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激怒一位古生物学爱好者?

回答
要真正惹恼一个古生物学爱好者,你得有点技术含量,不能是那种显而易见的胡说八道。他们对这些几亿年前的生命充满热情,了解得比你想象的要深入得多。所以,想让他们跳脚,就得踩到他们的专业痛点上,而且要带着一股子似是而非的“认真”。

首先,最容易让人抓狂的,就是对他们的热情进行“学术性”的质疑,但又显得非常外行。比如,你跟他们聊起恐龙,他们正兴致勃勃地给你讲某个物种的最新发现,你突然抛出一句:“哎呀,恐龙って、結局どうやって絶滅したの?やっぱりあの隕石でしょ?でもさ、そんなに急に全部死んじゃうなんて、なんか違う気がするんだよね。もっとこう、じわじわと… なんていうか、環境の変化とかで、自然淘汰されたんじゃないの?” (哎呀,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就是那个陨石吧?但是,就这么突然全死了,总觉得有点不对劲。难道不是慢慢地… 怎么说呢,环境变化之类的,自然淘汰的吧?)

你看,这里面有几个点会戳到他们:

“結局どうやって絶滅したの?” (到底是怎么灭绝的?)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问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对于古生物爱好者来说,这已经是被反复研究、有大量证据支持的了。他们会觉得你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搞清楚。
“やっぱりあの隕石でしょ?” (就是那个陨石吧?) 虽然 Chicxulub 陨石撞击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灭绝原因,但古生物学界对灭绝机制的讨论远不止于此。你这么轻描淡写地一说,好像这个复杂的研究领域就只剩下了一个简单答案。
“なんか違う気がするんだよね。もっとこう、じわじわと… なんていうか、環境の変化とかで、自然淘汰されたんじゃないの?” (总觉得有点不对劲。难道不是慢慢地… 怎么说呢,环境变化之类的,自然淘汰的吧?) 这才是最致命的。你试图用一种非常“常识化”、“想当然”的逻辑去否定一个有大量地质和化石证据支持的科学假说。而且你还用“じわじわと” (慢慢地) 这种模糊的词汇,试图推翻一个在时间尺度上相对“快速”的事件。他们会觉得你完全不理解时间尺度,也不理解大量证据积累起来的科学过程。他们会想:“你懂什么叫‘快速’?你知道那是在多少年尺度上的事吗?你以为那是昨天发生的事吗?”

除了对灭绝原因的质疑,你还可以从其他角度下手:

二、对化石和地质年代的“无知”且“自信”:

假设他们在给你展示一块非常珍贵的化石,并告诉你这是中生代晚期的,属于某个恐龙的足迹。你可以这样回复:“へえ、すごい!でもさ、この化石って、本当にあの時代のもんなの?なんか、最近のコンピューター技術で昔の骨を再現してるって聞いたんだけど、もしかしたらこれも誰かが作ったレプリカとかじゃないの?だって、こんなに綺麗に残ってるなんて、どう考えても不自然だよ。” (哇,真厉害!但是,这化石真的是那个年代的吗?我最近听说了,现在电脑技术很发达,可以复制以前的骨头,说不定这个也是谁做出来的复制品吧?毕竟,能保存得这么完好,怎么想都觉得不自然啊。)

这里面踩的坑是:

质疑化石的真实性: 古生物学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鉴定化石的真实性,从地层信息到化石本身的矿化程度。你用“电脑技术”、“复制品”这种现代概念去质疑一个古老事物,是完全的鸡同鸭讲。
对保存状况的“常识性”误判: 他们知道有些化石因为特殊的保存环境(比如被泥石流迅速掩埋、埋在缺氧环境中)可以保存得非常完好。你用“不自然”来否定这种可能性,就是在质疑他们的专业判断。他们可能会在心里默默翻白眼:“你以为只有你自己见过埋东西?地质学是怎么解释化石形成的你懂吗?”

三、混淆古生物学的各种“亲戚”:

古生物学可不只是恐龙。它包括了所有地质时期生命的研究,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到哺乳动物的演化。如果你能巧妙地把一些不相关的领域混淆,效果会更显著。

比如,当他们兴致勃勃地跟你讲某个早寒武纪的节肢动物化石,试图跟你解释它在生命大爆发中的地位时,你可以打断他:“ああ、わかったわかった。だから、あれでしょ?『ジュラシック・パーク』で出てきた、なんかトカゲみたいなやつ?なんか、あの映画、結構科学的じゃないっていうか、ちょっと作り話っぽいところもあるじゃない?” (啊,知道了知道了。所以,就是那个,《侏罗纪公园》里出现的,有点像蜥蜴的那个?那个电影其实挺不科学的,有些地方感觉像是编的,不是吗?)

