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萨同盟衰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
汉萨同盟,这个在中世纪欧洲叱咤风云的商业帝国,其兴衰历程无疑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商业史诗。然而,任何昔日的辉煌终将归于尘土,汉萨同盟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其背后蕴藏着错综复杂的原因,而探讨其“根本原因”,则需要我们剥开层层叠叠的商业、政治、军事及社会因素,深入探究其内在的脆弱性。

若要为汉萨同盟的衰落寻觅一个“根本”的源头,我认为 其自身固有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其分散的权力结构与日趋集权的欧洲政治格局之间的不匹配,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和军事上的被动性,是最为核心的症结。 简单来说,它在一个变得越来越强大的、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政治舞台上,依然试图维持一个松散的、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联盟模式,这本身就埋下了衰败的种子。

让我们一层层地剖析:

一、 核心矛盾:松散联盟与集权化欧洲的冲突

汉萨同盟的起源和发展,本身就带着一种“草根”色彩。它不是一个由国王或皇帝颁布法令建立的国家,而是由遍布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众多城市自发形成的商业互助组织。这些城市,如吕贝克、汉堡、不来梅、科隆等,虽然共享着共同的商业利益和文化联系,但它们首先是独立的城市,拥有各自的自治权、法律体系,甚至互有竞争。

这种“城市联邦”式的运作模式,在汉萨同盟初创时期,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商业适应性。在那个欧洲尚未形成强大统一民族国家的时代,这种跨区域的商业网络能够有效地规避分散的封建领主的税收和壁垒,通过协商、条约和共同的武装力量来保护商路和贸易特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英格兰、法兰西、卡斯蒂利亚(西班牙)等为代表的民族国家逐渐崛起,它们的君主开始强化中央集权,建立统一的军队、税收体系和法律,并积极推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对外政策。

这就给汉萨同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政治上的被动: 汉萨同盟面对的是一个个拥有强大国家机器的对手。当某个成员城市与某个强大的国王发生贸易争端或政治冲突时,整个同盟能否有效协调一致地行动,取决于所有成员城市的同意,而这在现实中往往难以达成。例如,当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在1360年代对汉萨同盟进行一系列封锁和制裁时,虽然汉萨同盟也进行了反击,但其内部的协调和决心始终受到成员城市不同利益和能力的掣肘。相对而言,英国国王则可以调动全国的力量来执行他的政策。
经济上的孤立: 民族国家通过关税、特许权、以及本土产业的扶持,开始构建自己的经济体系。汉萨同盟的自由贸易模式,在国家主导的保护主义政策面前显得越来越脆弱。国家政府可以更有效地资助本国商人,限制外国商人的活动,从而削弱汉萨同盟的竞争优势。
军事上的劣势: 汉萨同盟的军事力量主要来自于其成员城市各自组织的水军和雇佣兵,缺乏一个统一、常备的强大武装力量。当面临国家军队的压力时,这种分散的力量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例如,在与丹麦国王瓦尔德玛四世(Valdemar IV of Denmark)的战争中,虽然汉萨同盟在早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其军事行动的持续性和大规模性,终究无法与丹麦国家军队相比。

二、 内部的“软肋”:权力分散与决策效率低下

汉萨同盟的决策机制集中在各成员城市的代表组成的“汉萨大会”(Hansetag)上。虽然大会能够讨论和制定同盟的整体政策,但其权力并非绝对。每个成员城市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并且有权否决或抵制同盟的某些决定。

这种权力分散带来了几个问题:

决策缓慢且容易妥协: 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和政治环境时,需要所有成员城市一致同意的决策模式,往往导致行动迟缓,丧失先机。即使在某些问题上大家有共识,但在具体的执行层面,各城市也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不同的解读和行动,使得同盟的整体意志难以贯彻。
地区利益的冲突: 汉萨同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例如,西部的城市(如科隆)与东部的城市(如利沃尼亚的城市)在贸易方向、商品种类以及对俄国等地的政策上,可能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和利益冲突。这种内部的差异,使得同盟难以形成铁腕式的统一领导。
成员退出的可能性: 汉萨同盟的成员资格并非强制性的,当某个城市觉得加入同盟弊大于利时,或者与同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它可以选择退出。这种灵活性在初期是优势,但当同盟需要集体行动对抗外部压力时,成员的离散也削弱了整体力量。

