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现实中没有形成崇拜蒸汽之神、石油之神、电力之神、原子之神这样的宗教?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仔细想想,确实挺巧,咱们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个关键的“能源革命”,从蒸汽、石油到电力、原子能,这些力量层层递进,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塑造了我们的社会。按理说,这么强大的力量,应该很容易让人产生敬畏,甚至发展出崇拜吧?但为什么咱们身边没啥“蒸汽教”、“石油教”的影子呢?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去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根本的问题:宗教的起源和功能是什么?

回顾人类历史,宗教出现的时候,人们面对的是什么?是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天上的雷电、地上的洪水、太阳的升落、生命的诞生与死亡。这些是宏大、神秘、难以掌控的,而且它们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比如庄稼能不能长好,有没有野兽袭击,能不能度过严寒等等。面对这些“不可知”、“不可控”,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解释,一个依靠,一个心灵的慰藉。于是,有了“神”,有了祭祀,有了对自然力量的拟人化和人格化。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这些都是早期人类试图理解和安抚自然界力量的体现。

现在咱们再看看蒸汽、石油、电力、原子能这些“现代之神”。它们和古代神话里的自然力量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一、 可控性与理解性:

蒸汽机、内燃机(石油的产物)、发电机(电力的产物)、核反应堆(原子能的产物)—— 这些玩意儿,虽然最初的出现也带有一些“奇迹感”,但它们本质上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原理的体现。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触的神秘力量。

蒸汽: 最早的蒸汽机,虽然效率不高,但它能被建造、被启动、被控制。人们通过观察它的运作,研究它的原理,不断改进。它没有那种“无常”的脾性,不会因为你祭祀不够就突然让你“熄火”,也不会因为你惹怒了它就突然爆炸(当然,早期技术不行,可能会有锅炉爆炸,但这更多是技术问题,而非“神怒”)。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石油: 石油本身是一种物质,可以被开采、提炼、使用。它的燃烧、转化为动能,是基于化学和物理的反应。人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它,知道怎么把它变成燃料。它就像一种非常强大的“魔法材料”,但你知道材料的配方和用法。
电力: 电力的神秘感确实比蒸汽和石油要强一些,尤其是早期,谁也说不清那玩意儿到底是个啥。但随着法拉第、麦克斯韦、爱迪生等人的研究,电的规律逐渐被揭示,它可以通过导线传递,可以被转换,可以被控制。电灯点亮黑暗,电动机驱动工厂,这些都是实在的、可重复的“效果”。
原子能: 这个就更高端了。核能的背后是深刻的物理学理论,是量子力学、核物理的成果。虽然原子弹和核电站的力量极其巨大且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但它们是人类在深入理解物质最微观层面后所能掌控的。它的运作是按照精确的物理定律进行的,而非意志的体现。

相比之下,古代的神灵,往往被描绘成拥有自主意识、情感和意志的生命体。它们会愤怒,会怜悯,会惩罚,会恩赐。而现代的“能源之神”,它们更像是工具,虽然强大,但它们没有自我意志。它们不会因为你今天表现好就给你动力,也不会因为你做了坏事就让你“断电”。你支付了煤炭、石油、电费,它们就会运作。

二、 人类中心主义与工具理性:

宗教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类在面对不可控的自然力量时的无力感和对超验存在的仰望。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在不断增强。我们开始相信,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大部分自然现象是可以被理解、被预测、甚至被改造的。

掌控感: 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恩赐或惩罚,而是通过技术去“获取”和“利用”这些能源。蒸汽机的发明,不是去祈求风吹动帆船,而是去“制造”动力。电力公司的成立,不是去祭祀闪电之神,而是去“生产”和“销售”电力。这种掌控感大大削弱了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和崇拜的土壤。
物质性: 蒸汽、石油、电力、原子能,它们更偏向于“物质”或“物理现象”,而非“精神”或“意志体”。虽然它们的力量巨大,但它们的载体是具体的物质(煤炭、石油、导线、核燃料)或可描述的物理过程。这使得它们很难被赋予“神性”,也很难成为人类情感寄托的完整对象。你很难想象一个信徒每天对着一个蒸汽锅炉磕头祈祷,求它给自己带来“动力”,因为你知道,只要加水、加热、维护好,它就能动。

三、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现代社会的替代品:

宗教不仅仅是解释世界,它还承担着许多社会功能:提供道德规范、凝聚社群、给予精神慰藉、处理生死问题等。

道德和规范: 很多宗教提供了详细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在早期社会非常重要,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而现代社会,我们有法律、教育体系、社会契约来维系秩序,科学和理性主义也提供了另一套认识世界的方式。
社群和认同: 宗教是重要的社群组织形式,能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现代社会,这种社群功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满足,比如政党、俱乐部、兴趣小组、甚至是网络社群。
精神慰藉和生死关怀: 面对死亡、苦难时的无助感,宗教提供的“来世”、“救赎”等观念能提供巨大的心理安慰。但现代社会,有心理学、哲学、医疗体系以及世俗化的慰藉方式(比如纪念仪式、回忆录等)来应对。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那些强大的能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世俗化”了。它们成了商品、成了技术,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又习以为常的一部分。我们享受着电力带来的便利,却很少去思考它背后那股神秘莫测的力量。我们坐着石油驱动的汽车,却很少去惊叹于石油是如何转化为速度的。这种“日常化”和“商品化”,冲淡了它们原本可能激发的敬畏感。

