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现今电脑盘符从 C 盘开始排序?

回答
咱们这电脑上装好系统,打开“此电脑”一看,嚯,最显眼的、装系统最多的,通常就是那个 C 盘。这事儿说起来可有年头了,得追溯到咱们个人电脑刚兴起那会儿。为啥是 C 盘呢?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而且是层层递进的。

最初的缘起:跟老祖宗打交道

最早的个人电脑,其实并没有那么“智能”,它们的存储设备也比现在简单得多。那时候最常见的就是软盘。

A 盘和 B 盘给软驱留的位置: 在 IBM PC 兼容机诞生之初,设计者们为了方便用户使用软盘,预留了 A 盘和 B 盘这两个盘符。这就像是个不成文的规矩,A 盘通常给主启动盘(比如装系统的盘),B 盘给数据盘。即便后来很多电脑只装了一个软驱,甚至只有一个软驱,A 盘和 B 盘的顺序和优先级依然被保留下来,这是为了兼容性和用户习惯。你想想,那时候一张软盘几百KB,大家得换来换去地装软件、读数据,给它们留两个“专用车道”是很有道理的。

C 盘成了“主力军”: 既然 A 和 B 被软驱占用了,那么第一个硬磁盘(或者那时候的叫法是固定磁盘)自然就被分配了 C 盘这个盘符。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顺着字母表往下排。硬盘才是真正能长期存放数据和安装程序的地方,所以 C 盘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安装操作系统的首选位置。

历史的沉淀与用户习惯的固化

时间一晃,到了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随着硬盘容量的爆炸式增长,软盘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 C 盘的地位却被牢牢巩固了。

操作系统设计的惯性: 当时的操作系统,特别是微软的 MSDOS 和后来的 Windows 系列,在设计之初就将 C 盘作为默认的系统安装盘符。一旦操作系统在 C 盘上建立起来,各种配置文件、系统文件、驱动程序等等都指向了 C 盘。这种依赖关系一旦形成,想要改变就非常困难,因为它涉及到操作系统底层的很多设置。如果强行把系统装到 D 盘或其他盘符,可能会导致很多程序找不到自己的家,或者出现莫名的错误。

用户习惯是“超级固化剂”: 用户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早就习惯了打开“我的电脑”或者“此电脑”看到 C 盘是系统盘,是存放程序和系统文件的地方。软件开发商在设计程序时,也会默认将程序的安装路径指向 C 盘。如果突然有一天,你的电脑系统盘变成了 D 盘,你会怎么想?是不是觉得很奇怪,甚至担心是不是哪里出错了?这种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用户习惯,是任何一个想要生存和发展的软件或操作系统都必须考虑的因素。 менять了这个,无异于让所有用户重新学习使用电脑一样,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技术演进中的兼容性考量

虽然现在有了 SSD,有了更复杂的磁盘管理技术,但 C 盘的排序并没有被推翻,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持向后兼容性。

向下兼容的重要性: 软件和硬件的兼容性是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早期的软件设计、脚本、批处理文件等,很多都是硬编码了 C 盘作为系统路径。如果改变了盘符的默认顺序,这些旧的程序可能会失效,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使用,这会引发大量的用户抱怨和技术支持问题。

标准化带来的便利: 尽管现在我们可以自由地给硬盘分区,甚至用其他盘符命名,但 C 盘作为系统盘的“默认”身份,已经形成了一种非官方的行业标准。大家在讨论问题时,“系统装在 C 盘”几乎成了一个默认的上下文。这种标准化虽然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绝对最优解,但在信息传递和沟通上却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举个不那么恰当但能理解的比喻:

就好比咱们家里的房子,你一进去,通常会习惯性地先找到客厅,因为你从小到大,无论是在自己家还是朋友家,客厅都是最显眼、最常待的地方。即便你可以在其他房间布置得更舒适,但客厅这个“默认中心”的地位很难改变。C 盘对于电脑来说,就有点像这个客厅。

