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大学为什么明明想听课却听不进去?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在大学里摸爬滚打过的同学们都有过类似的体会:明明坐在教室里,老师在上面讲得也挺认真,课本也摆在面前,心里也挺想把这知识赶紧吸收进去,但就是脑子像漏勺一样,讲着讲着就开始走神,一会儿想想晚上吃啥,一会儿回忆周末的电影,一会儿又盯着窗外发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得从“想听”到“听不进去”之间的那层隔阂说起。这中间隔着的,可不是一道简单的门,而是由好几个“机关”组成的复杂锁链。

第一关:大学课堂的环境和节奏

大学课堂,跟高中那会儿可不太一样了。

节奏感的变化:高中老师抓得紧,几乎是手把手教,知识点也相对集中。到了大学,尤其是一些大课,老师的节奏可能就没那么“贴合”每个学生的吸收速度了。有时候讲得太快,你还没跟上前面,后面又来了新的内容,大脑一下子接收不过来,就容易卡顿,然后放弃追赶。反过来,如果讲得太慢,或者有些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听着听着就容易飘到别的地方去了。
课堂形式的差异:虽然还有老师讲课,但很多课程会加入PPT、视频、小组讨论等形式。这些形式本身是好的,可以增加互动性,但如果运用不当,或者学生对内容不够熟悉,反而会成为干扰。比如PPT上文字太多,你一边看PPT一边听讲,大脑处理的信息量就翻倍了,很容易疲劳。
学习氛围的松散:相比高中,大学课堂的纪律性和约束力相对弱一些。同学之间可能窃窃私语,手机在桌上光明正大地亮着,这些周围环境的干扰,很容易将你从“想听”拉到“不想听”的边缘。

第二关:知识本身的挑战

就算老师讲得好,课堂环境也还行,但有些知识本身就不好“消化”。

内容的抽象性:很多大学课程,尤其是理论性强的学科,比如哲学、某些数学领域、经济学原理等等,概念抽象,逻辑链条长,没有具象化的例子,纯粹靠文字和符号来表达。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如果这些能力还没完全建立起来,光听老师说,脑子里可能就是一团浆糊。
知识的连贯性要求:很多学科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比如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如果你对前置知识点没掌握牢,后面讲的你自然听不懂,听不懂就更难听进去了,形成恶性循环。
缺乏即时反馈:高中课堂,老师会随时提问,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判断大家是否理解。大学大课,老师很难做到这点。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懂了多少,什么时候该提问,什么时候该重点记录,这种信息不对称,会让你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

第三关:我们自己的“内在因素”

说到底,听不听得进去,很大程度上也跟我们自身的状态有关。

学习动机的波动:刚进大学,对很多学科都充满了新鲜感,觉得什么都想学。但时间久了,接触到的课程多了,你会发现有些课程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或者觉得跟未来的职业发展关系不大。这种情况下,学习动机就会下降,即使身体在教室,心已经飞走了。
注意力的分散:我们的大脑,特别是年轻人的大脑,天然就容易被新鲜、有趣、刺激的事物吸引。手机上的信息流、社交媒体上的互动、甚至脑子里突然冒出的一个想法,都比课堂上相对单调的讲解更有吸引力。而且,长期的信息轰炸,也让我们的大脑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接收,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
睡眠和身体状态: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有时候也意味着作息不规律。熬夜、考试前的压力、或者简单的身体不适,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即使你坐在那里,如果脑子不清醒,身体疲惫,想听进去也是强人所难。
缺乏主动学习的技巧:很多人习惯了高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到了大学,发现光听课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听课,需要结合预习、复习、做笔记、提问、思考等等一系列主动的学习行为。如果你没有掌握这些技巧,只是机械地坐在那里,当然不容易听进去。
心理因素:有时候,听不进去也可能与一些心理因素有关,比如对老师的讲课风格不适应、对这门课的评价不好、或者仅仅是那天心情不佳。这些负面情绪,都会成为听课的“绊脚石”。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个“想听却听不进去”的怪圈呢?

这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努力。

主动调整心态和动机:即使不是最喜欢的课,也要尝试找到其中的价值。问问自己,这门课能教我什么?即使是基础知识,也可能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试着设定小目标,比如“这节课我要弄懂这个概念”。
培养专注力:首先,把手机放到看不见的地方,或者开启飞行模式。其次,尝试一些注意力训练的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强制自己专注一段时间,然后休息。
掌握有效的听课技巧:
课前预习:大概了解一下今天要讲的内容,带着问题去听课。
主动记笔记:不是照搬老师说的话,而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提炼关键信息,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虽然大学课堂没那么严格,但试着保持眼神交流,端正坐姿,这有助于你进入学习状态。
及时提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如果方便,可以记下来课后问老师或同学。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身体: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身体和精神都处在良好的状态,才能更好地接收信息。
拓展学习方式:如果老师的讲课方式你不适应,可以尝试通过课本、参考书、网络资源(如MOOCs、公开课视频)来补充理解。有时候,换一种方式,可能会豁然开朗。
与同学交流:课后讨论,互相解答疑问,也能加深理解,还能发现自己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总之,在大学里“想听却听不进去”,不是一个人才有的“病”,它背后是课堂节奏、知识难度、个人状态以及学习方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愿意去主动调整和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地把知识“听”进心里去。这就像打游戏,一开始可能不知道怎么操作,摸索一下,掌握了技巧,就能玩得更溜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正常,你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或者学习态度了。

大学最正常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是主动学习,听课听讲座听报告以外还有无数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即便是听课,主动学习者是带着明确学习目的来听课的,如果老师讲课无法满足自己的目的(注意不是听懂听不懂,不是有没有兴趣),放弃听课另寻解答是最合理的学习态度。

显然,如果学校考勤严格,没有必要翘课触霉头。在课堂上同样可以做到一心二用:你讲你的,我学我的。

学什么首先是自己设定的,而不是学校或者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听什么也是自己预期的,不是老师讲什么自己就听什么,和老师讲的是否生动有趣也毫无关系。

没有这种自主学习意识,大学就是白读,不论你成绩好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