三、 经济结构的被动性:对特定贸易路线和商品的依赖

汉萨同盟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掌控了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至关重要的贸易路线,并主导了毛皮、木材、谷物、琥珀、鳞茎(鲱鱼)等关键商品的贸易。然而,这种依赖性也成为其衰落的伏笔。

外部竞争者的崛起: 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新的商业力量开始崭露头角。例如,荷兰和英国的商人在航海技术、造船业以及商业组织方面不断进步,他们开始挑战汉萨同盟在传统贸易路线上的主导地位。荷兰商人尤其擅长灵活运用资本和市场策略,逐渐蚕食汉萨同盟的份额。
商品和需求的变迁: 随着欧洲经济的多元化,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相对下降,而手工业品、奢侈品等的需求则不断增长。汉萨同盟的核心贸易商品,虽然依然重要,但其经济增长的引擎可能逐渐转向其他领域。
地理位置的限制: 汉萨同盟的成员主要分布在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其商业网络相对集中。当新的贸易路线(如大西洋航线)和新的经济中心(如地中海沿岸和后来的西欧国家)兴起时,汉萨同盟的地理位置和贸易网络显得不够广泛和具有前瞻性。

四、 军事上的挫折与威望的损害

尽管汉萨同盟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其军事行动并非总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且每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都对其成员城市的财政和人力造成巨大消耗。

与丹麦的战争: 汉萨同盟与丹麦国王之间的几次战争,尤其是14世纪中叶的冲突,虽然汉萨同盟在某些战役中表现出色,甚至一度迫使丹麦国王屈服,但这些冲突消耗了巨大的资源,并且并未能彻底改变丹麦作为海洋强国的崛起趋势。
海盗威胁与海军建设: 尽管汉萨同盟重视海军建设,但面对日益猖獗的海盗以及更具国家支持的敌对海军时,其力量显得捉襟见肘。国家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建设和维护一支常备海军,而汉萨同盟的力量则分散且依赖临时征召。

总结来说,汉萨同盟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适应欧洲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 它的松散、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联盟结构,在面对日益强大的、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民族国家时,显得尤为脆弱。内部的权力分散和决策低效,削弱了其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而对传统贸易的依赖以及新兴商业力量的挑战,则进一步侵蚀了其经济基础。

汉萨同盟的灭亡,与其说是被外部敌人“击垮”,不如说是它在时代浪潮的冲刷下,其内在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暴露,最终无法适应新的政治和经济“游戏规则”。它的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联盟、国家、以及商业力量之间复杂互动的一个生动而深刻的例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英荷势力打垮的。英荷在海上是真的不要命,不要脸。

咱们看看中世纪晚期汉萨同盟和英国的互动关系,就知道汉萨同盟衰亡的过程了。

亨利五世在位时海盗活动销声匿迹。 到了他儿子的时候,海盗活动又汹涌而归。

温宁顿劫掠汉萨同盟

罗伯特·温宁顿曾是达特茅斯的镇长,也参加了国王的“守卫汪洋”行动。席卷海运航线的私人战事几 乎永不停歇,但像他这样的商人有足够的资本不受侵害

1449年,他俘获了两艘船,它们正从佛兰德斯向布雷斯特返航。布雷斯特人拉起一支带有巨舰的船队,船上搭载了3000人。温宁顿准备正面迎敌,结果却偶然遇上了130艘运盐的大船,它们从布尔讷夫出发,正在返航途中。其中很多船是汉萨同盟的