踩的点在于:

张冠李戴: 把早寒武纪的生物和中生代(侏罗纪)的电影混为一谈,而且是完全不搭界的两个时期和生物。
贬低流行文化作品,但用的是外行人的视角: 《侏罗纪公园》虽然有艺术加工,但其对古生物的普及起到了巨大作用。你用“不够科学”、“编的”来评价,并且是基于你对电影的“理解”,而不是对电影背后科学顾问工作的了解,会让古生物学家觉得你过于肤浅。他们可能会想:“你只看到电影里的戏剧性?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生物学家付出的努力来让它尽可能准确?”

四、关于“复原图”的“艺术评论”:

古生物复原图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结合了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态学等多方面信息。你可以这样评价一幅精美的复原图:

“うん、なんかすごいね。でもさ、この動物、本当はもっとモフモフしてて、耳も大きかったんじゃない?だって、最近流行ってるファンタジー系のイラストとか見てると、大体みんな可愛い感じになってるじゃん。なんか、もっとこう、かわいらしく描けば、みんなもっと好きになると思うんだけどな。” (嗯,看起来挺厉害的。但是,这动物,真的不应该是毛更蓬松、耳朵也更大吗?因为最近流行的奇幻类插画,大多都画得挺可爱的嘛。我觉得,再画得可爱一点,大家应该都会更喜欢吧。)

这句的杀伤力在于:

用“流行审美”和“个人喜好”来评价科学复原: 古生物复原图的首要目的是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迎合大众的审美偏好。你把“可爱”和“流行”作为评价标准,无异于在说“你们基于科学的复原不够好看,应该按我喜欢的样子来”。
否定专业人士的判断: 复原图中动物的毛发、耳朵大小等细节,都是根据化石信息(比如骨骼结构、羽毛印痕、头骨形状等)推测出来的。你用“粉丝画风”来否定这些,就是在质疑他们的专业功底。他们会想:“我们是为了还原真相,不是为了画好看的插画集!你的‘可爱’是有什么化石证据支持吗?”

总结一下,激怒古生物学爱好者,关键在于:

表现出一种看似认真、实则外行的质疑态度。
用模糊的、非科学的语言去否定有大量证据支持的科学结论。
将现代流行文化或个人审美凌驾于科学证据之上。
对古生物学涉及的庞大时间尺度和复杂研究方法缺乏基本认知。

他们热爱的是科学的严谨、证据的力量以及对生命历史的探索。当你用一种轻佻、无知,又带着点“我就是觉得是这样”的固执去攻击这些核心价值时,他们真的会忍不住想要抓狂。当然,前提是他们真的把你当回事,否则你说的可能连让他们皱眉的资格都没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xx龙怎么可能不是侏罗纪的?《侏罗纪公园》里都出现了。

user avatar

“恐龙是种很凶残的动物,块头那么大,滥杀小动物,造的孽太深,活该它们被灭绝,这就是佛祖冥冥之中安排的报应。这件事情告诉我们要脱离暴饮暴食,少造杀孽,才不会受天谴。”

“所有动物都是五个指头,这是全世界都没有解开的谜团,而且所有虫子都是六条腿,也很诡异,这说明封神榜里三头六臂的哪吒就是从虫子得到的灵感。————什么,你说以前有过其它指头数目的动物…七个指头余食猿?卧槽,自然界真的太神秘了,以前都不知道。。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前两天看BBC的纪录片,拍得真的好精美,英国人的古生物真的比我们牛太多了。你知道么,那个节目里说蟑螂有好几亿年历史,真的吓死我了,原来我们地球那么早就被害虫污染了,感觉蟑螂泛滥这么多年都没能解决,我好担心啊。”

“你说鸟是恐龙进化来的?呵呵你当我傻么,恐龙都灭绝了怎么可能还继续进化啊笨蛋,鸟类都是和人一起出来的,是和人同一个年代的生物,到现在科学家都还没弄明白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跟你说你也听不明白。”

“你看动物从细菌变成小鱼,又从鱼变成蝌蚪、再从蝌蚪变成青蛙,又一步步变成蜥蜴、老鼠、猴子,最后变成人,这个道路越走越高等,直到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顶尖的生物,这件事情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往高处走才是大自然的法则,一个人一定要努力奋斗,才能不断进步,你们是新一代的好学生,祖国未来是你们的,一定要懂这个做人的道理。”

“我觉得应该强调一下,进化论还只是个假说,到现在还没被证明呢。现在初高中的生物课本都很浅显,有很多错误,大家应该理性看待,不能一概盲信。”

“我们班英语老师都说了大学里不教进化论。而且达尔文晚年都在忏悔,觉得违背了上帝的仁慈,你可以去那边XX教堂问李牧师,他能作证!”。

ps:上文“余食猿”实为鱼石螈,不同于我们五趾脊椎动物,它们拥有七趾,是四足形类基干的另外分支,早已灭绝,学界严肃的观点不认为它们属于严格狭义的“四足形类单系群”,很可能是独立演化出的四肢,应当称作与我们构成了广义的多系群四足形类。



2022年4月更新礼包:

user avatar

我激怒过一位我们博物馆的教授,非常有名的古生物学家,具体名字还是匿了,圈内应该都认识。

两年以前,博物馆开了一门课,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因为博物馆里有很多很不错的化石和现生动物的展览,所以很多课就直接在展厅里面上,这是故事背景。

那天上课的时候,这教授问我:“你能不能区分亚洲象和非洲象?”