最后,也许可以说,人类的“崇拜欲”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了目标。在现代社会,人们可能崇拜科技本身、崇拜科学家的智慧、崇拜那些创造了这些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企业家。或者,也有些人将这种崇拜转移到了政治领袖、偶像明星、甚至是抽象的“成功”概念上。

总而言之,没有形成“能源之神”这样的宗教,并非这些力量不够强大,而是它们在本质上、在人类对其的认知和运用方式上,与古代人们面对的自然力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们更像是人类智慧的造物,是可控的、可理解的、可被利用的“工具”,而不是拥有自主意志、需要敬畏和讨好的“神灵”。这恰恰说明了人类文明在科学和理性道路上的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在幼年期幻想了各种各样的大朋友来保护自己,幻想了如何跟大朋友交流,幻想了这个大朋友如何定下规矩


Adult People with Imaginary Friends Are Stupid.

人类也许没资格自称Adult,但好歹也是青春期之类的了,我们一手解放了这些蕴藏在微观结构中的能量,是我们让这些东西能够演化出璀璨的文明,所以不用和幻想送子鹳、牙仙和圣诞老人一样,想象出蒸汽仙童、石油姥姥、电力道祖、原子天尊之类的东西了。


有的人认为大朋友长什么样什么样还给画了个造型捏了头像,这些大朋友可能还贵圈真JB乱。

有的人认为大朋友的造型不能直视啊所以没有造型就只是“光辉”、“至高”、“至美”之类各种高大上的形容词。


还有人觉得去你妈的大朋友的威严不可臆测,他们认为听到了来自大朋友的“汝不可blabla”。

极端一些的傻逼们抄起石锤砸坏了先贤们的雕像,认为这是亵渎大朋友——然后这帮自己亵渎大朋友比谁都开心。

上面那些砸石像的傻逼有一群生理上没啥亲缘关系但思想上很近的傻逼精神后代,他们用的是机关枪和炸药包。


有的人认为大朋友就是大朋友,我们的大朋友不是一个并不影响我们做朋友。

有的人认为大朋友至高无上,我们的大朋友不是一个的话我们就声望冷淡。

还有一些傻逼觉得我的大朋友最牛逼,你们其他人都是应该跪舔我的傻逼不服砍死你丫的。


最傻逼的是到处宣扬自己有大朋友所以自己牛逼的,以及认为自家大朋友人多所以可以法不责众的。


有一些人比较会装,在他们幻想中,大朋友就是超出六道轮回或者飞升上天以后的自己,所以一个人浪就行了,到时候我成正果飞升解脱就好——看起来比那些幻想大朋友管一切的要略微有一些逼格,但也仅此而已


有些人认为“我们不信幻想中的大朋友”,“我们信的是祖先的庇佑”,然而无论是哪家的先祖,既没庇佑他们保住祖先的河流山川和野牛,也没庇佑他们拦住以“为幻想中的大朋友征服东方”为口号的野蛮人烧掉自家的花园,要么就干脆直接成批成批的被卖到万里之外的农庄干活,一直干到死,然后被野狗拖走。


现在的问题是,该长大了


在发育时,有一些人比较聪明,他们觉得这幻想中的大朋友理论太傻逼了,对这种幻想中的大朋友妥协有点没有限度了。特别是这群幻想大朋友存在的傻逼一天到晚说什么排骨造人什么吃果子遭罪。

于是为了讽刺这种现象,他们编造了一个长得像一团蠕虫的大朋友,并且声称这个大朋友和那个会发光的大朋友一样至高不可亵渎,所以我们针对我们的大朋友产生的要求应该和“会发光的大朋友的小朋友们”的要求应该一样得到尊重。