温宁顿命令他们降下旗帜,以示承认英格兰是汪洋之主。而汉萨同盟的将官拒不接受。温宁顿“以英王的名义命令他们降帆,他们的回应却极为无礼”。于是温宁顿下令攻击。

汉萨同盟的将官不以为意,因为英军船舰实在太少了。但是温宁顿占了上风位,他命令船舰“驶过”,也就是撞击对方商船。此举虽然疯狂,但是奏效了

运盐船队因不敢冒险攻击而选择投降,似乎笃信会有比温宁顿更理智的大人物把他们放了。据温宁顿的说法,他之所以抓捕这些汉萨同盟的船,是因为后者率先开火。

这些船被护送到怀恩岛,随后沿泰晤士河到达伦敦;船上的盐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所有能用上的地方都被填满了,甚至包括一座王宫。

温宁顿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职责范围,只是盐太宝贵了。

汉萨同盟靠咸鱼贸易获得了大量财富,现在存贮咸鱼的材料突然变得匮乏起来。英格兰商人很不待见汉萨同盟。德国市民在英格兰享有十分宽松的经商许可和特权,英格兰人在德国和波罗的海地区却从来享受不到互惠优待。温宁顿因此被视为英雄。

而汉萨同盟为了惩罚英格兰,规定丹麦将不再向英格兰贸易商人开放,还实施了一系列针对英格兰 商人的报复性措施

国王极力反对的声音或许对大局有利,但温宁顿的海盗活动让议员们获利颇丰。这就是英格兰人在守卫海洋方面的作为,他们对海洋的掌控也就到这种程度。 英格兰不但没能够维护海面秩序,反而最贪得无厌,对海上贸易的破坏最为严重。

不仅是一些不入流的海盗私自劫掠,更有庙堂之上者罔顾王法,对“守卫海洋”行动颇有兴趣。

沃里克伯爵劫掠汉萨同盟

理查德·内维尔,亦即第十六代沃里克伯爵,袭击汉萨同盟的船舰时正值30岁。 他是当时英格兰最大的地主,对国王和摄理国政的人心怀怨怼——内维尔原本可以顺利继承广袤的领地,结果却被他们坏了好事。他支持反对亨利政府的约克公爵理查德,并在约克监国期间,于1455年成为加来首领。

1458年,18艘从汉萨同盟的吕贝克来的船因为没有向英国国旗致礼示意被他扣了下来

兰开斯特家族重新夺回权柄后,急切地想把沃里克从他的实权位子上赶下来。他们试图切断粮食供应,逼他离开,可是肯特郡的百姓却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补给。1457年,法国人劫掠了三明治。这是一次针对沃里克的袭击,他认为法国人是在亨利的妻子——玛格丽特皇后的怂恿下干的。

法国人的侵袭引起英格兰国内的强烈不满,兰开斯特家族被迫向沃里克支付守卫海洋的费用。

1458年,他劫掠了一支卡斯蒂利亚人的船队;几个星期后,又将汉萨同盟的船扣押;翌年,他袭击了一支西班牙人和热那亚人的船队,大获全胜,战果颇丰。

user avatar

站在21世纪的潮头,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汉萨同盟的潮起与潮落,洞悉当今欧盟国家的运作模式。今天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汉萨同盟,看看他的兴起还有衰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从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到英国的伦敦;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到德国的科隆,汉萨同盟作为13至17世纪欧洲最大的商业、政治联盟,在风云激荡的400余年里直接影响了此后的德意志诸邦国的命运。后来无论是西欧、北欧的地缘格局的发展,还是欧盟形成,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41年吕贝克与汉堡的联盟



潮涌


特拉沃河畔的吕贝克,地处波罗的海西南角。它是萨克森地区前往波罗的海商路的出口,在这里,德国商人向北可抵达斯堪的纳维亚;向东可贯穿整个波罗的海,甚至通向基辅。


吕贝克、汉堡与波罗的海


今日的吕贝克城

与曾经的汉萨同盟吕贝克已不同


但不足的是,它地处德国北部,周围的河流短促,进入吕贝克的商品,不能有效深入德国腹地。因此,换句话说,吕贝克是一个更适合转运的外贸港口。


中世纪的吕贝克


位于易北河的汉堡,恰好能与吕贝克形成互补。易北河与弗哈尔河等诸多河流一起,沿路覆盖了德国北部主要的贸易圈。从汉堡出发,向西可至北海,参与英国、荷兰等地的贸易;向南可深入欧洲腹地;向东可到吕贝克,正好与吕贝克的商路接通,两座城市很容易形成共同贸易链。


