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国务院调查报告: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1cm?

回答
如何看待国务院调查报告: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1cm?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1cm的调查报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统计数据。看待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信息和影响。

一、数据的来源与可靠性:

官方背景: 国务院发布的调查报告,通常意味着其数据采集过程经过了严谨的设计和执行,并且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这增加了数据的可靠性。
调查方法: 理解这份报告的关键在于了解其调查的具体方法。是全国性的随机抽样吗?样本量有多大?涵盖了哪些年龄段(例如,是18岁以上,还是2059岁等)?调查方式是测量还是问卷?这些细节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一般来说,大规模、科学抽样的全国性调查,其数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历史数据对比: 如果能够将167.1cm与过去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会更有说服力。如果平均身高在稳步提升,则说明国家在营养、健康、体育等方面的投入正在显现成效。反之,如果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则可能需要反思是否存在其他负面因素。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1. 平均值 vs. 分布:
平均值本身是一个概括性的数字。 167.1cm意味着许多男性的身高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值。重要的不是平均数本身,而是其背后的身高分布情况。
“多数人”的范围: 了解标准差或百分位数等信息很重要。例如,有多少比例的男性身高在165170cm之间?有多少在180cm以上?有多少低于160cm?这些更能反映中国成年男性的真实身高状况。
地域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都可能导致身高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北方地区普遍比南方地区平均身高高,沿海发达地区可能比内陆欠发达地区平均身高高。报告是否披露了这些地域性的统计数据?

2. 与国际对比:
欧洲国家: 许多欧洲国家(如荷兰、北欧国家)的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往往超过180cm。
亚洲国家: 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例如韩国、日本,中国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可能处于一个中间水平,但具体情况需要详细的跨国数据对比。
解读: 将167.1cm置于全球或亚洲的背景下,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男性身高的相对位置。这个数据并不一定代表“矮”,而是反映了中国男性的平均体格水平。

3. 影响身高的因素:
遗传因素: 身高有很强的遗传性,这是基础。父母身高高的,孩子身高也可能更高。
营养摄入: 婴幼儿时期和青春期是身高发育的关键时期。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摄入至关重要。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的饮食条件直接影响这一点。
健康状况: 慢性疾病、早期感染等可能影响身高发育。
生活方式: 睡眠充足、适度运动有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对身高发育有积极作用。久坐不动、缺乏户外活动可能不利于身高。
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生活环境等都可能间接影响身高。

三、报告可能带来的思考与影响:

1. 国民健康状况的体现: 平均身高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健康水平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167.1cm反映了中国成年男性在整体健康和营养摄入方面的平均水平。
2. 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 这个数据会引发社会各界对青少年身高发育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保障他们充足的睡眠和体育锻炼,成为重要的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
3. 与“大国崛起”的心理预期对比: 许多人可能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宏观成就而产生一种“中国人民普遍都很高大”的心理预期。167.1cm的平均身高可能与这种预期存在一定的落差,但这恰恰提醒我们,经济发展和国民体格健康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虽然相互关联,但并非必然同步。
4. 社会消费与产业: 这类数据也可能影响到与身高相关的产业,例如服装业(尺码标注)、鞋业、体育用品、甚至一些增高产品等市场。
5. 科学研究的价值: 这份报告本身为社会学、营养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身高的各种因素,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6. 避免“一刀切”的误解: 强调这只是一个“平均数”,不能代表所有中国成年男性,更不应该成为对个体进行评判的依据。每个人的身高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结果。

四、进一步的疑问和需要了解的信息:

调查年份: 报告是基于哪个年份的调查数据?身高状况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样本抽样方法: 是否能详细了解样本的代表性?是否存在抽样偏差?
年龄段的具体划分: 不同年龄段的平均身高差异可能很大。报告是否区分了不同年龄组?
是否有具体的身高分布图或表格?
是否与之前的调查数据有显著变化?