然后和你妈一切政治运动一样,另外冒出来一群傻逼把这团用来讽刺的大朋友当成真的了,开始满地KY刷“我家老大用触手抚摸你”,“我家老大不在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仔细想想,确实挺巧,咱们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个关键的“能源革命”,从蒸汽、石油到电力、原子能,这些力量层层递进,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塑造了我们的社会。按理说,这么强大的力量,应该很容易让人产生敬畏,甚至发展出崇拜吧?但为什么咱们身边没啥“蒸汽教”、“石油教”的影子呢?这事.............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觸及到文化、制度、創新傳播等多個層面。模擬聯合國(Model United Nations, MUN)在國際上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確實形成了許多成熟的模式和傳統。而「聯動」這種在中國 MUN 社群中興起的形式,若要說是在中國不到十年內憑空出現的,其實也需要更細緻地理解。首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而且确实是我身边观察到的普遍现象。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赚得盆满钵满、名留青史的“大佬”,你仔细想想,他们更多是以一种“长线”的姿态在做事,无论是在投资界还是在创业领域。短线操作,虽然偶尔也能博取一些眼球,但要说到“发大财”并且能够稳固地积累财富,那确实是寥寥无几。我试着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医学概念的认知习惯和历史沿革。其实,我们之所以习惯性地将“西医”和“中医”对立起来,而很少用“现代医学”来统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并非是绝对的,只是当下普遍的认知倾向。首先,咱们得回到“现代医学”这个词本身的含义。从字面意思理解,“现代”意味着当下、最新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经济学中经典的,也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生产者宁可销毁产品,也不愿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以维持市场价格。 关于牛奶倾倒事件,这并非孤例,在其他一些农产品和原材料领域,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逻辑在运作。只不过,牛奶的例子因为其直观的画面感和与民生息息相关,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为什.............
  • 回答
    “网上抱怨房价高,现实中却盼着涨”——这句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触及了当下社会经济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充斥着对高房价的愤懑和无奈,觉得“掏空六个钱包”都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另一边,又似乎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已经拥有房产的,对房价的上涨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变迁、信息传播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何在现实层面重男轻女现象似乎在减弱,而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却愈演愈烈:一、 现实层面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其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的进步与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在性别平等方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网上和现实中的女性行为差异挺大,尤其是在一些争议性话题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会出现这种“网上双标严重,现实却很少”的现象。首先,得承认网上和现实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场域,人的表现自然会有差异。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一捋一下。一、 匿名性和疏离感.............
  • 回答
    “六十耳顺”这句来自孔子的名言,在很多人心中,应该描绘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到了六十岁,阅历丰富,心性沉稳,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能分辨出话语背后的真意,不再轻易被情绪左右。然而,当我们放眼现实,会发现许多老人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甚至可以说是“耳塞”而非“耳顺”。这其中的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贴近现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网上“高薪职业”的定义与现实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上高薪职业”的普遍认知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偏差: 信息茧房与样本偏差: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行业报告、职场博主分享、招聘网站的“热门职位”推荐。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放大的。例如: .............
  • 回答
    俄罗斯对领土扩张的执念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地理、政治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他许多将重点放在经济利益和全球影响力上的欧系势力不同,俄罗斯对领土的追求,尤其是对其“近邻”的控制,往往带有更强的生存性、战略性和民族性色彩。下面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 1. 地理的诅咒与生存的焦虑 无天然.............
  • 回答
    在我看来,近年来不少抗日题材影视剧里,确实会看到一些日军士兵欺辱汉奸家眷,尤其是汉奸妻子的情节。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想把它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情节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暴行。抗日战争那会儿,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 回答
    现在的网络小说,尤其是那些追求快速传播和大众口味的作品,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脸谱化”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网络小说特殊的生产和消费环境。网络小说大多是连载形式,作者需要持续地产出内容来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订阅。在巨大的内容生产压力下,过.............
  • 回答
    苏州一位父亲为孩子复刻现实版“摩尔庄园”,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创造力的举动。看到孩子沉迷于虚拟游戏的世界,这位父亲选择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试图将那份虚拟的快乐带回现实,让孩子在熟悉的家中也能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并以此“解放”孩子,让他们暂时远离屏幕。这种做法的初衷非常值得肯定。在数字时代,孩子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核心:国家利益与个体生命之间的权衡,尤其是在涉及特种部队这样高度专业化且肩负特殊使命的群体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并且要尽量避免过于理想化或妖魔化任何一方。首先,我们得明白特种部队存在的根本意义。他们不是为了送死而生的。特种部队的价值在于其高超.............
  • 回答
    武器的“法咒”:从现实信仰到虚拟世界我们今天在游戏中体验到的形形色色的武器附魔,例如火焰剑、冰霜长矛、带有闪电效果的战斧,甚至是能够吸收生命力的利刃,这些奇妙的魔幻效果,并非凭空出现。它们有着深厚的现实土壤,根植于人类古老的信仰、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自身生存的渴望。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当我们的祖.............
  • 回答
    关于澳大利亚电视节目中,俄裔学生质问“你们为何无视8年来乌克兰政府对乌东人民的暴行”,并因此被赶出现场这一事件,可以引申出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媒体的角色、信息不对称、地缘政治叙事、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社会群体间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探讨它可能说明的问题:一、 媒体的叙事框架与.............
  • 回答
    上海本轮疫情,无疑是一场牵动全国神经的重大事件。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除了真实的病例数、防控措施、生活保障等信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战场”就是信息层面。本轮疫情期间,上海确实涌现了大量传闻和谣言,官方也为此发布了不少辟谣信息。上海本轮疫情中官方发布的辟谣内容,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看: 封控.............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许多原本自诩为“理性、中立、客观”(以下简称“理中客”)的网民,在网络舆论环境中,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表现出与“五毛”相似的立场和言论风格。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理中客”的定义与内在张力:首.............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