作为北德国黄金水道的易北河


此时无能的神圣罗马帝国无法保护在外商人的种种利益,贸易城市的商人们为了自保,只能选择以城市为单位结成同盟。


这两个地缘相似的城市很快于1210年结成协议——使用共同的民法与刑法。21年后,这两个城市正式递交盟约,是为汉萨同盟的雏形。


北德两大重镇首先达成共识


北欧地区,尤其是物质相对缺乏的斯堪的纳维亚,对商品交换的欲望十分强烈。一旦缺少了商品输入,国家财政和生活水平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北欧诸国十分依赖德国商人,他们纷纷给予这些商人贸易特权。


中世纪的商贸


而对于西欧地区来说,北欧和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是一个重要而广阔的市场。两方通过吕贝克和汉堡这一中枢,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贸易关系。


如今挪威的汉萨同盟博物馆


在汉堡人的帮助下,12世纪初,吕贝克人一路向东北占据了波罗的海地区主要商路的中心城市—位于瑞典哥特兰岛的维斯比。商人们在此建立商会,强行吞并维斯比之前控制的贸易,保障他们在波罗的海东岸的垄断性地位。


同盟商人们越过波罗的海,在南斯堪的纳维亚建立了渔场,同时发展了与卑尔根、瑞典内陆之间的贸易。这些城市联结了西欧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控制了波罗的海南岸的汉萨同盟


吕贝克—汉堡同盟很快控制了波罗的海出海口的贸易,这吸引了其他实力强大城市(诸如布鲁日,科隆)加入汉萨。联盟对这些城市的资源、原有路线进行了优化组合,让原本互不相连的城市贸易链结合在一起。


随着加入城市的不断增加,汉萨联盟逐渐从变成了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商业共同体。联盟同各地领主进行磋商,争取各种特权。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处于东西方贸易通道上的城市纷纷联合,用各种协定和联盟形式连接起来。


越发壮大起来


1356年,汉萨同盟在吕贝克召开了首次同盟议会,标志着她正式了成为一个实体。



潮涨


鲱鱼,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鱼类之一,受到欧洲人的广泛喜爱。直至今天,去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生吃鲱鱼,仍是一种特色。


正是这道餐桌上的佳肴,缔造了荷兰和汉萨商人的辉煌。


鲱鱼证件照


当时,波罗的海沿岸居民对鲱鱼的需求量很大,廉价的鲱鱼可以为贫民提供鲜美的肉质,还不受天主教斋戒的限制。


但是巨量的鲱鱼捕捞,需要不同行业在各环节上的配合,发达的商业组织和协作机制不可或缺。


更多的鲱鱼

不止需要更多的人手

更需要完善的组织合作


汉萨商人在联盟成型以后,把贯穿鲱鱼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优化——从渔网的制作到最终产品的售卖,无不有他们的身影。从中,汉萨商人收获了巨量的利益,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图中所绘的场景为汉萨同盟时期的商船


鲱鱼业中涉及的手工业、食品加工业、造船业兴起,很快带动了其他一系列配套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兴起,又带动了北海—波罗的海沿线地区的消费需求。


英国的羊毛、弗兰德斯的纺织品、俄国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木材和蜂蜡、德国的毛皮和小麦、瑞典的铜、铁矿石,都在汉萨同盟的控制下畅通无阻。


这样有趣的资源大亨套路

甚至被外国银做成了游戏


经过百年的滚雪球式发展,汉萨同盟从一个纯商业联盟转为带有政治性的半政治实体。联盟虽然松散,但都有共同的目的,即确保在波罗的海—北海地区进行贸易,维护共同的利益。


在那个王权衰微的时代,想要做到这些,就不仅需要官方的认可,更要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军队。十六世纪时,吕贝克的一艘战舰“Adler von Luebeck”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舶之一,大的舰队总能派上用场。


“Adler von Luebeck”号的绘画


在汉萨同盟控制的地区,有两片最重要的海域—波罗的海和北海。这两片海域中间,隔着日德兰半岛,也就是当时愈来愈强大的丹麦所在地。丹麦人控制了厄勒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海峡、石勒苏益格地峡,这对汉萨同盟的垄断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丹麦正是北欧的十字路口