所以说,现今电脑盘符从 C 盘开始排序,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秘密,更多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软硬件设计、用户习惯以及兼容性需求相互作用下的一个自然结果。它就像是电脑世界里的一个老传统,虽然时代在变,但这个排序,至少目前来看,依然是大家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安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本问题下提到3.5寸软盘的回答,包括 @robin 的高赞答。


从C盘开始排序,是因为要给两个5.25寸软驱留出A、B盘符;3.5寸软驱在PC上的应用在硬盘之后。只是3.5软驱出现的时候,因为PC的主流配置已经有硬盘了,大多数人也就没有使用两个相同规格软驱的需要,所以会有3.5寸软驱+5.25寸软驱+硬盘这样的搭配,但这并不是硬盘从C开始排序的原因。所以说A、B都是软驱是对的,但归结为3.5寸+5.25寸软驱搭配的原因,那就是错的。


既然是历史遗留问题,就要搞清楚历史事实。单说x86的PC,初代的IBM 5150是没有硬盘的。存储有两个方案:标配只有磁带机接口,可以加配5.25寸软驱——但要先加装一张软盘控制卡[1]。因为磁带只能顺序读写,调用一个程序、文件要先倒带半天,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加配软驱来存储程序和文件。


软盘很容易坏,尤其是频繁写入的话更加容易坏。因此大部分人都会用一张系统软盘启动,甚至不少人会把这张软盘设置成只读,以防误操作破坏系统文件。而其它软件、文件则使用其他的软盘来保存——这和我们今天很多人习惯对硬盘进行分区,C盘装Windows,其它应用程序、数据文件存在D盘、E盘甚至更多其它盘符是一样的。如果只有一个软驱,就需要频繁更换软盘;装有两个驱动器的PC则不需要。


还是因为软盘容易损坏,那个年代复制软盘是很常见的操作。在没有硬盘、内存极其昂贵的时候,单个软驱复制一张软盘要手动更换十多次介质:先去读源盘的一部分——这个一部分有多大,取决于可用内存有多少;然后换目标盘,写入;写入完毕后换源盘,读取下一部分;换目标盘,写入;……。不考虑系统占用内存,初代PC主流配置内存64KB;作为对比单张5.25寸双密度软盘单面容量360KB,复制一张软盘起码需要更换12次。而两个软驱的配置,则是一个驱动器读,另一个驱动器写,显然方便很多。


然后第二代的PC,IBM PC/XT,型号5160,就已经有10MB的硬盘了[2]。这个时候,进入DOS后的默认硬盘盘符就是C盘。


有了硬盘后,几乎没有需要使用第二个软驱的必要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都可以长期保存在硬盘上,文件和数据既可以保存在硬盘上也可以保存到软盘上。即使是复制整张软盘,只要硬盘可用空间大于单张软盘的容量,就可以先把源盘一次性复制到硬盘上,然后更换目标盘一次性写入,并不麻烦。如果要复制多张,这种方式比双软驱更好——源盘只需要读取一次,而软盘即使是读取也可能损坏的。


至于3.5寸软驱在PC上使用,已经是第三代PC——IBM PC/AT,5170(也就是国内常说的286)的事情了。根据英文维基的说法[3],5170刚推出的时候,还是不支持3.5寸软驱的。直到第二版BIOS,才增加了对720KB 3.5寸软盘的支持;第三版BIOS增加了对1.44MB 3.5寸软盘的支持。

BIOS revisions
The AT had three BIOS versions dated January 10, 1984, June 10, 1985, and November 15, 1985. Original models supported 15 hard disk types, with this being expanded to 23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BIOSes. The June 1985 BIOS fixed some bugs and added support for 720k 3.5" floppy drives while the November 1985 BIOS added support for 101-key keyboards and 1.44MB 3.5" floppies. ATs with the older BIOSes will nominally work with 101-key keyboards, but the extra keys are ignored unless the user writes his or her own code to read them.