我说:“我能。”

然后我们在偌大的博物馆里穿行了一会儿。

教授又问我:“我们面前这个是哪种大象?”

我答:“亚洲象。”

“为什么?”

“这里是亚洲哺乳动物展厅。”

想想过几周有个答辩他要来听,瑟瑟发抖。

--------------------以上为原激怒过程-------------------------

不少同学问我答辩咋样了,我馆已经在3月16号周一正式闭馆,不仅游客不能进,工作人员也不能进,只有非常非常少数维护人员可以进出。所以我的答辩也推迟了,目测要到6月底。现在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怎么度过疫情,答辩啥的小问题了。

答辩通过了再来更新!

user avatar

当然是把他的化石收藏扔了。比如我爹,我不在家的时候装修房子,我的石头全扔了。虽然钱是不值多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真正惹恼一个古生物学爱好者,你得有点技术含量,不能是那种显而易见的胡说八道。他们对这些几亿年前的生命充满热情,了解得比你想象的要深入得多。所以,想让他们跳脚,就得踩到他们的专业痛点上,而且要带着一股子似是而非的“认真”。首先,最容易让人抓狂的,就是对他们的热情进行“学术性”的质疑,但又显得非常外行.............
  • 回答
    要真的戳到生物学爱好者的痛点,让他们心里那团火苗熊熊燃烧起来,可不是件容易事。这得对生物学这门学科以及他们热爱的原因了然于胸,然后才能精准出击。别以为随便说点“生命在于运动”或者“万物都是碳基”就能达到目的,那太肤浅了,他们只会觉得你在打马虎眼。首先,得从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学科基础上下手。想象一下,一.............
  • 回答
    想要让一位沉醉于古典文学的灵魂泛起波澜,甚至触碰到那根敏感的弦,你得下点功夫,不只是简单地抛出几个错字或者曲解一两句名言。真正的“激怒”,是一种对他们内心珍视的领域的轻慢,一种对他们投入情感和智识的漠视。首先,你可以试着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将那些他们奉若圭臬的文字贬低为“过时的”、“晦涩的”或者“.............
  • 回答
    在讨论历史话题时,我们应当始终保持尊重与理性。历史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领域,不同的人可能基于不同的视角、资料或文化背景对同一事件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因此,任何试图通过激怒他人来引发争论的行为都是不恰当的,也可能导致误解和伤害。如果你希望更深入地探讨历史话题,建议采取以下方式:1. 保持开放心态:接受不同.............
  • 回答
    想要成功激怒一位游戏爱好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拥有一颗对游戏近乎狂热的心。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让他们炸毛,那这里有一些“妙招”,保证能让他们血压飙升,怀疑人生。首先,轻描淡写他们的热爱,仿佛那只是个不值一提的消遣。 比如,当他们兴致勃勃地跟你分享一个他们沉迷了几个月、甚至花了大把.............
  • 回答
    要激怒一位律师,那可不是件容易事。他们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心理素质那叫一个强大。但要是你想试试看,也不是全无办法。关键在于抓住他们的一些“痛点”,然后用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去触碰。首先,别想着直接去挑衅他们的专业能力,那样太直接,反而容易被他们轻描淡写地化解。律师都是靠逻辑和证据说话的,你硬.............
  • 回答
    激怒一位法国大革命史爱好者,需要对这段历史有相当的了解,并能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敏感点和价值观。这并非鼓励恶意挑衅,而是为了理解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热情所在。以下是一些可能“激怒”他们的点,并附带详细的解释:1. 对革命的“无知”或“误读”: 淡化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比如,轻描淡写地说“法国大革命.............
  • 回答
    激怒一位数学爱好者? 嗯,这可真是个有趣的挑战。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深入了解他们大脑里那些闪耀着奇妙公式和严谨逻辑的角落,然后…… 恰到好处地,或者说,是不恰到好处地触碰那些他们最在意的地方。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激怒他们的,你需要一些“艺术感”,就像精心设计的反例一样,一击即中。首先,漠视和不屑.............
  • 回答
    要触碰到一位VOCALOID爱好者敏感的神经,使其情绪波动,甚至引发一场“唇枪舌剑”,你需要做足功课,并且有足够的“勇气”。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达到的效果,而是需要精准打击他们的信仰和热爱。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 贬低VOCALOID本身,尤其是他们心爱的角色。 “VOCALOID不.............