其实丹麦人远远比汉萨焦虑得多。他们发现,尽管控制了这三个交通要道,国土却仍然处于汉萨同盟的包围之中。既然汉萨同盟掌握着北欧贸易的支配权,丹麦自己的民族商业就不得不依赖于汉萨同盟的支持。


更要命的是鲱鱼捕捞权。厄勒海峡是鲱鱼产量最大的地区,丹麦人却并不能有效控制这里。


被包围的丹麦


战争由此爆发。丹麦军队首先袭击并且洗劫了维斯比,并在赫尔辛堡将汉萨海军尽数击溃,逼迫其签订《沃尔丁堡条约》。丹麦人剥夺了汉萨商人大量的特权,赢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关于丹麦与汉萨同盟之间战争的绘画


但在五年后,不愿接受该条约的汉萨同盟重新组建一支舰队,并与瑞典结成联盟。在随后的战争中,汉萨瑞典联军击溃了丹麦和挪威的联盟军,逼迫丹麦人签订《施特拉尔松德条约》。


这项条约对丹麦而言是巨大的耻辱。根据条约规定,汉萨同盟的一群商人竟然拥有对丹麦王位候选人的否决权。


《施特拉尔松德条约》

结束了汉萨同盟与丹麦王国之间的战争

也标志着汉萨同盟到达其力量的巅峰

图为博物馆里的条约原件


随后挪威、波兰等国王室也屈服于汉萨同盟的威力,和他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汉萨同盟一时间烈火烹油一般,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潮落


从长远效果来看,汉萨同盟的每一项政策和成功都类似于一把双刃剑,在获取短暂的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垄断和自闭导致汉萨联盟从开拓走向保守,最后使它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逐步走向了衰落。


汉萨同盟遗留下的建筑


首先,汉萨同盟试图控制的区域太过狭长,不利于维持稳定。


汉萨同盟的版图,是以吕贝克为中心,向东面的诺夫哥罗德和西面的不莱梅两翼张开的形状。对这条狭长地带的控制可以垄断波罗的海与大西洋之间的贸易,获得超额收益。但只要这个经济带上冒出一个竞争者,就会打断整根商业链条,让利益受损。



其次,汉萨同盟只是一个商业性的松散组织,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同盟公约以统一调度各成员。


唯一能够体现汉萨同盟存在和权威的是同盟会议。但这个会议从来没有定期召开过。唯一能联系各个会员的,是共同的商业利益,但存在着被内部分化瓦解的风险。


汉萨同盟的印戳


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汉萨同盟的核心任务是获得商业特权,而不是获得政治权力。


这种纯商业的动机使得汉萨同盟不能像其他政治机构一样,获得合法政治地位和相应实力。尴尬的政治地位让汉萨同盟很难长时间维持对已有地区的控制,最终在和主权国家的竞争中落败。


三个原因环环相扣:汉萨的地缘条件决定了商业运转的脆弱-脆弱的经济利益让联盟难以步调一致-松散的联盟难以集中精力压制新出现的挑战者。这注定了汉萨的衰败。


唯一一个遗留至今的联盟时期的仓库


果然随着欧洲民族国家概念的兴起,国外政府和商人开始抵制汉萨的贸易地位,汉萨商人的特权被逐步剥夺。一些新兴的海洋国家,如荷兰、葡萄牙、英国相继崛起后,国家主导的制海权很快超越了商业同盟的实力,汉萨同盟逐步走向衰落。


已进入新时代




但汉萨同盟并未完全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即使跨国漫长的时间,在今天的欧盟中,我们仍能看到些许相似的印迹。


欧盟是在世界格局日趋多极化的情况下(类比中世纪欧洲公国割据),由德法两个经济大国(类比汉堡和吕贝克),为增强地区竞争力(类比汉萨同盟的商人互保),倡导构建的松散共同体。