总结来说,看待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1cm的国务院调查报告,应该:

首先肯定其作为一项官方统计数据的科学价值和参考意义。
深入分析其数据来源、调查方法和可能的地域、年龄差异。
将其置于国际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
理解身高受遗传、营养、健康、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
认识到这一数据对促进国民健康、青少年成长、相关产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启示作用。
避免对平均数产生片面的理解或不必要的焦虑,更不应将其作为评判个体的标准。

总而言之,这份报告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数据视角,提醒我们在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持续关注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前些日子,卫计委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其中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167.1厘米和155.8厘米”。该报告收到了诸多质疑,如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所长田野称“2010年时,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就达到了1.711m”,也有很多人声称自己即便“172cm在身边人都算矮的”。


实际上,卫计委这份报告的数据是颇为可信的,但是为什么和体总的数据有出入,为什么跟我们的生活经验不相符呢?(为节省工作量,本文只统计男性数据)

体总的田所长依据的数据大概是体育总局于2011年发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其中关于男性身高的数据如下:




图1


也就是说,田所长所谓的“2010年中国男性平均身高达到1.711m”实际上说的是18~24岁的年轻男人平均身高达到1.711m。

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年龄段的男性人口数量是:




图2

经过加权平均,可得2010年全国18~69岁男性的身高平均值为168.88cm。请注意,这个数据是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的精确值,而不是估算值。(附原始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上数值为精确值,但是这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有两个问题。其一是其抽样对象是“从全国31个省(区、市)的2874个机关单位、企事业、学校、幼儿园、行政村中抽取了459,184人”,这个抽样的结果必然忽略了这样一个群体:因为营养、疾病、激素、理化因素而身高异常(绝大多数是身高偏矮小)的群体,这部分群体中的孩子会早早脱离学校与课堂,成年人也显然难以进入统计口径中的企事业、机关单位。因此这份统计本身世存在系统误差的。这个群体的比例大概有多少呢?根据天津医科大学

《5374名天津市城区6~13岁儿童身高、体重测量及肥胖、矮小检出率的调查》

儿童矮小的总检出率为1.99%。其二是其抽样对象只包括3~69岁的人,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2010年,7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为64440678,占总人口的4.835%)缺乏统计。也就是说,总体上有超过6%的人(这部分人偏矮)被排除了《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的抽样范围,导致这份报告的结论会比真实情况高出一些(168.88cm),与卫计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的数据略有出入(167.1cm),并不矛盾。

这里简单说说年轻人。2010年18~29岁的年轻人(出生于1981~1992年),平均身高为171.06cm。其中20~29岁的年轻人平均身高为170.92cm(均为精确值),比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00年)20~29岁的平均身高169.7cm高出了不止1公分。所以南支的小鸡子们,不要以为自己171就没有扯后腿了,你们找的平均值找错了。



谈下一话题了。按照《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的说明,人在20~25岁达到身高的峰值,在30岁之后,每十年会变矮1~2cm。按照数据来看,的确如此。但是对于现有统计数据,还存在一个可能的解释,且看下图:




3


注:“2010年美国身高”指的是某一出生年(横坐标)的美国男人在2010年的身高。美国身高的数据来源是美国CDC官网的

《Anthropometric Reference Data for Children and Adults: United States, 2007–2010》

,为方便叙述,我将横坐标的年龄改为出生年份。

由于美国人在近40年来,平均身高仅增长不到1cm,变化不大(这个前提很重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在20~60岁间,身高基本处于稳态,在60岁后才会有急剧的下降。也就是说,中国人分年龄段的身高会有较大的差距,绝不是因为30岁之后的身高缩水,而是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其环境、营养等外界因素导致的身高峰值不同。

在政治、经济制度不改变的前提下,一个逐渐步入现代社会的国家,其国民身高应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的走势,比如日本:




图4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版的《日本学校保健统计调查结果概要》,1990年的日本17岁男青年的身高为1.702cm,2000年为1.709m,2010年为1.707m。也就是说,日本人身高的快速增长期主要集中在1945-1990年。(那么为什么上图中的男性身高从1990到2005年还有增长呢?因为在2005年30岁的人,在1990年只有15岁,正好处于学校保健统计调查的统计口径中)

那么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每个年出生的中国人的身高差异,对图3取个导数(此处的增长率为每5年相对于前5年的增长率):




图5

按理来说,中国人的身高增长,应该在1950年-1980年为最快,在1980年之后逐渐减速。但是图4中的数据并不认可这个结论。原因在于。在国民身高本应快速增长的1960年,发生了一件呵呵的事,在国民身高本应快速增长的1966~1976年,又发生了一件呵呵的事,导致身高的快速增长点大大滞后了——反而是1980年之后,在执行包产到户、农产品产量大增的80年代初,国民身高出现了第一波快速增长;在苏联解体后,中国逐渐步入市场经济的90年初,国民身高出现了第二波也是最后一波的快速增长。


我要讲的主要内容都说完了,最后说两句题外话。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个相关性,即基尼系数越高的国家,国民平均身高的增长速度越慢;基尼系数越低的国家,国民平均身高的增长速度越快。这里光举例是不够用的,但是我也没有想印证这个结论,还是先举两波例子:


比如美国,基尼系数在发达国家遥遥领先(根据美国官方和世行的统计,约为0.44~0.47),国民身高已经近40年几乎没有增长了。情况类似的国家还有南非(0.57~0.67)、哥伦比亚(0.51~0.59)、巴西(0.5~0.55)、墨西哥(0.45~0.52)、阿根廷(0.47~0.51)、土耳其(0.4~0.43)、俄罗斯(0.4~0.43)、对此可以解释为,政府干预一次分配(金砖国家)、不进行二次分配(美国)或进行错误的二次分配(金砖国家、拉美诸国),导致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产及阶层更低的人们,缺乏提高身高的必要资源(良好的环境、医疗、营养)。