If 3.5" 720k floppy drives are used on ATs with the January 1984 BIOS, they are assumed to be 360k 5.25" floppies and the FORMAT command in DOS will attempt to format them as such. In addition, DOS cannot access anything but the first 40 tracks of the diskette. To solve this problem, two separate utilities were provided with DOS 3.x, DRVPARM and DRIVER.SYS, which modify the BIOS parameter table and inform the operating system that a 720k drive is present. Software on self-booting diskettes (mainly games) does not have this problem since the diskettes have their own internal disk access code. This same situation also applies to using 1.44MB disk drives on the older AT BIOSes, except that they are assumed to be 1.2MB disks.


因为3.5寸软驱比硬盘出现的晚,因此PC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双3.5寸软驱的主流配置——不是说没有,但很少人这么配。所以 @pansz 回答里面提到的“在没有C盘的时代,更常用的是两个相同的3.5寸软驱”这句话也是不对的。


至于3.5寸软驱出现后,因为3.5寸软盘体积小更方便携带,相对坚硬的外壳使得保存也比5.25寸软盘方便,容量也更大,3.5软驱大部分是双磁头不需手动翻面,因此大部分需要使用软盘的场景都主要使用3.5寸软盘,通常会A盘分配给3.5寸软驱——例如重装系统使用3.5寸软盘引导,从A盘启动是大部分主板的默认选项。只有部分需要读取5.25寸软盘的用户会再配置一个5.25寸软驱,因为使用场合少通常会使用盘符B。不过这个是可以手动调整的,哪个驱动器接在数据线的A口就是A盘,接在B口就是B盘。


参考

  1. ^ https://www.pcjs.org/pubs/pc/reference/ibm/5150/techref/1981-08/
  2. ^ https://www.pcjs.org/pubs/pc/reference/ibm/5160/techref/1983-04/
  3.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BM_Personal_Computer/AT
user avatar