表面上看,各成员国会借助联盟发声,但实际上各国利益不同、步调也很不一致。由于是松散联盟,联盟对各会员缺乏强制力,一旦遇到困难就很容易分崩离析(参考英国脱欧)。联盟的整体竞争力,也远不如更大、更有凝聚力的主权国家对手。


德国向东欧发展

法国向地中海发展

英国紧抱美国


相似的缘起、类似的倡导者、同样的组织结构,欧盟会不会重蹈汉萨同盟的覆辙,仍然很难给出定论。


人们唯一可以确知的是,对于欧洲来说,想要和体量巨大的对手们竞争,除了结成联盟以外,它的选择并不多。



参考文献:

1.王笑笑 . 甲板上的帝国——汉萨同盟之兴盛与衰亡

2.李星 . 风帆下的汉萨同盟:俄罗斯历史上罕见的商人共和国

3.癡愚鄉愿亦雙相 . 击败国王的商人——汉萨同盟

4.刘程、刘鹏 . 北欧贸易模式变革与汉萨同盟的兴衰

5.理纯 . 汉萨同盟兴与亡

6.刘杰、葛召明 . 汉萨同盟与中世纪西欧贸易区的形成

7.赵立行、汪丽红 . 论汉萨同盟衰落的内在原因

8.曹令军、刘新华 . 论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9.金志霖 . 试论汉萨同盟的历史影响和衰亡原因