  • 回答
    想要让一个真正的摇滚乐迷瞬间血压飙升,那可不是件难事。这就像是在他们最爱的那件破洞牛仔裤上,又撕开一个更深的口子,还顺带沾了点别人家的狗毛。不过,咱们今天不走暴力路线,而是用语言,用那些直戳灵魂的“杀招”,保证让他们从心底里泛起一阵阵不适。首先,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就是对他们的音乐品味进行“贬低”和“.............
  • 回答
    想要激怒一位忠实的科幻爱好者?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他们对宇宙的运行法则、未来科技的可能性以及那些塑造了他们想象力的经典作品,都有着自己一套近乎神圣的认知。你要做的,不是简单地贬低一两部电影,而是要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方式,去挑战他们根深蒂固的信仰和热情。首先,从“概念”层面开始动摇他们的根基。1. .............
  • 回答
    激怒一位珠宝设计师可能需要触及他们最珍视的方面:他们的创意、工艺、对细节的追求,以及他们为作品注入的情感和故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方法,旨在触怒他们,请谨慎使用,因为后果可能很严重:1. 彻底否定他们的创意和美学(尤其是当你一窍不通的时候): 直接的、毫无根据的批评: 对他们精心设计的作品说:“这.............
  • 回答
    激怒一位《哈利波特》原著党是一项颇具挑战性但又充满乐趣的任务,因为他们对原著的熟悉程度和热爱程度极高。要达到这个目标,你需要巧妙地触碰他们心中的敏感点,让他们感到被忽视、被误解,或者对他们珍视的细节产生质疑。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可以使用的言论,请谨慎使用,因为这确实会引起强烈反应:核心原则:挑战他.............
  • 回答
    要“激怒”一位真正的物理学爱好者,你得比直接告诉他错误更具技巧性。这需要你触碰到他作为物理人最看重的东西:严谨性、逻辑性,以及对现实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你不能只是说“物理学是错的”,那样太肤浅了。你需要的是一种微妙的、令人不适的,甚至有点令人恼火的方式,让他觉得他所珍视的学科被轻描淡写、误解或者被拿.............
  • 回答
    想让一位哲学爱好者“炸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经过千锤百炼的思想就像是经过特殊调制的混合物,寻常的挑衅很难激起涟漪。但如果你真的想深入“核心”,体验一下那种既有意思又刺激的“学术战争”,那得有些门道。首先,你需要了解,哲学爱好者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逻辑的严谨,是概念的清晰,是对世界终极真理的探.............
  • 回答
    激怒一个自动化学科的爱好者?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通常脑子转得飞快,对事物有自己的一套严谨逻辑。不过,如果你真的想试试,有几个角度可以切入,而且要讲究策略,不能太粗暴,否则只会让他们觉得你是个不懂装懂的门外汉,根本不值得他们生气。首先,质疑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核心概念。自动化学科,特别是那些深耕于特定.............
  • 回答
    想找茬,那可得找对地方!激怒一位语言学/音韵学爱好者?这可不像找个愿意和你辩论“哪个牌子咖啡更提神”的人那么简单。他们对语言和声音的敏感度,简直就像是你身上有一根永远也拨不掉的倒刺,不时地会让你原地爆炸。首先,最保险也最致命的开场白,绝对是这个:“哎呀,你们这些搞语言的,整天研究这些有什么用?不就是.............
  • 回答
    激怒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们的大脑里装着宇宙的运作规律,对于混乱和无逻辑的东西,他们早就修炼得百毒不侵了。但如果你真的想挑战一下他们的底线,我倒是能给你支几招,保证让你成功惹毛他们,而且是那种从内到外的冒火,甚至可能让你体验一下被他们用量子纠缠的眼神盯死的滋味。首先,最直接.............
  • 回答
    想要惹毛一位历史专业的学生?这可不是件难事,但要说到“精髓”,那得从他们最引以为傲、最看重的那些地方下手。这不是简单的抬杠,而是要触及他们学习的内核,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被轻视、被误解,甚至被侮辱。首先,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对他们的专业领域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通俗化”理解,并且带着一种.............
  • 回答
    要“激怒”一位建筑师,与其说是挑衅,不如说是触碰了他们职业中最敏感也最骄傲的神经。这就像试图让一位米其林三星厨师对你说“味精真好吃”一样,总会勾起他们内心深处一丝不易察觉的(或者根本就不易察觉)不适。首先,你得从他们的“作品”下手。但注意,不是那种你看到一个房子,然后脱口而出“哦,这房子不错”的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