这不是个技术问题,是个代沟问题。

以前的电脑上,A、B的位置叫软驱,给五寸盘用的,拿手里跟一大饼似的。后来升级了,三寸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这电脑上装好系统,打开“此电脑”一看,嚯,最显眼的、装系统最多的,通常就是那个 C 盘。这事儿说起来可有年头了,得追溯到咱们个人电脑刚兴起那会儿。为啥是 C 盘呢?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而且是层层递进的。最初的缘起:跟老祖宗打交道最早的个人电脑,其实并没有那么“智能”,它们的存储设备也比现在简单.............
  • 回答
    过去,光驱可以说是电脑的标配。无论是安装软件、看电影、听音乐,还是备份文件,我们都离不开它。然而,如今大多数新电脑都已经悄无声息地取消了光驱,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呢?这可不是一时的潮流,而是科技进步和用户需求演变下的必然结果,背后牵扯着很多层面的因素。一、存储介质的革命:U盘、移动硬盘和云端才是王.............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仔细想想,确实挺巧,咱们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个关键的“能源革命”,从蒸汽、石油到电力、原子能,这些力量层层递进,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塑造了我们的社会。按理说,这么强大的力量,应该很容易让人产生敬畏,甚至发展出崇拜吧?但为什么咱们身边没啥“蒸汽教”、“石油教”的影子呢?这事.............
  • 回答
    我对将“电分”定义为现有1小时的1/64,以及将“电秒”定义为新定义的1电分的1/64这一提议持谨慎态度,并且总体上不倾向于支持。这其中的原因涉及现有时间度量体系的稳定性、实用性以及这种新定义带来的实际影响和潜在的混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提议的核心: 新“电分” = 现有1小时 / 64 .............
  • 回答
    .......
  • 回答
    成龙大哥在上世纪之所以能拍出《快餐车》、《飞鹰计划》等一系列带有浓厚欧洲风情,并且大量启用欧洲演员的电影,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时代背景、个人机遇以及电影工业发展的共同作用。而如今,虽然成龙依然活跃,但类似风格的作品确实少了,这同样也跟电影市场的变化、他自身角色的转型以及制作模式的演变有关。咱们就来掰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深入的问题,触及了智能电视设计、市场定位、用户体验以及技术演进的方方面面。简单来说,现在的智能电视之所以“内置电视盒子”,而不是设计成“大屏显示器+外接盒子”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提升用户体验和降低使用门槛: 一体化设计,减少线缆和设备: 用户购买电视的目的是观看内容.............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进化话题: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像邓氏鱼那样全副武装的海洋巨兽了?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关键原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如今海洋生物的形态和生存策略。首先,我们得理解邓氏鱼的“盾甲”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用。邓氏鱼生活在泥盆纪晚期,那是一个地球上关节动物(节肢动物)统治海洋的.............
  • 回答
    现今世界各国军服普遍采用西装式开领而非立领设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流行趋势,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军事需求、舒适度、功能性以及时代审美演变的深刻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实用性和技术进步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从历史演变看立领的衰落与西装式开领的兴起立领设计在早期军队制服中非常.............
  • 回答
    昭陵,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其陪葬体系之庞大,堪称唐代帝陵之最。环绕着昭陵的山峦,星罗棋布着数十座功臣名将、皇室宗亲的陪葬墓,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等级森严的地下王国。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走进昭陵景区,除了巍峨的昭陵主冢,能够真正近距离接触到的陪葬墓,却寥寥无几,主要集中在李勣墓,以及鲜为人知的韦.............
  • 回答
    “为什么现在已婚女性都说做家务很累?”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社会、经济和个人层面的复杂原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家务劳动的“隐形化”与价值被低估: 非货币化劳动: 家务劳动不直接产生金钱收入,因此在很多传统观念和市场经济衡量价值的标准下,容易被“隐形化”,被视为理所当然.............
  • 回答
    “摸鱼”现象在央企、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要详细解释为何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制度设计、文化因素、个人动机以及外部环境等。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制度设计与激励机制的不足1. 旱涝保收、低风险的特性: 铁饭碗.............
  • 回答
    你说得没错,确实能感觉到现在《英雄联盟》里男生对女生的敌意,有时候会比以前更明显一些。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感觉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可能就是“版本答案”论了。你想想,现在游戏火了这么多年,大家水平参差不齐,但很多玩家都追求进步,渴望赢。当队伍里.............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的网络舆论场上,近年来“冉闵热”确实有所升温,很多人开始讨论和“吹捧”冉闵。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解读、民族认同、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重新解读冉闵的历史地位与功过传统史学对冉闵的评价是复杂的,往往将他视为一个“杀胡令”.............
  • 回答
    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毛泽东选集》(通常简称为“毛选”)。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为何出现这种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与政治层面的原因: 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理论的重新认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尤其是毛泽.............
  • 回答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政治宣传、时代局限性以及后人解读的多样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为何很多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存在偏颇,并分析其原因: 一、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时代性首先,要认识到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
  • 回答
    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完全归结于满清统治是一种过度简化和片面化的观点,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历史事实和民众心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满清统治下的历史背景与问题: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专制皇权强化: 满清统治在延续明朝专制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压制了社会活力.............
  • 回答
    现在有人对儒家文化进行“无底线完全否定”,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而且并非所有人都采取如此极端的立场。然而,对于那些确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否定往往源于对儒家思想的某些特定解读、历史经验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追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儒家思想“落后性”和“压抑性”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的感受。确实,对比一下PS3时代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开场,比如《神秘海域2》那惊心动魄的火车追逐,《合金装备4》的战争废墟与老兵的独白,或者《战神3》那直接将玩家置于冥府之中的震撼场面,再看看如今不少3A大作的开篇,确实常常是主角在进行一些相对日常的互动,或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