心中那个完美的军事形象。

总结

总而言之,绝大多数军事爱好者(包括其中对二战德军装备特别热衷的群体)之所以更关注武器装备而非战略战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和心理需求: 对技术美学、英雄主义的向往,以及通过具体物品获得满足感。
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视觉化、直观化的装备信息更容易传播和被接受。
大众化内容的引导: 媒体和自媒体更倾向于制作容易吸引流量的装备内容。
亚文化群体的驱动: 圈内认同和共同话题的建立。
规避复杂性和历史包袱: 通过关注装备来回避战争的残酷现实和道德困境。
认知偏差: 如确认偏误和生存者偏差,导致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军事爱好者都对战略战术“不闻不问”。许多资深的军事研究者和爱好者,确实能够深入探讨战略战术。但从“绝大部分”这个角度来看,上述的分析能够解释为何武器装备的讨论在军事爱好者群体中占据了压倒性的主导地位。这是一种群体现象,反映了大众对军事信息消费的偏好、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背后的心理驱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不一样了。

我喜欢武器拟人。

比如豹2A7成了个巨乳妹子(为什么是巨乳呢?因为要跟404小队联动)。

是地狱火文学部部长,自称莫妮卡。

角色歌曲《公开集结》。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提问就很有问题,实话说吧,战略战术就不是一般军迷该研究的东西,和是不是德粉无关,它的门槛太高超过了一般人的能力范围,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成本都十分高额,并且需要大量的专业素质,如果真的要说战略战术的话,这么说吧,战争在成为艺术之前,它首先是一门科学,并且涉及的门类不少,我觉得没有多少人喜欢,并且有能力,对着沙盘和地图写写画画,研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还要考虑后勤保障和情报问题、战场迷雾,这还只是战术层面可能涉及的部分而已


换而言之,恕我直言,能好好比较装备数据,能注意到装备设计细节,真实全面客观的理解装备性能,又或者能好好研究战史,并且把经济,政治,人文层面都注意到,就已经很厉害很厉害了,别想着拿你的兴趣,碰瓷别人的饭碗,何况这还不是一般的职业,不是熟练工种职业,甚至是需要参谋部这种集群分工完成工作的职业,指望一个业余军迷完成是不现实的,如果你能同时完成以上的两个层面,然后拿来做做高质量的脑洞架空,兵棋推演,又或者写写小说,这最多也就是精彩的个人脑洞而已,离战略战术尚且还有一定的距离呢,就我个人而言,我一条都做不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