相反地,走向福利社会的欧盟诸国(基尼系数多处于0.25~0.35间)和日本(0.23~0.27),国民平均身高的增长速度较高。当然我认为这两部分都是有除基尼系数以外的因素起作用了。日本是因为二战时期国民节衣缩食,营养不良,国民平均身高还不如幕府时代,他们在增长前先做了俯冲;欧洲也是因为二战时期家园不得安宁,所以营养不良,加之男性大量战死,所以战后一开始女性偏多,也是在增长前做了个俯冲,所以这二者的成长空间都是巨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何看待国务院调查报告: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1cm?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1cm的调查报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统计数据。看待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信息和影响。一、数据的来源与可靠性: 官方背景: 国务院发布的调查报告,通.............
  • 回答
    看到《自然》杂志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读博远比在国外痛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结论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学术环境与研究压力: “内卷”与竞争: 中国博士培养体系在一些领域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为了毕业,学生可能需.............
  • 回答
    美国对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冠病毒溯源报告不满,并要求与13国专家到中国进行不受限制的第二轮调查,这一事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和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WHO新冠溯源报告及其核心内容:在深入讨论美国的立场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WHO发布的这份溯源报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当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多国普遍认为美国对民主构成最大威胁,且这一比例远超对中国或俄罗斯的认知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情绪宣泄或片面偏见,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民主”本身就是一个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语境下有着不.............
  • 回答
    新京报于2023年7月28日曝光的“国内版N号房”事件,指控一个名为“恋童资源共享群”的微信群组中,充斥着大量涉及未成年人的不雅视频和图片。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和广泛关注,也再次将网络涉童色情犯罪推到了风口浪尖。事件的详细情况:根据新京报的报道,该事件的曝光源于记者对网络上一个长期存在的.............
  • 回答
    国务院发声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这无疑是近期房地产政策领域最受关注的信号之一。要理解这个信号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这表明中央层面对房地产税的战略定位有了进一步的明确。 “稳妥推进”这四个字是关键,它传递出几个重要的信息: 这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次“改革”。 国务院的表述.............
  • 回答
    这消息一出,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也挺有分量的。国务院正式发文支持武汉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可不是小事儿,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和影响,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国家中心城市”这个概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排名,而是国家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给予的明确定位和战略支持。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这座城.............
  • 回答
    国务院发文允许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申请每人每月1000元的个税减免,这绝对是个重磅利好消息,能实实在在地减轻不少家庭的育儿负担。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这政策具体能给谁带来好处,又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首先,最直接的好处得利者是谁?毫无疑问,是那些有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这政策是针对“婴幼儿”的,所以只要家里.............
  • 回答
    国务院印发山东、江苏等六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无疑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一项重磅举措,其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解读。 这份方案的背后,是国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国际贸易新格局的深远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设立自贸试验区绝非仅仅是开个“口子”那么简单。国务院层面如此高调.............
  • 回答
    关于国务院整治居民区等地“洋地名”这件事,确实是个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话题。它触及到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命名问题,更深层地,可能还牵扯到文化认同、历史传承、国家安全,甚至是我们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些侧面。咱们先来捋一捋这件事本身。根据相关报道,这次整治行动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规范和清理那些“大洋化”、“怪异化”.............
  • 回答
    国务院发布的这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实是一份意义非凡的文件,它不仅仅是一份政策导向,更像是一份国家层面的“行动宣言”,为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绘制了一幅宏大而细致的蓝图。要理解这份规划,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它。一、 战略高度与紧迫感:首先,这份规划的发布本身就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人工智能已经上.............
  • 回答
    李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并部署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这是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的鲜明体现。这次会议传递的信息非常清晰: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要得到充分发挥,要切实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深刻解读这次会议的精神和意义:首先,“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
  • 回答
    2022年1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工作的通知》(文中简称《通知》),其中一条内容引起了广泛关注:教师年终奖补不低于公务员,落实不到位将挂牌督导。这项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国家层面对教师待遇问题的一次强力信号释放,也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一个非常敏感且关键的.............
  • 回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的提议,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住建议,它背后承载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考量、家庭伦理价值以及对老龄化社会应对策略的思考。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目的:首先,理解这项政.............
  • 回答
    《促进消费20条》是中国国务院于2019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提振国内消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份文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一、 核心目标与背景《促进消费20条》的出台,根植.............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称美国要禁止 TikTok 等中国应用程序?如果消息属实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2020年7月公开表示,美国政府正在考虑禁止TikTok和其他中国科技公司开发的应用程序。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同时也预示着中美科技领域的紧张关系将进一步升级。要理解这.............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称「全球都想成为美国盟友」?美国前国务卿迈克·蓬佩奥曾多次公开表示,“全球都想成为美国盟友”。这句话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美国在外交政策上的自信乃至一定程度的傲慢。要全面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蓬佩奥这句话的背后逻辑和意图: 宣.............
  • 回答
    美国国务卿宣布对“北溪2”项目实施新制裁,这一举动在美国和国际地缘政治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北溪2”项目本身及其地缘政治背景首先,理解“北溪2”项目对于理解制裁的背景至关重要。 项目性质: “北溪2”是一个旨在将俄罗斯天然气通过波罗的.............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论断,背后牵扯到国际法、地缘政治、文化象征以及外交辞令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关于“中国南海造岛虽没违反国际法”的认知: 国际法的模糊地带: 这一点确实是当前国际社会在南海问题上的一个核心争论点。中国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主要依据的是其对南海“历史性权利”.............
  • 回答
    美副国务卿(通常指负责东亚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或主管某个区域事务的副国务卿,此处我们假设是指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因为此类访问级别通常由该职位执行)选择在特定阶段访台,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决策,背后涉及多重考量和信号传递。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访台的背景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