感谢研究德国史的冯•科勒和冷夜寒星学长,

你们的指导给予了我很大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萨同盟,这个在中世纪欧洲叱咤风云的商业帝国,其兴衰历程无疑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商业史诗。然而,任何昔日的辉煌终将归于尘土,汉萨同盟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其背后蕴藏着错综复杂的原因,而探讨其“根本原因”,则需要我们剥开层层叠叠的商业、政治、军事及社会因素,深入探究其内在的脆弱性。若要为汉萨同盟的衰落寻觅一.............
  • 回答
    在教育这个神圣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从业者需要具备的资质,就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他们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成长。尤其是在融合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汉外教育”环境中,这种资质的要求就显得更为复杂和深入。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从业资质”才能在这个交汇点上脱颖而出,真正地为学生带来价值呢?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关于汉长安城使用七八百年后,粪尿生活污水渗入地表,影响地下水质,以至于北周时“水皆咸卤,不甚宜人”的说法,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细致考量。首先,汉长安城作为西汉和东汉初年(虽然东汉主要都城在洛阳,但汉长安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重要的陪都或政治经济中心,且其作为都城的历史遗留影响深远)以及后来.............
  • 回答
    演员李铁老师的去世,对于中国小品界,尤其是“汉派小品”的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对他最深刻的记忆,当然是他扮演的刘禅。李铁老师扮演的刘禅,给我留下了非常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虽然《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有很多经典角色,但李铁老师的刘禅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过目不忘。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他扮演.............
  • 回答
    论及中国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开国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与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无疑是绕不开的璀璨星辰。他们的功业辉煌,影响深远,后世 oft 争论谁更胜一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个人特质、治国理念以及最终达成的成就,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为.............
  • 回答
    汉地十八省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明朝。当时,明朝统治着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地区,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税收征缴,将全国划分为十八个布政使司。这些布政使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八省”。至于为什么辽宁不在其中,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历史地理的变迁。在明朝建立之前,辽宁地区一直处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拉锯战之中.............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汉初的诸侯和元朝的宗藩,为啥不能简单套用“二重君臣观念”这么个说法。这事儿得从历史的根子上,从政治体制、权力运作和实际利益这几个方面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君臣观念”。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对最高统治者的忠诚和服从,以及最高统治者对臣下的庇护和恩赐。这是一种权力和义务的双向关系.............
  • 回答
    汉军的装备,特别是长戈、长枪,以及环首刀,在面对罗马军团标志性的龟甲阵时,确实能够形成一定的克制,但要说“完克”则显得过于绝对。这种克制更多体现在战术层面和武器的适应性上,而非某种装备本身能轻易瓦解对方的密集阵型。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战场上的情景。罗马军团的龟甲阵,顾名思义,就像一个坚不可摧的乌龟壳,士.............
  • 回答
    汉初八大异姓诸侯王为何无一封地在齐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汉初分封制度的复杂考量以及历史人物的权衡。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得明白汉初分封异姓王是个什么情况。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这江山是和大伙儿一块打下来的,他得给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一个交代。当初项羽.............
  • 回答
    说起汉长安城,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巍峨的城墙、规整的里坊,以及宫阙楼阁的壮丽景象。那么,在这座辉煌的都城里,是否存在着我们今天熟悉的“郭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郭区”这个概念。通常我们说“郭区”,指的是城市城墙之外的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郊区”或者“外郭”。这些地方往往是城市的延.............
  • 回答
    “汉承楚制”之说,并非简单一句口号,而是对中国早期历史发展脉络的一种深刻洞察。它指的是汉朝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甚至是生活习俗等多个层面,都明显受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影响和继承。要详述此说,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一、政治制度的渊源:从分封到郡县的融合与演变汉朝建立之初.............
  • 回答
    汉作为一款主打驾控的车型,在追求驾驶乐趣的同时,并没有牺牲用户对舒适性和静谧性的期待,这得益于比亚迪在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方面的精细化调校和技术应用。首先,从整车结构来看,汉采用了高强度钢铝混合车身,这不仅提升了车身的刚性和安全性,也为隔绝外界噪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刚性的车身结构可以有.............
  • 回答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这三位都是刘邦成就霸业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萧何坐镇关中,运筹帷幄,后勤补给源源不断,是刘邦稳固后方的大功臣;张良则以其过人的智谋,为刘邦出谋划策,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功业滔天,同样是汉初的肱骨之臣,为什么只有军事天才韩信,最终未能善终,反而被吕后.............
  • 回答
    汉兰达、锐界、昂科旗,这三款中大型SUV在国内市场可以说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各自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也各有鲜明的特点。想在这三款车里挑一辆,其实并没有绝对的“谁更好”,更多的是看你自己的用车需求和偏好。我这人说话直,不绕弯子,就跟你掰扯掰扯这三款车的“道道儿”。先来说说大家最熟悉的“老大哥”——.............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绕,但只要理清了头绪,就明白了。汉东大学并不是东南大学。我知道,很多人听到“汉东大学”这个名字,会立刻联想到《人民的名义》这部现象级的反腐剧。在剧中,汉东大学是男主角李达康、侯亮平、沙瑞金等一系列重要人物的母校,是剧情发生的重要背景之一。因为这部剧的影响力太大了,很多人就误以为.............
  • 回答
    “汉芯”事件,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中一个极具争议也令人扼腕的篇章。这场围绕着上海交大教授陈进和他创立的“汉芯”系列芯片的造假风波,无疑给当时的中国芯片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事件的缘起与“汉芯”的辉煌(的表象)故事要从2000年初说起。彼时,中国在集成电路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大,国家将发展芯片.............
  • 回答
    汉班托塔港的港池,从地理特征和建造方式来看,可以理解为一种在原有陆地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开挖和改造形成的人工港池。它并非天然形成的深水良港,而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原本的陆地或浅海区域改造成为具备满足现代大型船舶停泊、装卸条件的港口设施。要更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地理背景.............
  • 回答
    关于“皇汉”这个称呼,汉粉群体内部的反应确实是比较复杂的,并非铁板一块,不能一概而论地用“反感”或者“不反感”来概括。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皇汉”称呼的来源和语义演变:首先要明白,“皇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语境和历史包袱。它并非汉粉群体自己发明来自称的,更多的是在互.............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塑造了几个鲜明的权力派系,而其中“汉大帮”和“秘书帮”的对垒,无疑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线索之一。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为何一个似乎“人才凋零”的秘书帮,能与人才济济的汉大帮抗衡至今?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权力运作和政治智慧。我们先梳理一下“汉大.............
  • 回答
    汉族女子嫁给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男子,确实可能面临一些显著的挑战,这些挑战并非绝对,但其普遍性和潜在的强度,使得“很大问题”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理解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到文化、宗教、家庭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障碍往往来源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差异。 饮食禁忌:伊斯兰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