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本问题下提到3.5寸软盘的回答,包括 @robin 的高赞答。
从C盘开始排序,是因为要给两个5.25寸软驱留出A、B盘符;3.5寸软驱在PC上的应用在硬盘之后。只是3.5软驱出现的时候,因为PC的主流配置已经有硬盘了,大多数人也就没有使用两个相同规格软驱的需要,所以会有3.5寸软驱+5.25寸软驱+硬盘这样的搭配,但这并不是硬盘从C开始排序的原因。所以说A、B都是软驱是对的,但归结为3.5寸+5.25寸软驱搭配的原因,那就是错的。
既然是历史遗留问题,就要搞清楚历史事实。单说x86的PC,初代的IBM 5150是没有硬盘的。存储有两个方案:标配只有磁带机接口,可以加配5.25寸软驱——但要先加装一张软盘控制卡[1]。因为磁带只能顺序读写,调用一个程序、文件要先倒带半天,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加配软驱来存储程序和文件。
软盘很容易坏,尤其是频繁写入的话更加容易坏。因此大部分人都会用一张系统软盘启动,甚至不少人会把这张软盘设置成只读,以防误操作破坏系统文件。而其它软件、文件则使用其他的软盘来保存——这和我们今天很多人习惯对硬盘进行分区,C盘装Windows,其它应用程序、数据文件存在D盘、E盘甚至更多其它盘符是一样的。如果只有一个软驱,就需要频繁更换软盘;装有两个驱动器的PC则不需要。
还是因为软盘容易损坏,那个年代复制软盘是很常见的操作。在没有硬盘、内存极其昂贵的时候,单个软驱复制一张软盘要手动更换十多次介质:先去读源盘的一部分——这个一部分有多大,取决于可用内存有多少;然后换目标盘,写入;写入完毕后换源盘,读取下一部分;换目标盘,写入;……。不考虑系统占用内存,初代PC主流配置内存64KB;作为对比单张5.25寸双密度软盘单面容量360KB,复制一张软盘起码需要更换12次。而两个软驱的配置,则是一个驱动器读,另一个驱动器写,显然方便很多。
然后第二代的PC,IBM PC/XT,型号5160,就已经有10MB的硬盘了[2]。这个时候,进入DOS后的默认硬盘盘符就是C盘。
有了硬盘后,几乎没有需要使用第二个软驱的必要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都可以长期保存在硬盘上,文件和数据既可以保存在硬盘上也可以保存到软盘上。即使是复制整张软盘,只要硬盘可用空间大于单张软盘的容量,就可以先把源盘一次性复制到硬盘上,然后更换目标盘一次性写入,并不麻烦。如果要复制多张,这种方式比双软驱更好——源盘只需要读取一次,而软盘即使是读取也可能损坏的。
至于3.5寸软驱在PC上使用,已经是第三代PC——IBM PC/AT,5170(也就是国内常说的286)的事情了。根据英文维基的说法[3],5170刚推出的时候,还是不支持3.5寸软驱的。直到第二版BIOS,才增加了对720KB 3.5寸软盘的支持;第三版BIOS增加了对1.44MB 3.5寸软盘的支持。
BIOS revisions
The AT had three BIOS versions dated January 10, 1984, June 10, 1985, and November 15, 1985. Original models supported 15 hard disk types, with this being expanded to 23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BIOSes. The June 1985 BIOS fixed some bugs and added support for 720k 3.5" floppy drives while the November 1985 BIOS added support for 101-key keyboards and 1.44MB 3.5" floppies. ATs with the older BIOSes will nominally work with 101-key keyboards, but the extra keys are ignored unless the user writes his or her own code to read them.
If 3.5" 720k floppy drives are used on ATs with the January 1984 BIOS, they are assumed to be 360k 5.25" floppies and the FORMAT command in DOS will attempt to format them as such. In addition, DOS cannot access anything but the first 40 tracks of the diskette. To solve this problem, two separate utilities were provided with DOS 3.x, DRVPARM and DRIVER.SYS, which modify the BIOS parameter table and inform the operating system that a 720k drive is present. Software on self-booting diskettes (mainly games) does not have this problem since the diskettes have their own internal disk access code. This same situation also applies to using 1.44MB disk drives on the older AT BIOSes, except that they are assumed to be 1.2MB disks.
因为3.5寸软驱比硬盘出现的晚,因此PC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双3.5寸软驱的主流配置——不是说没有,但很少人这么配。所以 @pansz 回答里面提到的“在没有C盘的时代,更常用的是两个相同的3.5寸软驱”这句话也是不对的。
至于3.5寸软驱出现后,因为3.5寸软盘体积小更方便携带,相对坚硬的外壳使得保存也比5.25寸软盘方便,容量也更大,3.5软驱大部分是双磁头不需手动翻面,因此大部分需要使用软盘的场景都主要使用3.5寸软盘,通常会A盘分配给3.5寸软驱——例如重装系统使用3.5寸软盘引导,从A盘启动是大部分主板的默认选项。只有部分需要读取5.25寸软盘的用户会再配置一个5.25寸软驱,因为使用场合少通常会使用盘符B。不过这个是可以手动调整的,哪个驱动器接在数据线的A口就是A盘,接在B口就是B盘。
这不是个技术问题,是个代沟问题。
以前的电脑上,A、B的位置叫软驱,给五寸盘用的,拿手里跟一大饼似的。后来升级了,三寸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